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38555B -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38555B
CN111638555B CN202010474279.2A CN202010474279A CN111638555B CN 111638555 B CN111638555 B CN 111638555B CN 202010474279 A CN202010474279 A CN 202010474279A CN 111638555 B CN111638555 B CN 1116385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peed
fine speed
control points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42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38555A (zh
Inventor
吕景峰
陈学强
王彦峰
段孟川
钟海
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47427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38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38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8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38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8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4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01V1/44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using generators and receivers in the same well
    • G01V1/48Processing data
    • G01V1/50Analysing dat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2Velocity, density or impedance
    • G01V2210/6222Velocity; travel tim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根据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的深度差和垂直时差计算层速度,根据层速度确定属于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本申请可以避免出现微测井解释成果多解性的问题。

Description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近地表表层调查工作用于确定表层介质的厚度和层速度,其中,层速度是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纵波速度。近地表表层调查是野外地震勘探采集的基础工作。首先,每一个表层调查控制点的解释精度都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表层建模精度,而表层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激发井深的设计、检波器组合高差的设计以及野外静校正的精度,这些因素决定着原始地震资料的品质好坏。其次,近地表表层调查能够为折射/层析反演提供较为准确的初始/约束条件,从而提高折射/层析反演的精度。最后,近地表表层调查能够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供精度较高的近地表模型,进而能够改善地震剖面的成像效果。
近地表表层调查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浅层折射法和微测井调查法。其中浅层折射法因应用原理的限制,适用条件较为苛刻,复杂地表区很难满足其适用条件,致使其解释精度低,所以,近年来,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微测井方法开展表层调查工作。
但是现在微测井的解释方法严重依赖于解释人员的经验,往往存在多解性,尤其是在表层介质物性为连续介质的戈壁砾石区、砾石山体区、沙漠区以及黄土塬区,更是难以保证微测井成果的唯一性和精度。这就导致了对于同一口微测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成果;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解释,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解释成果都相同。
在这些表层介质为连续介质的工区,一般风化层厚度都较厚,由于受钻井工具钻深能力以及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区域的激发井深往往根据钻具钻深能力设计,在钻具的钻深能力范围内,首选在高速层中激发,再选次高速层中激发,最后才选择低于次高速层的速度层中激发。若是微测井成果的精度存在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后续井深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原始单炮的品质,还会降低野外静校正模型的精度,不能为初至波静校正提供较为准确的初始约束条件,最终会影响地震剖面的成像效果。
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尤其是在风化层较厚的表层介质物性为连续介质的近地表区,如何解决微测井解释结果的多解性的问题,保证微测井解释的精度及唯一性,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解释微测井的方法,用以在解释微测井过程中,摆脱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出现微测井解释成果多解性的问题,保证微测井解释成果的精度及唯一性,该方法包括:
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所述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所述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
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至第i个控制点,根据第1至第i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所属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一层速度;
根据第i至第i+1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i至第i+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第二层速度;
判断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速度差阈值;
如果所述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则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则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连接第1至第i+1个控制点,按照判断第i+1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方法判断第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
将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确定为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1个控制点,按照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的方法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直至确定所有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解释微测井的装置,用以在解释微测井过程中,摆脱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出现微测井解释成果多解性的问题,保证微测井解释成果的精度及唯一性,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所述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所述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
