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30229U -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30229U
CN210130229U CN201921024533.8U CN201921024533U CN210130229U CN 210130229 U CN210130229 U CN 210130229U CN 201921024533 U CN201921024533 U CN 201921024533U CN 210130229 U CN210130229 U CN 210130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llecting
zone
containing groove
rainf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45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海峰
刘晓东
牛树奎
李毓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10245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30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30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30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左用水地带、左容水槽、左聚水板、右聚水板、右容水槽和右用水地带;用于使降落至左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左容水槽,用于使降落至右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右容水槽;左容水槽接近左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左溢水口,右容水槽接近右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右溢水口,雨水能够通过左溢水口从左容水槽流至左用水地带,雨水能够通过右溢水口从右容水槽流至右用水地带。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将原本对应于绿化装置总面积的自然降雨量通过叠加的方式,聚集到用水地带上,提高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

Description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化工程、荒漠化防治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和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选择采用两种解决办法:建造人工运河或打井取水。其中,人工运河可以远距离调入外地域淡水,而打井取水则是在有地下水的地方开采深层地下水。
上述两种取水的老办法都存在难以解决的弊端,一是人工运河调水首先要求有水源地作为前提条件,且建造人工运河本身工程浩大投资甚巨,直接导致用水地水价高昂,难以实现市场化运作。二是打井采掘地下水灌溉旱地犹如杀鸡取卵不具可持续性,原因在于干旱、半干旱的各类地貌环境的地下淡水分布范围小且储量少,难以满足干旱地区的淡水需求。
特别地,我国干旱、半干旱缺水环境,几乎全处在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域,虽然黄河流域的干旱土地毗邻黄河,但由于黄河常年仅有几百亿立方的流量,现仅向沿岸提供用水已捉襟见肘,短时期内明显没有增加供水量的希望。另外,长江流域虽然水量相对丰富,但是现有的运河调水技术水平有限、收效甚微,并且南水北调还面临挖河、占地、移民、拆迁等诸多难题,单是由长江取水向高海拔的大西北(胡焕庸线以西)调水,也需建造300多级扬水站和大坝。另外,我国还有包括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内蒙的中、北部,辽宁的西部等,合计至少约有30万平方公里缺水地域,这类国土合计约120万平方公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能够将自然降雨量叠加后聚集,相当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域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以满足植被生长的雨水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左用水地带、左容水槽、左聚水板、右聚水板、右容水槽和右用水地带;所述左聚水板和所述右聚水板相互拼接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用于使降落至所述左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所述左容水槽,用于使降落至所述右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所述右容水槽;所述左容水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右容水槽的长度方向均与雨水流动方向垂直;所述左容水槽接近所述左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左溢水口,所述右容水槽接近所述右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右溢水口,用于使所述左容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所述左溢水口流至所述左用水地带,用于使所述右容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所述右溢水口流至所述右用水地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落水孔;所述落水孔设置在所述左容水槽的底板和所述右容水槽的底板;所述左容水槽通过所述落水孔与所述左用水地带连通,所述右容水槽通过所述落水孔与所述右用水地带连通。其技术效果在于:落水孔用于疏导雨水,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即可从落水孔渗入到植物根部,而溢水口直接流入绿化的土地用于平衡容水槽与用水地带之间的雨水含量。