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5721A -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5721A
CN111585721A CN201910117738.9A CN201910117738A CN111585721A CN 111585721 A CN111585721 A CN 111585721A CN 201910117738 A CN201910117738 A CN 201910117738A CN 111585721 A CN111585721 A CN 111585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device
pdcp
pdcp entity
terminal sid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77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5721B (zh
Inventor
徐小英
倪慧
曹振臻
黄曲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1773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5721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5144 priority patent/WO2020164556A1/zh
Priority to EP20756624.1A priority patent/EP3913840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585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5721A/zh
Priority to US17/401,963 priority patent/US2021038590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5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5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2Details of sliding window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Details of sliding window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该处理方法包括: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Description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的协议栈中的一种重要协议。终端侧设备以及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PDCP层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头压缩/解头压缩、加密/解密和完整性保护等操作。
为了提高传输的可靠性,终端侧设备或网络侧设备接收到PDCP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之后,可以根据PDCP SDU的序列号(serial number,SN)实现PDCP SDU按序递交。例如,终端侧设备或网络侧设备作为发送端,维持一个状态变量TX_NEXT:这个状态变量指示下一个要发送的PDCP SDU的PDCP SN。当接收到的第一PDCP SDU的PDCP SN,与状态变量TX_NEXT指示的PDCP SN不一致,则不处理第一PDCP SDU,而是等待预设时长,直到接收到包括状态变量TX_NEXT指示的PDCP SN的第二PDCP SDU,再优先递交第二PDCP SDU。相应的,在接收端,会维持一个状态变量RX_NEXT,这个状态变量指示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PDCP SN。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侧设备发送给网络侧设备的PDCP SDU中的PDCP SN,是由终端侧设备进行维护的;网络侧设备发送给终端侧设备的PDCP SDU中的PDCP SN,是由网络侧设备进行维护的。
由于密钥更改等原因,终端侧设备触发终端侧设备中的PDCP实体重建立。PDCP实体重建立时,重置状态变量TX_NEXT以及RX_NEXT为初始值0。在PDCP实体重建立之后,由于状态变量TX_NEXT以及RX_NEXT重置为0,但是终端侧设备接收到的PDCP SDU的PDCP SN不为0,此时终端侧设备开启重排序定时器,等到重排序定时器超时才能将接收到的PDCP SDU递交给PDCP层的上层,额外增加了时延。同样,网络侧设备收到的PDCP SDU的PDCP SN不为0,也开启重排序定时器,也增加时延。
因此,如何在PDCP实体重建立时,降低数据的传输时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在PDCP实体重建立时,如何降低数据的传输时延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其中,所述第一PDCP的参数包括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二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三参数用于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一PDCP实体向上层递交的第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通过上面的方法,终端侧设备在重建第一PDCP实体时,可以不完全将第一PDCP实体的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全部置为初始值,而是可以将部分参数置为初始值。当第一参数未置为初始值时,终端侧设备通过第一PDCP实体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第一参数指示的值时,可以使用第一PDCP实体重建立之前的第一参数继续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PDCP SDU,从而可以保持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的连续性,避免终端侧设备复位了第一参数,但是第一网络侧设备继续以复位之前的PDCP SDU序列号开始编号进行发送PDCP SDU,导致终端侧设备误以为PDCP SDU出现丢包,重复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导致延迟向上层递交数据包,增加传输时延。当第二参数未置为初始值时,终端侧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PDCP实体重建立之前的第二参数发送PDCP SDU,从而可以保持接发送的PDCP SDU序列号的连续性,降低PDCP SDU的发送时延;当第三参数未置为初始值时,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三参数,尽快确定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从而降低PDCP SDU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保持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通过第三指示信息,终端侧设备可以准确的确定第一承载是否为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为非确认模式UM承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包括: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所述终端侧设备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并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通过上述方法,终端侧设备通过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使得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侧设备的PDCP SDU时,可以使用第二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从而可以避免终端侧设备按照第二PDCP实体中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PDCP SDU,但是第一网络侧设备按照从0开始的PDCP SDU序列号接收PDCP SDU,导致第一网络侧设备误以为PDCP SDU出现丢包,重复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导致延迟向上层递交数据包,增加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侧设备还包括第二PDCP实体,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与所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承载是一对用于进行重复传输的承载;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一变量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一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二变量确定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二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连接,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或者,所述终端侧设备从所述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包括: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通过上述方法,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侧设备的PDCP SDU时,可以使用第二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从而可以避免终端侧设备按照第二PDCP实体中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PDCP SDU,但是第一网络侧设备按照从0开始的PDCP SDU序列号接收PDCP SDU,导致第一网络侧设备误以为PDCP SDU出现丢包,重复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导致延迟向上层递交数据包,增加传输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要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装置。所述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涉及的终端侧设备的功能,比如,所述装置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处理单元、收发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涉及的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其中,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一种可能的方式,存储器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涉及的终端侧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完成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装置。所述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涉及的第一网络侧设备的功能,比如,所述装置包括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means)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处理单元、收发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第三方面涉及的第一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步骤相对应。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三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其中,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