确定模块,用于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至第i个控制点,根据第1至第i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所属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一层速度;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第i至第i+1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i至第i+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第二层速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速度差阈值;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时,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当所述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时,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连接第1至第i+1个控制点,按照判断第i+1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方法判断第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将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确定为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1个控制点,按照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的方法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直至确定所有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相邻两细小速度分层层速度存在差别,且其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的原理,通过计算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来确定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控制点,并通过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的拟合直线确定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由于控制点是确定的,通过控制点拟合的直线也就是确定的,进一步确定的每个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也就是唯一的,这样一来,也就有效地解决了微测井解释成果多解性的问题。对于同一口微测井解释后,不同解释人员以及相同解释人员在不同时间内的解释成果都是相同的。经实际资料验证,本申请实施例中解释微测井的方法能够满足勘探精度的需求,为保证后续井深模型、静校正模型的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提高原始单炮的品质奠定了基础;为初至波反演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初始约束条件,进而提高了静校正精度,有效地改善了地震剖面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解释微测井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测井速度分层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测井解释成果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微测井激发垂直时与深度展布的示意图;
图5为利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解释微测井的方法解释微测井时得到的时间-深度曲线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人工解释微测井得到的一种时间-深度曲线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人工解释微测井得到的另一种时间-深度曲线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解释微测井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101至步骤108:
步骤101、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
垂直时也即单程垂直传播时间,其单位为毫秒(ms),初至时间的单位也为ms。
具体的,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初至时间t对应的垂直时t0
Figure BDA0002515339090000041
其中,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激发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激发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接收点与井口的距离;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接收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接收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激发点与井口的距离。H和D的单位均为米(m)。
步骤102、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至第i个控制点,根据第1至第i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所属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一层速度。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的数量会大于指定数量,且第1个至第指定数量个控制点间的距离不小于指定距离。因此,在指定数量之内(包含指定数量)取i值,这样,可以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
一般情况下,该指定数量的设定范围为3~7个,指定距离的设定范围大于1~5米,指定数量和指定距离均根据微测井所在区域的实际地质情况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指定数量小于3个,如2个,2个控制点确定的层速度没有统计效应,会导致分层不准确。指定距离的设定用于保证每个细小速度分层都有一定的厚度,其设定时参考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的点距。在指定数量大于等于3个的前提下,指定数量为多少受指定距离的影响。假设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要求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距离不能小于3m,如果2点之间的距离是0.5m的话,则点数不能小于7个;如果2点之间的距离是1.0m的话,则点数不能小于4个。
具体的,根据如下公式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v:
Figure BDA0002515339090000051
其中,ΔH表示两个控制点的深度差;Δt0表示两个控制点的垂直时差。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确定任意两个控制点间介质的层速度,如计算第1至第i个控制点间的介质的层速度或者第i至第i+1个控制点间的层速度等。
步骤103、根据第i至第i+1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i至第i+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第二层速度。
步骤104、判断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速度差阈值。
速度差阈值是相邻细小速度分层速度之差的最小值,该值是自动区分近地表结构各细小速度分层的依据。按照实际地震资料统计,速度差阈值的设定范围为100~300m/s,该速度差阈值根据表层调查解释精度的要求确定,当近地表结构中相邻的细小速度分层的速度差值大于该速度差阈值时,就自动判断为分层,否则作为一层处理。在地震勘探中,一般将相邻2层速度差小于200m/s的视为一层。
步骤105、如果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则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
也就是说,如果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大于速度阈值,则确定近地表结构中第一个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就是从第1个控制点直至第i个控制点,第二个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从第i+1个控制点开始。
示例性的,图2给出了在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时,微测井速度分层的示意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1至第i个控制点用于解释第一细小速度分层。
步骤106、如果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则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连接第1至第i+1个控制点,按照判断第i+1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方法判断第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
如果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则说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不足,仍需要进一步增加n个控制点,直至第i+n至第i+n+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与第1至第i+n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大于速度差阈值,第1至第i+n个控制点也即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