落水孔和溢水口能够实现容水槽槽腔中的雨水均匀流入田地,让种植各类作物的旱地均匀得到雨水的浸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脊盖板;所述脊盖板设置在所述左聚水板与所述右聚水板连接处上方。其技术效果在于:在设置了脊盖板后,能够避免降雨渗漏流失和起到固牢脊顶结合部从而免遭大风的破坏。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水堰板;所述水堰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容水槽的两端,以及所述右容水槽的两端,用于防止雨水从所述左容水槽的两端和所述右容水槽的两端流走。其技术效果在于:水堰板阻止容水槽槽腔内雨水无序流淌,实现旱地在降雨时,其安装了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旱地都能均衡得到雨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固件;所述固件贯穿所述左容水槽的底部以及所述右容水槽的底部,用于将所述左容水槽和所述右容水槽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其技术效果在于:固件将左容水槽、右容水槽镶嵌、铆钉定牢在地基上,均无需安装任何支撑架。具体地,因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两侧的聚水板对接地面形成三角形,为便于表述,可以将绿化装置左右两侧用于聚水作用的聚水板,分别称为勾瓦板、股瓦板。此时,固件安装的聚水板外观造型平整美观,整齐划一、不漏雨并确保牢靠,杜绝狂风、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破坏,延长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使用年限。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龙埂堰;所述龙埂堰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左用水地带上以及所述右用水地带上,用于防止雨水从左用水地带和所述右用水地带上直接流走。其技术效果在于:因龙埂堰位于左用水地带、右用水地带的间隔地带,提高左用水地带、右用水地带的存水量。另外,龙埂堰的侧壁留有出水孔,能够控制水流因地势不平而无序流淌,而当龙埂堰圈围雨水较大时,又可由出水孔流入相邻的土地。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光伏板或光伏膜;所述光伏板或所述光伏膜设置在所述左聚水板的上表面和所述右聚水板的上表面。其技术效果在于:在不降雨的晴天,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还能够利用太阳能发电,以满足其全天候使用,充分展现描绘出该聚水装置在浸润旱地和兼具发电方面的双项作用。特殊地,光伏板或光伏膜设置在聚水板的上表面,并在其上表面设置耐磨的透明板材,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左容水槽、所述左聚水板、所述右聚水板和所述右容水槽均由塑料、橡胶、沥青、纺织品、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制成。其技术效果在于:上述材料属于轻质材料,价格低廉、制作简便并且利于一体化生产。适用于小规格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以集成整体工厂化方式批量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左容水槽、所述左聚水板、所述右聚水板和所述右容水槽均由陶土、瓷土、水泥、石棉、玻璃、石膏、石英、黄土、沙子、矿渣或炉渣制成。其技术效果在于:上述材料属于重质材料,成型快速、安装稳定。大规模生产制造时,重质材料制造的绿化装置可降低建造成本,又能获得良好效益。
根据实际降雨条件、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中型、大型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中,聚水板、脊盖板、水堰板和容水槽不论采用轻质塑料如橡胶、沥青、纺织品、木质、竹质等材料制造,或者重质材料如陶土、瓷土、水泥、石棉、玻璃、石膏、石英、黄土、沙子、矿渣、炉渣等原料,均失去了集成整体生产制造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条件,但构成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聚水板、脊盖板、水堰板和容水槽等构件,仍然是组合成为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这一整体装置主要部件。
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系统,包括若干个上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多个所述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逐一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通过所述左用水地带和所述右用水地带相互拼接。
其中,各类型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系统安装的方式是依据需用地的降雨量或黄土、沙漠、戈壁的地貌和坡度的高低,因地制宜选择安装的。其条件和方法如下:(1)干旱、半干旱低坡度或平坦地貌依据降雨量的多少,适宜将多个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平行间隔阵列式安装。(2)若遇大坡度或丘陵类凸凹的地貌,可采用由上而下错落阶梯式、田字形、品字形等依地赋形布列安装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让聚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在各类地貌上均可起到良好作用,在叠加降雨浸润旱地、地光伏发电两方面均可实现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利用聚水板、容水槽和用水地带的组合结构,将原本对应于绿化装置总面积的自然降雨量通过叠加的方式,聚集到用水地带上,提高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局部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中左容水槽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设置光伏板和光伏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中聚水板拼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效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俯视效果图。