一种可能的方式,存储器保存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涉及的第一网络侧设备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或数据。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完成上述第三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可以与存储器相通信,或者所述芯片中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芯片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涉及的终端侧设备或者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执行时,使得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涉及的终端侧设备或者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含软件程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设计的终端侧设备或者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相应功能。
第九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所涉及的终端侧设备,和/或,第一网络侧设备。
附图说明
图1(a)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1(b)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重建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侧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例如: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演进的长期演进(evolvedlong term evolution,eLTE)系统、未来通信系统等其它通信系统,具体的,在此不做限制。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a)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1(a)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终端侧设备101、主网络侧设备102、辅网络侧设备103、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设备104、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105、接入和移动性管理(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设备106、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设备107以及策略控制功能(PolicyControl Funtion,PCF)设备108。终端侧设备101可以单独与主网络侧设备102或辅网络侧设备103建立连接;终端侧设备101也可以通过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方式与主网络侧设备102以及辅网络侧设备103连接。
主网络侧设备102或辅网络侧设备103为终端侧设备101等提供无线接入服务;UPF设备104主要负责对终端侧设备101的报文进行转发、计费等处理,这里的报文包括但不限于PDCP SDU等报文。
DN105可以是指为终端侧设备101提供服务的网络,比如可以为终端侧设备101提供上网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其中,所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侧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前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及可设置于该设备中的芯片统称为终端侧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可以为各种制式下无线接入网设备,例如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或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或在集中式-分布式(central unit-distributed,CU-DU)架构下的DU等。
AMF设备106,主要功能包括无线接入网络控制平面的终结点,非接入信令的终结点,移动性管理,合法监听,接入授权或鉴权等等。SMF设备107,主要负责为终端侧设备101建立会话、管理会话等。SMF设备107可以根据终端侧设备101的位置信息为终端侧设备101选择合适的UPF设备。PCF设备108,主要负责用户面传输路径的建立、释放和更改等功能。
图1(a)中还示出了各个设备中的接口的可能实现方式,比如主网络侧设备102和AMF设备106之间的N2接口,主网络侧设备102与UPF设备104之间的N3接口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传统技术中,通过PDCP层报文复制技术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即终端侧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两条独立的传输路径传输两个相同的PDCP层报文。PDCP层报文复制技术存在两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网络侧设备内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和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
举例来说,结合图1(a),如图1(b)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简化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在CA场景下,如图2所示,终端侧设备202与网络侧设备204之间包括两个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DRB):DRB1和DRB2,每个DRB对应一个PDCP实体(entity),PDCP层报文,即PDCP SDU通过PDCP实体对应的DRB传输。相应的,网络侧设备204与核心网侧设备206之间存在采用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隧道协议(GTP)建立的两个隧道(tunnel):隧道1和隧道2,隧道1对应DRB1,隧道2对应DRB2。在下行方向上,网络侧设备204对通过隧道1或隧道2接收到的PDCP SDU进行复制,得到PDCP SDU1和与PDCP SDU 1相同的PDCP SDU2。这两个PDCP SDU具有相同的序列号;PDCP SDU1通过网络侧设备204与终端侧设备202之间的DRB1发送至终端侧设备202,PDCP SDU2通过网络侧设备204与终端侧设备202之间的DRB2发送至终端侧设备202。终端侧设备202接收到PDCP SDU1和PDCP SDU2时,可以根据PDCP SDU的序列号对接收到的PDCP SDU进行去重处理。上行方向可以参考下行方向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核心网侧设备206可以为UPF设备。
再举例来说,结合图1(b)所示,DC场景下,如图3所示,终端侧设备101同时与网络侧设备204以及网络侧设备208建立连接,网络侧设备204为主接入网设备,网络侧设备208为辅接入网设备,其中,主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为主小区组,辅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为辅小区组。终端侧设备202与网络侧设备204之间包括DRB1;终端侧设备202与网络侧设备208之间包括DRB2。需要说明的是,在DC场景下,DRB1与DRB2可以共享终端侧设备202中的一个PDCP实体,DRB1与DRB2也可以在终端侧设备202中拥有不同的PDCP实体。在下行方向上,网络侧设备204对通过隧道1或隧道2接收到的PDCP SDU进行复制,得到PDCP SDU1和PDCPSDU2,这两个PDCP SDU具有相同的序列号;PDCP SDU1通过网络侧设备204与终端侧设备202之间的DRB1发送至终端侧设备202;网络侧设备204将PDCP SDU2发送至网络侧设备208,PDCP SDU2再通过网络侧设备208与终端侧设备202之间的DRB2发送至终端侧设备202。终端侧设备202接收到PDCP SDU1和PDCP SDU2时,可以根据PDCP SDU的序列号对接收到的PDCPSDU进行去重处理。上行方向可以参考下行方向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为防止报文乱序,以终端侧设备为例,下行方向上,终端侧设备将接收到的PDCPSDU按照PDCPSDU的序列号的顺序递交到上层;相应的,上行方向上,终端侧设备将要发送的PDCP SDU按照PDCP SDU的序列号的顺序递交给下层。基于同样的理由,无线接入网设备也会按照PDCP SDU的序列号的顺序递交,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按顺序递交报文,以终端侧设备为例,终端侧设备会维护至少一个PDCP实体的参数,例如终端侧设备维护的参数包括:发送侧变量TX_NEXT,第一接收侧变量RX_NEXT,第二接收侧变量RX_DELIV,第三接收侧变量RX_REORD等。其中,TX_NEXT用于指示下一个要发送的PDCP SDU的计数(COUNT)值,该参数的初始值为0;RX_NEXT用于指示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计数值,该参数的初始值为0;RX_DELIV用于指示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第一个PDCP SDU的计数值,该参数的初始值为0;第三接收侧变量RX_REORD用于指示触发重排序定时器的PDCP PDU的计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PDCP SDU的计数值,是由超帧号(hyper frame number,HFN)和PDCPSDU的序列号组成,HFN是终端侧设备与无线接入网设备分别通过同样的方式确定的值,例如,初始时,PDCP SDU的序列号以及HFN的值均为0,当终端侧设备每发送一个PDCPSDU,将PDCP SDU的序列号加1,当PDCP SDU的序列号达到预设的最大值,例如1024时,将PDCP SDU的序列号的值置0,并将HFN的值加1。无线接入网设备也按照相同的方式确定HFN,通过这样的方法,终端侧设备与无线接入网设备确定出的HFN相同。由于终端侧设备与无线接入网设备确定出的HFN相同,因此确定了PDCPSDU的序列号就可以确定PDCPSDU的计数值。可以理解,PDCPSDU和PDCP SN等组成一个PDCP Data PDU,因此PDCP SN也称为PDCP数据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PDCP SN号。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一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部分场景以无线通信网络中NR网络的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应当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中,相应的名称也可以用其他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对应功能的名称进行替代。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图4所示的方法流程可以应用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网络。图4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终端侧设备可以单独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也可以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时,第一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为辅网络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图4的步骤401之前,终端侧设备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已经建立了第一承载,该第一承载对应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
