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1264B -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1264B
CN111541264B CN202010529060.8A CN202010529060A CN111541264B CN 111541264 B CN111541264 B CN 111541264B CN 202010529060 A CN202010529060 A CN 202010529060A CN 111541264 B CN111541264 B CN 1115412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urrent
direct current
load shed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90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1264A (zh
Inventor
黄伟煌
李岩
许树楷
饶宏
李桂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05290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12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1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1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1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1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1Methods to deal with contingencies, e.g. abnormalities, faults or fail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58The condition being electric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和受电端,每个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开关元件的触发角快速移相至60度以上;待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故障被清除,取消触发角的移相控制,使得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解决了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问题。

Description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直流输电系统主要有基于电网换相技术的常规直流输电系统(LCC-HVDC)和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VSC-HVDC)。常规的直流输电系统输送容量大、成本低,但存在逆变侧易换相失败,对交流系统的依赖性强等缺点。
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能够独立调节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具有优越的可控性和灵活性,可有效解决受电端电网就地电源支撑相对不足、电压稳定薄弱等问题,然而柔性直流成本较高,且损耗相对较高;另外一方面,构成多端直流输电系统,可以实现多电源供电、多落点受电,提供一种更为灵活、快捷的输电方式。因此,当送电端采用常规直流输电,受电端采用柔性直流输电的多端混合直流输电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需求。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在多端混合直流输电中,当其中一个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由于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由于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时,都会出现该受电端甩负荷的情况,此时送受电端的功率不平衡,剩余的受电端换流站需承担故障站缺失的功率,会导致剩余的受电端换流站传输功率迅速增加,甚至超过换流站的设计容量,出现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
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如何在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由于故障紧急闭锁或者发生交流侧严重故障后让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仍然可以正常运行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和受电端,每个所述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所述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执行甩负荷的步骤包括:
若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至不小于第一角度;
待每个所述受电端的甩负荷故障被清除,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正常,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正常工作。
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为60°~164°。
优选地,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包含有电网换相换流器。
优选地,所述电网换相换流器为十二脉动桥式换流器。
优选地,所述十二脉动桥式换流器包含有两个串联连接的六脉动桥式换流器,所述六脉动桥式换流器包括数个开关元件。
优选地,所述开关元件为半控型功率半导体,所述半控型功率半导体为不可关断的晶闸管。
优选地,所述柔性直流换流站包含有多电平换流器。
优选地,所述多电平换流器包括多个全桥子模块或半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
优选地,所述全控型功率半导体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场效应管PowerMOSFET、电子注入增强栅晶体管IEGT、门极换流晶闸管GCT、碳化硅增强型结型场效应晶体管SiC-JFET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受电端,每个所述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所述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恢复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至不小于第一角度;
所述恢复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受电端的甩负荷故障被清除,控制每个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正常,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正常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60°~164°。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的优点:
1.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将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开关元件的触发角快速移相至60度以上;待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故障被清除,取消触发角的移相控制,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解决了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技术问题;
2.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通过控制模块控制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开关元件的触发角快速移相至60度以上;待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故障被清除,采用恢复模块取消触发角的移相控制,使得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解决了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电路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判断送电端触发角是否需要移相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判断送电端触发角是否需要移相的又一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送电端直流换流器中开关元件触发角变化的时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术语的描述,甩负荷对于受端直流换流站来说,是指换流站的输出交流功率突然减小。电气量是指直流电流、直流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在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由于故障紧急闭锁或者发生交流侧严重故障时,通过送电端的直流换流站紧急移相,用于解决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电路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和受电端,每个所述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所述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执行甩负荷的步骤包括;
S1.若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至不小于第一角度;
S2.待每个所述受电端的甩负荷故障被清除,控制每个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正常,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正常工作。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判断送电端触发角是否需要移相的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判断送电端触发角是否需要移相的又一流程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步骤S1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包括单极大地回线接线方式、单极金属回线接线方式、双阀组接线方式、单阀组接线方式、两端运行、三端运行等。如图3所示,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为两端运行,判断所述送电端触发角需要移相具体为:首先判断所述送电端是否接收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的甩负荷信号,若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还是处于双阀组接线方式;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是否不小于70%的额定功率,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不小于70%的额定功率,再判断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是否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若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进行移相操作。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以下情况: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没有发生严重故障,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处于双阀组接线方式,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小于70%的额定功率,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大于20%的额定电压,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均不需要进行移相操作。