图中:1-左用水地带;2-左容水槽;3-左聚水板;4-右聚水板;5-右容水槽;6-右用水地带;7-左溢水口;8-右溢水口;9-落水孔;10-脊盖板;11-水堰板;12-固件;13-龙埂堰;14-光伏板;15-光伏膜;16-卡槽;17-地基;18-降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能够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局部平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中左容水槽2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设置光伏板14和光伏膜15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中聚水板拼接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左用水地带1、左容水槽2、左聚水板3、右聚水板4、右容水槽5和右用水地带6;左聚水板3和右聚水板4相互拼接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用于使降落至左聚水板3上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左容水槽2,用于使降落至右聚水板4上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右容水槽5;左容水槽2的长度方向与右容水槽5的长度方向均与雨水流动方向垂直;左容水槽2接近左用水地带1的侧壁设置左溢水口7,右容水槽5接近右用水地带6的侧壁设置右溢水口8,雨水能够通过左溢水口7从左容水槽2流至左用水地带1,雨水能够通过右溢水口8从右容水槽5流至右用水地带6。
本实施例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与现有运河调水、水渠调水实现灌溉旱地的现有传统调水技术明显有本质的不同,利用聚水板、容水槽和用水地带的组合结构,将原本对应于绿化装置总面积的自然降雨量通过叠加降雨的技术方式,聚集到用水地带上,提高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在大规模使用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我国大西北(胡焕庸线以西)年降雨量150~45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稀少的地域,可以满足农作物、牧草和林果类木本植物自然生长需年降雨量达到600毫米的自然条件,能够让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域的荒漠化地貌具备了我国华北平原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约600毫米的自然环境,从而确保我国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域绿化率得到大幅提升,最终转化成为物茂粮丰国人宜居的生态文明的美好环境,起到均衡人口分布、促进经济增长进而造福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
其中,在设备安装后,左用水地带1与右用水地带6水平设置,而左聚水板3和右聚水板4均与地面呈小角度倾斜,其倾斜角度范围在1~10度之间。
另外,溢水口设置在容水槽的侧壁,可以呈通孔状,也可以呈垛槽状。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落水孔9;落水孔9设置在左容水槽2的底板和右容水槽5的底板;左容水槽2通过落水孔9与左用水地带1连通,右容水槽5通过落水孔9与右用水地带6连通。落水孔9用于疏导雨水,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即可从落水孔9渗入到植物根部,而溢水口直接流入绿化的土地用于平衡容水槽与用水地带之间的雨水含量。落水孔9和溢水口能够实现容水槽槽腔中的雨水均匀流入田地,让种植各类作物的旱地均匀得到雨水的浸润。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还包括脊盖板10;脊盖板10设置在左聚水板3与右聚水板4连接处上方。在设置了脊盖板10后,能够避免降雨18渗漏流失和起到固牢脊顶结合部从而免遭大风的破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还包括水堰板11;水堰板11分别设置在左容水槽2的两端,以及右容水槽5的两端,用于防止雨水从左容水槽2的两端和右容水槽5的两端流走。水堰板11阻止容水槽槽腔内雨水无序流淌,实现旱地在降雨时,其安装了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旱地都能均衡得到雨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还包括固件12;固件12贯穿左容水槽2的底部以及右容水槽5的底部,用于将左容水槽2和右容水槽5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固件12将左容水槽2、右容水槽5镶嵌、铆钉定牢在地基17上,均无需安装任何支撑架。具体地,因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两侧的聚水板对接地面形成三角形,为便于表述,可以将绿化装置左右两侧用于聚水作用的聚水板,分别称为勾瓦板、股瓦板。此时,固件12安装的聚水板外观造型平整美观,整齐划一、不漏雨并确保牢靠,杜绝狂风、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破坏,延长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使用年限。