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3651A - 有机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13651A
CN111613651A CN202010422100.9A CN202010422100A CN111613651A CN 111613651 A CN111613651 A CN 111613651A CN 202010422100 A CN202010422100 A CN 202010422100A CN 111613651 A CN111613651 A CN 1116136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evice
lay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21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13651B (zh
Inventor
张志向
金秀刚
赵昭英
具沅会
林炫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221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136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13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3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13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136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位于基板上的涂覆层;设置在所述涂覆层上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包括凸或凹曲线的有机发光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基板;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具有包括多个凸区域或多个凹区域的弯曲形状,其中在至少一个凸区域或至少一个凹区域中的有机发光层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和顶部之间且远离所述底部和顶部的点处比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或顶部处更薄;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装置
本申请是名为“有机发光装置”、申请号为201710107371.3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专利申请201710107371.3是根据巴黎条约于2017年2月27日提交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装置通过使用白发光的有机发光元件而具有响应速度高、对比度高、发光效率高以及视角宽等优点。
从有机发光装置的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经过有机发光装置的几个组件而从有机发光装置出射。然而,从有机发光层发出的一些光不从有机发光装置出射,而是被锁定在有机发光装置中。因此,有机发光装置的光提取效率成为问题。采用了将微透镜阵列(MLA)贴附到有机发光装置的基板外部的方法来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光提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提高向外发光效率并降低功耗的有机发光装置。
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设置在基板上的涂覆层;设置在所述涂覆层上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包括凸或凹曲线的有机发光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中具有最薄厚度的区域可位于所述曲线的底部和顶部之间。
所述涂覆层可包括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曲线对应的凸部或凹部。所述第一电极还可包括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多条曲线对应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基板、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具有包括多个凸区域或多个凹区域的弯曲形状。在至少一个凸区域或至少一个凹区域中的有机发光层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和顶部之间且远离所述底部和顶部的点处比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或顶部处更薄。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涂覆层,所述涂覆层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包括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至少一个凸部或凹部具有比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凹部的半径小的半高全宽(FWHM);设置在所述涂覆层上的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发光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提供能够提高向外发光效率并降低功耗的有机发光装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2A是图1中的区域“X”的放大剖视图;
图2B是图1中的区域“X”中的第一电极的局部平面图;
图3A概念性地呈现用于确定涂覆层的凸部形状的参数;
图3B呈现用于确定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中的涂覆层的凸部形状的参数;
图3C是用于描述在涂覆层的凸部底部中的间隙G的概念的视图;
图4A至4D是示出相对于相同的纵横比,涂覆层的凸部形状的剖视图;
图5示出具有相同或相似纵横比(A/R)的涂覆层的凸部的各种形状;
图6是示出每个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涂覆层的凸部的FWHM F分别具有不同值)的FWHM F与电流效率增强(%)或电流效率的增强(%)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7A和7B是示出依据涂覆层的凸部的最大斜度的光路径的视图;
图8是示出每个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最大斜度(Smax)分别具有不同值)的最大斜度(Smax)与电流效率增强(%)或电流效率的增强(%)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A是用于描述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多个凹部的涂覆层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9B是用于描述根据又一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的第一电极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时,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系统构造的视图;以及
图11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是照明装置时,照明装置的系统构造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示例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通过参考标记表示附图的要素时,尽管显示在不同的附图中,但将通过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此外,在本发明下面的描述中,当对本文涉及的已知功能和构造的详细描述会使本发明的主题不清楚时,将省略此详细描述。
此外,当描述本发明的组件时可能在此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之类的术语。这些术语的每一个不用于限定相应组件的本质、等级或次序,而是仅用于将该相应组件与其他组件区分开。在描述某一结构元件与另一结构元件“连接”、“耦接”或“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解释为其他结构元件可与这些结构元件“连接”、“耦接”或“结合”,或者该某一结构元件与该另一结构元件直接连接或直接接触。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1,有机发光装置100可以是各种发光装置,包括具有两个电极141、143以及位于两个电极141、143之间的有机发光层142的有机发光装置或有机电元件。
有机发光装置100可以是用于显示图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和光源的其中之一。
在有机发光装置100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时,可以是底部发光显示装置、顶部发光显示装置、双向发光显示装置、柔性显示装置和透明显示装置的其中之一,但可以不限于此。
在有机发光装置100是照明装置时,可以是室内/室外照明装置、车辆照明装置等,并可以结合其他设备应用到上述照明装置。例如,汽车照明装置可以是车头灯(headlight)、远光灯、尾灯、刹车灯、倒车灯、示宽灯、雾灯、转向信号灯以及辅助灯的至少其中之一,但可以不限于此。
