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1557A -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11557A CN111611557A CN202010361367.1A CN202010361367A CN111611557A CN 111611557 A CN111611557 A CN 111611557A CN 202010361367 A CN202010361367 A CN 202010361367A CN 111611557 A CN111611557 A CN 1116115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verification
- verified
- state
- electron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00 valida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4 data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WSOTUBLDIXVET-UHFFFAOYSA-N Dihydrogen 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S RWSOTUBLDIXVE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4—Program 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G06F21/6245—Protecting personal data, e.g. for financial or medical purpo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揭露了一种信息验证方法,该方法包括:当侦测到用户发出的开始侦测周边设备的指令时,开始侦测并确定终端电子设备,并建立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终端电子设备的通信连接,接收终端电子设备发出的信息验证指令,并根据信息验证指令确定目标待验证信息,分析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基于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向终端电子设备发送对应的信息,以供终端电子设备基于收到的信息及相应的验证规则进行验证。本发明还涉及区块链技术,所述验证规则存储于区块链中。本发明可提高信息验证效率,同时还可节省数据成本、提高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验证方法、可穿戴电子设备、终端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生活场景中,用户在办理业务时均需要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以开通快捷支付为例,往往需要验证用户的银行卡四要素信息,银行卡四要素验证指的是银行卡号、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预留手机。
现在的银行卡四要素验证,一般是通过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接口,将用户数据上传到银行系统进行验证。一般这种验证是按次收费,数据成本较高,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是一种负担。另外,对于用户要经常随身携带银行卡、身份征等证件,如果碰上紧急情况,没有带这些有效证件,就无法正常进行验证。而且每次验证都要通过网络将数据提交给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再将数据提供给银行,其中,数据成本高,数据链路过长,导致数据验证效率低下。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信息验证方案。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验证方法、可穿戴电子设备、终端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数据成本提高用户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信息验证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验证方法,适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
步骤S12,当监测到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时,检测并确定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周边预设区域内满足预设条件的终端电子设备,建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步骤S13,接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发出的信息验证指令,根据信息验证指令确定对应的目标待验证信息;
步骤S14,根据第一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根据第二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其中,所述信息状态包括激活状态及锁定状态,所述验证状态包括通过验证及未通过验证;及
步骤S15,根据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所述信息状态及所述验证状态确定目标待传输数据,将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供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生成验证结果。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第一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一信息验证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上所述信息验证方法中的任意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第一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一信息验证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信息验证方法,适用于终端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
步骤S21,接收并响应操作指令,根据所述操作指令生成信息验证指令,所述信息验证指令包括信息标签及设备标签;
步骤S22,接收并响应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出的连接指令,当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连接成功后,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送的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及
步骤S23,基于预设验证规则对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信息进行验证,生成并展示验证结果。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电子设备,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第二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二信息验证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上所述信息验证方法中的任意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第二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二信息验证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出的信息验证方法、可穿戴电子设备、终端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本发明通过分析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只有当信息状态为激活状态时终端电子设备传输数据,否则终止数据传输,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他人盗用;2)当目标待验证信息为激活状态时,将目标待验证信息及验证状态发送至终端电子设备,以供终端电子设备选择对应的验证规则进行信息验证;3)通过侦测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佩戴状态实时对用户信息的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进行调整,进一步保障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4)终端电子设备接收到目标待验证信息及验证状态时,通过根据不同的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选择不同的验证方法,实现信息验证的灵活性,达到相同风控效果的同时降低数据成本;5)若通过验证时,终端电子设备直接判断通过信息验证,实现一次验证多次使用,节省数据成本。综上,本发明可提高信息验证效率,同时还可节省信息验证的数据成本以及提高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信息验证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信息验证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可穿戴电子设备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信息验证程序的程序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信息验证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终端电子设备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二信息验证程序的程序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验证系统、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提高信息验证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为本发明信息验证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验证系统1包括:可穿戴电子设备2、终端电子设备3及移动终端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为智能手环。其中,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具备NFC、蓝牙、指纹识别模块、声音识别模块、加速度感应器、直流电感应器及红外感应器等组件。
