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7118A -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27118A
CN111627118A CN202010489307.8A CN202010489307A CN111627118A CN 111627118 A CN111627118 A CN 111627118A CN 202010489307 A CN202010489307 A CN 202010489307A CN 111627118 A CN111627118 A CN 111627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virtual
target user
image
sc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93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子彬
孙红亮
揭志伟
刘小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ensetim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ensetim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ensetim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ensetim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893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271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627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271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006Mixed re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该展示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展示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Description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AR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展览馆中通常会展示一些景物画像,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在观看这些景物画像时通常会缺少融入性,从而无法实现很好的展示效果。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如何基于这些技术提高展馆中景物画像的展会效果,帮助用户更好地感知、理解这些景物画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至少提供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案。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所述展示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将所述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将目标用户的画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通过该方式,可以丰富AR场景的展示内容,带来沉浸式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之前,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目标用户进入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设定检测区域;或者,
确定出所述目标用户从多个虚拟景物画像中选择的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两种获取目标虚拟景物画像的方式,通过该方式可以确定与目标用户对应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用户在展览馆进行参观时,可以按照不同方式选择要体验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提高选择目标虚拟景物画像的方式多样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包括:
基于所述图像数据,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位置区域;
基于所述融合位置区域,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检测进入设定检测区域的目标用户,包括:
获取拍摄设定检测区域内的目标场景得到的目标场景图像;
检测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所述目标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检测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所述目标用户,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存在多个待检测用户时,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检测区域,以及该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
将对应置信度高于设定阈值的待检测用户作为所述目标用户。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该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置信度,快速确定目标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包括:
对包含所述目标用户的目标场景图像进行目标用户识别,确定表示所述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和所述目标用户以外的背景区域;
基于所述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对所述目标场景图像进行抠图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图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画像之后,所述展示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位置调整触发操作,对所述目标用户在所述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进行调整,并更新展示调整后的融合后虚拟画像。
本公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按照需求调整自身在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便于用户可以基于展示效果图实时更新自身在虚拟景物画像中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得融合后虚拟画像更加逼真,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属性信息和所述第二属性信息,确定与所述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
将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和所述虚拟装饰物进行融合。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和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可以确定出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从而丰富AR场景内容,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度。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装置,所述展示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融合模块,用于将所述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展示模块,用于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展示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之前,所述检测模块用于:
检测到所述目标用户进入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设定检测区域;或者,
确定出所述目标用户从多个虚拟景物画像中选择的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融合模块在用于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包括:
基于所述图像数据,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位置区域;
基于所述融合位置区域,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模块在用于检测进入设定检测区域的目标用户时,包括:
获取拍摄设定检测区域内的目标场景得到的目标场景图像;
检测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所述目标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模块在用于检测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所述目标用户时,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存在多个待检测用户时,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检测区域,以及该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
将对应置信度高于设定阈值的待检测用户作为所述目标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在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时,包括:
对包含所述目标用户的目标场景图像进行目标用户识别,确定表示所述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和所述目标用户以外的背景区域;
基于所述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对所述目标场景图像进行抠图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图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画像之后,所述展示模块还用于:
响应于位置调整触发操作,对所述目标用户在所述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进行调整,并更新展示调整后的融合后虚拟画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融合模块在用于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属性信息和所述第二属性信息,确定与所述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
