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7769A -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7769A
CN111627769A CN202010490797.3A CN202010490797A CN111627769A CN 111627769 A CN111627769 A CN 111627769A CN 202010490797 A CN202010490797 A CN 202010490797A CN 111627769 A CN111627769 A CN 111627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metal
adjustment mechanism
adjusting mechanism
bimetallic strip
tri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907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27769B (zh
Inventor
刘波
徐江宁
傅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Low Voltag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907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277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27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7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27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7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14Electrothermal mechanisms
    • H01H71/16Electrothermal mechanisms with bimetal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 Thermally Actuated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属于电气开关领域。该双金属片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其包括双金属片、触发件和调节机构。触发件的触发部位设置于双金属片自由端的一侧,调节机构设置于双金属片固定端的另一侧。调节机构侧壁与双金属片侧面保持接触,形成一个接触面。通过转动调节机构可以推动双金属片的自由端向触发件的触发部位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因此,可以通过旋转调节机构的角度精确调节双金属片的自由端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之间的间距,实现精确调节的目的。

Description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气开关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开关电器,通常用于保护电路安全。断路器能够在电路中的电流不过载(即电流不超过断路器的电流阈值)的情况下保持接通,在电路中的电流过载的情况下将电路切断。
双金属片组件是断路器的重要结构,双金属片组件通常包括双金属片和触发件和调节机构,双金属片能够在满足脱扣条件(例如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或超过电流阈值)的情况下发生形变,触碰到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从而触发触发件,使触发件发生脱扣将电路断开,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若双金属片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较小,则双金属片只需要发生较小的形变就会触发触发件,若双金属片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较大,则双金属片需要发生较大的形变才会触发触发件,而双金属片的形变程度与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有关,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机构来调节双金属片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来改变断路器的电流阈值。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双金属片的一旁设置凸轮,凸轮与双金属片接触,通过旋转凸轮可以使双金属片形变,以此调节双金属片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调整间距,但是对于间距的大小难以准确调节,导致断路器存在无法及时且准确地触发触发件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能够准确调节双金属片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金属片组件,包括双金属片、触发件和调节机构;
所述双金属片具有一固定端,一自由端;
所述触发件的触发部位设置于所述双金属片的自由端的一侧,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的另一侧;
通过转动所述调节机构能够推动所述双金属片的自由端向所述触发件的触发部位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成比例。
可选地,所述调节机构的侧壁具有与所述双金属片的侧面接触的接触区,在垂直于所述调节机构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上,所述接触区的正投影为中心位于所述调节机构的转动轴线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
可选地,所述阿基米德螺旋线的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为0.05毫米/度~0.1毫米/度。
可选地,所述调节机构的侧壁与所述双金属片的侧面保持接触,形成一个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双金属片固定点和所述触发部位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双金属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双金属片与所述调节机构的接触面到所述固定点的间距和所述触发部位到所述固定点的间距之比为1∶4~1∶3。
可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本体和凸块,所述本体包括同轴相连的安装轴和圆柱凸台,所述安装轴位于壳体底座上,所述圆柱凸台至少部分位于壳体上盖的通孔中,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安装轴的侧壁上,所述凸块与所述双金属片的侧面相接触。
可选地,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卡紧块,所述卡紧块设置于所述调节机构的侧壁和所述通孔的侧壁之间,所述卡紧块用于固定所述调节机构。
可选地,所述圆柱凸台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分布的多道第一凸棱,所述卡紧块表面上具有与第一凸棱配合的多道第二凸棱,所述多道第二凸棱、所述第一凸棱均平行于所述调节机构的转动轴线。
