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6934A -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6934A
CN111576934A CN202010389212.9A CN202010389212A CN111576934A CN 111576934 A CN111576934 A CN 111576934A CN 202010389212 A CN202010389212 A CN 202010389212A CN 111576934 A CN111576934 A CN 111576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logical
area
urban
leisur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892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非
李文军
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8921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769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76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69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3/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2Stream regulation, e.g. breaking up subaqueous rock, cleaning the beds of waterways, directing the water flow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60Ecological corridors or buffer zo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otan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该系统包括靠近河流设置生态屏障区、紧邻生态屏障区设置的休闲产业区以及紧邻休闲产业区设置的城市生活区,河流的河堤上设置有第一生态步道,第一生态步道的外侧设置生态屏障区,生态屏障区内设置步道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智能服务驿站;在生态屏障区外侧设置有第二生态步道,在第二生态步道外侧设置休闲产业区,休闲产业区内包含旅游服务模块、都市农业模块、乡村生活模块、污水处理厂;在休闲产业区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区域性道路外侧规划为城市生活区,城市生活区内部设有与污水处理厂连通的生态廊道。本发明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功能不合理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规划与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是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城市周边的河流出现了各种水环境问题。大量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自然与人工的图底关系,混凝土路面阻断了雨水径流到自然中,河流因为城市的污染和洪涝灾害而失去吸纳、净化、排放能力,城市因为排水问题出现内涝。随着资源和要素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复杂,居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隔离更加严重。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水污染问题,我国在2012年提出了海绵城市,要求通过低影响开发的手段,在污染的源头、中途、末端不同区段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对城市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但是,现有的海绵城市系统大多关注在采取工程措施分散建设管网上,没有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从城市内部功能构成的合理性角度来考虑解决水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问题,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从城市、乡村、河流和城市各类功能的构成关系着手来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城乡关系、城市功能,融合了工程手段、生态手段和规划手段的新型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以减少污水排放、延长雨水在地表的自然径流过程、优化城市功能、促进城乡融合。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包括靠近河流设置生态屏障区、紧邻生态屏障区设置的休闲产业区以及紧邻休闲产业区设置的城市生活区,河流的河堤上设置有第一生态步道,第一生态步道的外侧设置生态屏障区,生态屏障区内设置步道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智能服务驿站;在生态屏障区外侧设置有第二生态步道,在第二生态步道外侧设置休闲产业区,休闲产业区内包含旅游服务模块、都市农业模块、乡村生活模块、污水处理厂;在休闲产业区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区域性道路外侧规划为城市生活区,城市生活区内部设有与污水处理厂连通的生态廊道。
