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34283B -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34283B
CN111634283B CN202010507940.5A CN202010507940A CN111634283B CN 111634283 B CN111634283 B CN 111634283B CN 202010507940 A CN202010507940 A CN 202010507940A CN 111634283 B CN111634283 B CN 1116342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engine
combined
exhaust
brake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079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34283A (zh
Inventor
董秀辉
万涛
程嵘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uib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uib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uib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uib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0794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342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34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4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34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42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009Propelling the vehicle related to particular drive situations
    • B60W30/18109Braking
    • B60W30/18136Engine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0Control or regulation for continuous braking making use of fluid or powdered medium, e.g. for use when descending a long slo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2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driveline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6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e.g. motors or gene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1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braking systems
    • B60W10/18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braking systems with wheel br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4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ccupants
    • B60W2540/12Brake pedal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其包括整车控制器、动力机构、制动机构、制动踏板及工况选择操作装置,其中:整车控制器与制动踏板相连接,制动踏板上设有用于检测制动踏板深度的位移传感器;工况选择操作装置与整车控制器相连接,工况选择操作装置设有4个工况挡位,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控制整车控制器的工作模式,整车控制器通过不同的工况挡位调整动力机构与制动机构的配合模式;本发明通过人工选择设定车辆的运行工况,在车辆滑行或制动时,控制系统相对应的动力及制动系统做出不同的动作需求指令,提高了各单元的时序控制效率,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制动可靠性,降低了整车的经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配备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因其电驱动系统具备制动能量回馈功能可有效改善其经济性。
混合动力车辆制动系统有两种技术形态:一种是可以实现机械制动和电驱动系统能量回馈制动控制解耦,一种是不能实现机械制动和电驱动系统能量回馈制动控制解耦,其中第一种可实现控制解耦的方案因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且被垄断而在商用车上应用有限,第二种非控制解耦的方案因过多考虑不同工况下制动操控过程中驾乘者的一致性感受而对通过电驱动系统的能量回馈实现的制动功能未能充分利用,导致整车经济性再提升受限。同时,传统商用车为解决在山区路况下长坡制动过程中机械制动系统性能可靠性问题,多通过缓速器和发动机排气制动等辅助制动措施来分担整车制动效能,存在的问题是仅有简单的开关控制、各制动单元工作的时序逻辑控制不优、没有充分优化缓速器性能,制动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通过人工选择设定车辆的运行工况,在车辆滑行或制动时,控制系统相对应的动力及制动系统做出不同的动作需求指令,提高了各单元的时序控制效率,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制动可靠性,降低了整车的经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动力机构、制动机构及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所述制动机构包括制动踏板,其中:
所述整车控制器与制动踏板相连接,所述制动踏板上设有用于检测制动踏板深度的位移传感器;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与整车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设有4个工况挡位,通过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控制整车控制器的工作模式,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不同的工况挡位调整动力机构与制动机构的配合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驱动变速件、加速踏板、发动机、离合器、驱动轮及动力电池,所述整车控制器与电驱动变速件相连接,所述电驱动变速件包括发电机、变速器及驱动电机;所述加速踏板控制发动机的驱动强度,所述离合器连接发动机与电驱动变速件进行动力分离或连接,所述发电机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接并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连接驱动电机,所述发动机、驱动电机分别驱动驱动轮转动;所述制动机构包括排气制动器、缓速器及驱动轮制动器,所述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配合;所述驱动电机与驱动轮通过传动轴传输动力,所述缓速器设置在驱动电机与驱动轮的传动轴上用于减速制动;所述驱动轮制动器设置在驱动轮上用于制动驱动轮;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包括1挡、2挡、3挡及4挡。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设有活塞、曲轴及排气管,所述活塞与曲轴相连接,所述曲轴通过离合器与变速器相连接,所述发动机通过活塞摩擦生热对曲轴产生制动阻力,所述曲轴通过离合器结合状态将阻力传输给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与驱动电机相连接并把阻力通过驱动电机传输给传动轴,所述驱动轮之间连接有桥,所述驱动轮通过桥与传动轴相连接接收阻力制动;所述排气制动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上,所述排气制动器关闭排气管改变发动机内压用于增加活塞的摩擦阻力。
