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5826B -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5826B
CN111555826B CN202010348487.8A CN202010348487A CN111555826B CN 111555826 B CN111555826 B CN 111555826B CN 202010348487 A CN202010348487 A CN 202010348487A CN 111555826 B CN111555826 B CN 111555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probe
millimeter wave
darkroom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484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5826A (zh
Inventor
乔尚兵
李雷
郭宇航
王飞龙
刘晓龙
张翔
吴翔
张宇
潘冲
任宇鑫
徐菲
魏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Priority to CN20201034848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558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55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5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5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5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2Simulation models, e.g. distribution of spectral power density 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for a given geographic reg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7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or channel si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基站暗室模块、中间硬件模块、终端暗箱模块;基站暗室模块包含基站暗室,基站暗室内的待测基站、球面探头墙,探头墙安装有支持上下行双向通信的探头,用于在待测基站与中间硬件模块之间传输双向信号;中间硬件模块包含变频功放设备和信道模拟器,支持与待测基站之间的时隙同步,进行上下行链路切换;所述终端暗箱模块包含屏蔽暗箱、探头和毫米波终端,其中毫米波终端接收下行数据、发送上行数据、与待测基站之间完成端到端连接。本申请的方法用于所述系统,包含探头选择算法和基于基站波束过滤信号的白盒测试法的步骤。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持毫米波的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速数据传输的带宽需求与频谱资源之间存在矛盾,4G LTE技术无法满足超高速数据传输、高可靠低时延连接以及万物互联等新的通信需求,因此频谱资源丰富的毫米波频段成为5G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选择,毫米波技术也随之成为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性能测试是通信设备研发以及量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毫米波技术的新一代通信设备需要相应的性能测试系统来完成性能测试。
通信设备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有传导法与空口(OTA)法。毫米波基站传导接口消失,因此其性能测试应转向OTA测试。目前并没有面向基站性能测试的OTA测试标准。目前面向移动终端的OTA测试方法有混响室法、两步法和多探头法。其中多探头法作为终端OTA测试的标准方法被CTIA、ITU、3GPP等组织采用。但是,但是基于多探头法的传统空口测试系统无法直接用于毫米波基站性能测试,原因包括:终端与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及角度扩展不同;在面向毫米波基站的OTA测试中,配合使用的毫米波终端缺乏传导接口;毫米波设备性能测试的测试区域优化指标与传统多探头法测试系统的要求不同。此外,现有的终端性能空口测试系统只能用于下行性能评估而无法支持双向测试。终端在实际测试中处于静止状态,通过信道模拟器实现多普勒效应,无法支持波束跟踪、波束切换等测试。二维水平环上均匀分布的探头只能用于构建SCME等二维信道模型,不能实现三维空间测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解决现有面向终端的多探头测试系统无法实现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包括基站暗室模块、中间硬件模块、终端暗箱模块;
所述基站暗室模块包含基站暗室,基站暗室内的待测基站、球面探头墙,探头墙安装有支持上下行双向通信的探头,用于在待测基站与中间硬件模块之间传输双向信号。
中间硬件模块包含变频功放设备和信道模拟器,其中变频功放设备支持双向变频,将来自于基站暗室模块和终端暗箱模块的高频信号转换至信道模拟器支持的低频信号,也可将信道模拟器输出的低频信号转换至高频信号;所述变频功放模块支持与待测基站之间的时隙同步,进行上下行链路切换。
