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6363A -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6363A
CN111596363A CN201910125373.4A CN201910125373A CN111596363A CN 111596363 A CN111596363 A CN 111596363A CN 201910125373 A CN201910125373 A CN 201910125373A CN 111596363 A CN111596363 A CN 111596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frequency
delay time
time
determining
relative d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53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96363B (zh
Inventor
陈学强
刘衍贵
吕景峰
段孟川
钟海
王彦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12537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963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96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63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96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63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4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01V1/42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using generators in one well and receivers elsewhere or vice vers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根据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根据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本发明通过对获取的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进行计算,得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进而完成对井中各振次初至时间的校正,消除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问题,达到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和可靠性的目的。

Description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表层调查是获得表层地球物探参数的必要技术手段,是获得高精度静校正量从而获得高品质地震剖面的重要基础。表层调查主要采用浅层折射和微测井两种方法。
浅层折射法主要适用于地表比较平坦,低降速层厚度小,高速顶界面为平面且界面倾角不大、没有速度反转的层状介质地区。但当表层结构复杂地表起伏较大时无法实施;微测井是利用直达波与透射波研究表层地球物探参数的方法,微测井法对复杂表层结构适用性高,能够较准确地确定测点处表层速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微测井又分为井中激发地表接收和井中接收地表激发两种方式,其中,井中激发地表接收微测井由于采用井中激发,埋置在井中的设备无法取出,井中设备及完钻井无法重复利用,成本太高。井中接收地表激发微测井按照激发方式包括雷管激发和重锤激发。雷管激发井中设备及完钻井可以重复使用,相比井中激发微测井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但雷管激发在地表激发雷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在敏感地区禁止使用。
在针对雷管激发的缺点进行改进,由重锤在地表激发替代了雷管在地表激发,即降低了安全风险,又具有更高的施工准入能力,同时采用重锤激发比雷管激发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但施工过程中发现,采用重锤多次激发,不同振次之间存在随机的初至时间漂移,较小的初至时间漂移影响资料精度,较大的初至时间漂移会造成资料无法应用而报废。初至时间漂移限制了重锤激发的推广应用。如何消除不稳定的初至时间漂移,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就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
根据所述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所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所述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初至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
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所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初至时间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所述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本发明通过对获取的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进行计算,得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进而完成对井中各振次初至时间的校正,消除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问题,达到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和可靠性的目的。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锤激发表层常规施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锤激发表层增加地表检波器施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表验证检波器接收不同振次地震波合成记录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某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做初至时间漂移校正前时距曲线图;
图6为现有的某表层调查点井中激发微测井时距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做初至时间漂移校正后时距曲线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表层调查主要采用浅层折射和微测井两种方法,浅层折射法是利用直达波与折射波初至测定低降速层速度、厚度及高速层速度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地表比较平坦,低降速层厚度小,高速顶界面为平面且界面倾角不大、没有速度反转的层状介质地区。浅层折射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但当表层结构复杂,如低降速带厚度大或有连续介质性质时,浅层折射获得的厚度与实际差异较大,地表起伏较大时也无法实施。微测井又分为井中激发地表接收和井中接收地表激发两种方式。其中,井中接收地表激发微测井按照激发方式包括雷管激发和重锤激发。雷管激发在地表激发雷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在敏感地区禁止使用。在针对雷管激发的缺点进行改进,由重锤在地表激发替代了雷管在地表激发,即降低了安全风险,又具有更高的施工准入能力,同时采用重锤激发比雷管激发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但施工过程中发现,采用重锤多次激发,不同振次之间存在随机的初至时间漂移,较小的初至时间漂移影响资料精度,较大的初至时间漂移会造成资料无法应用而报废。初至时间漂移限制了重锤激发的推广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
具体为,在工区进行重锤激发表层调查,并在正产施工的同时,在地表增加一个检波器。该检波器通常是插置在距离井口2-4m处(不影响人员在井口的施工)。增加的检波器作为辅助道记录重锤激发每个振次的直达波达到时间。采集过程中要确保验证检波器状态良好,位置固定,与地表周围介质耦合良好紧密。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锤激发表层常规施工示意图,图中A点代表常规的井中的检波器,用来记录井中每个振次的振动数据。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锤激发表层增加地表检波器施工示意图。在图3中,重锤激发的检波器插置在接收井井口2m处,如图中的B点,用来记录地表每个振次的振动数据。