步骤107、将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确定为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1个控制点,按照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的方法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直至确定所有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也就是说,如果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也即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第一个控制点为m,则先计算m至m+i个控制点之间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三层速度,再计算第m+i至第m+i+1个控制点之间的介质的第四层速度,如果第四层速度与第三层速度的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则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所有控制点为第m至第m+i个;如果该差值小于等于速度阈值,则继续判断第m+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按照相同的方法,可以确定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之后,判断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预设条件包括控制点的数量大于指定数量,以及第1个控制点和最后一个控制点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等于指定距离;如果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不满足预设条件,则舍弃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不将最后一个细小速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层。
步骤108、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
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控制点得到拟合直线。
示例性的,图3给出了一种微测井解释成果示意图。从图3中可见,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为v0,厚度初始值为0m至h0米,h0为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拟合直线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控制点拟合直线的交点纵坐标,也即深度坐标;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为v1,厚度为h0 m至h0+h1米,第三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为v2,厚度为h0 m至h0+h1+h2米。
确定每个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也就完成了微测井解释的整个环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相邻两细小速度分层层速度存在差别,且其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的原理,通过计算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来确定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控制点,并通过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的拟合直线确定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由于控制点是确定的,通过控制点拟合的直线也就是确定的,进一步确定的每个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也就是唯一的,这样一来,也就有效地解决了微测井解释成果多解性的问题。对于同一口微测井解释后,不同解释人员以及相同解释人员在不同时间内的解释成果都是相同的。经实际资料验证,本申请实施例中解释微测井的方法能够满足勘探精度的需求,为保证后续井深模型、静校正模型的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提高原始单炮的品质奠定了基础;为初至波反演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初始约束条件,进而提高了静校正精度,有效地改善了地震剖面的成像效果。
为了验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释微测井的方法,依托塔里木盆地某复杂近地表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针对其中一口微测井开展了微测井的解释工作,具体实施情况如下所示:
1)本次实验采用井中激发、地面接收,地面接收点至井口的距离(也即偏移距)为1m,将获取的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Figure BDA0002515339090000071
Figure BDA0002515339090000081
将上述表一中的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得到图4所示的垂直时与深度展布的示意图。
2)确定用于解释近地表结构中第一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设定i=4,速度差阈值为200m/s。
首先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个至第4控制点(第1、第4个控制点间的距离不小于1.5m)。
由第1至第4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根据下式计算出速度V0
V0=1000×(2-0.5)÷(4.97525125-1.788854382)≈471(m/s)
然后再连接这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第4个点)以及其后面一个控制点(第5个点),计算第4至第5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V0s
V0s=1000×(2.0-1.5)÷(5.773964421-4.97525125)=626m/s
由于速度差Δv=V0s-V0=626-471=155(m/s)<200(m/s),所以第5个控制点仍然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
再连接第1个控制点与第5个控制点,计算出层速度值V1
V1=1000×(2.5-0.5)÷(5.773964421-1.788854382)≈502(m/s)
而第5个控制点至第6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V1s
V1s=1000×(3.0-2.5)÷(6.231663414-5.773964421)≈1092(m/s)
由于速度差Δv=V1s-V1=1092-502=590(m/s)>200(m/s),所以第6个控制点属于下一层,也即第二细小速度分层。
3)确定近地表结构中剩余的各细小速度分层中用于解释该速度层的控制点
按照步骤2)中方法,确定出除了第一细小速度分层外的其余的用于解释每一个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通过计算,第一个细小速度分层由第1~5个点控制;第二个细小速度分层由第6~15个点控制;第三个细小速度分层由第16~22个点控制;第四个细小速度分层由第23~28个点控制。
4)获得近地表结构中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速度值
根据步骤2)及步骤3)确定的近地表结构中用于解释每一个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逐层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和直线,每一层直线的斜率就是该细小分层的速度,分别为521m/s、1319m/s、1693m/s和2041m/s;通过读取不同直线之间交点的深度值,就能够得到每一细小分层的厚度,分别为2.6m、12.2m以及21.7m。
参见图5,为步骤4)中解释微测井的时间-深度曲线图,参见图6及图7,为两种人工解释的微测井时间-深度曲线图,可见,图6及图7解释微测井得到的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不相同,而图5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出现多种微测井解释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1)至4)个步骤就完成了微测井成果的自动解释工作的整个环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解释微测井的装置,如图8所示,该装置800包括获取模块801、确定模块802和判断模块803。
其中,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
确定模块802,用于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至第i个控制点,根据第1至第i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所属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一层速度。
确定模块802,还用于根据第i至第i+1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i至第i+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第二层速度。
判断模块803,用于判断确定模块802确定的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速度差阈值。
确定模块802,还用于当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时,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当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时,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连接第1至第i+1个控制点,按照判断第i+1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方法判断第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
确定模块802,还用于将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确定为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1个控制点,按照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的方法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直至确定所有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确定模块802,还用于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判断模块803,还用于判断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预设条件包括控制点的数量大于指定数量,以及第1个控制点和最后一个控制点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等于指定距离。