所述终端暗箱模块包含屏蔽暗箱、探头和毫米波终端,其中毫米波终端接收下行数据、发送上行数据、与待测基站之间完成端到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测试系统中,所述待测基站悬挂于支持方位轴和俯仰轴转动的载台之上,通过水平转动载台改变探头墙与待测基站相对角度进行波束切换测试。
进一步地,所述变频功放器包含时隙同步切换开关、上变频功放、下变频功放。基站侧:下行时隙,所述时隙同步切换开关接通下变频功放,基站暗室信号进入信道模拟器;上行时隙,所述信道模拟器输出信号经上变频功放、时隙同步开关进入所述基站暗室。终端侧:下行时隙,所述信道模拟器输出信号经上变频功放、时隙同步开关进入所述终端暗箱;上行时隙,所述时隙同步切换开关接通下变频功放,终端暗箱信号进入信道模拟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方法,用于本申请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测试系统:确定所述探头墙安装的探头位置,使PSP值最大。
优选地,本申请的测试方法,用人工蜂群搜索算法确定所述探头位置。所述用人工蜂群搜索算法确定所述探头位置,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随机生成S个探头组合,每个探头组合里含有K个探头,每个探头组合中的K个探头及其相邻孔位构成一个局部区域;计算PSP值,优化得到所述S个探头组合对应的PSP值;以所述S个探头组合作为S个原始探头组合;
计算在每个原始探头组合对应的邻域中产生新探头组合的概率Pi;令新产生的邻域探头组合总数为M,将M个指标依据概率Pi分配到S个局部区域;在每一个局部区域的邻域中按照分配的数量产生邻域探头组合,其中,任一原始探头组合由K个探头组成,逐一在每单个探头邻域选择一个新探头,K个新探头即组成一个新邻域探头组合;计算各局部区域所有邻域探头组合的PSP值,比较邻域探头组合的PSP值与该局部区域原始探头组合PSP值的大小,取最大PSP值对应的探头位置作为当前局部区域的最佳探头组合,该最大PSP值为当前局部区域的最佳PSP值;比较所有局部区域的最佳PSP值,所得最大PSP值大于目标值则结束,否则以各局部区域的最佳探头组合作为原始探头组合,重新执行上述步骤。
进一步优选地,本申请的测试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用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
所述用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确定目标信道各径的方向,结合波束方向图得到待测毫米波基站在目标信道各径方向上的波形赋形增益;
各径原始功率加上波束赋形增益,得到经基站过滤后的各径信号功率;
利用基站过滤后的各径信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功率分布。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鉴于上述基于暗室多探头的终端性能测试系统在应用于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试系统及相应的提高测试准确度、测试效率的方法,可准确、高效地实现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的测试。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提高测试效率与准确度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探头选择算法,提高探头选择速度;依据毫米波基站波束赋形对多径信号功率分布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案,在同等硬件条件下,可提高测试准确度。
本发明终端侧采用空口传导法将终端接入到测试系统,因此小型暗箱即可满足测试条件,降低了测试成本。本发明通过支持时隙同步切换的变频功放器,有效支持双向测试。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传导法测试系统;
图2为现有技术的基于暗室多探头的终端性能测试系统;
图3为本发明的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实施例;
图4为基站暗室中探头墙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变频功放器原理示意图;
图6为终端暗箱测试方式示意图;
图7为蜂群采蜜算法流程图;
图8为邻域示意图;
图9为毫米波基站波束示意图;
图10为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示意图;
图11为基站过滤前后空间中的功率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1为现有技术的传导法测试系统。
通信设备性能测试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传导法与空口(OTA,Over the air)法。Sub 6GHz基站的性能测试多采用传导方式,如图1所示,基站通过导线与信道模拟器以及移动终端相连接,实现端到端链路,进而可进行面向基站的端到端性能测试。然而,毫米波基站的传导接口消失,因此其性能测试应转向OTA测试。目前并没有面向基站性能测试的OTA测试方法标准,然而OTA测试方法已经在面向移动终端的性能测试中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目前面向移动终端的主流OTA测试方法有三种,分别为混响室法、两步法以及多探头法。其中,多探头法又作为终端OTA测试的标准方法被CTIA、ITU、3GPP等多个国际权威组织所采用。
图2为现有技术的基于暗室多探头的终端性能测试系统。
基站模拟器通过导线连接信道模拟器,信道模拟器的输出信号通过功放、均匀分布的暗室探头等器件在被测终端周围形成符合特定信道模型所要求的具有一定多径时延、多普勒以及功率分布的测试环境,进而可测试得到待测终端在该信道环境下的性能。图2所示测试系统无法直接用于面向毫米波基站的性能测试,原因如下:
终端所处位置较低,散射体丰富,因此终端侧信号分布于±180°范围内,且角度扩展较大。为与之相匹配,终端暗室中8个双极化探头均匀分布于水平环上。然而基站侧信号分布于扇区之中,且角度扩展较小。
图2所示测试系统中,一端通过导线连接,另一端通过OTA方式连接。在面向毫米波基站的OTA测试中,配合使用的毫米波终端缺乏传导接口,同样需要采用OTA方式接入到测试系统。
在sub6 GHz OTA测试中,将空间相关性作为测试区域的优化指标,然而空间相关性与角度功率谱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存在空间相关性一致而角度功率谱差异较大的情况。构建正确的角度功率谱是面向毫米波设备性能测试的关键,因此应采取角度功率分布相似度百分比(Power angle spectrum Similarity Percentage,PSP)作为测试区域优化准则。
除了sub6 GHz终端性能测试与毫米波基站性能测试之间的差异性之外,图2所示的测试系统还存在诸多不足。
下行信号经过信道模拟器衰落以及功放放大后,经由暗室探头发射至测试区域中心,上行信号直接通过暗室中馈源天线接回基站。由于上行信道没有添加信道衰落,因此只能用于下行性能评估而无法支持双向测试。
终端在实际测试中处于静止状态,通过信道模拟器实现多普勒,无法支持波束跟踪、波束切换等测试。
二维水平环上均匀分布的探头只能用于构建SCME等二维信道模型,而在3GPP TR38.901和38.827等协议中引入了垂直方向的角度参量,因此OTA测试也应转向三维空间。
图3为本发明的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下行互易、支持双向性能测试的系统,包括:
基站暗室模块,主要包含待测基站、球面探头墙以及基站暗室。根据选择的信道模型,在探头墙相应位置放置支持上下行双向通信的探头,用于在待测基站与中间硬件模块之间传输双向信号。
中间硬件模块,主要包含变频功放设备以及信道模拟器。其中变频功放设备支持双向变频,可将来自于基站暗室模块以及终端暗箱模块的高频信号转换至信道模拟器支持的低频信号,也可将信道模拟输出的低频信号转换至高频信号。此外,变频功放器支持与待测基站之间的时隙同步,通过内置同步开关进行上下行链路切换。信道模拟器用于接收经过变频功放器的低频上下行业务数据,施加衰落后输出。
终端暗箱模块,包含小型屏蔽暗箱、探头以及毫米波终端。其中,毫米波终端接收下行数据、发送上行数据,与待测基站之间完成端到端连接。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系统通过使用时隙同步开关,实现上下行链路有效隔离,且上下行共用探头,满足上下行互易性,提高测试准确度。此外,终端侧采用小暗箱而非传统终端暗室,大大降低了测试成本。
待测基站放置于基站暗室角落,最大程度利用基站暗室场地。此外,将基站悬挂于支持方位轴和俯仰轴转动的载台之上,通过水平转动载台改变探头墙与基站面板的相对角度可进行波束切换测试
图4为基站暗室中探头墙结构示意图。
基于现实场景中基站侧信号呈扇区分布且角度扩展较小的特点,基站暗室中探头墙如图4所示,探头墙覆盖范围应大于待测基站覆盖范围,探头墙上探头安装位置的间隔为不超过基站波束赋形3dB波瓣宽度的1/4,且不小于实际探头的大小。
图5为变频功放器原理示意图。
变频功放器与基站探头之间以及变频功放器与终端小暗箱之间均为双向链路,变频功放器与信道模拟器之间则为单向链路,因此在本测试系统中,基站侧与终端侧均采用支持双向通信的探头,可有效支持上下行链路互易性的需求。上下行共用探头依赖变频功放器,其功能示意图如图5所示。变频功放器支持TDD信号同步,在下行时隙,图3所示左侧变频功放器同步开关接通下变频功放部分,基站暗室探头的下行信号经过下变频功放之后再通过信道模拟器下行通道输入右侧变频功放器,而此时右侧变频功放器同步开关接通上变频功放部分,信号经过上变频之后输入至终端暗箱探头。在上行时隙,图3右侧的变频功放器同步开关接通下变频功放部分,终端暗箱探头的上行信号经过下变频功放之后再通过信道模拟器上行通道输入左侧变频功放器,而此时左侧变频功放器同步开关接通上变频功放部分,信号经过上变频之后输入至基站暗室探头。
图6为终端暗箱测试方式示意图。
在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中,终端侧为毫米波终端,不具有传导接口,采用传统终端暗室会大大增加测试成本,在本系统中,终端侧采用小型屏蔽暗箱。在测试中,通过采集移动终端的幅度相位信息,利用相关算法可精确计算小型屏蔽暗箱的传输矩阵H,将传输矩阵的逆H-添加到信道模拟器中,可实现终端暗箱探头与毫米波终端之间波束的精准指向与天线极化匹配,消除终端天线之间的空分干扰和极化泄露,模拟高隔离度的传导连线测试方式,如图6所示。现有技术一般使用传统暗室来布置。本申请采用小型暗箱来实现终端空口接入,所述小型屏蔽暗箱,是指能够放置1部终端和用于该终端的探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方法。测试信道模型不同,探头墙上与之对应的探头位置也有所不同,下文将详细阐述如何依据特定模型在探头墙上选择对应的位置安装探头。此外,尽管实际场景下信号传播路径丰富,但是毫米波基站具有强大的波束赋形能力,致使部分路径上的功率极小。基于这一特点,下文中也将阐述利用这一特点提高测试准确度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方法,用于本申请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测试系统,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所述探头墙安装的探头位置,使PSP值最大。
令信道模型在三维空间中目标功率分布为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1
其中Ω是表示空间位置的符号,所述目标功率分布与具体信道模型参数有关。令暗室中多探头构建的实际功率分布为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2
(即是指待测基站测得由探头产生的功率分布),其与探头位置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3
以及对应的权重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4