在有机发光装置100是光源时,例如可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诸如各种传感器、指示器和复印机之类的光源;车辆仪器光源;交通指示灯;显示灯;平面发光体的光源;装饰灯或各种其他灯。
下文中,将描述有机发光装置100作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照明装置或光源。
图2A是图1中的区域“X”的放大剖视图。图2B是图1中的区域“X”中的第一电极的局部平面图。
参照图1和图2A,有机发光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基板110上的薄膜晶体管120、滤色器150以及涂覆层160。基板被划分为有源区和非有源区。
图1和图2A中示出的有机发光装置100可以是底部发光型有机发光装置。然而,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可以是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滤色器150位于基板110的相反侧。
在基板110上,设置包括栅极121、有源层122、源极123和漏极124的薄膜晶体管120。
具体地,栅极121设置在基板110上,栅极绝缘层131设置在栅极121和基板110上以将栅极121和有源层122绝缘。有源层122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31上,蚀刻停止层132设置在有源层122上,源极123和漏极124设置在有源层122和蚀刻停止层132上。源极123和漏极124通过与有源层122接触而与有源层122电连接,并且设置为与蚀刻停止层132局部交叠。可选地,可不设置蚀刻停止层132。
在本说明书中,在有机发光装置100中可包括的各种薄膜晶体管之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驱动薄膜晶体管。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薄膜晶体管120描述为反向交错结构或底栅结构(其中栅极121相对于源极123和漏极124位于有源层122的相反侧)。然而,也可采用共面结构或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其中栅极121相对于源极123和漏极124位于有源层122的同一侧。
钝化层133设置在薄膜晶体管120上,滤色器150设置在钝化层133上。
尽管图1示出了钝化层133使薄膜晶体管120的顶部平坦,但钝化层133也可设置为遵循(follow)位于下方的元件的表面形状,而不是使薄膜晶体管120的顶部平坦。
滤色器150被构造为转换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并且可以是红滤色器、绿滤色器和蓝滤色器的其中之一。
滤色器150设置在钝化层133上的对应于发光区的部分处。滤色器150可对应于像素区。在此,发光区是指其中有机发光层142通过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3发光的区域。这种描述“滤色器150设置在对应于发光区的部分处”是指滤色器150设置为:抑制当混合有从相邻发光区发出的光时可能导致的模糊现象和重影现象的发生。
例如,滤色器150设置为叠加(superimposed)在发光区上。具体地,滤色器150可具有等于或小于发光区的尺寸。然而,除了发光区的尺寸和位置之外,还可通过各种其他因素,比如滤色器150与第一电极141之间的距离以及滤色器150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之间的距离,确定滤色器150的设置位置和尺寸。
涂覆层160设置在滤色器150和钝化层133上。尽管图1示出了钝化层133包括在有机发光装置100中,但是涂覆层160可直接设置在薄膜晶体管120上而不使用钝化层133。图1示出了滤色器150设置在钝化层133上。但是不限于此,滤色器150可设置在涂覆层160与基板110之间的任意位置处。
涂覆层160包括设置为叠加在滤色器150上的多个凸部162以及多个第一连接部161,每个第一连接部161互连相邻的凸部162。图2A是多个六边形凸部162的剖视图。第一连接部161是每个相邻凸部162之间的低部分。涂覆层160用作在未设置有多个凸部162的区域中的平坦层。
如图2B所示,多个凸部162和第一连接部161的每一个在平面图中大致具有六边形,但也可以具有各种其他形状,比如半球形、半椭圆形和四边形,但不限于此。多个凸部162可在平面图中布置成六边形蜂窝结构。换句话说,一个六边形凸部162和相邻设置的另一个凸部162可共享在一体形成的六边形蜂窝结构中布置的一个边(side)。
包括第一电极141、有机发光层142和第二电极143的有机发光二极管140以及堤部136设置在涂覆层160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未图示,可在涂覆层160与第一电极141之间添加绝缘的第二钝化层(未图示),以阻挡来自涂覆层160的放气(outgassing)传播到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其中第二钝化层具有照原样遵循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态(morphology)的形状,并且具有与第一电极141相似的折射率。
具体地,第一电极141设置在涂覆层160上的一部分中,以向有机发光层142提供电子或空穴。第一电极141可以是正极、像素电极或常规(normal)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的阳极,也可以是负极、像素电极或反向(inverted)OLED中的阴极。
第一电极141可通过在涂覆层160和钝化层133中形成的接触孔连接到薄膜晶体管120的源极123。在本说明书中,假设薄膜晶体管120是N型薄膜晶体管,将第一电极141描述为连接到源极123。然而,在薄膜晶体管120是P型薄膜晶体管时,第一电极141可连接到漏极124。第一电极141可与有机发光层142直接接触,或者可在其间插入有导电材料的条件下与有机发光层142结合,使得第一电极141电连接到有机发光层142。
第一电极141设置成遵循涂覆层160的表面形态的弯曲形状。因此,第一电极141具有涂覆层的凸部162上的凸形态。
设置堤部136,堤部136包括位于涂覆层160和第一电极141上并且暴露第一电极141的开口136a。堤部136用于分隔相邻的像素(或子像素)区,可设置在相邻的像素(子像素)区之间。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和第一连接部161设置为叠加在堤部136的开口136a上。由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和第一连接部161如上所述设置为叠加在滤色器150上,因此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和第一连接部161叠加在下方的滤色器150和上方的堤部136的开口136a上。
有机发光层142设置在第一电极141上,第二电极143设置在有机发光层142上以向有机发光层142提供电子或空穴。有机发光层142设置成串联白色结构(tandem whitestructure),其中叠置多个有机发光层以发射白色光。有机发光层142可包括发射蓝色光的第一有机发光层和位于第一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有机发光层,第二有机发光层发射的光的颜色与蓝色混合会变成白色。第二有机发光层可以是例如发射黄绿色光的有机发光层。同时,有机发光层142可仅包括发射蓝色光、红色光和绿色光之一的有机发光层。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包括滤色器150。第二电极143可以是负极、公共电极或常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的阴极,也可以是正极、公共电极或反向OLED中的阳极。
参照图2A,位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与第一连接部161之间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可薄于位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底部或第一连接部161的顶部上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尤其是,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与第一连接部161之间,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在有机发光层142的斜度最大的位置处最小。
例如,当通过沉积方法形成有机发光层142时,尽管有机发光层142可具有遵循涂覆层160的形态的形状,沉积在垂直于基板110的方向上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可相同。
由于沉积工艺的特性,通过第一电极141与第二电极143之间的电流实际驱动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d1在有机发光层142的斜度最大的位置142c处最薄。通过第一电极141与第二电极143之间的电流驱动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d2、d3在有机发光层142的斜度最小的位置比如底部142a和顶部142b处最厚。考虑到有机发光层142的基于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d1、d2、d3的发光量,位于曲线的底部142a和顶部142b之间的有机发光层142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可大于位于曲线的底部142a或顶部142b上的有机发光层142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尤其是,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与第一连接部161之间,有机发光层142的发光量在有机发光层142的斜度最大的位置142c处可最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d1是d2减少15%-50%的值,或者是d3减少15%-50%的值。当d1是d2(或d3)减少了小于15%的值时,发光量不会显著增大。另一方面,当d1是d2(或d3)减少了大于50%的值时,发光量可显著增大但是有机发光层142太薄以致于有机发光装置100的寿命可劣化。因此,使得有机发光层142具有比d2或d3薄了适当量(即,减少了d2或d3的15%-50%)的厚度d1,以同时实现有机发光装置的发光量的增大和寿命的提高。