步骤102,根据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具体为,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表验证检波器接收不同振次地震波合成记录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是在某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地表检波器接收到的不同振次对应的地震波,横轴为振次,共进行了13个振次,纵轴为时间。图中接收到每个振次的地震波时间中,第一个黑色填充波形的最大值波峰即为初至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初至时间上下错动,说明存在时间漂移。所以将这些初至时间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每个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
步骤103,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具体为,根据得到的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计算其均值,并将该均值设定为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其均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1973409320000041
其中,μ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N为重锤激发的振次数量,τi为每次重锤激发时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1≤i≤N。
步骤104,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具体为,将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标准系统延迟时间两者之差,确定为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步骤105,根据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具体为,将地表不同初至时间求得的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去校正井中各振次不同接收道初至时间,消除井中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进而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获取的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进行计算,得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进而完成对井中各振次初至时间的校正,消除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问题,达到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和可靠性的目的。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
将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剔除,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具体为,判断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是否存在影响延时时间准确计算的奇异点,如果存在则进行剔除,将剔除奇异点后的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进行均值计算,得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如果不存在奇异点,则直接将计算得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确定为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进行剔除,使得计算得到的标准系统延迟时间更精确,这样更有利于各振次初至时间的校正。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根据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包括:
将获取到的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具体为,在利用检波器检出地震波动信号后,将第一振次时间设置为0,与检波器后面陆续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的初至时间进行互相关计算,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波器接收到地震波信号的起始时间为0是最佳情况,实际中,由于地质等原因会出现初至时间飘移情景,所以人为将第一振次时间设置为0,即为起始时间,与后续检测到的初至时间做互相关计算,用以得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能够确定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进而对飘移的初至时间进行精确的校正。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将获取到的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包括:
利用下式对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和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Figure BDA0001973409320000061
其中,m为第一振次的起始时间,n为以第一振次起始时间为标准,检波器接收到第i振次的时间,N为重锤激发的振次,0≤m≤N-1,0≤n≤N-1-m,X1(m)和Xi(m+n)分别为第一振次,第i振次的检波器接收的数据,τi为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
具体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N次重锤激发,针对每次进行的重锤激发都用检波器接收地震波信号,并将每次接收到地震波信号的初至时间与第一起始时间进行上述公式的互相关计算,每个振次的峰值时间,即为各个振次的相对延迟时。例如:在进行第一次重锤激发时,检波器接收第一振次起始时间m=0ms对应的地震数据与检波器接收第二、第三......振次的时间对应的地震数据做互相关计算,其中,第二、第三......振次的初至时间为m+n。即,在第一振次起始时间m=0ms的情况下,第二振次初至时间为1ms时,那么,n=1ms,第三振次初至时间为1.5ms时,那么,n=1.5ms;当m=2ms时,检波器接收到的第二振次初至时间为2.3ms,那么n=0.3ms。
得到的各振次对延迟时间请参见表1,表1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一次重锤激发后不同振次互相关后相对延迟时间。
表1
Figure BDA0001973409320000071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能够确定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进而对飘移的初至时间进行精确的校正。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剔除,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
判断重锤激发的振次和预设次数的大小;
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大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小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具体为,预设次数是指在进行重锤激发时,对该重锤激发次数作出不同次数的划分,当进行重锤激发的次数大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其中,拉依达准则是按一定概率确定一个区间认为凡超过这个区间的误差,就不属于随机误差,而是粗大误差,含有该误差的数据应予以剔除。
当进行重锤激发的次数小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其中,格拉布斯法则属于正态分布的分支,用来有效地剔除偶然误差,一般要测量10次以上,兼顾到精度和响应速度,取15次为一个单位。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拉依达准则和格拉布斯法则分别处理重锤激发次数的不同情况,使得每次重锤激发后产生的振次奇异点都可以得到剔除,更加精确校正了初至时间。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根据拉依达准则、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所述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格拉布斯表的临界值、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及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具体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拉依达准则剔除奇异点时,首先将预设次数优选为15次,当振次数量大于15次时,计算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μ和标准差σ,利用拉依达准则将均值和标准差与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τi进行比较,得出奇异点τi并剔除,将剔除奇异点后的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再进行均值计算,得到的均值即为标准系统延迟时间μ'。