进一步的,所述城市生活区用于对雨水、城市污水进行收集、过滤,雨水、城市污水通过生态廊道进入休闲产业区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经由生态屏障区进行生态过滤,最终进入河流。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廊道采用梯形断面,有效深度大于0.5米,廊道两侧采用泥土材质,可附生植物,廊道底部铺设沸石填料;生态廊道底部种植挺水植物圆币草、大聚藻、睡莲,生态廊道两侧种植芦苇、蒲苇、梭鱼草。
进一步的,所述旅游服务模块是为城市生活区4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单元,包括小体量的宾馆、商业街、文化馆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内,建筑层高控制在6层以下,建筑色彩以灰色和米黄色为主,灰色的色值为RGB(128,128,128)、米黄色的色值为RGB(247,238,214);所述都市农业模块是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的功能单元,以10米*10米为划分单元,可选择种植白菜、萝卜、油菜、郁金香、月季、玫瑰多种作物和植物;所述乡村生活模块11指集中建设的乡村社区单元,按照“住房+庭院”的模式,统一配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生活服务设施。
进一步的,生态立体截污系统指选取面积为20米*20米的区域,在地面种植草坪,下层种植芦苇、云南黄馨、铺地柏或狗牙根中至少包含芦苇的两种,中层种植黄菖蒲、杜鹃、金钟花或紫藤中的至少包含黄菖蒲的两种,上层种植水杉、香樟、紫叶李或柳树中至少包含水杉的两种。
进一步的,智能服务驿站是指在每隔500米的位置,设置一处包含购物、接待、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服务站。
进一步的,第一生态步道和第二态步道喷涂采用墨绿色高强度通体陶瓷颗粒,基层采用改性丙烯酸环氧互穿底胶。
进一步的,第一生态步道滨水一侧种植草坪,用以吸附雨污水,草坪的品种为天堂草。
一种如上所述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河流的河堤上设置第一生态步道,在生态步道外侧宽度为100米范围内设置生态屏障区,由宽度为1.5米的步道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智能服务驿站;
在生态屏障区外侧设置第二生态步道,在生态步道外侧宽度为500米范围内设置休闲产业区,休闲产业区包含旅游服务模块、都市农业模块、乡村生活模块、污水处理厂;
在休闲产业区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作为连接区域各个城市的交通要道,在区域性道路,在城市生活区内部设置与污水处理厂连通的生态廊道。
进一步的,生态立体截污系统的构建具体为:选取面积为20米*20米的区域,在地面种植草坪,下层种植芦苇、云南黄馨、铺地柏或狗牙根中至少包含芦苇的两种,中层种植黄菖蒲、杜鹃、金钟花或紫藤中的至少包含黄菖蒲的两种,上层种植水杉、香樟、紫叶李或柳树中至少包含水杉的两种,生态立体截污系统包含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乔木、中层为灌木、下层为水岸植物。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海绵城市系统,城市生活区的雨污水能通过休闲产业区和生态屏障区进行过滤处理,能为休闲产业区提供客源和肥料,休闲产业区能为城市生活区提供农产品和乡村生活,生态屏障区能为城市生活区提供生态景观;
(2)通过设置生态立体截污系统,可有效吸纳、滞留、净化城市废水,减少污水对河流水系带来的污染问题,还具有景观观赏价值,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场所;
(3)通过在城市生活区设置生态廊道,能降低工程管网投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
(4)通过在城市外设置休闲产业区,能集合农业、旅游、健身多种城市功能,能就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旅游服务和休闲健身场所,避免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减少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5)乡村生活模块能为都市农业模块提供肥料,都市农业模块能为乡村生活模块、旅游服务模块、城市生活区提供农产品,旅游服务模块能为都市农业模块提供能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的排放;
(6)通过流域若干个海绵城市系统互相连接,可以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型城市群,实现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海绵城市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流、2-生态屏障区、3-休闲产业区、4-城市生活区、5-生态步道、6-生态立体截污系统、7-智能服务驿站、8-步道、9-旅游服务模块、10-都市农业模块、11-乡村生活模块、12-污水处理厂、13-区域性道路、14-生态廊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海绵城市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海绵城市系统包括靠近河流1设置生态屏障区2、紧邻生态屏障区2设置的休闲产业区3以及紧邻休闲产业区3设置的城市生活区4。其中河流1是本系统的主要外围环境因素,通过本系统能有效减轻对河流的负面影响。
在河流1的河堤上设置生态步道5,宽度为3.5米,在生态步道5外侧宽度为100米范围内设置生态屏障区2,由宽度为1.5米的步道8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2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智能服务驿站7。
在生态屏障区2外侧设置生态步道5,宽度为3.5米。在生态步道外侧宽度为500米范围内设置休闲产业区3,其中包含旅游服务模块9、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污水处理厂12。在休闲产业区3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13,作为连接区域各个城市的交通要道。在区域性道路13外侧规划为城市生活区4,在城市生活区4内部设置与污水处理厂12连通的生态廊道14。
