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6462A -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6462A
CN111596462A CN202010410520.5A CN202010410520A CN111596462A CN 111596462 A CN111596462 A CN 111596462A CN 202010410520 A CN202010410520 A CN 202010410520A CN 111596462 A CN111596462 A CN 111596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ngular momentum
orbital angular
beam generator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05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6462B (zh
Inventor
孙洪波
胡志勇
陈岐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4105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964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96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6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6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6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型微光学元件及制备领域,包括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加工数据转换、前期准备、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显影与干燥;通过分区域划分、相位独立控制的方法,将整个器件按照等半径划分原则分成多个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内通过聚焦元件球面或者非球面透镜产生聚焦相位,通过螺旋相位板产生螺旋相位。通过结合两者,得到组合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最终在光轴的不同位置产生多个轨道角动量模式。本发明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具有产生多个空间分布的轨道角动量模式的优势、结构简单、易于制备、可编程设计、适用性广、容易与各种现有光学系统集成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型微光学元件及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单、通用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传统的信息通信及存储容量已经达到瓶颈。与电子的有限维度不同,光子具有多个维度,在传统的光信息编码过程中,主要是在时间、波长、相位和偏振等四个维度上对信息进行编码调制。而光子的轨道角动量理论上可以取得无穷多个本征值,可以极大的扩展光通信以及信息存储的容量,因此将光子轨道角动量作为一个新的信息编码的自由度,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光子轨道角动量在光通信、信息储存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通常,我们把携带光子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称为轨道角动量光束。在各种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应用中,像在光通信,光传感,光测量以及光操控,有时会需要多个轨道角动量模式。而一些产生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常规器件,比如模式转换器,螺旋相位板,螺旋波带片,计算全息图等,一个元件通常只能产生一个轨道角动量模式。所需轨道角动量模式越多,需要使用的光学元件就越多,从而造成系统复杂、体积庞大和成本高的问题。为了满足多轨道角动量应用场景的需要,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13年,Yan等人通过切片状的相位分布设计,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同时产生了7种不同的轨道角动量模式。15年,Lei等人利用达曼光栅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产生了多个轨道角动量阵列。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多轨道角动量光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产生共线重叠或者垂直于光轴平面分布的多个轨道角动量模式。而实现三维空间分布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对于大容量光通信、光存储以及多维光操控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如何使用单个器件简单高效地产生多个三维空间分布的轨道角动量模式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通用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分区域划分、相位独立控制的方法,将整个器件按照等半径划分原则分成多个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内通过聚焦元件球面或者非球面透镜产生聚焦相位,通过螺旋相位板产生螺旋相位。通过结合两者,得到组合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利用“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器件,最终在光轴的不同位置产生多个轨道角动量模式。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所述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为一个圆形、表面为螺旋状变化的光学器件,整个器件由N个环形区域组成;N为大于1的整数;
