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5946B - 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5946B
CN111555946B CN202010075112.9A CN202010075112A CN111555946B CN 111555946 B CN111555946 B CN 111555946B CN 202010075112 A CN202010075112 A CN 202010075112A CN 111555946 B CN111555946 B CN 1115559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criber station
bus
transmitting
sub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51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5946A (zh
Inventor
S.魏森迈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555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5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5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5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06F13/36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common bus or bus system
    • G06F13/368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common bus or bus system with decentralised access control
    • G06F13/376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common bus or bus system with decentralised access control using a contention resolving method, e.g. collision detection, collision avoid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04L12/40032Details regarding a bus interface enhanc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13Management of data rate on the b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3Bus networks with centralised control, e.g. p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7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 H04L12/413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with random access, e.g. carrier-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 H04L12/4135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with random access, e.g. carrier-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using bit-wise arbi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2012/40208Bus network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bus standard
    • H04L2012/40215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2012/40267Bus for use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H04L2012/40273Bus for use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eing a vehicl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总线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方法。主机用户站包括: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用于经总线系统的第一子总线将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在控制方面比主机用户站级别低的从机用户站和/或从其接收消息;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用于经总线系统的第二子总线将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和/或从其接收消息;通信控制装置,用于创建要发送的消息或者分析从子总线之一接收的消息;和逻辑关联装置,用于逻辑关联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用于输出根据从第一子总线接收的消息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的用于输出根据从第二子总线接收的消息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使得只有一个信号作为接收信号被转发给通信控制装置的连接端。

Description

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一种用于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其中在传感器与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与传统的CAN总线系统相比被提高。
背景技术
为了在传感器与控制设备之间、例如在车辆中的传感器与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总线系统,在该总线系统中,数据在作为CAN协议规范的ISO11898-1:2015标准下作为消息以CANFD来传输。这些消息在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如传感器、控制设备、发生器等等之间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在车辆中,CAN FD目前在入门阶段在第一步骤中大多在传输数据字段的位时以2Mbit/s的数据比特率而在传输仲裁字段的位时以500kbit/s的仲裁比特率来使用。
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减少总线上的成员来实现对数据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现有的总线越来越频繁地被共享。由此,CAN总线的数目总是持续增加。然而,如果信息必须在没有大的延迟的情况下到达总线系统的很多用户站,则这就带来了问题。出于该原因,车辆的有工作能力的微控制器或者控制设备配备很多CAN协议控制器,使得这些微控制器或者控制设备可以同时参加利用很多总线系统的通信。然而,由此总线系统的成本升高,因为CAN协议控制器比较昂贵。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一种用于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所述用户站和方法解决之前提到的问题。尤其应该提供一种用于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一种用于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其中数据率高的传感器也能成本低廉地在事后连接到现有的串行总线系统、尤其是CAN总线系统上,使得数据传输率高的传感器的数据能被传输给总线系统的其它用户站。
该任务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总线系统的主机用户站来解决。该主机用户站包括: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用于经由总线系统的第一子总线将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和/或从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接收消息,该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该主机用户站级别更低;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用于经由总线系统的第二子总线将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和/或从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接收消息;通信控制装置,用于创建所要发送的消息或者用于分析从总线系统的子总线之一接收到的消息;和逻辑关联装置,用于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被设置用于输出根据从第一子总线接收到的消息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的被设置用于输出根据从第二子总线接收到的消息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的逻辑关联,使得只有一个信号作为接收信号被转发给通信控制装置的连接端。
