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6886A -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6886A
CN111586886A CN201910118065.9A CN201910118065A CN111586886A CN 111586886 A CN111586886 A CN 111586886A CN 201910118065 A CN201910118065 A CN 201910118065A CN 111586886 A CN111586886 A CN 111586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backhaul
rlc
bearer
rlc bear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80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6886B (zh
Inventor
朱元萍
戴明增
刘菁
曹振臻
卓义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180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6886B/zh
Priority to EP20755102.9A priority patent/EP3917272B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74919 priority patent/WO202016452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6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6886A/zh
Priority to US17/400,832 priority patent/US20210378044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6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6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2Release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用以提高终端的数据在无线回传链路中传输的QoS要求。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第二设备为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其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继组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在中继组网技术中提供了中继组网架构,中继组网架构中包括宿主基站(donor gNodeB,DgNB)、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一个或多个终端,中继节点直接或通过其他中继节点间接连接至宿主基站,终端通过无线空口与宿主基站或中继节点连接。在中继组网架构中终端和中继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可以称为无线接入链路(Access Link,AL)。中继节点之间或者中继节点与DgNB之间的无线链路可以称为无线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BL)。
面向5G的无线中继组网架构中,多跳无线中继和多连接场景都可以支持。在针对多跳/多连接的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组网场景,终端的数据通常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链路传给该终端接入的IAB节点,以由IAB节点传输至上一级节点或者宿主基站。
终端的数据在IAB节点之间或者IAB节点和父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传输时,被映射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RLC承载上传输,无线回传链路上的不同RLC信道/RLC承载可以提供区分的业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但是,IAB节点并不确定何时建立或者修改无线回传链路中的RLC信道和/或RLC承载。从而无法保证终端的数据在无线回传链路中传输的QoS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终端的数据在无线回传链路中传输的QoS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第二设备为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其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第一设备通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然后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这样便于第一回传节点及时感知需要根据回传类型指示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管理承载终端的数据的第一RLC承载,并根据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从而保证终端的数据在第一RLC承载上传输时可以满足指定QoS要求,以便可靠的传输终端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这样便于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例如,第二设备)及时感知需要管理第一RLC承载,并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管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RLC承载的服务质量参数。这样便于第二设备在管理第一RLC承载时,使得承载在第一RLC承载上的数据达到第一设备指示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业务流的描述信息、或者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其中,描述信息包括CU和DU对等的IP层中以下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或者流标签flow label。这样便于确定将具有相同DSCP值或者流标签的终端的业务流在第一RLC承载上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二RLC承载为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三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第三回传节点为第一回传节点的子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包括:在管理终端的无线承载时,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回传节点接入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还具有用于传输第一回传节点业务的默认无线承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和/或第二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这样便于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用于回传业务的默认RLC承载,可用于传输一些终端的数据。例如在第一回传节点接收到某个数据包时,但该第一回传节点无法找到无线回传链路中合适映射规则时,可以将该数据包映射在默认RLC承载上向下一级设备发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RLC承载特定于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建立用于回传业务的多个RLC承载,可以在终端接入该第一回传节点之后,只需建立接入链路的无线承载即可开始终端业务的传输,避免终端发起业务才开始建立各段无线回传链路的RLC承载,如此,相较于终端发起业务时才执行无线回传链路承载建立,可以大大节省时延,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三RLC承载为第二回传节点与第四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第四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的父节点。将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给第二设备,这样便于第二设备确定将承载在第三RLC承载上的数据映射在哪个第一RLC承载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与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这样便于第一设备确定第二设备为第一RLC承载分配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一基站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以及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将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其中,第一设备通过第一基站连接到核心网。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括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第一回传节点根据回传类型指示以及对第一RLC承载进行承载映射的管理信息,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其中,第二设备为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其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二RLC承载为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三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第三回传节点为第一回传节点的子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RLC承载特定于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也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专用承载的指示信息。该专用承载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特定于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回传类型指示,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第二设备根据回传类型指示,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管理第二设备和第一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第二设备为第一回传节点的下一级设备,其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一RLC承载的服务质量参数。这样便于第二设备确定管理第一RLC承载时的QoS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DU,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业务流的描述信息、或者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其中,描述信息包括CU和DU对等的IP层中以下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或者流标签flow label。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RLC承载特定于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也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专用承载的指示信息。该专用承载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特定于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三RLC承载为第二回传节点与第四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第四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的父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与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和/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设备内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当该通信装置是第一设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第一设备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当该通信装置是第一设备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例如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第一设备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存储单元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第一设备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回传节点,也可以是第一回传节点内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当该通信装置是第一回传节点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第一回传节点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第一回传节点实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当该通信装置是第一回传节点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例如通信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第一回传节点实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存储单元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第一回传节点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设备,也可以是第二设备内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当该通信装置是第二设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第二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单元执行该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第二设备实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当该通信装置是第二设备内的芯片时,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收发单元可以通信接口。例如通信接口可以为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执行存储单元所存储的指令,以使该第二设备实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存储单元可以是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例如,寄存器、缓存等),也可以是该第二设备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例如,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等)。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下中任一个或多个:第四方面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五方面及第五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第一回传节点。可选的,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第六方面及第六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第二设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终端。