有关。在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中,应使得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5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6
尽可能接近,PSP值可作为衡量暗室中功率分布重建程度的指标,PSP值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87
使式(1)取最大值,可以转化为: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1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2
同时取决于探头位置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3
与权重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4
此时式(2)为非凸问题。如果预先固定探头位置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5
此时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6
仅由探头权重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7
确定,此时式(2)为凸问题,可高效得到最优解。令探头墙上预留探头插孔数为N,可用探头数为K,从N个插孔中选择K个位置安装探头可以视作一个组合优化问题,总的探头位置组合数为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8
由于N的数值较大,而K也不是足够小,因此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099
值往往较大,遍历所有组合的方法过于低效,因此需要采取新算法来确定最终的探头插孔组合。
图7为蜂群采蜜算法流程图。
优选地,本申请的测试方法,用人工蜂群搜索算法确定所述探头位置。
本发明将人工蜂群搜索算法应用到探头选择问题中来。蜜蜂是一种群居昆虫,虽然单个蜜蜂的行为极其简单,但是简单个体组成的群体能完成极其复杂的行为。真实的蜜蜂种群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以极高的效率从食物源中采集花蜜,人工蜂群算法通过模拟蜜蜂采蜜过程在所求问题可行解中搜寻最优解。蜜蜂采蜜过程有三个基本要素(蜜源、雇佣蜂、未雇佣蜂(包含侦查蜂与跟随蜂))以及两个基本行为(为蜜源招募跟随蜂、放弃食物源),其具体过程如图7所示。雇佣峰与蜜源一一对应,对于质量较好的蜜源,雇佣峰会吸引更多的跟随蜂去该蜜源附近搜索新蜜源,加快优质蜜源搜索速度,对于质量不好的蜜源,雇佣蜂会直接放弃,去其他地方重新寻找新蜜源。
蜜蜂采蜜过程与探头组合优化问题之间的对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蜂群采蜜算法应用对比
蜂群采蜜 探头选择
蜜源位置 探头组合
蜜源质量 PSP值
最优蜜源 最优探头组合
人工蜂群算法应用到探头选择中,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1:随机生成S个探头组合,每个探头组合里含有K个探头,作为原始探头组合,每个探头组合中的K个探头及其相邻孔位构成一个局部区域,即有S个局部区域;
步骤12:根据式(2),优化得到S个原始探头组合对应的PSP值,且各局部区域PSP未更新次数初始化为0,即counti=0,i∈[1,S];
步骤13:探头组合的邻域表示与该探头组合中各探头相邻孔位构成的区域,即S个探头组合共有S个邻域;邻域示意图如图8所示。根据式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01
计算在每个原始探头组合对应的邻域中产生新探头组合(以下称为“邻域探头组合”)的概率。概率越大,则在邻域中产生新探头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中,邻域中的新探头组合是指每一个探头的任意1个相邻孔位的探头集合形成的K个探头的组合。
步骤14:令新产生的邻域探头组合总数为M,将M个指标依据概率Pi分配到S个局部区域,各局部区域分配到的指标数分别为m1,m2,...,mS,有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02
需要说明的是,有S个局部区域,对应S个探头组合,每个探头组合又有其对应的邻域,以邻域探头组合总数作为指标数,所述指标数为可以在这S个探头组合的邻域中重新生成的新探头组合的总数量。不是每个邻域都能分配到生成新探头的指标,要依据这S个邻域探头对应的原始S个探头组合优化得到的PSP值大小进行分配。
步骤15:在每一个局部区域的邻域中,按照分配的数量(mi)的产生邻域探头组合。在步骤15中,每一个探头组合都是由K个探头组成,逐一在每1个探头的相邻孔位选择一个新探头,K个新探头即组成一个新邻域探头组合;
步骤16:计算各局部区域所有邻域探头组合的PSP值,比较邻域探头组合PSP值与该局部区域原始探头组合PSP值的大小,取最大PSP值对应的探头位置作为当前局部区域的最佳探头组合,该最大PSP值为当前局部区域的最佳PSP值;
步骤17:比较所有局部区域的最佳PSP值,如果全域最大PSP值大于目标值或者循环次数大于阈值则结束算法,全域最佳PSP值对应的探头组合即为最终选定的探头位置。否则执行步骤18;
步骤18:对于最佳PSP值未更新的局部区域,令counti=counti+1。如果counti大于阈值,则放弃当前局部区域,重新随机生成一个探头组合,产生一个新的局部区域,且令该局部区域counti=0,否则counti小于阈值,该局部区域的原始探头组合不变。对于最佳PSP值更新的局部区域,令该局部区域最佳邻域探头组合代替原始探头组合,然后执行步骤13。
步骤18中,所述最佳PSP值未更新指原始探头组合的PSP值大于其邻域探头组合的PSP值。
以上步骤中,PSP值高的探头组合得到的在其邻域内搜寻的次数较多,加快算法收敛速度,多次PSP无优化的区域会被放弃,使得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因此,运用人工蜂群算法,对于任一模型可快速、有效地得到其对应的探头位置组合。