所述休闲产业区3与所述城市生活区4的相接处设置区域性道路13,其中与生态屏障区2相邻接的生态步道5和与城市生活区4相邻接的区域性道路13是休闲产业区3的边界。
本发明在城乡空间范围内构建海绵城市系统,将城市生活、产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三者进行结合,把城市生活区4、休闲产业区3、生态屏障区2以内的各个功能模块都作为海绵城市系统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城市生活区4对雨水、城市污水进行收集、过滤,雨水、城市污水等通过生态廊道14,进入休闲产业区3的污水处理厂12进行处理,同时配套设置休闲、产业、健康的功能,再将处理后的水经由生态屏障区2进行生态过滤,最终进入河流1。通过生态步道5和区域性道路13对各个功能片区进行划分,通过设置功能片区内的模块实现相应的功能,此海绵城市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功能不合理问题。
生态廊道14即生态排水廊道,是利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具有汇水功能的沟谷,通过分析城市生活区的汇水单元和路径,形成雨水廊道,再通过ArcGIS、DigitalWater、Simulation等数字化软件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暴雨径流模拟等定量分析,形成宽度在10-80米不等的自然廊道系统。生态廊道14的构建需要按照明确构建目标、划分城市生活区4的汇水单元和路径、提取不同尺度的雨水廊道、构建城市生活区4海绵格局、构建层级化汇水单元、构建多尺度生态排水廊道的工作流程来确定。生态廊道14系统能很好的利用丘陵地形沟谷发育密集的特点,解决我国南方城市暴雨多发下的易涝问题。
生态廊道14采用梯形断面,有效深度应大于0.5米,廊道两侧采用泥土材质,可附生植物,廊道底部铺设沸石填料。在生态廊道14底部种植挺水植物圆币草、大聚藻、睡莲,能对氮磷污染物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在生态廊道14两侧种植芦苇、蒲苇、梭鱼草,配合设置景观石,形成城市景观,发挥生态效应。
休闲产业区3为是城市生活区4和生态屏障区2之间的过渡区域,通过休闲产业区3对城市生活区4的污水雨水进行过滤,休闲产业区3宽度为500米,设置污水处理厂12来处理城市生活区4产生的污水,采取了低冲击的开发模式。通过500米空间距离对城市生活区4的影响进行过滤,降低对河流1的负面作用的同时,在休闲产业区3设置旅游服务模块9、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三个适宜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功能,以此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完善城市功能。
旅游服务模块9是为城市生活区4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单元,此模块为小体量的宾馆、商业街、文化馆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内,建筑层高控制在6层以下,建筑色彩以灰色和米黄色为主,灰色的色值为RGB(128,128,128)、米黄色的色值为RGB(247,238,214)。此模块能就近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最大程度利用滨水的景观优势。旅游服务模块9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建材,建筑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砖,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层薄沙浆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建筑墙饰采用防霉墙纸,排除了墙纸在空气潮湿或室内外温差大时出现的发霉、发泡、滋生霉菌等现象。建筑管材采用塑料金属复合管,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建筑能源使用上采用可持续能源利用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通过太阳能发电板、光伏遮阳板、水培隔热瓦、风力微型涡轮机、垂直轴向风力机、地源热泵等技术,为旅游服务模块9和都市农业模块10供热、供气。
都市农业模块10是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的功能单元,该模块为城乡居民提供农业种植体验、花卉观赏、亲子娱乐服务,以10米*10米为划分单元,可选择种植白菜、萝卜、油菜、郁金香、月季、玫瑰多种作物和植物。种植技术上采用温室生态卫生系统,将农业生产的温室技术、堆肥技术与乡村生活模块11生活的污水处理技术、餐厨垃圾回收技术联合在一起,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水循环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新型栽培等技术,加上附加泵和热交换器组成日光温室系统,将温室中太阳能集热器上的热量进行储存,供温室夜晚或冬季的使用,废料可以处理成为有机肥,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此模块种植的农产品可以直接供给城市生活区4使用,形成良性循环,并且能就近为居民提供农产品,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隔离减少城市对河流的污染。
乡村生活模块11指集中建设的乡村社区单元,按照“住房+庭院”的模式,统一配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可以通过租赁、置换、购买等方式投入市场。此模块建筑高度控制在9米以内,建筑层高控制在3层以下。通过将部分零碎小块土地打造成特色点状农业景观,利用闲置地进行农业耕种,种植菜叶颜色鲜艳多彩的红梗叶甜菜、红叶生菜、紫叶油菜、羽衣甘蓝、紫背天葵等,还可以种植多姿多彩的果菜包括彩色甜椒、白色苦瓜、红秋葵、五指茄等,还可以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蔬菜包括紫罗勒、酢浆草、蒲公英、益母草、马兰等,形成特色农业景观,提升模块的生态作用。将部分公共开放空间打造成面状农业景观,利用共耕共生开发住区景观,结合文化娱乐设施实现娱乐和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提升生态作用。通过对屋面、雨棚、阳台等收集雨水储存于水塔或蓄水池中,可作为冲厕和农业灌溉使用,为都市农业模块10提供所需用水。此模块提供了乡村生活功能,使得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距离更近,消除了城乡隔离的问题。