确定模块802,还用于当判断模块803判断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舍弃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获取模块801,用于:
根据
Figure BDA0002515339090000101
确定初至时间t对应的垂直时t0
其中,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激发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激发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接收点与井口的距离;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接收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接收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激发点与井口的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确定模块802,用于根据如下方法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
根据
Figure BDA0002515339090000102
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v;
其中,ΔH表示两个控制点的深度差;Δt0表示两个控制点的垂直时差。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相邻两细小速度分层层速度存在差别,且其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的原理,通过计算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来确定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控制点,并通过每个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的拟合直线确定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由于控制点是确定的,通过控制点拟合的直线也就是确定的,进一步确定的每个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和厚度也就是唯一的,这样一来,也就有效地解决了微测井解释成果多解性的问题。对于同一口微测井解释后,不同解释人员以及相同解释人员在不同时间内的解释成果都是相同的。经实际资料验证,本申请实施例中解释微测井的方法能够满足勘探精度的需求,为保证后续井深模型、静校正模型的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提高原始单炮的品质奠定了基础;为初至波反演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初始约束条件,进而提高了静校正精度,有效地改善了地震剖面的成像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步骤101至步骤108及其各种实现方式所述的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步骤101至步骤108及其各种实现方式所述的任一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所述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所述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
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至第i个控制点,根据第1至第i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所属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一层速度;
根据第i至第i+1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i至第i+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第二层速度;
判断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速度差阈值;
如果所述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则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如果所述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则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连接第1至第i+1个控制点,按照判断第i+1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方法判断第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
将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确定为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1个控制点,按照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的方法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直至确定所有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控制点的数量大于指定数量,以及第1个控制点和最后一个控制点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等于指定距离;
如果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不满足预设条件,则舍弃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包括:
根据
Figure FDA0002515339080000011
确定初至时间t对应的垂直时t0
其中,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激发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激发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接收点与井口的距离;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接收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接收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激发点与井口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如下方法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
根据
Figure FDA0002515339080000021
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v;
其中,ΔH表示两个控制点的深度差;Δt0表示两个控制点的垂直时差。
5.一种解释微测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通过微测井调查得到的激发点到接收点传播的初至时间,将所述初至时间转换为垂直时,将所述垂直时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展布;
确定模块,用于在时间-深度坐标系中,连接第1至第i个控制点,根据第1至第i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1至第i个控制点所属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第一层速度;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第i至第i+1个控制点的深度差及垂直时差,确定第i至第i+1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第二层速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第二层速度与第一层速度的差值是否大于速度差阈值;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差值大于速度差阈值时,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二细小速度分层;当所述差值小于等于速度差阈值时,确定第i+1个控制点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连接第1至第i+1个控制点,按照判断第i+1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方法判断第i+2个控制点是否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直至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将属于第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最后一个控制点后的第一个控制点确定为第二细小速度分层的第1个控制点,按照确定第一细小速度分层中所有控制点的方法确定第二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直至确定所有细小速度分层的控制点;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利用每一细小速度分层中的所有控制点进行拟合,得到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拟合直线,将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每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层速度,将两两相邻细小速度分层拟合直线的交点的深度坐标作为前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终止值,后一细小速度分层的厚度起始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控制点的数量大于指定数量,以及第1个控制点和最后一个控制点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等于指定距离;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中控制点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则舍弃最后一个细小速度分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根据