其中,第1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1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1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的中心,用于产生第1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第2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2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2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由中心到边缘的第2个区域,用于产生第2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第N-1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N-1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N-1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由中心到边缘的第N-1个区域,用于产生第N-1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第N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N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N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由中心到边缘的第N个区域,用于产生第N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焦点聚焦透镜的面型可以选择球面或非球面(抛物面、双曲面、椭球面、对数面和自由曲面)透镜,透镜多个区域的聚焦范围均为20-2000μm;
进一步地,多区域螺旋相位板每个区域的拓扑荷数目范围均为1-20,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划分环形区域的数目N为2-20个,每个环形分区的宽度相等,均为10-100μm。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首先,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则将多焦点聚焦透镜从中心到边缘分成多个半径相等的环形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不同,从而得到多焦点聚焦透镜;然后,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则将螺旋相位板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拓扑荷数目和旋转方向不同,得到多区域螺旋相位板;最后,将多焦点透镜和多区域相位板分区域对应叠加,从而得到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2)、加工数据转换:
由于器件表面轮廓的高度是变化的,因此通过器件不同位置的入射光束之间会产生光程差进而产生相位差,得到器件的相位分布信息后,根据如下的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式式(1)计算得到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然后再通过MATLAB、C++或Visual Basic等编程语言,编写转换程序将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转换成加工系统可识别加工的三维点云数据,以(x,y,z)的数据格式导出到预先命名好的Txt文本中,以便于后期加工使用;
Figure BDA000249299868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492998680000032
为通过器件的光与未通过器件的光之间的相位差,即为步骤一中得到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Δn为加工材料与环境的折射率差,h为器件表面轮廓的高度,λ为器件的工作波长;
(3)、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样品的前期准备:
首先,将显微镜盖玻片放入超声机中,超声清洗10-30min,去除玻璃片表面的大尺寸玻璃碎屑和灰尘颗粒;然后,在使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浸泡的棉球依次擦拭后,使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玻璃片表面,去除玻璃片表面残留的无水乙醇后,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然后,在清洗干净的盖玻片表面滴上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最后,将样品片放在加热台上前烘,前烘后在室温环境下冷却;
(4)、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
首先,搭建振镜基飞秒激光直写加工系统,由光纤飞秒激光振荡器FL产生的飞秒脉冲激光依次通过衰减片A和光闸S,经过反射镜M1反射后通过由透镜L1和透镜L2组成的扩束系统,光束尺寸扩大后的激光束通过扫描振镜控制光束偏转角度,然后由透镜L3和透镜L4组成的4F光学系统将激光束的角度偏转投影到物镜入瞳处,由高数值孔径物镜OL将入射光紧聚焦到加工样品内部,配合位移台的移动,从而实现三维扫描;同时,由照明光源、滤光片F、以及成像CCD组成实时监控系统,实时观察样品加工过程中的状态;
正式加工前,将激光聚焦到光刻胶与衬底交界面的位置,以该位置作为加工的起始界面;然后,将软件转换得到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点云文本文件导入到加工软件中,通过调节衰减片位置并在物镜前测量激光功率选择合适的加工功率;最后,在加工软件上设置合适的单点曝光时间,点击开始按钮,开始逐点扫描加工;
(5)、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显影与干燥:
将加工后的样品置于光刻胶显影液中浸泡显影一定时间,显影结束后,将样品从显影液中取出,并使用洗耳球鼓风,从而加速样品表面残留显影液的蒸发,最终制备得到微米尺寸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的多焦点聚焦透镜的面型可以选择球面或非球面(抛物面、双曲面、椭球面、对数面和自由曲面)透镜,透镜多个区域的聚焦范围为20-2000μm;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的拓扑荷数目范围为1-20,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整体直径为50-2000μm,划分区域数目为2-20。