其中标准差和均值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1973409320000081
σ为标准差,μ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1≤i≤N;
拉依达准则:τi≥μ+3σ或τi≤μ-3σ,则剔除τi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奇异点时,首先将预设次数优选为15次,当振次数量小于15次时:
步骤1:利用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τi与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μ之差的绝对值,作为残差Vi,并比较每个振次的残差的大小,找出最大残差Va。在这里,详细公式为:Vi=|τi-μ|,Va=max(Vi)。其中,τi表示第i振次对应相对延迟时间,1≤a≤i≤N;
步骤2:计算该最大残差Va与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标准差σ的比值,得到Ga
步骤3:根据格拉布斯表给出的临界值GP(n)与Ga进行比较,此时置信概率P取0.95,当Ga>GP(n),则剔除最大残差Va对应的第a振次对应相对延迟时间τa;表2为格拉布斯表-临界值。
表2
数据数量 临界值 数据数量 临界值
3 1.153 10 2.176
4 1.463 11 2.234
5 1.672 12 2.285
6 1.822 13 2.331
7 1.938 14 2.371
8 2.032 15 2.409
9 2.110
步骤4:剔除奇异点以后,再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剔除全部奇异点。
步骤5:在剔除奇异点后再计算各振次延迟时间的均值,即为标准系统延迟时间μ’。
举例:某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共激发了13次,获得振次数据小于15个,因此采用格拉布斯准则剔除奇异点。
对地表验证检波器接收到的13个振次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各振次相对延迟时的均值为5.823,标准差为5.382。计算获得13个振次的最大残差(相对延迟时与均值的差)为1.823,该残差绝对值与标准差的比值为0.339,对照格拉布斯表-临界值,13个数据量对应的临界值为2.331,该残差绝对值与标准差的比值小于临界值,可以不剔除。
因此,13个振次地表验证检波器获得的标准系统延迟时为5.823。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拉依达准则和格拉布斯剔除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使得计算出的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均值更准确。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在进行奇异点剔除,得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后,使得各振次相对延迟时τi减去标准系统延迟时间μ',得到各振次的系统延迟时。即:τ’i=τi-μ',其中,τ'i为第i振次的系统延迟时间。如表3所示,表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不同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表3
Figure BDA0001973409320000101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根据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包括:
获取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接收的不同初至时间;
根据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检测的不同初至时间与对应的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具体为,该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点每个振次有5个检波器在井中接收地震波,将地表不同初至时间计算获得的各个振次系统延迟时间,加到对应振次的每个检波器,即可消除重锤激发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即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对各振次不同地道位置的检波器接收的初至时间进行校正,消除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
T’0ij=T0ij-τ’i
其中,T’0ij为校正后的第i振次第j地道的初至时间,T0ij为校正前的第i振次第j地道的初至时间,τ'i为第i振次的系统延迟时间。本发明实施例对井中安插检波器的数量不作限定。
图5为现有的某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做初至时间漂移校正前时距曲线图,由于未做初至时间漂移校正,导致井中接收初至时间飘移,以此为基础解释结果出现多层、分层不准的现象,解释低降速层厚度24m。
图6为现有的某表层调查点井中激发微测井时距曲线图,井中激发微测井低降速层厚度为21.4m(以往主要表层调查方法,认为结果精确),低降速层厚度相差2.6m。不仅解释难度大,结果差异也较大。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层调查点重锤激发做初至时间漂移校正后时距曲线图,可以看到初至时间在解释线附近较集中,分层更容易,降低了解释难度,解释低降速层厚度21.1m,与图6常规微测井厚度21.4m吻合度非常高。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地表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校正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接收的不同初至时间,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推广了重锤激发技术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装置,参见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装置的框图。该装置用于在前述各实施例中进行初至时间飘移校正。因此,在前述各实施例中的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中的描述和定义,可以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执行模块的理解。
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
初至时间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
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802,用于根据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模块803,用于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模块804,用于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初至时间校正模块805,用于根据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获取的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进行计算,得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进而完成对井中各振次初至时间的校正,消除不同振次之间的初至时间漂移问题,达到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和可靠性的目的。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用于将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剔除,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进行剔除,使得计算得到的标准系统延迟时间更精确,这样更有利于各振次初至时间的校正。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数据互相关处理单元,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能够确定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进而对飘移的初至时间进行精确的校正。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数据互相关处理单元利用下式对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和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Figure BDA0001973409320000121
其中,m为第一振次的起始时间,n为以第一振次起始时间为标准,检波器接收到第i振次的时间,N为重锤激发的振次,0≤m≤N-1,0≤n≤N-1-m,X1(m)和Xi(m+n)分别为第一振次,第i振次的检波器接收的数据,τi为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能够确定出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进而对飘移的初至时间进行精确的校正。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重锤激发的振次和预设次数的大小;