图9为毫米波基站波束示意图。
进一步优选地,本申请的测试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用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
前文中,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11
为目标信道模型在空间中的功率分布,由暗室探头构建的功率分布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12
应与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13
接近,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14
影响最终的探头位置以及PSP值。在探头数量一定的情况下,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15
在空间中的分布越集中,那么最终可优化得到的PSP值就越大,即暗室中的测试环境越接近于目标环境,测试结果也就越准确。
现实环境中,信号传播路径丰富,因此收发两端存在具有一定功率差的多径信号。要完整构建这种多径信号特征,需在多径所在区域放置相应的探头。多径分布越分散,探头共用性就越差,在探头数不变时,空间中信号功率分布的构建效果也就越差。然而,毫米波基站具有较强的波束赋形能力,使得信号集中在一个小角度范围内,如图9所示。考虑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于多径信道的过滤作用,可使得空间信号分布趋于集中,在探头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得提高PSP优化值存在可能。
图10为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示意图。
初始状态下,信号功率分布比较分散,但是添加基站波束赋形增益之后,信号集中在单个方向。在实际测试中可利用毫米波基站的波束赋形特性,通过以下步骤来优化空间信号分布的构建能力,提高PSP值:
步骤21:实测或者理论计算得到毫米波基站波束方向图,获得待测基站在各个方向上的增益;
步骤22:确定目标信道各径的方向,依据波束方向图得到待测毫米波基站在目标信道各径方向上的增益;
步骤23:各径原始功率加上波束赋形增益(此处“波束赋形增益”指上文“目标信道各径方向上的增益”),得到经基站过滤后的各径信号功率;
步骤24:利用基站过滤后的各径信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功率分布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22
执行后续PSP优化过程。
图11为基站过滤前后空间中的功率分布示意图
基站波束过滤前后空间中信号功率分布如图11所示,可见经过基站波束过滤后信号相对于初始状态下呈集中分布。在探头数相同的前提下,由于信号集中引起的PSP优化值变化如下表所示。显然,PSP优化值显著提高,在探头数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信号空间分布构建效果,提高测试准确度,如表2所示。
表2:PSP值比较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21
Figure BDA0002471085020000131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方法,用于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基站暗室模块、中间硬件模块、终端暗箱模块;
所述基站暗室模块包含基站暗室,基站暗室内的待测基站、球面探头墙,探头墙安装有支持上下行双向通信的探头,用于在待测基站与中间硬件模块之间传输双向信号;
中间硬件模块包含变频功放模块和信道模拟器,其中变频功放模块支持双向变频,将来自于基站暗室模块和终端暗箱模块的高频信号转换至信道模拟器支持的低频信号,也可将信道模拟器输出的低频信号转换至高频信号;所述变频功放模块支持与待测基站之间的时隙同步,进行上下行链路切换;
所述终端暗箱模块包含屏蔽暗箱、探头和毫米波终端,其中毫米波终端接收下行数据、发送上行数据、与待测基站之间完成端到端连接;
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确定所述探头墙安装的探头位置,使角度功率分布相似度百分比PSP值最大;
用人工蜂群搜索算法确定所述探头位置,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随机生成S个探头组合,每个探头组合里含有K个探头,每个探头组合中的K个探头及其相邻孔位构成一个局部区域;
计算PSP值,优化得到所述S个探头组合对应的PSP值;以所述S个探头组合作为S个原始探头组合;
计算在每个原始探头组合对应的邻域中产生新探头组合的概率Pi
令新产生的邻域探头组合总数为M,将M个指标依据概率Pi分配到S个局部区域;
在每一个局部区域的邻域中按照分配的数量产生邻域探头组合;
计算各局部区域所有邻域探头组合的PSP值,比较邻域探头组合的PSP值与该局部区域原始探头组合PSP值的大小,取最大PSP值对应的探头位置作为当前局部区域的最佳探头组合,该最大PSP值为当前局部区域的最佳PSP值;
比较所有局部区域的最佳PSP值,所得最大PSP值大于目标值则结束,否则以各局部区域的最佳探头组合作为原始探头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以下步骤:
用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毫米波基站波束对信号功率过滤,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确定目标信道各径的方向,结合波束方向图得到待测毫米波基站在目标信道各径方向上的波形赋形增益;
各径原始功率加上波束赋形增益,得到经基站过滤后的各径信号功率;
利用基站过滤后的各径信号功率计算得到目标功率分布。