可选地,所述卡紧块为楔形结构,沿所述调节机构的转动轴线方向插入所述通孔以固定调节机构。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如前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设置双金属片、触发件和调节机构,双金属片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使得双金属片可以绕固定端发生弯曲形变,由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设置于双金属片的自由端的一侧,因此在双金属片发生弯曲形变时可以接触到触发部位,触发触发件脱扣,调节机构设置于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的另一侧,通过转动调节机构能够推动双金属片的自由端向触发件的触发部位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因此可以根据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精确调节双金属片的自由端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实现精确调节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断路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双金属片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机构被锁紧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外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断路器包括构成断路器外观的壳体10以及从壳体10内部伸出的操作手柄2。
图2是图1所示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壳体10内设置有双金属片20、触发件30。双金属片20也称热双金属片,通常呈长条状,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叠加形成的金属片。双金属片20受热后,由于构成双金属片20的各层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因此各层金属膨胀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双金属片20会向热膨胀系数较小的金属所在的一侧弯曲。双金属片20的安装方式类似悬臂梁,双金属片20具有一固定端20a和一自由端20b,其中固定端20a固定在壳体10内的引弧板101上,这样双金属片20在受热时,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就可以发生弯曲。
触发件30与操作手柄2连接,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通常为脱扣拉杆)位于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的一侧,双金属片20受热发生形变,触碰到触发部位31后,触发件30会发生脱扣切断电路。在触发件30发生脱扣后,通过操作手柄2可以对触发件30进行复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除了上述结构外,断路器的壳体10内还可以有其它结构,例如图2中所示的灭弧栅片3,有关其它结构可以参考相关技术,本公开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低压断路器的标准中,要求在电路的电流不过载的情况下,断路器不会切断电路,而一旦电路的电流过载,断路器必须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将电路切断。通过调整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断路器的电流阈值。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金属片组件,能够精确地调整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从而精确调节断路器的电流阈值。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双金属片组件沿图3中的点划线进行了分解。如图3所示,该双金属片组件包括双金属片20、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
双金属片组件通常安装在壳体10内,壳体10内固定有引弧板101,双金属片20通常固定于引弧板101上,与引弧板101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固定点20c。
图4是图3所示双金属片组件的俯视图。为了清楚地展示双金属片20和调节机构40,图4中简化了壳体10的结构。如图4所示,双金属片20具有一固定端20a和一自由端20b。
双金属片20的固定端20a通常固定于引弧板101上,与引弧板101之间形成至少一个固定点20c。
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设置于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的一侧,调节机构40设置于双金属片20的固定端20a的另一侧。
本公开实施例中,触发件30可以是脱扣连杆,例如图2中所示的断路器的触发件,脱扣连杆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相关技术中的脱扣连杆,只要能在双金属片20的触发下实现脱扣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并不限制触发件30的具体结构。
通过转动调节机构40能够推动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向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调节机构40转过的角度成比例。
该移动的变化量是指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
通过设置双金属片、触发件和调节机构,双金属片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使得双金属片可以绕固定端发生弯曲形变,由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设置于双金属片的自由端的一侧,因此在双金属片发生弯曲形变时可以接触到触发部位,触发触发件脱扣,调节机构设置于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的另一侧,通过转动调节机构能够推动双金属片的自由端向触发件的触发部位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因此可以根据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精确调节双金属片的自由端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实现精确调节的目的。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中,调节机构40的侧壁具有与双金属片20的侧面接触的接触区40a,在垂直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上,接触区40a的正投影可以为中心位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由于在垂直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上,接触区40a的正投影为中心位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根据阿基米德螺旋线的特性可以确定,在旋转调节机构40使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向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靠近的过程中,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调节机构40转过的角度两者之间呈比例,因此可以根据调节机构40转过的角度精确调节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
