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5630A -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5630A
CN111485630A CN202010448425.4A CN202010448425A CN111485630A CN 111485630 A CN111485630 A CN 111485630A CN 202010448425 A CN202010448425 A CN 202010448425A CN 111485630 A CN111485630 A CN 111485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load
main body
bearing
structu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484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祝红
张涛
闵籽涵
丁亚茹
赫明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ji Universit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484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56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5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5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2Structures covering a large free area, whether open-sided or not, e.g. hangars, h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Extraordinary structures, e.g. with suspended or cantilever parts supported by masts or tower-like structures enclosing elevators or stairs;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elastic stabilit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4Extraordinary structures, e.g. with suspended or cantilever parts supported by masts or tower-like structures enclosing elevators or stairs;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elastic stability
    • E04B1/3404Extraordinary structures, e.g. with suspended or cantilever parts supported by masts or tower-like structures enclosing elevators or stairs;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elastic stability supported by masts or tower-like structur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中分布设有多根支撑柱,支撑柱与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相连接;承载结构柱,从上至下贯穿于主体结构,包括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上表面的上柱段、置于所述主体结构内的中柱段和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下表面的下柱段;载荷传递结构,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柱段,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另一端向斜下方延伸并连接于所述支撑柱;顶部结构,设于所述主体结构上方,且所述顶部结构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的顶端。本实施例主体结构的载荷将依次通过结构梁、支撑柱、载荷传递结构、承载结构柱传递至地面基础,降低了主体结构内部的结构梁和桁架杆的承载负担。

Description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多高层建筑规模愈发大型化,建筑设计效果对大跨结构的要求愈发严苛。目前在国内外已建的大跨度多高层框架结构建筑中,采用的常规结构方案主要包括底层大梁转换方案、底层桁架转换方案、顶层大梁吊挂方案、顶层桁架吊挂方案,这些常规结构方案对于跨度不大、层数不多的建筑较为适用,
当跨度较大或层数较多时,框架结构建筑本身的跨度或载荷会显著提升,此时需要增大建筑的梁高和在建筑内增加斜支撑以提升对于建筑的负载能力,然而梁高增大会增加建筑层高,并且增加斜支撑会影响室内视觉效果,因而不能满足对于框架建筑层高有限制且室内效果要求高的建筑的设计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跨度大或层数多的框架建筑梁高较大且需要斜支撑的问题,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一种框架结构建筑,包括:
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中分布设有多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相连接;
承载结构柱,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上表面的上柱段、置于所述主体结构内的中柱段和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下表面的下柱段;
载荷传递结构,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柱段,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另一端向斜下方延伸并连接于所述支撑柱;
顶部结构,设于所述主体结构上方,且所述顶部结构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的顶端。
上述框架结构建筑,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柱连接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若干结构梁,主体结构的载荷将依次通过结构梁、支撑柱、载荷传递结构传递至承载结构柱的上柱段,进而直接沿承载结构柱的长度方向向下传递至地面基础,整体上减小了由主体结构内部的结构梁和桁架杆承担整体的载荷,从而降低了主体结构内部的结构梁和桁架杆的承载负担。
本实施例最终形成了悬挑式框架结构建筑。承载结构柱上下贯穿主体结构,在主体结构上方设置上柱段,充分利用了主体结构上方的空间,且在主体结构下方的下柱段占用地面面积小、不影响主体结构下表面的行人和交通工具的正常通行,从而不需占用主体结构下方和周围的空间;同时顶部结构和主体结构之间可以形成用于通行的建筑空间。
