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9175A -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9175A
CN111479175A CN202010307544.8A CN202010307544A CN111479175A CN 111479175 A CN111479175 A CN 111479175A CN 202010307544 A CN202010307544 A CN 202010307544A CN 111479175 A CN111479175 A CN 111479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erminal device
mode
contactless connecto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75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9175B (zh
Inventor
谢棋军
杨永友
刘庆波
底青云
洪林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103075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917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2887 priority patent/WO2021208205A1/zh
Priority to US17/257,483 priority patent/US11601164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479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9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9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9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Q1/028Subscriber network interfac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4Setting up communications; Call and signal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该非接触连接器能够和与其适配的插头通信连接,插头具有第二磁芯和第二线圈,第二线圈螺旋设置于第二磁芯的外周,与第二磁芯形成副线圈,该非接触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插接口,每个插接口包括第一磁芯;第一线圈,螺旋设置于每个插接口的第一磁芯的内周,与第一磁芯形成主线圈;当非接触连接器和多个插头通过至少两个插接口连接时,主线圈和副线圈电磁耦合以实现非接触连接器与多个插头之间的通信连接。通过本申请,可以实现在保证连接器的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设备之间的布线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有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中,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通常是采用有线通信技术。通常,一台设备会通过不同的接口与多个设备进行连接,例如,设备A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时,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每个设备与设备A之间分别通过一个连接器连接。
这样,当与设备A通信的设备较多时,会增加布线的难度和维护成本,且有线传输信号的连接器的插拔次数有限,即使用寿命有限;若连接器插拔次数多,则连接器传输信号时的错误率就会增大。并且,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比如海底、沙漠或者矿井中,地上的主设备与地下的多台从设备之间通信时,有线通信连接器和插头连接端口有很高的密封性要求,例如需要防水防尘性好,这样更加需要避免对连接器进行插拔动作,以保证连接器的密封性和通信正确率。
现有技术中虽然存在一些无线通信连接器,但是其通常基于RF、红外线等无线传输模块来实现插头与插座之间通信。这些无线通信连接器一般适用于环境较好的应用场景,当在水下或者有遮挡的复杂地形中,由于连接器或插头接收光信号困难、环境干扰大等因素,这些无线通信连接器传输距离有限,信号传输不稳定,不能满足特殊环境下的设备之间通信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能够在保证连接器的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设备之间的布线难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连接器,非接触连接器能够和与其适配的插头通信连接,插头具有第二磁芯和第二线圈,第二线圈螺旋设置于第二磁芯的外周,与第二磁芯形成副线圈,非接触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插接口,每个插接口包括第一磁芯;第一线圈,螺旋设置于每个插接口的第一磁芯的内周,与第一磁芯形成主线圈;当非接触连接器和多个插头通过至少两个插接口连接时,主线圈和副线圈电磁耦合以实现非接触连接器与多个插头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非接触连接器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线缆、端口处理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线缆,其一端能够连接第一终端设备,另一端连接端口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端口处理单元,其一端连接线缆,另一端连接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根据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线缆进行接口配置;信号处理单元,连接主线圈,用于若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将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和/或,若接收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该信号处理单元还用于若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根据信号确定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将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其中,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或广播模式,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插头与非接触连接器连接。