进一步地,所述缓速器采用液力缓速器或电涡流缓速器。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驾驶员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更换挡位,调整整车控制器的工作模式;
S2、整车控制器根据工作模式控制动力机构及制动机构工作,通过制动踏板上的位移传感器判断驾驶员是否调整制动踏板的深度,制动踏板的深度为0进行S3,制动踏板的深度为非0进行S4;
S3、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动力机构的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空转或给动力电池充电,制动机构的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S4、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整车控制器根据制动踏板的深度调整发电机、变速器、驱动电机、加速踏板、发动机、离合器、驱动轮、动力电池、排气制动器、缓速器及驱动轮制动器的配合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1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空转、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5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四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第五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缓速器启动制动。
进一步地,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2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4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第四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缓速器启动制动。
进一步地,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3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缓速器启动制动。
进一步地,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4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缓速器启动制动;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缓速器启动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选择4种不同的工况挡位,不同的工况挡位适用于不同的路况,整车控制器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工况挡位调整动力机构和制动机构的配合模式,利用位移传感器检测驾驶员是否踩下制动踏板,整车控制器根据制动踏板的深度调整制动机构的制动力强度,通过人工选择设定车辆的运行工况,在车辆滑行或制动时,控制系统相对应的动力及制动系统做出不同的动作需求指令,提高了各单元的时序控制效率,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制动可靠性,降低了整车的经济成本。
2、本发明通过位移传感器的位移深度判断制动踏板是否踩下,深度为0时,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空转或给动力电池充电、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深度为非0时,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整车控制器根据制动踏板的深度调整发电机、变速器、驱动电机、加速踏板、发动机、离合器、驱动轮、动力电池、排气制动器、缓速器及驱动轮制动器的配合模式;降低了缓速器功率需求,降低了缓速器产品成本和使用成本,避免驱动轮制动器的过度使用,提高了驱动轮制动器使用可靠性,减少车辆滑行或制动过程的能量损耗、提高了整车运行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1挡工况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2挡工况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3挡工况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4挡工况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制动踏板深度与驱动电机制动强度关系图;
图8为本发明制动踏板深度与发动机制动强度关系图;
图9为本发明制动踏板深度与排气制动器制动强度关系图;
图10为本发明制动踏板深度与缓速器制动强度关系图;
图11为本发明制动踏板深度与驱动轮制动器制动强度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
整车控制器.1、动力机构.2、制动机构.3、制动踏板.4、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传动轴.6、桥.7;
电驱动变速件.21、加速踏板.22、发动机.23、离合器.24、驱动轮.25、动力电池.26、发电机.27、变速器.28、驱动电机.29;
排气制动器.31、缓速器.32、驱动轮制动器.3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配合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1、动力机构2、制动机构3及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所述制动机构包括制动踏板4,其中:
参考图1所示,整车控制器1与制动踏板4相连接,制动踏板4上设有用于检测制动踏板4深度的位移传感器;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与整车控制器1相连接,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设有4个工况挡位,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控制整车控制器1的工作模式,整车控制器1通过不同的工况挡位调整动力机构2与制动机构3的配合模式。
动力机构2包括电驱动变速件21、加速踏板22、发动机23、离合器24、驱动轮25及动力电池26,整车控制器1与电驱动变速件21相连接,电驱动变速件21包括发电机27、变速器28及驱动电机29;加速踏板22控制发动机23的驱动强度,离合器24连接发动机23与电驱动变速件21进行动力分离或连接,发电机27通过离合器24与发动机23相连接并将发动机23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26,动力电池26连接驱动电机29,并为整车控制器1提供工作电能,发动机23、驱动电机29分别驱动驱动轮25转动;制动机构3包括排气制动器31、缓速器32及驱动轮制动器33,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配合;驱动电机29与驱动轮25通过传动轴6传输动力,缓速器32设置在驱动电机29与驱动轮25的传动轴6上用于减速制动;驱动轮制动器33设置在驱动轮25上用于制动驱动轮25;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包括1挡、2挡、3挡及4挡。
发动机23设有活塞、曲轴及排气管,活塞与曲轴相连接,曲轴通过离合器24与变速器28相连接,发动机23通过活塞摩擦生热对曲轴产生制动阻力,曲轴通过离合器24结合状态将阻力传输给变速器28,变速器28与驱动电机29相连接并把阻力通过驱动电机29传输给传动轴6,驱动轮25之间连接有桥7,驱动轮25通过桥7与传动轴6相连接接收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设置在发动机23的排气管上,排气制动器31关闭排气管改变发动机23内压用于增加活塞的摩擦阻力。