城市生活区4为旅游服务模块9、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三个模块提供劳动力、客源和市场,三个模块为城市生活区4补充必要的功能,同时在空间上又有一定的距离,保证功能互补又互不干扰。三个模块都是海绵城市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减少混凝土路面、降低建设强度,使得休闲产业区3能有效阻隔、吸纳城市生活区4的污水。都市农业模块10为乡村生活模块11、旅游服务模块9提供生活物资,乡村生活模块11为都市农业模块10、旅游服务模块9提供人力资源,旅游服务模块9为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提供市场。
生态步道5是分隔休闲产业区3和生态屏障区2的界限,路面宽度为3米,喷涂采用墨绿色(C100/M40/Y100/K0)高强度通体陶瓷颗粒,基层采用改性丙烯酸环氧互穿底胶。高强度通体陶瓷颗粒是一种施工方便,性能优越的材料。通过彩化施工能让路面美化,同时具有良好的防滑效果。工艺流程为在完成沥青路面浇筑两个月后,清除路面杂质和灰尘,底涂施工采用专用粘接底料(JH-107AB)按配比搅拌均匀后用辊筒滚涂施工,刮涂树脂粘接料采用专用粘接料(JH-611AB)按配比搅拌均匀后用齿耙刮涂施工,将地面不平整处、凹坑用树脂砂浆材料完全填补平整,最后将墨绿色高强度通体陶瓷颗粒均匀撒布于专用粘接料表面,完全将树脂材料覆盖。同时在生态步道5滨水一侧种植草坪,宽度为0.5米,用以吸附雨污水,减少地表径流。草坪的品种为天堂草,选用纯度在98%,发芽率在90%以上的草种,覆土厚度大于40厘米,播种量为20克/平方米。
生态屏障区2能通过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对休闲产业区3的污水处理厂12处理后的水进行生态过滤,最终排入河流。生态屏障区2宽度为100米,中间设置宽度为1.5米的步道8供人通行。
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指选取面积为20米*20米的区域,在地面种植草坪(草坡),下层种植芦苇、云南黄馨、铺地柏或狗牙根中至少包含芦苇的两种,中层种植黄菖蒲、杜鹃、金钟花或紫藤中的至少包含黄菖蒲的两种,上层种植水杉、香樟、紫叶李或柳树中至少包含水杉的两种。此系统包含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乔木、中层为灌木、下层为水岸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滞留雨污水,打造公园景观,形成城市亮点。在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中的下层种植至少包含芦苇在内的两种植物,芦苇能以根茎繁殖进行补充与更新,能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附处理,其种植方法为:在芦苇的生长季春季,采取青苇移栽的技术,挖取30厘米*30厘米*30厘米的土坨,单位种植面积株数控制在10-30株,在遮阴条件下进行运送,进行带水栽植,种植土壤和水的pH值控制在6.5-9之间。在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中的中层种植至少包含黄菖蒲在内的两种植物,黄菖蒲能对水体有较强的净化能力而生物量增加较少,同时也是较好的观花景观植物,可在旱生、湿生环境中栽培,栽植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林距10-15厘米、行距20-30厘米、种植深度8厘米的方式种植。
智能服务驿站7是指在每隔500米的位置,设置一处包含购物、接待、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服务站,驿站利用太阳能供储电及能源转换控制,通过远程终端控制,可以实现无人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智能服务驿站包含服务信息云、数据呼叫/处理/响应中心和移动客户端三大部分。通过云计算作为后端数据中心,由服务信息云通过虚拟资源池提供包含购物、接待、健身、休闲等功能的上层存储和计算任务信息;将数据呼叫/处理/响应中心作为游客数据集散转接的中间件,将其与信息存储、处理以及安全认证服务分离,增强系统可扩展性;通过使用移动客户端提供前端传感器、游客信息的实时交互。通过后台实时处理和智能服务驿站7的定期运行维护、物资补充,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智能服务和救助平台,为游客提供包含定制化的基本情况查询、灾害预警、线上预约服务,对于游览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包括极端气象灾害、运动损伤、突发事件求助,智能服务驿站7能在第一时间为游客提供有效服务。
在此基础上由区域性道路13与其他若干个所述海绵城市系统连接,构成依托河流水系形成的带状区域城市结构,提升河流水质、美化区域环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河流1的河堤上设置第一生态步道,在生态步道5外侧宽度为100米范围内设置生态屏障区2,由宽度为1.5米的步道8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2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智能服务驿站7;
在生态屏障区2外侧设置第二生态步道,在生态步道外侧宽度为500米范围内设置休闲产业区3,休闲产业区3包含旅游服务模块9、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污水处理厂12;
在休闲产业区3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13,作为连接区域各个城市的交通要道,在区域性道路13外侧规划为城市生活区4,在城市生活区4内部设置与污水处理厂12连通的生态廊道14。