利用所描述的用户站,可以在花费不高的情况下将附加的传感器事后补充到已经存在的并且经过考验的总线中。由此,能预期比到目前为止更少的改变和测试花费。
基于所描述的用户站的设计方案,控制设备的微控制器可以配备更少的总线协议控制器或通信控制装置。尤其是,即使将两个或更多个传感器连接到控制设备的微控制器上,也只需要一个总线协议控制器或只需要一个通信控制装置。由此,可以节省总线系统的成本。
该用户站的其它有利的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按照实施例,该逻辑关联装置被设计并且与通信控制装置连接为使得:在其中不仅在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连接端上存在信号而且在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的连接端上存在信号的情况下,在通信控制装置的连接端上转发具有如下信号状态的接收信号,所述信号状态由在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连接端上的信号的信号状态与在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的连接端上的信号的信号状态的叠加所产生。
按照实施例,第一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从第一子总线的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主动地收集数据。
可能地,通信控制装置被设计为:根据应该从子总线的哪个用户站收集哪些数据来选择在由主机用户站发送的消息中的识别码。
可能地,通信控制装置与第一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接线为使得将已由通信控制装置创建的所要发送的消息输入到第一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中,以便将该消息发送到第一和第二子总线上。
可设想的是:第二子总线的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比主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级别更低或在控制方面级别更高或与主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平级。
可选地,主机用户站是控制设备而第一子总线的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是传感器或执行器,其中第二子总线的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是控制设备或传感器或执行器。
第一发送/接收装置还可以被设计为:当主机用户站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第一子总线时,以能由从机用户站改写的电压电平来发送总线信号,其中第一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当主机用户站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第一子总线时,将该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用于接收数据的判断阈降低到第二判断阈,使得第一发送/接收装置可以接收如下数据,从机用户站以比主机用户站用来发送消息的最大电压电平更低的最大电压电平来产生这些数据,其中第一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在预先给定的在此期间主机用户站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第一子总线的时长期满之后将该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用于接收数据的判断阈提高到判断阈并且将确认位发送到子总线上,该确认位具有更大的最大电压电平。
之前所描述的用户站可以是总线系统的一部分,该总线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子总线和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该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主机用户站级别更低,其中该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与该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通过所述至少两个子总线之一来彼此连接,使得该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可以与从机用户站中的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进行通信。
在这种情况下,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可以被设计为:借助于通信协议通过至少一个子总线来进行通信,其中在第一通信阶段协商用户站中的哪个用户站在第二通信阶段无冲突地访问子总线,其中该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被设计为:在其中该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无冲突地访问子总线并且将对于该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来说能改写的电压电平发送到总线上的第二通信阶段,将数据经由子总线发送给该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
在这种情况下,该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可具有发送/接收装置,用于经由总线系统的第一子总线将消息的数据发送给主机用户站和/或从主机用户站接收消息,该主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从机用户站级别更高,其中该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当主机用户站主动要求从机用户站嵌入这些数据时,将这些数据嵌入到由总线系统的主机用户站发送的消息中。
从机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还可以被设计为:以比主机用户站用来发送消息的最大电压电平更低的最大电压电平来产生数据,其中该发送/接收装置还被设计为将至少一个起始位前置于这些数据并且紧接着这些数据以两个由该发送/接收装置所发送的电压电平中的较低的电压电平来发送总线信号。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从机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以比由总线系统的主机用户站发送的消息的数据率更高的数据率来将数据发送到子总线上。
可能地,从机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分析在由主机用户站发送的消息中的识别码,其中该发送/接收装置还被设计为:基于对识别码的分析的结果来选择应被嵌入到由总线系统的主机用户站发送的消息中的数据。
按照一个实施例,从机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被设计为:当主机用户站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子总线时,将数据嵌入到填充位之间,这些填充位由主机用户站以规律的间隔发送。
之前提到的任务还通过用于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来解决。在该总线系统中,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与至少两个子总线连接,在所述至少两个子总线上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用户站,其中该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具有通信控制装置,用于创建所要发送的消息或者用于分析从子总线之一接收到的消息,而且该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第一子总线的第一发送/接收装置和至少一个用于第二子总线的第二发送/接收装置,而且其中该方法具有如下步骤:经由第一子总线,利用第一发送/接收装置来将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并且从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接收消息,该从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主机用户站级别更低;经由第二子总线,利用第二发送/接收装置来将消息发送给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并且从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接收消息;利用与通信控制装置连接的逻辑关联装置来对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在其上输出已根据从第一子总线接收到的消息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的在其上输出已根据从第二子总线接收到的消息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进行逻辑关联,使得只有一个信号作为接收信号被转发给通信控制装置的连接端。