4.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所述待测基站悬挂于支持方位轴和俯仰轴转动的载台之上,通过水平转动载台改变探头墙与待测基站相对角度进行波束切换测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探头墙覆盖范围应大于待测基站覆盖范围,探头墙上探头安装位置的间隔为不超过基站波束赋形3dB波瓣宽度的1/4,且不小于实际探头的大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采用小型屏蔽暗箱来实现终端空口接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频功放模块包含时隙同步切换开关、上变频功放、下变频功放;
下行时隙,所述时隙同步切换开关接通下变频功放,进入信道模拟器;上行时隙,所述信道模拟器输出信号经上变频功放、时隙同步开关进入所述基站暗室;或者,
下行时隙,所述信道模拟器输出信号经上变频功放、时隙同步开关进入所述终端暗箱;上行时隙,所述时隙同步切换开关接通下变频功放,进入信道模拟器。
CN202010348487.8A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115558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48487.8A CN111555826B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48487.8A CN111555826B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5826A CN111555826A (zh) 2020-08-18
CN111555826B true CN111555826B (zh) 2022-03-29

Family

ID=72003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48487.8A Active CN111555826B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55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2326B (zh) * 2020-12-02 2022-10-21 杭州永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毫米波多探头通信性能测试系统
CN113541826B (zh) * 2021-07-12 2022-06-07 东南大学 一种动态场景信道的四维空口性能测试方法
CN113687391A (zh) * 2021-09-13 2021-11-2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无线终端的卫星导航定位性能快速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3905412B (zh) * 2021-12-13 2022-04-22 南京迈创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收发天线分离的毫米波通信设备性能测试系统
CN114698092B (zh) * 2022-02-21 2023-11-21 杭州永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调节时延和提前量的tdd测试方法
CN114629571B (zh) * 2022-03-28 2024-03-15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一种5g毫米波终端的无用发射指标的测试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9239A (zh) * 2019-03-27 2019-06-1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用于mimo ota测试的双暗室结构及测试方法
CN110166143A (zh) * 2018-02-12 2019-08-2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基站性能的测试方法、设备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0740A (zh) * 2010-01-19 2011-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天线mimo系统中总接收灵敏度的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02130725A (zh) * 2010-01-20 2011-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系统空间射频性能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6143A (zh) * 2018-02-12 2019-08-23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基站性能的测试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9889239A (zh) * 2019-03-27 2019-06-1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用于mimo ota测试的双暗室结构及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暗室多探头的Massive MIMO空口测试方法研究;乔尚兵;《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信息科技辑》;20190915(第2019年09期);第27-4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5826A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55826B (zh) 一种面向基站的毫米波端到端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