有机发光层142和第二电极143设置成遵循第一电极141的顶表面的形态的形状,第一电极141的顶表面的形态遵循涂覆层160的表面形态。因此,可利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实现有机发光二极管140的形状。
当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具有用于提高外部光提取效率的微透镜阵列结构时,由于图案特性,通过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将凸曲线呈现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的表面上,如图2A所示。在每条曲线的底部142a和顶部142b之间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可薄于在每条曲线的底部142a或顶部142b上的有机发光层142的厚度。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第一电极141与第二电极143之间的有机发光层142的最薄厚度d1在更大斜度的区域中变得更薄,电场局部集中的有效发光区Y,即位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与第一连接部161之间的区域出现。当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时,电场在有效发光区中局部集中,形成主电流路径以生成主要光发射(main light emission)。相反,在涂覆层160的第一连接部161中,光几乎不会提取到非有效发光区Z。在非有效发光区Z中,即使消耗电力,也几乎不会提取光,这使得外部光提取效率劣化。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可包括位于滤色器150上的在涂覆层160中的凸微透镜阵列(MLA)。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由于全反射被锁定在第一电极141和有机发光层142中。然而,通过插入的微透镜阵列结构,光可沿着小于全反射临界角的角度行进,可通过多重反射(multi-reflection)提高向外发光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插入的微透镜阵列图案,改变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的行进角度。即使通过微透镜阵列形状中的微小差别,也可明确改变光的行进角度。
通过诸如光刻之类的工艺形成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当调节在这种情况下要执行的热处理工艺时,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态可被调节。
下面将给出更详细的描述。为了形成涂覆层160的凸部162,涂覆光刻胶,并且通过光刻工艺将光刻胶图案化成凸形状,然后执行热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可以在非一次性执行热处理、而是在两个步骤中逐步执行热处理时形成。例如,在大约200℃至大约250℃的温度范围内执行最终热处理之前,应当首先在大约100℃至130℃的温度范围内执行中间热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执行中间热处理的时间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态有关。随着用于执行中间热处理的时间增加,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最终形成形态增多。在极端情况下,当由于没有时间执行中间热处理而仅执行最终热处理时,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态消失,涂覆层160是平坦的。
利用这种趋势,制造了各种有机发光装置,其分别具有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不同形态。由此,进行试验以确定当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可操作为呈现最大发光效率时,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多大的形态,即,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多大的纵横比(aspectratio)。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使得原本由于全反射被锁定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内部的光通过光路径向外提取,此光路径根据为了提高向外光提取效率而插入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而改变。
由于光路径根据为了提高向外光提取效率而插入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的改变是用于提高光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用于确定形状的参数包括:直径(D)、高度(H)、纵横比(A/R)、FWHM(半高全宽)(F)、FWHM纵横比(F_A/R(=H/F))、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斜度(S)、底部上的凸部162的分隔间隙(G)、FWHM纵横比相对于凸部162的纵横比的比值(Rm)(MLA的比值=(F_A/R)/(A/R)),等等。
图3A概念性地呈现用于确定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的参数。图3B呈现用于确定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中的涂覆层的凸部形状的参数。图3C是用于描述在涂覆层的凸部底部中的间隙G的概念的视图。
参照图3A和3B,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直径(D)是指在两个相邻连接部161的中心之间的凸部162的长度,凸部162的高度(H)是指从相邻第一连接部161的底部或从凸部162的底部到凸部162的顶部的垂直距离。如图3A所示,FWHM(F)是指在凸部162的一半高度位置处的凸部162的宽度,即,在凸部162的高度的一半位置处两个相邻连接部161之间的长度。凸部162的纵横比(A/R)是指通过将凸部162的高度(H)除以凸部162的半径(D/2)获得的值,即H/(D/2)=2H/D。
凸部162可具有六边形,其具有范围为1至5μm的直径(D)以及范围为1至4μm的高度(H)。
发明人发现: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具有范围为大约0.2至0.8的比值时获得的电流效率的增强(enhancement)比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具有超过0.8的值时获得的电流效率的增强更优秀。并且,发明人发现: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具有超过大约0.8的值时,电流效率的增强反而趋于下降。尤其是,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具有范围为大约0.4至0.7的值时,发明人发现电流效率的增强最大。
因此,有机发光二极管140设置在图示的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上的表面可以是涂覆层160的顶表面,其中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具有范围为大约0.2至0.8的值。可选择地,有机发光二极管140设置在图示的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上的表面可以是第二钝化层(未图示)的顶表面,其照原样遵循涂覆层160的形态(其中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具有范围为大约0.2至0.8的值)。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涂覆层160或第二钝化层(未图示)具有温和的(gentle)非平坦表面(具有范围为大约0.2至0.8的纵横比(A/R)),因此,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形成在温和的非平坦表面上(具有范围为大约0.2至0.8的纵横比(A/R))。阳极141、有机发光层142和阴极143将具有遵循温和的非平坦表面的形态的形状。
概言之,在形成涂覆层160的凸部162时,可以通过在形成涂覆层160的凸部162时执行中间热处理工艺、并稍微缩短中间热处理工艺,形成用于连接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第一连接部161。当根据上述方法形成涂覆层160并使得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具有范围为大约0.2至0.8的值时,可以在涂覆层160上形成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140以及堤部136,每个有机发光二极管140都具有阳极141、有机发光层142和阴极143。
当仅应用纵横比(A/R)作为用于限定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的参数时,即使由于纵横比(A/R)相同通过直径(D)和高度(H)限定的比值相同时,在通过其余参数比如FWHM(F)以及多个凸部162之间的间隙(G)限定的值改变时,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也可被明确改变。
图4A至4D是示出相对于相同的纵横比,涂覆层的凸部形状的剖视图。
图4A示出了在涂覆层160的每个凸部162以其高度为基准被划分为三个相等部分时,分别包含在相等部分中的第一至第三区C、B、A的位置。