该方法实现了与其之前关于用户站提到的相同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它可能的实现方案也包括之前或者在下文关于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或者实施方式的没有明确提到的组合。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将把单个方面作为改善方案或补充方案添加到本发明的相应的基本形式。
附图说明
随后,本发明参考附图并且依据实施例进一步予以描述。其中:
图1示出了按照第一实施例的总线系统的简化框图;
图2示出了用于阐明由按照第一实施例的总线系统的至少一个用户站发送的消息的结构的图表;
图3示出了用于在按照第一实施例的用户站之间的有效数据传输的为CAN_H-CAN_L的差分电压关于时间的示意性变化过程;
图4示出了用于在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用户站之间的有效数据传输的为CAN_H-CAN_L的差分电压关于时间的示意性变化过程;而
图5示出了按照第三实施例的总线系统的简化框图。
在这些附图中,只要不另作说明,相同或者功能相同的要素就配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总线系统1的特别示例,该总线系统例如可以是串行总线系统、尤其是CAN总线系统,在该CAN总线系统中,按照CAN和/或CAN FD协议等等来进行通信。总线系统1能用在车辆、尤其是机动车、飞机等等中,或者能用在其它技术设备、尤其是装配和/或拆卸设备、医院等等中。然而,总线系统1并不限于CAN总线系统。
在图1中,总线系统1具有第一至第五用户站10、20、30、40、50作为示例,所述第一至第五用户站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子总线61、62上。当然,替选地还能将更多或更少的用户站连接到总线系统1上。
第一用户站10具有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逻辑关联装置14和通信控制装置15。
而第二用户站20具有发送/接收装置21和反射减少单元22。第三用户站30具有发送/接收装置31和反射减少单元32。用户站10、20、30的发送/接收装置11、21、31分别直接连接到总线61上,即使这在图1中未更详细地示出。用户站10、40、50的发送/接收装置12、41、51分别直接连接到总线62上,即使这在图1中未更详细地示出。
更准确地说,用户站10、20、30分别被连接到第一子总线61的第一总线芯线611和第二总线芯线612上。总线芯线611、612也可以被称作CAN_H和CAN_L的芯线,而且用于在发送状态下耦合输入信号CAN_H和CAN_L的显性电平。在用户站20的情况下,反射减少单元22被接到子总线61的两个总线芯线611、612之间。在用户站30的情况下,反射减少单元32被接到子总线61的两个总线芯线611、612之间。
用户站10、40、50分别被连接到第二子总线62的第一总线芯线621和第二总线芯线622上。总线芯线611、612也可以被称作CAN_H和CAN_L的芯线,而且用于在发送状态下耦合输入信号CAN_H和CAN_L的显性电平。在用户站40的情况下,反射减少单元42被接到子总线62的两个总线芯线621、622之间。在用户站50的情况下,反射减少单元52被接到子总线62的两个总线芯线621、622之间。
通过第一子总线61,消息65、66能作为以信号CAN_H和CAN_L的形式的帧在各个用户站10、20、30之间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在信号CAN_H与CAN_L之间形成差分电压UD作为总线信号。随后,这尤其是关于图3更详细地予以描述。消息65在CAN或CAN FD帧中被发送。消息66在按照CAN FD的后续系统的帧中被发送。
通过第二子总线62,消息65、66能作为以信号CAN_H和CAN_L的形式的帧在各个用户站10、40、50之间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在信号CAN_H与CAN_L之间同样形成差分电压UD作为总线信号。
通信控制装置15用于控制用户站10经由总线61、62与用户站20、30、40、50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站的通信。通信控制装置11能像常规的CAN控制器或CAN FD控制器那样来实施。附加地,通信控制装置11可以按照CAN FD的后续系统来实施,以便发送消息66。那么,发送/接收装置11、12、21、31、41、51也与之相对应地来实施。
图1的第一用户站10例如是机动车的控制设备。第二用户站20和第三用户站30分别例如是机动车的传感器。此外,第四用户站40和第五用户站50分别例如可以是机动车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是任意的传感器,该任意的传感器适合于在摄像机中的尤其雷达测量、激光雷达测量或者适合于测量超声波等等。尤其是将传感器与自主驾驶相结合地使用,其中传感器需要数据传输的大部分的带宽。然而,替选地,传感器也适合于测量至少一个其它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湿度或雨滴等等。
在之前提到的示例中,第一用户站10在控制方面比第二和第三用户站20、30级别更高。因而,第一用户站10可以被称作主机用户站。第二用户站20可以被称作从机用户站。第三用户站30可以被称作从机用户站。此外,第一用户站10在控制方面比第四和第五用户站40、50级别更高。因而,第四用户站40可以被称作从机用户站。此外,第五用户站50可以被称作从机用户站。
因此,总线系统1的总线被分成多个子总线61、62。在图1的示例中,始终有两个传感器(用户站20、30或40、50)与控制设备(用户站10)共同连接在子总线61、62之一上。传感器(用户站20、30)的线路被引导直至控制设备(用户站10)中并且在发送-接收装置11中紧密地彼此连接。传感器(用户站40、50)的线路被引导直至控制设备(用户站10)中并且在发送-接收装置12中紧密地彼此连接。
因此,用户站10(控制设备)分别以一个发送-接收装置11、12连接在子总线61、62的每根子总线上。子总线-发送-接收装置11、12的Rx1-Rx2连接端(引脚)通过逻辑关联装置14不相交地逻辑关联并且与通信控制装置15的Rx(输入)连接端连接。因此,逻辑关联装置14是逻辑模块,即,或逻辑关联模块。通信控制装置15的Tx(输出)连接端与发送-接收装置11、12的所有Tx连接端(引脚)连接。
更准确地说,逻辑关联装置14可以在它的连接端Rx1、Rx2中的每个连接端上从子总线61、62接收信号。然而,逻辑关联装置14总是只将一个信号作为接收信号RX转发给通信控制装置15的连接端Rx。在这种情况下,逻辑关联装置14要么转发在连接端Rx1上的信号要么转发在连接端Rx2上的信号。每当用户站10只向用户站20、30、40、50之一请求数据652并且还没有出现如下错误时,就出现这种情况,在所述错误的情况下,这些用户站之一错误地读取识别码651x、653x并且因此错误地将数据652嵌入到消息65中。
然而,如果应该不仅在连接端Rx1上存在信号而且在连接端Rx2上存在信号,则逻辑关联装置14根据在连接端Rx1和连接端Rx2上的这两个信号形成唯一的信号。为此,逻辑关联装置14将相应的同时存在的信号状态叠加。在这种情况下,在通信控制装置15的连接端Rx上的接收信号RX是具有如下信号状态的信号,所述信号状态由在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的连接端Rx1上的信号的信号状态与在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的连接端Rx2上的信号的信号状态的叠加所产生。每当这些用户站之一错误地读取识别码651x、653x并且因此错误地将数据652嵌入到消息65中时,或者每当用户站10同时向用户站20、30、40、50中的超过一个用户站请求数据652时,就出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是:用户站20、30、40、50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站被设计为:在预先给定的时长之后才将数据652嵌入到消息65中,使得两个用户站20、30、40、50的数据652不叠加。
理想地,发送-接收装置11、12和/或逻辑关联装置14和/或Tx连接端的连接被实施为共同的构件,如在图1中示出的那样。由此,在用户站10上需要尽可能少的连接端。还能将电路板上的更少的线路引导到通信控制装置15。
替选地,Tx连接端的接线和/或逻辑关联装置14可以实现在通信控制装置15中。
如在图1中示出以及之前所描述的这种电路例如可以通过软件来配置。由此,在有利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微控制器上或在通信控制装置15和发送-接收装置11、12上的设计改变,其中诚然并不能节省连接端(引脚)。
用户站10的发送/接收装置11、12分别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消息65、66。发送/接收装置11、12可以像常规的CAN收发器和/或CAN FD收发器那样来构造。附加地,第一用户站10的发送/接收装置11具有切换装置113,如在下文还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附加地,第一用户站10的发送/接收装置12具有切换装置123,如在下文还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
发送/接收装置21、31用于接收消息65、66,然而也用于发送数据652,如在下文还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为此,用户站20具有切换装置23。为此,用户站30具有切换装置33。
发送/接收装置41、51用于接收消息65、66,然而也用于发送数据652,如在下文还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为此,用户站40具有切换装置43。为此,用户站50具有切换装置53。