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为具备数据处理、NFC、蓝牙等功能模块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或者其他NFC设备。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通过NFC近场通讯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进行数据传输。当所述终端电子设备接收到用户选择的业务类型且与可穿戴电子设备2通信连接后,向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出信息验证请求,并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2传输的目标待验证信息,对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进行信息验证得到验证结果。
所述移动终端4用于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终端4上安装有移动终端APP,用于对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进行绑定及信息管理等。
参照图2所示,为本发明信息验证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一个装置执行,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适用于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2,该方法包括:步骤S11-步骤S15。
步骤S11,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
为了避免可穿戴电子设备2持续侦测周围设备,预先设置并保存一个或多个预设类型操作作为可穿戴电子设备2启动侦测周围设备的指令。通过实时侦测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一个或多个上述预设类型操作,判断用户是否发出了这一启动侦测周围设备的指令,当判断发出这一指令时,可穿戴电子设备2开始侦测周围设备。
另外,为了防止用户错误发出指令,例如,可穿戴电子设备2被放在口袋中时意外执行的预设类型操作,当且仅当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下且执行了预设类型操作时才判断发出的启动侦测周围设备的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类型操作包括模拟打击操作。所述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包括:
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穿戴状态,当所述穿戴状态为佩戴状态时,获取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加速度数据;
根据所述加速度计算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加速度变化量,将所述加速度变化量与指定条件进行比对;及
当所述加速度变化量满足指定条件时,判断侦测到所述模拟打击操作,当所述加速度变化量不满足指定条件时,判断未侦测到所述模拟打击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穿戴状态包括:佩戴状态及脱落状态,所述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穿戴状态,包括:
获取直流电传感器侦测的直流电数据及红外感应传感器侦测的温度数据;
当所述直流电传感器感应到直流电、且所述红外感应器感应的温度数据在预设范围内时,判断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否则,判断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脱落状态。
上述预设范围可根据人体体温波动进行调整设置。
同样以智能手环为例,手环扣的位置有个直流电感应器,用于感应直流电,当手环扣处于连通状态时直流电感应器可感应到直流电,手环设备底部有红外感应器,用于感应人体温度。当且仅当同时感应到直流电及人体温度时,判断手环当前的穿戴状态为佩戴状态;否则,判断手环当前的穿戴状态为脱落状态。
上述指定条件包括:在检测到方向向下的初始加速度后的预设时间内检测到一个反向加速度,且初始加速度与反向加速度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
例如,用两轴方向(y轴与z轴)上的加速度变化来模拟打击事件,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等相关的API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加速度数值,并计算y轴与z轴上的加速度变化量,比较并调整相关的阈值T参数进行判断。
可以理解的是,一次向下甩动可穿戴电子设备2模拟打击的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阶段:1)产生一个方向向下的加速度,速度达到最大;2)产生一个瞬时较大的反向加速度,开始减速;3)整体速度减低接近于0。首先,对于y轴和z轴上当前时刻的加速度值记为accY和accZ,前一时刻(如100ms)的初始加速度为pAccY和pAccZ,其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为:两者间方向相反,即accY*pAccY<0以及accZ*pAccZ<0。然后,计算当前时刻加速度用于初始加速度之间的差值并取绝对值,两轴加速度差值分量合并,其需要满足的第二个条件为:当这个差值大于阈值T时,即,abs(accZ-pAccZ)+abs(accY*pAccY)≥T。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判断可穿戴电子设备2执行了一次向下的模拟打击事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预设类型操作还包括但不仅限于:通过振动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一可穿戴电子设备2是否发生碰撞振动,当所述第一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生碰撞振动时,判断监测到所述预设类型操作;或者,接收用户通过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出的开始执行侦测操作的指令。
步骤S12,当监测到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时,检测并确定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周边预设区域内满足预设条件的终端电子设备3,建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与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之间的通信连接。
例如,可通过蓝牙、近场通讯等方式检测周边设备,并从检测到的周边设备中筛选出终端电子设备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预设条件可以包括:距离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预设范围内,例如,在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蓝牙或近场通讯的检测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一般两个设备距离越近,侦测到的信号强度会越强,因此,为了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2与终端电子设备3之间连接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上述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在通过蓝牙或者近场通讯感应到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在满足上述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可穿戴电子设备2周边存在可通信连接的终端电子设备3。
需要说明的,如果利用蓝牙去检测周边设备,鉴于蓝牙的检测范围较大,可能存在反馈多个设备的可能,则需要进一步确认终端电子设备3,例如,选择信号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周边设备作为终端电子设备3。