终端通过第三回传节点接入该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二设备不是宿主节点时,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宿主节点。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模块,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的方法,该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可以与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任一个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描述的通信方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应理解,第十七方面描述的通信装置对应于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时,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者为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装置。例如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装置可以为芯片、芯片系统或者电路系统。第十七方面描述的通信装置对应于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时,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回传节点,或者为应用于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装置。例如应用于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装置可以为芯片、芯片系统或者电路系统。第十七方面描述的通信装置对应于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时,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二设备,或者为应用于第二设备中的装置。例如应用于第二设备中的装置可以为芯片、芯片系统或者电路系统。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装置或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或通信系统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对应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通信系统的架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回传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LC承载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RLC承载和第二RLC承载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RLC承载,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中所有节点、消息的名称仅仅是本申请为描述方便而设定的名称,在实际网络中的名称可能不同,不应理解本申请限定各种节点、消息的名称,相反,任何具有和本申请中用到的节点或消息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名称都视作本申请的方法或等效替换,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下不再赘述。
相较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generation,5G)针对网络各项性能指标,全方位得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例如,容量指标提升1000倍,更广的覆盖需求、超高可靠超低时延等。一方面,考虑到高频载波频率资源丰富,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相应地,为这些大量密集部署的小站提供光纤回传的代价很高,施工难度大,因此需要经济便捷的回传方案;另一方面,从广覆盖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一些偏远地区提供网络覆盖,光纤的部署难度大,成本高,也需要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
为了进一步降低部署成本,提高部署灵活性,5G引入了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技术,其接入链路(Access Link,AL)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BL)皆采用无线传输方案,可以避免光纤部署。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支持一体化的接入和回传的节点称为无线回传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例如,终端)提供无线回传服务。其中,无线回传服务是指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提供的数据和/或信令回传服务。该无线回传节点又可以称为中继节点(relay node,RN)或IAB节点(IAB node)。为便于描述,下面以IAB节点为例进行说明。IAB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该终端的上行数据(例如,包括上行用户面数据和上行控制面信令)通过无线接入链路传输至IAB节点。然后由IAB节点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传输。该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括下行用户面数据和下行控制面信令)由宿主节点通过无线回传链路发送至IAB节点,再由IAB节点通过无线接入链路传输至终端。宿主节点又称为IAB宿主(IAB donor)或者宿主节点或者宿主基站。下述实施例将以宿主基站为例进行描述。在4G网络中,该宿主基站可以为演进型宿主基站(Donor eNodeB,DeNB)。在5G网络中,该宿主基站可以为下一代宿主基站(Donor gNodeB,DgNB)。
示例性地,宿主基站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基站功能的接入网网元,也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分离形态的接入网网元。宿主基站通过无线链路或有线链路连接到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网元。例如,连接到5G核心网(5G core,5GC)或者4G核心网中的网元,并为IAB节点提供回传服务。一个IAB节点可以包括DU和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tion,MT)的功能。其中,MT的功能主要指的是类似于移动终端的功能,终结到IAB宿主或其他IAB节点的回传链路的Uu接口的无线接口层。DU的功能主要指的是为IAB节点所服务的终端或节点提供接入功能,即Uu接口的功能。例如,DU可以为终端或下一级的IAB节点提供无线连接的功能。
其中,当IAB节点面向其父节点时,可以被看做是终端,即MT的角色。当IAB面向其子节点(子节点可能是另一IAB节点,或者接入该IAB节点的终端)时,其可被看做网络设备,即作为DU的角色。为便于表述,将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简称为donor CU(或直接称为CU),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简称为donor DU,其中donor CU还有可能是控制面(controlplane,CP)和用户面(user plane,UP)分离的形态,例如CU可由一个CU-CP和一个(或多个)CU-UP组成。
在5G当前的标准中,考虑到高频段的覆盖范围小,为了保障网络的覆盖性能,则在IAB网络中可能采用多跳组网。考虑到业务传输可靠性的需求,可以使IAB节点支持多连接(multi-connectivity),以应对回传链路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例如,链路的中断或阻塞(blockage)及负载波动等异常,提高传输的可靠性保障。上述多连接具体可以为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也可以为两个以上的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IAB网络支持多跳和多连接组网,因此,在终端和宿主基站之间可能存在多条传输路径。在一条路径上,IAB节点之间以及IAB节点和为IAB节点提供服务的宿主基站有确定的层级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IAB节点将为其提供无线接入和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每个IAB节点可视为其父节点的子节点。换句话说,一个IAB节点的父节点为该IAB节点在上行链路上的下一跳节点或其下行链路上的上一跳节点,一个IAB节点的子节点为该IAB节点在上行链路上的上一跳节点或其下行链路上的下一跳节点。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从下行传输的角度,将IAB节点的父节点也称为该IAB节点的上一级设备/节点,将IAB节点的子节点也称为该IAB节点的下一级设备/节点。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从下行传输的角度而言,IAB节点1的父节点为宿主基站,也即IAB节点1为宿主基站的子节点。而IAB节点1的子节点为IAB节点2,也即IAB节点2的父节点为IAB节点1。
为描述方便,下面定义本申请中用到的基本术语。
无线接入链路:指终端和为它提供接入服务的节点(例如,IAB节点、宿主节点、宿主基站或者宿主DU)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链路,包括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的链路。无线接入链路上的上行传输也被称为接入链路的上行传输,下行传输也被称为接入链路的下行传输。通常无线接入链路上可以承载终端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终端的无线承载是基站为终端分配的一系列协议实体及配置的总称,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协议实体、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协议实体、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协议实体和物理层(Physical,PHY)分配的一系列资源等。RB是Uu接口连接终端和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的通道(包括PHY、MAC、RLC和PDCP),在Uu接口上传输的数据可以经过RB。RB包括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Radio Bearer,SRB)和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SRB是系统的信令消息实际传输的通道,DRB是用户数据实际传输的通道。
如图1所示,终端和IAB节点02之间的链路可以称为无线接入链路。
无线回传链路:是指某个无线回传节点和它的父节点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无线链路,包括上行传输链路和下行传输链路。无线回传链路上的上行传输也被称为回传链路的上行传输,下行传输也被称为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其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包括但不限于前述IAB节点。
如图1所示,IAB节点02和IAB节点01之间的链路可以称为无线回传链路。IAB节点01和宿主基站之间的链路可以称为无线回传链路。
F1AP消息:为CU和DU之间接口的控制面消息。在一种可能的IAB场景中,CU作为宿主基站的一部分,而DU作为IAB节点的一部分,CU和IAB节点的DU之间可以有通信接口,即F1接口(或F1*接口),F1接口包含用户面和控制面,其中控制面的应用协议层为F1AP(F1application Protocol)协议层,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上的控制面消息被称为F1AP消息,可用于对F1接口进行管理、对IAB节点的DU进行配置、传输终端的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rol)消息等。
IAB节点的MT部分,可以按照终端的方式接入网络,并与核心网之间建立会话(PDUsession)传输MT的业务数据,这类业务数据源于或中止于IAB节点的MT部分,故可以称之为MT接入相关的业务(MT access traffic)或者称为IAB节点的接入业务。典型的MT access业务有,例如,MT可以通过与核心网建立会话进而连接到操作管理和维护(operation,administrator,and Management,OAM)网元,然后从OAM下载IAB节点所需的必要的配置信息,MT从OAM下载配置信息的业务,即为MT access业务,MT access业务需要在无线回传链路(IAB和基站或者两个IAB之间的回传链路)上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IAB节点面向父节点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终端的数据对于IAB节点而言可以视为回传(Backhaul)业务。该终端可以是接入该IAB节点的终端,也可以是接入该IAB节点的子节点的终端,或者还可以是接入IAB节点的次级子节点(即经过至少两段无线链路间接连接到该IAB节点,并通过该IAB节点连接到宿主基站的节点)的终端。此外还有终结于IAB节点的DU部分的业务,例如IAB-DU和CU之间的F1AP消息,也可以视为Backhaul业务。因此,对于每一个IAB节点而言,在面向其父节点的无线回传链路上,既需要传输接入相关的业务(MT access traffic),还需要传输Backhaul业务。
可选的,在一个IAB节点的MT部分执行MT access业务时,该IAB节点或其MT部分也可以被父节点(或上一级节点)视为接入父节点的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系统、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ccess network,WLAN)系统、LTE系统、下一代5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5G之后的通信系统,如新空口(nowradio,NR)、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系统。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无线回传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图2、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又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为一个无线回传通信系统。该无线回传通信系统包括一个宿主基站、IAB节点01、IAB节点02以及该IAB节点02所服务的终端。
其中,IAB节点01的父节点为宿主基站。IAB节点01又为IAB节点02的父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中将IAB节点01又称为IAB节点02在下行方向上的上一跳节点(或者上一级设备/节点)。IAB节点02所服务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将依次经由IAB节点02、IAB节点01传输至宿主基站,再由宿主基站发送至核心网(图1中未示出核心网),IAB节点02所服务终端的下行数据包,将依次经由宿主基站、IAB节点01传输至IAB节点02,再由IAB节点02发送至终端。
示例性的,以核心网为4G核心网(例如,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为例,则宿主基站接收到来自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将该上行数据包传输至EPC。或者,宿主基站接收来自EPC的下行数据包,依次通过IAB节点01、IAB节点02将下行数据包发送给终端。
示例性的,以核心网为5G核心网为例,宿主基站将上行数据包发送给5G网络中的用户平面功能实体(user plane function,UPF)。下行数据包将由宿主基站从5G核心网处接收后,依次通过IAB节点01、IAB节点02发送给终端。
应理解,在图1中,终端和宿主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有一条可用的路径:终端←→IAB节点02←→IAB节点01←→宿主基站。
