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7794B -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7794B
CN111507794B CN202010190980.1A CN202010190980A CN111507794B CN 111507794 B CN111507794 B CN 111507794B CN 202010190980 A CN202010190980 A CN 202010190980A CN 111507794 B CN111507794 B CN 111507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distance
near field
field communication
detection resu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09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07794A (zh
Inventor
陈科
唐梅宣
沈剑
江旭峰
黄嘉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mmo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m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mmo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mmo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909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077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07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7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07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7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6Buying, selling or leasing transactions
    • G06Q30/0645Rental transactions; Leasing transa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8Cells or batteries combined with indicating means for exter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dition, e.g. by change of colour or of light den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na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共享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池归还的方法,包括:应用于电池柜,所述电池柜的每个电池仓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每个所述电池仓设置有近场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距离传感装置和近场通信装置双重检测电池归还状态,可以提高电池归还状态检测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共享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在出行交通工具上因其经济实用而应用广泛,但是也存在不方便充电、充电安全等问题。现在市场上针对这些个问题推出了共享电池的概念和系统产品,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共享系统产品中产品归还确认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共享电池系统中,一但电池归还入充电仓的电池放置不正确规范,就会导致电池无法充电或者无法完成归还电池的软件操作,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存在充电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电池归还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归还的方法,包括:
应用于电池柜,所述电池柜的每个电池仓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每个所述电池仓设置有近场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距离传感装置和近场通信装置双重检测电池归还状态,可以提高电池归还状态检测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归还检测的装置,包括:
应用于电池柜,所述电池柜的每个电池仓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每个所述电池仓设置有近场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柜,包括:
一个或多个电池仓,控制器;
所述电池仓用于容纳电池;每个所述电池仓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和近场通信装置;
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用于检测其与障碍物的距离;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用于检测近场通信标签状态;
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第四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共享电池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电池柜,和一个或多个电池;每个所述电池包括设置于该电池一端的近场通信标签。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控制器上运行时,使得控制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共享电池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仓和电池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归还至电池仓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电池归还过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归还过程中距离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近场通信装置身份认证流程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近场通信标签身份认证流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目前电池在出行交通工具上因其经济实用而应用广泛,但是也存在不方便充电、充电安全等问题。现在市场上针对这些个问题推出了共享电池的概念和系统产品,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共享系统产品中产品归还确认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共享电池系统中,一但电池归还入充电仓的电池放置不正确规范,就会导致电池无法充电或者无法完成归还电池的软件操作,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存在充电安全隐患。
尤其是应用于交通工具等大型设备的可更换电池,由于体积和重量比较大,通常会有手提结构以便于用户可以方便拿起。但是由于交通工具采用的电池价值高,另外由于存在手提结构,或者因为电池体积比较大存在用户可以搬动的结构,如果不能正确确定电池归还状态,有些用户归还电池时可能会将电池抽出,造成换电系统运营者的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归还的检测方法、电池柜、共享电池系统。用以解决检测电池归还的规范性和正确性的问题,尤其可以用以解决检测用户是否在归还电池过程中将电池抽出的问题。
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共享电池系统01,包括:电池柜10以及一个或多个电池120。
其中,所述电池柜10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仓110、控制器130。
所述控制器130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中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所述电池仓110用于容纳电池120;
图2示出的是电池仓110和电池120的示意图。图3示出的是电池归还至电池仓示意图。
参考图2和图3,每个所述电池仓110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111,和近场通信装置112;
所述距离传感装置111用于检测其与障碍物的距离;