与蓝牙不同的是,NFC近场通讯需要用户主动将可穿戴电子设备2贴近对应的设备,所以如果存在多个设备,用户自主去贴近的设备就是终端电子设备3。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终端电子设备3为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给用户办理金融相关业务的NFC设备(业务员使用的具备NFC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通过近场通讯的方式确定终端电子设备3并建立通信连接。
步骤S13,接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发出的信息验证指令,根据所述信息验证指令确定对应的目标待验证信息。
当终端电子设备3与可穿戴电子设备2通信连接后,终端电子设备3会根据用户选择的业务类型向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出信息验证指令,供可穿戴电子设备2传输与该指令对应的待验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验证指令包括信息标签及设备标签,所述根据信息验证指令确定对应的目标待验证信息,包括:
从预设存储路径中的用户信息中筛选出与所述信息标签对应的第一信息;及
从所述第一信息中筛选出与所述设备标签对应的信息作为目标待验证信息。
其中,上述信息标签可以理解为待验证信息类型,用于确定对应的待验证信息。在本实施例中,信息标签为银行卡四要素,根据该信息标签可确定对应的待验证信息为:银行卡号、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预留手机号码。
上述设备标签可以是终端电子设备3的设备标识,通过识别设备标签可以确定最终需要验证的信息。以银行卡四要素为例,用户在手环中同时保存了银行A、B、C、D的银行卡四要素信息,所述设备标签用于区分NFC设备的标签。当NFC设备的标签为A时,将手环中银行A对应的银行卡四要素信息作为目标待验证信息。
步骤S14,根据第一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根据第二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其中,所述信息状态包括激活状态及锁定状态,所述验证状态包括通过验证及未通过验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避免可穿戴电子设备2与其它NFC设备发生误碰导致信息泄露,对用户隐私信息进行状态设置,当确定是用户本人需要使用相关用户信息时,将用户隐私信息的状态调整为激活状态,若不是用户本人使用相关用户信息时(或者未经过认证时),则将用户信息的状态调整为非激活状态,即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一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包括:
分析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在第一目标时间段内的第一历史佩戴状态,所述第一目标时间段为上一次处于佩戴状态且通过身份验证到当前时间点之间的时间段,所述历史佩戴状态包括持续佩戴状态及非持续性佩戴状态;
当所述第一历史佩戴状态为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及
当所述第一历史佩戴状态为非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处于锁定状态。
也就是说,从上一次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且佩戴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到现在为止,期间可穿戴电子设备2未被摘下(未出现脱落状态),则为持续佩戴状态,且上一次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且佩戴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时,信息状态即为激活状态,故目标待验证信息当前仍为激活状态。相反地,从上一次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且佩戴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到现在为止,其间可穿戴电子设备2被摘下,则为非持续佩戴状态,故信息状态由激活状态调整为非激活状态,故目标待验证信息当前即为非激活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二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包括:
分析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在第二目标时间段内的第二历史佩戴状态,所述第二目标时间段为上一次用户信息通过验证到当前时间点之间的时间段,所述历史佩戴状态包括持续佩戴状态及非持续性佩戴状态;
当所述第二历史佩戴状态为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通过验证;及
当所述第二历史佩戴状态为非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金融服务机构的风控需求,且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性,从上一次目标待验证信息通过验证到当前时间点为止,期间可穿戴电子设备2未被摘下,则为持续佩戴状态,故目标待验证信息当前的验证状态仍为通过验证。相反地,从上一次目标待验证信息通过验证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其间可穿戴电子设备2被摘下,则为非持续佩戴状态,在可穿戴电子设备2被摘下的那一刻,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由通过验证调整为未通过验证,故目标待验证信息当前的验证状态即为未通过验证。
步骤S15,根据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所述信息状态及所述验证状态确定目标待传输数据,将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供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基于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生成验证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步骤包括:步骤S151-S152。
步骤S151,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为激活状态时,将包括目标待验证信息及验证状态的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供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验证通过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基于所述验证状态生成验证结果,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基于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进行验证并生成验证结果;及
步骤S152,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为锁定状态时,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为空,生成提示信息反馈给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信息验证的效率,当终端电子设备3接收到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出的通过验证的验证状态时,终端电子设备3直接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通过验证。例如,当银行卡四要素信息的为激活状态且通过验证时,可成功将银行卡四要素信息及验证状态发送至与可穿戴电子设备2连接的金融服务机构的NFC设备,金融服务机构的NFC设备接收到传输的银行卡四要素信息的通过验证的验证状态后,直接判断信息验证通过,无需获取目标待验证信息重复进行信息验证,并通过金融服务机构的NFC设备的展示界面展示验证结果,同时,还可将验证结果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2反馈至用户。
例如,当银行卡四要素信息的为激活状态但未通过验证时,则需要对其进行验证,其执行验证操作可以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4及可穿戴电子设备2执行,也可以是终端电子设备3执行。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未通过验证的目标待验证信息发送至终端电子设备3进行验证,并通过金融服务机构的NFC设备的展示界面展示验证结果,同时,还可将验证结果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2反馈至用户。
当目标待验证信为锁定状态时,可能存在他人盗用用户数据的风险,为了提高用户数据的安全性,不将任何信息传输至终端电子设备3。例如,当银行卡四要素信息处于锁定状态时,则无法成功发送银行卡四要素信息或者验证状态数据至金融服务机构的NFC设备,并生成提示信息提醒用户传输失败,提示用户执行身份验证操作以更新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步骤S11之前,所述信息验证方法还包括:
步骤S01,接收并响应用户通过移动终端4发出的绑定指令,当绑定成功时,接收并保存用户通过移动终端4上传的用户认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4为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2为智能手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4的蓝牙功能发出绑定指令,指令中包括选择的待绑定的可穿戴电子设备2。可穿戴电子设备2响应并执行绑定指令后生成绑定结果反馈至移动终端4,绑定结果包括:已连接,或者,无法连接。