图4B至4D是由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相同或相似直径(D)或高度(H)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纵横比(A/R)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剖视图。图4B至4D示出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是大约0.6,其包含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纵横比(A/R)的大约0.2至0.8的范围内,这如上所述非常有利于电流效率的增强。
图4B示出了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以其高度H为基准被划分为三个相等部分时,在第一区C中具有最大斜度(Smax)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在这种情况下,凸部162的斜度(S)是指凸部162的底表面的水平面和与斜度(S)被测量的那个凸部对接的切线之间的角度,如图3A和3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斜度(Smax)是指凸部162的底表面的水平面和与斜度(S)被测量的那个凸部对接的切线之间的角度最大时的斜度。
图4C示出了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以其高度H为基准被划分为三个相等部分时,在第二区B中具有最大斜度(Smax)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
图4D示出了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以其高度H为基准被划分为三个相等部分时,具有位于第三区A中的最大斜度(Smax)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
即使图4B至4D示出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纵横比(A/R),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的路径根据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差别而可彼此不同,结果,可能存在根本不会提高光提取效率的凸部162的形状。
图5示出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纵横比(A/R)的涂覆层的凸部的各种形状。
参照图3A和图5,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如图3A所示的三角形时,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是直径的一半(D/2)。在这种情况下,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下表面的所有斜度(S)彼此相等。
参照图5,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中包括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可具有小于半径(D/2)的FWHM(F)。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大于其半径(D/2)时,凸部162的侧表面形成平坦形状,这可增加指向侧表面的光路径,结果,可劣化向外光提取效率。
相反,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小于其半径(D/2)时,凸部162的侧表面形成凹形状,这可减少指向侧表面的光路径,结果,可提高向外光提取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中包括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可具有FWHM(F)相对于其半径(D/2)的较小比值,其可以是0.1或更小。
图6是示出每个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 F分别具有不同值)的FWHM F与电流效率增强(%)或电流效率的增强(%)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此,电流效率增强(%)是相对于以形成在平坦涂覆层160(不具有根据本文实施方式的MLA结构)上的有机发光装置测量的电流效率而言。在这种情况下,当电流效率的增强较高时,意味着发光效率优秀。
例如,发明人发现:在由于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直径(D)是4.5μm且高度(H)是1.7μm而具有值为0.76的纵横比(A/R)的有机发光装置100中,在FWHM(F)小于2.0μm时获得的电流效率的增强比在FWHM(F)为2.0μm或更大时获得的电流效率的增强更加优秀。并且,发明人发现:在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具有2.0μm或更大的值时获得的电流效率的增强的情况下,电流效率的增强反而趋于减小(电流效率的增强具有负值)。
概言之,即使涂覆层160的凸部162被构造成具有最佳值的纵横比(A/R),在FWHM(F)具有2.0μm或更大的值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内部行进的光的角度在有机发光装置的各个层之间的界面处变成全反射的临界角(例如42度)或更大,这导致光不可避免地被锁定在基板110与有机发光层142之间。由此,发明人发现:电流效率的增强反而趋于减小,从而使发光效率劣化。
同时,凸部162的FWHM纵横比(F_A/R)可大于纵横比(A/R)。在这种情况下,凸部162的FWHM纵横比(F_A/R)是指高度H相对于FWHM(F)的比值。FWHM纵横比相对于纵横比的比值可大于1.0。如上所述,当凸部162的纵横比(A/R)例如处于0.7至0.8的范围内时,凸部162的FWHM纵横比(F_A/R)可大于0.8且小于2.0。
如图5所示,即使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小于半径(D/2)且彼此相等,凸部162也可具有各种形状。
例如,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小于半径(D/2)时,凸部162可具有如下形状:其中相对于左上表面,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斜度(S)从下到上持续增大(图5中的形状f1)。此外,在相同情况下,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可具有如下形状:其中斜度S从最大斜度(Smax)到最小斜度(Smin)逐渐减小然后从最小斜度(Smin)又逐渐增大(图5中的形状f2)。此外,在相同情况下,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可具有如下形状:其中斜度S逐渐增大以达到最大斜度(Smax)然后逐渐减小(图5中的形状f3)。
如上参照图2A所述的,由于有机发光层142的沉积工艺的特性,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与第一连接部161之间,有机发光层142的发光量在有机发光层142的斜度最大的位置处最大。因此,当凸部162具有f1的形状或f2的形状时,发光量最大的位置位于凸部162的底部或顶部上。在这种情况下,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通过在有机发光层142、第一电极141和涂覆层160之间的界面处的全反射而被锁定在了第一电极141和有机发光层142内部)通过插入的微透镜阵列结构以小于全反射临界角的角度行进,并且通过多重反射提高向外发光效率的效果不可避免地变弱了。
换句话说,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斜度从底部增大然后从最大斜度减小的形状(图5中的f3)的情况下,由于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沿着小于全反射临界角的角度行进并且向外发光效率通过多重反射而增大,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可具有最大向外光提取效率。
同时,当用于连接涂覆层160的每个凸部的第一连接部具有平缓斜度时,可提高向外光提取效率。如图3C所示,当向外发光效率最大时,底部中的凸部162的间隙(G)是零(0)。这是因为:当G大于0时,有效发光区由于每两个相邻凸部162之间的间隙的存在而减小,因而发光效率可通过间隙G的区域而减小。
图7A和7B是示出依据涂覆层的凸部的最大斜度的光路径的视图。
参照图7A和7B,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可具有如下形状:其中如图5所示,斜度从底部增大然后从最大斜度(Smax)减小(图5中的f3的形状)。
如图7A和7B所示,即使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斜度增大然后从最大倾斜(Smax)减小的形状(图5中的f3的形状),凸部162也可基于最大倾斜的角度而具有各种形状。
如图7A和7B所示,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中的最大斜度(Smax)可具有超过60度(例如70度(图7A)或65度(图7B))的较大角度时,光相对于与从有机发光装置发出光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外部界面正交的平面的行进角度(从有效发光区开始行进)可以是42度或更大,因此,光被再次锁定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的内部,使得发光效率不会提高。
因此,图4B至4D所示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在凸部162的最大倾斜(Smax)可处于40度至60度的范围(例如可为50度)的情况下可提高发光效率,因为考虑到从有效发光区开始行进的光的行进角度,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不会被锁定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的内部。