所述近场通信装置112用于检测近场通信标签122状态。
所述距离传感装置111与所述控制器130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
所述近场通信装置112与所述控制器130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110还包括触发按钮,所述触发按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110的密封端1101,所述触发按钮与所述控制器130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该触发按钮用于检测电池是否到达预定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检测触发按钮是否处于被按压的状态,确定电池是否到达预定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电池仓110的开口端1102的内侧壁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111;所述电池仓110的密封端1101设置有近场通信装置112。如图3所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111距离所述电池仓密封端1101的距离大于电池120的长度。所述封闭端为所述电池仓110的开口端1102的对端。
其中,所述距离传感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红外距离传感装置、激光距离传感装置和超声波距离传感装置。
其中,所述近场通信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读卡器、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读卡器。近场通信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的是近场通信中的读卡器模式读/写模式,这种模式下NFC设备作为非接触读写器使用,对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读写操作。近场通信标签包括但不限于近场通讯NFC标签、RFID标签。在一些实施例里中,近场通信装置为NFC读卡器,其对设置于电池一端的NFC标签进行读写操作进行身份认证;在一些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装置为RFID读卡器,其对设置于电池一端的RFID标签进行读取操作,以获得RFID标签中记录的识别信息。
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电池120包括设置于电池一端1201的近场通信标签122,所述近场通信标签122用于与电池仓的近场通信装置112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20还包括设置于另一端1202的提手,所述提手用于提起电池。
近场通信标签包括但不限于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标签、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0还包括显示装置和输入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可响应触摸操作的显示屏。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控制器130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所述输入装置与所述控制器130通过有线过无线的方式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0还包括通信装置,用于与远端服务器通信。所述通信装置通信的耦合与所述控制器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享电池系统01还包括远端服务器,所述远端服务器用于和用户终端进行通信,或和共享电池系统运营商终端通信。所述远端服务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所述远端服务器与所述用户终端,或共享电池系统运营商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归还的方法,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电池共享系统中的电池柜,可由所述电池柜的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110至S120。各个步骤的具体实现原理如下:
S110,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非限定性的,所述电池归还请求可以为用户通过用户终端发送的电池归还请求;也可以为用户通过控制器130的输入设备,或控制器130的触摸显示屏发出的电池归还请求,电池柜10的控制器130接收电池归还请求并响应该请求,对电池归还状态进行检测。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在控制器收到电池归还请求后,获取距离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电池仓的内侧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距离的变化,例如,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电池仓的密封端,当电池插入电池仓时,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逐渐减小,且检测到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例如0.5厘米。设置于电池仓的近场通信装置检测到近场通信标签。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在控制器收到电池归还请求后,获取距离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电池仓的开口端的内侧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距离的突变。设置于电池仓的近场通信装置检测到近场通信标签,并与该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
S120,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电池的归还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正确归还、未归还、未正确归还等状态。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检测到距离小于预设阈值,例如0.5厘米,所述近场通信装置检测到近场通信标签,则确定电池正确归还。
在一个非限定性示例中,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距离减小,但是大于预设阈值,近场通信装置检测到近场通信标签,则归还状态不确定,或未正确归还。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距离检测结果为距离没有变化,检测到的距离没有变化的时长超出预设的时长阈值,例如15分钟,则确定电池未归还。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距离传感装置和近场通信装置双重检测电池归还状态,可以提高电池归还状态检测的可靠性。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所述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开口端的内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与所述电池仓封闭端的距离大于电池的长度;所述近场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所述封闭端为所述电池仓的开口端的对端;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包括:若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由第一距离变为第二距离后,再由第二距离变为第一距离;并且检测到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则确定所述电池被正确归还;若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由第一距离变为第二距离;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未检测到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则确定所述电池未被正确归还;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图5示出了电池归还过程使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中由上至下展示了电池120插入电池仓110的过程。
当电池柜接收到归还电池的指令后,该指令可以是用户通过电池柜的控制器130的输入装置或触摸显示屏发出的,获取距离传感装置111的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电池120的一端1201尚未进入电池仓110开口端1102时,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为A距离,即距离传感装置到对侧电池仓110内侧壁的距离。