如图4所示,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为三端运行,判断所述送电端触发角需要移相具体为:首先判断所述送电端是否接收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的甩负荷信号,若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且所述送电端接收到甩负荷信号,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还是处于双阀组接线方式,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是否不小于50%的额定功率,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不小于50%的额定功率,再判断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是否不大于30%的额定电压,若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不大于30%的额定电压,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进行移相操作。若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没有发生严重故障即是所述送电端没有接收到甩负荷信号,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不需要进行移相操作。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小于50%的额定功率或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大于30%的额定电压,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不需要进行移相操作。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不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是否不小于80%的额定功率,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不小于80%的额定功率,再判断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是否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若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进行移相操作;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不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小于80%的额定功率或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大于20%的额定电压,则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不需要进行移相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功率水平是指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当前传输的功率大小。甩负荷信号可以为所述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紧急闭锁,或所述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严重的交流故障发送的电信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度为60°~16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主要应用于当所述受电端发生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所述受电端给所述送电端电信号,控制所述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的开关元件的触发角进行移相至不小于第一角度,使得送电端输送到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系统的功率快速较小,降低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中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的功率传输压力,之后,待所述受电端的故障被清除后,对所述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的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到初始角度值,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控制每个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至大于第一角度需要的时间为10~20ms。
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根据在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将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开关元件的触发角快速移相至60度以上;待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故障被清除,取消触发角的移相控制,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解决了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技术问题。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送电端直流换流器中开关元件触发角变化的时序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中箭头代表功率流动方向。当其中一个所述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出现甩负荷时,所述送电端的功率均流向剩余的所述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会导致剩余的所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传输功率迅速增加,甚至超过柔性直流换流站的设计容量,出现该柔性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是根据受电端中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甩负荷一段时间后,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通过检测电气量异常或者接收到受电端中柔性直流换流站发送的甩负荷信号,经过10~20ms时间后,将所述送电端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到不小于第一角度。待所述受电端甩负荷柔性直流换流站故障清除,取消所述送电端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的移相控制,触发角恢复至正常值(即是触发角的角度为12.5°~17.5°),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一个所述送电端和两个所述受电端。其中,所述送电端中的送电端中直流换流站包含有电网换相换流器,所述受电端中的柔性直流换流站包含有模块化的多电平换流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也可以选用与电网换相换流器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换流器,所述柔性直流换流器也可以选用与多电平换流器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换流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网换相换流器为十二脉动桥式换流器,所述十二脉动桥式换流器包含有两个串联连接的六脉动桥式换流器,所述六脉动桥式换流器包括数个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为半控型功率半导体,所述半控型功率半导体为不可关断的晶闸管。
需要说明的是,不可关断的晶闸管是一种不可以通过门极来控制器件导通和关断的电力半导体器件。触发角是指从晶闸管的阀承受正向电压起到施加至触发脉冲止的电角度,电角度通常为12.5~17.5°。移相是指触发角的电角度增大到第一角度。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电平换流器包括多个全桥子模块或半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所述全控型功率半导体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场效应管PowerMOSFET、电子注入增强栅晶体管IEGT、门极换流晶闸管GCT、碳化硅增强型结型场效应晶体管SiC-JFET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全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主要包含有可关断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和储能电容,该全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可以输出正、负、零三种的电平信号。所述半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主要包含有可关断的半控型功率半导体和储能电容,该半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可以输出正、零两种的电平信号。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的框架图。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受电端,每个所述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所述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恢复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至不小于第一角度;
所述恢复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受电端的甩负荷故障被清除,控制每个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正常,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正常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60°~164°。
需要说明的是,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主要应用于当所述受电端发生故障导致受电端功率无法正常输送到交流系统,所述受电端给所述送电端电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的开关元件的触发角进行移相至不小于第一角度,使得送电端输送到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系统的功率快速较小,降低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中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的功率传输压力,之后,待所述受电端的故障被清除后,所述恢复模块对所述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的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到初始角度值,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
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通过控制模块控制送电端中送端直流换流站开关元件的触发角快速移相至60度以上;待受电端的柔性直流换流站故障被清除,采用恢复模块取消触发角的移相控制,使得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恢复运行。解决了现有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出现受电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发生故障进行紧急闭锁或者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导致本站直流功率送出到交流侧严重受阻,换流站的子模块电容电压过压或桥臂电流过流,最终引起整个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闭锁停运的技术问题。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和受电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所述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执行甩负荷的步骤包括:
若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至不小于第一角度;
待每个所述受电端的甩负荷故障被清除,控制每个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正常,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正常工作;
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包括:
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为两端运行,判断所述送电端是否接收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的甩负荷信号;