如图2所示,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为另一个无线回传通信系统。该无线回传通信系统包括一个宿主基站、IAB节点01、IAB节点02、IAB节点03、以及IAB节点02和IAB节点03所服务的终端。IAB节点01的父节点为宿主基站,IAB节点02的父节点为宿主基站。IAB节点01为IAB节点03的父节点。IAB节点02为IAB节点03的父节点。因此,IAB节点03具有两个父节点。换句话说,IAB节点03有两个上一级节点,需经由IAB节点03发送的上行数据包可以通过两条路径传输至宿主基站。本申请将IAB节点01又称为IAB节点03的第一上一级节点,将IAB节点02又称为IAB节点03的第二上一级节点。在图2中,终端和宿主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有两条可用的路径,路径1:终端←→IAB节点03←→IAB节点01←→宿主基站。路径2:终端←→IAB节点03←→IAB节点02←→宿主基站。
图1-图2所示的无线回传通信系统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IAB场景中,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宿主节点和另一宿主节点下的IAB节点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提供服务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包括宿主基站)和IAB节点可以是相同的网络制式,也可以是不同的网络制式。例如,宿主基站和IAB节点均是4G网络制式或者5G网络制式。如图3所示,宿主基站10和第一基站20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提供服务。图3与图1-图3的区别在于:图1-图2中属于独立(SA,standalone)组网。而图3中属于非独立组网(NSA,non-standalone)模式。SA模式下,核心网为5G核心网(NGC,new generation core),宿主基站20为支持NR空口制式的donor gNB,终端和IAB节点之间的无线接入链路使用NR空口,IAB节点和宿主基站之间为NR无线回传链路。在NSA模式下的IAB组网有两种类型,参考图3中的(a),终端通过第一网络制式中的无线接入链路接口接入IAB节点。该IAB节点通过第一网络制式中的无线回传链路接口与宿主基站10连接。宿主基站10通过NG接口与第一核心网连接,第一核心网是为IAB节点服务的核心网。终端还通过第二网络制式中的Uu接口与第一基站20连接,该第一基站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二核心网连接,第二核心网是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该第一基站20与宿主基站10之间通过第一接口连接。
例如,第二网络制式为4G网络或者LTE网络,第一基站为eNB,宿主基站为gNB,则第一接口可以为X2接口。其中,第一基站20通过第二接口与第二核心网通信。宿主基站10通过第三接口与第一核心网通信。此时,第一核心网可以为5GC。第二核心网可以为EPC。第二接口为S1接口。第三接口为NG接口。例如,第一网络制式可以为NR。
图3中的(b),终端通过第一网络制式中的无线接入链路接口接入IAB节点,IAB节点通过第一网络制式中的无线回传链路接口与宿主基站连接。宿主基站与第一基站之间具有第一接口。该第一基站与核心网具有用户面和控制面连接。该第一基站与终端以及IAB节点连接。其中,核心网与宿主基站10之间具有用户面连接。在图3中的(b)核心网可以为EPC。此时,第二接口依旧为S1接口。第三接口可以为S1-U。
对于图3中的(a)的IAB节点而言,其工作于SA模式,通过宿主基站连接到NGC服务IAB节点,终端为NSA模式,终端的核心网为EPC。对于图3中的(b),和图3中的(a)的差异在于,IAB节点也工作在NSA模式,为IAB节点服务的核心网也是EPC。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图1-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终端和IAB节点之间的链路可以称为无线接入链路。该IAB节点之间或者IAB节点和宿主基站之间的链路称为无线回传链路。
应理解,终端(Terminal)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
应理解,IAB节点、宿主基站和终端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IAB节点、宿主基站和终端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下行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上行传输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信号的传输方向不做限定。下行传输指从IAB节点的父节点向IAB节点发送下行数据或者下行信令,或者IAB节点向终端发送下行数据或者下行信令。上行传输指终端向IAB节点发送上行数据或者上行信令,或者IAB节点向父节点发送上行数据或者上行信令。
应理解,IAB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IAB节点之间和IAB节点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授权频谱(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免授权频谱(un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IAB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IAB节点之间和IAB节点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6吉兆赫(gigahertz,GHz)以下的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还可以同时使用6GHz以下的频谱和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在本申请中,对IAB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IAB节点之间和IAB节点和终端之间所使用的频谱资源不做限定。
现在,终端的无线空口无线承载的建立,是由基站控制的,基站根据从核心网收到的终端业务相关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配置信息(QoS profile),确定与终端之间需建立的空口无线承载(例如,DRB或者SRB),然后将无线承载相关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以便终端按照网络侧的控制,完成PDCP层、RLC层、逻辑信道的配置等建立无线承载所需的配置。
对于IAB节点的MT access业务而言,可以沿用终端的无线承载管理的方式(包括无线承载的建立,修改,删除等)。
但是,在IAB网络中,IAB节点和父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之间需要建立用于传输回传(backhaul)业务的RLC承载(或称之为回传类型RLC承载),终端的无线承载在无线回传链路上,将被映射在这些回传类型RLC承载上传输,而IAB节点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回传类型RLC承载在何时建立/修改,以及如何建立/修改,现有技术中并未涉及。也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回传类型RLC承载可用于承载终端的无线承载。而终端的无线承载通常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
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IAB节点的拓扑示意图,参考图4,IAB网络中,在一个终端和宿主节点(IAB donor)之间的一条传输路径上,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IAB节点。其中,每个IAB节点需要维护面向父节点的无线回传链路,还需要维护和子节点的无线链路。IAB节点在传输路径中的位置不同,IAB节点和子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的类型有两种:若IAB节点是终端接入的节点,如图12中的IAB节点2,则IAB节点2和子节点(即终端)之间是无线接入链路。若IAB节点是中间的回传节点,如图4中的IAB节点1,则该IAB节点1和子节点(即IAB节点2)之间是无线回传链路。
应理解,如果宿主基站包括分布式单元DU和集中式单元CU,IAB节点包括MT和DU,则无线接入链路可以指终端和DU(包括宿主DU,以及IAB节点的DU)之间的链路,无线回传链路可以指一个IAB节点(例如IAB节点的MT)和其父节点(例如父节点的DU)之间的链路。
图5为无线回传链路中的RLC承载/RLC信道的描述,RLC信道是RLC层和上层协议层(例如,RLC层和Adapt层或者RLC层和PDCP层)之间的信道。如图5中的(a),无线承载(radiobearer,RB)的配置对应有高层(例如,PDCP层)部分和低层(例如,RLC层和MAC层)部分的配置,RLC承载的配置是指RB对应的低层部分的配置,具体包括RLC层实体和MAC逻辑信道的配置。如图5中的(b)和图5中的(c)所示,对于IAB节点在无线回传链路的RLC承载,仍然包括RLC层和逻辑信道部分,而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则可以是RLC层和PDCP层之间的信道,也可以是RLC层和Adapt层之间的信道,具体视RLC层的上层协议层而定。IAB节点在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一一对应于一个RLC实体,也一一对应于一个RLC承载。如图5中的(b)和图5中的(c)区别主要在于图5中的(b)的适配层实体是对应于多个RLC实体的,而图5中的(c)中的适配层实体是与RLC实体一一对应的。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的硬件结构均可以参考如图6所示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41,通信线路44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图6中示例性的以收发器43为例进行说明)。
处理器4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线路44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收发器4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
可选的,该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2。
存储器4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44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4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4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41用于执行存储器4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策略控制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4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6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6中的处理器41和处理器4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中各个网元之间的消息名字或消息中各参数的名字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发送端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第一设备,也可以为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芯片。该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接收端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第二设备或第一回传节点,也可以为应用于第二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应用于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芯片。下述实施例以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发送端的执行主体为第一设备,以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接收端的执行主体为第二设备和第一回传节点为例。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bearer)。其中,第二设备为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无线回传链路,回传类型RLC承载/RLC信道用于承载终端的数据,不同的RLC承载/RLC信道可以提供差异化的QoS传输保障,终端的RB可以被映射在无线回传链路的RLC承载/RLC信道上传输,以满足终端无线承载的QoS要求(例如时延,保障传输速率等)。
其中,从终端的RB到回传链路RLC承载/RLC信道的映射方式可以是一个RB被一对一映射在一个回传链路RLC承载/RLC信道上,也可以是多个RB(可以是一个终端的多个RB,或者多个不同终端的多个RB)被映射在一个回传链路的RLC承载/RLC信道上。由于RLC信道(channel)与RLC承载一一对应,故本申请实施例中以RLC承载为例进行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RLC承载还可以替换为RLC信道进行理解。
无线回传链路中的RLC承载可以通过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来进行识别。该RLC承载的标识信息可以是RLC channel的标识(identifier,ID)或RLC承载标识,还可以是逻辑信道标识(logic channel identifier,LCID),本申请对RLC承载的标识信息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宿主基站为CU-DU分离的形态时,第一设备可以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可以为宿主基站的DU。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设备为CU,第二设备为donor DU,第一回传节点可以为IAB节点1。应理解,若CU为CP和UP分离的形态时,第一设备还可以为CU-CP。
示例性的,宿主基站为具有完整基站功能的接入网网元时,第二设备可以为第二回传节点,第一设备可以为宿主基站。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第二设备为IAB节点1,第一回传节点为IAB节点2。
应理解,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RLC承载。第一RLC承载仅为一个或多个RLC承载中的任一个。
应理解,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除具有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的回传类型的RLC承载以外,还可以具有用于承载MT access业务类型的接入类型RLC承载。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关注对回传类型RLC承载的管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对回传类型RLC承载的管理可以指回传类型RLC承载的建立或者对回传类型RLC承载的删除或者对回传类型RLC承载的修改。
步骤102、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其中,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也即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回传业务。
举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的类型为服务于回传业务。也即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的类型为回传类型RLC承载。
终端的数据:可以包括终端的下行数据和终端的上行数据。
示例性的,回传类型指示和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携带在对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消息中。
例如,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中携带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也即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可以携带在同一个消息中由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当然,该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也可以分别携带在不同的消息中由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例如,第一消息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
其中,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的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用于第一回传节点确定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或者还用于确定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一回传节点和其子节点之间的RLC承载或逻辑信道。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RLC承载/RLC信道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的回传类型指示可以显示指示第一RLC承载的类型,也可以隐式指示该第一RLC承载的类型。