缓速器32优选液力缓速器或电涡流缓速器。
驱动轮制动器33的制动效果是通过刹车钳夹紧驱动轮25的轮毂制动盘,进一步地,发生机械摩擦生热,将机械动能转换为热能,为对车辆产生制动效果;缓速器的制动效果是通过液力缓速器或电涡流缓速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实现将车辆动能转换为热能,即缓速器32的定子对缓速器32的转子产生阻力,进一步地,缓速器32的转子将阻力作用到传动轴,传动轴6将阻力作用到桥7,桥7将阻力作用到驱动轮25,最终实现对车辆的制动效果;驱动电机29的制动效果是通过电机矢量控制技术实现发电,即驱动电机29将车辆动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入动力电池26中,由此实现驱动电机29的定子对驱动电机29的转子产生阻力,进一步地,驱动电机29的转子将阻力作用到传动轴6,传动轴6将阻力作用到桥7,桥7将阻力作用到驱动轮25,最终实现对车辆的制动效果。
通过其它制动单元的分担,降低了各个制动器的负荷,进而提高各个制动器寿命,可有效避免重载卡车在下长坡时制动钳因长时间摩擦过热而失效导致车辆事故的情况,同时也不需使用在再采用向驱动轮制动器淋水降温的不规范操作方式;通过多个制动单元的分担,也可以降低缓速器的性能指标,实现动力总成系统整体成本的最有匹配。
本实施例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选择4种不同的工况挡位,不同的工况挡位适用于不同的路况,整车控制器1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工况挡位调整动力机构2和制动机构3的配合模式,利用位移传感器检测驾驶员是否踩下制动踏板4,整车控制器1根据制动踏板4的深度调整制动机构3的制动力强度,通过人工选择设定车辆的运行工况,在车辆滑行或制动时,控制系统相对应的动力及制动系统做出不同的动作需求指令,提高了各单元的时序控制效率,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制动可靠性,降低了整车的经济成本。
配合图1及图2所示,一种混合制动控制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S1、驾驶员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更换挡位,调整整车控制器1的工作模式。
S2、整车控制器1根据工作模式控制动力机构2及制动机构3工作,通过制动踏板4上的位移传感器判断驾驶员是否调整制动踏板4的深度,制动踏板4的深度为0进行S3,制动踏板4的深度为非0进行S4。
S3、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动力机构2的发动机23停机、离合器24分离、发电机27空转、驱动电机29空转或给动力电池26充电,制动机构3的缓速器32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33分离。
S4、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整车控制器1根据制动踏板4的深度调整发电机27、变速器28、驱动电机29、加速踏板22、发动机23、离合器24、驱动轮25、动力电池26、排气制动器31、缓速器32及驱动轮制动器33的配合模式。
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4个挡位分别是1挡经济挡位、2挡平原工况挡位、3挡丘陵工况挡位及4挡山区工况挡位。
配合图3、图7至图11所示,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设置在1挡,判断制动踏板4的深度是否为0。
制动踏板4深度为0,发动机23停机、离合器24分离、发电机27空转、驱动电机29空转、缓速器32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33分离。
制动踏板4深度为非0,根据制动踏板4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5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仅有驱动电机29参与整车制动,发动机23停机,离合器24分离,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驱动电机29和发动机23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深度4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排气阻力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及排气制动器31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四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3与驱动轮25相结合,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及驱动轮制动器33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五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3与驱动轮25相结合,缓速器32启动制动,缓速器32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缓速器32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驱动轮制动器33及缓速器32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配合图4、图7至图11所示,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设置在2挡,判断制动踏板4的深度是否为0。
制动踏板4深度为0,发动机停机23、离合器24分离、发电机27空转、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缓速器32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33分离。
制动踏板4深度为非0,根据制动踏板4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4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驱动电机29和发动机23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及排气制动器31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相23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3与驱动轮25相结合,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及驱动轮制动器33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四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3与驱动轮25相结合,缓速器32启动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驱动轮制动器33及缓速器32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配合图5、图7至图11所示,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设置在3挡,判断制动踏板4的深度是否为0。
制动踏板4深度为0,发动机23停机、离合器24分离、发电机27空转、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缓速器32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33分离。
制动踏板4深度为非0,根据制动踏板4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及排气制动器31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3与驱动轮25相结合,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及驱动轮制动器33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3与驱动轮25相结合,缓速器32启动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驱动轮制动器33及缓速器32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配合图6至图11所示,工况选择操作装置5的挡位设置在4挡,判断制动踏板4的深度是否为0。