由于主体结构内部的结构梁的负载明显减小,即使因跨度较大或层数较多导致建筑载荷提升,也不需要通过增大建筑的梁高来提升对于建筑的负载支撑能力,因而不会提升建筑的层高;由于主体结构内部的桁架杆承载负担减轻,从而无需在建筑内部布置桁架斜腹杆,不会影响建筑整体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建成后立面无支撑,建筑整体轻盈通透,且载荷传递结构结合承载结构柱的整体效果较为自然,实现了利用结构设计成就建筑之美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中沿纵向延伸的结构梁与所述承载结构柱通过先铰接后刚接的方式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还包括辅助支撑柱,分布设于所述主体结构的周围,与所述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相连接,所述辅助支撑柱向下延伸至地面,用于辅助支撑所述主体结构和所述顶部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荷传递结构包括多根拉索,多根所述拉索围绕所述承载结构柱的周向均匀设置,各所述拉索与所述上柱段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别连接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所述支撑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索包括双束密封钢丝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柱有多个,分布贯穿设于所述主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柱包括钢管混凝土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内沿长度方向分布设有多个十字形劲板,所述十字形劲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钢管的轴向且与所述钢管的内管壁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部结构包括顶盖及设于所述顶盖下表面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支撑于所述主体结构的上表面。
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施工主体结构,在所述主体结构中分布设置支撑柱;
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的承载结构柱;
准备载荷传递结构,将载荷传递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承载结构柱的上柱段和支撑柱相连,对载荷传递结构施加预紧力;
浇筑主体结构中的各层楼板,并施工主体结构中的面层及隔墙;
将顶部结构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的顶端,分别将所述支撑柱、所述承载结构柱与所述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牢固相连,形成框架结构建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的承载结构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将所述承载结构柱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主体结构中的沿纵向延伸的所述结构梁相铰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框架结构建筑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框架结构建筑中主体结构、承载结构柱、载荷传递结构的装配图;
图3为图1框架结构建筑中顶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框架结构建筑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1框架结构建筑中的承载结构柱与主体结构的结构梁相连接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00、主体结构;110、支撑柱;120、结构梁;121、腹板;122、翼板;130、辅助支撑柱;
200、承载结构柱;210、上柱段;220、中柱段;230、下柱段;201、钢管;202、十字形劲板;
300、载荷传递结构;310、拉索;
400、顶部结构;410、顶盖;420、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作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
贯穿本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词语“包括”和“包含”以及词语的变型,例如“包括有”和“包括”意味着“包含但不限于”,而不意在(且不会)排除其他部件、整体或步骤。结合本发明的特定的方面、实施例或示例所描述的特征、整体或特性将被理解为可应用于本文所描述的任意其他方面、实施例或示例,除非与其不兼容。
应当理解的是,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含复数的指代,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其他规定。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表述“包含”和/或“可以包含”意在表示相对应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而非意在限制一个或多个功能、操作和/或元件的存在。此外,在本发明中,术语“包含”和/或“具有”意在表示申请文件中公开的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因此,术语“包含”和/或“具有”应当被理解为,存在一个或多个其他特性、数量、操作、元件和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额外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中,表述“或”包含一起列举的词语的任意或所有的组合。例如,“A或B”可以包含A或者B,或可以包含A和B两者。
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或“耦合”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耦合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文中提到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建筑,包括:
主体结构100,所述主体结构100中分布设有多根支撑柱110,所述支撑柱110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120相连接;
承载结构柱200,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100,包括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100上表面的上柱段210、置于所述主体结构100内的中柱段220和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100下表面的下柱段230;
载荷传递结构300,所述载荷传递结构3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柱段210,所述载荷传递结构300的另一端向斜下方延伸并连接于所述支撑柱110;
顶部结构400,设于所述主体结构100上方,且所述顶部结构400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210的顶端。
本实施例的具体施工操作如下:如图2,施工主体结构100,在主体结构100中分布设置用于连接所述主体结构100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若干结构梁120的支撑柱110;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100的承载结构柱200;准备载荷传递结构300,将载荷传递结构300的两端分别与上柱段210和支撑柱110相连并施加预紧力;拆除脚手架后浇筑主体结构100中包含的各层楼板,并施工主体结构100中的面层及隔墙;将图3的顶部结构400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210的顶端,最后将支撑柱110、承载结构柱200与主体结构100中的结构梁120牢固相连即可形成图4的框架结构建筑。
