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24939B -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24939B
CN112824939B CN201911139516.3A CN201911139516A CN112824939B CN 112824939 B CN112824939 B CN 112824939B CN 201911139516 A CN201911139516 A CN 201911139516A CN 112824939 B CN112824939 B CN 112824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eismic
static correction
time period
arri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95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24939A (zh
Inventor
任晓乔
钱忠平
李培明
马光凯
张丽梅
唐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npc Oil Gas Exploration Softwar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npc Oil Gas Exploration Softwar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npc Oil Gas Exploration Softwar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npc Oil Gas Exploration Softwar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3951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249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24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4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24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4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50Corrections or adjustments related to wave propagation
    • G01V2210/53Statics correction, e.g. weathering layer or transformation to a dat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关于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涉及石油物探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地震数据;从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从初至信息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目标时间段为根据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根据信息数据确定剩余静校正量;通过剩余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本公开通过从地震数据中选取与初至时刻对应的目标是简单的信息数据,并通过该信息数据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后,将剩余静校正量应用之地震数据的修正过程中,由于该信息数据对应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数据,数据可信度更高,故对该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更为准确,从而通过该地震数据在后续图像处理过程中所获取的剖面图像清晰度更高。

Description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石油物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过程中,常使用地震成像的方法对地层的形态以及规模进行勘探。地震成像的方法主要是对地震波在不同方向的检波器上的信息进行采集,对地下介质内部的精细结构进行成像。
在通过地震成像的方法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在收集到地震波的信息之后,通过对地震波的数据处理,获得处理过后的数据,再将数据通过软件处理,获得地质图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常使用对初至波时刻接收到的波形的剩余静校正的算法对地震波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
然而,初至波剩余静校正的算法对地震波进行初步数据处理的方法对数据修正的效果较差,在地质图像的获取过程中常无法显示较为清楚的叠加剖面图像。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解决初至波剩余静校正的算法对波场信息进行初步数据处理的方法对数据修正的效果较差,在地质图像的获取过程中常无法显示较为清楚的叠加剖面图像的问题。该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地震数据,地震数据为检波器在接收点采集得到的数据,且地震数据为在震源激发地震波后产生的数据;
从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初至信息中对应有初至时刻;
从初至信息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目标时间段为根据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信息数据包括震源点响应、接收点响应、震源检距响应以及共中心点响应;
根据信息数据建立地表一致性模型,对地表一致性模型进行分解,确定剩余静校正量;
通过剩余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初至信息获取与初至时刻对应的目标时间段内的信息数据,包括:
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数据;
从拟合数据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剩余静校正量中包括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和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根据信息数据确定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将信息数据按照接收点和震源进行分选,得到接收点分选数据和震源分选数据;
根据接收点分选数据确定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根据震源分选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地震波对应有模型数据;
根据接收点分选数据确定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将接收点分选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根据震源分选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将震源分选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从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包括:
对地震数据进行初步静校正,得到长波长校正数据;
从长波长校正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长波长静校正包括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初至静校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从初至信息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之前,还包括:
获取预设时长,预设时长为目标时间段的时长;
将从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以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初至时刻之后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地震数据,地震数据为检波器在接收点采集得到的数据,且地震数据为在震源激发地震波之后产生的数据;