参见图4,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指示信息的名称以及实现形式并不限定,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消息中,第一指示信息本身也可以为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一个消息,例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重配置消息等,在此不再逐一举例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重建立,也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一PDCP实体建立的某信息,可包括多种实现方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直接指示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能并不直接指示终端侧设备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而是间接指示终端侧设备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举例来说,在第一种可能的场景下,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更改第一PDCP实体所使用的加密密钥,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更改所述加密密钥时,则确定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在第二种可能的场景下,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进行全配置(fullconfiguration)的重配置,此时,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进行全配置的重配置时,则确定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可以理解,全配置的重配置,是指对除了用户标识和加密密钥外的专用无线参数配置,进行重新配置。在第三种可能的场景下,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增加一个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承载,使得终端侧设备从第一网络侧设备切换到第二网络侧设备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增加的承载通过核心网侧设备进行数据收发,此时,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同时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可选地,所述核心网侧设备指UPF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切换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的承载和原承载都能通过核心网设备进行重复数据的收发。
步骤402: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例如0)。
在第一种可能的场景下,终端侧设备在PDCP层只包括一个PDCP实体(第一PDCP实体),终端侧设备在步骤402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在第二种可能的场景下,终端侧设备在PDCP层包括至少两个PDCP实体,不失去一般性,以第一PDCP实体和第二PDCP实体为例。可选地,至少两个PDCP实体中只有第一PDCP实体是来维护PDCP实体的参数的实体,终端侧设备可将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即可。可选地,第一PDCP实体和第二PDCP实体都各自维护各自的PDCP实体的参数,那么所述两个PDCP实体在被重建立的过程中时都置为初始值。
进一步的,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承载可以为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承载。
示例性的,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所述终端侧设备保持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变。进一步的,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承载可以为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承载或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承载。其中,AM承载中传输的数据,在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支持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UM承载中传输的数据,在RLC层不支持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
其中,所述第一PDCP的参数包括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二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三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PDCP SDU的计数值包括HFN和PDCP SDU的序列号,HFN对于终端侧设备以及第一网络侧设备是已知的值,HFN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前面的描述。对于上行方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是由终端侧设备维护的,当终端侧设备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时,终端侧设备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从0开始,按照顺序递增,例如,终端侧设备发送3个PDCP SDU,上述3个PDCP SDU的序列号依次为0、1、2。对于下行方向,终端侧设备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是由网络侧设备维护的,例如,网络侧设备根据核心网设备收到的下行数据包中的序号来确定的,网络侧设备可以直接使用下行数据包中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隧道协议用户面(GPRSTunnelling ProtocolUser Plane,GTP-U)头字段中的序列号或序列号中的一部分作为PDCP SDU的序列号,也可以根据GTP-U头字段中的序列号推导获得PDCP SDU的序列号。
如前所述,核心网设备可以为UPF设备。结合上面的描述,当终端侧设备当前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N,则第一参数指示的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SDU的序列号为N+1,N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当终端侧设备当前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M,则第二参数指示的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为M+1,M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当终端侧设备当前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K,则第三参数指示的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K,K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相应的,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指示PDCP SDU的计数值时,可以参考上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参数的初始值、第二参数的初始值以及第三参数的初始值可以均为0。终端侧设备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第一网络侧设备再将终端侧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转发至核心网侧设备;相应的,第一网络侧设备向终端侧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是来自核心网侧设备的,即第一网络侧设备相当于终端侧设备与核心网侧设备之间的转发设备。
如图1至图3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以采用PDCP层报文复制技术传输PDCP SDU,为此终端侧设备建立两个无线承载,所述两个无线承载传输相同的PDCP SDU,这两个无线承载可以称为用于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举例来说,图2中的DRB1和DRB2就是用于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图3中的DRB1和DRB2也是用于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可以理解,DRB1和DRB2可以使用相同的RB标识,不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者,DRB1和DRB2可以使用不同的RB标识。需要说明的是,DRB1和DRB2使用相同的RB标识时,DRB1和DRB2共享终端侧设备中的一个PDCP实体;DRB1和DRB2使用不同的RB标识时,DRB1和DRB2在终端侧设备中对应不同的PDCP实体。进一步的,DRB1和DRB2传输重复的数据包,且所述重复的数据包属于相同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
如果终端侧设备未采用PDCP层报文复制技术,那么终端侧设备发送至核心网设备的某一个PDCP SDU只通过一个无线承载传输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一个逻辑信道传输。相应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至终端侧设备的PDCP SDU只通过一个无线承载传输或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中一个逻辑信道传输,那么该无线承载就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PDCP实体的上层,可以是指协议栈中,位于PDCP层之上的协议层,例如可以为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或者服务数据适应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Protocol,SDAP)层,也可以指其它位于PDCP层之上的协议层。