示例性的,当该回传类型指示通过显示方式指示时,该回传类型指示可以直接显示携带在第一设备对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消息中。例如,在第一设备对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消息中,携带一个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表明RLC承载的类型为回传类型;或者,在第一设备对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消息中,携带一个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表明RLC承载对应的RLC层实体向上关联的协议层为Adapt层,即意味着RLC承载的类型为回传类型。
示例性的,该回传类型指示也可以通过隐式的方式携带,例如,对于用于承载MTaccess业务的RLC承载X(该RLC承载X所对应的RLC实体向上层关联一个PDCP层实体),在其逻辑信道建立的时候,RLC-BearerConfig信元中会携带无线承载标识(例如DRB ID或SRBID),而对于用于承载backhaul业务的第一RLC承载(该第一RLC承载所对应的RLC实体向上层关联Adapt层实体),其逻辑信道建立的时候,对RLC实体进行配置的RLC-BearerConfig信元中不携带无线承载的标识。因此,在RLC承载的逻辑信道建立时,通过RLC-BearerConfig信元中是否包含无线承载的标识,即可以表示该RLC承载用于承载MT access业务(该RLCbearer所对应的RLC实体向上层关联一个PDCP层实体)还是backhaul业务(该RLC bearer所对应的RLC实体向上层关联Adapt层实体)。
步骤103、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步骤104、第一回传节点根据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举例说明,如果第一回传节点确定需要修改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RLC承载,则根据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在第二设备和第一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修改第一RLC承载的配置,以及重新修改第一RLC承载的映射规则。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回传节点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配置后,还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该配置完成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回传节点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管理。
举例说明,如果第一设备确定修改第一RLC承载,则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为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一RLC承载更新后的配置消息。其中,第一RLC承载更新后的配置消息可以为该第一RLC承载更新后的QoS参数。如果第一设备确定建立第一RLC承载,则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为第一RLC承载建立时需要的配置消息。例如,RLC层的配置,逻辑信道的标识,对逻辑信道的配置、对MAC层的配置等中的一项或多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第一设备通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然后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这样便于第一回传节点及时感知需要根据回传类型指示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管理承载终端的数据的第一RLC承载,并根据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从而保证终端的数据在第一RLC承载上传输时可以满足指定QoS要求,以便可靠的传输。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105、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回传类型指示,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可选的,该第一设备还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RLC承载的服务质量参数。
示例性的,QoS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优先级、时延、带宽、保证比特速率、最大传输速率、最低传输带宽,最大传输带宽、保证速率类型、非保证速率类型。
应理解,第一RLC承载可能支持N:1承载映射(即有多个终端的无线承载中的数据可以被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上传输),或者是1:1承载映射(即只有一个终端的无线承载中的数据被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上传输)。因此,若第一RLC承载为N:1的RLC承载,其QoS参数需满足被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的所有终端的无线承载的QoS需求总和。或者,如果该第一RLC承载为1:1的RLC承载,则其QoS参数需满足映射在该RLC承载的终端无线承载的QoS需求。
例如,以QoS参数为时延为例,如果终端1和终端2的两个无线承载均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且终端1的无线承载的时延需求为小于时延1,终端2的无线承载时延需求为小于时延2。如果时延1大于时延2,则第一RLC承载QoS参数中,对时延要要求为至少满足小于时延2。
步骤106、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回传类型指示,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可选的,第二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一RLC承载的服务质量参数。
应理解,上述描述了第一设备通过步骤102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由于第一RLC承载所在无线回传链路的两端节点分别为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则通过步骤106可以使得第二设备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管理。
步骤107、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回传类型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管理所述第二设备和第一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所述第一RLC承载。
同理,在步骤107之后,第二设备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配置后,还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该配置完成消息用于指示第二设备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先执行步骤105,再执行步骤102。也即步骤101、步骤105-步骤107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实施例。当然,步骤105-步骤107还可以在步骤102-步骤104之前执行。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各个可选实施例之间的步骤可以相互组合。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DU,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业务流的描述信息、或者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终端的无线承载的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其中,业务流的描述信息包括IP层头中所包含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Code Point,DSCP)信息、或者IPv6头中的流标签(flow label)信息。如此,相当于在给DU的配置中,进行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时,就直接携带了下行的承载映射关系的配置,可以无需额外的信令对该第一RLC承载的下行承载映射进行配置。
应理解,描述信息用于确定业务流。
示例性的,终端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可以为终端的标识(UE ID)和该终端的至少一个无线承载中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无线承载的标识(DRB ID或SRB ID);或者,终端的无线承载的信息为一一对应于终端的无线承载的IP地址+GPRS隧道协议用户面(GPRS tunnelProtocol user plane,GTP-U)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
示例性的,终端的标识可以为: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IMSI)、临时移动用户标识(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TMSI)或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或宿主基站为终端分配的标识等,本申请中不予限定。
示例性的,如果第二设备接收到终端的下行数据包,第二设备便可以根据终端的下行数据中携带的DSCP信息或者流标签Flow label信息,或者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确定将该终端的下行数据包映射在指定的第一RLC承载上传输给第一回传节点。换句话说,第二设备便可以确定第一RLC承载为终端的哪些下行数据包服务。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108、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一个RLC承载不具有标识,但是逻辑信道有标识,由于一个RLC承载包含一个唯一的逻辑信道,因此,可以根据逻辑信道的标识来确定RLC承载。
其中,第二RLC承载为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三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第三回传节点为第一回传节点的子节点。
示例性的,以图4为例,以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DU,第一回传节点为IAB节点1、第三回传节点为IAB节点2、第一RLC承载为IAB节点1和宿主基站的DU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为例。则宿主基站可以向IAB节点1发送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或者IAB节点1和IAB节点2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终端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无线承载。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用于识每个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第一RLC承载和第二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或者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第一RLC承载和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步骤109、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应理解,通过步骤108和步骤109第一回传节点便可以确定与第一RLC承载相关的映射规则。例如,对于下行传输,第一回传节点在第一RLC承载上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终端的下行数据,第一回传节点将在第一RLC承载上传输的终端的下行数据映射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三回传节点之间的第二RLC承载上传输给第三回传节点。对于上行传输,第一回传节点通过第二RLC承载接收第三回传节点发送的终端的上行数据,该第一回传节点将该终端的上行数据映射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RLC承载上以传输给第二设备;或者第一回传节点接收到属于终端的无线承载的上行数据,该第一回传节点将该上行数据映射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的第一RLC承载上传输给第二设备。
例如,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的无线回传链路上具有多个第一RLC承载。例如,多个第一RLC承载包括:RLC承载11和RLC承载12。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三回传节点的无线回传链路上具有多个第二RLC承载。例如,多个第二RLC承载包括:RLC承载21和RLC承载22。其中,RLC承载11和RLC承载22具有映射关系,RLC承载12和RLC承载21具有映射关系。则如果第一回传节点在RLC承载11上接收到终端的下行数据,则第一回传节点可以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在RLC承载22上并传输至第三回传节点。或者,如果第一回传节点在RLC承载22上接收到终端的上行数据,则可以将终端的上行数据承载在RLC承载11上传输至第二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108和步骤109描述了一种第一回传节点从第一设备的获取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的方式。当然,如果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三回传节点之间已具有第二RLC承载,则对于上行传输/下行传输,第一回传节点可以直接建立该第二RLC承载和第一RLC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和/或,第一回传节点可以直接建立终端的无线承载到第一RLC承载的映射关系。
例如,以图2为例,以第一回传节点为IAB节点03,第一RLC承载为IAB节点03和IAB节点02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RLC承载为例。终端和IAB节点03之间具有RB1、RB2以及RB3。如果IAB节点03接收到宿主基站发送的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为RB3,则IAB节点03便可以建立第一RLC承载和RB3之间的映射关系。在上行传输过程中,IAB节点03在RB3上接收到终端的上行数据后,IAB节点03将通过第一RLC承载向IAB节点2发送终端的上行数据。
例如,以图2为例,以第一回传节点为IAB节点02、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第三回传节点为IAB节点03,IAB节点02和宿主基站之间的具有RLC承载14,IAB节点03和IAB节点02之间具有RLC承载15。如果IAB节点02接收到宿主基站发送的映射在第一RLC承载14上的第二RLC承载为RLC承载15,则IAB节点2可以建立RLC承载15和RLC承载14之间的映射关系。对于上行传输,如果IAB节点02在RLC承载15上接收到终端的上行数据,IAB节点02将通过RLC承载14向宿主基站发送终端的上行数据。对于下行传输,如果IAB节点02在RLC承载14上接收到终端的下行数据,IAB节点02将通过RLC承载15向IAB节点03发送终端的下行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109之后,第一回传节点还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响应消息,该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已获取到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或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101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或方式2实现:
方式1、在管理终端的无线承载时,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具体的,在终端通过至少一个回传节点接入核心网时,终端可以与核心网之间建立会话,以建立/修改终端的RB。例如,在4G网络中会话可以为公用数据网(Public DataNetwork,PDN)连接。在5G网络中会话可以为分组数据单元(Packet Data Unit,PDU)会话。
方式2、在第一回传节点接入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可选的,在以方式2实现步骤101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回传节点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向第一设备表明该第一回传节点为回传节点。
应理解,当以方式2实现步骤101时,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110、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和/或第二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具体的,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和/或第二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回传类型RLC的指示信息。
步骤111、第一回传节点和/或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该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上述第一消息中,也可以通过第一消息以外的其他消息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的。
应理解,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此时终端可能还未接入该第一回传节点。因此,可以在第一回传节点接入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指示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默认回传类型RLC承载。这样第一回传节点接收到终端的数据包需要向第二设备传输,且无法为该终端的数据包找到合适的映射规则时,便可以将终端的数据包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上传输。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除了可以建立默认回传类型RLC承载以外,还具有用于传输第一回传节点业务的默认无线承载。其中,默认无线承载用于传输第一回传节点接入业务(MT access业务),该默认无线承载不同于作为默认回传类型RLC承载的第一RLC承载。
应理解,当以方式2实现步骤101时,由于此时终端可能还未接入该第一回传节点,因此,宿主基站并不确定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但是为了便于终端接入第一设备之后,可以及的传输该终端的数据,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RLC承载特定于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换言之,如果第一回传节点接入第一设备时,第一回传节点还可以根据步骤102中接收到的信息,在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按照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预先建立多个第一RLC承载。也即多个第一RLC承载可以满足不同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此时,由于终端可能还未接入第一回传节点,该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可以参考标准Standardized 5QI对应的QoS参数。
应理解,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还具有用于传输第一回传节点接入业务的默认无线承载。例如,该默认无线承载用于承载第一回传节点的MTaccess业务。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11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第三RLC承载为第二设备与第四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第四设备为第二设备的父节点。应理解,此时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以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第二设备为IAB节点03、第四设备为IAB节点01、第一回传节点为IAB节点04。其中,IAB节点04和IAB节点03之间的第一RLC承载为RLC承载34为例,则宿主基站可以向IAB节点03发送映射在RLC承载34上的RLC承载31的标识。其中,RLC承载31为IAB节点03和IAB节点01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
步骤113、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映射在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应理解,通过执行步骤112和步骤113第二设备便可以确定在上行传输中,将来自于第一RLC承载上的终端的上行数据映射在第三RLC承载上传输至第四设备。对于下行传输,第二设备可以将来自于第三RLC承载上的终端的下行数据映射至第一RLC承载上传输至第一回传节点。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步骤114、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与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示例性的,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包括:与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中,如果第二设备确定需要建立第一RLC承载,则第二设备根据步骤106接收到的信息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建立,并为第一RLC承载分配标识。如果第一设备指示新建立第一RLC承载时,第一设备为第一RLC承载已分配了标识,则第一设备还需要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设备为第一RLC承载分配的标识,步骤114可以省略。
应理解,第二设备根据第一设备的回传类型指示,对第一RLC承载进行承载映射的管理信息以及第一RLC承载的服务质量参数建立或者管理第一RLC承载后,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与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以便第一设备对第一回传节点或第二设备进行与第一RLC承载相关的承载映射规则配置。
步骤115、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与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如果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便可以在对第一回传节点或第二设备进行与第一RLC承载相关的承载映射规则配置时,使用该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例如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和第二设备与父节点之间的RLC承载的标识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应理解,如果第一设备确定第一回传节点和第三回传节点已具有第二RLC承载的情况下,则步骤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省略,也即该步骤为可选的步骤。
示例性的,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包括:回传类型指示以及对第二RLC承载进行承载映射的管理信息。应理解,此时针对第二RLC承载的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二RLC承载的类型为回传业务类型。
示例性的,如果一个无线回传节点包括DU和MT,则如果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的消息用于管理第一回传节点和父节点之间的第一RLC承载的话,则该第一设备可以将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以及回传类型指示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的MT。如果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的消息用于管理第一回传节点和子节点之间的第二RLC承载的话,则该第一设备可以将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以及回传类型指示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的DU。
对于工作于SA模式下的中继系统或者工作于如图3中的(a)的NSA无线回传通信系统而言,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从为IAB节点服务的核心网处获取服务质量参数。对于工作于NSA模式下的中继系统而言,如图3中的(b)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基站接收来自核心网的服务质量参数。其中,第一设备通过第一基站与核心网建立连接。
对于NSA架构下,如果宿主基站和第一回传节点或第二回传节点之间未配置用于传输控制面消息的RLC承载,则宿主基站发送给各个回传节点的回传类型指示、以及对各个回传节点与下一级设备或者上一级节点之间进行承载映射的管理信息可以由宿主基站生成后,经由第一基站发送给各个回传节点。例如,结合图3中的(b)而言,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由宿主基站生成,然后由宿主基站将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发送给第一基站。以由第一基站将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对于如图3中的(b)所示的场景,第一设备向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具体实现:第一设备向第一基站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以及第一指示。其中,第一指示用于指示将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发送给第一回传节点。相应的,第一回传节点可以通过第一基站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如图3中的(b)所示的场景,宿主基站(或宿主CU或CU-CP)发送给各个回传节点的DU部分的F1AP消息,需由宿主基站通过与第一基站之间的第一接口先发送至第一基站。例如通过第一接口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AP)消息(如XnAP消息,或X2AP消息,F1AP消息,具体视第一接口的类型而定)向第一基站发送,其中可以携带第一指示,用于指示将F1AP消息转发至被指定的回传节点。第一基站会将F1AP消息封装在RRC消息中发送至回传节点的MT部分,该RRC消息可以是新定义的特殊类型,专门用于携带F1AP消息。或者,也可以在现有RRC消息的基础上修改,携带第一接口AP消息容器发送给回传节点,还可以添加第二指示,用于指示RRC消息中包含第一接口AP消息容器(messagecontainer)。IAB节点的MT部分在收到携带第一接口AP消息的RRC消息后,获取第一接口AP消息,然后传递给本回传节点的DU部分。同理,回传节点的DU部分向宿主基站(或宿主CU或宿主CU-UP)发送的F1AP消息,也需要先发送给同一回传节点的MT部分,由MT封装在RRC消息中向第一基站发送,然后再由第一基站将RRC消息中收到的F1AP消息通过第一接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应理解,如果第一基站为eNB,则第一接口可以为X2接口。如果第一基站为gNB,则第一接口可以为Xn接口。
如图14所示,图14以终端和宿主基站之间具有IAB节点2和IAB节点1,第一回传节点为IAB节点1、第三回传节点为IAB节点2、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CU、第二设备为宿主基站的DU、每个IAB节点包括DU和MT,该终端接入IAB节点2为例,详细介绍CU触发管理第一RLC承载的过程。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终端和核心网网元之间建立PDU会话,其中包括终端和CU之间的RRC连接建立。
步骤202、核心网网元(例如5GC中的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向宿主基站的CU发送终端的上下文建立/修改请求。
其中,该终端的上下文建立/修改请求包括:对终端业务相关的QoS profile。例如核心网网元在收到终端的PDU会话建立请求(包含在CU发送给核心网的初始UE消息initialUE message中)后,核心网网元向CU发送N2接口的会话管理消息,如初始UE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 UE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另一示例中,在需要修改终端的PDU会话时,核心网网元(如AMF网元)还会向CU发送N2接口的会话管理消息,如终端的上下文修改消息,其中包含更新的QoS profile配置。
步骤203、宿主基站的CU向宿主基站的DU发送第一配置消息。其中,第一配置消息用于配置宿主基站的DU和IAB节点1的MT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其中,第一配置消息包括回传(BH)类型指示(即指明需建立/修改的在宿主基站的DU和IAB节点1的MT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的类型为服务于回传业务的类型,而非服务于IAB节点1的MT access业务),以及该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例如,第一配置消息的类型可以为F1AP消息。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可选的,该第一配置消息还可以包括可被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的DSCP信息/flow label的取值或某种指向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4、宿主基站的DU向宿主基站的CU反馈第一响应消息。其中,第一响应消息包含对第一RLC承载的建立响应。
示例性的,第一响应消息的类型可以为F1AP消息。
可选的,第一响应消息中包括需要发送给IAB节点1的MT部分的小区组配置消息(CellGroupConfig),在该CellGroupConfig中,包含发送给IAB节点1的MT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第一RLC承载配置内容(如针对第一RLC承载的RLC-BearerConfig)。
可选的,第一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含对应该第一RLC承载的逻辑信道的标识LCIDx,以便CU对IAB节点1的DU部分进行上行/下行传输的承载映射规则配置。
步骤205、宿主基站的CU向IAB节点1发送第二配置消息。
例如,步骤205中宿主基站的CU可以向IAB节点1的MT发送第二配置消息。
其中,第二配置消息用于配置IAB节点1的MT和宿主基站的DU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该第一配置消息可以为RRC消息,例如该第一配置消息包括:回传类型指示以及对第一RLC承载的配置(包括对RLC实体的配置以及逻辑信道的配置等),对无线回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内容通过RLC-BearerConfig信元携带。可选的,回传类型指示也可以携带在RLC-BearerConfig信元中。
可选的,第二配置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与该第一RLC承载关联终端的bearer信息。可选的,该第二配置消息中还包含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的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者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需要注意的是,前提是IAB节点1与IAB节点2之间无线回传链路的第二RLC承载/逻辑信道已经预先建立。也即如果IAB节点1与IAB节点2之间的第二RLC承载/逻辑信道如果未建立,则宿主基站可以不发送被映射在该第一RLC承载的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者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注:IAB节点1在完成对第一RLC承载的配置后,还应向CU反馈配置完成消息,例如IAB节点1的MT向CU发送RRC重配置完成,反馈的步骤在图14中未示出。