进一步地,步骤(2)所述器件的工作波长为300-1000nm。
进一步地,步骤(3)所述的真空干燥箱的设置温度为60-120℃,干燥时间为5-30min;为避免光刻胶被提前曝光,滴加光刻胶以及后续的加热过程均在黄光区完成;所述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为掺杂1%质量分数四乙基米氏酮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SZ2080;光刻胶取液工具为胶头滴管,取液剂量为1滴;样品加热仪器使用的是恒温加热台,加热温度为80-120℃,加热时间为30-90min;所用玻璃盖玻片尺寸为50*24*0.17毫米;所用棉球为医用脱脂棉球。
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的飞秒激光中心波长为780nm,脉冲宽度为100fs,重复频率为80MHz;衰减片为圆形渐变密度滤光片,光密度为0-4.0,工作波长400-1100nm,直径50mm;光闸使用的是具有70MHz开关频率的声光调制器;反射镜M1和反射镜M2是直径为25.4mm,工作波长在800nm附近的介质膜反射镜;透镜L1是直径为25.4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4-8mm;透镜L2是直径为50.8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40-80mm;透镜L1和透镜L2之间的距离是透镜1和透镜2的焦距的和,扩束倍数为5-10倍;国产高速扫描振镜最大扫描角度为正负15°;由透镜L3和透镜L4组成4F光学系统,透镜L3是直径为50.8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100-200mm;透镜L4是直径为50.8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100-200mm;透镜L3与扫描振镜的距离是透镜L3的焦距,透镜L4和透镜L3的距离是透镜L3和透镜L4的焦距的和,物镜入瞳与透镜L4的距离是透镜L4的焦距;使用的高数值孔径物镜包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高数值孔径油镜;物镜放大倍数为20-100倍,数值孔径为0.85-1.42;照明光源使用的是白色LED光源;滤光片使用的是波段选择吸收型滤光片,透射范围:500-2500nm;成像CCD是国产高清免驱工业相机,具有500万彩色像素。
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的加工起始界面的具体确定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确保样品衬底片与高数值孔径物镜之间的距离大于物镜工作距离1-3mm,然后通过手动位移台不断减小样品与物镜之间的间距,由于样品中掺杂的光引发剂在激光激发下会发出荧光,当聚焦光点的顶端靠近光刻胶与衬底片的交界面时,会产生绿色的荧光亮斑;此时,使用高精度压电位移台控制样品与物镜间的距离以10-100nm的间隔不断缩减,光斑的光强不断变大,当绿色光斑的光强达到最大时,继续缩减距离,光强不再变化,此时聚焦光斑中心正好位于光刻胶与衬底片的接触面,以此时的位置作为加工的起始界面。
进一步地,步骤(4)所述激光加工功率为5-30mw,单点曝光时间为50-3000μs。
进一步地,步骤(5)所述光刻胶显影液为正丙醇溶液,显影时间为5-9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具有产生多个空间分布的轨道角动量模式的优势;
(2)、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备、可编程设计、适用性广、容易与各种现有光学系统集成的优势;
(3)、本发明采用高分辨飞秒激光直写方法,具有其他加工技术难以实现的连续表面轮廓,从而具有光束质量高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多焦点透镜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区域相位分布,2-第二区域相位分布,N-1-第N-1区域相位分布,N-第N区域相位分布;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多区域相位板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区域相位分布,2-第二区域相位分布,N-1-第N-1区域相位分布,N-第N区域相位分布;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区域相位分布,2-第二区域相位分布,N-1-第N-1区域相位分布,N-第N区域相位分布;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制备方法的振镜基飞秒激光加工系统的光路示意图;
其中:FL-飞秒激光器,A-衰减片,S-光闸,M1-2-介质膜反射镜,L1-4-K9玻璃平凸透镜,SG-高速扫描振镜,OL-高数值孔径物镜,F-长波通滤光片;
图6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双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图像;
图7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图像;
图8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一种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不同焦点聚焦光斑形貌测试效果图;
其中:F1-第一焦点,F2-第二焦点,F3-第三焦点;
图9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的一种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产生不同位置的光束与球面波干涉的图案;
其中:Z1-第一位置,Z2-第二位置,Z3-第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制备微米量级双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
利用分区域相位独立控制的设计方法,设计微米量级双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器件通过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精密制备,具有连续的表面轮廓和高的光束质量,从而在光轴上的不同位置产生多个旋转方向相反的轨道角动量模式。