结构梁120通常布置于主体结构100的各层之间用于承担载荷。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柱110连接主体结构100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若干结构梁120,主体结构100的载荷将依次通过结构梁120、支撑柱110、载荷传递结构300传递至承载结构柱200的上柱段210,进而直接沿承载结构柱200的长度方向向下传递至地面基础,整体上减小了由主体结构100内部的结构梁120和桁架杆承担整体的载荷,从而降低了主体结构100内部的结构梁120和桁架杆的承载负担。
本实施例最终形成了斜拉式框架结构建筑。承载结构柱200上下贯穿主体结构100,在主体结构100上方设置上柱段210,充分利用了主体结构100上方的空间,且在主体结构100下方的下柱段230占用地面面积小、不影响主体结构100下表面的行人和交通工具的正常通行,从而不需占用主体结构100下方和周围的空间;同时顶部结构400和主体结构100之间可以形成用于通行的建筑空间。
由于主体结构100内部的结构梁120的负载明显减小,即使因跨度较大或层数较多导致建筑载荷提升,也不需要通过增大建筑的梁高来提升对于建筑的负载支撑能力,因而不会提升建筑的层高;由于主体结构100内部的桁架杆承载负担减轻,从而无需在建筑内部布置桁架斜腹杆,不会影响建筑整体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建成后立面无支撑,建筑整体轻盈通透,且载荷传递结构300结合承载结构柱200的整体效果较为自然,实现了利用结构设计成就建筑之美的效果。
实际使用中发现,整体结构内力较大。经研究认为,整体结构在纵向承受的载荷较大,纵向载荷施加到结构中容易在固定的梁柱连接处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增大构件内力。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100中沿纵向延伸的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通过先铰接后刚接的方式相连接。
主体结构100中的结构梁120通常沿纵向和横向延伸。具体施工时,在所述主体结构100中分布设置支撑柱110后将所述支撑柱11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的所述结构梁120牢固焊接在一起,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100的承载结构柱200后将承载结构柱20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沿纵向延伸的所述结构梁120相铰接,由于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先铰接,在最终定型之前的装配过程中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相对摆动,从而快速释放应力,避免装配时直接牢固连接导致应力集中,能有效减小构件内力;而如果结构梁120分别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只是铰接无法保证连接部位的竖向刚度,因而各个部件最终装配完成后将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的连接部位牢固焊合从而刚接成一体。最终的刚接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竖向刚度,从而保证结构后期使用时的舒适性。此外,由于实际使用发现整体结构在横向承受的载荷较小,本实施例中只有纵向延伸的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通过先铰接后刚接的方式相连接,横向延伸的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直接固定连接。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图1中主体结构的左右延伸方向为纵向,以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横向。
示例性的,参考图5和图6,结构梁120由腹板121和翼板122围成,其中,翼板122水平设置、腹板121竖直设置。装配过程中先将结构梁120的腹板121焊接于承载结构柱200的外表面,此时腹板121受力时能够适应性地以焊接部位为中心作小幅度的上下摆动,通过形变可以有效释放应力;装配完成最终定型时,将结构梁120的翼板122与承载结构柱200的外表面焊接在一起,此时结构梁120与承载结构柱200牢固连接,能够保证连接部位以及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可以保持形态稳定。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100还包括辅助支撑柱130,分布设于所述主体结构100的周围,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120相连接,所述辅助支撑柱130向下延伸至地面,用于辅助支撑所述主体结构100。辅助支撑柱130可以承担一部分主体结构100的载荷,与承载结构柱200配合能够提升对于主体结构100的支撑稳定性;还能避免只靠承载结构柱200负载所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并且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辅助支撑柱130能够临时支撑,避免整体垮塌造成更大的损失。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支撑柱130为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外的钢管强度和刚度大,具有抵抗横向冲击的能力以利于保持形态稳定,且钢管混凝土柱中的混凝土可以快速有效传递载荷,从而可辅助将主体结构100中的部分载荷传递至地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结构100中沿纵向延伸的结构梁120与辅助支撑柱130通过先铰接后刚接的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将辅助支撑柱130的外周表面与沿纵向延伸的结构梁120相铰接,由于结构梁120与辅助支撑柱130先铰接,在最终定型之前的装配过程中结构梁120与所述辅助支撑柱130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相对摆动,从而避免装配时直接牢固连接导致应力集中,能有效减小构件内力;最终装配完成后将结构梁120与所述辅助支撑柱130的连接部位牢固焊合从而刚接成一体,最终的刚接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竖向刚度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荷传递结构300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110的顶端相连接。具体的,相较于连接至支撑柱110的其它部位,载荷传递结构300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110的顶端相连之后,主体结构100上、下表面的载荷传递至支撑柱110时,能够通过支撑柱110的顶端全部传递至载荷传递结构300中,进一步充分发挥承载结构柱200对于主体结构100的承载能力。而如果将载荷传递结构300的另一端连接至支撑柱110的其它部位例如支撑柱110的中部,支撑柱110所承载的载荷会有很大一部分无法传递至载荷传递结构300中,从而载荷无法全部正常传递至承载结构柱200和地面,也直接增大了支撑柱110和主体结构100的承载负担,整体结构的安全隐患较大。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荷传递结构300包括多根拉索310,多根所述拉索310围绕所述承载结构柱200的周向均匀设置,各所述拉索310与所述上柱段210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别连接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不同位置的所述支撑柱110。
具体的,多根支撑柱110可协同承担主体结构100的载荷,由于多根拉索310分别与不同的支撑柱110相连,主体结构100的载荷通过多根支撑柱110、拉索310同时传递至承载结构柱200的上柱段210,进而直接沿承载结构柱200的长度方向向下传递至地面基础。
本实施例中,环绕承载结构柱200周向的拉索310可同时传递载荷。由于各所述拉索310与所述上柱段210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从而可以保证承载结构柱200周向表面不同方位受力的均衡,降低因受力不均衡发生倾斜的概率。
