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7009B -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07009B CN111507009B CN202010328203.9A CN202010328203A CN111507009B CN 111507009 B CN111507009 B CN 111507009B CN 202010328203 A CN202010328203 A CN 202010328203A CN 111507009 B CN111507009 B CN 1115070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esign
- air preheater
- temperature
- flue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441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01M99/002—Thermal test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10—Numerical modell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根据空气预热器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进而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效能随X‑比的变化率、空气预热器设计X‑比、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X‑比以及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最终得到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本发明依据逆流换热器理论换热模型,根据逆流换热器无因次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与未修正的换热效率相比,可更准确的评价空气预热器本身的换热能力。利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历史或实时数据,可相应计算出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及动力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预热器是以锅炉尾部烟道中的高温烟气来加热燃烧所需低温空气的换热设备。空气预热器对锅炉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空气预热器回收高温烟气热量使排烟温度降低,从而提高锅炉效率。空气预热器加热低温空气使燃料和空气的初始温度升高,强化燃料的着火和燃烧,减少相关不完全燃烧损失。空气预热器加热空气使炉膛内的火焰整体温度升高,强化炉内辐射传热。
空气预热器主要有板式、管式和回转式三种形式。目前大中型燃煤机组基本都采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具有传热面密度高、质量轻、占地小、布置灵活等优点。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布的ASME PTC4.3《空气预热器性能试验规程》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分析计算,以空气预热器烟气侧换热效率对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进行评价。由于实际运行中煤质变化、锅炉运行参数变化、漏风率变化、烟风系统阻力变化等因素影响,空气预热器中的空气流量与烟气流量的比例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空气预热器烟气侧换热效率会产生较大偏差,不能准确评价空气预热器的换热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依据逆流换热器理论换热模型,根据逆流换热器无因次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1,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
步骤2,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
步骤3,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
步骤4,根据效能和X-比,建立以X-比为自变量、以效能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通过作图分析,计算得到效能随X-比的变化率;
步骤5,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X-比;
步骤6,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X-比;
步骤7,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
步骤8,根据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实际工况X-比、设计X-比、效能随X-比变化率,计算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1中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的具体方法如下: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
式中:ΔTm表示对数传热温差;TGides表示设计进口烟气温度;TGodes表示设计出口烟气温度;TAides表示设计进口空气温度;TAodes表示设计出口空气温度。
所述步骤2中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的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ΔTA:
ΔTA=TAodes-TAides
所述步骤3中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的具体方法如下:
传热单元数NTU是一个反映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无因次量,对于给定空气预热器是一个常数;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NTU:
所述步骤4中,利用换热器逆流换热模型,X-比XR、效能ε和传热单元数NTU三个无因次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试验工况下的换热效能为:
所述步骤5中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工况的X-比的具体方法如下: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设计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工况的X-比XRdes:
所述步骤6中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X-比的具体方法如下:
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进口一次风温和实际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实际出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出口一次风温和实际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实际工况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的X-比XRtest:
式中:TGitest表示实际进口烟气温度;TGotest表示实际出口烟气温度;TAitest表示实际进口空气温度;TAotest表示实际出口空气温度。
所述步骤7中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的具体方法如下:
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ηtest:
所述步骤8中计算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的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的换热器效能ε:
式中:TAi表示进口空气温度;TAo表示出口空气温度;TGi表示进口烟气温度;
则根据X-比、换热效率和换热器效能关系计算得到:
则
式中:ηtest表示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ηdes表示设计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
以X-比作为修正因子将实际工况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修正到设计工况,计算出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ηcr: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依据逆流换热器理论换热模型,根据逆流换热器无因次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与未修正的换热效率相比,可更准确的评价空气预热器本身的换热能力。利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历史或实时数据,可相应计算出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本发明适用于运行人员及试验人员,可更准确的了解空气预热器的实际性能及改造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步骤逻辑框图;
图2为不同NTU值时换热器能效与X-比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发明公开的概念。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本发明公开的上下文中,当将一层/元件称作位于另一层/元件“上”时,该层/元件可以直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上,或者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居中层/元件。另外,如果在一种朝向中一层/元件位于另一层/元件“上”,那么当调转朝向时,该层/元件可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发明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