图8是示出每个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最大斜度(Smax)分别具有不同值)的最大斜度(Smax)与电流效率增强(%)或电流效率的增强(%)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参照图8,发明人发现: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最大斜度Smax小于40度时,由于在有效发光区中的光行进角度与在涂覆层160的平坦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相比没有显著区别,效率几乎不会提高。此外,当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最大倾斜Smax超过60度时,由于光行进角度形成为大于基板110以及基板110外部的空气层的全反射角,有机发光二极管140内部被锁定的光的量显著增加,使得与涂覆层160的平坦有机发光二极管相比,效率反而劣化。
如上所述,图4B至4D示出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形状在凸部162的最大倾斜(Smax)处于40度至60度的范围内时可提高发光效率,因为考虑到从有效发光区开始行进的光的行进角度,从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不会被锁定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的内部。
如上所述,图4B至4D示出了在涂覆层160的凸部162以其高度H为基准被划分为三个相等部分时,具有位于第一区C至第三区A中的最大斜度(Smax)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
FWHM纵横比相对于凸部162的纵横比的比值(Rm)是FWHM纵横比(F_A/R)与凸部162的纵横比(A/R)的比值(即,Rm=(F_A/R)/(A/R)=(H/F)/(2H/D)),并且是用于确定在第一区C至第三区A中是否存在具有最陡的最大斜度(Smax)的区域的参数。当FWHM纵横比相对于凸部162的纵横比的比值(Rm)小于1.0时,具有最大斜度(Smax)的区域是第一区C。当FWHM纵横比相对于凸部162的纵横比的比值(Rm)为1.0时,具有最大斜度(Smax)的区域是第二区B。当FWHM纵横比相对于凸部162的纵横比的比值(Rm)大于1.0时,具有最大斜度(Smax)的区域是第三区A。
参考从图4B至4D示出的有机发光层142发出的光的光路径,可以看出:在从底部以高度H为基准从凸部162划分的第一至第三区之中,当凸部162的最大斜度(Smax)位于最接近于顶部的第三区A中时,前方发光效率最高。如上所述,当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140时,在有效发光区Y中,电场局部集中并形成主电流路径使得生成主要光发射。相反,在涂覆层160的第一连接部161中,光几乎不会被提取到非有效发光区Z。当最大倾斜可位于或更加偏向于第一区C和第二区B时,发光效率可劣化。
上面给出了与当涂覆层160包括凸部162时依据凸部162的形状的光提取效率或发光效率有关的描述。下文将参照图9A描述即使涂覆层160包括多个凹部时,凹部也具有依据其形状的向外光提取效率或发光效率,与凸部162相似。
图9A是用于描述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多个凹部的涂覆层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9A,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200与图1和图2A、2B的有机发光装置10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涂覆层260包括多个凹部264,因而省略其重复描述。图9A中未示出的有机发光装置200的元件可与上面参照图1和图2A、2B描述的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的元件相似。
涂覆层260包括形成为叠加在滤色器(未图示)上的多个凹部264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263,每个第二连接部263互连相邻的凹部264。换句话说,涂覆层260包括设置为叠加在图1所示的堤部136的开口136a上的多个凹部264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263,每个第二连接部263互连相邻的凹部264。
第一电极241设置在涂覆层260上。第一电极241、有机发光层242和第二电极243设置在涂覆层260上。第一电极241、有机发光层242和第二电极243构成有机发光二极管240。
可根据涂覆层260的顶表面的形状来设置第一电极241、有机发光层242和第二电极243,使其具有遵循涂覆层260的形态的形状。
涂覆层260的凹部264的FWHM(F)可小于凹部264的半径(D/2),这与上面参照图3A和3B描述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F)小于凸部162的半径(D/2)的特征相似。在这种情况下,FWHM(F)相对于凹部264的半径(D/2)的比值可以为0.1或更小。
涂覆层260的凹部264的FWHM纵横比(F_A/R)可大于凹部264的纵横比(A/R),这与上面参照图3A和3B描述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FWHM纵横比(F_A/R)大于凸部162的纵横比(A/R)的特征相似。在这种情况下,FWHM纵横比(F_A/R)相对于凹部264的纵横比(A/R)的比值可以大于1.0。
在这种情况下,凹部264可具有直径在1至5μm的范围内且高度在1至4μm的范围内的六边形。
与上面参照图4B至图5描述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具有其中倾斜增大然后从最大倾斜逐渐减小的形状的特征相似,涂覆层260的凹部264的倾斜具有如下形状:其中倾斜从底部增大然后从最大倾斜逐渐减小。
与上面参照图7A至图8描述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的最大斜度处于40度至60度的范围内的特征相似,涂覆层260的凹部264的最大倾斜可处于40度至60度的范围内。
上面描述了当涂覆层260包括凹部264时,凹部264具有向外光提取效率或发光效率,与上面参照图1描述的有机发光装置100的涂覆层160的凸部162相似。然而,基于依据省略参数的凹部264和第二连接部263的形状的特性与上面参考凸部162和第一连接部161的那些相同。
上面描述了当涂覆层包括凹部时,凹部具有依据其形状的向外光提取效率或发光效率。下文中,参照图9B,即使第一电极包括多个凹部或多个凸部,向外光提取效率或发光效率也与在涂覆层包括多个凸部或凹部时的情况相同。
图9B是用于描述根据又一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的第一电极的有机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9B,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300与图1至2B以及图9A的有机发光装置100、20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341包括多个凹部341a而不是涂覆层包括多个凸部162或凹部264,因此省略其重复描述。图9B中未示出的有机发光装置300的元件可与上面参照图1至2B以及图9A描述的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100、200的元件相似。
有机发光装置300可包括基板上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40。有机发光二极管340可包括位于涂覆层360上的第一电极341、有机发光层342和第二电极343。
第一电极341包括凹部341a以及连接相邻凹部341a的第三连接部341b。第一电极341用作在未设置有凹部341a的部分,即,第三连接部341b中的平坦层。
当设置多个凹部341a时,凹部341a具有倾斜以向下变窄的形状。例如,凹部341a的剖面形状可以是梯形,但不限于此。
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的倾角θ是指通过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和第一电极341的底表面形成的角度,倾角θ可以是锐角。
图9B示出了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在剖面中是线性的。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是三维平坦的。然而,尽管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可以是大致线性或平坦的,但是其也可以在剖面中包括非线性或三维弯曲表面。
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的倾角θ可以是15至70度。凸部的倾斜表面的倾角θ可以是15至70度。
当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的倾角θ具有小于15度的较小角度时,光提取效率可能较弱。当倾斜表面341aa的倾角θ具有大于70度的较大角度时,从有效发光区开始行进的光的行进角度可以是42度或更大。因此,光可被再次受限在有机发光二极管340的内部,导致发光效率不会提高。
凹部341a或凸部在平面图中整体上可具有圆形。然而,不限于此,凹部341a或凸部可具有各种其他形状,比如半球形、半椭圆形、方形以及六边形。
通过诸如光刻、湿蚀刻和干蚀刻之类的工艺来形成第一电极341的凹部341a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调节此时执行的热处理工艺时第一电极341的凹部341a的形态可被调节。可通过相同的工艺形成第一电极341的凸部的形状。
在材料方面,第一电极341可包含非晶金属氧化物。例如,非晶金属氧化物可包含从由氧化铟锌(IZO)、氧化锌锡(ZTO)、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铟镓锡(GITO)、氧化铟镓锌(IGZO)、氧化铟锌锡(ZITO)、氧化铟镓(IGO)、氧化镓(Ga2O3)、氧化铝锌(AZO)以及氧化镓锌(GZO)构成的集合中选出的任一种。