将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和所述虚拟装饰物进行融合。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展示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展示方法的步骤。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中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的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检测目标用户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公开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描述一种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表示多种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中的至少两种的任意组合,例如,包括A、B、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包括从A、B和C构成的集合中选择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元素。
在将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展览馆时,可以带给用户更加生动形象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AR技术在展览馆中增加与该展览馆匹配的虚拟动画,示例性地,在针对展示艺术画像的展览馆,比如展示风景画像时,如何基于AR技术提高展览馆中艺术画像的展示效果,帮助用户更好地感知、理解这些艺术画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通过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示例性地,可以对目标用户进行拍照,得到目标用户在照片中的轮廓、动作姿态等图像数据,然后将得到的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示例性地,若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为星空画像,按照该方式可以实现将目标用户融入星空中的图像,通过该方式,丰富了AR场景的展示内容,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公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AR设备,比如可以包括AR眼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式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本公开实施例中不作限定,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可以通过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方式来实现。
参见图1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的流程图,该展示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3,其中:
S101,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示例性地,目标用户可以是进入展览馆中待进行采集图像数据的用户,具体可以是满足预设条件的用户,示例性地,可以为进入设定检测区域内且能够被AR设备采集到形貌的用户。
示例性地,图像数据可以包括目标用户的轮廓数据,还可以包括目标用户的动作姿态数据,其中动作姿态数据包括人脸表情动作数据、和/或人体骨骼动作数据。
其中,图像数据可以通过采集包含目标用户的目标场景图像中得到,其中,轮廓数据表示目标用户在目标场景图像中的形体轮廓;人脸表情动作数据可以通过对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进行面部表情识别,得到的能够表示目标用户的人脸表情的数据;人体骨骼动作数据可以通过对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进行人体骨骼动作识别,得到表示目标用户的身体部位的动作的数据。
S102,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这里在基于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可以采取抠图处理,即通过抠图技术,得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的图像,示例性地,目标用户的图像可以包含目标用户的轮廓和动作姿态。
将该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可以将目标用户的轮廓以及动作姿态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即可以得到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合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S103,展示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基于上述得到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可以在AR设备中展示目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或者在展览馆设定位置设置的显示屏中进行展示,用户可以在显示屏中看到自己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场景。
本公开实施例中,能够将目标用户的画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通过该方式,可以丰富AR场景的展示内容,带来沉浸式体验。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针对上述S101~S103进行阐述。
针对上述S101,在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时,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以下S201~S202:
S201,对包含目标用户的目标场景图像进行目标用户识别,确定表示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和目标用户以外的背景区域;
S202,基于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对目标场景图像进行抠图处理,得到目标用户对应的图像数据。
示例性地,可以基于目标检测技术,比如通过预先训练的目标识别网络识别出目标用户,这样可以区分出包含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和不包含目标用户的背景区域进行区分,进一步可以对前景区域进行抠图处理,即可以得到的目标用户对应的图像数据。
具体地,对包含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进行抠图处理时,可以提取出表示目标用户形体轮廓的数据,即目标用户的轮廓数据;还可以对目标用户进行五官特征点采集,示例性地,五官特征点可以包括构成嘴角、眉毛、眼睛、鼻子等轮廓的特征点,通过检测这些五官特征点的位置,可以得到用于表示目标用户的人脸表情的人脸表情动作数据;同样,可以采集目标用户的骨骼特征点,示例性地,可以采集构成人体腿部、胳膊、躯干以及头部等部位的骨骼特征点,通过检测这些骨骼特征点的位置,可以得到用于表示目标用户的人体骨骼动作的人体骨骼动作数据。
针对展览馆场景,可以包含多个虚拟景物画像,如何确定本公开实施例提到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确定:
第一种方式,在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之前,检测到目标用户进入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设定检测区域;
第二种方式,在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之前,确定出目标用户从多个虚拟景物画像中选择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在上述第一种方式中,每个虚拟景物画像均对应有其进行展示的位置区域,比如展览馆有多个展区,每个展区对应一个虚拟景物画像,当用户进入到任一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检测区域时,则可以将该任一虚拟景物画像作为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具体地,可以通过AR设备拍摄各个虚拟景物画像所处检测区域的场景图像,通过该场景图像检测到存在进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目标检测区域的目标用户时,则可以开始获取该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第二种方式通过目标用户在多个虚拟景物画像中进行选择,示例性地,用户可以在AR设备或者展览馆设定位置设置的显示屏中选择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两种获取目标虚拟景物画像的方式,通过该方式可以确定与目标用户对应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用户在展览馆进行参观时,可以按照不同方式选择要体验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提高选择目标虚拟景物画像的方式多样性。
针对上述第一种方式,在检测进入设定检测区域的目标用户时,如图3所示,可以包括S301~S302:
S301,获取拍摄设定检测区域内的目标场景得到的目标场景图像;
S302,检测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
可以通过AR设备拍摄目标检测区域内的目标场景得到的目标场景图像,然后对该目标场景图像进行检测,确定该目标场景图像中是否存在用户,在确定该目标场景图像中存在用户时,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目标用户。
针对上述S302,在检测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时,可以包括:
S3021,在确定目标场景图像中存在多个待检测用户时,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检测区域,以及该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
S3022,将对应置信度高于设定阈值的待检测用户作为目标用户。
示例性地,在获取到目标场景图像后,可以将该目标场景图像输入到预先训练的神经网络中进行用户检测,在确定存在至少一个待检测用户时,输出该待检测用户对应的检测区域,以及该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每个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用于表征该检测区域中包含所述待检测对象的可信程度。
示例性地,在满足多个对应置信度均高于设定阈值的待检测用户时,可以确定存在多个目标用户,在后续进行图像数据获取时,可以同时获取多个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从而将多个目标用户的图像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达到多个用户共同沉浸在一幅景物画像中的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该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置信度,快速确定目标用户。
针对上述S102,在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如图4所示,可以包括以下S401~S402:
S401,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目标用户在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位置区域;
