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3729A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3729A
CN111503729A CN202010075154.2A CN202010075154A CN111503729A CN 111503729 A CN111503729 A CN 111503729A CN 202010075154 A CN202010075154 A CN 202010075154A CN 111503729 A CN111503729 A CN 111503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unit
main body
frame
panel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51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03729B (zh
Inventor
金学载
姜镇一
李恩顺
尹亨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130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1982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139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93072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503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03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slid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具备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由此能够使吐出气流的方向多样变化,从而能够进行基于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模式的匹配运转。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根据安装位置,可划分为直立式、挂壁式或者吸顶式。其中,挂壁式室内机理解为是安装为附着于垂直的壁面的空气调节器。
通常,所述挂壁式室内机包括空气吸入部和空气吐出部。从所述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在经过热交换器和送风风扇之后,经由所述吐出部吐出到室内。
在所述吐出部可设置有方向调节装置,所述方向调节用于控制吐出气流的方向。所述方向调节装置可包括沿着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对气流进行引导的百叶窗。
在下面的现有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设置有能够将空气的吐出方向调节为朝向前方或朝向下方的百叶窗的空气调节器。现有文献的信息如下。
授权号(授权日):韩国专利号第55309号(1992年10月9日)
发明名称:空气调节器
在上述现有文献中,概念性地公开了将百叶窗设定成上部吐出位置或下部吐出位置以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但是并没有公开关于所述百叶窗的详细结构或动作的具体思想。
实际上,为了将空气的吐出方向控制成朝向前方或朝向下方,利用一个百叶窗是难以开闭多个吐出口的。尤其,在包括彼此垂直地配置于多个吐出口的前方吐出口和下方吐出口的情况下,更难以实现。
另外,对于具有有限的大小的室内机而言,为了开闭多个吐出口,设置多个百叶窗,或者采用具有复杂结构的百叶窗并不是优选的。
另外,若为形成前方吐出口而在正面面板的下部形成开口部,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配置百叶窗,则将会存在有杂质进入到室内机的内部,或者因使用者的手被夹住而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有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并且通过选择性地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或下部吐出部,来能够容易调节吐出气流的方向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移动正面面板来能够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并且通过移动上下叶片来能够开闭所述下部吐出部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尤其,提供一种通过将上下叶片在下部吐出部的上侧进行滑动或旋转,来能够调节所述下部吐出部的开放面积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根据空气调节器的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运行与否,使正面面板和上下叶片联动并进行动作,由此能够运行与使用者的喜好相匹配的模式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轨道结合于正面面板的两侧,来能够容易进行正面面板的上升或下降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吐出部设置左右叶片,来能够容易对经由所述前方吐出部和所述下部吐出部而吐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进行控制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所述左右叶片在排水盘的下部构成为一体,来能够改善室内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善排水盘的底面的曲率来将经由前方吐出部排出的气流引导至室内机的前方上侧,由此能够将空气吹送到离室内机相对较远的位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槽或凸起结构应用于排水盘的底面,来能够引导气流稳定地吐出,并且能够降低噪音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通过设置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来使吐出气流的方向多样变化,从而能够进行基于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模式的匹配型运转。
另外,通过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正面面板来能够开闭前方吐出部,并且通过进行滑动或旋转的上下叶片来能够开闭下部吐出部,因此,能够容易选择性地开闭前方吐出部或下部吐出部。
在所述上下叶片的侧方设置有上下叶片马达和联杆(link),由此能够容易实现所述上下叶片的移动。
并且,所述联杆偏心连接于上下叶片并相对于上下叶片进行旋转,因此能够使所述上下叶片进行旋转或滑行移动。尤其,所述联杆结合于所述上下叶片的后方部侧面,因此所述上下叶片能够实现其后端部被抬起的移动。
尤其,为了使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均被开放,可以驱动成使所述正面面板朝向上方进行移动,并且使所述上下叶片位于第一位置。
作为另一动作状态,为了使前方吐出部开放,并且使下部吐出部关闭,可以驱动成使所述正面面板朝向上方进行移动,并且使所述上下叶片位于第二位置。
作为另一动作状态,为了使前方吐出部关闭,并且使下部吐出部开放,可以驱动成使所述正面面板朝向下方进行移动,并且使所述上下叶片位于第三位置。
另外,当空气调节器运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时,若使用者希望吹送直接风,则所述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均被开放,因此能够形成较强的吐出气流,并直接将吐出气流供应给向使用者。
另外,当空气调节器运行制冷运转时,若使用者希望吹送间接风,则所述前方吐出部被开放,并且下部吐出部被关闭,因此,能够向室内机的前方吐出相对低温的空气,从而能够防止冷气直接吹向使用者。
另外,当空气调节器运行制热运转时,若使用者希望吹送间接风,则所述前方吐出部被关闭,下部吐出部被开放,因此,能够向室内机的下方吐出相对高温的空气,从而能够防止热气直接吹向使用者。
另外,在与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有左右叶片,由此能够容易对经由所述前方吐出部或下部吐出部而排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进行控制。
另外,由于左右叶片设置于对热交换器的下部进行支撑的排水盘的底面,因此室内机的空间使用率将会得到改善。
另外,排水盘的底面构成为能够将吐出气流引向室内机的前方上侧的曲面,因此能够将吐出气流吹送至离室内机相对较远的位置。
另外,在排水盘的底面设置有盘槽(pan groove)或盘凸起,由此能够获得吐出气流的稳定流动和降低噪音的效果。
另外,正面面板设置成能够沿着两侧的轨道(rail)朝向上方或下方进行移动,因此容易控制吐出气流,并且容易拆装配置于室内机上部的过滤器组件。
另外,用于使所述正面面板进行移动的面板驱动部设置于正面面板的两侧,因此所述正面面板能够在保持左右平衡的状态下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在支撑框架的背面部设置有与所述面板驱动部进行联动的齿条,因此能够与所述面板驱动部的齿轮进行联动。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包括:主体组装体,其具备吐出经过送风风扇的空气的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上下叶片,其开闭所述下部吐出部,并且设置成能够进行移动;以及正面面板,其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并且设置成能够进行移动。
所述正面面板可设置成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前方吐出部形成于所述主体组装体的下部,当所述正面面板朝向上方进行移动时,可以使所述前方吐出部开放。
还包括轨道,其设置于所述主体组装体的侧面,并且对所述正面面板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
所述正面面板配置于所述主体组装体的前方,并且还包括轨道结合部,所述轨道结合部从所述正面面板的两侧朝向后方延伸,并且与所述轨道相结合。
所述主体组装体包括:壳体主体,其具有用于设置所述轨道的侧面部;以及格栅框架,其结合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前方。
在所述格栅框架,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轨道结合部穿过的框架插入部。
所述轨道包括:固定轨道,其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并且形成有滑动槽;以及移动轨道,其以能够进行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轨道的滑动槽相结合,所述轨道结合部固定于所述移动轨道。
所述上下叶片可以在所述下部吐出部的上侧进行旋转或滑动。
所述主体组装体包括:壳体主体,其与所述底盘结合;以及格栅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前方,并且具有框架正面部和框架下部,所述框架正面部形成所述前方吐出部,所述框架下部形成所述下部吐出部。
所述上下叶片安置于所述框架下部。
还包括:上下叶片马达,其设置于所述上下叶片的侧方;和联杆,其使所述上下叶片马达和所述上下叶片相连接。
所述联杆包括:杆形状的联杆主体;马达连接部,其形成所述联杆主体的一侧部,并且与所述上下叶片马达相连接;以及叶片连接部,其形成所述联杆主体的另一侧部,并且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上下叶片相连接。
具备铰链凸起,所述铰链凸起设置于所述上下叶片的侧面,所述铰链凸起结合于所述叶片连接部。
所述叶片连接部结合于所述上下叶片的侧面后方部。
所述上下叶片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相对于使从所述前端部到所述后端部的距离平分的左右方向上的延伸线l1,所述叶片连接部位于从所述延伸线l1朝向后方隔开的位置。
所述上下叶片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板形状,所述上下叶片马达分别设置于所述上下叶片的两侧。
还包括: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送风风扇的吸入侧;以及排水盘,其用于支撑所述热交换器,并且能够储藏所述热交换器中所产生的冷凝水。
还包括:左右叶片,其设置于所述排水盘的底面,并且对经由所述前方吐出部或所述下部吐出部吐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进行调节;以及稳定件,其从所述排水盘的底面部朝向上方凸出,并面向所述送风风扇的外周面。
所述排水盘的底面部包括:第一底部,其以最低点P1为基准朝向所述稳定件向上倾斜并延伸;以及第二底部,其以所述最低点P1为基准朝向与所述稳定件相反的方向向上倾斜并延伸。
所述排水盘的底面部包括:盘凸起,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底部;以及所述盘槽,其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凹陷形成于所述盘凸起的下游侧。