通过上面的方法,终端侧设备在重建第一PDCP实体时,可以不完全将第一PDCP实体的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全部置为初始值,而是可以将部分参数置为初始值。当第一参数未置为初始值时,终端侧设备通过第一PDCP实体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第一参数指示的值时,可以使用第一PDCP实体重建立之前的第一参数继续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PDCP SDU,从而可以保持接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的连续性,避免终端侧设备复位了第一参数,但是第一网络侧设备继续以复位之前的PDCP SDU序列号开始编号进行发送PDCP SDU,导致终端侧设备误以为PDCP SDU出现丢包,重复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导致延迟向上层递交数据包,增加传输时延。当第二参数未置为初始值时,终端侧设备可以继续使用第一PDCP实体重建立之前的第二参数发送PDCP SDU,从而可以保持接发送的PDCP SDU序列号的连续性,降低PDCP SDU的发送时延;当第三参数未置为初始值时,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三参数,尽快确定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从而降低PDCP SDU的处理时延。
示例性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当终端侧设备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时,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对第一PDCP实体进行重建立,并在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此时,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可以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也可以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指示出第一承载对应的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与所述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消息携带,也可以为一个独立的消息。第一指示信息与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同一个消息发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消息先后发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可以理解,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是否存在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例如,当终端侧设备未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则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当终端侧设备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则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置为初始值。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值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例如,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值为true,不置为初始值。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值为false,置为初始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第一承载是否为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示例性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侧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在该实现方式下,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三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承载是否为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可以预先约定,当第一网络侧设备不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或者终端侧设备未接收到第四指示信息时,表示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UPF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承载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UPF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图5所示的方法流程可以应用于图1(a)或图1(b)所示的网络。图5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终端侧设备可以单独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也可以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时,第一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为辅网络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图5的步骤501之前,终端侧设备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已经建立了第一承载,该第一承载对应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
参见图5,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终端侧设备确定将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其中,所述第一PDCP的参数包括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二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三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是否将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终端侧设备确定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时,可以确定将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终端侧设备具体如何确定第一承载是否为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可以参考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当终端侧设备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时,可以确定在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此时,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可以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也可以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指示出第一承载对应的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与所述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消息携带,也可以为一个独立的消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可以理解,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是否存在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例如,当终端侧设备未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则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当终端侧设备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则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置为初始值。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中的值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例如,第二指示信息中的值为true,不置为初始值。第二指示信息中的值为false,置为初始值。
步骤502:所述终端侧设备在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参数的初始值、第二参数的初始值以及第三参数的初始值均为0。
步骤501和步骤502的其它内容可以参考步骤401至步骤402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按照传统技术的流程,终端侧设备重建立PDCP实体时,网络侧设备也重建立PDCP实体。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终端侧设备通过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时,如果第一网络侧设备或者第二网络侧设备中只有一个网络侧设备重建立PDCP实体,会导致重建立PDCP实体的网络侧设备中的维护的状态变量TX_NEXT以及RX_NEXT置为0,但是终端侧设备发送的PDCP SDU的PDCP SN可能不为0,此时重建立PDCP实体的网络侧设备开启重排序定时器,等到重排序定时器超时才能将接收到的PDCP SDU递交给PDCP层的上层,额外增加了时延。
进一步的,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终端侧设备只与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时,如果终端侧设备又通过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因此第一网络侧设备新建立的PDCP实体的状态变量TX_NEXT以及RX_NEXT为0,由于终端侧设备向第一网络侧设备与第二网络侧设备发送的PDCP SDU相同,因此终端侧设备发送的PDCP SDU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不是从0开始,此时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PDCP SDU后,确定PDCP SDU的序列号不是0,则开启重排序定时器,等到重排序定时器超时才能将接收到的PDCP SDU递交给PDCP层的上层,额外增加了时延。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图6所示的方法流程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网络。参见图6,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PDCP实体。