数据652尤其设计得具有低于5V或3.3V的电平,这是一般在数据系统中常见的电压电平。具有比5V或3.3V更低的电平的消息或信号随后也被称作LV消息,这些LV消息的位也被称作LV位。在用户站20、30、40、50中,所发送的总线信号相对接地的电压具有大约1.2V的值,或者差分电压UD具有在0.0V≤UD≤0.5V的范围内的值。而用户站10发送如下总线信号,该总线信号的差分电压信号电平具有在0.0V≤UD≤2V的范围内的值。
利用反射减少单元22、32、42、52可以抑制反射,所述反射由于敞开的总线芯线端、插拔连接器或者在相对应的子总线61、62中的分岔而形成。反射减少单元22、32、42、52例如可以分别设计为齐纳二极管,所述齐纳二极管在尽可能多的位置将相应的子总线61、62上的差分电压UD限制到最小0V且最大2V。为了同样可以针对LV位抑制反射,电压在LV位的传输期间被限制,必要时附加地被限制到最大0.5V或者甚至0.2V。在传输具有原始电平的位之前,及时地提高0.5V限制,使得限制到2V。然而,硬限制到0.5V或0.2V会导致:不能传输具有2V的标准位。对此采取行动,使得只有当可以预期LV传输时,用户站10、20、30、40、50中的尽可能多的用户站才将电压限制到最大0.5V或0.2V,但是也只有在由限制所引起的短路电流、即经过齐纳二极管的电流不超过确定的值的条件下才将电压限制到最大0.5V或0.2V。如果短路电流例如大于0.3mA,则该限制从0.5V或0.2V被切换到2V,而且借此容许:可以发送具有2V的标准位。
如在图2中依据针对在图2上方的CAN帧和在图2下方的CAN-FD帧的消息65分别作为关于时间t的电压U所示出的那样,在两个子总线61、62上的CAN通信基本上可以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通信阶段。这些通信阶段中的第一通信阶段是仅仅示意性示出的仲裁阶段651、653之一。第二通信阶段是在CAN-FD中也被称作数据阶段的区域中发送数据652。相比于传统的CAN,在CAN-FD中,在仲裁阶段651、653结束时,将随后的数据阶段的比特率提高到例如2、4、8Mbps。借此适用:在CAN-FD或CAN FD的后续系统中,在仲裁阶段651、653中的比特率小于在数据652的区域中的比特率。在CAN-FD中,用于数据652的区域相对于用于CAN帧的数据652的区域明显缩短,如从在图2上方的CAN帧与在图2下方的CAN-FD帧的比较所得知的那样。相同的情况适用于按照CAN FD的后续系统来构造的消息66。在CAN FD的后续系统中,在第二通信阶段中,可以在数据字段中传输超过64字节,使得在CAN FD的后续系统中的帧比CAN-FD帧更长。
在仲裁阶段651、653中,在子总线61上的用户站10、20、30之间借助于标识码或识别码651x、653x来协商:总线系统1的目前进行发送的一个或多个用户站10、20、30中的哪个用户站在紧接着的第二通信阶段至少暂时获得对子总线61的独占的、无冲突的访问。在该第一通信阶段之后,在对应于用于数据652的区域的第二通信阶段中,进行对消息65或66的有效数据的传输。对于消息65或66来说,这通过用户站10、20的交互或者用户站10、30的交互来实现,如下。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在子总线62上的用户站10、40、50。
随后关于子总线61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子总线62。
图3针对消息65的一部分示出了关于时间t的差分电压,UD=CAN_H-CAN_L,在总线61上传输消息65时,该差分电压在总线芯线611、612之间在信号CAN_H与CAN_L之间形成。图3示出了消息65的在时间点t1至t3之间的部分。在时间点t1,第一用户站10开始发送仲裁阶段651的最后的位651N。在时间点t2,第二用户站20开始发送,以便传输来自用于数据652的区域中的预先确定的数目N个位6521至652N。预先确定的数目N个位6521至652N能根据总线系统1的类型来选择。在时间点t3,第一用户站10开始发送确认位655,这在时间点t4结束。
按照图3,仲裁阶段651的位651N和确认位655分别具有时长T1。紧接着具有显性数据状态的位651N的是具有隐性数据状态并且具有时长T2的位。时长T1、T2一样长。而用于数据652的区域的位6521至652N分别具有时长T31。时长T1比时长T31长得多。在图3的示例中,时长T1是时长T31的四倍长。LV位尤其可以持续标准仲裁位为了传输而需要的时长T1的1/2、1/8或1/32。因此,用于传输数据652的数据率比用于在仲裁阶段651、653中的传输的数据率高得多。
如在图3中所示出的那样,在信号CAN_H与CAN_L之间形成差分电压UD,该差分电压对于两个不同的数据状态1或者0或高或者低或显性或者隐性来说不一样高。另外,在图3的特例中,在冲裁阶段651、653期间,差分电压UD的最大电平约为2V。而差分电压UD在用于发送数据652的第二通信阶段期间的最大电平约为0.4V。
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在子总线61上针对图3的差分电压UD的信号:第一用户站10作为在仲裁阶段651的仲裁的赢家来在时间t1+T1之后将该第一用户站的被发送到子总线61上的信号降低到隐性电平。借助于切换装置113可以降低或切换被发送到子总线61上的信号。然而,替选地,通信控制装置15已经可以预先给定相对应的发送信号TxD,该发送信号由发送/接收装置11必要时借助于切换装置113被转交到子总线61上。
第一用户站10或其发送/接收装置11一直保持隐性电平,直至时长T3期满。换言之,第一用户站10或其发送/接收装置11一直保持隐性电平,直至第一用户站10或其发送/接收装置11想要发送确认位655,以便经由子总线61来报告对消息65的接收的成功或者不成功。
此外,第一用户站10、更准确地说该第一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11借助于切换装置113在时间点t2来对该第一用户站的用于从总线61接收消息65、66的判断阈进行切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用户站10在时间点t2从第一判断阈111切换到第二判断阈112。在时间点t3,第一用户站10将它的判断阈从第二判断阈112重新切换回到第一判断阈111。第二用户站20在时间点t2和t3借助于切换装置23来执行对该第二用户站的判断阈的相同的切换。第三用户站30在时间点t2和t3借助于切换装置33来执行对该第三用户站的判断阈的相同的切换。
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判断阈111具有为1V的电压值。而在图3的示例中,第二判断阈112具有为0.2V的电压值。因此,第一用户站10在时长T3期间将高于0.2V的值的电压电平识别为显性数据状态或总线状态。所有其它电压电平都被识别为显性数据状态或总线状态。
而第一用户站10在时长t2–t1期间才将高于1.0V的值的电压电平识别为显性数据状态或总线状态。因此,将低于相应的判断阈111、112的电压电平评价为隐性数据状态或总线状态。
在时间T3,第二用户站20可以发送它的数据652。为此,第二用户站20分析第一用户站10的消息65的识别码651x、653x。视第二用户站20在消息65中接收到哪个识别码651x、653x而定,第二用户站20在消息65中补充相应的所希望的数据652。为此,即使原本第一用户站10或第三用户站30已经在仲裁阶段651赢得了仲裁并且因而按照CAN协议或CAN FD协议对于消息65的第二通信阶段来说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总线61,切换装置16也在时长T3期间将发送-接收装置12切换到发送。
借此,例如第一用户站10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正常的电平来发送帧,而第二用户站20将它的数据652嵌入到该帧中。
第二用户站20、更准确地说该第二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21和/或切换装置23只对被分配给该第二用户站的至少一个识别码651x、653x做出反应。相同的情况适合于第三用户站30。第二用户站20的发送/接收装置21仅仅以被降低的电平来发送数据652,所述数据尤其是传感器的测量数据。相同的情况适合于第三用户站30。而由第一用户站10以正常的电平和被降低的波特率来进行仲裁。在图3的示例中,数据652具有如下电平,该电平与仲裁阶段651、653的位以及确认位655的电平相比降低。
按如下地来实现在第一与第二用户站10、20或第一与第三用户站10、30之间的发送的过渡。在最后一个被发送的隐性仲裁位651N之后,第一用户站10发送隐性电平,以便第二用户站20可以传输它的数据652。第一用户站10的最后一个被发送的仲裁位651N需要一些时间,直至该仲裁位已经经由子总线61传播并且到达了第二用户站20。第二用户站20也需要一些时间,以便对该最后一个被发送的仲裁位651N进行登记并且开始发送数据652。数据652的第一个被发送的位同样需要一些时间,直至该第一个被发送的位已经经由子总线61传播到了第一用户站10。这些延迟取决于第二用户站20的特性并且取决于子总线61在第二用户站20与第一用户站10之间的长度。这些延迟可能对于用户站20来说不同于在用户站10、30之间的延迟或在传感器之间不同而且取决于相应存在的周围环境条件,诸如温度、湿度等等。
第二用户站20将起始位6520前置于数据652,以便第一用户站10知道第二用户站20什么时候发送第一数据位6521。在完整传输了数据652之后、即在发送了最后一个数据位652N之后,第二用户站20在时长T32期间发送隐性电平。
为了传输包括起始位6520在内的数据652,第二用户站20提供所限定的数目的仲裁位时长或所限定的时间T3。一旦所述时长或时间流逝,第一用户站10以及必要时在子总线61中的一个或多个其它用户、例如用户站30就通过以正常的电平和被降低的波特率发送确认位655来结束传输或接收,如之前所提及的那样。
在结束测量数据传输与对确认位655的发送之间,计划以时长T32的形式的足够的预留时间,以便数据652的最后的数据位不能被破坏。
由此,可以降低子总线61或子总线62的总线负荷。还可以提高在尤其是控制设备与传感器之间的传输的数据率。如果第一用户站10没有发送应按照到目前为止的CAN协议在CAN FD的情况下以规律的间隔发送的填充位657,则数据率可能在沿陡度相同并且电平从2V降低到0.4V的情况下几乎变为五倍。