根据另一方面的空气调节器包括:主体组装体,其具备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上下叶片,其开闭所述下部吐出部;以及正面面板,其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若接通所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电源,则通过使所述正面面板上升来能够开放所述前方吐出部,并且通过移动所述上下叶片来能够使所述下部吐出部开放。
若通过输入部选择制冷运转和间接风模式,则所述上下叶片可以封闭所述下部吐出部,所述正面面板可以保持所述前方吐出部的开放状态。
若通过输入部选择制热运转和间接风模式,则所述上下叶片可以保持所述下部吐出部的开放状态,所述正面面板可以朝向下方进行移动,由此能够封闭所述前方吐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并且选择性地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或下部吐出部,由此能够容易调节吐出气流的方向。
另外,通过移动正面面板来能够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通过移动上下叶片来能够开闭所述下部吐出部。
尤其,通过使上下叶片在下部吐出部的上侧进行滑动或旋转,来能够调节所述下部吐出部的开放面积。
另外,根据空气调节器的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运行与否,使正面面板和上下叶片联动并进行动作,由此能够执行与使用者的喜好相匹配的运转模式。
另外,通过将轨道结合于正面面板的两侧,来能够容易进行正面面板的上升或下降。
另外,通过在吐出部设置左右叶片,来能够容易对经由所述前方吐出部和下部吐出部而吐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进行控制。
另外,通过将所述左右叶片在排水盘的下部构成为一体,来能够改善室内机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通过改善排水盘的底面的曲率,来能够将经由前方吐出部而排出的气流引导至室内机的前方上侧,由此能够将气流吹送至离室内机相对较远的位置。
另外,通过槽或凸起结构应用于排水盘的底面,来能够稳定地引导气流的吐出,并且能够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设置于墙壁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所述室内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正面面板移动到上方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情形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所述室内机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室内机的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2的VII-VII'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正面面板和支撑框架的组装体(以下,称作面板组装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沿着图4的IX-IX'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主体和格栅框架的组装体(以下,称作主体组装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去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组装体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正面部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组装体和壳体主体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所述面板组装体与轨道相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14是沿着图2的14-14'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使面板组装体进行移动的面板驱动部的、面板组装体和壳体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保持件和保持件托架的结构的、面板组装体和壳体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驱动部和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所述面板驱动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齿轮组装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所述保持件和所述保持件托架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21-21'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22是将图15的"A"部分放大并示出的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23-23'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下叶片和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的概略图。
图25是将图15的"B"部分放大并示出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的结构的上部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的结构的下部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设置于室内机的状态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右叶片马达和左右叶片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30A至图30C是表示空气从所述室内机朝向上方或下方吐出时的室内机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图31A至图31C是表示空气从所述室内机朝向前方吐出时的室内机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图32A至图32C是表示空气从所述室内机朝向下方吐出时的室内机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图33是表示当所述正面面板移动到下方时,朝向前方拉出过滤器组件的状态的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水盘的部分结构的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水盘的底面结构的立体图。
图36A和图36B是表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吐出气流的方向朝向前方上升的情形的实验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不限于提及到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思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轻松地提出不同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设置于墙壁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所述室内机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正面面板移动到上方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情形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所述室内机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0可以设置于墙壁W。
所述室内机10包括:固定于墙壁W的设置板20;与所述设置板20的前方结合的底盘(chassis)30;以及与所述底盘30的前方结合的壳体100。
所述设置板20是用于将室内机10固定于墙壁W的部件,在与所述墙壁W结合之后,底盘30可放置于所述设置板20。所述设置板20包括:中央部,其具有薄板形状,与所述底盘30的背面相结合;以及两侧部,其从所述中央部的两侧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对底盘30的下部进行支撑。
在所述底盘30和壳体100的内部可设置有多个部件。多个所述部件可包括送风风扇40和热交换器60。
所述底盘30包括:板结合部31,其与所述设置板20结合;以及后引导件33,其从所述板结合部31朝向下方以弯曲的方式延伸,并包围送风风扇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所述板结合部31具有薄板形状。所述后引导件33作为将从所述送风风扇40吐出的气流引导至吐出部126、129侧的流动引导件而发挥功能。
所述送风风扇40包括横流扇。所述横流扇可沿着圆周方向吸入从室内机10的上部被吸入的空气,并且可以沿着圆周方向吐出。所述送风风扇40的轴向可以是室内机10的横向。
所述送风风扇40可以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所述底盘30的两侧。详细地说,所述底盘30还包括两个风扇支撑部35,两个所述风扇支撑部35从所述后引导件33的两侧朝向前方凸出,并且对所述送风风扇40的两侧端进行支撑。在两个所述风扇支撑部35中的任意一方的外侧,可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送风风扇40的风扇马达45。所述风扇马达45的轴可以贯通所述风扇支撑部35并与所述送风风扇40结合。
在所述风扇马达45可结合有马达罩(cover)47。所述风扇马达45可配置于由所述风扇支撑部35和所述马达罩47所形成的内部空间。
在所述底盘30的侧方部可设置有控制箱50,在所述控制箱50可设置有用于使室内机10进行动作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箱50可位于所述风扇马达45的侧方,并且支撑于后述的壳体主体110。
在由所述底盘30和所述壳体10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可设置有热交换器60。以空气流动为基准,所述热交换器60配置于所述送风风扇40的吸入侧,并且支撑于所述底盘30。
所述热交换器60可以具有弯折的形状。详细地说,所述热交换器60包括:第一热交换部61,其沿与所述室内机10的正面部对应的方向上下延伸;第二热交换部63,其从所述第一热交换部61朝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以及第三热交换部65,其从所述第二热交换部63朝向下方倾斜地延伸。所述第一热交换部61至所述第三热交换部65可理解为:配置于所述送风风扇40的外侧,并配置于从所述送风风扇40吸入的空气的吸入区域。
在所述热交换器60结合有热交换器保持件67。所述热交换器保持件67可以与所述热交换器60的侧方结合,并且支撑于壳体100的内侧面。
在所述热交换器60结合有制冷剂管70。所述制冷剂管70可以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热交换器60,或者可以对从所述热交换器60排出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引导。所述制冷剂管70与所述热交换器60的侧方结合,管罩75包围所述制冷剂管70的外侧。
在所述底盘30的下侧,配置有用于形成室内机10的下部外观的下部板55。
在所述底盘30的前方设置有壳体100。可以理解为,所述底盘30和所述壳体100的组装体构成“室内机的主体”。所述室内机的主体可以具有大致六面体的形状。
在所述壳体100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详细地说,在所述壳体100的上部形成有空气吸入部115a,在所述空气吸入部115a设置有过滤器组件300。通过在壳体主体110的顶面部115开口来能够形成所述空气吸入部115a。
在所述壳体100的下部形成有吐出部。所述吐出部,形成有下部吐出部126和前方吐出部129。所述下部吐出部126形成于格栅框架120的呈开口的下端部,通过在所述格栅框架120的正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开口,来能够形成所述前方吐出部129。因此,所述下部吐出部126和所述前方吐出部129的呈开口的方向能够形成为彼此垂直。
所述吐出部可提供有排水盘80,所述排水盘80配置于热交换器60的下部。所述排水盘80可包括左右叶片83,所述左右叶片83将吐出气流的方向控制成左右方向。所述左右叶片83可以以垂直线为基准朝向左右方向进行旋转,由此能够控制吐出气流的左右方向。所述左右叶片83可设置有多个,并且可以由一个连结杆连接,多个左右叶片83可以通过所述连结杆的移动来一起进行旋转。
在所述下部吐出部126,可设置有对吐出气流的方向进行控制的上下叶片160。所述上下叶片160可以设置成能够进行旋转或滑动,由此能够对吐出气流的上下方向进行控制。
所述壳体100的前方部,包括用于形成室内机10的正面外观的正面面板150。在所述正面面板150,可设置有能够确认室内机10的动作信息的显示部156。
所述正面面板150可设置成能够朝向上方或下方进行移动。作为一例,若接通所述室内机10的电源,则作为初始动作所述正面面板150可朝向上方进行移动。