一种微米量级双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具体步骤:使用聚焦元件对数面轴锥体透镜产生聚焦相位,使用螺旋相位板产生螺旋相位,通过叠加两者的相位可以在光轴不同位置得到聚焦的轨道角动量光束。首先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理将对数面轴锥体透镜分成两个半径相等的环形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不同从而得到双焦点透镜;如图2所示,此时N为2,第一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F1为100-150μm,第二区域的对应的聚焦范围F2为250-300μm。然后,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理将螺旋相位板分成两个半径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的拓扑荷数目相同但是旋转方向不同,得到双区域螺旋相位板;如图3所示,此时N为2,第一区域对应的拓扑荷为3,逆时针旋转;第二区域的对应的拓扑荷为3,顺时针旋转。最后,将双焦点对数轴锥体透镜和双区域螺旋相位板分区域对应叠加,从而得到如图4所示的直径为100μm的双区域划分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2)、加工数据转换:
具体步骤:得到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后,根据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式(式(1))、实际加工材料与器件使用环境的折射率差(0.5)以及器件的设计工作波长(633nm),计算得到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然后再使用C++编写转换程序将器件的表面轮廓信息转化成加工系统可识别加工的三维点云数据,以(x,y,z)的数据格式导出到命名好的Txt文本中,以便于后期加工使用。
Figure BDA000249299868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492998680000072
为通过器件的光与未通过器件的光之间的相位差,也就是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Δn是材料与环境的折射率差,h是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λ是器件工作波长。
(3)、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样品的前期准备:
具体步骤:首先将显微镜盖玻片放入超声机中,超声清洗15min,去除玻璃片表面的大尺寸玻璃碎屑和灰尘颗粒;接下来将显微镜盖玻片(尺寸为50*24*0.17毫米)依次使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浸泡的医用脱脂棉球沿固定的方向多次擦拭,在使用去离子水来回冲洗多次后放在95℃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min;然后,在清洗干净的盖玻片表面使用胶头滴管滴上1滴掺杂1%质量分数四乙基米氏酮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SZ2080;最后,将样品片放在恒温加热台上前烘,加热温度为100℃,加热时间为1小时,前烘后在室温环境下冷却到室温。
(4)、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
具体步骤:首先,搭建振镜基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系统,由图5所示,由光纤飞秒激光振荡器产生的飞秒脉冲激光(中心波长为780nm,脉冲宽度为100fs,重复频率为80MHz)依次通过渐变密度衰减片和电控光闸,经过反射镜1反射后通过由透镜L1和透镜L2组成的扩束系统,光束尺寸扩大5倍后的激光束通过扫描振镜控制光束偏转角度,然后由透镜L3和透镜L4组成的4F光学系统将激光束的角度偏转投影到物镜入瞳处,由高数值孔径物镜将入射光紧聚焦到加工样品内部,配合位移台的移动,从而实现三维扫描;同时,照明光源、滤光片、以及成像CCD组成实时监控系统。正式加工前,首先确保样品衬底片与高数值孔径物镜之间的距离大于物镜工作距离1mm,然后通过手动位移台不断减小样品与物镜之间的间距,由于样品中掺杂的光引发剂在激光激发下会发出荧光,当聚焦光斑靠近光刻胶与衬底的交界面时,会产生绿色的亮斑。此时,使用高精度压电位移台控制样品与物镜间的距离以100nm的间隔缩减,光斑的光强不断变大,当绿色光斑的光强达到最大时,继续缩减距离,光强不再变化,此时聚焦光斑正好位于光刻胶与衬底片的接触面,以此时的位置作为加工起始界面。然后,将软件转换得到的三区域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点云文本文件导入到加工软件中,通过调节衰减片位置使物镜前测量激光功率为15mw。最后,在加工软件上设置单点曝光时间为200μs,点击开始按钮,开始逐点扫描加工。
(5)、双区域划分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显影与干燥
将加工后的样品置于正丙醇溶液中显影30min。显影结束后,将样品从显影液中取出,并使用洗耳球鼓风,从而加速样品表面残留显影液的蒸发,最终得到制备的微米尺寸双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
由图6可知利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制备的双区域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表面光滑、结构完整、形貌良好,整体制备效果好。
本发明制备的双区域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可以在光轴的不同轴向位置产生可控的旋转方向不同的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
实施例2
制备微米量级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
利用分区域相位独立控制的设计方法,设计微米量级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器件通过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精密制备,具有连续的表面轮廓和高的光束质量,从而在光轴上的不同位置产生多个所需的轨道角动量模式。