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龙埂堰13;龙埂堰13分别间隔设置在左用水地带1上以及右用水地带6上,用于防止雨水从左用水地带1和右用水地带6上直接流走。因龙埂堰13位于左用水地带1、右用水地带6的间隔地带,提高左用水地带1、右用水地带6的存水量。另外,龙埂堰13的侧壁留有出水孔,能够控制水流因地势不平而无序流淌,而当龙埂堰13圈围雨水较大时,又可由出水孔流入相邻的土地。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还包括光伏板14或光伏膜15;光伏板14或光伏膜15设置在左聚水板3的上表面和右聚水板4的上表面。在不降雨的晴天,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还能够利用太阳能发电,以满足其全天候使用,充分展现描绘出该聚水装置在浸润旱地和兼具发电方面的双项作用。经查光伏发电的有关资料获知,假设大西北干旱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用于光伏发电,理论上我国未来光伏发电的总发电量,可完全取代现有火电厂的总发电量,定能在我国大西北的广袤干旱的大地上为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特殊地,光伏板14或光伏膜15设置在聚水板的上表面,并在其上表面设置耐磨的透明板材,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左聚水板3和右聚水板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多个条形板卡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聚水结构,其中,多个条形板通过阶梯状的卡槽16实现拼合连接。拼接的聚水板在大面积阵列铺设安装聚水板时起到扣接镶牢和防止雨水渗漏的作用。
进一步地,左容水槽2、左聚水板3、右聚水板4和右容水槽5由塑料、橡胶、沥青、纺织品、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制成,或者由上述多种材料混合制作。上述材料属于轻质材料,价格低廉、制作简便并且可工厂化一次性集成整体批量生产制造。
进一步地,左容水槽2、左聚水板3、右聚水板4和右容水槽5由陶土、瓷土、水泥、石棉、玻璃、石膏、石英、黄土、沙子、矿渣或炉渣中的一种材料制成,或者由上述多种材料混合制作。上述材料属于重质材料,成型快速、安装稳定。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系统,包括若干个上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多个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逐一连接,相邻的两个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通过左用水地带1和右用水地带6相互拼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利用聚水板、容水槽和用水地带的组合结构,将原本对应于绿化装置总面积的自然降雨量通过叠加的方式,聚集到用水地带上,提高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在大规模使用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使年自然降雨量位于150~450毫米之间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稀少的地域,局部地变成实际降雨量达到600毫米及以上的、满足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
实用性举例说明:
考虑到经济成本原因,本实用新型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如直接批量、规模化建造在年降雨量低于150毫米的干旱地区,将面临入不敷出、投入产出比过大的窘况。而在大西北干旱大地上,降雨量150毫米~450毫米的国土面积至少有120万平方公里。若以平均年降雨量300毫米计,那么仅该干旱区理论上每年自然降雨量可达3600亿立方。另外,年降雨量450毫米,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底线需水量。所以,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特别适用于批量、规模化地建造在年降雨量位于150毫米~450毫米之间的干旱、半干旱地域。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效果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俯视效果图。
(1)、若建造在降雨量150毫米~250毫米的干旱地域,其平均降雨量约为200毫米。那么,应将聚水板承水面积与用水地带的承水面积设置为2:1,此时,用水地带将完全聚集3个单位面积各200毫米降雨量,形成局部的600毫米降雨量,能够为用水地带上的植被提供相当于年600毫米的降雨量的生长环境,如图6、图7所示。
(2)、若建造在降雨量250毫米~350毫米的干旱地域,其平均降雨量约为300毫米。那么,应将聚水板承水面积与用水地带的承水面积设置为1:1,此时,用水地带将完全聚集2个单位面积各300毫米降雨量,形成局部的600毫米降雨量,能够为用水地带上的植被提供相当于年600毫米的降雨量的生长环境,如图6、图7所示。
(3)、若建造在降雨量350毫米~450毫米的半干旱地域,其平均降雨量约为400毫米。那么,应将聚水板承水面积与用水地带的承水面积设置为1:2,那么,用水地带将完全聚集1.5个单位面积各400毫米降雨量,形成局部的600毫米降雨量,能够为用水地带上的植被提供相当于年600毫米的降雨量的生长环境,如图6、图7所示。
从选材、建造方式而言,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大部分材料均可选用塑料、橡胶、沥青等轻质材料,也可陶土、瓷土、水泥、黄土、沙子、矿渣、炉渣采用重质材料。鉴于以上用于制造轻质、重质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的材料,均兼具有防腐、抗氧化、抗阳光辐射的特质,可以一次性投入,国人可平均至少受益10年以上。经反复计算得出,最初按每亩(660平方米)只需平均覆盖50%(330平方),至多每亩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投入超不过1500元人民币,依设备使用寿命十年计,平均每年的成本只有150元人民币。