若所述正面面板150朝向上方进行移动,则用于对室内人员的人体进行检测的人体传感器165可以露出于所述室内机10的下部右侧。作为一例,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165可包括具有透镜166的摄像头模块。所述透镜166可朝向前方形成摄影视角。并且,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165可以支撑于所述格栅主体120的下部格栅125a的顶面,并且位于下部吐出部126的侧方。
在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165的侧方,可配置有能够对使用者的语音进行识别的语音识别装置190。所述语音识别装置190可配置于所述前方吐出部129的侧方。即,所述语音识别装置190可配置在所述前方吐出部129和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165之间。
所述壳体100包括格栅框架120,所述格栅框架120用于形成室内机10的前方边框部的外观。所述格栅框架120可包括具有下部格栅125a和侧面格栅125b的格栅部。在所述下部格栅125a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下部吐出部126。
所述语音识别装置190包括用于收集使用者的语音的麦克风孔195。所述麦克风孔195可形成于所述格栅框架120。
在所述前方吐出部129的侧方,设置有用于使左右叶片83进行驱动的左右叶片马达83a。
在所述室内机10还包括横杆128a,所述横杆128a在以所述前方吐出部129的上下方向为基准的大致的中央部沿着横向延伸。所述横杆128a可以作为防止使用者的手进入的安全装置而发挥功能。
下面,参照附图对壳体100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室内机的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2的VII-VII'线切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7,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100包括正面面板150。
所述正面面板150包括:具有薄板形状的面板主体151;和显示孔152,所述显示孔152在所述面板主体151开口而形成,显示器156位于所述显示孔152。作为一例,所述面板主体151可以具有四边形板的形状。
所述正面面板150可由金属材料构成。除了所述正面面板150之外的壳体100的其他结构,可由塑料树脂构成。若驱动所述送风风扇40,则会产生振动,所述振动将会引起室内机的晃动,由此产生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由相对较重的金属材料构成所述正面面板150,由此具有即便产生振动,也能够降低所述金属材料的晃动的优点。并且,与塑料树脂相比,金属材料发生污染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即便发生污染也能容易清洁。
可以对所述正面面板150进行表面处理,由此能够感到规定的质感,据此,能够实现美丽的外观。
所述壳体100还包括支撑框架140,所述支撑框架140结合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后方,并且对所述正面面板150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框架140可以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背面面接触。可以将所述正面面板150和所述支撑框架140的组装体命名为“面板组装体”。
详细地说,在所述支撑框架140包括:具有大致的四边形板形状的框架主体141;和通过使所述框架主体141的至少一部分开口来形成的显示开口部143。所述显示开口部143可以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显示孔152后方对应。
在所述显示开口部143设置有显示器组件155。所述显示器组件155包括电路基板和显示部156。所述显示部156构成所述显示器组件155的前方部,并且可以经由所述正面面板150的显示孔152而露出于外部。
在所述支撑框架140,设置有从所述框架主体141的两侧朝向后方凸出的轨道结合部145。通过所述框架主体141和两侧的轨道结合部145,所述支撑框架140整体上可具有“匚”字型。
所述壳体100还包括格栅框架120,所述格栅框架120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140的后方,并且形成吐出部126、129。所述格栅框架120的正面与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相对。所述格栅框架120由塑料材料构成,作为一例,可以由具有相对较高强度的ABS树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resin)构成。
所述格栅框架120还包括:框架下部121a,其从所述框架正面部121的下部朝向后方延伸;和框架侧面部121b,其从所述框架正面部121的两侧朝向后方延伸。
在所述框架下部121a和所述框架侧面部121b设置有格栅部125,所述格栅部125具有多个格栅。多个所述格栅在前后方上隔开间隔且平行地延伸,并且可弯折而形成,以形成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下部和两个侧面部。作为一例,所述格栅部125可构成为“∪”形状。
详细地说,所述格栅部125包括构成所述框架下部121a的下部格栅125a。所述下部格栅125a的至少一部分贯通而形成,所述贯通而成的部分形成下部吐出部126,并对空气的排出进行引导。
所述下部吐出部126形成于所述下部格栅125a的大致中央部,所述下部格栅125a的两侧部构成为被封闭。因此,在下部格栅125a的区域中,除了形成所述下部吐出部126的区域之外不会形成空气的排出。
详细地说,所述下部格栅125a构成为从所述下部吐出部126更朝向下方延伸,并且从外部不容易看到所述下部吐出部126。因此,可以实现室内机的美丽外观。并且,从所述下部吐出部126排出的空气被所述下部格栅125a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增加空气的朝向下方的直线性。
所述格栅部125还包括侧面格栅125b,其从所述下部格栅125a的两侧朝向上方延伸。所述侧面格栅125b的形状与所述下部格栅125a的形状相同,因此,从设计方面来看,所述下部格栅125a和所述侧面格栅125b能够实现一体感。
所述侧面格栅125b的大部分被封闭而不与外部连通,但是,在用于设置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94的部分可形成有传感器孔,以与外部连通。
在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两侧,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轨道结合部145插入的框架插入部127a、127b。所述轨道结合部145可以贯通所述框架插入部127a、127b并朝向后方延伸,并且与轨道130相结合。所述轨道130可设置于室内机10的两侧。
在所述格栅框架120的后方设置有壳体主体110。所述壳体主体110在整体上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并且可构成为其前方部、下部以及上部呈开口。所述格栅框架120和所述壳体主体110可以彼此结合,可以将所述格栅框架120和所述壳体主体110的组装体命名为“主体组装体”。
详细地说,所述壳体主体110包括主体正面部111、主体侧面部112、主体背面部114以及主体顶面部115。在所述主体正面部111形成有正面开口部111a,所述的面开口部111a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格栅框架120覆盖。
所述正面开口部111a的下部,可以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前方吐出部129在前后方向上对应。因此,室内机的气流可经由所述正面开口部111a的下部和所述前方吐出部129而吐出到外部。并且,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以能够选择性地开闭所述前方吐出部129。
在所述主体侧面部112的内侧可配置有所述控制箱50。并且,所述主体侧面部112的外表面包括轨道安置部113,轨道30放置于轨道安置部113。所述格栅部125配置成覆盖所述轨道安置部113,在所述格栅部125和所述轨道安置部113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所述轨道130的空间部。
所述轨道结合部145可以结合于所述轨道130的侧面。在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过程中,所述轨道结合部145可以沿着所述轨道13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在所述主体背面部114形成有背面开口部114a。底盘30可结合于所述背面开口部114a。即,可以理解为:通过将所述主体组装体110、120和所述底盘30相结合来形成室内机10的整体外观,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构成室内机10的正面部。
在所述主体顶面部115,形成有用于设置过滤器组件300的顶面开口部115a。所述顶面开口部115a可作为空气吸入部而发挥功能。并且,在所述顶面开口部115a设置有过滤器支撑部115b,所述过滤器支撑部115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对所述过滤器组件300进行支撑。所述过滤器支撑部115b可设置有多个,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彼此隔开。
在所述壳体10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对吐出气流的上下方向进行控制的上下叶片160。在所述上下叶片160的侧方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上下叶片160进行驱动的叶片马达162;和包围所述叶片马达162的叶片马达罩163。
所述壳体100还包括提供驱动力的面板驱动部170,由此使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进行上方移动或下方移动。所述面板驱动部170配置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背面部,并且设置于所述面板驱动部170的齿轮贯通所述格栅框架120并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接触。所述面板驱动部17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的两侧,并且能够向所述面板组装体170提供稳定的驱动力。
所述壳体100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94,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94对用于设置室内机10的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94可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并且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110的主体侧面部112。
详细地说,在所述主体侧面部112的下部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113a,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94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安装部113a。所述传感器安装部113a形成于所述轨道安置部113的下侧,在所述传感器安装部113a和所述轨道安置部113之间可凸出形成有划分筋113b。所述格栅部125的侧面格栅125b可以覆盖所述轨道安置部113和所述传感器安装部113a的侧面。在所述侧面格栅125b的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92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传感器孔,由此可与室内机10的外部连通。
所述壳体100还包括灰尘传感器192,所述灰尘传感器192用于检测室内机10周边的空气质量信息。所述灰尘传感器192可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110的主体侧面部112。详细地说,在所述壳体主体110形成有灰尘传感器开口部112a,灰尘传感器盖192a可分离地能够设置于所述灰尘传感器开口部112a(参照图12)。
所述灰尘传感器盖192a可以是分离的,以能够清扫所述灰尘传感器192,使用者例如可以利用棉棒等的清扫工具来清扫所述灰尘传感器192。
在所述壳体100的上部,可设置有:用于分离出堆积于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灰尘的过滤器清扫装置400;和灰尘桶430,其用于储藏分离出的灰尘。所述灰尘桶430可配置于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侧方。
在所述过滤器组件300和所述灰尘桶430之间,可设置有刷子420。所述刷子420可以与设置于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预滤器(prefilter)接触,由此铲掉堆积于所述预滤器的杂质。