利用所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用于CAN或CAN FD或CAN FD的后续系统的协议被实施为使得作为从机用户站的传感器可以将它们的测量数据嵌入到由作为主机用户站的控制设备为此所发送的帧中。还有利的是:控制设备可以随时并且突发地并且仅在需要时向传感器收集最新的传感器数据或测量值。由此,控制设备总是可以以目前所需的当前的测量值来工作,而且在这些子总线上的总线负荷不受不必要地被发送的传感器数据限制。
因此,相对于传感器,控制设备作为主机出现。也就是说,在当前示例中,用户站10主动询问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其方式是该用户站10发送CAN消息65、66的帧,传感器或用户站20、30、40、50将它们的数据652嵌入到这些CAN消息中。
在总线系统1的所描述的配置下,不可能直接超越子总线在传感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例如在用户站20与用户站40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这种数据交换通常也不必要。然而,如果这种数据交换应该是可能的,则传感器、例如用户站20可以首先将所希望的数据或信息传输给控制设备、即用户站10,该用户站10紧接着将所述数据或信息分配给用户站30和/或用户站40和/或用户站50。
对于尤其是被用于传感器的从机用户站20、30、40、50来说,发送/接收装置21、31、41、51可以成本更低廉地被研发和制造,因为从机用户站20、30、40、50仅须能够以被降低的电压电平来进行发送并且对电磁兼容性(EMV)的要求可以在低电压电平的情况下更简单地并且以更低的成本来实现。
低电压电平的另一优点还是:可以用3.3伏特而不是5伏特来给从机用户站20、30、40、50供应电能,因为CAN-High的最大电平不必为3.5伏特。由此,可以降低用户站20、30、40、50的损耗功率。
与常规的CAN或CAN FD相比,利用之前所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可以将数据传输率提高多倍。
另一优点在于:由用户站10、20、30、40、50执行的LV通信并不干扰在相应的子总线61、62上的标准CAN或标准CAN FD通信,该LV通信以比在其它情况下在数字系统中常用的为5V或3.3V的高电压(high voltage)更低的电压(low voltage)来运行。LVCAN用户站在数据传输时产生比常见的差分电压更小的差分电压。差分电压小得使得这些差分电压不能被标准CAN用户站察觉,因为这些差分电压低于为1V的判断阈,即例如为0.5V或者甚至为负。
有利地,用户站10、20、30、40、50被设计为使得标准CAN成员容忍由所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执行的消息传输并且不寄送错误消息67。由此,所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通信。然而,之前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可以被设计为使得这些用户站可以在需要时更换到标准协议上并且于是同样可以与标准CAN用户站交换信息。
因此,由所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实施的方法与到目前为止的CAN总线系统完全兼容。因而,标准CAN或者标准CAN FD用户站可以同样在总线系统1中不受所描述的用户站10、20、30、40、50的另一种类型的通信干扰地来进行通信。
一般来说,当应该将附加的传感器嵌入到现有的总线系统1中而不应该对到至少一个到目前为止的用户站10的线缆束进行修改时,或者当不应该发生由于总线延长而形成的反射(由于所述反射必须降低波特率)的危险时,采用子总线61、62特别适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添加附加的子总线61、62,则即使微控制器的所有CAN协议控制器、诸如通信控制装置15都在使用中,也可以继续使用用户站10的现有的微控制器。由此,能部分地节省巨大的研发成本。
图4示出了按照第二实施例的利用差分电压UD的传输。这里,第一用户站10以规律的间隔或分别在时长T4期满之后就将填充位657传输到子总线61和子总线62上,以便能够实现总线系统1的用户站10、20、30的同步。借此,在总线系统1中的通信与到目前为止的具有CAN FD或CAN FD的后续系统的CAN协议完全兼容。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这可以实现为使得第一用户站10发送具有内容“FFFFFFFFFFFFFFFF”的消息65。第二用户站20、更准确地说该第二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21总是将它的数据652嵌入到第一用户站10的填充位657之间。在沿陡度相同并且电平从2V降低到0.4V的情况下,数据率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变为超过三倍。
可选地,如关于图3所描述的那样在子总线61上进行通信并且如关于图4所描述的那样在子总线62上进行通信。装置11、12与此相对应地来实施。
图5示出了按照第三实施例的总线系统2的另一特例,该总线系统例如可以是串行总线系统、尤其是CAN总线系统。除了随后描述的区别之外,总线系统2以与之前针对按照上文的实施例之一的总线系统1所描述的相同的方式来设计。
总线系统2具有三个控制设备,即用户站10、100、1000。用户站10、100、1000分别具有通信控制装置15、尤其是协议机,该通信控制装置分别与每个所连接的子总线61至64的发送/接收装置11、12、13、尤其是收发器连接。控制设备、即用户站10、100、1000分别作为主机M出现,而连接在用户站100上的两个传感器或用户站110、120以及连接在用户站10上的四个传感器或用户站20、30、40、50都作为从机出现。用户站10的传感器形成两个子总线61、62。用户站100的传感器共同形成一个子总线63。用户站10、100、1000形成子总线64。像子总线61、62那样,子总线63、64也分别具有两个总线线路,即使这些总线线路为了简化而在图5中未示出。
在总线系统2中,通过经由主机子总线64的仲裁来决定:控制设备中的哪个控制设备、即用户站10、100、1000中的哪个用户站在消息65、66中允许发送信息并且借此发送数据652或允许从其所连接的传感器、即用户站20、30、40、50、110、120之一接收数据652。如果在子总线64上通信时出现错误,则已经察觉到该错误的用户站10、100、1000将错误消息67发送到子总线64上,以便向其它用户站10、100、1000报告该错误。当然,在错误情况下也可以在子总线61、62、63中发送错误消息67,尤其是如在CAN FD的情况下的CAN协议规范中所规定的那样。
按照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一个修改方案,在总线系统1、2中,至少一个附加的用户站可以连接到第一用户站10上。附加的用户站可以是总线系统1、2的任意其它成员,该成员根据常规的CAN协议和/或CAN FD协议来发送消息。因此,附加的用户站尤其是控制设备或者是传感器或者是执行器。因而,附加的用户站要么在控制方面比第一用户站10级别更高要么在控制方面比第一用户站10级别更低。替选地,可能的是:附加的用户站是车辆的另一设备,该另一设备与第一用户站10同级别和/或在控制方面与第一用户站10没有其它关系。
如果附加的控制设备或主机应该作为用户站10或其它用户站被连接到总线系统2上,则有利的是:将这些控制设备或主机连接在唯一的子总线61、62、63、64上,因为对消息65、66的仲裁只有在唯一的子总线之内才可能无损。
一般来说,在总线系统1、2中可能的是:将超过三个用户连接到子总线61、62、63、64中的至少一个子总线上。不过,那么对反射的减少就可能有问题。但是,这些控制设备通常配备有超过一个通信控制装置15或其它协议控制器,使得其余的控制设备也可以与附加的CAN总线容易地连接并且可以通过该附加的通道/这些附加的通道来进行通信。
按照第四实施例,只有作为主机出现的控制设备、即在图5的示例中是用户站10、100、1000有关协议错误来对所接收到的信号或消息65、66进行检查,因为数据652的内容不跨过子总线61、62、63、64地被传输。还采取如下措施,所述措施防止了:一个或多个未参与通信的用户站识别出用错误消息67来报告的协议错误。这些措施保证:对于目前的消息65、66未被确定用于其并且因此不参与目前的通信的用户站来说,不导致对标准协议、例如CANFD ISO 11898-1的违反并且该用户站对该用户站甚至都没有参与的通信有干扰。如果有附加的主机控制设备连接在子总线之一上,诸如在图5的子总线64的情况下那样,则这些主机控制设备可以只是有针对性地有关协议错误来对消息65、66的选择进行检查。例如,错误处理装置可以被设计为:只有当检查得出所接收到的消息被确定用于用户站10、100、1000时,才执行对所接收到的消息65、66的错误处理。由此防止了:确定接收方、尤其是用户站10可正确地接收到的信号被不参与数据传输的用户站破坏。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用户站100可以不参与在用户站10、1000之间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在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用于在总线系统1、2中传输消息65、66的协议能按如下地来设计:“空的”消息65、66、也就是说其中既没有传输数据652又没有传输校验和的消息不导致错误消息67。
按照第五实施例,至少两个用户站10以及借此多个控制设备连接在同一子总线61、62上。在此,两个控制设备或用户站10可以同时询问传感器的测量数据或数据652并且也可以同时分析传感器的测量数据或数据652。如果控制设备之一或用户站10之一应该会失灵,或者传感器、例如第二用户站20的测量数据或数据652未及时地收集,则数据652仍然被其它控制设备及时地询问。由此,能花费低地实现冗余。
按照第六实施例,第一用户站10和/或用户站100在发送时以两个不同的差分电压电平来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发送-接收装置11以更低的电平来发送例如未被第二用户站20嵌入的填充位657或其它数据652,如在图3或图4中所示出的那样。这里,在将正常的电平切换到被降低的电平之后,也可以嵌入起始位6520。由此,被用于在总线系统1中的传输的方法或协议彼此兼容。由此,简化了接收方对电平的解释并且可以节省进一步的成本。