步骤206、CU向IAB节点1发送第三配置消息。该第三配置消息用于配置IAB节点1和IAB节点2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二RLC承载。
具体的,步骤206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CU向IAB节点1的DU发送第三配置消息。例如,该第三配置消息也可以为F1AP消息。
具体的,该第三配置消息用于配置IAB节点1的DU和IAB节点2的MT之间的第二RLC承载。其中,第三配置消息包括回传类型指示,以及该第二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对第二RLC承载的QoS参数的描述可参考步骤203中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的描述)。
可选的,步骤206中的第三配置消息还包括可以被映射在该第二RLC承载的IAB节点1和IAB节点1的父节点之间的RLC承载的标识或者IAB节点1和IAB节点1的父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的逻辑信道标识或某种指向终端的无线承载标识。
步骤207、IAB节点1向CU发送反馈信息。
例如,IAB节点1的DU向宿主基站的CU发送反馈信息。例如,反馈信息可以为F1AP消息,包含对第二RLC承载的建立响应,其中包含需要发给IAB节点1的子节点IAB节点2的MT部分的小区组配置消息CellGroupConfig,在该CellGroupConfig中,包含需要发送给IAB节点2的MT的无线回传链路第二RLC承载配置内容(如针对第二RLC承载的RLC-BearerConfig)。可选的,步骤207中的F1AP消息还可以包括对该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以便CU对IAB节点2进行与第二RLC承载对应的上行/下行传输映射规则配置,或者对IAB节点1进行与第二RLC承载对应的上行/下行传输的映射规则配置。
应理解,通过步骤206和步骤207,IAB节点1便可以完成对IAB节点1的DU与IAB节点2的MT之间的第二RLC承载的管理。
步骤208、CU向IAB节点2发送第四配置消息。
具体的,步骤208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CU向IAB节点2的MT发送第四配置消息,对IAB节点2的MT进行第二RLC承载的配置。该第四配置消息可以为RRC消息,其中包括例如:回传类型指示,对回传链路的第二RLC承载进行配置的RLC-BearerConfig部分,还可以包含被映射在该第二RLC承载的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
可选的,CU向IAB节点2发送配置消息还包含可以被映射在该第二RLC承载的IAB节点2和子节点之间无线回传链路中的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者该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
应理解,步骤201-步骤208执行后,各段无线回传链路上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的RLC承载均已经建立/修改好。
可选的,在各段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建立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209、宿主基站的CU向IAB节点2发送终端的承载配置消息。该终端的承载配置消息用于请求建立/修改终端上下文(context)。
例如,CU可以向IAB节点2的DU发送F1AP消息,该F1AP消息可以包括终端的承载配置消息。具体的,终端的承载配置消息的内容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描述。
步骤210、IAB节点2的DU向宿主基站的CU发送F1AP消息。该F1AP消息包括对终端上下文建立/修改的响应(response)消息,可参考现有技术中DU向CU反馈的UE上下文建立响应的消息内容。
步骤211、CU向终端发送RRC重配置消息。该RRC重配置消息用于建立终端在无线接入链路中的无线承载。
具体的,RRC重配置消息用于建立终端在无线接入链路中的无线承载,具体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赘述。
可选的,终端在配置完成后,还应向CU反馈RRC重配置完成。
如图15所示,图15示出了另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与图14的区别在于,在IAB节点3接入网络后,预先在IAB节点3和IAB节点3的父节点(例如,IAB节点2)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建立一个默认(default)第一RLC承载,即默认的回传类型RLC承载。其中,IAB节点2的父节点为IAB节点1,IAB节点1与宿主基站相连。该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01、IAB节点3向宿主基站的CU发送第一配置消息。该第一配置消息中包括身份指示信息,该身份指示信息用于表明IAB节点3为IAB节点。例如,第一配置消息可以为RRC消息。
步骤302、CU向核心网网元(例如AMF网元)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中包括:IAB节点3的标识,以及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例如,第一响应消息为IAB节点3的initial UE message。
步骤303、核心网网元(例如AMF)向CU发送第二配置消息。其中,第二配置消息包含对应于IAB节点3的MT的QoS profile配置。
例如,该第二配置消息可以为N2接口的会话管理消息。
示例性的,对应于IAB节点3的MT的QoS profile配置包括IAB节点3与父节点(例如,IAB节点2)之间的默认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N2接口的会话管理消息可以是例如初始终端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 UE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或者终端的上下文修改消息。
步骤304、CU向IAB节点3的父节点(例如,IAB节点2)发送包含默认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
例如,CU向IAB节点2的DU部分发送F1AP消息。该F1AP消息中包括默认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其中,默认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包括与该默认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
可选的,在默认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中包含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第一RLC承载为回传类型),对应于默认第一RLC承载的默认指示(default indicator),还可以包含与该默认第一RLC承载对应映射的上一跳节点(例如,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LCID。
步骤305、IAB节点2向CU发送反馈消息。其中,反馈消息包含发送给IAB节点3的配置信息(例如RLC-BearerConfig信元),用于对IAB节点3进行第一RLC承载的配置。其中,IAB节点3的MT部分的RLC-BearerConfig可以包含对应于默认第一RLC承载的默认指示(default indicator),还可以携带IAB节点2的DU默认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所分配的LCID,以便CU在集中式承载映射规则配置方式中执行映射配置。其中,发送给IAB节点3的配置信息由IAB节点2生成。
本步骤中IAB节点2向CU发送的反馈消息可以是例如IAB节点2的DU部分向CU发送的F1AP消息。
步骤306、CU向IAB节点3的MT部分发送配置消息,对默认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其中包含回传类型指示,默认指示。
可选的,默认指示可以携带在对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RLC-BearerConfig信元中。
对于发送给IAB节点MT部分的default指示,可以是显示携带(例如在RLC-BearerConfig信元中增加default indicator子信元),还可以是隐式携带,例如,指定特定的逻辑信道标识default LCID对应于默认第一RLC承载,则若MT收到的对默认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的RLC-bearerConfig信元中包含的逻辑信道标识为default LCID,则可知该第一RLC承载为default回传类型RLC承载。具体显示携带或者隐式携带的具体携带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相关地方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RLC-bearerConfig信元中包含的逻辑信道标识为default LCID,则可知该第一RLC承载为default回传类型RLC承载。
按照接收到的配置消息执行相应的RLC层,以及逻辑信道等配置后,IAB节点3和IAB节点2之间建立无线回传链路上用于承载Backhaul业务的默认第一RLC承载。
在如图16所示的实现方式中,IAB节点在启动过程中,建立用于回传业务的默认RLC承载,可用于传输一些终端的数据。例如在IAB节点收到某个需转发的数据包,但该回传节点找不到无线回传链路的合适映射规则时,可以将该数据包映射在默认RLC承载上向下一跳节点发送。
如图16所示,图16与图15的区别在于,在IAB节点3启动时预先为IAB节点3与IAB节点3的父节点之间建立多个RLC承载。在图16中IAB节点3与IAB节点2之间建立的RLC承载按照终端的QoS需求预先建立在IAB节点和IAB节点2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
步骤401-步骤403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301-步骤303。具体过程可以参考步骤301-步骤303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步骤403和步骤303的区别在于,对应于IAB节点3的MT的QoS profile配置包括IAB节点3与父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建立的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例如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可以为标准Standardized 5QI对应的QoS参数。
步骤404、CU给IAB节点3的父节点(例如,IAB节点2)发送预先建立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以及该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
例如,CU向IAB节点2的DU部分发送F1AP消息。该F1AP消息包括: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以及该第一RLC承载对应的QoS参数。可选的,预先建立的第一RLC承载的配置消息中,还可以包含映射在预先建立的第一RLC承载上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LCID。
步骤405、IAB节点2向CU发送反馈消息。其中包含发送给IAB节点3的MT部分的配置信息(例如RLC-BearerConfig信元),用于对IAB节点3进行第一RLC承载的配置。其中,IAB节点3的MT部分的RLC-BearerConfig可以包含IAB节点2的DU为每个预先建立的BH RLCchannel/RLC bearer对应的逻辑信道所分配的LCID,以便CU在集中式承载映射规则配置方式中执行映射配置。其中,发送给IAB节点3的配置信息由IAB节点2生成。
示例性的,反馈消息可以由IAB节点2的DU向CU发送的F1AP消息。
步骤406、CU向IAB节点3的MT部分发送第五配置消息,其中,第五配置消息用于对预先建立的第一RLC承载进行配置。例如,第五配置消息可以包括:回传类型指示。
按照接收到的第五配置消息执行相应的RLC层,逻辑信道,MAC层配置等,IAB节点3和父节点IAB节点2之间建立回传链路上用于承载Backhaul业务的第一RLC承载。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括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上面结合图7至图16,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执行上述方法的通信装置进行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方法和装置可以相互结合和引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发送端执行的方法,即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另一种通信装置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接收端执行的方法,即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再一种通信装置,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接收端执行的方法,即第一回传节点所执行的步骤。
下面以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也可以为应用于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收发单元101和处理单元102。其中,收发单元1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信息发送或接收的步骤。处理单元1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信息处理的步骤。
一种示例,以该通信装置为第一设备或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芯片为例,该收发单元1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2。处理单元1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1。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01还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5、步骤108、步骤110、步骤112以及步骤115。
另一种示例,以该通信装置为第一回传节点或应用于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芯片为例,该收发单元1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3。处理单元1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4。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01还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9、步骤111。
再一种示例,以该通信装置为第二设备或应用于第二设备中的芯片为例,收发单元101,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6。处理单元10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7。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101还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13以及步骤114。
可选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03。处理单元102、收发单元101、存储单元103通过通信总线相连。
存储单元103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存储器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设备、电路中用于存储程序或者数据的器件。
存储单元103可以独立存在,通过通信总线与通信装置具有的处理单元102相连。存储单元103也可以和处理单元集成在一起。
通信装置可以用于通信设备、电路、硬件组件或者芯片中。
以通信装置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芯片为例,则收发单元101可以是输入或者输出接口、管脚或者电路等。可选的,存储单元103可以存储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或第一回传节点侧的方法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处理单元102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或第一回传节点侧的方法。存储单元103可以是寄存器、缓存或者RAM等,存储单元103可以和处理单元102集成在一起;存储单元103可以是ROM或者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存储单元103可以与处理单元102相独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模块,用于实现上述步骤101-步骤115中的方法,该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可以与上述步骤101-步骤115中的方法的步骤相对应。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中的每个步骤,第一设备中存在执行该方法中每个步骤的单元或者模块。由第二设备执行的方法中的每个步骤,第二设备中存在执行该方法中每个步骤的单元或者模块。由第一回传节点执行的方法中的每个步骤,第一回传节点中存在执行该方法中每个步骤的单元或者模块。