Figure FDA0002515339080000031
确定初至时间t对应的垂直时t0
其中,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激发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激发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接收点与井口的距离;如果微测井中设置接收点,则H表示微测井中接收点的深度,D表示地面激发点与井口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如下方法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
根据
Figure FDA0002515339080000032
确定两个控制点之间介质的层速度v;
其中,ΔH表示两个控制点的深度差;Δt0表示两个控制点的垂直时差。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2010474279.2A 2020-05-29 2020-05-29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638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4279.2A CN111638555B (zh) 2020-05-29 2020-05-29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4279.2A CN111638555B (zh) 2020-05-29 2020-05-29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8555A CN111638555A (zh) 2020-09-08
CN111638555B true CN111638555B (zh) 2023-02-10

Family

ID=72333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4279.2A Active CN111638555B (zh) 2020-05-29 2020-05-29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3855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4871A (en) * 1997-03-27 1999-03-23 Boeing North American, Inc. Use of absorbing walls for laminar flow control
RU2620785C1 (ru) * 2016-06-14 2017-05-29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Макросейс"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я очага микросейсмического события
CN106990438A (zh) * 2017-03-28 2017-07-2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复杂地表区域微测井点位及井深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884710A (zh) * 2019-03-20 2019-06-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激发井深设计的微测井层析成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4871A (en) * 1997-03-27 1999-03-23 Boeing North American, Inc. Use of absorbing walls for laminar flow control
RU2620785C1 (ru) * 2016-06-14 2017-05-29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Макросейс"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я очага микросейсмического события
CN106990438A (zh) * 2017-03-28 2017-07-2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复杂地表区域微测井点位及井深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884710A (zh) * 2019-03-20 2019-06-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激发井深设计的微测井层析成像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库车复杂山地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应用探索;吕景峰,李平,刘新文,等;《非常规油气》;20200229;第7卷(第1期);第9-14页 *
苏德仁,周志才,张国富等;三分量微测井横波速度非线性分层解释方法研究;《2017年物探技术研讨会》;20170601;第111-1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8555A (zh) 2020-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7882B (zh) 地层的层速度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06597533A (zh) 一种用于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的深度域速度建模方法
US9081918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regarding models of underground formations
CN103077558A (zh)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大型溶洞储集体分布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09884710B (zh) 针对激发井深设计的微测井层析成像方法
CN104570102B (zh) 一种近地表速度模型与中深层速度模型的融合方法
CN104793247A (zh) 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及建模装置
CN109188520B (zh)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4375172B (zh) 火山岩下伏地层的构造形态正确成像的方法
CN104749617A (zh) 一种多尺度裂缝储层正演模型建立方法
CN105301639A (zh) 基于vsp旅行时双加权层析反演速度场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1123359B (zh) 随钻测井与地层格架约束的井周地震成像探测方法及装置
RU2176405C2 (ru) Способ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корректировки двухмерного и трехмерного сейсмического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по глубине при бурении скважины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сейсмиче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корости
CN108107473A (zh) 地震偏移时间剖面构造畸变现象的校正方法
CN105549084A (zh) 一种三维高精度速度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05607119B (zh) 近地表模型构建方法与静校正量求取方法
AU202239966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version of crustal structure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ed on subsidence in stratigraphic record
CN110646840B (zh) 角道集提取方法及系统
CN109884700A (zh) 多信息融合地震速度建模方法
CN104267434B (zh) 一种三维多分量地震观测系统炮检距分布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9100792A (zh) 基于台站与三维地震联合采集资料的速度反演方法
EP3929630B1 (en) Computer implemented method for correcting a reservoir model of a reservoir geological formation based on seismic images
CN113376695A (zh) 一种适用于煤层底板复杂陷落柱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CN111638555B (zh) 解释微测井的方法及装置
CN110568493B (zh) 一种复杂断块盆地隐蔽性断层的识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