一种微米量级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设计和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1)、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具体步骤:使用聚焦元件对数面轴锥体透镜产生聚焦相位,使用螺旋相位板产生螺旋相位,通过叠加两者的相位可以在光轴不同位置得到聚焦的轨道角动量光束。首先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理将对数面轴锥体透镜分成三个半径相等的环形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不同从而得到多焦点透镜;如图2所示,此时N为3,第一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F1为50-80μm,第二区域的对应的聚焦范围F2为150-180μm,第三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F1为350-380μm。然后,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理将螺旋相位板分成多个半径相等的区域,每个区域的拓扑荷数目和旋转方向不同,得到多区域螺旋相位板;如图3所示,此时N为3,第一区域对应的拓扑荷为1,逆时针旋转;第二区域的对应的拓扑荷为2,逆时针旋转;第三区域对应的拓扑荷为3,逆时针旋转。最后,将三焦点对数轴锥体透镜和三区域螺旋相位板分区域对应叠加,从而得到如图4所示的直径为100μm的三区域划分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2)、加工数据转换:
具体步骤:得到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后,我们需要将器件的相位信息,根据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式(等式1)、实际加工材料与器件使用环境的折射率差(0.5)以及器件的设计工作波长(633nm),计算得到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然后再使用C++编写转换程序将器件的表面轮廓信息转化成加工系统可识别加工的三维点云数据,以(x,y,z)的数据格式导出到命名好的Txt文本中,以便于后期加工使用。
Figure BDA000249299868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2492998680000102
为通过器件的光与未通过器件的光之间的相位差,也就是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Δn是材料与环境的折射率差,h是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λ是器件工作波长。
(3)、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样品的前期准备:
具体步骤:首先将显微镜盖玻片放入超声机中,超声清洗15min,去除玻璃片表面的大尺寸玻璃碎屑和灰尘颗粒;接下来将显微镜盖玻片(尺寸为50*24*0.17毫米)依次使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浸泡的医用脱脂棉球沿固定的方向多次擦拭,在使用去离子水来回冲洗多次后放在95℃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min;然后,在清洗干净的盖玻片表面使用胶头滴管滴上1滴掺杂1%质量分数四乙基米氏酮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SZ2080;最后,将样品片放在恒温加热台上前烘,加热温度为100℃,加热时间为1小时,前烘后在室温环境下冷却到室温。
(4)、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
具体步骤:首先,搭建振镜基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系统,由图5所示,由光纤飞秒激光振荡器产生的飞秒脉冲激光(中心波长为780nm,脉冲宽度为100fs,重复频率为80MHz)依次通过渐变密度衰减片和电控光闸,经过反射镜1反射后通过由透镜L1和透镜L2组成的扩束系统,光束尺寸扩大5倍后的激光束通过扫描振镜控制光束偏转角度,然后由透镜L3和透镜L4组成的4F光学系统将激光束的角度偏转投影到物镜入瞳处,由高数值孔径物镜将入射光紧聚焦到加工样品内部,配合位移台的移动,从而实现三维扫描;同时,照明光源、滤光片、以及成像CCD组成实时监控系统。正式加工前,首先确保样品衬底片与高数值孔径物镜之间的距离大于物镜工作距离1mm,然后通过手动位移台不断减小样品与物镜之间的间距,由于样品中掺杂的光引发剂在激光激发下会发出荧光,当聚焦光斑靠近光刻胶与衬底的交界面时,会产生绿色的亮斑。此时,使用高精度压电位移台控制样品与物镜间的距离以100nm的间隔缩减,光斑的光强不断变大,当绿色光斑的光强达到最大时,继续缩减距离,光强不再变化,此时聚焦光斑正好位于光刻胶与衬底片的接触面,以此时的位置作为加工起始界面。然后,将软件转换得到的三区域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点云文本文件导入到加工软件中,通过调节衰减片位置使物镜前测量激光功率为15mw。最后,在加工软件上设置单点曝光时间为200μs,点击开始按钮,开始逐点扫描加工。
(5)、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显影与干燥:
将加工后的样品置于正丙醇溶液中显影30min。显影结束后,将样品从显影液中取出,并使用洗耳球鼓风,从而加速样品表面残留显影液的蒸发,最终得到制备的微米尺寸三区域划分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
由图7可知利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制备的三区域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表面光滑、结构完整、形貌良好,整体制备效果好。
本发明制备的双区域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可以在光轴的不同轴向位置产生可控的拓扑荷数目以及旋转方向不同的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
由图8可知利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制备的三区域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在不同焦点位置(F1、F2和F3)产生了尺寸不同的三种环形聚焦光斑,这种多个不同尺寸的环形聚焦光斑可以用于多维光操控、并行激光加工以及激光钻孔等领域。
由图9可知利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制备的三区域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在光轴的不同位置产生了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将光轴不同位置的涡旋光束与球面波干涉,测量位置与焦点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干涉图案从而获得光束携带的轨道角动量信息。从干涉结果中可以看到,在光轴的不同位置上得到了分离的、拓扑荷数目以及旋转方向不同的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这种可控的、空间分布的多轨道角动量模式在光通信、信息加密、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为一个圆形、表面为螺旋状变化的光学器件,整个器件由N个环形区域组成;N为大于1的整数;