当移动终端4与可穿戴电子设备2绑定成功时,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4上的APP向可穿戴电子设备2传输用户认证信息、用户隐私信息等数据。例如,用户认证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指纹信息、声音信息、密码等。例如,用户隐私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银行卡四要素信息等。
步骤S02,当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时,接收用户发出的身份认证请求,并接收用户输入的待验证身份信息,基于所述待验证身份信息与所述用户认证信息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其中,身份验证包括但不仅限于至少一种以下的验证方式:
当所述待验证身份信息为待验证密码时,身份认证为密码验证:接收用户输入的待验证密码,将所述待验证密码与所述用户认证信息中的预设字符串进行比对,当所述待验证密码与所述预设字符串一致时,判断通过身份验证;
当所述待验证身份信息为待验证语音时,身份认证为声音验证:接收用户输入的待验证语音,提取所述待验证语音的特征,将所述待验证语音的特征与所述用户认证信息中的预设声音的特征进行匹配,当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相似度时,判断通过身份验证;
当所述待验证身份信息为待验证指纹时,身份认证为指纹验证:接收用户输入的待验证指纹信息,提取所述待验证指纹信息的特征,将所述待验证指纹信息的特征与所述用户认证信息中的预设指纹的特征进行匹配,当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相似度时,判断通过身份验证。
步骤S03、当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时,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并确定所述用户信息的信息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首次获取用户信息即为用户通过移动终端APP录入银行卡四要素信息,保存银行卡四要素信息及其信息状态(激活状态)。之后则是直接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2内的银行卡四要素信息以将其信息状态更新为激活状态。
当以上待验证身份信息未通过身份验证时,控制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震动单元发出震动提醒用户验证失败。
步骤S04、当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时,接收用户发出的用户信息验证请求,对所述用户信息进行验证,并确定所述用户信息的验证状态。
同样以银行卡四要素信息为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执行信息验证之前,其验证状态默认为未通过验证,信息验证成功后则调整为通过验证。
首次验证即为用户通过移动终端APP输入银行卡四要素信息(一般情况下,输入过程中会自动进行验证,也就是在通过身份验证后并输入用户信息时即默认通过验证),随后的验证即为用户确认是本人的银行卡四要素信息。当银行卡四要素信息验证成功后,将银行卡四要素信息的验证状态调整为通过验证,否则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
步骤S05、当所述用户信息的信息状态为激活状态时,实时侦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穿戴状态,当所述穿戴状态为脱落状态时,调整所述用户信息的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
为了防止数据被盗用,当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脱落状态时,将所述用户信息的信息状态调整为锁定状态,验证状态调整为未通过验证。下次用户需要使用用户信息前,需重新进行身份认证以调整信息状态并进行信息验证以调整验证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为进一步保证上述验证规则的私密和安全性,上述验证规则还可以存储于一区块链的节点中。
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信息验证方法,当侦测到用户发出的开始侦测周边设备的指令时,开始侦测并确定终端电子设备3,并建立可穿戴电子设备2与终端电子设备3的通信连接,接收终端电子设备3发出的信息验证指令,并根据信息验证指令确定目标待验证信息,分析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基于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向终端电子设备3发送对应的信息,以供终端电子设备3基于收到的信息进行验证。1)本发明通过分析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只有当信息状态为激活状态时才会向终端电子设备3传输数据,否则终止数据传输,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他人盗用;2)当目标待验证信息为激活状态时,将目标待验证信息及验证状态发送至终端电子设备3,当通过验证时,终端电子设备3直接判断通过信息验证,实现一次验证多次使用,节省数据成本;3)通过侦测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佩戴状态实时对用户信息的信息状态及验证状态进行调整,进一步保障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2。参照图3所示,为本发明可穿戴电子设备2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2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具有NFC模块、数据处理功能及多种传感器的移动终端。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可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例如,移动终端及其他NFC设备(图中未标示)。
该可穿戴电子设备2包括第一存储器21、第一处理器22及第一显示单元23。
其中,第一存储器21至少包括一种类型的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第一存储器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硬盘。
第一存储器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可穿戴电子设备2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第一存储器21还可以既包括该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
第一存储器21不仅可以用于存储安装于该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应用软件及各类数据,例如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等,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第一处理器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用于运行第一存储器21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处理数据,例如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等。
第一显示单元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LED显示器、液晶显示器、触控式液晶显示器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触摸器等。其中,第一显示单元23用于显示在可穿戴电子设备2中处理的信息以及用于显示可视化的用户界面。
图3仅示出了具有组件21-23的可穿戴电子设备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3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可穿戴电子设备2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少或者更多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图3所示的可穿戴电子设备2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第一存储器21中存储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的程序代码,第一处理器22执行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的程序代码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案的任意步骤,这里不作赘述。
可选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还可以被分割为一个或者多个模块,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于第一存储器21中,并由一个或多个第一处理器22所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本发明所称的模块是指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
参照图4所示,为图3中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的程序模块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可以被分割为模块210-250,所述模块210-250所实现的功能或操作步骤均与上文类似,此处不再详述,示例性地,例如其中:
侦测模块210,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