获取模块,用于从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初至信息中对应有初至时刻;
获取模块,用于从初至信息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目标时间段为数据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信息数据确定剩余静校正量;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剩余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设备,该设备包括:
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从地震数据中选取与初至时刻对应的目标是简单的信息数据,并通过该信息数据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后,将剩余静校正量应用之地震数据的修正过程中,由于该信息数据对应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数据,数据可信度更高,故对该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更为准确,从而通过该地震数据在后续图像处理过程中所获取的剖面图像清晰度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装置的框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首先,对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单的介绍:
人工地震,是指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可分为由炸药作为震源引起的地震与由非炸药震源引起的地震。作为震源的非炸药包括机械撞击、气爆震源、电能震源等。
检波器,是指检出波动信号中某种有用信息的装置。用于识别波、振荡或信号存在或变化的器件。
地震道,是指将每个观测点上记录到的地震波经过检波器、放大系统和记录系统三个基本环节的总过程。
共中心点(Common Middle Point,CMP)道集,是指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将不同地震道集中拥有共中心点的地震道进行抽取,并形成一个新的集合,该集合基本称为CMP道集。
地震成像技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成像结果解释。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地震成像技术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可选地,数据采集过程需要使用的外部设备有数据收集终端101、震源102以及检波器103。可选地,检波器的数量有多个,且可以分类为多个检波器组。可选地,每个检波器组沿地震测线104。可选地,每个检波器组相当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可选地,震源包括炸药震源与非振动震源,震源通过向地表进行施加周期性冲击的方式,使地表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遇到地下介质性质不同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可选地,检波器可以收集的波包括地震波的直达波、地震波的反射波以及地震波的折射波的至少一种。以检波器接收到的为地震波的反射波为例,震源的地震波会在接触到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后的被检波器接收,检波器将收集到的反射波数据发送至数据收集终端101中,完成数据采集过程,并且在数据收集终端101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过程。
可选地,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检波器将会接收到多次地震波,为了保证获取数据的精确,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将会选取某道特定波进行处理。可选地,选择检波器首次接收到的地震波进行处理,该次地震波波即为检波器接收到的初至波(一般包括直达波和折射波等)。
在数据处理阶段,地震波的相关资料将会被将会被进行处理,可选地,地震数据将通过处理,被处理为地质语言,即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并且在成像结果解释阶段通过对于地质语言的分析,确定地下岩层的状态以及构造关系。然而,在数据处理阶段,仅针对初至波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易造成数据信息处理的不准确,进而造成最终对于地下岩层状态以及构造关系的分析错误。因此,可以针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数据选择(即数据收集终端的数据选择)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收集终端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数据处理结果。可选地,在经过试验后,得出接收折射波并进行数据处理的效果由于接收反射波并进行数据处理的效果,故在本实施例中,选取的地震数据均为地震波的折射波。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终端中为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地震数据。
可选地,该地震数据为检波器在接收点采集得到的数据,且该地震数据为在震源激发地震波后产生的数据。
可选地,获取地震数据的方法为图1所示的数据获取方法。可选地,地震数据为共中心点道集中选取的地震数据。可选地,地震数据为折射波数据。
可选地,当地质分界层界面下方介质地波速大于上方的波速,且波射入地质层的角度达到临界角时,折射波将会沿分界层以折射速度滑行,产生全反射现象,即波的能量全部反射至上层介质中。当折射速度大于反射速度时,初至波即为折射波,此时,检波器将会检测到折射波相关的地震数据。
步骤202,从地震数据中获取初至信息。
可选地,检波器本身无法分辨出接收到的是反射波还是折射波所对应的地震数据,且检波器将获取目标时间段内的所有接收到的波信号,故选取检波器第一次接收到的信息作为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可选地,将检波器第一次接收到的信息称为初至信息。可选地,初至信息包括初至时刻以及初至波形信息,初至波形信息包括初至波长、初至频率等。
可选地,在地震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检波器的采用等距排布在地表表面的方式进行设置,在一个示例中,即共48台检波器沿在地表上设置的地震测线等距排布,对地震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可选地,由于为采集地震数据布置的地震测线设置在地面上,检波器延地震测线进行布置,故检波器的位置并不处在统一高度,故需要在数据处理过程之前,对地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可选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高程静校正处理。静校正,即为地形起伏校正,用于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基准面上,且该基准面一般为一个水平面。可选地,在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处理方法均为震源与接收点在统一个水平面上,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地面的高度并不相同,且存在震源与接收点高度不同,地层中各类波速具有区别等影响,故为消除此类影响,需要在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之前,先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高程静校正的方法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高程静校正的方法,即通过设置虚拟的高程基准面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到最佳的水平基准面,在水平基准面上对地震数据进行叠加与成图。可选地,除高程静校正以外,校正方法还包括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以及剩余静校正等。本实施例提供的即为一种剩余静校正量的确定方式。
步骤203,从初至信息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目标时间段为根据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