所述预滤器通过过滤器旋转马达350来能够以履带形式进行旋转,在所述预滤器进行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预滤器和所述刷子420之间的接触,来可以从所述预滤器分离出杂质。所述过滤器旋转马达350被马达罩355包围,并且可以支撑于壳体主体110的内侧。
所述刷子420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刷子主体421;和刷子毛425,其设置于所述刷子主体421的外周面,并且与预滤器相接触。
所述过滤器清扫装置400可配置于所述灰尘桶430的下侧,并且可位于所述控制箱50的上侧。若所述过滤器清扫装置400进行驱动,则所述过滤器清扫装置400的吸力将会经由所述灰尘桶430而作用于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由此从所述过滤器组件300分离出的杂质可储藏于所述灰尘桶430。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正面面板和支撑框架的组装体(以下,称作面板组装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4的IX-IX'线剖视图。
参照图8和图9,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正面面板150可以结合于支撑框架140的前方。换言之,所述支撑框架140可以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背面相结合。
所述正面面板150和所述支撑框架140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质构成。详细地说,所述正面面板150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所述支撑框架140可以由塑料树脂构成。作为一例,所述正面面板150可由铝材料构成。
因此,所述正面面板150可形成为比所述支撑框架140更重。但是,在所述正面面板150的后方可形成有凹陷部151c,以能够相对地降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重量。可理解为:所述凹陷部151c是,在所述正面面板150的加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重量而进行的切口加工的产物。
所述凹陷部151c可以在所述正面面板150的背面面积中形成为其80%以上的面积,并且可以具有大致的四边形形状。
另一方面,所述正面面板150要求牢固的结合结构,以能够对重量较大的部件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因正面面板150的重量所引起的变形,所述正面面板150可利用面板托架153来紧固于所述支撑框架140。
详细地说,所述面板托架153可结合于面板主体151的背面。多个所述面板托架153隔开间隔地可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151的边缘部。作为一例,所述面板托架153可设置有八个。
四个面板托架153可以在所述面板主体151的背面上部沿着横向隔开而排列,而剩余的四个面板托架153可以在所述正面面板150的背面下部沿着横向隔开而排列。
在所述面板主体151的背面凹陷形成有多个托架槽151a,所述面板托架153结合于所述托架槽151a。
详细地说,所述面板托架153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托架主体153a。所述托架主体153a的正面可插入于所述托架槽151a,而所述托架主体153a的背面可支撑于所述框架主体141。
所述托架主体153a的上部包括:内部插入部153b,其插入于所述托架槽151a并卡止于所述面板主体151;以及卡止部153c,其从所述内部插入部153b弯折并延伸,支撑于所述面板主体151的背面。
所述面板主体151包括支撑凸起151b,所述支撑凸起151b将会位于所述内部插入部153a和所述卡止部153b之间。所述支撑凸起151b的正面对所述内部插入部153a进行支撑,而所述支撑凸起151b的背面可被所述卡止部153支撑。
并且,在所述托架主体153a的下部设置有背面支撑部153e,所述背面支撑部153e支撑于所述面板主体151的背面。所述卡止部153c可位于所述托架槽151a的上侧,所述背面支撑部153e可位于所述托架槽151a的下侧。
所述支撑框架140的框架主体141可以与所述面板托架153的背面接触,并且通过面板紧固构件154来紧固于所述正面面板150。
在所述框架主体141,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面板紧固构件154贯通的框架紧固孔141b。所述面板紧固构件154插入所述框架紧固孔141b并紧固于所述面板托架153的紧固孔153d。所述紧固孔153d可形成于以所述托架主体153a的上下方向为基准的大致中央部,并且位于所述卡止部153c和所述背面支撑部153e之间。
为了便于说明,可将所述紧固孔153d命名为“第一紧固孔”,而将所述框架紧固孔141b命名为“第二紧固孔”。
如上所述,相对较重的正面面板150可以通过面板托架153来紧固于支撑框架140,因此能够防止所述正面面板150分离,或者防止在紧固部位发生变形。
在所述支撑框架140可设置有显示器组件155。所述显示器组件155与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相结合,所述显示器组件155的前方部可经由所述显示开口部143而向所述支撑框架140的前方凸出。
即,所述显示器组件155可以与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相结合,并且经由所述显示开口部143而朝向前方延伸。所述显示部156可位于所述显示开口部143的前方。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壳体主体和格栅框架的组装体(以下,称作主体组装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去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组装体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的正面部的结构的正视图。
参照图10和图1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包括具备框架正面部121的格栅框架120。所述框架正面部121与支撑框架140的背面相对,并且在其下部可形成有前方吐出部129。通过沿横向长长地切开所述框架正面部121来能够形成所述前方吐出部129。
所述框架正面部121包括框架开口部121f、121g,所述框架开口部121f、121g形成在所述框架正面部121的两侧。当从前方观察时,所述框架开口部121f、121g分别贯通所述框架正面部121的右侧部和左侧部而形成,并且可形成为大致的长方形形状。
详细地说,所述框架开口部121f、121g包括第一开口部121f和第二开口部121g。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二开口部121g。这是,为了能够将朝向所述支撑框架140的后方凸出的显示器组件155插入于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的内侧。
所述格栅框架120后方的壳体主体110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和所述第二开口部121g而露出。详细地说,主体正面部111和所述主体正面部111侧方的第一轨道130a可以经由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露出。并且,第二轨道130b可经由所述第二开口部121g露出于前方。
在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和所述第二开口部121g,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支撑框架140的轨道结合部145插入的框架插入部127a、127b。
详细地说,所述框架插入部127a、127b包括第一框架插入部127a,所述第一框架插入部127a形成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两个轨道结合部145中的任意一个插入于所述第一框架插入部127a。此外,所述框架插入部127a、127b包括第二框架插入部127b,所述第二框架插入部127b形成所述第二开口部121g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两个轨道结合部145中的另一个插入于所述该第二框架插入部127b。
从其他方面来看,可理解为,所述第一框架插入部127a是壳体主体110所设置的第一轨道130a和所述第一开口部121f的端部之间的空间。并且,可理解为,所述第二框架插入部127b是壳体主体110所设置的第二轨道130b和所述第二开口部121g的端部之间的空间。
所述两个轨道结合部145可贯通所述第一框架插入部127a和所述第二框架插入部127b并朝向后方延伸,并且分别与第一轨道130a和第二轨道130b结合。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组装体和壳体主体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图13是表示所述面板组装体与轨道相结合的状态的图,图14是沿着图2的14-14'线切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2至图1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组装体140、150可设置成能够从格栅框架120的前方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在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后方部两侧,设置有两个轨道结合部145。所述轨道结合部145插入于格栅框架120的框架插入部127a、127b,并且能够与设置于壳体主体110的轨道130相结合。此时,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背面可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框架正面部121相对,并且相邻而配置。
详细地说,所述两个轨道结合部145可以分别结合于第一轨道130a和第二轨道130b。设置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右侧部的第一轨道结合部145可以与第一轨道130a结合,设置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左侧部的第二轨道结合部145可以与第二轨道130b结合。
所述轨道130包括:固定轨道131,其与所述壳体主体110的主体侧面部112结合;和移动轨道132,其沿着所述固定轨道131朝向上方或下方进行移动。
在所述主体侧面部112设置有:轨道安置部113,其具有面向侧方的安置面;以及轨道容纳部117,其从所述轨道安置部113的边缘朝向侧方凸出。从其他观点来看,所述轨道容纳部117可构成为从所述主体侧面部112的前端部朝向后方凹陷。
所述主体侧面部112的前端部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框架正面部121相结合,所述框架正面部121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背面相对。
所述固定轨道131具有四边形板的形状,在所述固定轨道131的两侧形成有凹陷而成的滑动槽131a。所述滑动槽131a可沿着上下方向长长地形成。
所述移动轨道132的两侧部容纳于所述滑动槽131a中,所述移动轨道132可以沿着所述滑动槽131a进行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所述移动轨道132在前后方向上发生摇动。
所述轨道结合部145可以与所述移动轨道132的侧面相结合,并且朝向上方或下方进行移动。详细地说,所述轨道结合部145包括沿着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一结合部分145a和第二结合部分145b。所述第二结合部分145b位于所述第一结合部分145a的上侧。通过将两个结合部分145a、145b与所述移动轨道132结合,来可以增大所述轨道结合部145和所述轨道130之间的结合力。
在所述轨道结合部145的前方部,形成有框架凹陷部145c。所述框架凹陷部145c从框架主体141朝向后方凹陷而成,所述第一结合部分145a和所述第二结合部分145b从所述框架凹陷部145c的后侧延伸。通过所述框架凹陷部145的结构,可能会产生因所述第一结合部分145a及第二结合部分145b和轨道130之间的紧固而产生的应力的分散效果。
在所述轨道结合部145设置有:紧固销147;和用于使所述紧固销147插入的销结合部146。所述销结合部146从所述框架凹陷部145c朝向后方延伸,所述紧固销147可位于所述销结合部146的端部。由于所述销结合部146从所述框架凹陷部145c朝向后方长长地延伸,因此,能够期待针对从所述紧固销147传递而至的应力的分散效果。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使面板组装体进行移动的面板驱动部的、面板组装体和壳体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保持件和保持件托架的结构的、面板组装体和壳体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驱动部和其周边结构的图,图18是表示所述面板驱动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齿轮组装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15至图19,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面板组装体140、150可设置成在格栅框架120的前方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包括:正面面板150;和与所述正面面板150的背面相结合的支撑框架140。所述室内机10还包括用于使所述正面面板150进行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提供驱动力的面板驱动部170,所述驱动力用于使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进行移动。所述面板驱动部170可位于格栅框架120的背面。详细地说,马达托架124结合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背面,所述面板驱动部170可以支撑在所述马达托架124的后侧。所述马达托架124包括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紧固的托架紧固部124a。