示例性的,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8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一种可能的逻辑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或第一回传节点,或者为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芯片、或第二设备中的芯片、或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芯片。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12和通信模块113。处理模块112用于对该通信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通信模块113用于执行在通信装置侧进行消息或数据处理的步骤。
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11,用于存储该通信装置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例如,以该通信装置为第一设备或应用于第一设备中的芯片为例,该通信模块113用于支持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2。处理模块11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1。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113还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5、步骤108、步骤110、步骤112以及步骤115。
在另一种示例中,以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回传节点或应用于第一回传节点中的芯片为例,该通信模块113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3。处理模块11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4。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113还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9、步骤111。
再一种示例,以该通信装置为第二设备或应用于第二设备中的芯片为例,通信模块113,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6。处理模块112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07。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模块113还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113以及步骤114。
其中,处理模块112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单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113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或接口电路等。存储模块111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模块112为处理器41或45,通信模块113为收发器43时,存储模块111为存储器42时,本申请所涉及的该通信装置可以为图6所示的通信设备。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芯片150的结构示意图。芯片150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处理器1510和通信接口1530。
可选的,该芯片150还包括存储器1540,存储器15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510提供操作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5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on-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NVRA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540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他们的子集,或者他们的扩展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调用存储器1540存储的操作指令(该操作指令可存储在操作系统中),执行相应的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所用的芯片的结构类似,不同的装置可以使用不同的芯片以实现各自的功能。
处理器1510控制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的操作,处理器1510还可以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存储器15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51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5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on-volatile random access memory,NVRAM)。例如应用中存储器1540、通信接口1530以及存储器1540通过总线系统1520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52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9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520。
以上收发单元可以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或通信接口,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收发单元是该芯片用于从其它芯片或装置接收信号或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或通信接口。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510中,或者由处理器1510实现。处理器151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51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5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540,处理器1510读取存储器154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530用于执行图7-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的接收和发送的步骤。处理器1510用于执行图7-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第一回传节点的处理的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储器存储的供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可以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是事先写入在存储器中,也可以是以软件形式下载并安装在存储器中。
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功能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还可以包括任何可以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目标介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设计,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目标于承载的任何其它介质或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存储所需的程序代码,并且可由计算机访问。而且,任何连接被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技术(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则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中。如本文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光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得通过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上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流程或功能。上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基站、终端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管理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所述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宿主基站;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发送回传类型指示以及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所述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回传类型指示,以及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DU,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
被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的业务流的描述信息、或者被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其中,所述描述信息包括所述CU和所述DU对等的IP层中以下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或者流标签flowlabel。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发送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上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所述第二RLC承载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三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所述第三回传节点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的子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管理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包括:
在管理所述终端的无线承载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管理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或者,
在所述第一回传节点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确定管理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第一RLC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还具有用于传输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业务的默认无线承载,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和/或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RLC承载特定于所述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所述第三RLC承载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与第四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所述第四设备为所述第二设备的父节点。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与所述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所述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发送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以及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将所述用于管理第二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回传节点,其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基站连接到核心网。
12.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管理信息,所述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
所述第一回传节点根据所述回传类型指示以及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管理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二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所述第一RLC承载,其中,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所述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所述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宿主基站;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上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承载信息,和/或,第二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二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所述第二RLC承载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与第三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所述第三回传节点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的子节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回传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RLC承载特定于所述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16.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回传类型指示,以及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其中,所述回传类型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被用于传输终端的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回传类型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管理所述第二设备和第一回传节点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中的所述第一RLC承载;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回传节点的父节点,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U;或者,所述第二设备为第二回传节点,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宿主基站;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CU,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DU,所述第一RLC承载的管理信息,包括:
被映射在第一RLC承载的业务流的描述信息、或者被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其中,所述描述信息包括所述CU和所述DU对等的IP层中以下信息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信息、或者流标签flow label。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用于指示所述第一RLC承载为默认承载的指示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RLC承载特定于所述终端的服务质量参数需求。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映射在所述第一RLC承载上的第三RLC承载的标识信息或所述第三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标识;其中,所述第三RLC承载为所述第二回传节点与第四设备之间的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所述第四设备为所述第二设备的父节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6-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与所述第一RLC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或所述第一RLC承载的标识信息。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或者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或者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由第一设备中执行的处理或控制的操作;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由所述第一设备执行的信息接收或发送的操作;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由第一回传节点执行的处理或控制的操作;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由所述第一回传节点执行的信息接收或发送的操作;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由第二设备执行的处理或控制的操作;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支持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中由所述第二设备执行的信息接收或发送的操作。
25.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
其中,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或者以实现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或者以实现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芯片之外的其它模块进行通信。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或者执行权利要求12-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或者执行权利要求16-21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
CN201910118065.9A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5868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8065.9A CN111586886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EP20755102.9A EP3917272B1 (en) 2019-02-15 2020-02-12 Control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 radio backhaul link
PCT/CN2020/074919 WO2020164523A1 (zh) 2019-02-15 2020-02-12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7/400,832 US20210378044A1 (en) 2019-02-15 2021-08-12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backhaul link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8065.9A CN111586886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6886A true CN111586886A (zh) 2020-08-25
CN111586886B CN111586886B (zh) 2022-05-13

Family

ID=72044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8065.9A Active CN111586886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78044A1 (zh)
EP (1) EP3917272B1 (zh)
CN (1) CN111586886B (zh)
WO (1) WO20201645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1365A (zh) * 2021-05-31 2021-09-03 安徽南瑞中天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能表协议层数据的处理方法、系统、装置
WO2022082534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133714A1 (zh) * 2020-12-22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节点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23103958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5285B (zh) * 2019-03-28 2024-05-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平面信令传输的回传承载的管理
EP4055986A1 (en) * 2019-11-08 2022-09-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fault path assignment in iab networks
WO2022205485A1 (zh) * 2021-04-02 2022-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息收发方法以及装置
US20240064555A1 (en) * 2022-08-19 2024-02-22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Lan-aware quality of service orchestr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2769A1 (en) * 2012-08-03 2014-02-06 Intel Corporation Signaling and channel designs for d2d communications
CN104685930A (zh) * 2013-04-09 2015-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方法和终端
WO2018031170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406664D0 (en) * 2004-03-24 2004-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8514756B1 (en) * 2010-10-15 2013-08-20 Juniper Networks, Inc. Collectively addressing wireless devices
WO2014082270A1 (zh) * 2012-11-29 2014-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213032B (zh) * 2012-12-18 2021-10-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配置ue的聚合最大速率的方法
US10383136B2 (en) * 2015-08-24 201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 apparatus for backhaul and access link scheduling i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and synchronized networks
EP3465989B1 (en) * 2016-05-26 2022-04-13 Parallel Wireless Inc. End-to-end prioritization for mobile base station
JP6905065B2 (ja) * 2017-02-07 2021-07-2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ベアラ変換
JP6728472B2 (ja) * 2017-03-07 2020-07-2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Cu−du分割シナリオにおけるデータ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0432295B2 (en) * 2018-01-11 2019-10-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adio link control layer based relaying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1252635B2 (en) * 2018-02-14 2022-02-15 K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cessing uplink user data in relay node, and device for same
CN110351109B (zh) * 2018-04-04 2022-04-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拓扑信息的管理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2368988B (zh) * 2018-06-26 2023-09-22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集成接入及回程系统中进行动态路由选择
CN112567796B (zh) * 2018-08-09 2023-05-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集成接入和回程承载管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257212B (zh) * 2018-09-10 2021-09-03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ab基站接入的方法
WO2020087445A1 (en) * 2018-11-01 2020-05-07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Ipv6 address management in iab system
EP3888265A1 (en) * 2018-11-27 2021-10-0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2769A1 (en) * 2012-08-03 2014-02-06 Intel Corporation Signaling and channel designs for d2d communications
CN104685930A (zh) * 2013-04-09 2015-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方法和终端
WO2018031170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TE等人: "Discussion on backhaul bearer setup in IAB network", 《3GPP TSG-RAN WG2#104 R2-1817411》 *
ZTE等人: "Discussion on backhaul bearer setup in IAB network", 《3GPP TSG-RAN WG3#102 R3-186419》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2534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133714A1 (zh) * 2020-12-22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节点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3341365A (zh) * 2021-05-31 2021-09-03 安徽南瑞中天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能表协议层数据的处理方法、系统、装置
CN113341365B (zh) * 2021-05-31 2024-03-01 安徽南瑞中天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能表协议层数据的处理方法、系统、装置
WO2023103958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6886B (zh) 2022-05-13
WO2020164523A1 (zh) 2020-08-20
EP3917272A1 (en) 2021-12-01
EP3917272B1 (en) 2023-08-16
US20210378044A1 (en) 2021-12-02
EP3917272A4 (en) 2022-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6886B (zh) 一种无线回传链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106404B (zh) 用于在5g通信网络中通过iab节点路由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WO2019214709A1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027949A1 (zh) 一种路由方法及装置
JP7405858B2 (ja) マッピング方法、ノード、通信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US2021036841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556794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391106B1 (ko) 노드 및 통신 방법
JP7038815B2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デバイス
WO202016461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329431B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存储介质及芯片
WO2020098747A1 (zh) 传输路径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500476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62803A1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192654A1 (zh) 配置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CN114424621B (zh) 一种缓冲区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645575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8792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456352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0972201A (zh) 用于配置节点数据收发的方法和设备
KR20190129378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합 전달 네트워크를 통한 패킷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