调节机构40的侧壁与双金属片20的侧面保持接触,形成一个接触面,接触面位于双金属片20的固定点20c和触发部位31之间。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调节机构40的转动中心为原点,以双金属片20未发生形变时的长度方向为Y轴,定义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的初始接触点R0的坐标为(X0,Y0),通常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之间为面接触,两者接触的面积相比双金属片20的表面积要小得多,因此在确定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之间的几何关系时,可以将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之间的面接触简化为点接触,将接触面简化为接触点。根据几何关系可知,X0和Y0满足如下关系式:
X0=r×Cosθ (1)
Y0=r×Sinθ (2)
其中,r为初始接触点R0与坐标原点的距离,θ为初始接触点R0与坐标原点之连线与X方向的夹角。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调节机构40旋转角度β后,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的当前接触点R1的坐标为(X1,Y1)。由于接触区40a的正投影为中心位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根据阿基米德螺旋线的特性,调节机构40旋转过程中,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的接触点的纵坐标不会发生变化。根据几何关系可知,X1和Y1满足如下关系式:
X1=[r+a×(θ+β)]×Cosθ (3)
Y1=r×Sinθ (4)
其中,a为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
即在调节机构40旋转的过程中,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的接触点的Y坐标始终保持不变。当前接触点R1与初始接触点R0的间距变化量Δd满足如下关系式:
Δd=X1-X0 (5)
根据几何关系可以知道,在旋转调节机构40前后,双金属片20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ΔD满足如下等式:
Figure BDA0002520997740000071
其中,L1为在Y方向上,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的接触点到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L2为在Y方向上,调节机构40与双金属片20的接触点到双金属片20的固定点20c的间距。在旋转调节机构40时,双金属片20会绕固定点20c发生弯曲形变。
为了使双金属片20安装的更牢固,双金属片20的固定端20a与壳体10内的引弧板101通常是面接触,即双金属片20具有与壳体10内的引弧板101固定连接的多个固定点20c,若有多个固定点20c,在旋转调节机构40时,双金属片20会绕距离调节机构40最近的固定点20c发生弯曲形变,L1和L2也根据距离调节机构40最近的固定点20c进行确定。
根据式(1)~(6)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Figure BDA0002520997740000072
其中,φ=θ+β,可见双金属片20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ΔD正比于φ,而式(7)中,L1、L2、θ、a均可以在制作该双金属片组件时确定,并且双金属片20未发生形变的状态下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也可以在制作该双金属片组件时确定,因此可以根据调节机构40旋转过的角度准确确定出双金属片20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从而准确调节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a可以为0.05毫米/度~0.1毫米/度。根据式(7)可以知道,在L1、L2、θ均相同的情况下,若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a的取值越大,则调节机构40旋转相同的角度,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量ΔD越大,反之则越小,设置合理的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a可以更加方便调节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模拟调节机构40和双金属片20的运动,以确定出合适的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a。
在双金属片20的长度方向上,双金属片20与调节机构40的接触面到固定点20c的间距和触发部位31到固定点20c的间距之比为1∶4~1∶3。根据几何关系可以得出,该比例关系和L2与L1+L2的比例关系是相同的,转化为L1和L2的比例关系即L1和L2的比可以为3∶1~4∶1。在调节机构40的形状确定后,通过改变L1和L2的比可以改变调节机构40的灵敏度,这里灵敏度是指调节机构40转动单位角度,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变化值。根据式(7)可知,L1和L2的比越大,调节机构40的灵敏度越高,调节机构40的灵敏度过高会不便于准确调节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与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模拟调节机构40和双金属片20的运动,以确定出合适的L1和L2的比。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壳体10可以包括相连的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图7中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结构,分离了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之间可以形成有容纳空间C。双金属片20、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均可以位于容纳空间C中。通过设置壳体上盖12,由壳体上盖12罩住双金属片20、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可以对双金属片20、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提供保护,并且可以避免触发件30受到异物的影响而发生脱扣。
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可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以方便进行拆解和组装。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均可以采用绝缘材料制作。例如塑料、陶瓷等。以提高双金属片组件的安全性,避免发生触电。