可选地,初至信息表示检波器接收到首个波时以及根据首个波确定的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信息。由于检波器接收信号的过程在野外进行,在接收信号的过程中,检波器会收到不止于来自因震源给地面施加的冲击力产生的波。在一个示例中,在检波器收集到初至波之前,有石块在相对于震源距离检波器更近的位置与地面发生碰撞,则检波器将会首先接收到该石块与地面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地震波,或其与地质分界层产生的反射波,或其与地质分界层产生的折射波。此时,数据收集终端即会认为该数据为初至波数据,并将其信息作为初至信息进行收集,在该过程中,由于数据收集终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只具有对于信息的收集,而无拟合、去异常值等处理功能,故该错误的初至波信息极易被收集。可选地,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此类影响,即选取检波器接收到初至信息的时间点及与其对应的目标时间段内的全部信息作为初至信息,并从中选取信息数据。可选地,将从初至时刻之后的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即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在一个示例中,将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以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波长为标准,获取该时刻前后各一个波长内的地震数据,并且将该段地震数据作为信息数据。
步骤204,根据信息数据建立地表一致性模型,对地表一致性模型进行分解,确定剩余静校正量。
可选地,信息数据为根据步骤203所提供的方法采集获得的数据。可选地,将获得的信息数据通过地表一致性分解的方式进行分析。
可选地,地表一致性分解的方式通过将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畸变归结为震源点响应、接收点响应、震源检距响应以及共中心点响应的综合反映,提出地表一致性校正模型。可选地,在进行模型处理之前,将信息数据按照接收点和震源进行分选,得到接收点分选数据和震源分选数据,通过接收点分选数据获得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通过震源分选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可选地,剩余静校正量的获得需要将震源点响应以及接收点响应进行地表一致性分解处理。可选地,该地表一致性分解处理需要获取接收点分选数据和震源分选数据。可选地,数据收集终端对震源进行控制,即也可收集震源处的地震数据,在将震源即接收点进行区分后,即可获取二者的地震数据。可选地,将在检测范围内的所有震源处的地震数据以及检波器位置处的地震数据进行分别叠加,并且将叠加数据后的数据进行正相关处理,即将二者之一确定为自变量,另一确定为因变量,拟合出随自变量增长,因变量共同增长的数据曲线,并最终获得震源位置以及接收点位置的静校正量。可选地,通过迭代处理的方式,通过将震源分选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获得震源剩余静校正量;通过将接收点分选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步骤205,通过剩余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
可选地,剩余静校正是在分解出震源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之后,将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应用到地震数据中。通过将震源静校正量及接收点静校正量应用到原有的地震数据中进行修正的方法,可以在数据处理后续的图像处理过程中获得更为清晰的叠加剖面图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从地震数据中选取与初至时刻对应的目标是简单的信息数据,并通过该信息数据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后,将剩余静校正量应用之地震数据的修正过程中,由于该信息数据对应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数据,数据可信度更高,故对该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更为准确,从而通过该地震数据在后续图像处理过程中所获取的剖面图像清晰度更高。
图3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终端中为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获取预设时长。
可选地,预设时长是目标时间段的时长。
可选地,目标时间段为初至信息周围的时间段,可选地,将从初至时刻之后的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即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
步骤302,获取地震数据。
可选地,获取地震数据的方法为图1所示的数据获取方法。可选地,地震数据为共中心点道集中选取的地震数据。可选地,地震数据为折射波数据。
可选地,当地质分界层界面下方介质地波速大于上方的波速,且波射入地质层的角度达到临界角时,折射波将会沿分界层以折射速度滑行,产生全反射现象,即波的能量全部反射至上层介质中。当折射速度大于反射速度时,初至波即为折射波,此时,检波器将会检测到折射波相关的地震数据。
步骤303,从地震数据中获取初至信息。
可选地,检波器本身无法分辨出接收到的是反射波还是折射波所对应的地震数据,且检波器将获取目标时间段内的所有接收到的波信号,故选取检波器第一次接收到的信息作为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可选地,将检波器第一次接收到的信息称为初至信息。可选地,初至信息包括初至时刻以及初至波形信息,初至波形信息包括初至波长、初至频率等。
步骤304,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获取拟合数据。
可选地,在进行线性拟合之前,对地震数据进行长波长静校正,得到长波长校正数据。可选地,长波长静校正包括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初至静校正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从长波长校正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并且将其进行线性拟合。静校正,即为地形起伏校正,用于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基准面上,且该基准面一般为一个水平面。可选地,获取拟合数据的结果之后,对部分不合理的拟合数据进行剔除。
步骤305,从拟合数据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
可选地,初至信息表示检波器接收到首个波时以及根据首个波确定的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信息。由于检波器接收信号的过程在野外进行,在接收信号的过程中,检波器会收到不止于来自因震源给地面施加的冲击力产生的波。在一个示例中,在检波器收集到初至波之前,有石块在相对于震源距离检波器更近的位置与地面发生碰撞,则检波器将会首先接收到该石块与地面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地震波,或其与地质分界层产生的反射波,或其与地质分界层产生的折射波。此时,数据收集终端即会认为该数据为初至波数据,并将其信息作为初至信息进行收集,在该过程中,由于数据收集终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只具有对于信息的收集,而无拟合、去异常值等处理功能,故该错误的初至波信息极易被收集。可选地,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此类影响,即选取检波器接收到初至信息的时间点及与其对应的目标时间段内的全部信息作为初至信息,并从中选取信息数据。可选地,将从初至时刻之后的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即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在一个示例中,将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以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波长为标准,获取该时刻前后各一个波长内的地震数据,并且将该段地震数据作为信息数据。
步骤306,根据信息数据确定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步骤307,根据信息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可选地,信息数据为根据步骤305提供的方法采集获得的数据。可选地,通过地表一致性分解的方式将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并分解为接收点相应、震源点相应、震源检距相应以及共中心点相应等可以综合体现变化的数据,并且通过对震源点响应和接收点响应的处理,获取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和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步骤308,通过剩余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