连接模块220,用于当监测到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时,检测并确定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周边的满足预设条件的终端电子设备3,建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与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之间的通信连接;
接收模块230,用于接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发出的信息验证指令,根据信息验证指令确定对应的目标待验证信息;
分析模块240,用于根据第一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根据第二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及
信息验证模块25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所述信息状态及所述验证状态确定目标待传输数据,将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供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基于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生成验证结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所述第一信息验证程序20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中的任意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5所示,为本发明信息验证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一个装置执行,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验证方法适用于一种终端电子设备3,该方法包括:步骤S21-步骤S23。
步骤S21,接收并响应操作指令,根据所述操作指令生成信息验证指令,所述信息验证指令包括信息标签及设备标签;
步骤S22,接收并响应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出的连接指令,当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连接成功后,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送的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及
步骤S23,基于预设验证规则对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信息进行验证,生成并展示验证结果。
操作指令为业务办理相关指令,可以是业务员在终端电子设备3上发出,也可以是可穿戴电子设备2使用者在终端电子设备3上发出。例如,贷款相关业务,终端电子设备3基于办理人员选择的相关业务操作指令生成与之对应的信息验证指令,其包括:信息标签(需要验证的信息类型)及设备标签(设备标识,用于供可穿戴电子设备2确认最终传输的数据,例如,A银行、B银行)。可穿戴电子设备2会根据收到的信息验证指令并利用NFC近场通讯传输与之对应的预设类型待验证信息,并根据不同类型待验证信息进行不同的信息验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包括:目标待验证信息及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所述验证状态包括通过验证及未通过验证,所述基于预设验证规则对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进行验证,包括:
从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中获取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
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通过验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通过验证;及
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时,获取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将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发送至预设服务器进行验证,并接收所述预设服务器返回的验证结果。
上述预设服务器为某银行的数据服务器,用于保存并验证该银行所有客户的客户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穿戴电子设备2上进行信息验证与终端电子设备3上进行信息验证的渠道相同,因此,当可穿戴电子设备2上反馈的信息通过验证后,终端电子设备3无需再进行验证,实现一处验证,多处使用,节省数据成本。
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信息验证方法,通过根据不同的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选择不同的验证方法,节省数据验证的成本,同时还能提高信息验证的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电子设备3。参照图6所示,为本发明终端电子设备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电子设备3可以是具有NFC模块、数据处理功能等的终端设备。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可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可穿戴电子设备(图中未标示)。
该终端电子设备3包括第二存储器31、第二处理器32及第二显示单元33。
其中,第二存储器31至少包括一种类型的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第二存储器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终端电子设备3的硬盘。
第二存储器3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终端电子设备3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第二存储器31还可以既包括该终端电子设备3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
第二存储器31不仅可以用于存储安装于该终端电子设备3的应用软件及各类数据,例如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等,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第二处理器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用于运行第二存储器31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处理数据,例如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等。
第二显示单元3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LED显示器、液晶显示器、触控式液晶显示器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触摸器等。其中,第二显示单元33用于显示在终端电子设备3中处理的信息以及用于显示可视化的用户界面。
图6仅示出了具有组件31-33的终端电子设备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6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电子设备3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少或者更多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图6所示的终端电子设备3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第二存储器31中存储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的程序代码,第二处理器32执行第二信息验证程序20的程序代码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案的任意步骤,这里不作赘述。
可选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还可以被分割为一个或者多个模块,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于第一存储器21中,并由一个或多个第一处理器22所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本发明所称的模块是指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
参照图4所示,为图3中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的程序模块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可以被分割为模块310-330,所述模块310-330所实现的功能或操作步骤均与上文类似,此处不再详述,示例性地,例如其中:
第一接收模块310,用于接收并响应操作指令,根据所述操作指令生成信息验证指令,所述信息验证指令包括信息标签及设备标签;
第二接收模块320,用于接收并响应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出的连接指令,当所述终端电子设备3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连接成功后,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2发送的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