图7中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的形状仅为示意,壳体底座11和壳体上盖12的形状可以根据断路器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可以形成容纳空间C即可。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调节机构40可以包括本体41和凸块42。本体41可以包括同轴相连的安装轴411和圆柱凸台412,安装轴411可以位于壳体底座11上,凸块42可以位于安装轴411的侧壁上,接触区40a位于凸块42的表面上,凸块42与双金属片20的侧面相接触。设置圆柱凸台412可以方便旋转调节机构40,接触区40a的形状会影响调节机构40调节的准确性,通过在安装轴411的侧壁上设置出一个凸块42,方便对该凸块42的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形成接触区40a。
接触区40a可以与圆柱凸台412的侧壁相切,这样调节机构40的侧壁更加平滑,避免应力集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机构40可以为注塑结构件,注塑成型便于调节机构40的一体成型,而且注塑结构件通常为塑料材质,具有较好的绝缘性,有利于提高断路器的安全性。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机构40上至少部分区域可以是陶瓷结构,例如圆柱凸台412侧壁上的凸块42可以为陶瓷结构,陶瓷结构不仅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而且受热形变也小。即使双金属片20发热,采用陶瓷制作的凸块42,接触区40a的形状也不容易发生变形,有利于保证较高的调节精度。
此外,本体41也可以为陶瓷结构。即调节机构40可以为陶瓷结构件,调节机构40整体均采用陶瓷制作。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壳体底座11可以包括底板111。引弧板101、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均可以位于底板111上,双金属片20可以固定在引弧板101上。双金属片20与引弧板101相连的点即为固定点20c。引弧板101为双金属片20提供支撑,使双金属片20能够绕固定点20c发生弯曲形变。调节机构40的安装轴411可以垂直于底板111。双金属片20的长度方向可以与底板111平行。双金属片20在未发生形变时,双金属片20所在的平面可以与底板111垂直。
底板111可以为塑料结构件或是陶瓷结构件。塑料和陶瓷均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能够有效的避免触电。塑料还具有轻便的特点,有利于减小断路器的重量,而陶瓷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有利于散热,并且陶瓷受热形变小。
底板111的形状可以根据断路器的具体形状进行设置,只需要能够提供引弧板101、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的安装空间即可。
引弧板101可以为由金属片弯折形成的金属结构件。底板111上可以具有第一卡槽11a,引弧板101可以位于第一卡槽11a中,以对引弧板101进行固定。
双金属片20与引弧板101可以焊接连接。图9中虚线框A所示位置即为焊接部位。
引弧板101的形状和布置的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设计,只需要能够固定双金属片20即可。作为示例,在图9中引弧板101与调节机构40位于双金属片20的同一侧,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引弧板101与调节机构40也可以分别位于双金属片20的两侧。
底板111上还可以具有用于安装灭弧栅片的安装区域B,图9中以矩形虚线框示意性地示出了安装区域B,对于不同结构的灭弧栅片,安装区域B的形状和位置也可能不同。引弧板101可以延伸至安装区域B附近,灭弧栅片安装至安装区域B后,灭弧栅片与引弧板101之间可以具有狭窄的间隙。
如图9所示,双金属片20还可以连接有进线接头50,进线接头50用于连接导线,方便将断路器接入到电路系统中。双金属片20与进线接头50也可以焊接连接。
进线接头50也可以为由金属片弯折形成的金属结构件。底板111上还可以具有第二卡槽11b,进线接头50可以位于第二卡槽11b中,以对进线接头50进行固定。
壳体10上可以设置有接线孔,接线孔可以用来设置导线,以方便导线与进线接头50进行连接。
参见图7,壳体上盖12上还可以具有通孔12a。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出了调节机构40与壳体上盖12的装配关系,调节机构40可以部分位于壳体上盖12的通孔12a中。如图10所示,本体41的圆柱凸台412可以至少部分位于通孔12a中。通孔12a可以束缚调节机构40,避免调节机构40松脱,并且可以在通孔12a处拧动调节机构40,而不需要拆解壳体上盖12。
如图10所示,圆柱凸台412的端面上可以具有凹槽412a,在需要拧动调节机构40时,可以通过工具,例如螺丝刀,与凹槽412a进行配合,通过工具调节调节机构40。
凹槽412a的形状可以为非圆形,即除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图10中所示的凹槽412a呈梅花形。此外,凹槽412a还可以呈一字形、十字形、三角形等形状。以凹槽412a呈十字形为例,可以将十字螺丝刀插入到凹槽412a中,通过旋转十字螺丝刀带动调节机构40旋转。
可选地,调节机构40的圆柱凸台412的端面可以位于通孔12a内,即圆柱凸台412的端面不高出壳体上盖12的外表面。其中壳体上盖12的外表面是指壳体上盖12的远离壳体底座11的一侧的表面。这样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难以拧动调节机构40,可以防止调节机构40被无意中拧动,有利于确保电路的安全。
可选地,该双金属片组件还可以包括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可以位于壳体上盖12上。通过设置锁紧机构,方便在调整调节机构后对调节机构40进行锁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调节机构40由于振动等原因而发生旋转,有利于确保电路的安全。
如图10所示,锁紧机构可以包括卡紧块70。图10中调节机构40处于未被锁紧的状态。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1中调节机构40处于被锁紧的状态。结合图10和图11,卡紧块70设置于调节机构40的侧壁和通孔12a的侧壁之间,卡紧块70用于固定调节机构40。在调节好调节机构40后,可以将卡紧块70沿图10中箭头所示方向卡入到调节机构40的侧壁和通孔12a的侧壁之间,至图11所示状态,卡紧块70压紧调节机构40,使调节机构40无法发生旋转,在需要对调节机构40进行调节时,可以向通孔12a外拉动卡紧块70,使卡紧块70与调节机构40分离。
可选地,锁紧机构可以包括多个卡紧块70。多个卡紧块70可以沿调节机构40的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卡紧块70共同卡紧调节机构40,这样即使部分卡紧块70出现了松动,仍然可以使调节机构40保持锁紧。
多个卡紧块70可以等角度间隔布置,能够使调节机构40被锁紧时更稳定。