制动踏板4深度为0,发动机23停机、离合器24分离、发电机27空转、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缓速器32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33分离。
制动踏板4深度为非0,根据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及排气制动器31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缓速器32启动制动,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及缓速器32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29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26,离合器24结合,发动机23的转速由发电机27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31与发动机23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排气制动器31依照控制需求,根据制动踏板4深度按比例动作实现发动机23排气阻力制动,缓速器32启动制动,制动踏板4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31与驱动轮25相结合,驱动电机29、发动机23、排气制动器31、缓速器32及驱动轮制动器33联合发出整车需求的制动力。
在制动踏板4深度为0时,在车速相同的条件下,2挡、3挡及4挡不同的工况下驱动电机29分别提供0、小、中、大的制动强度;在制动踏板4深度为非0时,在车速相同的条件下,1挡、2挡、3挡及4挡不同的工况下驱动电机29分别提供0、小、中、大的制动强度,驱动轮制动器所发出的制动力相同,发动机23所发出的制动力相同,排气制动器31所发出的制动力不同,缓速器32所发出的制动力不同;这里小、中、大为驱动电机29可以提供的最大制动强度的0-30%、30%-60%和60%以上三个区间范围内的具体比例值,根据具体匹配车型的开发标定来确定,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限定。
本实施例降低了缓速器32功率需求,降低了缓速器32产品成本和使用成本,避免驱动轮制动器33的过度使用,提高了驱动轮制动器33使用可靠性,减少车辆滑行或制动过程的能量损耗、提高了整车运行经济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整车控制器、动力机构、制动机构及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所述制动机构包括制动踏板,其中:
所述整车控制器与制动踏板相连接,所述制动踏板上设有用于检测制动踏板深度的位移传感器;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与整车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设有4个工况挡位,通过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控制整车控制器的工作模式,所述整车控制器通过不同的工况挡位调整动力机构与制动机构的配合模式;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驱动变速件、加速踏板、发动机、离合器、驱动轮及动力电池,所述整车控制器与电驱动变速件相连接,所述电驱动变速件包括发电机、变速器及驱动电机;所述加速踏板控制发动机的驱动强度,所述离合器连接发动机与电驱动变速件进行动力分离或连接,所述发电机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接并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连接驱动电机,所述发动机、驱动电机分别驱动驱动轮转动;所述制动机构包括排气制动器、缓速器及驱动轮制动器,所述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配合;所述驱动电机与驱动轮通过传动轴传输动力,所述缓速器设置在驱动电机与驱动轮的传动轴上用于减速制动;所述驱动轮制动器设置在驱动轮上用于制动驱动轮;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包括1挡、2挡、3挡及4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设有活塞、曲轴及排气管,所述活塞与曲轴相连接,所述曲轴通过离合器与变速器相连接,所述发动机通过活塞摩擦生热对曲轴产生制动阻力,所述曲轴通过离合器结合状态将阻力传输给变速器,所述变速器与驱动电机相连接并把阻力通过驱动电机传输给传动轴,所述驱动轮之间连接有桥,所述驱动轮通过桥与传动轴相连接接收阻力制动;所述排气制动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上,所述排气制动器关闭排气管改变发动机内压用于增加活塞的摩擦阻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速器采用液力缓速器或电涡流缓速器。
4.一种混合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面的步骤:
S1、驾驶员通过工况选择操作装置更换挡位,调整整车控制器的工作模式;
S2、整车控制器根据工作模式控制动力机构及制动机构工作,通过制动踏板上的位移传感器判断驾驶员是否调整制动踏板的深度,制动踏板的深度为0进行S3,制动踏板的深度为非0进行S4;
S3、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动力机构的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空转或给动力电池充电,制动机构的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S4、根据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整车控制器根据制动踏板的深度调整发电机、变速器、驱动电机、加速踏板、发动机、离合器、驱动轮、动力电池、排气制动器、缓速器及驱动轮制动器的配合模式;
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1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空转、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5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四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第五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缓速器启动制动;
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2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4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第四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缓速器启动制动;
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3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缓速器启动制动;
所述工况选择操作装置的挡位设置在4挡,判断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是否为0;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0,所述发动机停机、离合器分离、发电机空转、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缓速器空转及驱动轮制动器分离;
所述制动踏板深度为非0,根据所述制动踏板的深度由浅至深依次至少分为3个等级,具体如下:
第一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
第二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缓速器启动制动;
第三等级、驱动电机发电输出给动力电池,离合器结合,发动机的转速由发电机调节进入反拖摩擦制动,排气制动器与发动机相结合进入排气阻力制动,缓速器启动制动,制动踏板的机械制动空行程结束,驱动轮制动器与驱动轮相结合。