第一信息触发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PDCP实体,可以是指触发终端侧设备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也可以是指触发终端侧设备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步骤601之前,终端侧设备当前只与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在该场景下,第一信息,是指触发终端侧设备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终端侧设备与第一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可以继续保持与第二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实现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的双连接。此时,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一信息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步骤601之前,终端侧设备可以只与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第一PDCP实体已经存在,在该场景下,第一信息,是指触发终端侧设备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所述第一PDCP实体同时用于第一网络侧设备和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的无线承载。当然终端侧设备也可以断开与第二网络侧设备的连接,此时相当于终端侧设备从第二网络侧设备切换到第一网络侧设备。例如,在终端侧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切换完成)后,停止和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的承载上的传输。
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步骤601之前,终端侧设备也可以已经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此时,第一PDCP实体已经存在,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一信息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时,第一网络侧设备可以为主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为辅网络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信息的名称以及实现形式并不限定,第一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消息携带,第一信息本身也可以为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一个消息,例如第一信息可以为RRC重配置消息等,在此不再逐一举例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可以直接指示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PDCP实体;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可能并不直接指示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PDCP实体,而是间接指示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PDCP实体。举例来说,在第一种可能的场景下,第一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更改或增加第一PDCP实体所使用的加密密钥,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更改或增加所述加密密钥时,则确定同时建立第一PDCP实体,在该情况下,第一PDCP实体已经存在,“建立第一PDCP实体”可以理解为“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在第二种可能的场景下,第一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进行全配置(fullconfiguration)的重配置,此时,终端侧设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进行全配置的重配置时,则确定同时建立第一PDCP实体,在该情况下,第一PDCP实体已经存在,“建立第一PDCP实体”可以理解为“重建立第一PDCP实体”。在第三种可能的场景下,第一信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增加一个第一PDCP实体,使得终端侧设备能够使用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承载通过核心网侧设备进行数据收发。此时,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同时建立第一PDCP实体,在该情况下,第一PDCP实体原先不存在,“建立第一PDCP实体”可以理解为“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其中,所述核心网侧设备可以是指UPF设备。
步骤602: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
步骤602之前,若终端侧设备与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了连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是由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即终端侧设备接收的第一信息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是由第二网络侧设备发送的,即终端侧设备接收的第一信息来自第二网络侧设备。第一信息是由第二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情况下,第一网络侧设备可以指示第二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具体如何指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终端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进一步的,第一信息还可包含指示终端侧设备上报哪个承载或逻辑信道的第二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标识、业务质量流标识。
步骤603: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并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另一种描述方式,所述第二信息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所在承载在第一网络设备侧的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二信息后,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上行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例如,用第二信息中的值设置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第二信息可以通过终端侧设备发送的消息携带,也可以为一个独立的消息。进一步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信息还可以指示第二信息是给哪个无线承载或哪个逻辑信道用的,即指示第一PDCP实体所对应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
如前所述,步骤601之前,所述终端侧设备已经与第二网络侧设备建立了连接,终端侧设备还包括第二PDCP实体,所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第二承载。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与所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承载是一对用于进行重复传输的承载。如图1(a)至图3所述,终端侧设备可以采用PDCP层报文复制技术传输PDCP SDU,为此终端侧设备建立两个无线承载,所述两个无线承载传输相同的PDCP SDU,这两个无线承载可以称为用于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举例来说,图2中的DRB1和DRB2就是用于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结合上面的描述,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一变量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一变量,可以是指发送侧变量TX_NEXT,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为了进行区分,命名为第一变量,以下不再赘述。在该实现方式下,终端侧设备可以将第一变量指示的值作为第二信息,即作为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例如,终端侧设备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时,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从0开始取值,但是终端侧设备的第二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为100,此时终端侧设备将100作为第二信息,发送至第一网络侧设备,并将通过第一PDCP实体发送的PDCP PDU的序列号从100开始取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侧设备还可以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结合上面的描述,终端侧设备可以根据第二PDCP实体的第二变量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二变量,可以是指第一接收侧变量RX_NEXT,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为了进行区分,命名为第二变量,以下不再赘述。例如,终端侧设备新建立第一PDCP实体时,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为0,但是终端侧设备的第二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为150,此时终端侧设备将150作为第二信息,发送至第一网络侧设备,并将通过第一PDCP实体发送的PDCP PDU的序列号从150开始取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可以通过同一个消息发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消息先后发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可以通知第一网络侧设备是否发送第二信息和/或第三信息,例如终端侧设备可以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或者,所述第四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以及所述第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示例,终端侧设备还可以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其它信息,例如第五信息、第六信息等,所述第五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第六信息指示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触发重排序定时器的PDCP P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第五信息可以根据第二PDCP实体的第三变量确定,第三变量为终端侧设备的第二PDCP实体第一个没有被递交到上层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第六信息可以根据第二PDCP实体的第四变量确定,第四变量为终端侧设备的第二PDCP实体触发重排序定时器的PDCP P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具体内容可以参考第二信息或第三信息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侧设备在发送第二信息之前,可以先判断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否为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当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时,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第一承载是否为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具体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流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604: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二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可以从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信息;或者,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从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信息,即终端侧设备将第二信息发送至第二网络侧设备,第二网络侧设备将第二信息转发至第一网络侧设备。