另外,不论是在布置了降雨叠加式聚水绿化系统的土地上单纯绿化、种植农作物、果树、牧草或建设大棚,可以预见若规模化经营,其经营者每年的产值纯利润将非常可观。原因在于采用“降雨叠加式聚水绿化系统”在大西北获取的每亩土地的成本,尚不及实施矿坑复耕投资的1/15,填海造陆每亩土地成本的1/500。更令人欣慰的是,该技术若能有效利用,在我国单就采用“降雨叠加式聚水绿化系统”一项新增的耕地面积,就相当于现日本全国耕地面积(7000万亩)的13倍,可占到我国现耕地总面积(18亿亩)的40%多。由此可见,中国绿化大西北无需调水、无需打井,仅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和系统的创新技术就可为中华民族开拓出广阔的承载生存空间。此外,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和系统所覆盖的纯干旱大地上,若被国人广泛被利用为光伏发电,那么显然再把地光伏发电效能、效益总价值计算在内,那么新技术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和系统的双项功能、效能未来可为国人创造出浩量财富。
综上,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形成系统后应用在我国大西北大面积的年降雨量150~45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稀少的地域,采用叠加自然降雨量的技术方式,以此满足农作物、牧草和林果类木本植物等植物自然生长需年降雨量达到600毫米的自然条件,就能让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域的荒漠化地貌具备我国华北平原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约600毫米的自然环境,以此就能尽快让我国大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域绿化的比率得到大幅提升,最终转化成为物茂粮丰、国人宜居、生态文明的园林化美好环境,起到均衡人口分布、促进经济增长、造福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因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和系统是安装在降雨18稀少地域,采用就地叠加降雨量的技术方式,可一举扭转改变大西北亘古以来干旱、半干旱地域荒凉面貌,可廉价实现改变我国大西北缺水地域自然生态环境,提升扩充我国农田、森林、牧场面积,以此就能为中华民族开拓出更大的生存空间。
技术条件以及应用前景:
1、众所周知我国有960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但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只有18亿亩。显然我国领土面积较比美国虽相差无几,但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尚达不到美国26亿亩耕地面积的70%,也达不到国土面积不到300万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多达24亿亩之印度的80%。众所周知,我国胡焕庸线西部占我国总面积64%的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居住着4%、7千万人口,仅占有4%的GDP;而东部36%的土地,反而承载了96%、13亿人口和占到96%的GDP。追根溯源大西北各地域严重的降雨量稀少的自然状况,成为了在我们如此辽阔的大地上,耕地数量确被限制在18亿亩框框内的瓶颈性障碍。
2、我国大西北单是30度以下的平坦或起伏不大的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不下300万平方公里(45亿亩)。这片大地年平均只有约150毫米降雨量,远低于农业区需至少400毫米的年降雨量自然环境,毋容置疑大西北国土干旱少雨是其至今荒漠化的根本原因。鉴此,这就是“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研发人秉持与国人同样的深刻认识、从而坚定研发能应用在我国大西北的干旱大地上并发挥出改造旱地、使之披上绿装而造福中华民族之动力和目的。据查证文献资料,我国大西北虽就整体而言平均降雨量较少,但剔除年降雨量低于150毫米的严重干旱地域,年降雨量150~450毫米的地域至少有120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若采用“聚水装置”将这些地方的自然降雨予以叠加就可达到600毫米的降雨量。鉴此,研发人认为,只有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可让叠加一倍(600毫米)的雨水叠加浸润入种植作物的土壤中,大西北干旱的大地的“病体”就能得以“康复”而贡献出9亿亩新耕地(绿地)。
3、(1)我国大西北12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土地,若以年平均降雨量为300毫米计,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叠加的总降雨量可高达3600亿立方米,为黄河年流量的6倍,雅鲁藏布江年总流量(1800亿立方)的2倍。经初步测算,用于叠加3600亿立方降雨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一切总投资不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若以“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使用10年计;大西北新增的绿地每亩地的平均开垦成本超不过150元人民币,显然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运作。
(2)近几年实用新型人从网上看到有关红旗河的资料和视频内容,调水的具体方案和办法为:兴建红旗河工程是起点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取水,仍采用建造6600公里运河调水技术向大西北调水600亿立方,投资40000亿人民币,可在大西北灌溉2亿亩新耕地的设想已在酝酿多年也引发热议。鉴此,实用新型人由此经仔细核算的数据认为,采用创新“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叠加降雨方式开发旱地,每一亩新地投资仅为红旗河工程灌溉旱地成本的1/150,矿坑复耕成本的1/60,填海造地成本的1/500就可在大西北为国人增加1亩新耕地。