有机发光层342设置在第一电极341上,第二电极343设置在有机发光层342上以向有机发光层342提供电子或空穴。有机发光层342和第二电极343设置成遵循第一电极341的顶表面的形态的弯曲形状。因此,有机发光层342和第二电极343具有在第一电极341的凹部341a中的凹形态。因此,可利用第一电极341的凹部341a来实现有机发光二极管340的形状。类似地,可利用第一电极341的凸部来实现有机发光二极管340的形状。
垂直于第一电极341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可以在与每个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对应的区域中相对较薄,并且可薄于在第一电极341的第三连接部341b或凹部341a的底部341ab中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
例如,当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形成有机发光层342时,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沉积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T1、T2和T4彼此相同。
然而,由于气相沉积工艺的特性,在有机发光层342的倾斜表面上,在垂直方向上用于实际驱动第一电极341和第二电极343之间的电流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T3变得相对较薄。用于驱动第一电极341和第二电极343之间的电流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T1和T2在第三连接部341b和凹部341a的底部341ab中相对较厚。
在与每个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对应的区域中垂直于第一电极341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T3随着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的倾角θ的增大而减小。根据如下公式1来确定在与每个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对应的区域中垂直于第一电极341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T3以及凹部341a的倾斜表面341aa的倾角θ。
公式1:
T3=T1*cosθ=T2*cosθ=T4*cosθ
考虑到有机发光层342基于垂直于第一电极341的有机发光层342的厚度(T1、T2、T3等)的发光量,在第一电极341的第一连接部341b与凹部341a的底部341ab之间的倾斜表面341aa中的有机发光层342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可大于在凹部341a的底部341ab或第一连接部341b中的有机发光层342的每单位面积的发光量。
上面描述了当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300中的第一电极341包括凹部或凸部时,可具有与图1至2B以及图9A的有机发光装置100、200相同的向外光提取效率或发光效率。具体而言,依据凸部或凹部341a的形状的第一电极341的特性可与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100的涂覆层160的凸部以及涂覆层260的凹部264的特性相同。
图10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时,有机发光装置的系统构造的视图。
参照图10,根据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400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410,其中设置有多条数据线DL和多条栅极线GL以及以矩阵形式设置有多个子像素SP;数据驱动器420,配置成通过向多条数据线提供数据电压来驱动多条数据线;栅极驱动器430,配置成通过向多条栅极线依次提供扫描信号来依次驱动多条栅极线;以及控制器440,配置成通过数据控制信号DCS和栅极控制信号GCS控制数据驱动器420和栅极驱动器430并提供数据比如数字视频数据DATA。
根据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410中设置的多个像素(或子像素)的每一个包括如上参照图1描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根据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410中设置的多个像素(或子像素)的每一个还可包括用于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薄膜晶体管。
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如上面参照图2A至9B描述的位于基板上的涂覆层、设置在涂覆层上的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上并且包括凸或凹曲线的有机发光层、以及设置在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在有机发光层中具有最薄厚度的区域位于曲线的底部和顶部之间。
如上面参照图1至图9A所述的,涂覆层可包括与有机发光层的曲线对应的凸部和凹部之一。如上面参照图9B所述的,第一电极还可包括与基板的有源区中的有机发光层的曲线对应的凹部或凸部。
与有机发光层接触的第一电极的表面可具有遵循有机发光层的形态的形状。与有机发光层依次连接的第一电极和涂覆层的表面可具有遵循有机发光层的形态的形状。相反,有机发光层可具有遵循图1至9A中的涂覆层的形态或图9B中的第一电极的形态的凸或凹曲线。
图11是示意性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是照明装置时,照明装置的系统构造的视图。
参照图11,当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500是照明装置时,照明装置500可包括照明单元510和用于控制照明单元510等的控制器540。照明装置500可包括诸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400之类的驱动器,但不限于此。
当有机发光装置500是照明装置时,可应用于上述照明装置,比如室内/室外照明装置、车辆照明装置等,并且可结合其他设备应用于上述照明装置。
尽管有机发光装置500是照明装置,但不限于此,可以是光源。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有机发光装置能够提高向外发光效率并降低功耗。
上面的描述和附图仅仅为了举例说明的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示例。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特征的情况下,在形式上的各种修改和变化,比如构造的组合、分离、替换和变化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旨在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应当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以下述方式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即,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范围内包括的所有技术构思均属于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方案1、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
基板;
第一电极;
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具有包括多个凸区域或多个凹区域的弯曲形状,其中在至少一个凸区域或至少一个凹区域中的有机发光层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和顶部之间且远离所述底部和顶部的点处比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或顶部处更薄;以及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
方案2、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有机发光层最薄的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部分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表面处具有最大斜度。
方案3、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点处的第一厚度比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至少一个凸区域或凹区域的底部或顶部处的第二厚度薄了所述第二厚度的15%-50%。
方案4、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与所述有机发光层接触的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具有遵循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形态的形状。
方案5、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遵循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形态。
方案6、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涂覆层,所述涂覆层包括分别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凸区域或凹区域对应的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