其中,第1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1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1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的中心,用于产生第1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第2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2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2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由中心到边缘的第2个区域,用于产生第2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第N-1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N-1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N-1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由中心到边缘的第N-1个区域,用于产生第N-1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第N个环形区域的相位分布信息是通过叠加多焦点聚焦透镜第N个环形区域和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第N个环形区域得到,位于器件由中心到边缘的第N个区域,用于产生第N种轨道角动量光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焦点聚焦透镜的面型可以选择球面或非球面透镜,透镜多个区域的聚焦范围均为20-2000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多区域螺旋相位板每个区域的拓扑荷数目范围均为1-20,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划分环形区域的数目N为2-20个,每个环形分区的宽度相等,均为10-100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首先,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则将多焦点聚焦透镜从中心到边缘分成多个半径相等的环形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的聚焦范围不同,从而得到多焦点聚焦透镜;然后,按照等半径划分的原则将螺旋相位板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拓扑荷数目和旋转方向不同,得到多区域螺旋相位板;最后,将多焦点透镜和多区域相位板分区域对应叠加,从而得到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
(2)、加工数据转换:
由于器件表面轮廓的高度是变化的,因此通过器件不同位置的入射光束之间会产生光程差进而产生相位差,得到器件的相位分布信息后,根据如下的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式式(1)计算得到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然后再通过MATLAB、C++或VisualBasic等编程语言,编写转换程序将器件的表面轮廓的高度信息转换成加工系统可识别加工的三维点云数据,以(x,y,z)的数据格式导出到预先命名好的Txt文本中,以便于后期加工使用;
Figure FDA0002492998670000021
其中,Δφ为通过器件的光与未通过器件的光之间的相位差,即为步骤一中得到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相位分布信息,Δn为加工材料与环境的折射率差,h为器件表面轮廓的高度,λ为器件的工作波长;
(3)、飞秒激光增材制造样品的前期准备:
首先,将显微镜盖玻片放入超声机中,超声清洗10-30min,去除玻璃片表面的大尺寸玻璃碎屑和灰尘颗粒;然后,在使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浸泡的棉球依次擦拭后,使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玻璃片表面,去除玻璃片表面残留的无水乙醇后,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然后,在清洗干净的盖玻片表面滴上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最后,将样品片放在加热台上前烘,前烘后在室温环境下冷却;
(4)、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
首先,搭建振镜基飞秒激光直写加工系统,由光纤飞秒激光振荡器FL产生的飞秒脉冲激光依次通过衰减片A和光闸S,经过反射镜M1反射后通过由透镜L1和透镜L2组成的扩束系统,光束尺寸扩大后的激光束通过扫描振镜控制光束偏转角度,然后由透镜L3和透镜L4组成的4F光学系统将激光束的角度偏转投影到物镜入瞳处,由高数值孔径物镜OL将入射光紧聚焦到加工样品内部,配合位移台的移动,从而实现三维扫描;同时,由照明光源、滤光片F、以及成像CCD组成实时监控系统,实时观察样品加工过程中的状态;
正式加工前,将激光聚焦到光刻胶与衬底交界面的位置,以该位置作为加工的起始界面;然后,将软件转换得到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点云文本文件导入到加工软件中,通过调节衰减片位置并在物镜前测量激光功率选择合适的加工功率;最后,在加工软件上设置合适的单点曝光时间,点击开始按钮,开始逐点扫描加工;
(5)、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显影与干燥:
将加工后的样品置于光刻胶显影液中浸泡显影一定时间,显影结束后,将样品从显影液中取出,并使用洗耳球鼓风,从而加速样品表面残留显影液的蒸发,最终制备得到微米尺寸的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多焦点聚焦透镜的面型可以选择球面或非球面透镜,透镜多个区域的聚焦范围为20-2000μm;多区域螺旋相位板的拓扑荷数目范围为1-20,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整体直径为50-2000μm,划分区域数目为2-2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器件的工作波长为300-1000nm 。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真空干燥箱的设置温度为60-120℃,干燥时间为5-30min;为避免光刻胶被提前曝光,滴加光刻胶以及后续的加热过程均在黄光区完成;所述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为掺杂1%质量分数四乙基米氏酮的有机无机杂化光刻胶SZ2080;光刻胶取液工具为胶头滴管,取液剂量为1滴;样品加热仪器使用的是恒温加热台,加热温度为80-120℃,加热时间为30-90min;所用玻璃盖玻片尺寸为50*24*0.17毫米;所用棉球为医用脱脂棉球。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飞秒激光中心波长为780nm,脉冲宽度为100fs,重复频率为80MHz;衰减片为圆形渐变密度滤光片,光密度为0-4.0,工作波长400-1100nm,直径50mm;光闸使用的是具有70MHz开关频率的声光调制器;反射镜M1和反射镜M2是直径为25.4mm,工作波长在800nm附近的介质膜反射镜;透镜L1是直径为25.4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4-8mm;透镜L2是直径为50.8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40-80mm;透镜L1和透镜L2之间的距离是透镜1和透镜2的焦距的和,扩束倍数为5-10倍;国产高速扫描振镜最大扫描角度为正负15°;由透镜L3和透镜L4组成4F光学系统,透镜L3是直径为50.8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100-200mm;透镜L4是直径为50.8mm的K9玻璃平凸透镜,焦距为100-200mm;透镜L3与扫描振镜的距离是透镜L3的焦距,透镜L4和透镜L3的距离是透镜L3和透镜L4的焦距的和,物镜入瞳与透镜L4的距离是透镜L4的焦距;使用的高数值孔径物镜包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高数值孔径油镜;物镜放大倍数为20-100倍,数值孔径为0.85-1.42;照明光源使用的是白色LED光源;滤光片使用的是波段选择吸收型滤光片,透射范围:500-2500nm;成像CCD是国产高清免驱工业相机,具有500万彩色像素。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加工起始界面的具体确定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确保样品衬底片与高数值孔径物镜之间的距离大于物镜工作距离1-3mm,然后通过手动位移台不断减小样品与物镜之间的间距,由于样品中掺杂的光引发剂在激光激发下会发出荧光,当聚焦光点的顶端靠近光刻胶与衬底片的交界面时,会产生绿色的荧光亮斑;此时,使用高精度压电位移台控制样品与物镜间的距离以10-100nm的间隔不断缩减,光斑的光强不断变大,当绿色光斑的光强达到最大时,继续缩减距离,光强不再变化,此时聚焦光斑中心正好位于光刻胶与衬底片的接触面,以此时的位置作为加工的起始界面。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激光加工功率为5-30mw,单点曝光时间为50-3000μs;步骤(5)所述光刻胶显影液为正丙醇溶液,显影时间为5-90min。
CN202010410520.5A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5964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0520.5A CN111596462B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10520.5A CN111596462B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6462A true CN111596462A (zh) 2020-08-28
CN111596462B CN111596462B (zh) 2021-05-28

Family

ID=72189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10520.5A Active CN111596462B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9646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5833A (zh) * 2020-09-03 2020-11-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螺旋形聚焦光场的生成方法
CN112326024A (zh) * 2020-09-25 2021-02-05 山东师范大学 一种同时测量涡旋光束拓扑荷大小和正负的装置及方法
CN114140383A (zh) * 2021-10-25 2022-03-04 深圳大学 一种轨道角动量模式传感解调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8067A (zh) * 2011-01-27 2011-08-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产生旋转的复合涡旋光束的装置
EP2551714A1 (en) * 2011-07-27 2013-01-30 Selex Sistemi Integrati S.p.A. Plasmonic plate for generating optical vortices
CN104065418A (zh) * 2014-06-05 2014-09-2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集成轨道角动量模式发射器
CN105607266A (zh) * 2016-01-06 2016-05-25 北京理工大学 三维矢量光束及其生成方法与装置
CN108254943A (zh) * 2018-02-06 2018-07-0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可产生光轨道角动量叠加态的相位板
CN110146953A (zh) * 2019-05-17 2019-08-20 西安理工大学 产生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光子晶体光纤及设计方法
KR102098861B1 (ko) * 2018-03-30 2020-04-08 국방과학연구소 광 궤도각운동량 발생기 및 광 궤도각운동량 생성 방법