可选地,剩余静校正是在分解出震源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之后,将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应用到地震数据的一种方法。通过将震源静校正量及接收点静校正量应用到原有的地震数据中进行修正的方法,可以在数据处理后续的图像拟合过程中获得更为清晰的叠加剖面图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从地震数据中选取与初至时刻对应的目标是简单的信息数据,并通过该信息数据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后,将剩余静校正量应用之地震数据的修正过程中,由于该信息数据对应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数据,数据可信度更高,故对该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更为准确,从而通过该地震数据在后续图像处理过程中所获取的剖面图像清晰度更高。通过预先确定目标时间段的方法,使接收的初至信息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的方法,对地震数据进行预先的筛选,以提高准确度;通过对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以及震源剩余静校正量的分解并且将其互相修正的方法,进一步使地震数据的处理更加完善,以得到更为清晰的叠加剖面图像。
图4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终端中为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采集叠前炮集地震记录。
可选地,叠前炮集地震记录即指地震数据。
可选地,获取地震数据的方法为图1所示的数据获取方法。可选地,地震数据为共中心点道集中选取的地震数据。可选地,地震数据为折射波数据。
可选地,当地质分界层界面下方介质地波速大于上方的波速,且波射入地质层的角度达到临界角时,折射波将会沿分界层以折射速度滑行,产生全反射现象,即波的能量全部反射至上层介质中。当折射速度大于反射速度时,初至波即为折射波,此时,检波器将会检测到折射波相关的地震数据。
步骤402,对地震数据进行高程静校正或野外静校正。
可选地,对地震数据进行高程静校正或野外静校正包括对地震数据中的初至数据进行高程静校正或野外静校正。静校正,即为地形起伏校正,用于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基准面上,且该基准面一般为一个水平面。通过静校正,将各个地震数据拟合到统一平面上。
步骤403,在保证初至时刻不变的基础上,做增强初至的相应处理。
可选地,此步骤即为获取初至时刻的过程,在获取初至时刻后,对初至时刻进行清晰化的信息处理,即对初至时刻的准确时刻进行确定。
步骤404,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和再次修正。
可选地,初至信息表示检波器接收到首个波时以及根据首个波确定的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信息。由于检波器接收信号的过程在野外进行,在接收信号的过程中,检波器会收到不止于来自因震源给地面施加的冲击力产生的波。在一个示例中,在检波器收集到初至波之前,有石块在相对于震源距离检波器更近的位置与地面发生碰撞,则检波器将会首先接收到该石块与地面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地震波,或其与地质分界层产生的反射波,或其与地质分界层产生的折射波。此时,数据收集终端即会认为该数据为初至波数据,并将其信息作为初至信息进行收集,在该过程中,由于数据收集终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只具有对于信息的收集,而无拟合、去异常值等处理功能,故该错误的初至波信息极易被收集。可选地,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此类影响,即选取检波器接收到初至信息的时间点及与其对应的目标时间段内的全部信息作为初至信息,并从中选取信息数据。可选地,将从初至时刻之后的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即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在一个示例中,将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以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波长为标准,获取该时刻前后各一个波长内的地震数据,并且将该段地震数据作为信息数据。
步骤405,根据修正后的初至时刻,选取地震数据。
可选地,本步骤的地震数据即为目标时间内的地震数据。
步骤406,根据地震数据确定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步骤407,根据地震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可选地,信息数据为根据步骤405提供的方法采集获得的数据。可选地,通过地表一致性分解的方式将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并分解为接收点相应、震源点相应、震源检距相应以及共中心点相应等可以综合体现变化的数据,并且通过对震源点响应和接收点响应的处理,获取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和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步骤408,对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对接收点以及震源剩余静校正量进行迭代,得到最终的剩余静校正量。
可选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与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在该方法中为两个收敛的校正量,即随着迭代次数的变多,二者的结果会更加准确,当迭代次数达到要求时,即可获得最终的剩余静校正量。
可选地,在获得最终的剩余静校正量之后,将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应用到地震数据中。通过将震源静校正量及接收点静校正量应用到原有的地震数据中进行修正的方法,可以在数据处理后续的图像处理过程中获得更为清晰的叠加剖面图像。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从地震数据中选取与初至时刻对应的目标是简单的信息数据,并通过该信息数据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后,将剩余静校正量应用之地震数据的修正过程中,由于该信息数据对应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数据,数据可信度更高,故对该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更为准确,从而通过该地震数据在后续图像处理过程中所获取的剖面图像清晰度更高。通过对初至信息的处理,使采集的信息更加准确。
图5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地震数据,地震数据为检波器在接收点采集得到的数据,且地震数据为在震源激发地震波之后产生的数据;
获取模块501,用于从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初至信息中对应有初至时刻;
获取模501,用于从初至信息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目标时间段为数据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信息数据确定剩余静校正量;
处理模块503,用于通过剩余静校正量对地震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
处理模块503,用于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数据;
获取模块501,用于从拟合数据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剩余静校正量中包括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和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处理模块503,用于将信息数据按照接收点和震源进行分选,得到接收点分选数据和震源分选数据;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接收点分选数据确定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震源分选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地震波对应有模型数据;