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处理单元根据信号的传播模式标志位确定信号传播模式,以及根据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或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设备信息。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载波调制器,载波调制器一端与端口处理单元连接,另一端与主线圈连接;载波调制器用于若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则将信号调制为与设备信息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和/或,载波调制器用于若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则将信号调制为与多个设备信息分别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主线圈。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信号处理单元还包括多组带通滤波器和载波解调器,带通滤波器和载波解调器的数量与非接触连接器的插接口数量相适配;带通滤波器,其输入端与主线圈连接,用于接收主线圈发送的信号载波解调器,其输入端与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带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并将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非接触连接器的插接口和与插接口适配的插头两者其中之一设置有连接件,另外一个设置有配合件;配合件与连接件相配合以实现插头与非接触连接器连接。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的非接触连接器,该方法包括:若接收到与非接触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确定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插头与非接触连接器连接;根据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将该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其中,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或广播模式。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确定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具体包括:根据信号的传播模式标志位确定信号传播模式;根据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或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设备信息。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根据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将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具体包括:若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则将信号调制为与设备信息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和/或,若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则将信号调制为与多个设备信息分别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主线圈。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根据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或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设备信息,具体包括:根据信号的状态标志位确定设备信息是否变更;若是,则根据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确定设备信息;若否,则将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作为当前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根据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非接触连接器进行接口配置;若接收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
根据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该第一终端设备能够通过非接触连接器和插头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连接,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信号;确定与设备信息匹配的信号传播模式;根据设备信息和信号传播模式,设置信号的信号格式。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该信号格式包括传播模式标志位和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该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的位数。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该信号格式还包括状态标志位,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设备信息变更,则更新状态标志位。
根据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或者,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
通过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具有至少两个插接口,通过这些插接口和与其匹配的插头能够和多个设备之间实现连接,在水下、沙漠下等特殊环境中,对于某地点存在多台需要控制的设备,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实现一对多台设备之间的通信,降低布线难度和维护成本。并且,该非接触连接器与插头通过主线圈和副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来实现通信连接,电磁耦合传输信号为无线传输信号,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方式,电磁耦合通信在接收信号时受外界环境干扰小,物理插拔对该非接触连接器的通信影响小,因此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使用寿命长,在水下、沙漠下等特殊环境中也能够具有较好的通信可靠性。