若所述送电端接收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的甩负荷信号,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还是处于双阀组接线方式;
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是否不小于70%的额定功率;
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不小于70%的额定功率,再判断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是否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
若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则控制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进行移相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为60°~16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包含有电网换相换流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换相换流器为十二脉动桥式换流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脉动桥式换流器包含有两个串联连接的六脉动桥式换流器,所述六脉动桥式换流器包括数个开关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半控型功率半导体,所述半控型功率半导体为不可关断的晶闸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直流换流站包含有多电平换流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电平换流器包括多个全桥子模块或半桥子模块的全控型功率半导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控型功率半导体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场效应管PowerMOSFET、电子注入增强栅晶体管IEGT、门极换流晶闸管GCT、碳化硅增强型结型场效应晶体管SiC-JFET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10.一种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应用于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包括多个送电端、受电端,每个所述送电端包括送端直流换流站,每个所述受电端包括柔性直流换流站;其特征在于,该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恢复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控制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移相增大至不小于第一角度;
所述恢复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所述受电端的甩负荷故障被清除,控制每个所述送端直流换流站中开关元件的触发角恢复正常,所述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正常工作;
在所述控制模块中,根据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功率水平和受电端的甩负荷信号得知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需要移相包括:
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接线方式为两端运行,判断所述送电端是否接收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的甩负荷信号;
若所述送电端接收所述受电端的交流侧发生严重故障的甩负荷信号,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还是处于双阀组接线方式;
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是处于单阀组接线方式,再判断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是否不小于70%的额定功率;
若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水平不小于70%的额定功率,再判断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是否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
若所述受电端交流侧的交流电压不大于20%的额定电压,则控制所述送电端的触发角进行移相操作;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60°~164°。
CN202010529060.8A 2020-06-11 2020-06-11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541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9060.8A CN111541264B (zh) 2020-06-11 2020-06-11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9060.8A CN111541264B (zh) 2020-06-11 2020-06-11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1264A CN111541264A (zh) 2020-08-14
CN111541264B true CN111541264B (zh) 2022-05-03

Family

ID=71976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9060.8A Active CN111541264B (zh) 2020-06-11 2020-06-11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4126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9738A (zh) * 2013-03-29 2013-07-24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三极式结构的直流输电系统
CN103701145A (zh) * 2014-01-02 2014-04-02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混杂式mmc的混合型直流输电系统
CN208690940U (zh) * 2018-08-02 2019-04-02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10365215A (zh) * 2019-07-09 2019-10-22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直流配网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4632B2 (en) * 2008-06-03 2012-06-19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Inc. Emergency frequency load shedding scheme
AU2009307002A1 (en) * 2008-10-20 2010-04-29 Mischa Warren Beuthling Single phas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5716715B2 (ja) * 2012-08-10 2015-05-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回転電機
CN205681110U (zh) * 2016-05-22 2016-11-09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移相重启处理并联换流器两阀组连接区故障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9738A (zh) * 2013-03-29 2013-07-24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三极式结构的直流输电系统
CN103701145A (zh) * 2014-01-02 2014-04-02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混杂式mmc的混合型直流输电系统
CN103701145B (zh) * 2014-01-02 2015-07-08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混杂式mmc的混合型直流输电系统
CN208690940U (zh) * 2018-08-02 2019-04-02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CN110365215A (zh) * 2019-07-09 2019-10-22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直流配网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特高压混合多端直流线路保护配置与配合研究;曹润彬等;《南方电网技术》;20181130;第12卷(第11期);第52-58页 *
直流闭锁暂态过电压对风电外送影响及其抑制措施;韩平平等;《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80301;第46卷(第5期);第99-10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1264A (zh) 2020-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8203019B2 (en) Direct-current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apparatus, current converter, and protection method
WO2019170042A1 (zh) 一种换流器保护电路和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08258715B (zh) 一种旁通晶闸管阀组巡检方法和控制装置
EP3145071A1 (en) Voltage-source multi-level converter, direct-curren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faul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KR20200100204A (ko) 하이브리드 직류 컨버터 밸브 그룹 온라인 투입 회로, 투입 방법 및 장치
CN108258657B (zh) 一种电压源换流器保护电路和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10247566B (zh) 一种基于mmc不对称网络的直流侧故障的检测和阻断方法
WO2022160929A1 (zh) 主动换相单元、强迫换相的混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及方法
CN112803798A (zh) 主动换相单元、强迫换相的混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及方法
CN108616223B (zh) 一种基于igct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及故障处理方法
CN110518618B (zh) 直流输电电网换相换流器单向电流保护方法及保护装置
CN108448542A (zh) 具有交直流故障清除能力的子模块结构及mmc拓扑结构
CN111541264B (zh) 直流输电系统受电端甩负荷方法及装置
CN114257104A (zh) 主动换相单元以及强迫换相的混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
CN111555333B (zh) 直流调压单元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207896655U (zh) 一种电压源换流器保护电路
CN111953221A (zh)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及换流站
CN113517711A (zh) 一种故障控制装置、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及故障处理方法
CN216451292U (zh) 主动换相单元及混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
CN112086984B (zh) 一种多功能mmc换流站的控制方法
Xu et al. An IGCT-based multi-functional MMC system with commutation and switching
CN114284986B (zh) 梯桥型双极性固态断路器
CN216390813U (zh) 一种主动换相单元以及混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
CN214256147U (zh) 主动换相单元及强迫换相的混合式换流器拓扑结构
CN212726884U (zh)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及换流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