方案7、如方案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的凸部或凹部包括与所述凸部或凹部的顶端或底端相邻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之间的第三区,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凸部或凹部的第三区内的点处最薄。
方案8、如方案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或凹部具有小于其半径的半高全宽(FWHM)。
方案9、如方案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互连两个相邻凸部或两个相邻凹部,所述有机发光层在两个相邻凸部的每一个的顶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或者在两个相邻凹部的每一个的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最薄。
方案10、如方案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的凸部或凹部的FWHM纵横比大于所述涂覆层的凸部或凹部的纵横比。
方案11、如方案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的凸部或凹部具有如下形状:其中斜度从其底部增大至最大斜度,然后从最大斜度逐渐减小。
方案12、如方案1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的凸部或凹部的最大斜度处于从40度至60度的范围。
方案13、如方案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滤色器,所述滤色器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涂覆层之间并对应于像素区。
方案14、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装置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和光源的其中之一。
方案15、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被成形为对应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弯曲形状。
方案16、如方案15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凸部或凹部的倾斜表面的斜度处于从15度至70度的范围。
方案17、如方案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非晶金属氧化物。
方案18、如方案17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非晶金属氧化物包含从由氧化铟锌(IZO)、氧化锌锡(ZTO)、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铟镓锡(GITO)、氧化铟镓锌(IGZO)、氧化铟锌锡(ZITO)、氧化铟镓(IGO)、氧化镓(Ga2O3)、氧化铝锌(AZO)以及氧化镓锌(GZO)构成的集合中选出的任一种。
方案19、如方案1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倾斜表面上最薄。
方案20、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
涂覆层,所述涂覆层设置在基板上并且包括多个凸部或多个凹部,至少一个凸部或凹部具有比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凹部的半径小的半高全宽(FWHM);
设置在所述涂覆层上的第一电极;
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方案21、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互连两个相邻凸部或两个相邻凹部,所述有机发光层在两个相邻凸部或两个相邻凹部的每一个的顶部或底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最薄。
方案22、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FWHM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的半径的比值为1.0或更小。
方案23、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的FWHM纵横比大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的纵横比。
方案24、如方案23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的FWHM纵横比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的纵横比的比值大于1.0。
方案25、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具有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直径在1至5μm的范围内,且所述六边形的高度在1至4μm的范围内。
方案26、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凸部或所述多个凹部在其间不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彼此相邻。
方案27、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具有如下形状:其中斜度从一端增大,然后从最大斜度逐渐减小。
方案28、如方案27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凸部或所述至少一个凹部的最大斜度处于从40度至60度的范围。
方案29、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第二电极沿着所述涂覆层的顶表面的形状设置,以具有遵循所述涂覆层的形态的形状。
方案30、如方案20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涂覆层之间设置有对应于像素区的滤色器。

Claims (20)

1.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
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具有包括多个凸区域和多个凹区域的弯曲形状;以及
在所述有机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具有在所述凸区域的至少一个中的顶部和在所述凹区域的至少一个中的底部,并且
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底部与所述顶部之间的点处比在所述底部或所述顶部处更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有机发光层最薄的表面处具有最大斜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点处的第一厚度比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底部或所述顶部处的第二厚度薄了所述第二厚度的15%-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顶部与所述底部之间最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遵循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形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涂覆层,所述涂覆层包括多个凸部和多个第一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相邻的凸部互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凸区域在所述多个凸部上,所述多个凹区域在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包括:
与所述凸部的顶部相邻的第一区;
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部相邻的第二区;以及
位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之间的第三区,并且
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第三区内的点处最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具有小于其半径的半高全宽(FWHM)。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FWHM纵横比大于所述凸部的纵横比。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的所述凸部具有如下形状:其中斜度从底部增大至最大斜度,然后从最大斜度逐渐减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涂覆层的所述凸部的最大斜度处于从40度至60度的范围。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
基板;以及
滤色器,所述滤色器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涂覆层之间以对应于像素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