所述面板驱动部170a、170b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面板驱动部170a、170b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第一面板驱动部170a和第二面板驱动部170b。
详细地说,所述面板驱动部170a、170b包括:产生驱动力且具有马达轴171a的驱动马达171;和齿轮组装体,其用于传递由所述驱动马达171所产生的动力。
所述齿轮组装体包括:与所述马达轴171a相结合的第一齿轮171b;与所述第一齿轮171b进行联动的第二齿轮173a;第三齿轮173b;以及与所述第三齿轮173b进行联动的第四齿轮173c。
第一齿轮轴174a结合于所述第二齿轮173a和所述第三齿轮173b的中心。所述第一齿轮轴174a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于齿轮壳体172a、172b,所述第二齿轮173a、所述第三齿轮173b以及第一齿轮轴174a可以一起进行旋转。作为一例,所述第三齿轮173b可构成为:与所述第二齿轮173a的侧方相结合,所述第三齿轮173b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173a的外径,并且具有更多的齿轮齿。
所述第二齿轮173a位于所述第一齿轮171b的上侧并与其齿轮结合,所述第二齿轮173a和所述第三齿轮173b配置成同心。
所述齿轮组装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齿轮173b进行联动的第四齿轮173c。所述第四齿轮173c可位于所述第三齿轮173b的下侧,并且第二齿轮轴174b结合于所述第四齿轮173c的中心。所述第二齿轮轴174b可以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于齿轮壳体172a、172b。
所述齿轮壳体172a、172b包括:壳体主体172a;和与所述壳体主体172a相结合的壳体盖172b。所述壳体主体172a和所述壳体盖172b在左右方向上相结合,作为一例,可通过壳体紧固构件172d进行紧固。在所述壳体主体172a和所述壳体盖172b,可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壳体紧固构件172d插入的紧固孔172c。
若驱动所述驱动马达171,则通过所述第一齿轮至第四齿轮的联动来最终会使第四齿轮173c进行旋转。所述第四齿轮173c可以与支撑框架140的齿条148齿轮结合并进行联动。
所述齿轮壳体172a、172b包括形成开口的壳体开放部172e,使得所述第四齿轮173c露出于所述齿轮壳体172a、172b的外部。所述壳体开放部172e可形成于所述齿轮壳体172a、172b的前方部,并且朝向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
在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设置有与所述面板驱动部170进行联动的齿条148。所述齿条148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包括多个齿轮齿。
所述齿条148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齿条148可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地说,所述齿条148包括第一齿条148a和第二齿条148b。所述第一齿条148a和所述第二齿条148b可配置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背面两侧。
所述齿条148可以与所述面板驱动部170的第四齿轮173c齿轮结合并进行联动。详细地说,所述第一齿条148a和所述第二齿条148c分别可以与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板驱动部170a和所述第二面板驱动部170b的第四齿轮173c进行联动。
在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设置有的保持件托架185,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相结合的保持件178插入于保持件托架185。所述保持件托架185可配置于所述第一齿条148a和所述第二齿条148b的侧方,并且沿着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
详细地说,所述保持件托架185可配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保持件托架185可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地说,所述保持件托架18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齿条148a的侧方的第一保持件托架185a;和位于所述第二齿条148b的侧方的第二保持件托架185b。
在所述保持件托架185形成有托架孔185d,所述保持件178的一部分插入于托架孔185d(参照图21),当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时,所述保持件178可以随着所述保持件托架185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在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安装有连接联杆(link)180。所述连接联杆180可具有多次弯折的形状,所述连接联杆180的一侧端部可与所述支撑框架140的背面结合,而另一侧端部可与所述壳体主体110结合。
所述连接联杆180构成为,能够保护用于使显示器组件155和控制箱50连接的电线,作为一例,能够保护电源线。详细地说,在所述连接联杆180的内部形成有所述电线的容纳空间,所述电线的外侧被所述连接联杆180包围。
当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时,用于设置所述控制箱50的壳体主体110和设置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显示器组件155之间的距离将会发生变化。此时,由于所述电线会将会移动,因此,若没有所述连接联杆180的保护,则电线可能会经常与周边的部件发生干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包围电线的连接联杆180构成为使面板组装体140、150和壳体主体110相连接,由此能够防止所述电线和周边的部件发生干扰。
在所述格栅框架120形成有齿轮孔122,所述面板驱动部170的第四齿轮173c贯通齿轮孔122。与所述第一面板驱动部170a和所述第二面板驱动部170b的位置对应地,所述齿轮孔122可以在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两侧形成有多个。
并且,在所述格栅框架120,形成有用于使所述保持件178穿过的保持件贯通孔122a。所述保持件贯通孔122a可以与所述齿轮孔122的侧方相邻而配置。与所述保持件178的数量和所述保持件托架185的数量对应地,所述保持件贯通孔122a可以设置有多个。
所述保持件178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背面相结合,并且穿过所述保持件贯通孔122a并朝向前方延伸。并且,所述保持件178可以以能够进行移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保持件托架185。
图20是表示所述保持件和所述保持件托架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21-21'线切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9、图29以及图30,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包括安装于格栅框架120的保持件178,使得面板组装体140、150进行稳定的上下移动。
所述保持件178设置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背面。在所述格栅框架120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安置所述保持件178的安置筋122c。所述安置筋122c可以从所述框架主体121的背面朝向后方凸出,并且具有其内部为中空的四边形形状。
在所述安置筋122c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保持件178进行紧固的保持件紧固凸柱(boss)122b。所述保持件紧固凸柱122b可构成为,从所述框架主体121的背面朝向后方凸出,且螺丝钉S紧固于所述保持件紧固凸柱122b。所述保持件紧固凸柱122b可以在所述安置筋122c的内部两侧设置有多个。
所述保持件178包括格栅支撑部179a和插入部179b,所述格栅支撑部179a安置于所述安置筋122c,所述插入部179b从所述格栅支撑部179a朝向前方延伸,并且经由所述保持件贯通孔122a和托架孔185d而插入于所述保持件托架185的内部。
所述格栅支撑部179a具有大致的四边形的板形状,在所述格栅支撑部179a的两侧可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螺丝钉S紧固的保持件紧固孔179c。
所述保持件178还包括滑动件(slider)179d,所述滑动件179d从所述插入部179b的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保持件托架185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由于所述滑动件179d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大于所述托架孔185d的左右方向上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所述滑动件179d从所述保持件托架185脱离。
当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时,所述保持件托架185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移动,设置于所述保持件托架185背面的凸出筋186c可以设置成可以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正面相接触。
所述滑动件179d在所述保持件托架185的内部进行相对移动。在所述滑动件179d的背面,凸出形成有能够与所述保持件托架185的内侧面相接触的凸起179e。
详细地说,所述保持件托架185包括:与所述框架主体141的背面相结合的第一部分186b;和从所述第一部分186b朝向后方弯折并延伸的第二部分186b。所述第一凸出筋186c可以从所述第二部分186b的背面朝向后方凸出。
所述第一部分186a和所述第二部分186b设置于所述保持件托架185的两侧部,在第一部分186a和第二部分186b之间形成有托架孔185d。根据这种结构,所述保持件178可以稳定地支撑在所述保持件托架185。
图22是将图15的“A”部分放大并示出的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23-23'线切开的剖视图,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下叶片和连接件的连接状态的概略图,图25是将图15的“B”部分放大并示出的图。
参照图22至图25,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的下部包括上下叶片160,其用于使下部吐出部126开放或关闭。
详细地说,所述上下叶片160可设置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框架下部121a的顶面。在所述框架下部121a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的下部吐出部126,以朝向下方的吐出空气。
所述上下叶片160可形成为,能够覆盖整个所述下部吐出部126的程度的大小。详细地说,所述上下叶片160可以是四边形的板形状,并且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当所述上下叶片160关闭所述下部吐出部126时,所述上下叶片160沿着水平方向配置,这可以相对于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正面面板150形成垂直的方向。
所述室内机10还包括提供驱动力的上下叶片马达162a、162b,使得所述上下叶片160能够进行移动。所述上下叶片马达162a、162b可以支撑于所述框架下部121a的上侧。并且,叶片马达罩163覆盖所述上下叶片马达162a、162b的外侧。
所述上下叶片马达162a、162b包括第一叶片马达162a:其配置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一侧部(作为一例,右侧部);和第二叶片马达162b,其配置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另一侧部(作为一例,左侧部)。