CN111014963A (zh) * 2019-12-26 2020-04-17 吉林大学 一种硬脆材料的三维微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8067A (zh) * 2011-01-27 2011-08-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产生旋转的复合涡旋光束的装置
EP2551714A1 (en) * 2011-07-27 2013-01-30 Selex Sistemi Integrati S.p.A. Plasmonic plate for generating optical vortices
CN104065418A (zh) * 2014-06-05 2014-09-2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集成轨道角动量模式发射器
CN105607266A (zh) * 2016-01-06 2016-05-25 北京理工大学 三维矢量光束及其生成方法与装置
CN108254943A (zh) * 2018-02-06 2018-07-0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可产生光轨道角动量叠加态的相位板
KR102098861B1 (ko) * 2018-03-30 2020-04-08 국방과학연구소 광 궤도각운동량 발생기 및 광 궤도각운동량 생성 방법
CN110146953A (zh) * 2019-05-17 2019-08-20 西安理工大学 产生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光子晶体光纤及设计方法
CN111014963A (zh) * 2019-12-26 2020-04-17 吉林大学 一种硬脆材料的三维微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I-YONG HU EL AL.: "Long focusing range and self-healing Bessel vortex beam generator", 《OPTICS LETTERS》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5833A (zh) * 2020-09-03 2020-11-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螺旋形聚焦光场的生成方法
CN111965833B (zh) * 2020-09-03 2022-01-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螺旋形聚焦光场的生成方法
CN112326024A (zh) * 2020-09-25 2021-02-05 山东师范大学 一种同时测量涡旋光束拓扑荷大小和正负的装置及方法
CN112326024B (zh) * 2020-09-25 2022-07-22 山东师范大学 一种同时测量涡旋光束拓扑荷大小和正负的装置及方法
CN114140383A (zh) * 2021-10-25 2022-03-04 深圳大学 一种轨道角动量模式传感解调方法
CN114140383B (zh) * 2021-10-25 2023-04-11 深圳大学 一种轨道角动量模式传感解调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6462B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6462B (zh) 一种多轨道角动量光束产生器及其制备方法
Wang et al. Toward near-perfect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via nanoscale 3D printing
CN106773030B (zh) 一种均匀光针聚焦微结构及设计方法
JPH07227686A (ja) 光伝送装置及び光照射方法
CN105807412A (zh) 一种基于自由曲面整形的全内反射显微方法与装置
CN112578498B (zh) 一种飞秒激光焦点阵列直写圆形波导并实现稳定耦合的方法及应用
CN111856892A (zh) 一种并行超分辨三维直写装置
Ni et al. Large-scale high-numerical-aperture super-oscillatory lens fabricated by direct laser writing lithography
JP2003001599A (ja) 三次元微小構造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Smith et al. Imaging with diffractive axicons rapidly milled on sapphire by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CN109633822A (zh) 一种光纤贝塞尔光束生成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60415A (zh) 一种利用化学处理辅助激光加工制备金刚石涡旋光束发生器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9343162A (zh) 基于超透镜的激光直写装置及其激光直写方法
JP2003340588A (ja) 透明材料内部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N1786776A (zh) 双位相复合超分辨光瞳滤波方法与装置
CN111965739A (zh) 一种双焦距微透镜阵列结构的简便制备方法
CN1333271C (zh)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制作高密度光栅的方法
US202201712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rect laser writing
Yang et al. High throughput direct writing of a mesoscale binary optical element by femtosecond long focal depth beams
JP2578376B2 (ja) ピンホール基板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CN112297422B (zh) 一种一次成型的3d打印装置
CN100447598C (zh) 微纳光纤阵列相干光束合成装置
CN102707379B (zh) 一种在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的方法
Li et al. Chiral Lithography with Vortex Non‐diffracted Laser for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Detection
CN111215768A (zh) 利用反球差校正进行纵向加工的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