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第二信息之后,可以将第一网络侧设备中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的第一接收侧变量RX_NEXT,置为第二信息指示的计数值。例如,第二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100,则第一网络侧设备中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的第一接收侧变量RX_NEXT可以置为与100对应的计数值;第二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计数值为100,则第一网络侧设备中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的第一接收侧变量RX_NEXT可以置为100。通过这种方法,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侧设备的PDCP SDU时,可以使用第二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从而可以避免终端侧设备按照第二PDCP实体中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PDCP SDU,但是第一网络侧设备按照从0开始的PDCP SDU序列号接收PDCP SDU,导致第一网络侧设备误以为PDCP SDU出现丢包,重复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导致延迟向上层递交数据包,增加传输时延。
相应的,当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第三信息之后,可以将第一网络侧设备中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的发送侧变量TX_NEXT,置为第三信息指示的计数值。例如,第三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序列号为150,则第一网络侧设备中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的发送侧变量TX_NEXT可以置为与150对应的计数值;第二信息指示的PDCP SDU的计数值为150,则第一网络侧设备中与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的发送侧变量TX_NEXT可以置为150。
可以理解,当终端侧设备发送序列号的场景,第一网络侧设备只收到序列号,可根据这个重建立的第一PDCP之前的HFN和从终端侧设备收到的序列号确定计数值。
可以理解,当终端侧设备发送序列号的场景,第一网络侧设备从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可用于第一PDCP实体的HFN。第一网络侧设备还可从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该HFN所关联的一个承载标识或GTP隧道标识等。第一网络侧设备确定所述HFN为可用于第一PDCP的HFN时,根据从第二网络侧设备收到的所述HFN和从终端侧设备收到的PDCP SDU的序列号确定PDCP SDU的计数值。可选的,第一网络侧设备请求第二网络侧设备发送所述HFN。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描述图6所示的过程。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CP实体重建立流程示意图。
图7所示的流程中,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的方式与网络侧设备A以及网络侧设备B建立连接,终端侧设备可以应用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终端侧设备的方法,网络侧设备A可以应用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一网络侧设备的方法,网络侧设备B可以应用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二网络侧设备的方法。终端侧设备中包括PDCP实体1和PDCP实体2,PDCP实体1对应无线承载1,PDCP实体2对应无线承载2,无线承载1和无线承载2是一对用于进行重复传输的承载,即无线承载1和无线承载2中传输的PDCP SDU的内容相同,UPF设备接收到通过无线承载1和无线承载2传输的PDCP SDU时,可以根据PDCP SDU的序列号进行去重处理。
步骤701:网络侧设备A向终端侧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
RRC重配置消息可以为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一信息,也可以包括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一信息。RRC重配置消息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更改或增加PDCP实体1所使用的加密密钥,也可以用于通知终端侧设备进行全配置(full configuration)的重配置,也可以用于切换过程通知终端设备切换到一个小区,也可以用于新建一个承载用于终端侧设备和UPF设备间进行重复数据传输。PDCP实体1相当于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一PDCP实体。
步骤702:终端侧设备向网络侧设备A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可以为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二信息,也可以包括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二信息。
终端侧设备接收到RRC重配置消息时,可以确定除了更改或增加PDCP实体1所使用的加密密钥或者进行全配置的重配置、新建承载、切换到目标小区之外,还重建立PDCP实体1。
当PDCP实体1重建立时,网络侧设备A中与PDCP实体1对应的PDCP实体3也重建立。由于无线承载1和无线承载2中传输的PDCP SDU的内容相同,因此无线承载1和无线承载2中传输的PDCP SDU的序列号相同。网络侧设备A中PDCP实体3重建立之后,PDCP实体3的发送侧变量TX_NEXT、第一接收侧变量RX_NEXT,第二接收侧变量RX_DELIV,第三接收侧变量RX_REORD等都置为0,但是网络侧设备B中与PDCP实体2对应的PDCP实体4并没有重建立,终端侧设备的PDCP实体2向网络侧设备B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并不为0。为此,终端侧设备将PDCP实体2中下一个要发送的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作为第二信息发送至网络侧设备A。网络侧设备A根据第二信息,可以确定在PDCP实体3中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从而不会按照从0开始的PDCP SDU序列号接收PDCP SDU,避免重复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导致的延迟向上层递交数据包,降低传输时延。
终端侧设备还可以向网络侧设备A发送第三信息、第四信息、第五信息以及第六信息等,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第二信息、第三信息、第四信息是可选发送到网络侧设备A。
可选的,步骤703:网络侧设备A向网络侧设备B发送第二信息。
若第二信息、第三信息、第四信息没有发送到网络侧设备A。
可以理解,网络侧设备A可默认使用这个重建立的第一PDCP之前的计数值。
可以理解,网络侧设备B从网络侧设备A接收可用于第一PDCP实体的HFN、序列号和计数值中的至少一个。网络侧设备B还可从网络侧设备A接收该HFN、序列号或计数值所关联的一个承载标识或GTP隧道标识等。网络侧设备B确定所述HFN可用于第一PDCP的HFN。网络侧设备B确定所述序列号可用于第一PDCP的序列号。网络侧设备B确定所述计数值可用于第一PDCP的计数值。网络侧设备B没有从网络侧设备A收到的部分,可默认为0。可选的,网络侧设备B也可以请求网络侧设备A发送所述HFN、序列号或计数值。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各个网元本身、以及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和设备,例如上述无线接入网设备、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用户设备、数据管理功能网元和网络切片选择功能网元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当上述网元通过软件模块来实现相应的功能时,可以参考图8所示。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侧设备或者第一网络侧设备的动作,该通信装置800包括:收发单元801和处理单元802。
通信装置800执行图4所示的流程中的终端侧设备的动作时,收发单元801和处理单元802分别执行以下步骤:
收发单元8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
处理单元802,用于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其中,所述第一PDCP的参数包括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二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三参数用于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一PDCP实体向上层递交的第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保持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801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801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为非确认模式UM承载。
通信装置800执行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终端侧设备的动作时,收发单元801和处理单元802分别执行以下步骤:
收发单元801,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
处理单元802,用于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并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801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801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侧设备还包括第二PDCP实体,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与所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承载是一对用于进行重复传输的承载;所述处理单元8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一变量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一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8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二变量确定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二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连接,所述收发单元801具体用于: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或者,所述终端侧设备从所述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