所述上下叶片160与下部吐出部126的左右方向宽度对应地,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长长地形成,当通过一个叶片马达使上下叶片进行驱动时,可能会难以使所述上下叶片进行移动。尤其,就所述上下叶片中的远离所述叶片马达的部分的移动而言,响应性低下,并且可能会发生弯曲。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两个叶片马达设置于上下叶片160的两侧并提供驱动力,由此能够提高上下叶片160的移动可靠性。当然,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和所述第二叶片马达162b的驱动可以同步。
所述室内机10还包括联杆(link)167a、167b,所述联杆167a、167b分别用于将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和所述第二叶片马达162b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上下叶片160。
详细地说,所述联杆167a、167b包括:第一联杆167a,其用于使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和所述上下叶片160连接;和第二联杆167b,其用于使所述第二叶片马达162b和所述上下叶片160连接。
所述第一联杆167a可从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朝向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右侧部延伸。即,所述第一联杆167a的一侧部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的马达轴连接,而另一侧部可以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右侧端部相结合。
所述第二联杆167b可以从所述第二叶片马达162b朝向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左侧部延伸。即,所述第二联杆167b的一侧部可以与所述第二叶片马达162b的马达轴相连接,另一侧部可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左侧端部相结合。
所述第一联杆167a的结构和所述第二联杆167b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以所述第一联杆167a的结构为中心对联杆的结构进行说明,关于第二联杆167b引用所述第一联杆167a的说明。
所述第一联杆167a包括:杆形状的联杆主体168a;马达连接部168b,其形成所述联杆主体168a的一侧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连接;以及叶片连接部168c,其形成所述联杆主体168a的另一侧部,并且以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为中心进行旋转。
所述联杆主体168a、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以及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可构成为一体。
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可以与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的马达轴相连接,并且贯通所述叶片马达罩163而延伸。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可以朝向侧方延伸。在所述叶片马达罩163,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穿过的盖贯通部163a。
若驱动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则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可以在原位置进行旋转。
所述联杆主体168a可以从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若驱动所述第一叶片马达162a,则所述联杆主体168a可以以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为基准进行旋转。作为一例,所述联杆主体168a可以以左右方向上的中心轴为基准,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从所述联杆主体168a朝向左右方向凸出,并且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上下叶片160相结合。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可以与所述联杆主体168a一起进行旋转。
详细地说,在所述上下叶片160的侧面设置有铰链凸起161。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可以与所述铰链凸起161结合并能够进行旋转。即,所述铰链凸起161可插入于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并且可以发挥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的“旋转中心部”的功能。
但是,与此相反地,在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设置有铰链凸起,所述上下叶片160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的铰链凸起也可。
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以中心线l1(其是经过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C的线)为基准,可结合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方部。
详细地说,在定义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前端部160a到后端部160b为止的距离、即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w2)时,从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到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前端部为止的距离w1可以大于从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到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为止的距离w2。
并且,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可以位于从所述中心线l1朝向后方隔开规定距离△S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所述上下叶片160不仅执行以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为中心单纯地进行旋转动作,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方部还可以随着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的移动而进行抬起或下降的移动。
最终,当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进行旋转时,所述上下叶片160可以进行旋转或滑动的动作。尤其,在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进行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和所述上下叶片160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变化。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的结构的上部立体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的结构的下部立体图,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设置于室内机的状态的图,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左右叶片马达和左右叶片的结合状态的图。
参照图26至图29,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还包括排水盘(drain pan)80,所述排水盘80支撑热交换器40,并且能够储藏所述热交换器40中所产生的冷凝水。所述排水盘80可配置于热交换器60的下侧,作为一例,可配置于第一热交换部61的下侧。并且,所述排水盘80可配置于格栅框架120的前方吐出部129的后方。
详细地说,所述排水盘80包括具备热交换器支撑筋82的盘本体81。所述盘本体81构成所述排水盘80的底面,所述热交换器支撑筋82从所述盘本体81朝向上方凸出,并且能够对所述热交换器60的底面进行支撑。
所述盘本体81包括:本体底面部81c;本体侧面部81b,其从所述本体底面部81c的两侧朝向上方延伸;以及本体正面部81c,其从所述本体底面部81c的前方朝向上方延伸。
通过所述本体底面部81a、所述本体侧面部81b以及所述本体正面部81c的结构,可以在所述盘本体81中定义出用于储藏热交换器60中所产生的冷凝水的冷凝水储藏空间82a。
所述排水盘80还包括稳定件(Stabilizer)85,所述稳定件85配置成从所述盘本体81的后方部朝向上方凸出,并且面向所述送风风扇40的外周面。
所述稳定件85可以与送风风扇40的前方下部侧相邻而配置。详细地说,所述稳定件85在所述送风风扇40的吐出侧与所述送风风扇40的外周面隔开而设置,由此能够防止从所述送风风扇40吐出的空气逆流到所述热交换器60侧。在所述稳定件85和所述送风风扇40的外周面之间,可形成有相对较小的空间。并且,所述稳定件85可沿着所述送风风扇40的轴向长长地延伸。
在所述排水盘80包括左右叶片83,所述左右叶片83用于控制吐出气流的左右方向。所述左右叶片83设置于所述本体底面部81a。并且,所述左右叶片83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沿着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多个所述左右叶片83可配置于所述上下叶片160的上侧。
在所述左右叶片83的侧方,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左右叶片83提供驱动力的左右叶片马达85。
所述排水盘80还包括连结杆(link bar)84,所述连结杆84与多个所述左右叶片83相连接。所述连结杆84可沿着左右方向长长地延伸,并且可结合于多个所述左右叶片83的后方部。
在所述左右叶片83的后方部结合有第一叶片销86a。所述第一叶片销86a可以贯通所述连结杆84并与所述左右叶片83相结合。所述第一叶片销86a可设置有多个,各个第一叶片销86a分别可以与各个所述左右叶片83相结合。
在所述左右叶片83的前方部结合有第二叶片销86b。所述第二叶片销86b可贯通所述左右叶片83并与所述盘本体81的本体底面部81a相结合。所述第二叶片销86b可设置有多个,各个第二叶片销86b分别可以与各个所述左右叶片83结合。
所述第一叶片销86a配置于所述第二叶片销86b的后方。与所述第一叶片销86a结合的左右叶片83的后方部,可以以与所述第二叶片销86b结合的前方部为基准进行旋转。
即,多个所述左右叶片83的后方部经由所述第一叶片销86a而与所述连结杆84相连接,多个所述左右叶片83可以随着所述连结杆84的移动而以所述第二叶片销86b为基准朝向左右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排水盘80还包括叶片联杆87,叶片联杆(vane link)87使所述左右叶片马达85和所述连结杆84相连接。所述叶片联杆87与所述左右叶片马达85的马达轴相结合,并且朝向侧方延伸并与所述连结杆84相结合。
在所述叶片联杆87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联杆孔87a。引导销88可以插入于所述联杆孔87a。所述引导销88可贯通所述联杆孔87a,并且与所述盘本体81的本体底面部81a相结合。
若驱动所述左右叶片马达85,则所述叶片联杆87可以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移动,在此过程中,所述引导销88对所述叶片联杆87进行引导,使得其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直线移动,而不会朝向其他方向发生摇动。
图30A至图30C是表示空气从所述室内机朝向前方和下方吐出时的室内机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参照图30A至图30C,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中,可以运行“同时模式”,所述“同时模式”是通过下部吐出部126和前方吐出部129来吐出空气的模式。作为一例,当空气调节器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时,可以运行所述同时模式。
在所述室内机10或额外的遥控器可设置有输入部。在所述输入部可包括用于选择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制冷制热选择部”。
所述输入部还可以包括能够指示所述“同时模式”的运转的“同时模式选择部”。使用者可通过输入所述制冷制热选择部来选择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之后通过输入所述同时模式选择部来运行同时模式。