Zhang et al. A survey of testing for 5G: Solutio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hafi et al. Microwave vs. millimeter-wave propagation channels: Key differences and impact on 5G cellular systems
Kyösti et al. On radia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ssive MIMO devices in multiprobe anechoic chamber OTA setups
Fan et al. Over-the-air radiated testing of millimeter-wave beam-steerable devices in a cost-effective measurement setup
Fan et al. A step toward 5G in 2020: Low-cost OT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ssive MIMO base stations
Kammoun 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on 3D channel modeling: From theory to standardization
US1068431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alog beamforming device
MacCartney et al. Base station diversity propagation measurements at 73 GHz millimeter-wave for 5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analysis
EP1191804A2 (en) Path loss data normalization for growth management of a cellular system
CN110166143B (zh) 一种基站性能的测试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2511198B (zh) 用于波束图案优化的高效数据生成
Harris et al. An overview of massive MIMO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Cao et al.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of a virtual drive test methodology for vehicular LTE-A applications
Kyosti et al. Emulating dynamic radio channels for radiated testing of massive MIMO devices
Zhang et al. Connecting a city by wireless backhaul: 3D spatial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perspectives
Banday et al. SINR analysis an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of macrocell cellular networks in dense urban environments
Zhang et al. Probe selection for over-the-air test in 5G base stations with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Hao et al. The Extended Vienna System-Level Simulator for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Kyösti Radio channel modelling for 5G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evaluation and over the air testing
Zhang et al. Dual-polarized spatial–temporal propagation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in UMa O2I scenario at 3.5 GHz
Abdi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utdoor Massive MIMO on Ultra-High Frequency Bands (73 GHz and 100 GHz)
Nasaruddin et al. Network plann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5G mmWave in urban areas
Rupasinghe et al. Geometry performance for 5G mmWave cellular networks
Sharma 5G Coverage Planning for Urban Area at Kathmandu City, Nep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