当电池120的一端1201插入电池仓110的开口端1102后,距离传感装置111检测到的距离为距离传感装置111到电池120上部外壁的B距离。
当电池120的另一端1202完全插入电池仓,并且位置正确,则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为A距离,即距离传感装置到对侧电池仓110内侧壁的距离。
如图6所示,在电池归还的过程中,距离传感装置111随着时间t检测到的距离变化,距离s从A距离变为B距离,然后再从B距离变为A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户在将电池120插入到电池仓110一部分后,将电池抽出,距离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仍是随着时间t检测到的距离变化从A距离变为B距离,然后再从B距离变为A距离。因此,必须配合近场通信装置112的检测是否与电池一端1201设置的近场通信标签122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才能确定用户是否将电池120正确放入电池仓,并及时检测到用户是否将电池抽出。
应理解,如果用户将电池120插入电池仓110,但是并没有插到靠近电池仓的封闭端1101,则距离传感装置111检测到的距离仍然是距离传感装置111检测到的距离为距离传感装置111到电池120上部外壁的B距离。此时距离传感装置111检测到的距离会保持在B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若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在第一预设时长,例如10分钟,内保持B距离,则确定电池未被正确归还。在一些实施中,将近场通信装置112的发射功率调整为只能识别贴近的近场通信标签;这样,如果用户将电池120没有插到近场通信标签122与近场通信装置112紧贴的程度,则近场通信标签122与近场通信装置112不能通信。因此,在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距离由A距离变为B距离,保持在B距离超过第一预设时长,例如5分钟,仍未检测到近场通信装置112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122通信成功,则认为电池没有被规范的正确归还。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器的显示器130或用户终端向用户或者共享电池柜的运营商告警。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将所述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开口端的内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与所述电池仓封闭端的距离大于电池的长度;当有电池插入电池仓时,距离的变化只有第一距离,即A距离,和第二距离,即B距离,的变化;使得对距离传感装置的检测结果的判断更加的方便,并且由于只有两种距离变化,并且两种距离差异较大,可以有效的抵抗距离传感装置的误差干扰,从而不需要高精度距离传感装置即可实现,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是通过距离检测结果和近场通信检测结果的紧密结合判断电池归还状态,可以实现对电池归还不规范行为的检测,提高了电池归还状态检测的可靠性,提高了安全性,起到了防止电池被抽出的情况发生的作用。
在上述图4所示的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步骤S110中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包括步骤S1101至S1103:
S1101,通过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以第二时间周期检测近场通信标签。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周期为预设值,例如5秒,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试设置。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控制器130通过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以5秒为周期检测近场通信标签是否存在。
S1102,若检测到近场通信标签,则对该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身份验证。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近场通信装置读取近场通信标签的识别信息对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身份验证。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近场通信装置通过与近场通信标签进行握手操作对该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身份验证。
S1103,根据身份验证结果确定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若近场通信装置读取到的近场通信标签的识别信息为已经注册的识别信息,则确定身份验证成功。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近场通信装置通过与近场通信标签进行握手操作成功,则确定身份验证成功。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图8示出的是电池仓110的近场通信装置112对近场通信标签122进行身份认证的流程图。图9示出的是近场通信标签响应近场通信装置身份认证的流程图。
参考图8和图9,电池仓的近场通信装置112,例如NFC读卡器,以第一预设周期,例如5秒,定时检测是否有NFC卡靠近。如果能够读取NFC卡则向NFC卡发送第一预设数据,例如0xFF12,NFC读卡器等待NFC卡的校验结果,若NFC卡收到该第一预设数据,并校验数据正确,则向NFC读卡器发送第二预设数据,即应答数据,例如0xFF11。NFC读卡在收到应答数据后对应答数据进行校验,若该应答数据正确,则确定NFC读卡器和NFC卡通信成功,或称握手成功,此时可以确定该NFC卡为设置于电池一端的NFC卡。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近场通信装置与近场通信标签互相发送验证数据握手的方式确定是否通信成功,可以识别伪造的NFC标签,提高了电池归还检测的可靠性。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在确定电池被正确归还后,如图8所示,
在确定所述电池被正确归还后,还包括:通过所述近场通信装置112以第一时间周期检测所述近场通信标签122;若检测不到所述近场通信标签,则确定所述电池被取出。其中,第一时间周期为预设值,例如2秒。
具体的,近场通信装置,例如NFC读卡器,在控制器130确定所述电池120被正确归还后,以2秒为周期,定时检测近场通信标签是否能通信成功,可以通过上述实施例中对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身份验证的方法,以第一预设周期向NFC卡发送数据,以检测NFC卡的通信状态,若没有收到应答数据,则认为若检测不到所述近场通信标签,确定是否能与该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时间周期等于第二时间周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时间周期小于第二时间周期。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电池被插入到电池仓,以更短的时间周期检测近场通信标签,可以防止确认了电池被归还后,短时间内电池被抽出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发出告警,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状态检测的可靠性。
在上述图4所示的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每个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还设置有触发按钮;在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后,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触发按钮的状态。
相应的,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和所述触发按钮的状态,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其中,非限定性的,触发按钮的状态为开、关两种状态。通过对触发按钮的按压来改变触发按钮的状态。
在一个非限定性的示例中,当电池仓没有电池插入到封闭端,则触发按钮的没有被按压,其状态为开;当电池插入到封闭端并且到达正确位置,则触发按钮被按压,其状态为关。应理解,触发按钮的开、关状态与被按压的对应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触发按钮,并结合触发按钮的状态检测结果和距离检测结果、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可以防止单一器件失效导致的检测错误,提高电池归还检测的可靠性。