按照第七实施例,发送/接收装置21、31、41、51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接收装置具有接收器,用于从总线系统1、2的子总线61、62、63串行地接收消息65、66并且用于根据从子总线61、62、63接收到的消息65、66来产生串行的数字接收信号RX。该至少一个发送/接收装置21、31、41、51还具有分析块,用于分析所接收到的消息65、66是否被确定用于用户站20、30、40、50。此外,基于分析块的分析,可以在连接端上串行地输出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块被设计为:每当所接收到的消息65、66被确定用于用户站20、30、40、50并且目前在接收信号65、66中存在数据652的数据位时,就在该连接端上输出信号沿。反过来,分析块被设计为:当所接收到的消息65、66被确定用于用户站20、30、40、50并且目前在接收信号65、66中存在填充位457时,在该连接端上不输出信号沿。
分析块可以依据标识码451x来分析所接收到的消息65、66是否被确定用于用户站20、30、40、50,如之前关于图2和图3所描述的那样。
在该连接端上的信号沿由串并转换器来处理,以便将数据652的数据位转换成并行信号。利用该并行信号可以操控输出级。尤其是可以操控执行器。
替选地,图1的切换装置23、33、43、53中的至少一个切换装置是并串行转换器,该并串行转换器基于该连接端的信号来将传感器值作为数据652交给发送/接收装置21、31、41、51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接收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两个传感器值可以是模拟或数字传感器值。因而,对于模拟传感器值来说,附加地,模拟/数字转换器可以连接到发送/接收装置21、31、41、51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接收装置上。因此,这里用户站10和/或发送/接收装置21、31、41、51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接收装置或其用户站20、30、40、50也主动询问传感器的测量数据。
总线系统1、2、用户站10、20、30、40、50、100、110、120、1000和该方法的所有之前描述的设计方案都可以单个地或者以所有可能的组合来得以应用。尤其是,之前描述的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和/或它们的修改都可以任意地组合或者删去。附加地,尤其是可设想如下修改方案。
在总线系统1、2中的用户站10、20、30、40、50、100、110、120、1000的数目和布局能任意地来选择。
之前所描述的总线系统1、2依据基于CAN协议或CAN FD协议的总线系统来描述。然而,替选地,按照不同的实施例的总线系统1、2可以是其它类型的通信网络。有利的、然而不是强制性的前提的是,在总线系统1、2中至少在确定的时间区间内确保用户站10、20、30对总线61的独占的、无冲突的访问。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子总线62的用户站10、40、50。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子总线63的用户站100、110、120。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子总线64的用户站10、100、1000。
替选于先前的实施例,LV发送方已经可以通过超过在0.1V或0.25V与1V之间的差分电压阈较早地识别出亚显性LV位被显性标准位覆盖。
替选于先前的实施例,如果由于先前的冲突/错误而可以预期到利用标准电平对消息的发送,则可以将限制从0.2V或0.5V提高到2V。
按照这些实施例的总线系统1、2尤其是CAN网络或CAN FD网络或FlexRay网络或SPI网络。
然而,可设想的是:两根总线芯线611、612中的一个总线芯线接地并且因此是接地芯线而这两根总线芯线611、612中的另一个总线芯线是信号芯线,在该信号芯线上传输消息65、66的总线信号。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子总线62的总线芯线621、622。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子总线63的总线芯线。相同的情况适用于子总线64的总线芯线。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总线系统(1;2)的主机用户站(10;100),所述主机用户站具有:
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用于经由所述总线系统(1;2)的第一子总线(61;63)将消息(65)发送给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和/或从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接收消息(65;66),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级别更低;
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用于经由所述总线系统(1;2)的第二子总线(62;64)将消息(65)发送给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40、50;100、1000)和/或从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40、50;100、1000)接收消息(65;66);
通信控制装置(15),用于创建所要发送的消息(65)或者用于分析从所述总线系统(1;2)的子总线(61;62;63;64)之一接收到的消息(65;66);和
逻辑关联装置(14),用于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12)的被设置用于输出根据从所述第一子总线(61;63)接收到的消息(65;66)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Rx1)和所述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的被设置用于输出根据从所述第二子总线(62;64)接收到的消息(65;66)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Rx2)的逻辑关联,使得只有一个信号作为接收信号(RX)被转发给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的连接端(Rx)。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其中所述逻辑关联装置(14)被设计并且与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连接为使得:在其中不仅在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12)的连接端(Rx1)上存在信号而且在所述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的连接端(Rx2)上存在信号的情况下,在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的连接端(Rx)上转发具有如下信号状态的接收信号(RX),所述信号状态由在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12)的连接端(Rx1)上的信号的信号状态与在所述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的连接端(Rx2)上的信号的信号状态的叠加所产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被设计为:从所述第一子总线(61;63)的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主动地收集数据(65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其中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被设计为:根据应该从子总线(61、62;63、64)的哪个用户站(20)收集哪些数据(652)来选择在由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发送的消息(65)中的识别码(651x、653x)。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其中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接线为使得将已由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创建的所要发送的消息(65)输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中,以便将所述消息(65)发送到第一和第二子总线(61、62;61、62、6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
其中所述第二子总线(62;64)的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40、50;100、1000)比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在控制方面级别更低或在控制方面级别更高或与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在控制方面平级,
