CN111654084A -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4084A
CN111654084A CN202010547115.8A CN202010547115A CN111654084A CN 111654084 A CN111654084 A CN 111654084A CN 202010547115 A CN202010547115 A CN 202010547115A CN 111654084 A CN111654084 A CN 111654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ower supply
initial power
supply terminal
receiv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71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友军
王鑫
王蓓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471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540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54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4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包括: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以及,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本公开实施例在综合考虑供/受电终端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的基础上自动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可确保反向供电的终端始终是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强的终端,同时保证了最终供/受电终端基本的电池电量需求,避免了由于不当向外供电而影响终端自身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一种反向充电方法以及一种反向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产业的发展,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由于移动终端配置的持续增强、屏幕的不断加大以及用户使用模式的改变和时长的增加,电池续航力已成为影响移动终端使用的主要问题。虽然终端厂商、电池厂商及元器件厂商都在努力研发各种电池新技术,但进展和效果都不太明显。在革命性的电池新技术出现之前,恐怕人们还不得不继续忍受电池续航力对移动终端使用的困扰。为了应对电池续航力对用户使用的困扰,终端和电池厂商以及操作系统开发商纷纷推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使用充电宝、提高电池容量、采用省电/节电技术等,还有近年来兴起的无线充电、快速充电技术等。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另购一部移动终端作为备份机使用以变相延长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也是一个不错的应对方案。
使用两部以上的移动终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应对电池续航力、保护隐私等方面的需求,但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令人体验不好的场景,如某移动终端电池电量耗尽,当前位置又不具备充电条件。在这种场景下,新兴的反向充电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人们可以使用另外一部具有反向充电功能的移动终端为电池电量不足的移动终端临时充电,解决燃眉之急。
反向充电技术从连接形式上看可分为有线反向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其中,有线反向充电技术主要应用了USB Implementers Forum(简称USB-FI)组织于2001年12月18日公布的OTG技术(On-The-Go的缩写);无线反向充电技术则主要使用了电磁感应技术,主流的标准有Qi标准、Power Matters Alliance(简称PMA)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Power(简称A4WP)标准等。但无论是有线反向充电技术还是无线反向充电技术,都需要用户预先指定反向充电的供电终端,具体通过插入OTG连接头或手动开启移动终端的无线反向充电开关来指定供电终端。现有方法在确认反向充电的供电终端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需用户手动连接或开启开关,智能化和人性化不足,用户体验不好;二是没有综合考虑供/受电终端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反向充电可能造成影响终端自身将来使用的问题。
因此,提出一种应用于反向充电的既能综合考虑供/受电终端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又能提升用户体验的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公开。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该方法包括:
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
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以及,
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反向充电方法,该方法包括:
采用前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判断所述最终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分别切换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供受电关系;以及,
根据所述最终供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控制所述最终供电终端向所述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该系统包括:
预设模块,其设置为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
获取模块,其设置为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以及,
确定模块,其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反向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前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为预先设定的初始供电终端,所述第二终端为预先设定的初始受电终端,
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设置为,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设置为,判断其自身是否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若是,则作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向所述第二终端反向充电,若不是,则切换自身的供受电关系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切换供受电关系的通知;
所述第二终端设置为,在接收到所述通知后切换自身的供受电关系,并作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向所述第一终端反向充电。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在综合考虑供/受电终端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的基础上自动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而了解。本公开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向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目前,无论是出于保护隐私,还是实现工作与生活分离,甚至满足人们全天候、全方位的通信需求,人们使用两个及以上电话号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通信运营商竞争的焦点也从发展新用户转移到老用户维护和从其他通信运营商挖掘用户上,因此通信运营商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网络升级、完善网络覆盖水平和能力,并且持续地降低资费水平。通信运营商的做法也进一步刺激和迎合了人们使用多个电话号码的需求,而使用多个电话号码的需求附带催生了人们同时拥有和使用两部以上的移动终端的意愿。
本公开正是基于同时拥有和使用两部以上移动终端的用户,提出了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案,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予以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公开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既可以为用户预先指定的初始供电终端,也可以为用户预先指定的初始受电终端,还可以为第三方控制装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如图1所示,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至S103。
S101.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
S102.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S103.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其中,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可由用户根据日常使用习惯预先指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在综合考虑供/受电终端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的基础上自动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02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S104。