处理模块503,用于将接收点分选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震源分选数据确定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处理模块503,用于将震源分选数据和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从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包括:
处理模块503,用于对地震数据进行长波长静校正,得到长波长校正数据;
获取模块501,用于从长波长校正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长波长静校正包括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初至静校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
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预设时长,预设时长为目标时间段的时长;
处理模块503,用于将从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以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或,将初至时刻之后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目标时间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静余校正装置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图6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设备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包括:
处理器6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6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发射器602和接收器6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
存储器604通过总线605与处理器601相连。
存储器6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60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通信系统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本领域技术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Claims (8)

1.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为所述目标时间段的时长;
将从所述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所述目标时间段;或,以所述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所述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所述目标时间段;或,将所述初至时刻之后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所述目标时间段;
获取地震数据,所述地震数据为检波器在接收点采集得到的数据,且所述地震数据为在震源激发地震波后产生的数据;
从所述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所述初至信息中对应有初至时刻;
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获取拟合数据结果;
剔除所述拟合数据结果中不合理的拟合数据;
在剔除后的所述拟合数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所述目标时间段为根据所述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所述信息数据包括震源点响应、接收点响应、震源检距响应以及共中心点响应;
根据所述信息数据建立地表一致性模型,对所述地表一致性模型进行分解,确定剩余静校正量;
通过所述剩余静校正量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所述剩余静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静校正量中包括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和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所述根据所述信息数据确定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将所述信息数据按照所述接收点和所述震源进行分选,得到接收点分选数据和震源分选数据;
根据所述接收点分选数据确定所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根据所述震源分选数据确定所述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波对应有模型数据;
所述根据所述接收点分选数据确定所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将所述接收点分选数据和所述模型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所述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
所述根据所述震源分选数据确定所述震源剩余静校正量,包括:
将所述震源分选数据和所述模型数据进行所述互相关处理,得到所述震源剩余静校正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包括:
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长波长静校正,得到长波长校正数据;
从所述初校正数据中拾取所述初至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波长静校正包括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初至静校正中的至少一种。
6.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时长,所述预设时长为所述目标时间段的时长;将从所述初至时刻之前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所述目标时间段;或,以所述初至时刻为中间时刻选取所述预设时长的时间段作为所述目标时间段;或,将所述初至时刻之后预设时长内的时间段作为所述目标时间段;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地震数据,所述地震数据为检波器在接收点采集得到的数据,且所述地震数据为在震源激发地震波之后产生的数据;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从所述地震数据中拾取初至信息,所述初至信息中对应有初至时刻;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对初至信息进行线性拟合,获取拟合数据结果;剔除所述拟合数据结果中不合理的拟合数据;在剔除后的所述拟合数中获取与目标时间段对应的信息数据,所述目标时间段为数据所述初至时刻确定的时间段;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息数据确定剩余静校正量;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剩余静校正量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所述剩余静校正。
7.一种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的方法。
CN201911139516.3A 2019-11-20 2019-11-20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8249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9516.3A CN112824939B (zh) 2019-11-20 2019-11-20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9516.3A CN112824939B (zh) 2019-11-20 2019-11-20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4939A CN112824939A (zh) 2021-05-21
CN112824939B true CN112824939B (zh) 2022-08-26

Family