作为一种示例,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中示出了3个卡紧块70。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紧块70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1个、2个、4个等。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中分离了壳体上盖12与卡紧块70。如图12所示,通孔12a的侧壁上还可以具有导向槽12b,导向槽12b沿通孔12a的轴向延伸,卡紧块70可以位于导向槽12b中。在图10中,沿箭头所示方向按压卡紧块70,可以使卡紧块70沿导向槽12b卡入圆柱凸台412的侧壁和通孔12a的侧壁之间,达到图11所示的状态。导向槽12b可以为卡紧块70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防止卡紧块70松动。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圆柱凸台412的侧壁上还可以具有周向间隔分布的多道第一凸棱413。卡紧块70的表面上可以具有与第一凸棱413配合的多道第二凸棱701,多道第二凸棱701、第一凸棱413均平行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在调节好调节机构40后,将卡紧块70卡在本体41的圆柱凸台412和通孔12a的侧壁之间。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机构被锁紧时的状态示意图。结合图13和图14,沿图13中的箭头方向按压卡紧块70,由于第二凸棱701、第一凸棱413均平行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因此第二凸棱701会卡入到相邻的第一凸棱413之间,在圆柱凸台412的圆周方向上,第一凸棱413和第二凸棱701相互交错,利用第一凸棱413和第二凸棱701的配合,可以使卡紧块70更好地锁紧调节机构40,避免调节机构40松动。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金属片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卡紧块70为楔形结构,沿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方向插入通孔12a以固定调节机构40。该卡紧块70用于与圆柱凸台412接触的表面可以为斜面70a,沿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从卡紧块70指向壳体底座11的方向,斜面70a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的径向间距逐渐增大。斜面70a与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的径向间距是指在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的径向上,斜面70a与转动轴线的间距。若将卡紧块70卡入本体41的圆柱凸台412和通孔12a的侧壁之间,卡紧块70卡入的深度越大,则卡紧块70对圆柱凸台412的作用力越大,调节机构40越不容易松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包括如图3~图15所示的任一种双金属片组件。
通过设置双金属片、触发件和调节机构,双金属片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使得双金属片可以绕固定端发生弯曲形变,由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设置于双金属片的自由端的一侧,因此在双金属片发生弯曲形变时可以接触到触发部位,触发触发件脱扣,调节机构设置于双金属片的固定端的另一侧,通过转动调节机构能够推动双金属片的自由端向触发件的触发部位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因此可以根据调节机构转过的角度精确调节双金属片的自由端与触发件的触发部位之间的间距,实现精确调节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双金属片(20)、触发件(30)和调节机构(40);
所述双金属片(20)具有一固定端(20a),一自由端(20b);
所述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设置于所述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的一侧,所述调节机构(40)设置于所述双金属片(20)的固定端(20a)的另一侧;
通过转动所述调节机构(40)能够推动所述双金属片(20)的自由端(20b)向所述触发件(30)的触发部位(31)移动,该移动的变化量与所述调节机构(40)转过的角度成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0)的侧壁具有与所述双金属片(20)的侧面接触的接触区(40a),在垂直于所述调节机构(40)转动轴线的平面上,所述接触区(40a)的正投影为中心位于所述调节机构(40)转动轴线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阿基米德螺旋线的阿基米德螺旋线系数为0.05毫米/度~0.1毫米/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0)的侧壁与所述双金属片(20)的侧面保持接触,形成一个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双金属片(20)的固定点(20c)和所述触发部位(3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金属片(2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双金属片(20)与所述调节机构(40)的接触面到所述固定点(20c)的间距和所述触发部位(31)到所述固定点(20c)的间距之比为1∶4~1∶3。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0)包括本体(41)和凸块(42),所述本体(41)包括同轴相连的安装轴(411)和圆柱凸台(412),所述安装轴(411)位于壳体底座(11)上,所述圆柱凸台(412)至少部分位于壳体上盖(12)的通孔(12a)中;所述凸块(42)位于所述安装轴(411)的侧壁上,所述凸块(42)与所述双金属片(20)的侧面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卡紧块(70),所述卡紧块(70)设置于所述调节机构(40)的侧壁和所述通孔(12a)的侧壁之间,所述卡紧块(70)用于固定所述调节机构(4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凸台(412)的侧壁上具有周向间隔分布的多道第一凸棱(413),所述卡紧块(70)的表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凸棱(413)配合的多道第二凸棱(701),所述多道第二凸棱(701)、所述第一凸棱(413)均平行于所述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块(70)为楔形结构,沿所述调节机构(40)的转动轴线方向插入所述通孔(12a)以固定所述调节机构(40)。
10.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金属片组件。
CN202010490797.3A 2020-06-02 2020-06-02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Active CN111627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90797.3A CN111627769B (zh) 2020-06-02 2020-06-02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90797.3A CN111627769B (zh) 2020-06-02 2020-06-02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7769A true CN111627769A (zh) 2020-09-04
CN111627769B CN111627769B (zh) 2022-09-13

Family