其中,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的构建具体为:选取面积为20米*20米的区域,在地面种植草坪(草坡),下层种植芦苇、云南黄馨、铺地柏或狗牙根中至少包含芦苇的两种,中层种植黄菖蒲、杜鹃、金钟花或紫藤中的至少包含黄菖蒲的两种,上层种植水杉、香樟、紫叶李或柳树中至少包含水杉的两种。此系统包含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乔木、中层为灌木、下层为水岸植物。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以将城市的污水进行有效收集和生态化处理,能减少城市对周边河流水系的不利影响,能优化城市功能;休闲产业区3可以过滤城市污水,为城市提供农产品、旅游和亲近自然的功能,实现了生态城市;生态屏障区2可以再次过滤城市污水,为城市提供优质景观资源,实现了绿色城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近河流(1)设置生态屏障区(2)、紧邻生态屏障区(2)设置的休闲产业区(3)以及紧邻休闲产业区(3)设置的城市生活区(4),河流(1)的河堤上设置有第一生态步道,第一生态步道的外侧设置生态屏障区(2),生态屏障区(2)内设置步道(8)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2)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智能服务驿站(7);在生态屏障区(2)外侧设置有第二生态步道,在第二生态步道外侧设置休闲产业区(3),休闲产业区(3)内包含旅游服务模块(9)、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污水处理厂(12);在休闲产业区(3)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13),区域性道路(13)外侧规划为城市生活区(4),城市生活区(4)内部设有与污水处理厂(12)连通的生态廊道(1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生活区(4)用于对雨水、城市污水进行收集、过滤,雨水、城市污水通过生态廊道(14)进入休闲产业区(3)的污水处理厂(12)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经由生态屏障区(2)进行生态过滤,最终进入河流(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廊道(14)采用梯形断面,有效深度大于0.5米,廊道两侧采用泥土材质,可附生植物,廊道底部铺设沸石填料;生态廊道(14)底部种植挺水植物圆币草、大聚藻、睡莲,生态廊道(14)两侧种植芦苇、蒲苇、梭鱼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旅游服务模块(9)是为城市生活区4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单元,包括小体量的宾馆、商业街、文化馆建筑,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内,建筑层高控制在6层以下,建筑色彩以灰色和米黄色为主,灰色的色值为RGB(128,128,128)、米黄色的色值为RGB(247,238,214);所述都市农业模块(10)是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的功能单元,以10米*10米为划分单元,可选择种植白菜、萝卜、油菜、郁金香、月季、玫瑰多种作物和植物;所述乡村生活模块11指集中建设的乡村社区单元,按照“住房+庭院”的模式,统一配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生活服务设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指选取面积为20米*20米的区域,在地面种植草坪,下层种植芦苇、云南黄馨、铺地柏或狗牙根中至少包含芦苇的两种,中层种植黄菖蒲、杜鹃、金钟花或紫藤中的至少包含黄菖蒲的两种,上层种植水杉、香樟、紫叶李或柳树中至少包含水杉的两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智能服务驿站(7)是指在每隔500米的位置,设置一处包含购物、接待、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服务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生态步道和第二态步道喷涂采用墨绿色高强度通体陶瓷颗粒,基层采用改性丙烯酸环氧互穿底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生态步道滨水一侧种植草坪,用以吸附雨污水,草坪的品种为天堂草。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河流(1)的河堤上设置第一生态步道,在生态步道(5)外侧宽度为100米范围内设置生态屏障区(2),由宽度为1.5米的步道(8)供人通行,生态屏障区(2)内设有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智能服务驿站(7);
在生态屏障区(2)外侧设置第二生态步道,在生态步道外侧宽度为500米范围内设置休闲产业区(3),休闲产业区(3)包含旅游服务模块(9)、都市农业模块(10)、乡村生活模块(11)、污水处理厂(12);
在休闲产业区(3)外侧规划区域性道路(13),作为连接区域各个城市的交通要道,在区域性道路(13)外侧规划为城市生活区(4),在城市生活区(4)内部设置与污水处理厂(12)连通的生态廊道(14)。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的构建具体为:选取面积为20米*20米的区域,在地面种植草坪,下层种植芦苇、云南黄馨、铺地柏或狗牙根中至少包含芦苇的两种,中层种植黄菖蒲、杜鹃、金钟花或紫藤中的至少包含黄菖蒲的两种,上层种植水杉、香樟、紫叶李或柳树中至少包含水杉的两种,生态立体截污系统(6)包含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乔木、中层为灌木、下层为水岸植物。