S104.查询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若二者之一不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则结束当前流程,若二者均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则执行步骤S102。
其中,查询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应优先查询与本次反向充电的形式相同的反向充电功能,具体地,若本次反向充电的形式为通过有线线缆充电,应优先查询终端是否具备有线线缆的反向充电功能;若本次反向充电的形式为通过无线充电,应优先查询终端是否具备无线反向充电功能。
本公开实施例中,先查询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若二者之一不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则结束当前流程,只有在二者均具备反向充电功能时才执行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步骤,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02-1至S102-3。
S102-1.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
其中,历史通信记录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获取,第一种方式是获取终端本地历史通信记录,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向终端所用手机号码归属运营商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查询来获取终端历史通信记录。
S102-2.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
S102-3.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结合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2-3包括如下步骤S102-31至S102-33。
S102-31.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和当前时间,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
S102-32.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
其中,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指的是,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待机到用户当日使用对应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时所需的电池电量。
S102-33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和当前电池电量,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确定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由于涉及的参数较多且贴近用户使用习惯,故而得出的终端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为准确。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时,除了基于历史通信记录以外,还可以基于终端用户的历史使用记录和历史充电信息等确定,本公开并不限制在确认终端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时所使用的具体方式方法。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3包括如下步骤S103-1至S103-2。
S103-1.比较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得出其中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和较小者;
S103-2.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及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小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受电终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比较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之后,将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从而既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又能避免终端因不当向外供电而影响自身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02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S105和S106。
S105.判断所述初始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是否大于预设的能力阈值,若二者之一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大于预设的能力阈值,则执行步骤S103;若二者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均不大于预设的能力阈值,说明二者均不具备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则执行步骤S106。
S106.向终端用户发出提醒,以提醒用户“因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均不具备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建议不要进行反向充电”。
在步骤S106之后,若终端用户坚持进行反向充电,则可按照用户预先指定的供受电关系按照现有方法进行反向充电。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在反向充电开始前,先由用户根据日常使用习惯预先指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如图2所示,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201至S209。
S201.初始供电终端向初始受电终端发出查询其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的第一请求;其中,默认初始供电终端具备反向充电功能;
S202.初始受电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后,查询其自身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
S203.初始受电终端将其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的查询结果反馈给初始供电终端;
S204.初始供电终端基于所述查询结果判断初始受电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如具备,则执行步骤S205,如不具备,则结束当前流程;
S205.初始供电终端分析并确认自身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S206.初始供电终端向初始受电终端发出查询其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第二请求;
S207.初始受电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请求后,分析并确认自身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S208.初始受电终端将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反馈给初始供电终端;
S209.初始供电终端根据其与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为了更加直观具体地说明本公开的工作过程,体现本公开的优势和给用户带来的便利,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工作流程。假设某用户拥有两部移动终端:三星S10+(国行版)和华为P30,其中华为P30是用户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即初始供电终端),三星S10+是用户预先指定的受电终端(即初始受电终端),则本公开实施例的详细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1)查询初始受电终端的反向充电功能(默认初始供电终端具备反向充电功能)。
假设某时刻用户开启华为P30的无线反向充电开关准备通过无线反向充电的方式向三星S10+反向充电,按现有的反向充电方法,P30将通过无线反向充电的方式直接向三星S10+供电。但在本示例中,P30将暂不向三星S10+反向充电,而是先向三星S10+查询三星S10+是否具备无线反向充电功能。
三星S10+收到华为P30发送的是否具备无线反向充电功能的查询请求后,查询自身是否具备无线反向充电功能并将结果反馈给华为P30。示例中,因三星S10+具备无线反向充电功能,故三星S10+向华为P30反馈的结果为“Y”。
华为P30收到三星S10+发送的无线反向充电功能的反馈结果为“Y”后,按规则继续执行接下来的工作过程。
2)确认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本示例中,华为P30根据三星S10+发送的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的反馈结果“Y”,按规则继续执行接下来的工作过程,故华为P30应分析并确认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本示例中华为P30根据用户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用户当日使用华为P30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结合华为P30的历史电池电量的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确定华为P30的电池电量的分享能力。
华为P30首先向所用手机号码“185xxxx0001”归属运营商“中国xx”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请求指定时间范围内,如15天内的通信记录,请求中应包含华为P30所用的手机号码“185xxxx0001”信息。“中国XX”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收到通信记录查询请求后,根据请求中包含的手机号码“185xxxx0001”和时间范围15天,在自身内部数据库中查询满足条件的通信记录,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华为P30。