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大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小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拉依达准则和格拉布斯法则分别处理重锤激发次数的不同情况,使得每次重锤激发后产生的振次奇异点都可以得到剔除,更加精确校正了初至时间。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包括:
拉依达准则奇异点剔除单元,用于根据拉依达准则、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
格拉布斯法则奇异点剔除单元,用于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格拉布斯表的临界值、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及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
标准延迟时间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剔除奇异点的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确定系统标准延迟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拉依达准则和格拉布斯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使得计算出的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均值更准确。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初至时间校正模块包括:
井中不同初至时间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接收的不同初至时间;
初至时间校正单元,用于根据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检测的不同初至时间与对应的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地表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校正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接收的不同初至时间,提高重锤激发表层调查精度,推广了重锤激发技术的应用。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的方法。
最后,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
根据所述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所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根据所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所述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
将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剔除,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包括:
将获取到的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获取到的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包括:
利用下式对所述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和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Figure FDA0001973409310000011
其中,m为第一振次的起始时间,n为以第一振次起始时间为标准,检波器接收到第i振次的时间,N为重锤激发的振次,0≤m≤N-1,0≤n≤N-1-m,X1(m)和Xi(m+n)分别为第一振次,第i振次的检波器接收的数据,τi为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剔除,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
判断重锤激发的振次和预设次数的大小;
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大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小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根据拉依达准则、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所述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包括: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格拉布斯表的临界值、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及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所述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包括:
获取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接收的不同初至时间;
根据所述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检测的不同初至时间与对应的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8.一种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初至时间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表和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
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表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和所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
初至时间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与所述井中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剔除,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确定模块包括:
数据互相关处理单元,用于将获取到的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与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互相关处理单元利用下式对所述第一振次起始时间对应的数据和不同振次的初至时间对应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确定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
Figure FDA0001973409310000031
其中,m为第一振次的起始时间,n为以第一振次起始时间为标准,检波器接收到第i振次的时间,N为重锤激发的振次,0≤m≤N-1,0≤n≤N-1-m,X1(m)和Xi(m+n)分别为第一振次,第i振次的检波器接收的数据,τi为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重锤激发的振次和预设次数的大小;
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大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拉依达准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当所述重锤激发的振次小于预设次数时,根据格拉布斯法则剔除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后,确定标准系统延迟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延迟时间确定单元包括:
拉依达准则奇异点剔除单元,用于根据拉依达准则、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
格拉布斯法则奇异点剔除单元,用于根据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格拉布斯表的临界值、各振次相对延迟时间的均值及标准差,剔除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中的奇异点;
标准延迟时间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剔除奇异点的各振次的相对延迟时间确定系统标准延迟时间。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至时间校正模块包括:
井中不同初至时间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接收的不同初至时间;
初至时间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井中每个振次的各检波器检测的不同初至时间与对应的各振次系统延迟时间,确定校正飘移后的初至时间。