ID=75906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9516.3A Active CN112824939B (zh) 2019-11-20 2019-11-20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2493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264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大炮初至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4656139A (zh) * 2013-11-21 2015-05-2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转换波的静校正方法及设备
CA2879033A1 (en) * 2014-01-28 2015-07-28 Cgg Services Sa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esidual static corrections using individual ranges
CN107219554A (zh) * 2017-05-05 2017-09-29 北京大学 陆地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获取方法
CN108196305A (zh) * 2018-01-17 2018-06-22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山地静校正方法
CN109471173A (zh) * 2018-10-08 2019-03-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1171A (en) * 1990-09-20 1993-01-19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Adaptive network for automated first break picking of seismic refraction event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6291702A (zh) * 2016-10-17 2017-01-04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矿井采区应力集中区的时移地震监测方法
CN109100792B (zh) * 2018-10-31 2021-06-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台站与三维地震联合采集资料的速度反演方法
CN110297271B (zh) * 2019-06-26 2020-09-1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用于矿震报警的单分量探头p波初至到时修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264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大炮初至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4656139A (zh) * 2013-11-21 2015-05-2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转换波的静校正方法及设备
CA2879033A1 (en) * 2014-01-28 2015-07-28 Cgg Services Sa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esidual static corrections using individual ranges
CN107219554A (zh) * 2017-05-05 2017-09-29 北京大学 陆地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获取方法
CN108196305A (zh) * 2018-01-17 2018-06-22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山地静校正方法
CN109471173A (zh) * 2018-10-08 2019-03-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地震道时窗属性特征检测初至时间的研究;庄东海等;《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1231;第21卷(第4期);第45页第3段、第46页最后一段-第47页第1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4939A (zh) 2021-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erdon et al.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using a fiber-optic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or array
Ross et al.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real‐time S‐wave picking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augmented) ANZA network in Southern California
US7069150B2 (en) Method for optimizing migration fields using time slice analysis
CN104199103B (zh) 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Kapetanidis et al. Estimation of arrival-times in intense seismic sequences using a Master-Events methodology based on waveform similarity
RU2339056C2 (ru) Обобщенное трехмерное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е кратных волн от поверхности
CN112305591B (zh)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87678A (zh) 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
CN101609163B (zh) 基于波动理论的多尺度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方法
CN105866839B (zh) 基于共姿态道集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KR100412097B1 (ko) 탄성파 자료 시변 최적 옵셋 처리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Zhang et al. Automated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 by amplitude stacking and semblance
O’Rourke et al. A spectrogram‐based method of Rg detection for explosion monitoring
Arifullah et al. A preliminary result of automatic earthquakes localization from seismic temporary network in Northern Sumatra
CN111077577B (zh) 井地联合储层描述方法及装置
CN112824939B (zh) 地震数据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EP4390466A1 (en) Vsp-based level calib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pth-domain seismic profile
CN110579799A (zh) 一种等旅行时间间隔的地震采集观测方法及系统
Wang et al. BSPASS: A Beam Search‐Based Phase Association and Source Scanning Earthquake Location Method
Sylvander et al.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of an Extremely Small Seismic Swarm in Pyrenean Foreland, France
WO2002023222A1 (en) Illumination weighted imaging condition for migrated seismic data
KR101842656B1 (ko) 지층구조의 해석력 향상 기능을 갖는 공통반사표면법과 공통회절표면법을 이용한 탄성파 데이터의 복합처리방법
CN111856580B (zh) 一种超远偏移距obs数据初至波能量增强方法及处理终端
CN110716230B (zh) 一种井地联合微地震定位方法
CN115774288A (zh) 横波矢量反演建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