验证模块330,用于基于预设验证规则对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信息进行验证,生成并展示验证结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所述第二信息验证程序30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中的任意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为进一步保证上述验证规则的私密和安全性,上述验证规则还可以存储于一区块链的节点中。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所指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Blockchain),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可以包括区块链底层平台、平台产品服务层以及应用服务层等。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信息验证方法,适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实时监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
步骤S12,当监测到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佩戴状态下的预设类型操作时,检测并确定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周边预设区域内满足预设条件的终端电子设备,建立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步骤S13,接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发出的信息验证指令,根据所述信息验证指令确定对应的目标待验证信息;
步骤S14,根据第一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根据第二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其中,所述信息状态包括激活状态及锁定状态,所述验证状态包括通过验证及未通过验证;及
步骤S15,根据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所述信息状态及所述验证状态确定目标待传输数据,将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供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生成验证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包括:
分析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在第一目标时间段内的第一历史佩戴状态,所述第一目标时间段为上一次处于佩戴状态且通过身份验证到当前时间点之间的时间段,所述历史佩戴状态包括持续佩戴状态及非持续性佩戴状态;
当所述第一历史佩戴状态为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及
当所述第一历史佩戴状态为非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处于锁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二预设分析规则确定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包括:
分析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在第二目标时间段内的第二历史佩戴状态,所述第二目标时间段为上一次用户信息通过验证到当前时间点之间的时间段,所述历史佩戴状态包括持续佩戴状态及非持续性佩戴状态;
当所述第二历史佩戴状态为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通过验证;及
当所述第二历史佩戴状态为非持续佩戴状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验证规则存储于区块链中,所述步骤S15包括:
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为激活状态时,将包括目标待验证信息及验证状态的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供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验证通过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基于所述验证状态生成验证结果,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时,所述终端电子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进行验证并生成验证结果;及
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信息状态为锁定状态时,所述目标待传输数据为空,生成提示信息反馈给用户。
5.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第一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一信息验证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的步骤。
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第一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一信息验证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的步骤。
7.一种信息验证方法,适用于终端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步骤S21,接收并响应操作指令,根据所述操作指令生成信息验证指令,所述信息验证指令包括信息标签及设备标签;
步骤S22,接收并响应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出的连接指令,当所述终端电子设备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连接成功后,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送的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及
步骤S23,基于预设验证规则对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信息进行验证,生成并展示验证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验证规则存储于区块链中,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包括:目标待验证信息及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所述验证状态包括通过验证及未通过验证,所述基于预设验证规则对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进行验证,包括:
从所述预设类型待验证数据中获取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
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通过验证时,判断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通过验证;及
当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验证时,获取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将所述目标待验证信息发送至预设服务器进行验证,并接收所述预设服务器返回的验证结果。
9.一种终端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第二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二信息验证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第二信息验证程序,所述第二信息验证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如权利要求7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验证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1367.1A CN111611557A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PCT/CN2021/078124 WO2021218337A1 (zh) | 2020-04-30 | 2021-02-26 | 信息验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1367.1A CN111611557A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11557A true CN111611557A (zh) | 2020-09-01 |
Family
ID=72198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61367.1A Pending CN111611557A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11557A (zh) |