S402,基于融合位置区域,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
在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可以先基于图像数据中表示目标用户的轮廓数据,在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确定融合位置区域。
示例性地,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的目标用户在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位置区域可以是初始融合位置区域,后续还可以对该初始融合位置区域进行调整,具体地,在确定目标用户在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初始融合位置区域时,可以根据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包含的景物类别,以及每种景物所处的位置来确定,比如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为海边的沙滩,这里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在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初始融合位置区域为位于沙滩上且与目标用户的轮廓匹配的区域。
在基于融合位置区域,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可以基于图像融合技术,将目标用户的图像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示例性地,目标用户为穿裙子的女生,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为海边的沙滩,在进行图像融合后,得到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为穿裙子的女生站在沙滩上的画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展示融合后虚拟画像之后,展示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位置调整触发操作,对目标用户在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进行调整,并更新展示调整后的融合后虚拟画像。
将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后,目标用户对自己在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中的位置不满意时,可以触发位置调整,来调整自己在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
示例性地,可以在AR设备上触发位置调整的操作,也可以通过设定手势触发位置调整,从而按照目标用户的需求调整自身在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按照需求调整自身在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便于用户可以基于展示效果图实时更新自身在虚拟景物画像中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得融合后虚拟画像更加逼真,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展示方法还包括:
S501,获取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以及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
S502,基于第一属性信息和第二属性信息,确定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
S503,将图像数据、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和虚拟装饰物进行融合。
示例性地,第一属性信息可以包括该目标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比如可以包括性别、身高等;或者该第一属性信息可以包括预先存储的目标用户的喜好信息,比如可以包含目标用户喜好的颜色、风格类型等。
示例性地,第二属性信息可以包括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历史年代、景物类别、景物国度等属性。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获取到的第一属性信息和第二属性信息,确定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比如基于目标用户喜好的颜色,以及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历史年代,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匹配的头饰以及服装颜色。
示例性地,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为古代建筑物,且为特定历史年代的建筑物,且目标用户为喜欢粉色的女生,可以为该目标用户匹配与该特定历史年代的女士头饰以及服装,且该服装色彩可以以粉色为主。
特别地,基于第一属性信息和第二属性信息,确定的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可以包括多种,用户可以根据喜好选择目标虚拟装饰物。
在确定出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后,可以将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该虚拟装饰物、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即可以得到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示例性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为古代园林,且对应的历史年代为汉代,目标用户为喜欢粉色的女生,确定的虚拟装饰物为粉色的汉服,则基于图像数据、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和虚拟装饰物进行融合后的融合后虚拟画像为站在汉代园林中穿粉色汉服的女生。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和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可以确定出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从而丰富AR场景内容,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的撰写顺序并不意味着严格的执行顺序而对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各步骤的具体执行顺序应当以其功能和可能的内在逻辑确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与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对应的景物画像的展示装置,由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相似,因此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6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装置600的示意图,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601、融合模块602和展示模块603。
其中,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融合模块602,用于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展示模块603,用于展示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展示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604,在获取模块获取601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之前,检测模块604用于:
检测到目标用户进入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设定检测区域;或者,
确定出目标用户从多个虚拟景物画像中选择的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融合模块602在用于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包括:
基于图像数据,确定目标用户在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位置区域;
基于融合位置区域,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604在用于检测进入设定检测区域的目标用户时,包括:
获取拍摄设定检测区域内的目标场景得到的目标场景图像;
检测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604在用于检测目标场景图像中的目标用户时,包括:
在确定目标场景图像中存在多个待检测用户时,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检测区域,以及该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
将对应置信度高于设定阈值的待检测用户作为目标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601在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时,包括:
对包含目标用户的目标场景图像进行目标用户识别,确定表示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和目标用户以外的背景区域;
基于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对目标场景图像进行抠图处理,得到目标用户对应的图像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展示融合后虚拟画像之后,展示模块603还用于:
响应于位置调整触发操作,对目标用户在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进行调整,并更新展示调整后的融合后虚拟画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融合模块602在用于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时,包括:
获取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以及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
基于第一属性信息和第二属性信息,确定与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
将图像数据、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和虚拟装饰物进行融合。
关于装置中的各模块的处理流程、以及各模块之间的交互流程的描述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这里不再详述。
对应于图1中的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700,如图7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700结构示意图,包括:
处理器71、存储器72、和总线73;存储器72用于存储执行指令,包括内存721和外部存储器722;这里的内存721也称内存储器,用于暂时存放处理器71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722交换的数据,处理器71通过内存721与外部存储器722进行数据交换,当所述电子设备700运行时,所述处理器71与所述存储器72之间通过总线73通信,使得所述处理器71执行以下指令: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展示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述的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的步骤。其中,该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述的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的步骤,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实施例的任意一种方法。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具体通过硬件、软件或其结合的方式实现。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具体体现为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产品具体体现为软件产品,例如软件开发包(Software DevelopmentKit,SDK)等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和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将所述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之前,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目标用户进入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设定检测区域;或者,
确定出所述目标用户从多个虚拟景物画像中选择的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包括:
基于所述图像数据,确定所述目标用户在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位置区域;
基于所述融合位置区域,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进入设定检测区域的目标用户,包括:
获取拍摄设定检测区域内的目标场景得到的目标场景图像;
检测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所述目标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所述目标用户,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存在多个待检测用户时,确定每个待检测用户在所述目标场景图像中的检测区域,以及该检测区域对应的置信度;
将对应置信度高于设定阈值的待检测用户作为所述目标用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包括:
对包含所述目标用户的目标场景图像进行目标用户识别,确定表示所述目标用户的前景区域和所述目标用户以外的背景区域;
基于所述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对所述目标场景图像进行抠图处理,得到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图像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画像之后,所述展示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位置调整触发操作,对所述目标用户在所述融合后虚拟画像中的位置进行调整,并更新展示调整后的融合后虚拟画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第一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对应的景物的第二属性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属性信息和所述第二属性信息,确定与所述目标用户匹配的虚拟装饰物;
将所述图像数据、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和所述虚拟装饰物进行融合。
9.一种景物画像的展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用户的图像数据;
融合模块,用于将所述图像数据与目标虚拟景物画像进行融合,生成将所述目标用户的图像融入所述目标虚拟景物画像中的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展示模块,用于展示所述融合后虚拟景物画像。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展示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展示方法的步骤。
CN202010489307.8A 2020-06-02 2020-06-02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6271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9307.8A CN111627118A (zh) 2020-06-02 2020-06-02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9307.8A CN111627118A (zh) 2020-06-02 2020-06-02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7118A true CN111627118A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72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9307.8A Pending CN111627118A (zh) 2020-06-02 2020-06-02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271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98963A (zh) * 2020-10-19 2021-01-08 深圳市太和世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一种沉浸式隧道型多媒体交互展示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3289A (zh) * 2015-06-05 2017-01-04 福建凯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将真实对象与虚拟场景融合显示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393000A (zh) * 2017-08-24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05984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和图像显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3289A (zh) * 2015-06-05 2017-01-04 福建凯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将真实对象与虚拟场景融合显示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805984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07393000A (zh) * 2017-08-24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耿骞 等著: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March 20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pages: 306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98963A (zh) * 2020-10-19 2021-01-08 深圳市太和世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一种沉浸式隧道型多媒体交互展示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03057B (zh) 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79058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vatars or animated sequences using human body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a still image
US11450075B2 (en) Virtually trying cloths on realistic body model of user
CN111627117B (zh) 画像展示特效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404392B (zh) 基于单目摄像头的虚拟穿戴方法及系统
CN110021061A (zh) 搭配模型构建方法、服饰推荐方法、装置、介质及终端
CN110716645A (zh) 一种增强现实数据呈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40197A (zh) 一种增强现实ar特效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667588A (zh) 人物图像处理方法、装置、ar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638797A (zh) 一种展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638784B (zh) 人脸表情互动方法、互动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767817B (zh) 一种服饰搭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80709A (zh) 一种展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00065559A1 (en) Generating a video using a video and user image or video
CN111639613B (zh) 一种增强现实ar特效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640192A (zh) 场景图像处理方法、装置、ar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WO2017137952A1 (en) Intelligent chatting on digit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1640200A (zh) 一种ar场景特效生成的方法及装置
CN111625100A (zh) 图画内容的呈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52971A (zh)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652983A (zh) 一种增强现实ar特效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627118A (zh) 景物画像的展示方法、展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83313B (zh) 一种虚拟模型渲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40194A (zh) Ar场景图像展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314509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