对应于上述图4所示的电池归还的检测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检测的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M110,用于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确定模块M120,用于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中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组合及其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1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的控制器13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D100(图10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D10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D101中并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D10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D102,所述处理器D10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D102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或者,所述处理器D10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D10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
所述控制器130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该控制器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D100、存储器D10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仅仅是控制器130的举例,并不构成对控制器13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等。
所称处理器D10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D10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D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控制器130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控制器130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D10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器130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控制器130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D10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控制器130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D10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D10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拍照装置/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可以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网络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网络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池柜,所述电池柜的每个电池仓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每个所述电池仓设置有近场通信装置;所述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开口端的内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与所述电池仓封闭端的距离大于电池的长度;所述近场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所述封闭端为所述电池仓的开口端的对端;
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包括:
若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由第一距离变为第二距离后,再由第二距离变为第一距离;并且检测到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则确定所述电池被正确归还;
若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由第一距离变为第二距离;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未检测到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则确定所述电池未被正确归还;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电池被正确归还后,还包括:
通过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以第一时间周期检测所述近场通信标签;
若检测不到所述近场通信标签,则确定所述电池被取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包括:
通过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以第二时间周期检测近场通信标签;
若检测到近场通信标签,则对该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身份验证;
根据身份验证结果确定通信状态检测结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该近场通信标签进行身份验证,包括:
向所述近场通信标签发送第一预设数据;所述第一预设数据用于指示所述近场通信标签对该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校验,若校验成功,则向所述近场通信装置反馈第二预设数据;
所述近场通信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预设数据后,对所述第二预设数据进行校验,若校验成功,则身份验证成功。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还设置有触发按钮;
在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触发按钮的状态;
相应的,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和所述触发按钮的状态,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
6.一种电池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仓,控制器;
所述电池仓用于容纳电池;每个所述电池仓设置有距离传感装置,和近场通信装置;所述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开口端的内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与所述电池仓封闭端的距离大于电池的长度;所述近场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所述封闭端为所述电池仓的开口端的对端;
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用于检测其与障碍物的距离;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用于检测近场通信标签状态;
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于电池归还请求,获取所述距离传感装置的距离检测结果,获取所述近场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根据所述距离检测结果和所述通信状态检测结果,确定电池的归还状态,包括:若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由第一距离变为第二距离后,再由第二距离变为第一距离;并且检测到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则确定所述电池被正确归还;若所述距离检测结果为,所述距离传感装置检测到的距离由第一距离变为第二距离;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未检测到所述近场通信装置与设置在电池上的近场通信标签通信成功,则确定所述电池未被正确归还;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距离传感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的开口端的内侧壁;所述距离传感装置距离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的距离大于电池的长度;
所述近场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仓的封闭端;