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
式中:ΔTm表示对数传热温差,℃;TGides表示设计进口烟气温度,℃;TGodes表示设计出口烟气温度,℃;TAides表示设计进口空气温度,℃;TAodes表示设计出口空气温度,℃。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
步骤2: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
ΔTA=TAodes-TAides
式中:ΔTA表示空气侧传热温差,℃。
步骤3: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
式中:NTU表示传热单元数。
传热单元数NTU是一个反映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无因次量,对于给定空气预热器是一个常数。
步骤4:利用换热器逆流换热模型,X-比XR、效能ε和传热单元数NTU三个无因次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
根据上式中的函数关系,设计传热单元数是一个常数,可以看出因变量效能是一个以X-比为自变量的函数。
对于不同容量锅炉空气预热器NTU值,通过上式进行绘图计算,换热器能效与X-比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采用一系列的NTU来表征相应的空气预热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给定的NTU,换热器能效随着X-比变化的各条曲线基本是平行的。对于一个给定的NTU,换热器能效随着X-比的增加逐渐降低,基本呈线性变化,即曲线斜率基本上不变。可理解为对于给定的空气预热器,效能随X-比的变化率的数值变化很小,可近似认定为常数。
因此试验工况下的换热效能为:
步骤5:ASME PTC 4.3中给出X-比的计算方法,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
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工况的X-比。
式中:XRdes表示设计X-比。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设计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
步骤6:通过实际测试得到或者利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历史或实时数据。
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
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的X-比。
式中:XRtest表示实际工况X-比;TGitest表示实际进口烟气温度,℃;TGotest表示实际出口烟气温度,℃;TAitest表示实际进口空气温度,℃;TAotest表示实际出口空气温度,℃。
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进口一次风温和实际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实际出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出口一次风温和实际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实际工况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
步骤7:空气预热器烟气侧换热效率是烟气侧温降与理论最大温差的比值。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
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
式中:ηtest表示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
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
步骤8:在空气预热器传热过程中利用换热器效能的概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的换热器效能。
式中:ε表示效能;TAi表示进口空气温度,℃;TAo表示出口空气温度,℃;TGi表示进口烟气温度,℃。
则根据X-比、换热效率和换热器效能关系计算可得
可以得到
式中:ηtest表示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ηdes表示设计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
因此,以X-比作为修正因子将实际工况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修正到设计工况,计算出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如下。
式中:ηcr表示修正后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原理:
本发明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根据效能和X-比,建立以X-比为自变量、以效能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通过作图分析,计算得到效能随X-比的变化率;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X-比;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X-比;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根据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实际工况X-比、设计X-比、效能随X-比变化率,计算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
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均应通过实际测试得到或者利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历史或实时数据。
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进口一次风温和实际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实际出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出口一次风温和实际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
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均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和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均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
实施例:
将上述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具体实施,以下对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举例说明。某600MW机组配备有两台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设计换热效率为69.7%,设计X-比为78.3%,具体设计参数见表1。随着超净排放改造的完成,空气预热器已经过长周期运行,出现较严重的积灰堵塞情况,蓄热元件出现较严重的破损情况。电厂对两台空气预热器进行了蓄热元件更换、密封间隙调整等工作。为准确评价改造前后空气预热器热性能,对额定工况下的空气预热器运行参数进行计算汇总,如表1所示。
表1空气预热器设计值及运行参数
改造完成后,随着漏风率下降,掺入烟气中的冷风量减少使得排烟温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不进行修正,改造前的换热效率为67.3%和68.0%,改造后的换热效率为67.7%和67.0%,略低于改造前的换热效率,与设计值有较大的差距,不能体现出空气预热器改造的效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利用X-比对换热效率进行修正后,改造后的换热效率为69.0%和69.6%,与设计值基本相当,基本达到改造预期效果,空气预热器性能处于较好水平。改造前的换热效率为66.7%和67.2%,低于设计值和改造后的换热效率,与实际情况一致。
本发明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本身的换热能力的评价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步骤1,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具体方法如下: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
式中:ΔTm表示对数传热温差;TGides表示设计进口烟气温度;TGodes表示设计出口烟气温度;TAides表示设计进口空气温度;TAodes表示设计出口空气温度;
步骤2,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ΔTA:
ΔTA=TAodes-TAides;
步骤3,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对数传热温差、设计空气侧传热温差,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具体方法如下:
传热单元数NTU是一个反映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无因次量,对于给定空气预热器是一个常数;根据下式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传热单元数NTU:
步骤4,根据效能和X-比,建立以X-比为自变量、以效能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通过作图分析,计算得到效能随X-比的变化率;利用换热器逆流换热模型,X-比XR、效能ε和传热单元数NTU三个无因次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试验工况下的换热效能为:
步骤5,根据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烟气温度、设计出口烟气温度、设计进口空气温度、设计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X-比;具体方法如下:
空气预热器设计进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进口一次风温和设计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设计出口空气温度是由设计出口一次风温和设计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设计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设计工况的X-比XRdes:
步骤6,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X-比;具体方法如下:
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进口一次风温和实际进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空气预热器实际出口空气温度是由实际出口一次风温和实际出口二次风温加权计算得到;实际工况X-比的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实际工况的X-比XRtest:
式中:TGitest表示实际进口烟气温度;TGotest表示实际出口烟气温度;TAitest表示实际进口空气温度;TAotest表示实际出口空气温度;
步骤7,根据空气预热器实际进口烟气温度、实际出口烟气温度、实际进口空气温度、实际出口空气温度,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计算中涉及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应修正到零漏风工况;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的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ηtest:
步骤8,根据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实际工况X-比、设计X-比、效能随X-比变化率,计算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下式计算空气预热器的换热器效能ε:
式中:TAi表示进口空气温度;TAo表示出口空气温度;TGi表示进口烟气温度;
则根据X-比、换热效率和换热器效能关系计算得到:
则
式中:ηtest表示实际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ηdes表示设计工况烟气侧换热效率;
以X-比作为修正因子将实际工况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修正到设计工况,计算出基于X-比修正的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ηcr: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28203.9A CN111507009B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28203.9A CN111507009B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07009A CN111507009A (zh) | 2020-08-07 |
CN111507009B true CN111507009B (zh) | 2023-04-28 |
Family
ID=71877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28203.9A Active CN111507009B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070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52475B (zh) * | 2020-09-22 | 2023-10-17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校验换热器效率的方法 |
CN112730506B (zh) * | 2020-12-03 | 2023-07-18 | 国网河北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评价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的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54928A2 (en) * | 2011-08-04 | 2013-02-06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chiller |
CN104655673A (zh) * | 2015-03-13 | 2015-05-27 | 东北电力大学 | 一种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在线诊断方法 |
CN104655672A (zh) * | 2015-03-13 | 2015-05-27 | 东北电力大学 | 一种两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在线诊断方法 |
-
2020
- 2020-04-23 CN CN202010328203.9A patent/CN1115070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554928A2 (en) * | 2011-08-04 | 2013-02-06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performance of centrifugal chiller |
CN104655673A (zh) * | 2015-03-13 | 2015-05-27 | 东北电力大学 | 一种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在线诊断方法 |
CN104655672A (zh) * | 2015-03-13 | 2015-05-27 | 东北电力大学 | 一种两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在线诊断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飞 ; 文贻艳 ; 王志伟 ; 袁军 ; 陈 ; 邓磊 ;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积灰在线监测研究.科技风.2018,(26),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07009A (zh) | 2020-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07009B (zh) | 一种基于x-比修正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计算方法 | |
CN102252339B (zh) | 一种降低电站锅炉排烟温度的系统 | |
CN105276563A (zh) | 一种基于炉膛实时结渣情况的炉膛出口烟温软测量方法 | |
CN106960113B (zh) | 一种单轴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验收中机岛与炉岛的责任划分方法 | |
CN105972585A (zh) |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吹灰优化系统及方法 | |
CN203642143U (zh) | 一种烟气冷凝式过热蒸汽锅炉 | |
CN105091932A (zh) | 一种三分仓回转式预热器分段积灰监测方法 | |
Hassan et al. | Energy, exergy, exergo‐environmental, and exergetic sustainability analyses of a gas engine‐based CHP system | |
CN113685797B (zh) | 一种余热锅炉省煤器变工况热力计算方法 | |
CN1740638A (zh) | 气液气-高效锅炉排烟热能回收装置 | |
CN103131812A (zh) | 热风炉用板式空气、煤气双预热系统 | |
CN206247373U (zh) | 一种管式换热器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4267710A (zh) | 高炉煤气锅炉省煤器沸腾度在线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法 | |
CN102003718B (zh) | 工作于第二安全区的加热炉用复合相变换热器 | |
CN212456933U (zh)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评价系统 | |
CN114263509A (zh) | 一种基于熔盐加热的汽轮机再热系统 | |
CN113418554A (zh) | 一种燃煤机组性能实时在线监测分析方法 | |
CN209271100U (zh) | 一种炭黑尾气脱水装置 | |
CN106382842A (zh) | 一种水泥厂余热回收多环路换热器爆管监控方法及系统 | |
CN208222484U (zh) | 一种双拖电泵背压汽轮机综合利用装置 | |
CN201407680Y (zh) | 一种热媒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
Patel et al. |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basket profile in Ljungstrom air preheater | |
Yuanhao et al. | On-line monitoring of ash fouling for air pre-heaters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 boiler | |
CN108469017A (zh) | 一种双拖电泵背压汽轮机综合利用装置及其方法 | |
CN114110638B (zh) | 一种空预器旁路高效烟气余热利用自动调节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