WO (1) | WO202121833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51825A (zh) * | 2020-12-29 | 2021-04-13 | 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 信息校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1218337A1 (zh) * | 2020-04-30 | 2021-11-04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验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13058B (zh) * | 2022-03-09 | 2025-02-11 | 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设备的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CN116186657A (zh) * | 2023-02-13 | 2023-05-30 | 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屏幕解锁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CN116437327A (zh) * | 2023-03-29 | 2023-07-14 |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终端的业务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9392A (zh) * | 2013-08-14 | 2015-09-16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105321071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可穿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769881A (zh) * | 2017-10-10 | 2018-03-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信息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存储介质 |
US20190340348A1 (en) * | 2016-10-21 | 2019-11-0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ecurity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14645A (zh) * | 2014-04-03 | 2014-07-09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身份验证方法以及穿戴式设备 |
CN105446998A (zh) * | 2014-07-28 | 2016-03-3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08921563A (zh) * | 2018-06-01 | 2018-11-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人体通信的安全验证方法及设备 |
CN111611557A (zh) * | 2020-04-30 | 2020-09-01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04-30 CN CN202010361367.1A patent/CN11161155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2-26 WO PCT/CN2021/078124 patent/WO202121833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9392A (zh) * | 2013-08-14 | 2015-09-16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105321071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可穿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US20190340348A1 (en) * | 2016-10-21 | 2019-11-0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ecurity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CN107769881A (zh) * | 2017-10-10 | 2018-03-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信息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存储介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18337A1 (zh) * | 2020-04-30 | 2021-11-04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验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651825A (zh) * | 2020-12-29 | 2021-04-13 | 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 信息校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18337A1 (zh) | 2021-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11557A (zh) | 信息验证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10140479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wearable user authentication factor | |
US10440019B2 (en) |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multiple users based on their behavior | |
US10163069B2 (en) | Autonomous delivery of items | |
EP2992474B1 (en) | Trusted device | |
US1095716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utomated teller service using mobile terminal | |
RU2608002C2 (ru) | Обработка закодированн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 |
US6957338B1 (en) | Individual authentication system performing authentication in multiple steps | |
KR101758990B1 (ko) | Ce 디바이스의 터치 스크린을 통한 지문 수신 | |
US20170061423A1 (en) | Use of wearable as an account control system | |
CN108063750A (zh) | 动态用户身份验证方法 | |
US10171456B2 (en) | Wireless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authentication method for one time password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hav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unction | |
US20150371214A1 (en) | Method for authenticating a user to a machine | |
KR102308805B1 (ko) | 전자 신분증, 전자 신분증의 진위 확인 시스템 및 방법 | |
SE508844C2 (sv) | Förfarande för behörighetskontroll med SIM-kort | |
JPH0670818B2 (ja) | 照合カード及びその認証方法 | |
EP3407536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secured password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for programming and updating software or firmware | |
CN104285229A (zh) | 经由嵌入式控制器增强系统的传感器数据的安全性 | |
KR20160035548A (ko) | 전자 뱅크 카드가 사용될 때 고객 모바일 장치에게 메시지 전달 | |
US20230224297A1 (en) | Establishing authentication persistence | |
US8713660B2 (en) | Authentication platform and related method of operation | |
TWI661398B (zh) | 基於臉部辨識進行驗證的交易系統及其方法 | |
EP2908262B1 (en) | Security Token, Transaction Execu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US11687930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on of access tokens | |
US20230342447A1 (en) | Electronic certificate mananging method based on biometrics inform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