进一步的,所述拉索310包括双束密封钢丝绳。双束密封钢丝绳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保证长时间使用条件下也能够稳定传递载荷,延长了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双束密封钢丝绳的直径为84~120mm。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柱200有多个,分布贯穿设于所述主体结构100。具体的,多个承载结构柱200分布设置,且每个承载结构柱200皆通过载荷传递结构300连接至支撑柱110,从而多个承载结构柱200可以协同从平面上的各个部位承担主体结构100的载荷,载荷的传递和分布更加均匀,能够降低单个承载结构柱200的承载负担,且整体结构更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柱200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具体的,在钢管201内填充混凝土即形成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外的钢管201强度和刚度大,具有抵抗横向冲击的能力以利于保持形态稳定,且钢管混凝土柱中的混凝土可以快速有效传递载荷。进一步的,所述钢管混凝土柱内沿长度方向分布设有多个十字形劲板202,所述十字形劲板202的板面垂直于所述钢管201的轴向且与所述钢管201的内管壁相连接。十字形劲板202能够提升钢管混凝土柱的刚度,进而抵抗施加于钢管201表面的径向冲击载荷,避免承受冲击发生弯折。更进一步的,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直径为1400mm。
参考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部结构400包括顶盖410及设于所述顶盖410下表面的立柱420,所述立柱420的底端设于所述主体结构100的上表面。顶盖410与主体结构100的上表面之间可以形成用于通行的建筑空间;立柱420可以承担一部分顶盖410的载荷,与承载结构柱200配合能够提升对于顶盖410的支撑稳定性;设置立柱420后还能避免只靠承载结构柱200负载所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并且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立柱420能够临时支撑,避免顶盖410垮塌等严重事故的发生。
结合一个实例说明框架结构建筑的具体施工操作和效果。某大学的教学楼横跨于河流之上建造,设计要求层高在6m以内,跨度39m,且由于教学楼建筑功能的要求,楼层内不能设置斜杆。具体施工方法:
(1)搭设脚手架,施工横跨于河面的主体结构100,在所述主体结构100中分布设置支撑柱110;
(2)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100的承载结构柱200,承载结构柱200有多个,分布于河流的两侧对岸;
(3)准备载荷传递结构300,将载荷传递结构300的两端分别与承载结构柱200的上柱段210和支撑柱110相连,对载荷传递结构300施加预紧力;
(4)拆除脚手架后浇筑主体结构100中包含的各层楼板,并施工主体结构100中的面层及隔墙;
(5)将顶部结构400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210的顶端,分别将所述支撑柱110、所述承载结构柱200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120牢固相连,形成框架结构建筑。
本实施例最终形成了悬挑式框架结构建筑。承载结构柱200上下贯穿主体结构100,在主体结构100上方设置上柱段210,充分利用了主体结构100上方的空间,且在主体结构100下方的下柱段230占用地面面积小、不影响主体结构100下方河流的通过,从而不需占用主体结构100下方和周围的空间;同时顶部结构400和主体结构100之间可以形成用于通行的建筑空间。
本实施例支撑柱110连接主体结构100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若干结构梁120,主体结构100的载荷将依次通过结构梁120、支撑柱110、载荷传递结构300传递至承载结构柱200的上柱段210,进而直接沿承载结构柱200的长度方向向下传递至地面基础,整体上减小了由主体结构100内部的结构梁120和桁架杆承担整体的载荷,从而降低了主体结构100内部的结构梁120和桁架杆的承载负担。
由于主体结构100内部的结构梁120的负载明显减小,虽然整体上跨度较大,也不需要通过增大建筑的梁高来提升对于建筑的负载支撑能力,因而不会提升建筑的层高,最终层高在4.6m~5.76m;由于主体结构100内部的桁架杆承载负担减轻,从而无需在建筑内部布置桁架斜腹杆,整个建筑建成后立面无支撑,建筑整体轻盈通透,且载荷传递结构300结合承载结构柱200的整体效果较为自然,实现了利用结构设计成就建筑之美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在主体结构100中分布设置支撑柱110之后,在主体结构100的周围设置辅助支撑柱130,辅助支撑柱130向下延伸至地面,将所述辅助支撑柱13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的沿纵向延伸的结构梁120相铰接;步骤(2)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100的承载结构柱200的步骤之后,将所述承载结构柱200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主体结构100中的沿纵向延伸的所述结构梁120相铰接。由于在最终定型之前的装配过程中结构梁120分别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所述辅助支撑柱130先铰接,承受纵向力时结构梁120与所述承载结构柱200、所述辅助支撑柱130之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摆动从而释放应力,减少了构件内力累积,从而避免装配时直接牢固连接导致应力集中。最后分别将所述辅助支撑柱130、所述承载结构柱200与结构梁120牢固相连,可以提升整体结构的竖向刚度,从而保证结构后期使用时的舒适性。
以上描述中,尽管可能使用例如“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来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元件,但它们并未意于限定相对应的元件。例如,上述表述并未旨在限定相对应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上述表述用于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集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发明。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除非在其间存在语境、方案上的显著差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相应地省去、添加或者以任意方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简单变换方式以及对现有技术做出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结构变换的方案,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形和改进,而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中分布设有多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相连接;
承载结构柱,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上表面的上柱段、置于所述主体结构内的中柱段和伸出于所述主体结构下表面的下柱段;
载荷传递结构,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柱段,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另一端向斜下方延伸并连接于所述支撑柱;