CN202010507940.5A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Active CN1116342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7940.5A CN111634283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7940.5A CN111634283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4283A CN111634283A (zh) 2020-09-08
CN111634283B true CN111634283B (zh) 2021-11-12

Family

ID=72328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7940.5A Active CN111634283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342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9775B (zh) * 2021-09-24 2023-04-18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减速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4701518A (zh) * 2022-04-11 2022-07-05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线控制动的制动装置及制动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9772A (zh) * 2009-06-04 2009-10-21 清华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下坡辅助控制方法
CN102556056A (zh) * 2012-01-16 2012-07-11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双模糊能量控制管理系统
CN103223936A (zh) * 2013-05-14 2013-07-31 清华大学 混合动力汽车下坡辅助电、液复合制动控制方法
CN105438007A (zh) * 2015-12-03 2016-03-30 康迪电动汽车(长兴)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装置
CN106945520A (zh) * 2017-04-13 2017-07-14 威海市华塔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静液传动车辆油门减小及滑行时的速度控制方法
WO2018012900A1 (ko) * 2016-07-13 2018-01-18 두산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건설기계의 엑슬 과열 방지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8973774A (zh) * 2018-06-13 2018-12-1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在滑行时保持发动机制动效果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9772A (zh) * 2009-06-04 2009-10-21 清华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下坡辅助控制方法
CN102556056A (zh) * 2012-01-16 2012-07-11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双模糊能量控制管理系统
CN103223936A (zh) * 2013-05-14 2013-07-31 清华大学 混合动力汽车下坡辅助电、液复合制动控制方法
CN105438007A (zh) * 2015-12-03 2016-03-30 康迪电动汽车(长兴)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装置
WO2018012900A1 (ko) * 2016-07-13 2018-01-18 두산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건설기계의 엑슬 과열 방지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6945520A (zh) * 2017-04-13 2017-07-14 威海市华塔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静液传动车辆油门减小及滑行时的速度控制方法
CN108973774A (zh) * 2018-06-13 2018-12-1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汽车在滑行时保持发动机制动效果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4283A (zh) 2020-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6261B (zh) 飞轮动力传动系统和控制装置
US8480537B2 (en) Hybrid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2727787B1 (en) Control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CN103407449B (zh) 一种液压辅助驱动与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367634C (zh) 一种车辆用的具有制动回收电能的电动变速传动装置
CN103476651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RU2624248C2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одзарядкой батареи на гибридном транспортном средстве
CN100484794C (zh) 混合动力车辆
JP5267102B2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10605967B (zh) 一种重型汽车的辅助制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128700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双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GB2368664A (en) "Engine braking feel" for an electric motor of a hybrid powertrain
JP2009001165A (ja) 摩擦クラッチ
CN111634283B (zh) 一种混合制动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US8900093B2 (en) Control device of vehicle drive device
CN104797475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
CN105835684A (zh) 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单盘离合器双电机混合动力总成
CN105835680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
CN111810598B (zh) 用于电驱动布置的方法和系统
JP2010076543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14073740A (ja) 車両制御装置
CN205736912U (zh) 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单盘离合器双电机混合动力总成
WO2010024132A1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産業車両のインチングペダルシステム
CN210707367U (zh) 一种并联混合制动系统
JP2011213304A (ja)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