作为另一例子,也可以设定成,若使用者选择制冷制热选择部,则即便没有所述同时模式选择部的输入,也会执行作为基本运转模式的同时模式。
详细地说,若驱动所述送风风扇40,则从室内机10的上部吸入的空气经过过滤器组件300的同时被净化,并且经由所述送风风扇40而流向室内机10的下部。此时,正面面板150将会朝向上方进行移动并位于上部位置。
另一方面,在上部位置上,所述正面面板150可位于比所述前方吐出部129更高的位置。即,所述正面面板150的下端部可位于比所述前方吐出部129的上端部高出规定高度(△h)的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防止从所述前方吐出部129吐出的气流与金属材料的正面面板150发生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气流在正面面板150冷凝并产生冷凝水。
并且,当驱动所述上下叶片马达162a、162b时,所述上下叶片160可通过联杆167a、167b的作用而移动。
详细地说,上下叶片160将会处于:相对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下部格栅125a的顶面,以第一设定角度θ1向上倾斜而排列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设定角度θ1形成为约10°-30°的范围。并且,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160b位于比前端部160a更高的位置,因此呈现出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被抬起的形态。
另外,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位于比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更高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的后方。所述联杆主体168a可以与所述上下叶片160大致平行地配置。
经过所述送风风扇40的空气可被所述上下叶片160引导,并且通过开放了的下部吐出部126和前方吐出部129朝向下方和前方吐出。
图31A至图31C是表示空气从所述室内机朝向前方吐出时的室内机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参照图31A至图31C,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中,只能通过前方吐出部129吐出空气。作为一例,当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时,可以运行用于执行前方吐出的间接风模式,以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使用者。
所述输入部可包括用于选择间接风模式的“间接风模式选择部”。使用者可通过输入所述制冷制热选择部来选择制冷运转,之后通过输入所述间接风模式选择部来执行制冷运转时的间接风模式。
详细地说,若驱动所述送风风扇40,则从室内机10的上部吸入的空气经过过滤器组件300的同时被净化,并且经由所述送风风扇40而流向室内机10的下部。
此时,与同时模式运转相同地,正面面板150将会朝向上方进行移动并位于上部位置。
并且,上下叶片160处于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下部格栅125a的顶面平行的状态。即,所述上下叶片160处于平放的状态,使得其前端部和后端部的高度相同,并且,封闭所述下部吐出部126。
另外,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位于比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更低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的前方。
下面,对从图30C中示出的联杆167b的位置转换到图31C中示出的联杆167b的位置的过程进行说明。在图30C的位置状态下,叶片连接部168c以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为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据此,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160b将会被抬起。
并且,若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移动到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的前方,则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前端部朝向前方进行移动,由此所述上下叶片160的相对于下部格栅125a倾斜的角度将会减小。最终,上下叶片160可以配置成如图31c所示的状态。
经过所述送风风扇40的空气可以被所述上下叶片160引导,并且经由开放了的前方吐出部129而朝向前方吐出。此时,由于所述下部吐出部126被所述上下叶片160遮蔽,因此朝向下方的气流吐出将会被限制。
图32A至图32C是表示空气从所述室内机朝向下方吐出时的室内机的结构和作用的图。
参照图32A至图32C,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中,只能通过下部吐出部126吐出空气。作为一例,在空气调节器进行制热运转时,可以运行用于执行下方吐出的间接风模式,以避免热风直接吹向使用者。
使用者通过输入所述制冷制热选择部来选择制热运转,之后通过输入所述间接风模式选择部来能够进行制热运转时的间接风模式。
即,即便输入一个间接风模式选择部,室内机的运转状态也会根据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不同而变得不同。如在图31A至图31C中进行说明那样,若选择制冷运转后输入间接风模式选择部,则只有前方吐出部129被开放,由此能够实现吐出气流的前方吐出。相反,如图32A至图32C所示,若选择制热运转后输入间接风模式选择部,则只有下部吐出部129被点开放,由此能够实现吐出气流的前方吐出。
返回到图32B,当驱动所述送风风扇40时,从室内机10的上部吸入的空气经过过滤器组件300的同时被净化,并且经由所述送风风扇40而流向室内机10的下部。
此时,正面面板150不会朝向上方进行移动,或者不会朝向下方进行移动,而是位于中央位置。在此,“中央位置”可理解为,是所述正面面板150覆盖格栅框架120的前方吐出部129,并且不会下降到比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下端部更靠向下侧的位置。
并且,上下叶片160将会处于:相对于所述格栅框架120的下部格栅125a的顶面以第二设定角度θ2向上倾斜地排列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二设定角度θ2形成为约30°-60°的范围。
详细地说,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160b位于比前端部160a更高的位置,由此呈现出所述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160b朝向上方被抬起的形态。并且,所述叶片连接部168c位于比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更高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的前方。
下面,对从图31C中所示的联杆167b的位置转换到图32C中所示的联杆167b的位置的过程进行说明。在图31C的位置状态下,叶片连接部168c以所述马达连接部168b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由此上下叶片160的后端部160b将会被抬起。最终,上下叶片160可以配置成如图32C所示的情形。
经过所述送风风扇40的空气可以被所述上下叶片160引导,并且经由开放了的下部吐出部126而朝向下方吐出。此时,所述前方吐出部129被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遮蔽,因此朝向前方的气流吐出将会被限制。
如上所述,当室内机10驱动时,正面面板150可处于“第一位置(中央位置)”或“第二位置(上部位置)”,并根据上下叶片160的位置来进行间接风模式或同时模式运转。
图33是表示当所述正面面板移动到下方时,过滤器组件朝向前方拉出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33,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滤器组件300可设置成可装拆于室内机10。所述正面面板150可以朝向下方进行移动,以分离出过滤器组件300。
当所述正面面板150位于“中央位置”时,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前方部将会受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干扰,因此,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朝向前方的移动将会被限制。即,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正面与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背面相对,并且可以被所述面板组装体140、150的背面遮蔽。
但是,当所述正面面板150位于第三位置(下部位置)时,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前方可以被开放。因此,所述过滤器组件300可以朝向前方进行移动,并且能够处于可拆装于所述室内机10的状态。
为了使所述过滤器组件300朝向前方进行移动,可以在所述过滤器组件300的后侧设置过滤器驱动部(马达和齿轮)。如此地,随着正面面板150朝向下方进行移动,能够从前方容易分离出所述过滤器组件300。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在排水盘的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引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标记。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水盘的部分结构的图,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排水盘的底面结构的立体图,图36A和图36B是表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吐出气流的方向朝向前方上升的情形的实验曲线。
参照图34和图35,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内机10还包括排水盘80a,所述排水盘80a支撑热交换器40,并且能够储藏所述热交换器40中所产生的冷凝水。
所述排水盘80a包括盘本体81,所述盘本体81具有本体底面部81a、本体侧面部81b以及本体正面部81c。并且,在所述盘本体81的内部形成有冷凝水储藏空间82a,在所述盘本体81的后方部还包括朝向上方凸出的稳定件85。关于这些构成要素的说明引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
从所述送风风扇40吐出的空气经由所述盘本体81的本体底面部81a而引导至所述前方吐出部129侧。当气流的吐出方向面向所述前方吐出部129的前方上侧时,会有利于使经由所述前方吐出部129而吐出的空气吹向相对较远的位置。
为此,本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在于,改善所述盘本体81的底面结构。
所述盘本体81的本体底面部81a可以朝向以最低点P1为基准的前方和后方向上倾斜延伸。详细地说,所述本体底面部81a包括第一底部81d和第二底部81e,所述第一底部81d以所述最低点P1为基准朝向所述稳定件85延伸,所述第二底部81e以所述最低点P1为基准朝向所述稳定件85的相反方向,即朝向所述本体正面部81c延伸。
以水平方向的延伸线l2为基准,所述第一底部81d所形成的向上角度为第一向上角度θ3,所述第二底部81e所形成的向上角度为第二向上角度θ4。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向上角度θ3或所述第二向上角度θ4可以形成为约5°-25°的范围。根据这种结构,所述本体底面部81a可以形成为沿着以所述最低点P1为基准的前后方向呈缓和的倾斜面。
使所述第一底部81d、最低点P1以及第二底部81e连接的面可以是倾斜的直面,也可以是具有缓和的曲率的曲面。
以图31B为基准,通过所述稳定件85能够防止从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送风风扇40吐出的空气大量流入到所述送风风扇40的吸入侧,大部分气流将会流向所述盘本体81的底面侧。
根据柯恩达效应,朝向所述盘本体81底面侧的吐出气流,将会与所述第一底部81d和所述第二底部81e相邻而进行流动。详细地说,吐出气流经由第一底部81d、最低点P1以及第二底部81e而向前方吐出部129吐出。
尤其,气流从所述最低点P1经过所述第二底部81e的同时将会朝向上方。详细地说,参照图36A,在现有的具有普通排水盘结构的室内机的情况下,从前方吐出部排出的气流将会朝向前方下侧。
相反,参照图36B,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水盘80a,通过倾斜的直面或形成为曲面的排水盘80a的底面结构,能够使从前方吐出部129吐出的气流会朝向前方上侧。因此,具有能够将气流吹送到离室内机10相对较远的位置的优点。
所述排水盘80a还包括引导结构,所述引导结构通过抑制湍流的发生来稳定气流,并且能够降低噪音。