顶部结构,设于所述主体结构上方,且所述顶部结构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中沿纵向延伸的结构梁与所述承载结构柱通过先铰接后刚接的方式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还包括辅助支撑柱,分布设于所述主体结构的周围,与所述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相连接,所述辅助支撑柱向下延伸至地面,用于辅助支撑所述主体结构和所述顶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传递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的顶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传递结构包括多根拉索,多根所述拉索围绕所述承载结构柱的周向均匀设置,各所述拉索与所述上柱段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别连接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所述支撑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包括双束密封钢丝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柱有多个,分布贯穿设于所述主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柱包括钢管混凝土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内沿长度方向分布设有多个十字形劲板,所述十字形劲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钢管的轴向且与所述钢管的内管壁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结构包括顶盖及设于所述顶盖下表面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支撑于所述主体结构的上表面。
11.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施工主体结构,在所述主体结构中分布设置支撑柱;
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的承载结构柱;
准备载荷传递结构,将载荷传递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承载结构柱的上柱段和支撑柱相连,对载荷传递结构施加预紧力;
浇筑主体结构中的各层楼板,并施工主体结构中的面层及隔墙;
将顶部结构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上柱段的顶端,分别将所述支撑柱、所述承载结构柱与所述主体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结构梁牢固相连,形成框架结构建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造从上至下贯穿于所述主体结构的承载结构柱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将所述承载结构柱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主体结构中的沿纵向延伸的所述结构梁相铰接。
CN202010448425.4A 2020-05-25 2020-05-25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14856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8425.4A CN111485630A (zh) 2020-05-25 2020-05-25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48425.4A CN111485630A (zh) 2020-05-25 2020-05-25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5630A true CN111485630A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48425.4A Pending CN111485630A (zh) 2020-05-25 2020-05-25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56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7153A (zh) * 2022-03-07 2022-06-10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斜拉索吊挂多层钢框架的吊装施工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7153A (zh) * 2022-03-07 2022-06-10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斜拉索吊挂多层钢框架的吊装施工工艺
CN114607153B (zh) * 2022-03-07 2023-10-10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斜拉索吊挂多层钢框架的吊装施工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82669B (zh) 一种偏心环状大悬挑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WO2022160386A1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01446065B (zh) 组合式索塔
CN201785865U (zh)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
CN106149882A (zh) 一种抗侧力与抗重力分开的住宅钢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0887559U (zh) 低多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CN102418381B (zh) 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相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70483A (zh) 一种钢管砼组合主塔
CN108222480B (zh) 一种高空悬挑主桁架式钢模架施工平台
CN111485630A (zh) 框架结构建筑及施工方法
CN206015882U (zh) 一种抗侧力与抗重力分开的住宅钢结构体系
CN210597882U (zh) 一种格构式钢骨混凝土组合柱梁柱节点
CN110700109A (zh) 一种大桥钢管劲性骨架混凝土拱圈施工工艺
CN212453080U (zh) 框架结构建筑
CN116752631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蜂窝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13494148B (zh) 一种大跨度转换桁架-剪力墙结构及施工工艺
WO2023123321A1 (zh) 一种大跨度预制装配式结构
CN214833739U (zh) 一种新型装配式剪力墙
CN215442343U (zh) 一种可拓展可用建筑面积的三层悬挑钢结构
CN220267019U (zh) 一种芯柱带钢筋笼装配式组合柱结构
CN113668688B (zh) 一种搭建快且节约土地的三层悬挑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20789400U (zh) 一种钢混变径柱施工装置
CN215167195U (zh) 一种合建式地铁车站承台实腹式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
CN218508665U (zh) 一种装配式先张法预应力梁柱连接节点
CN219711018U (zh) 一种中庭树状支撑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