(3)实用新型人现就叠加降雨浸润旱地原理打个话外题的比方:假设一个人维持生命每天的底线食物,需求量为500克(1市斤),若100人平均分摊50斤食物每人每天半市斤(250克),短期内谁也无法存活是必然的结果;但如果采取让1/2其中50人享用50斤食物,其必然的结果是这50人的生命会安然无恙。于此同理,这就是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在我国大西北12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土地上,发挥叠加降雨的技术优势可浸润出1/2的、60万平方公里(9亿亩)新耕地的类同原理。很明显,鉴于大西北地区仅有200毫米的年平均降雨量,如不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叠加降雨量的技术措施以浸润干旱的大地,任何奇思妙想都很难改变大西北的干旱现状,该地区将长期保持赤地千里的自然地貌。人们司空见惯了每年的夏季不大的降雨量,就会在各地城区汇聚出一片汪洋大海的内涝积水场景;大西北一些光秃的山峦、峡谷夏季不大的降雨量就易发山洪的现象;大西北一些不渗水的石质地面周边土壤,因得到来自于硬质地面的叠加雨水而植物生长旺盛的现象,这都是叠加自然降雨量所必然出现的结果。显然以此可折射出我国大西北如不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而仅凭每年夏季仅有的200毫米降雨量,植物必然会因得不到持续的给水而干枯死亡。这就是大西北荒漠化“顽疾”,该地区年降雨量虽高达3600亿立方米,但没起到浸润植物生长而荒漠化的最根本原因。
(4)亘古至今大西北荒漠化的旱地上,中华儿女累代辛劳并投入巨资也未能真正改变大西北荒漠化面貌,在我国大西北只有采用类同本次实用新型人所申请“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可起到叠加降雨改造旱地的创新技术的效果,不是“1加1等于2或大于2”,而是在大西北的旱地上可起到叠加降雨量“1加1”可彻底改变大西北的土壤含水让园林、农作物、林木旺盛成长的墒情,起到了犹如定向园林、种植的树木、农作物范围内的旱地注入自然降雨的作用,由此这一创新技术就能在我国大西北通过叠加自然降雨量的技术方式,就有把握让我国大西北120万平方公里的旱地,其中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全面披上绿装。
综上:1、在我国若采用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技术装置,单单用于叠加降雨改造旱地可实现:(1)在大西北为中华民族浸润新增耕地(绿地)9亿亩;(2)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3)发展壮大我国西北地区的畜牧业;(4)“聚水装置”铺设在任何干旱、半干旱地域,平均可覆盖出占总面积50%的干燥土地,以此就可遮盖多达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沙漠、戈壁的地貌,从而杜绝了强风作用下引发沙尘暴现象,大幅降低整个华北地区各省市城市沙尘污染强度、次数;(5)扩充国人的生存空间,可让大西北所有类似宁夏西海固的地区,无需移民搬迁可实现就地创业致富,可让几亿国人在此安居乐业;(6)避免了运河远距离调水的前提要件水源问题,避免了运河调水需兴建运河所裹挟挖河、占地、移民、拆迁等一系列巨额资金投入。(7)在大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土地上若实现绿化,可做到无需开采稀缺淡水资源的状况下,也照样既可实现绿地蓝天,与此同时也杜绝了环境退化和生态恶性循环;(8)避免了多年来旱地年年种树不见林的高死亡率,提升种树种草的成活率;(9)让多年来国人梦想在大西北筑起万里绿色长城以抵御风沙的梦想变为现实。鉴此在此指出:“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在改造干旱、半干旱土地上的作用远远超过以色列人所实用新型“滴灌技术”在改变干旱土地上的作用。其理由在于一是滴灌的前提需利用已有水源或远距调入外水;二是铺设滴灌系统的每亩地(666平米)的投入,至少是“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用在每亩土地上投资金额的10多倍。以此可见:“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所具有的巨大潜能。鉴此再次重申,若将“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的构件勾瓦板、股瓦板(即左聚水板3和右聚水板4),替换上地光伏,也就让“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实现了除以上所列9项功能外,也完全具有了在我国大西北的广阔的旱地上,催生出浩大的光伏发电基地,以此即可实现大西北廉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又可彻底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左用水地带、左容水槽、左聚水板、右聚水板、右容水槽和右用水地带;
所述左聚水板和所述右聚水板相互拼接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用于使降落至所述左聚水板上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所述左容水槽,用于使降落至所述右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所述右容水槽;
所述左容水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右容水槽的长度方向均与雨水流动方向垂直;