CN201910125373.4A 2019-02-20 2019-02-20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5963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25373.4A CN111596363B (zh) 2019-02-20 2019-02-20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25373.4A CN111596363B (zh) 2019-02-20 2019-02-20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6363A true CN111596363A (zh) 2020-08-28
CN111596363B CN111596363B (zh) 2022-12-02

Family

ID=72188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5373.4A Active CN111596363B (zh) 2019-02-20 2019-02-20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9636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5980A (zh) * 2021-09-30 2022-01-18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初至时间校正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2378A (en) * 1978-09-20 1980-11-04 Standard Oil Company (Indiana) Formation absorption seismic method
US20040073370A1 (en) * 2002-08-20 2004-04-15 Shivaji Dasgupta Use of drill bit energy for tomographic modeling of near surface layers
CN101046515A (zh) * 2007-04-22 2007-10-03 罗仁泽 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和双井微测井提高地震分辨率方法
CN103630938A (zh) * 2013-12-09 2014-03-12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以潜孔锤锤头为震源的井地地震成像系统及成像方法
CN104297798A (zh) * 2014-10-14 2015-01-21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 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CN108267778A (zh) * 2018-01-04 2018-07-10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层速度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09143329A (zh) * 2017-06-27 2019-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初至拾取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2378A (en) * 1978-09-20 1980-11-04 Standard Oil Company (Indiana) Formation absorption seismic method
US20040073370A1 (en) * 2002-08-20 2004-04-15 Shivaji Dasgupta Use of drill bit energy for tomographic modeling of near surface layers
CN101046515A (zh) * 2007-04-22 2007-10-03 罗仁泽 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和双井微测井提高地震分辨率方法
CN103630938A (zh) * 2013-12-09 2014-03-12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以潜孔锤锤头为震源的井地地震成像系统及成像方法
CN104297798A (zh) * 2014-10-14 2015-01-21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 巨厚黄土塬区多井微测井调查方法
CN109143329A (zh) * 2017-06-27 2019-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初至拾取处理方法
CN108267778A (zh) * 2018-01-04 2018-07-10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层速度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姜宇东等: "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静校正方法研究", 《石油物探》 *
李继光: "不同复杂近地表校正技术分析与应用", 《石油天然气学报》 *
程元方等: "海底电缆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5980A (zh) * 2021-09-30 2022-01-18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初至时间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13945980B (zh) * 2021-09-30 2024-02-09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初至时间校正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6363B (zh) 2022-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5896B (zh) 白云岩油气储层分布预测方法及装置
WO2016141598A1 (zh) 共姿态道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及装置
Rentsch et al. Fast location of seismicity: A migration-type approach with application to hydraulic-fracturing data
CN105182408A (zh) 一种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和装置
Kummerow Using the value of the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locate microseismic events
CN104483705A (zh)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3954992B (zh) 一种反褶积方法及装置
US20160356909A1 (en) Determining p-wave azimuthal anisotropy from walkaround vsp with offset dependent slowness corrections
CN104316966A (zh) 一种流体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1487678A (zh) 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
CN104122582A (zh) 利用叠加速度求取高精度地震波速度的方法
CN111596363B (zh) 初至时间飘移校正的方法和装置
Xu et al. Systemic comparison of seismometer horizontal orientations based on teleseismic earthquakes and ambient‐noise data
CN102053260A (zh) 获得地震纵波的方位速度的方法及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
CN111077577B (zh) 井地联合储层描述方法及装置
CN104769457A (zh) 一种基于旅行时法确定地层裂隙裂缝走向的方法及装置
CN107179553A (zh) 基于双压实规律的沙漠区表层静校正方法
CN111381280A (zh) 预测储层含烃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91663B (zh) 工区地震速度体校正方法和装置
CN112684498A (zh) 一种基于宽方位地震数据的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8260359A (zh) 一种地震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1474580A (zh) 一种基于炮检距矢量片的方位角道集提取方法和系统
CN112824939B (zh)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66943B (zh) 变偏移距vsp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和装置
Yoneshima et al. Migration‐Based Local Event‐Location Workflow for Ocean‐Bottom Seismometer (OBS) Records in Subduction Zon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Addressing a Large Number of Ev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