其中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是控制设备而所述第一子总线(61;63)的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是传感器或执行器,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子总线(62;64)的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40、50;100、1000)是控制设备或传感器或执行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
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被设计为:当所述主机用户站(10)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所述第一子总线(61;63)时,以能由所述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改写的电压电平来发送总线信号,而且
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被设计为:当所述主机用户站(10)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所述第一子总线(61;63)时,将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用于接收数据的第一判断阈(111)降低到第二判断阈(112),使得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能够接收如下数据(652),所述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以比所述主机用户站(10)用来发送所述消息(65)的最大电压电平更低的最大电压电平来产生所述数据,而且
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被设计为:在预先给定的在此期间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所述第一子总线(61)的时长(T3)期满之后将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的用于接收数据(652)的第二判断阈(112)提高到第一判断阈(111)并且将确认位(655)发送到所述第一子总线(61)上,所述确认位具有更大的最大电压电平。
8.一种总线系统(1;2),所述总线系统具有:
至少两个子总线(61至64);
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主机用户站(10;100);
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40;50;110;120),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级别更低,而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与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40;50;110;120)通过所述至少两个子总线(61至64)之一来彼此连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能够与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40;50;110;120)进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总线系统(1;2),
其中所述总线系统(1;2)的用户站(10;20;30;40;50;100;110;120;1000)被设计为:借助于通信协议通过至少一个子总线(61至64)来进行通信,其中在第一通信阶段协商用户站(10;20;30;40;50;100;110;120;1000)中的哪个用户站在第二通信阶段无冲突地访问所述子总线(61至64),而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40;50;110;120)被设计为: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无冲突地访问所述子总线(61至64)并且将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40;50;110;120)来说能改写的电压电平发送到所述子总线(61至64)上的第二通信阶段,将数据(652)经由所述子总线(61至64)发送给所述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总线系统(1;2),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40;50;110;120)具有:
发送/接收装置(21),用于经由所述总线系统(1;2)的第一子总线(61)将消息(65)的数据(652)发送给主机用户站(10;100)和/或从主机用户站(10;100)接收消息(65),所述主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所述从机用户站(20)级别更高,
其中所述发送/接收装置(21)被设计为:当所述主机用户站(10)主动要求所述从机用户站(20)嵌入所述数据(652)时,将所述数据(652)嵌入到由所述总线系统(1)的主机用户站(10)发送的消息(65)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1;2),其中所述从机用户站(20)的发送/接收装置(21)被设计为:
以比所述主机用户站(10)用来发送所述消息(65)的最大电压电平更低的最大电压电平来产生所述数据(652),而且
将至少一个起始位(6520)前置于所述数据(652)并且紧接着所述数据(652)以两个由所述发送/接收装置(21)所发送的电压电平中的较低的电压电平来发送总线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1;2),其中所述从机用户站(20)的发送/接收装置(21)被设计为:以比由所述总线系统(1;2)的主机用户站(10;100)发送的消息(65)的数据率更高的数据率来将所述数据(652)发送到所述第一子总线(61)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1;2),其中所述从机用户站(20)的发送/接收装置(21)被设计为:
分析在由所述主机用户站(10)发送的消息(65)中的识别码(651x;653x);而且基于对所述识别码(651x;653x)的分析的结果来选择应被嵌入到由所述总线系统(1;2)的主机用户站(10)发送的消息(65)中的数据(652)。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总线系统(1;2),其中所述从机用户站(20)的发送/接收装置(21)被设计为:当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独占地、无冲突地访问所述第一子总线(61)时,将所述数据嵌入到填充位(657)之间,所述填充位由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以规律的间隔发送。
15.一种用于在总线系统(1;2)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在所述总线系统中,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与至少两个子总线(61、62;61、63;61、62、64)连接,在所述至少两个子总线上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用户站(20;30;40;50;100;110;120;100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具有通信控制装置(15),用于创建所要发送的消息(65)或者用于分析从子总线(61;62;63;64)之一接收到的消息(65;66),而且所述至少一个主机用户站(10;100)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第一子总线(61;63)的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和至少一个用于第二子总线(62;64)的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而且其中所述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经由第一子总线(61;63),利用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来将消息(65)发送给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并且从至少一个从机用户站(20、30;110、120)接收消息(65;66),所述从机用户站在控制方面比所述主机用户站(10;100)级别更低;
经由第二子总线(62;64),利用所述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来将消息(65)发送给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40、50;100、1000)并且从至少一个其它用户站(40、50;100、1000)接收消息(65;66);
利用与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连接的逻辑关联装置(14)来对所述第一发送/接收装置(11;12)的在其上输出已根据从所述第一子总线(61;63)接收到的消息(65;66)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Rx1)和所述第二发送/接收装置(12;13)的在其上输出已根据从所述第二子总线(62;64)接收到的消息(65;66)生成的信号的连接端(Rx2)进行逻辑关联,使得只有一个信号作为接收信号(RX)被转发给所述通信控制装置(15)的连接端(Rx)。