2.本申请的信号处理方法,能够根据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将该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即自动识别信号接收端(第二终端设备)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发送信号至主线圈,这样便于信号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匹配,实现一对多台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避免信号传输错误以及提高通信效率。
3.本申请的信号处理方法,能够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和与该设备信息匹配的信号传播模式设置信号的信号格式,这样在每次发送信号至非接触连接器时,使得非接触连接器接收到的信号是具有该信号格式的信号,以便于非接触连接器获知该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由此可知,该信号格式的设置,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去向以及传播方式清晰明确化,这样在一对多台设备通信时,可以实现一对多台设备之间同时分别传递不同的信号,或者,同时传递相同的信号,提高信号传输效率的同时避免通信误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的一个主视图示意图;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的一个俯视图示意图;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头的一个主视图示意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头的一个仰视图示意图;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的一个电路框图;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与插头连接的一个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传输信号的一个示意图;
图8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传输信号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9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连接器的信号处理方法的一个示意图;
图10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连接器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信号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图12适于用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非接触连接器,11-第一壳体,12-第一磁屏蔽层,13-第一线圈,14-第一磁芯,15-第一电子仓,16-第一线缆,17-连接件,18-信号处理电路A,181-端口处理单元,182-信号处理单元,1821-载波调制器A,1822-放大器A,183-微处理器A,19-主线圈;
2-插头,21-第二壳体,22-配合件,23-第二磁芯,24-第二磁屏蔽层,25-第二线圈,26-第二电子仓,27-第二线缆,28-信号处理电路B,281-带通滤波器B,282-滤波解调器B,283-微处理器B,284-载波调制器B,285-放大器B,29-副线圈;
3-第一终端设备;
4-第二终端设备B;
5-第二终端设备C。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连接器,该非接触连接器能够和与其适配的插头通信连接,该插头具有第二磁芯和第二线圈,第二线圈螺旋设置于第二磁芯的外周,与第二磁芯形成副线圈。
该非接触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插接口,每个插接口包括第一磁芯和第一线圈。第一线圈螺旋设置于每个插接口的第一磁芯的外周,与第一磁芯形成主线圈。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非接触连接器1具有第一壳体11、第一磁屏蔽层12、第一线圈13、第一磁芯14、第一电子仓15、第一线缆16、连接件17。
这里的非接触连接器1可以理解为插座,该插座具有两个插接口,当然,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1可以有多个插接口,例如三个插接口、四个插接口等,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制。由图1所示,每个插接口均具有第一线圈13的其中一部分和第一磁芯14,第一线圈13和这些第一磁芯14形成主线圈19。该主线圈19例如为铁氧体线圈。由于在插座中,无论有多少个插接口,第一线圈13为连续的利兹线穿过各个插接口,也可以理解为各个插接口的第一线圈13串联,因此,在该非接触连接器1中,可以将主设备发送的信号通过该非接触连接器1传输至各个插接口,再由各个插接口传输至对应连接的从设备。
第一壳体11主要用于保护非接触连接器1中第一线圈13和第一磁芯14构成的、串联的铁氧体线圈。磁屏蔽层12设置于主线圈19周围。由图1可知,假设两个插接口即为B仓和C仓,则在B仓的铁氧体线圈周围设置有第一磁屏蔽层12,在C仓的铁氧体线圈周围也设置有第一磁屏蔽层12。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一方面用于屏蔽非接触连接器1的外界环境对铁氧体线圈的磁干扰,另一方面也可以屏蔽B仓和C仓的铁氧体线圈之间的磁干扰,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度。需要说明的是,非接触连接器1的这些插接口的铁氧体线圈统一形成主线圈19。
第一线圈13为利兹线,从非接触连接器1的第一电子仓15出发沿着B仓的第一磁芯14绕制若干圈之后穿过B仓与C仓之间的第一磁屏蔽层12,之后继续沿着C仓的第一磁芯14以与B仓相反的绕制方向绕制若干圈,形成串联的铁氧体线圈,最终从C仓回到第一电子仓15。这样的绕线方式简单,又能够实现B仓和C仓两个插接口之间的铁氧体线圈串联,在非接触连接器1中只需要使用一条利兹线即可,在传输信号时,可以做到同时传输同一信号至插头侧。
第一磁芯14例如为铁氧体磁芯,可以采用PC95材料制成。第一磁芯14的形状与插接口的形状适配,例如B仓和C仓的形状为圆柱形,则与其对应的第一磁芯14的形状也可以为包裹B仓和C仓的圆环状结构。B仓和C仓中第一磁芯14和绕制在第一磁芯14的第一线圈共同构成了两个串联的磁耦合线圈,由于两个磁耦合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因此当非接触连接器1通电时,可以结合磁屏蔽层,进一步减小两个插接口中磁耦合线圈之间的磁干扰,提高信号传输可靠性。