注: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usiness&Operation Support System,简称BOSS),一般分为营业、计费和帐务三大分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通过一定的接口相互通信,以完成对运营商整体业务的支撑。用户的通信记录除在运营商网络中的相关网元有保留外,还通过收集保存在计费分系统中,这样用户才能查询其电话号码的历史通信记录、详单等信息。
华为P30根据历史通信记录确认用户当日使用华为P30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具体来说,可以将15天中每天用户的最晚通信时间挑选出来,并将其中最晚的时间的作为本示例使用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当然,除了根据最晚时间来确定用户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外,还可以根据15天内出现频次最多的时间段确定用户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假设将15天中出现最晚的通信时间“22:30”作为用户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然后,华为P30获取当前时间“10:30”,结合用户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22:30”,计算出华为P30的期望待机的时长为12小时;华为P30根据其期望待机的时长12小时,结合华为P30的历史电池电量的消耗情况,如从上一次充电完成到现在的时长和电池电量消耗情况,计算华为P30待机到最晚通信需求时间“22:30”时所需的电池电量(即华为P30当日所需电池电量),假设华为P30的电池电量消耗速度为每小时消耗电池电量1%,故待机到最晚通信需求时间“22:30”至少需12%的电池电量;华为P30获取当前的电池电量,如80%,结合待机到最晚通信需求时间所需的电池电量12%,估算出其电池电量的分享能力为66%。
华为P30在确认自身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同时,向三星S10+请求其电池电量的分享能力。三星S10+采用与华为P30相同的方法确认自身电池电量的分享能力,如为70%,并将其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反馈给华为P30。
3)确认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本示例中,华为P30收到三星S10+反馈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后,根据双方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强弱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因华为P30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66%小于三星S10+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70%,故确认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应为三星S10+。
需说明的是,本示例中在比较供/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时,使用的是电池电量的百分比,这里的前提是供/受电终端的电池容量是相同的;若供/受电终端的电池容量不同,在比较供/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时,应先在电池电量百分比的基础上乘以各自的电池容量,再进行比较。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用户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和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将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强的终端作为最终供电终端,而将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弱的终端作为最终受电终端,既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又能避免因不当向外供电而影响终端自身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反向充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301至S304。
S301.采用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S302.判断由步骤S301确定的所述最终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直接执行步骤S304,若不同,则依次执行步骤S303和S304;
S303.分别切换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供受电关系;
S304.根据所述最终供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控制所述最终供电终端向所述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并适时结束。
其中,在步骤S302中,判断所述最终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相同,可根据终端的串号信息进行判断,具体地,在确认最终供电终端与初始供电终端的串号相同时,可认为二者相同,否则,可认为二者不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若所述最终供电终端使用有线线缆向所述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此时由于终端无法自动完成供受电关系转换,可通过弹出提醒窗口的形式,提醒终端用户改变有线线缆的连接方向,从而完成供受电关系的转换。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向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在反向充电开始前,先由用户根据日常使用习惯预先指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如图4所示,所述反向充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401至S415。
步骤S401至S409分别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至S209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下面从步骤S410开始描述。
S410.初始供电终端判断由步骤S409确定的最终供电终端是否与初始供电终端相同,如是,则执行步骤S414,如否,则执行步骤S411和S412;
S411.初始供电终端向初始受电终端发出供受电关系切换通知;
S412.初始供电终端侧切换供受电关系,即初始供电终端变为最终受电终端,同时关闭自身的反向充电功能;
S413.在接收到所述通知后,初始受电终端侧切换供受电关系,即初始受电终端变为最终供电终端,同时开启自身的反向充电功能;
S414.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开始向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并适时结束,此时最终供电终端与初始供电终端相同,最终受电终端与初始受电终端相同;
S415.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开始向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并适时结束,此时最终供电终端为初始受电终端,最终受电终端为初始供电终端。
下面结合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三星S10+和华为P30的具体示例,接着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在已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之后的详细工作过程(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的工作过程详见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至3)):
4)判断已确认的最终供电终端是否与用于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即初始供电终端)相同。
本示例中,华为P30判断步骤3)中确认的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三星S10+是否与用户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华为P30相同,在本示例中两者显然是不同的,故应继续执行接下来的工作过程。
5)切换供受电关系。
本示例中,华为P30向三星S10+发送供受电关系切换通知,同时关闭自身的无线反向充电功能;三星S10+收到华为P30发送的供受电关系切换通知后,开启自身的无线反向充电功能,再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开始向外供电,即向华为P30充电,并在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耗尽时或华为P30的电池充满电时结束向外供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反向充电方法,在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后,判断最终供电终端与用户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则分别切换用户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和受电终端的供受电关系,并根据最终供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控制最终供电终端向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从而可确保反向供电的终端始终是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强的终端,同时保证了最终供/受电终端基本的电池电量需求,避免了由于不当向外供电而影响终端自身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5包括:预设模块51、获取模块52和确定模块53。