ID=72271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90797.3A Active CN111627769B (zh) 2020-06-02 2020-06-02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2776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4786A (zh) * 2022-06-23 2022-10-14 上海西门子线路保护系统有限公司 断路器的双金属片的调节测试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7062A (en) * 1969-03-31 1972-08-31 Centra Buerkle Kg Albert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emperature regulators
EP1202317A1 (de) * 2000-10-23 2002-05-02 ABL SURSUM BAYERISCHE ELEKTROZUBEHÖR GmbH & Co. KG Schutzschalter mit Bimetall-Eichung
CN2906901Y (zh) * 2006-06-23 2007-05-30 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脱扣与复位的动作机构
CN204480977U (zh) * 2015-04-20 2015-07-15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过载报警不脱扣功能的塑壳断路器
KR20160051101A (ko) * 2014-10-31 2016-05-1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배선용 차단기의 바이메탈 거리 조절장치
CN206022276U (zh) * 2016-08-16 2017-03-15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
CN208271804U (zh) * 2018-02-07 2018-12-21 佛山市顺德区汇控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方便的温控器
CN208706555U (zh) * 2018-07-13 2019-04-05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7062A (en) * 1969-03-31 1972-08-31 Centra Buerkle Kg Albert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emperature regulators
EP1202317A1 (de) * 2000-10-23 2002-05-02 ABL SURSUM BAYERISCHE ELEKTROZUBEHÖR GmbH & Co. KG Schutzschalter mit Bimetall-Eichung
CN2906901Y (zh) * 2006-06-23 2007-05-30 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脱扣与复位的动作机构
KR20160051101A (ko) * 2014-10-31 2016-05-1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배선용 차단기의 바이메탈 거리 조절장치
CN204480977U (zh) * 2015-04-20 2015-07-15 浙江人民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过载报警不脱扣功能的塑壳断路器
CN206022276U (zh) * 2016-08-16 2017-03-15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
CN208271804U (zh) * 2018-02-07 2018-12-21 佛山市顺德区汇控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方便的温控器
CN208706555U (zh) * 2018-07-13 2019-04-05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4786A (zh) * 2022-06-23 2022-10-14 上海西门子线路保护系统有限公司 断路器的双金属片的调节测试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7769B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15580B1 (en) PCB connector module for plug-in circuit breakers and fuses
US9343245B2 (en)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EP1596471B1 (en) Terminal arrangement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CN111627769B (zh) 双金属片组件和断路器
WO2017200745A1 (en) Medium voltage breaker conductor with an electrically efficient contour
JP6225195B2 (ja) 回路ブレーカおよび回路ブレーカ用アダプタ
US6714116B1 (en) Circuit breaker switch
CN1249764C (zh) 用于热脱扣器的调整装置
US4761626A (en) Circuit breaker
US10312037B1 (en) Rotary motion switching apparatus usable with circuit interrupter
US7094113B1 (en) Quick connect terminal adapter for electronic packages
US5021761A (en) High-amp circuit breaker and a bistable element therefor
CN105938767B (zh) 用于开关装置的信息显示系统、开关装置及方法
AU2005234093B2 (en) Switchgear
US5004994A (en) Push-to-trip high-amp circuit breaker
CA2103312C (en) Protective cover for electrical terminals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KR0143979B1 (ko) 열적으로 트립 기능한 회로 차단기
CA2134514C (en)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mechanical rating plug
US6281461B1 (en) Circuit breaker rotor assembly having arc prevention structure
EP1396917B1 (en) Busbar connecting terminal
CN220021023U (zh) 一种万能式断路器的动触头连接结构
JP2002260472A (ja) 開閉器の端子装置
CN220526852U (zh) 零飞弧防护装置和断路器
CN219040271U (zh) 一种组合式开断栅片及开断器
US11417489B2 (en) Trip unit fixation in a circuit break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9

Address after: 315333 Kuang Yan Zhen Long Ge Cun, Cixi Ci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Ningbo bull Low Voltag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300 East District of Industrial Park, Cixi, Ningbo, Zhejiang

Applicant before: GONGNIU GROUP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