CN202010389212.9A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Pending CN1115769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9212.9A CN111576934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9212.9A CN111576934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6934A true CN111576934A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09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89212.9A Pending CN111576934A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769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5797A (zh) * 2021-12-31 2022-04-08 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雨污管网监控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9582A (zh) * 2016-06-07 2016-08-10 科瑞斯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模块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9582A (zh) * 2016-06-07 2016-08-10 科瑞斯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模块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郝凌霄: "关于在北方城市周边河道建设生态湿地修复工程的咨询建议", 《中国工程咨询》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5797A (zh) * 2021-12-31 2022-04-08 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雨污管网监控系统
CN114295797B (zh) * 2021-12-31 2022-11-15 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雨污管网监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fique et al. Green roof benef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 review
Croce et al. Urban surface uses for climat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A catalogue of solutions
CN100340153C (zh) 屋顶高尔夫推杆果岭草坪
CN207813108U (zh) 一种雨水花园
WO2018161190A1 (zh) 构建海绵城市二次水再利用楼体外墙管网生态绿化系统
CN102356735A (zh) 立体水田
Sadeghian A Review on green wall,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Thakor et al. Review on greenwalls, a sustainable urban landscaping feature
CN111576934A (zh) 一种海绵城市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12922084A (zh) 用于水利的雨水收集装置
CN210130229U (zh)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CN111241624A (zh) 一种绿色环保型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Li et al.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arden pla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Northwest China
CN202335260U (zh) 立体水田
CN109306719B (zh) 一种模块组装式屋顶雨水收集装置及其利用系统
Prestasia et al. Living with Nature: Water Stories of Kampung Naga, Indonesia
CN202064664U (zh) 一种低碳生态型社区停车场
Daly et al. A Responsible Urban Rejuvenation of Jakarta
CN218977405U (zh)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生态树池
Varras et al. Design of extensive green roofs for the major school plants of Piraeus
Shi et al.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arbon” path of urban landscape based on LID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ystem
Laureano Ancient wat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counteract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CN220747149U (zh) 一种植物缓冲带结构
CN212335683U (zh) 一种园林景观铺装结构
Friedman “Urban Design for Biodiversity”: from Fundamentals of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2021)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