第一电子仓15,可以用来放置非接触连接器1的信号处理电路。
第一线缆16包括四根引线,接入非接触连接器1的第一电子仓15,可以将一对多台设备中的主设备与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其他处理单元进行连接。
连接件17设置在非接触连接器1上,与其配合插头上设置有配合件22。连接件17可以为卡扣结构或者螺纹结构,相应的,插头上对应设置有卡接口或者螺纹结构(配合件22),这样,当对应的插头插入或者旋入非接触连接器1的插接口时,两个插头能够与非接触连接件1的两个插接口分别连接,起到紧固非接触连接器1与插头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7也可以设置于插头,而配合件22对应设置于非接触连接件1的插接口,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制。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本实施例还给出了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插头2和插接口匹配,上述插接口为圆柱形结构,则插头2也为圆柱形结构。当然,插接口也可以为长方体结构,插头2也对应为长方体结构,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制。
插头2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1、配合件22、第二磁芯23、第二磁屏蔽层24、第二线圈25、第二电子仓26、第二线缆27。
第二壳体21主要用于保护插头2中第二线圈25和第二磁芯23构成的铁氧体线圈。第二磁芯23可以为铁氧体磁芯,例如采用PC95材料制成。第二线圈25为利兹线,从插头2的第二电子仓26起沿第二磁芯23绕制若干圈后形成线圈,然后接入第二电子仓26。第二线圈25与第二磁芯23形成铁氧体线圈,可以称之为副线圈29。
第二电子仓26中可以设置插头2的电路板,其上布设插头2的信号处理电路。
第二线缆27通常具有四根引线,其可以将一对多台设备中的从设备与插头中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其他处理单元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的实现方式中,非接触连接器1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该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线缆、端口处理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这里的线缆为上述第一线缆。
如图5所示,其示出了非接触连接器1的电路结构示意图。非接触连接器1包括信号处理电路A18。
信号处理电路A18包括线缆、端口处理单元181和信号处理单元182。这里,为了便于区分,非接触连接器的线缆记为第一线缆16。第一线缆16的一端能够连接第一终端设备3,另一端连接端口处理单元181。第一线缆16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3发送的信号,和/或,向第一终端设备3发送信号。
端口处理单元181的一端连接第一线缆16,另一端连接信号处理单元182。端口处理单元181用于获取第一终端设备3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根据该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第一线缆16进行接口配置。
具体地,现有技术中的非接触连接器在设备之间传输信号时,通常只能适用于一种通信协议,例如设备的端口为某协议,则该非接触连接器须为与该设备的端口匹配的协议才可以传输信号,因此现有的非接触连接器通常是一种连接器对应一种通信协议,非接触连接器通用性差。
本实现方式的非接触连接器1,第一终端设备3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可以有URAT、IIC、SPI、CAN等传输协议。端口处理单元181可以根据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将第一线缆16的四根导线进行配置。例如,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URAT时,四根导线中的三根分别配置为TX、RX、GND,还有一根导线闲置;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IIC时,其中两根导线分别配置为SCL、SDA,剩余两根导线闲置;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SPI时,四根导线分别配置为CS、SCK、MISO、MOSI;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CAN时,其中三根导线分别配置为CAN_H、CAN_L、GND,剩余一根导线闲置。
这样,便可以实现根据第一终端设备3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来调整非接触连接器1的接口配置,使得非接触连接器1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通用性好。
信号处理单元18连接主线圈19,用于若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3发送的信号,将该信号发送至主线圈19。和/或,若接收到主线圈19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3,从而实现插头侧终端设备与第一终端设备3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较佳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其示出了非接触连接器1与插头2连接的一个电路原理示意图。非接触连接器1、插头B和插头C中的信号处理电路分别记为信号处理电路A18、信号处理电路B28和信号处理电路C。
信号处理电路A18包括第一线缆16、微处理器A183、FPGA-A、FIFO-A1、载波调制器A1821、放大器A1822、FIFO-A2、载波解调器A1、带通滤波器A1、载波解调器A2、带通滤波器A2。
具体地,可以理解为,微处理器A183能够对信号处理单元182进行控制。信号处理单元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载波调制器A1821、放大器A1822、载波解调器A1、带通滤波器A1、载波解调器A2、带通滤波器A2。端口处理单元包括但不限于上述FPGA-A。
信号处理电路B28包括但不限于带通滤波器B281、载波解调器B282、微处理器B283、FIFO-B1、FPGA-B、FIFO-B2、载波调制器B284、放大器B285、第二线缆B。
信号处理电路C与信号处理电路B电路结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终端设备3连接非接触连接器1,插头B和插头C一端连接该非接触连接器1,另一端连接第二终端设备B4和第二终端设备C5。
具体地,若从第一终端设备3传输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B4和第二终端设备C5,结合上述电路原理图,则本实现方式的非接触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流程如图7所示:
步骤701,配置数据通信传输模式。
当非接触连接器1与第一终端设备3连接时,微处理器A183可以控制FPGA-A将第一线缆16配置为与第一终端设备3的端口匹配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这里以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URAT为例进行说明。FPGA-A可以将第一线缆16的四根导线中的三根分别配置为TX、RX、GND,还有一根导线闲置。
同理,当插头B和插头C分别与第二终端设备B4和第二终端设备C5连接时,微处理器B283可以控制FPGA-B将第二线缆B配置为与第二终端设备B4的端口匹配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微处理器C可以控制FPGA-C将第二线缆C配置为与第二终端设备C5的端口匹配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
步骤702,若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解析信号,确定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
具体地,微处理器A183可以解析从第一终端设备3接收的信号,得到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作为示例,在第一终端设备3中可以将该信号的最后一个比特表示信号传播标志位,假设第一终端设备3需要同时发送同一个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B4和第二终端设备C5,则该信号的最后一个比特可以为1,表示广播模式。
作为另一个示例,假设第一终端设备3需要发送该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B4,并不需要发送给第二终端C5,则该信号的最后一个比特为0,表示单播模式。然后,该信号的倒数第三位比特可以设置为表示待接收该信号的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例如这里可以用0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4,用1表示第二终端设备C5。则该信号需要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4,则其倒数第三位比特显示为0。
步骤703,将信号存入FIFO-A1。
假设微处理器A183解析该信号之后,该信号的信号传播标志位为1,则说明需要将该信号同时传输至第二终端设备B4和第二终端设备C5。此时,微处理器A183可以将该信号分别存入FIFO-A1中的两个通道,即为B通道和C通道。当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增多时,FIFO-A1中的存储通道也相应增多。
步骤704,载波调制器A调制信号。
具体地,微处理器A183可以判断FIFO-A1中B通道和C通道是否为空,若均空,则需要等待FIFO-A1中存入信号之后再进行传输;若不为空,则FIFO-A1将B通道和C通道内的信号分别发送至载波调制器A1821,载波调制器A1821将B通道内的信号调制为fa1-fa2频段,将C通道内的信号调制为fa3-fa4频段,其中,fa1-fa2频段、fa3-fa4频段不重叠。
步骤705,调制后的信号经过放大器A放大后发送至主线圈。
步骤706,带通滤波器B接收副线圈B上的信号,发送至滤波解调器B。
步骤707,载波解调器B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带通滤波,并存入缓存B1中。
具体地,载波解调器B282的滤波频带为fa1-fa2,将fa1-fa2频段上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数字信号,之后,将该数字信号发送至缓存B1中进行存储。
步骤708,微处理器B将信号发送至FIFO-B1。
具体地,微处理器B283将数字信号解析打包写入FIFO-B1。
步骤709,FPGA-B读取FIFO-B1中信号并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
具体地,微处理器B283可以判断FIFO-B1中是否为空,若为空,则需要等待FIFO-B1中有信号时再进行信号传输;若不为空,则FPGA读取FIFO-B1中的信号并以与第二终端设备B4匹配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二线缆B,由第二线缆B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4。
信号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C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从第二终端设备B4传输信号至第一终端设备3,结合上述电路原理图,则本实现方式的非接触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流程如图8所示:
步骤801,配置数据通信传输模式。
具体过程同上述步骤70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802,接收第二终端设备B发送的信号,存入缓存B。
具体地,FPGA-B按照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接收第二终端设备B4发送的信号,并将其存入缓存B。
步骤803,FIFO-B2读取缓存B中的信号,发送至载波调制器-B。
具体地,微处理器B283可以判断FIFO-B2中是否存储空间已满,若是,则先不读取信号,以使信号先存储于缓存B中;若否,则FIFO-B2可以读取缓存B中的信号,存入FIFO-B2中。
微处理器B283也可以判断FIFO-B2中存储空间是否为空,若为空,则说明FIFO-B2中没有信号,需要等待FIFO-B2中有信号时再继续处理;若FIFO-B2不为空,说明存储有信号,则将信号发送至载波调制器B284。
步骤804,载波调制器B对信号进行调制,经放大器B放大后发送至副线圈B。
具体地,载波调制器B284将信号调制为fb1-fb2频段上的信号。可以理解,对于信号处理电路C来说,其在传输第二终端设备C5的信号至副线圈C时,调制信号的频段为fc1-fc2。其中,fc1-fc2、fb1-fb2、fa1-fa2、fa3-fa4频段互不重叠,以便于信号正确发送和接收,不会出现误发问题。
步骤805,带通滤波器A1接收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并进行带通滤波。
具体地,带通滤波器A1接收主线圈19发送的信号,将其带通滤波得到fb1-fb2频段上的信号。这里,fb1-fb2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4发送的信号。
可以理解,带通滤波器A2可以接收主线圈19发送的信号,将其带通滤波得到fc1-fc2频段上的信号。这里,fc1-fc2表示第二终端设备C5发送的信号。
步骤806,载波解调器A1将带通滤波器A1输出的信号进行解调为数字信号,存入缓存A1。
可以理解,载波解调器A2将带通滤波器A2输出的信号进行解调为数字信号,存入缓存A2。
当非接触连接器1的插接口有多个,连接多个第二终端设备时,载波解调器和带通滤波器的数量和插接口的数量对应。
步骤807,微处理器A将缓存A1中的信号发送至FIFO-A2。