所述封闭端为所述电池仓的开口端的对端。
8.一种共享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池柜,和一个或多个电池;
每个所述电池包括设置于该电池一端的近场通信标签。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享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远端服务器;
所述远端服务器用于与用户终端,或共享电池运营商终端通信。
CN202010190980.1A 2020-03-18 2020-03-18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Active CN1115077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90980.1A CN111507794B (zh) 2020-03-18 2020-03-18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90980.1A CN111507794B (zh) 2020-03-18 2020-03-18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7794A CN111507794A (zh) 2020-08-07
CN111507794B true CN111507794B (zh) 2021-08-24

Family

ID=71869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0980.1A Active CN111507794B (zh) 2020-03-18 2020-03-18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077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2406B (zh) * 2021-04-21 2023-09-26 深圳同圆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离线换电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13160496A (zh) * 2021-06-25 2021-07-23 北京电满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3627803A (zh) * 2021-08-13 2021-11-09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桩管理方法、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以及充电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1304A (zh) * 2012-09-18 2014-03-26 国家电网公司 电池更换装置和电池更换系统
CN105186052A (zh) * 2015-10-12 2015-12-2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换电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316395A (zh) * 2017-05-27 2017-11-03 济南莫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体育器材自主借还系统及其方法
CN108099663A (zh) * 2017-12-20 2018-06-01 佛山市梦真营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共享电池
CN209921077U (zh) * 2019-03-05 2020-01-10 宁波金源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电瓶车车电池集中充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0513B (zh) * 2012-06-29 2015-02-04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移动暂存架的换电机器人及换电方法
CN114407719A (zh) * 2017-01-24 2022-04-29 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双伸出机构、电池转运装置及车载动力电池快换系统
CN109742287A (zh) * 2019-03-04 2019-05-10 倍登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箱的安装定位结构
CN110667427B (zh) * 2019-09-09 2021-02-05 暨南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定位装置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1304A (zh) * 2012-09-18 2014-03-26 国家电网公司 电池更换装置和电池更换系统
CN105186052A (zh) * 2015-10-12 2015-12-2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换电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316395A (zh) * 2017-05-27 2017-11-03 济南莫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体育器材自主借还系统及其方法
CN108099663A (zh) * 2017-12-20 2018-06-01 佛山市梦真营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共享电池
CN209921077U (zh) * 2019-03-05 2020-01-10 宁波金源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电瓶车车电池集中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7794A (zh) 2020-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07794B (zh) 电池归还检测的方法、电池柜及共享电池系统
US11329695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EP3361455B1 (en) Wireless card reader with a wake-up circuit
EP3287993A1 (en) Rfid-based goods-vending system
US9124112B2 (en) Accelerometer-based battery charge status indicator
EP3070602A1 (en)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thereof
US9444925B2 (en) Smartphone proximity card emulation
CN105261130B (zh) 一种智能pos终端
US20140292094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12011895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acing with a Smartcard
CN103729205B (zh) 一种电子标签及电子标签的升级方法
CN106447855A (zh) 一种基于摇一摇开锁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AU2020267237C1 (en) Activation for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EP4328700A1 (en) Automatic follow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rrier vehicle, and carrier vehicle
CN102289877A (zh) 一种无卡式指纹智能售货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US9990673B2 (en) Universal payment modul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CN108052854B (zh) 一种自动调节rfid读头功率的方法、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215685950U (zh) 一种重要物品保管柜
EP3079115A1 (en) Method and smart card for processing transaction data
KR101112535B1 (ko) 태그 내 플래그를 이용한 단말기 인증 방법
CN202257751U (zh) 一种无卡式指纹智能售货系统
CN113689164A (zh) 物品出库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3535660U (zh) 一种提升射频识别讯号传输距离的装置及其组合
CN107851456B (zh) 存储卡的鉴别方法及其移动终端、终端设备
KR101112571B1 (ko) 단말기 인증기능이 구비된 무선인식태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