其中,预设模块51设置为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获取模块52设置为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模块53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在综合考虑供/受电终端自身对电池电量的需求的基础上自动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5还包括:查询模块54,其设置为查询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则所述获取模块52还设置为,在所述查询模块54的查询结果为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均具备反向充电功能时,再执行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操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52包括:获取单元、第一确定单元和第二确定单元。
其中,获取单元设置为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第一确定单元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第二确定单元设置为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结合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包括:第一计算子单元、第二计算子单元和第三计算子单元。
其中,第一计算子单元设置为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和当前时间,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第二计算子单元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第三计算子单元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和当前电池电量,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53包括:比较单元和选择单元。
其中,比较单元设置为比较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得出其中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和较小者;选择单元设置为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及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小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受电终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还包括:判断模块和提醒模块。
其中,判断模块设置为判断所述初始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是否大于预设的能力阈值。若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初始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受电终端之一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大于预设的能力阈值,则确定模块53再执行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的操作。若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初始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均不大于预设的能力阈值,说明二者均不具备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此时触发提醒模块。提醒模块设置为向终端用户发出提醒,以提醒用户“因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均不具备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建议不要进行反向充电”。若终端用户坚持进行反向充电,则可按照用户预先指定的供受电关系按照现有方法进行反向充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通过分析比较用户预先指定的供电终端和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将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强的终端作为最终供电终端,而将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弱的终端作为最终受电终端,既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又能避免因不当向外供电而影响终端自身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向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反向充电系统包括:第一终端61、第二终端62和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5。其中所述第一终端61为预先设定的初始供电终端,所述第二终端62为预先设定的初始受电终端。
其中,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5设置为,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所述第一终端61设置为,判断其自身是否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若是,则作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向所述第二终端62反向充电,若不是,则切换自身的供受电关系并向所述第二终端62发送切换供受电关系的通知;所述第二终端62设置为,在接收到所述通知后切换自身的供受电关系,并作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向所述第一终端61反向充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向充电系统还包括:连接第一终端61和第二终端62的充电线缆。所述充电线缆用于完成信息和电量在第一终端61与第二终端62之间的传递,但采用有线线缆进行反向充电的终端无法自动完成供受电关系转换,可通过向第一终端61/第二终端62弹出提醒窗口的形式,提醒终端用户改变有线线缆的连接方向,从而完成供受电关系的转换。
当然,若第一终端61与第二终端62之间采用无线反向充电,则不需要设置充电线缆,此时通过第一终端61与第二终端62之间的感应线路完成信息和电量的传递。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反向充电系统,可确保反向供电的终端始终是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强的终端,同时保证了最终供/受电终端基本的电池电量需求,避免了由于不当向外供电而影响终端自身使用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
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以及,
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之前,还包括:
查询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以及,
若二者均具备反向充电功能,再执行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或者所述初始受电终端而言,获取其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包括:
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
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以及,
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结合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结合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包括:
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和当前时间,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
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以及,
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和当前电池电量,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包括:
比较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得出其中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和较小者;以及,
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及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小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受电终端。
6.一种反向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用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判断所述最终供电终端与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分别切换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供受电关系;以及,
根据所述最终供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控制所述最终供电终端向所述最终受电终端反向充电。
7.一种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设模块,其设置为预先设定初始供电终端和初始受电终端;
获取模块,其设置为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以及,
确定模块,其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查询模块,其设置为查询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是否具备反向充电功能;