详细地说,参照图35,在所述排水盘80a的底面设置有盘凸起89a和盘槽89b。所述盘凸起89a可配置于所述第一底部81d的后端部,即可配置于与稳定件85相连接的部位。
所述盘凸起89a可以在送风风扇40的轴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通过多个所述盘凸起86,将会在所述第一底部81d的后端部产生低压,据此,空气流向第一底部81d的底面,并且能够防止流入到稳定件85和送风风扇40之间的空间。
所述盘槽89b可配置于所述盘凸起89a的以空气流动方向为基准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底部81d的底面的一部分可构成为凹陷的形状。所述盘槽89b的凹陷方向可以是所述第一底部81d的前后方向。并且,所述盘槽89b可以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
根据所述柯恩达效应,气流将会与所述盘本体81的底面邻接而进行流动,但是气体的流速可能会降低。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所述盘凸起89a和盘槽89b,来在所述盘本体81的底面侧形成低压条件,由此能够防止流速的下降。并且,气流沿着所述盘凸起89a和盘槽89b被引导的同时能够防止发生乱流,因此能够降低噪音。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包括:
送风风扇;
主体组装体,形成有前方吐出部,经过所述送风风扇的空气从所述前方吐出部吐出;以及
正面面板,覆盖所述主体组装体的正面,并且由金属材料构成,
金属材料的所述正面面板的整个部分设置成能够朝向上方或下方进行移动,
当所述正面面板朝向上方进行移动时,所述前方吐出部从关闭的状态转换到开放的状态并吐出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前方吐出部形成于所述主体组装体的下部,
当所述正面面板朝向上方进行移动时,所述正面面板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主体组装体更高的位置,并且所述前方吐出部被开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还包括轨道,所述轨道设置于所述主体组装体的侧面,并且对所述正面面板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正面面板配置于所述主体组装体的前方,
所述正面面板还包括轨道结合部,所述轨道结合部从所述正面面板的两侧朝向后方延伸,并且结合于所述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主体组装体包括:
壳体主体,具备用于设置所述轨道的侧面部;以及
格栅框架,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前方结合,
在所述格栅框架形成有框架插入部,所述轨道结合部穿过所述框架插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轨道包括:
固定轨道,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并且形成有滑动槽;以及
移动轨道,以能够进行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轨道的所述滑动槽结合,所述轨道结合部固定于所述移动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在所述主体组装体形成有下部吐出部,
还包括上下叶片,所述上下叶片开闭所述下部吐出部,并且设置成能够进行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主体组装体包括:
壳体主体,与所述底盘结合;以及
格栅框架,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前方,并且具备框架正面部和框架下部,所述框架正面部形成所述前方吐出部,所述框架下部形成所述下部吐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还包括:
上下叶片马达,设置于上下叶片的侧方;以及
联杆,使所述上下叶片马达和所述上下叶片连接,
所述联杆包括:
杆形状的联杆主体;
马达连接部,形成所述联杆主体的一侧部,并且与所述上下叶片马达连接;以及
叶片连接部,形成所述联杆主体的另一侧部,并且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上下叶片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中,还包括:
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送风风扇的吸入侧;
排水盘,支撑所述热交换器,并且储藏所述热交换器中所产生的冷凝水;
左右叶片,设置于所述排水盘的底面,并且对经由所述前方吐出部或下部吐出部而吐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进行调节;以及
稳定件,从所述排水盘的底面部朝向上方凸出,并且面向所述送风风扇的外周面。
CN202010075154.2A 2019-01-31 2020-01-22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5037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13001 2019-01-31
KR1020190013001A KR102219821B1 (ko) 2019-01-31 2019-01-31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0190013939A KR102293072B1 (ko) 2019-02-01 2019-02-01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19-0013939 2019-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729A true CN111503729A (zh) 2020-08-07
CN111503729B CN111503729B (zh) 2022-01-28

Family

ID=69192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5154.2A Active CN111503729B (zh) 2019-01-31 2020-01-22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690328A1 (zh)
CN (1) CN1115037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73197A1 (en) * 2021-05-24 2022-11-24 Lg Electronics Inc.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13701311B (zh) * 2021-09-02 2022-07-19 创维空调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出风构造以及空调装置
JP2023074839A (ja) * 2021-11-18 2023-05-30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室内機
CN114396652A (zh) * 2022-02-11 2022-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53835A (ko) * 2005-11-22 2007-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드레인팬
KR20090002732U (ko) * 2007-09-14 2009-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090042523A (ko) * 2007-10-26 2009-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0572939C (zh) * 2005-10-26 2009-1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00572935C (zh) * 2004-03-04 2009-1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04180437A (zh) * 2013-05-24 2014-1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108317601A (zh) * 2018-01-12 2018-07-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29339B1 (ko) * 2005-01-12 2006-09-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응축수 배수 구조
US8505327B2 (en) * 2006-01-16 2013-08-13 Lg Electronics Inc.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KR101507163B1 (ko) * 2008-11-10 2015-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2935C (zh) * 2004-03-04 2009-1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00572939C (zh) * 2005-10-26 2009-1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KR20070053835A (ko) * 2005-11-22 2007-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드레인팬
KR20090002732U (ko) * 2007-09-14 2009-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20090042523A (ko) * 2007-10-26 2009-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4180437A (zh) * 2013-05-24 2014-1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108317601A (zh) * 2018-01-12 2018-07-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729B (zh) 2022-01-28
EP3690328A1 (en)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03729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KR102296710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90090130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9231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503726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KR101611327B1 (ko) 스텐드형 공기조화기
KR100642364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280375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2472525B (zh) 空气调和机
KR102293072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070005176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280374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200102860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466292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51796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925718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4687630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40053942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63767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70005178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232274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229473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270634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450564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90022104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