通信装置800执行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第一网络侧设备的动作时,收发单元801和处理单元802分别执行以下步骤:
收发单元801,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801还用于: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要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8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终端侧设备可适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终端侧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终端侧设备900的主要部件。该终端侧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01、存储器902、收发机903、天线904以及输入输出装置905。所述存储器902用于与处理器901耦合,其保存该终端侧设备900必要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90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无线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等。收发机903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904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905,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该终端侧设备900执行图4所示的流程中的终端侧设备的动作时,执行以下步骤:
收发机903,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PDCP实体;
处理器901,用于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在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其中,所述第一PDCP的参数包括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二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三参数用于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一PDCP实体向上层递交的第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保持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机903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机903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承载为非确认模式UM承载。
该终端侧设备900执行图6所示的流程中的终端侧设备的动作时,执行以下步骤:
收发机903,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
处理器901,用于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并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机903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机903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侧设备还包括第二PDCP实体,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与所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承载是一对用于进行重复传输的承载;所述处理器9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一变量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一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器9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二变量确定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二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连接,所述收发机903具体用于: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或者,所述终端侧设备从所述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的网络侧设备可以为图8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网络侧设备可适用于图6所示出的流程图中,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网络侧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10仅示出了网络侧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10所示,网络侧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射频模块1003、天线1004等。
射频模块1003,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射频模块1003还用于: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器10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要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2)

1.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触发重建立所述终端侧设备的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
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不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其中,所述第一PDCP的参数包括第一参数、第二参数以及第三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二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所述第三参数用于指示没有被所述第一PDCP实体向上层递交的第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下,在所述终端侧设备重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过程中,保持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将所述第一PDCP实体的参数置为初始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承载不是用于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所述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为非确认模式UM承载。
6.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
所述终端侧设备建立所述第一PDCP实体,并向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是在所述终端侧设备和核心网侧设备之间进行重复传输的无线承载。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侧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侧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指示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侧设备还包括第二PDCP实体,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第一承载与所述第二PDCP实体对应的第二承载是一对用于进行重复传输的承载;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一变量确定所述终端侧设备的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一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第二变量确定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其中,所述第二PDCP实体的所述第二变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任一所述的方法,所述终端侧设备通过双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以及第二网络侧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侧设备接收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侧设备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
或者,所述终端侧设备从所述第二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信息。
13.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络侧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触发终端侧设备建立第一分组数据聚合协议PDCP实体;
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要发送的下一个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PDCP实体期望要接收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PDCP实体对应的PDCP实体要向所述终端侧设备发送的下一个PDCP SDU的序列号或计数值。
16.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1910117738.9A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585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7738.9A CN111585721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PCT/CN2020/075144 WO2020164556A1 (zh) 2019-02-15 2020-02-13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EP20756624.1A EP3913840A4 (en) 2019-02-15 2020-02-13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NTITY ESTABLISHMENT