CN202010075112.9A 2019-01-24 2020-01-22 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Active CN111555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200907.7 2019-01-24
DE102019200907.7A DE102019200907A1 (de) 2019-01-24 2019-01-24 Teilnehmerstation für ein Bu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Bus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5946A CN111555946A (zh) 2020-08-18
CN111555946B true CN111555946B (zh) 2023-05-19

Family

ID=71524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5112.9A Active CN111555946B (zh) 2019-01-24 2020-01-22 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5236B2 (zh)
CN (1) CN111555946B (zh)
DE (1) DE1020192009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4766A (zh) * 2020-07-20 2022-01-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基于状况地处理机动车的传感器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1752A (zh) * 2004-08-05 2006-02-08 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1312422A (zh) * 2007-05-25 2008-11-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总线方式的家庭网关子系统以及数字家庭系统
CN101610192A (zh) * 2008-06-18 2009-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从机、总线级连方法及系统
CN101960789A (zh) * 2008-03-07 2011-01-2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can总线的通信系统和用于运行这种通信系统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01749A1 (fr) * 2001-06-22 2003-01-03 Omron Corporation Systeme de reseau securise et esclave securise
US7701943B2 (en) * 2004-05-03 2010-04-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lave node and 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 (LIN network) hav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1752A (zh) * 2004-08-05 2006-02-08 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1312422A (zh) * 2007-05-25 2008-11-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总线方式的家庭网关子系统以及数字家庭系统
CN101960789A (zh) * 2008-03-07 2011-01-2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can总线的通信系统和用于运行这种通信系统的方法
CN101610192A (zh) * 2008-06-18 2009-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从机、总线级连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S-485总线在电子清纱器系统中的应用;丁锋;《上海纺织科技》;20051212(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15236B2 (en) 2021-09-07
CN111555946A (zh) 2020-08-18
DE102019200907A1 (de) 2020-07-30
US20200244479A1 (en)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31777B2 (ja) 自動車内の情報を伝送する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1881182B1 (ko) 고속 데이터 전송률을 갖는 직렬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10892681B (zh) 发送/接收装置、总线系统及识别短路的方法
CN113454952B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的装置及在串行总线系统中通信的方法
CN113169918B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的装置和用于串行总线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
US20120290753A1 (en) Connection method for bus controller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838906B1 (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ransceiver and microcontroller
US20160224501A1 (en) Adaptation device for a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an subscriber station and a can fd subscriber station in a bus system
KR102415141B1 (ko) 버스 시스템용 가입자국, 그리고 버스 시스템을 위한 송신 신호의 타이밍 조정 방법
CN110301115B (zh) 用于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用于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CN114144996B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的装置和用于在串行总线系统中进行通信的方法
CN113196711B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的装置和用于串行总线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
CN113169916B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用于串行总线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
KR102292771B1 (ko) 버스 시스템용 가입자국, 그리고 버스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률 증가 방법
CN111555946B (zh) 总线系统的用户站和在总线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US10541830B2 (en) Seri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909553B2 (en) Frame screening unit, user station for a serial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serial bus system
US11601221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a user station for a serial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serial bus system
CN114726670A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的通信控制装置和用于在串行总线系统中通信的方法
CN113348648B (zh) 用于串行总线系统的用户站的发送/接收装置和用于串行总线系统中的通信的方法
CN114942866B (zh) Lin主测试装置
US20230291605A1 (en) Apparatus
US20220393715A1 (en) Transceiver for a user station of a serial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serial bus system
JP6617091B2 (ja) 自動車用電子制御装置
CN113812121A (zh) 分配器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