其中所述有机发光装置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和光源的其中之一,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有机发光层的至少之一中所述顶部的斜度大于所述底部的斜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被成形为对应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弯曲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凸部的倾斜表面的斜度处于从15度至70度的范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非晶金属氧化物。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含从由氧化铟锌(IZO)、氧化锌锡(ZTO)、SnO2(氧化锡)、ZnO(氧化锌)、In2O3(氧化铟)、氧化铟镓锡(GITO)、氧化铟镓锌(IGZO)、氧化铟锌锡(ZITO)、氧化铟镓(IGO)、Ga2O3(氧化镓)、氧化铝锌(AZO)以及氧化镓锌(GZO)构成的集合中选出的任一种。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倾斜表面上最薄。
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凸部之一在平面图中具有六边形形状,所述六边形形状具有在1μm至5μm范围内的直径和在1μm至4μm的范围内的高度。
CN202010422100.9A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Active CN1116136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2100.9A CN111613651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2100.9A CN111613651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CN201710107371.3A CN108511612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7371.3A Division CN108511612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3651A true CN111613651A (zh) 2020-09-01
CN111613651B CN111613651B (zh) 2024-06-07

Family

ID=633740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7371.3A Active CN108511612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CN202010422100.9A Active CN111613651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7371.3A Active CN108511612B (zh) 2017-02-27 2017-02-27 有机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851161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6138A1 (zh) * 2021-09-09 2023-03-16 台州观宇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8178B (zh) * 2019-01-02 2021-03-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CN110071120A (zh) * 2019-04-16 2019-07-30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10829B (zh) * 2019-11-26 2021-07-0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像素结构及oled显示面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6106A (zh) * 2011-03-11 2013-11-2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器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3518422A (zh) * 2011-04-27 2014-01-15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有机el元件用的光取出透明基板及使用其的有机el元件
CN103811530A (zh) * 2012-11-09 2014-05-2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080834A (ko) * 2014-12-29 2016-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CN108232020A (zh) * 2016-12-20 2018-06-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包括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19341A (ja) * 2015-05-25 2016-12-22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US10008697B2 (en) * 2015-08-31 2018-06-26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CN108258134B (zh) * 2016-12-28 2020-04-1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US10181574B2 (en) * 2016-12-29 2019-01-15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6106A (zh) * 2011-03-11 2013-11-2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器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3518422A (zh) * 2011-04-27 2014-01-15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株式会社 有机el元件用的光取出透明基板及使用其的有机el元件
CN103811530A (zh) * 2012-11-09 2014-05-2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080834A (ko) * 2014-12-29 2016-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CN108232020A (zh) * 2016-12-20 2018-06-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包括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6138A1 (zh) * 2021-09-09 2023-03-16 台州观宇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1612B (zh) 2020-06-16
CN111613651B (zh) 2024-06-07
CN108511612A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5234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1095787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627743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TWI596763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TWI711176B (zh) 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0096659B2 (en) Top emission typ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CN108511612B (zh) 有机发光装置
US892211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6653798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58134B (zh) 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11276626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包括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装置
EP3367457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9728183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KR101766714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285918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2023070156A (ja) 表示装置
KR101802778B1 (ko) 상부발광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CN109860228B (zh) 电致发光显示设备
KR102498271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EP3343659B1 (en) Top emission typ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