US17/401,963 US20210385905A1 (en) 2019-02-15 2021-08-13 Entity Establishment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7738.9A CN111585721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5721A true CN111585721A (zh) 2020-08-25
CN111585721B CN111585721B (zh) 2022-08-19

Family

ID=72045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7738.9A Active CN111585721B (zh) 2019-02-15 2019-02-15 一种实体建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85905A1 (zh)
EP (1) EP3913840A4 (zh)
CN (1) CN111585721B (zh)
WO (1) WO20201645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0619A (zh) * 2020-10-21 2022-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24007822A1 (zh) * 2022-07-05 2024-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9297B (zh) * 2021-01-21 2023-12-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资源分配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853A (zh) * 2009-03-17 2010-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接收下行数据的方法
CN107079516A (zh) * 2014-03-31 2017-08-18 阿尔卡特朗讯 承载释放
WO2018050958A1 (en) * 2016-09-13 2018-03-22 Nokia Technologies Oy Pdcp count handling in rrc connection resume
US20180083688A1 (en) * 2016-08-09 2018-03-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user plan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085118A1 (en) * 2016-11-01 2018-05-11 Intel IP Corporatio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esign with shorter tti
CN108347727A (zh) * 2017-01-24 2018-07-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366369A (zh) * 2017-01-26 2018-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安全传输的方法及接入网、终端、核心网设备
CN108924964A (zh) * 2017-04-07 2018-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保证通信连续性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US20190053310A1 (en) * 2017-08-11 2019-02-14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Bearer Type Change
WO2019031751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ALIZING A PDCP ENTITY ASSOCIATED WITH A UM RLC ENT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77437A1 (en) * 2002-03-18 2003-09-18 Wu Frank Chih-Hsiang Erroneous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data unit handling schem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25252B1 (ko) * 2007-12-31 2015-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하이퍼 프레임 넘버 비동기 방지 방법
GB2513313A (en) * 2013-04-22 2014-10-29 Sony Corp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
KR20150090804A (ko) * 2014-01-29 2015-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853A (zh) * 2009-03-17 2010-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接收下行数据的方法
CN107079516A (zh) * 2014-03-31 2017-08-18 阿尔卡特朗讯 承载释放
US20180083688A1 (en) * 2016-08-09 2018-03-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user plan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050958A1 (en) * 2016-09-13 2018-03-22 Nokia Technologies Oy Pdcp count handling in rrc connection resume
WO2018085118A1 (en) * 2016-11-01 2018-05-11 Intel IP Corporatio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esign with shorter tti
CN108347727A (zh) * 2017-01-24 2018-07-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366369A (zh) * 2017-01-26 2018-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安全传输的方法及接入网、终端、核心网设备
CN108924964A (zh) * 2017-04-07 2018-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保证通信连续性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9031751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ALIZING A PDCP ENTITY ASSOCIATED WITH A UM RLC ENT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OF
US20190053310A1 (en) * 2017-08-11 2019-02-14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Bearer Type Chang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RLC behaviors upon duplicate deactivation》", 《3GPP》 *
郭海涛等: "TD-LTE系统PDCP层确认模式的分析与实现", 《通信与信息技术》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0619A (zh) * 2020-10-21 2022-04-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22083627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4390619B (zh) * 2020-10-21 2024-02-0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24007822A1 (zh) * 2022-07-05 2024-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64556A1 (zh) 2020-08-20
CN111585721B (zh) 2022-08-19
EP3913840A4 (en) 2022-03-16
US20210385905A1 (en) 2021-12-09
EP3913840A1 (en) 202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1112B2 (en) Handover method and device
WO2018219039A1 (zh) 一种移动切换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750064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JP5852193B1 (ja) ユーザ装置
CN108684218B (zh) 切换方法和装置
US9832699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er terminal, cellular base station, and access point
US10863569B2 (en) 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20210385905A1 (en) Entity Establishment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90438B2 (en) Protocols and architectures for NR-NR dual connectivity (NR-DC)
CN112203362A (zh) 减少移动中断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20032129A1 (ja) 中継装置
WO2018127219A1 (zh) 一种减少中断时延的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US20220303840A1 (en) Cell handover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WO2014023269A1 (zh)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JP202255185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ハンドオーバー手続きを実行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WO2014094663A1 (zh) 小区优化方法及装置
US20230156587A1 (en)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230403623A1 (en) Managing sidelink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N111132244A (zh) 一种切换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932783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0258018A1 (zh)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200112616A (ko)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와 연결 실패를 복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2205210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optimizing an uplink ho interruption
WO2022082691A1 (zh) Iab网络的rlf恢复方法、装置以及相关设备
KR20230021425A (ko)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rrc 연결을 재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