所述获取模块还设置为,在所述查询模块的查询结果为所述初始受电终端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均具备反向充电功能时,再执行分别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的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其设置为获取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
第一确定单元,其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以及,
第二确定单元,其设置为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结合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当前电池电量和当前时间,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计算子单元,其设置为根据用户当日使用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最晚通信需求时间和当前时间,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
第二计算子单元,其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期望待机时长和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历史电池电量消耗情况,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以及,
第三计算子单元,其设置为根据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当日所需电池电量和当前电池电量,算出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比较单元,其设置为比较所述初始供电终端和所述初始受电终端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得出其中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和较小者;以及,
选择单元,其设置为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大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及选择所述电池电量分享能力较小者作为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受电终端。
12.一种反向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为预先设定的初始供电终端,所述第二终端为预先设定的初始受电终端,
所述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系统设置为,确定本次反向充电的最终供电终端和最终受电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设置为,判断其自身是否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若是,则作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向所述第二终端反向充电,若不是,则切换自身的供受电关系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切换供受电关系的通知;
所述第二终端设置为,在接收到所述通知后切换自身的供受电关系,并作为所述最终供电终端根据其自身的电池电量分享能力向所述第一终端反向充电。
CN202010547115.8A 2020-06-16 2020-06-16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16540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7115.8A CN111654084A (zh) 2020-06-16 2020-06-16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7115.8A CN111654084A (zh) 2020-06-16 2020-06-16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4084A true CN111654084A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51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7115.8A Pending CN111654084A (zh) 2020-06-16 2020-06-16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5408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7027A (zh) * 2020-12-29 2021-04-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1390A1 (en) * 2010-03-12 2011-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362703A (zh) * 2014-11-25 2015-02-1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5680510A (zh) * 2016-01-29 2016-06-1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控制装置
CN107426424A (zh) * 2017-07-25 2017-1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881630A (zh) * 2018-06-11 2018-11-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反向充电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1390A1 (en) * 2010-03-12 2011-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362703A (zh) * 2014-11-25 2015-02-1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5680510A (zh) * 2016-01-29 2016-06-1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的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控制装置
CN107426424A (zh) * 2017-07-25 2017-1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881630A (zh) * 2018-06-11 2018-11-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反向充电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7027A (zh) * 2020-12-29 2021-04-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5475B2 (e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xchange electric storage devices and management method for exchange electric storage devices
US9399403B2 (en) Mobile termin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battery
CN101495936B (zh) 用于在多个独立供电设备之间管理电源寿命的系统和方法
US9193276B2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method, and program
CN108416925B (zh) 电池包的控制方法、电池包控制器、服务器及汽车
CN10959164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CN106785138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6413053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省电方法
EP265706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level management of an electric power source of an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US20150165918A1 (en) Charging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program, and control method
US20140320080A1 (en) Charge managing system, charger, and program
CN111731140A (zh) 预约充电方法和装置、介质、车辆
CN111654084A (zh) 反向供受电终端确认方法及系统,和反向充电方法及系统
US20130193906A1 (en) Terminals, terminal systems and charging/discharging methods thereof
CN108881630B (zh) 反向充电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US11909232B2 (en) Smart charging system
CN112886655A (zh) 充电管理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7215266A1 (zh) 终端的充电方法和装置
CN109383322B (zh) 电动汽车充电方案确定方法
CN112659930B (zh) 电动车辆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10602774A (zh) 个人热点管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4655057A (zh) 一种新能源充电桩的智能充电方法及系统
CN103118187A (zh) 自动切换情景模式的方法及手机
JP7168293B2 (ja) 充電管理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194201B (zh) 一种电量提醒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