所述左容水槽接近所述左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左溢水口,所述右容水槽接近所述右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右溢水口,用于使所述左容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所述左溢水口流至所述左用水地带,用于使所述右容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所述右溢水口流至所述右用水地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落水孔;所述落水孔设置在所述左容水槽的底板和所述右容水槽的底板;所述左容水槽通过所述落水孔与所述左用水地带连通,所述右容水槽通过所述落水孔与所述右用水地带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脊盖板;所述脊盖板设置在所述左聚水板与所述右聚水板连接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堰板;所述水堰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容水槽的两端,以及所述右容水槽的两端,用于防止雨水从所述左容水槽的两端和所述右容水槽的两端流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件;所述固件贯穿所述左容水槽的底部以及所述右容水槽的底部,用于将所述左容水槽和所述右容水槽固定安装在地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龙埂堰;所述龙埂堰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左用水地带上以及所述右用水地带上,用于防止雨水从左用水地带和所述右用水地带上直接流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伏板或光伏膜;所述光伏板或所述光伏膜设置在所述左聚水板的上表面和所述右聚水板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容水槽、所述左聚水板、所述右聚水板和所述右容水槽均由塑料、橡胶、沥青、纺织品、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容水槽、所述左聚水板、所述右聚水板和所述右容水槽均由陶土、瓷土、水泥、石棉、玻璃、石膏、石英、黄土、沙子、矿渣或炉渣制成。
10.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多个所述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逐一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通过所述左用水地带和所述右用水地带相互拼接。
CN201921024533.8U 2019-07-02 2019-07-02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Active CN210130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4533.8U CN210130229U (zh) 2019-07-02 2019-07-02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4533.8U CN210130229U (zh) 2019-07-02 2019-07-02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30229U true CN210130229U (zh) 2020-03-10

Family

ID=69707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4533.8U Active CN210130229U (zh) 2019-07-02 2019-07-02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302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4683A (zh) * 2019-07-02 2019-09-10 北京林业大学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CN112056183A (zh) * 2020-09-15 2020-12-11 广州新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4683A (zh) * 2019-07-02 2019-09-10 北京林业大学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CN112056183A (zh) * 2020-09-15 2020-12-11 广州新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29344Y (zh) 模块式花盆及屋顶绿化自循环灌溉种植系统
CN208266847U (zh) 适用于黄土地区的沟壑区快速修复结构
CN108360761B (zh) 一种雨水利用和减载节水控根的屋顶种植方法
CN102318538A (zh) 黄土高原丘陵区梯级温室的集雨自压灌溉系统
CN106013624B (zh) 一种基于植草板改造的绿色海绵屋顶的技术方法
CN104335879A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植被人工修复方法
CN105986566B (zh) 一种海绵体多功能生态治理的方法
CN103422466B (zh) 一种黑臭河道治理及恢复方法
CN103270930A (zh) 一种蔬菜水旱轮作栽培设施及栽培方法
CN104285774A (zh) 一种高层建筑攀援植物垂直绿化系统
CN110073876B (zh) 一种直立式硬质化岸坡的生态化改造方法
CN102356735A (zh) 立体水田
CN210130229U (zh) 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
CN103556676A (zh) 太阳能光伏供电提水泵从雨水收集池提水浇灌树木的装置
CN103321194B (zh) 一种采用护坡技术的旱地生态拦截沟渠及其构建方法
CN202918755U (zh) 高层建筑节能生态花园式绿化系统
CN102943503A (zh) 沙漠集雨蓄水滴灌装置
CN101548615A (zh) 一种多孔巢砖立体绿化植被技术
CN206909346U (zh) 自灌溉景观蓄水装置
CN108331269B (zh) 一种种植型窑洞屋顶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8385702B (zh) 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206188500U (zh) 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生态沟渠
CN202335260U (zh) 立体水田
CN103790381B (zh) 一种空中温室的建造方法
CN212520286U (zh) 一种绿地草坪蓄水节水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