具体地,微处理器A183可以将缓存A1和缓存A2中的数字信号分别进行标记(标记其具体来自第二终端设备B4或第二终端设备C5),之后,进行打包发送至FIFO-A2。
步骤808,FPGA-A将FIFO-A2中的信号按照与第一终端设备匹配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线缆,经第一线缆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
具体地,微处理器A183可以判断FIFO-A2是否为空,若否,说明FIFO-A2中有信号,则将FIFO-A2中的信号发送至FPGA-A,以使FPGA-A将信号按照与第一终端设备3匹配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线缆16。
若FIFO-A2中为空,为了避免信号漏发,则微处理器A183可以继续分别判断缓存A1和缓存A2中是否有信号,若缓存A1和/或缓存A2中有信号,则将信号发送至FIFO-A2中。若缓存A1和缓存A2以及FIFO-A2中都没有信号,则说明此次信号传输完成。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可知,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具有至少两个插接口,通过这些插接口和与其匹配的插头能够和多个设备之间实现连接,在水下、沙漠下等特殊环境中,对于某地点存在多台需要控制的设备,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实现一对多台设备之间的通信,降低布线难度和维护成本。并且,该非接触连接器与插头通过主线圈和副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来实现通信连接,电磁耦合传输信号为无线传输信号,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方式,电磁耦合通信在接收信号时受外界环境干扰小,物理插拔对该非接触连接器的通信影响小,因此本申请的非接触连接器使用寿命长,在水下、沙漠下等特殊环境中也能够具有较好的通信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该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非接触连接器。如图9所示,该信号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901,若接收到与非接触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确定该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非接触连接器与第一终端设备连接,若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则非接触连接器可以解析该信号。
具体地,该信号的字节中包括有传播模式标志位和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非接触连接器解析该信号之后,可以由该信号的传播模式标志位的数字(例如0或1)确定信号传播模式,这里的信号传播模式有单播模式或广播模式。其中,单播模式例如表示该信号需要发送至多个第二终端设备中的其中一个,广播模式例如表示该信号需要同时发送至多个第二终端设备。
非接触连接器可以由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的数字(例如由0和1组成的字符串)或者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待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较佳的实现方式中,该信号还包括信号状态标志位。这样,非接触连接器接收该信号并对其解析之后,可以根据其信号状态标志位的数字(例如0或1),确定设备信息是否变更。
例如在非接触连接器连接第一终端设备,该非接触连接器具有三个插接口,分别连接三个插头。三个插头分别连接第二终端设备B、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
假设在第一时间段,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在第二时间段,第一终端设备需要发送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这样,在第一时间段结束之后,信号传输的目的地发生变化,此时,当前传输的信号的状态标志位的数字发生变更(例如0表示信号正常传输,1表示信号传输目的地变更),例如由0变更1,则说明当前信号的传输目的地不同于其前一信号,发生了变更。此时,非接触连接需要根据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重新确定设备信息,即重新确定待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
若该信号的状态标志位的字符为0,说明信号正常传输,没有发生传输目的地变更,即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与该信号的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相同。此时,非接触连接器就不需要重新确定设备信息,只需要将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作为自身对应的设备信息即可,从而减小非接触连接器的处理器的运算量,提高运算效率。
例如,非接触连接器在解析信号时,分以下情况:
若非接触连接器具有两个插接口,其插头侧连接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
首先,非接触连接器先根据其最后一个比特(信号传播模式标志位)确定其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或广播模式。
若为单播模式,则继续根据该信号的倒数第二个比特(状态标志位)确定该信号的发送目的地与前一信号比是否发生变更,若否,则直接将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作为当前信号的设备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若发生变更,则再继续进行下一步:根据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确定其对应的设备信息。
若为广播模式,此时广播模式则意味需要将该信号同时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C,设备信息已知,则非接触连接器直接将该信号调制为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C对应频段上的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即可。
若非接触连接器具有三个及三个以上插接口,例如具有三个插接口,其插头侧连接第二终端设备B、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三终端设备D。
若为单播模式,则继续根据该信号的倒数第二个比特(状态标志位)确定该信号的发送目的地与前一信号比是否发生变更,若否,则直接将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作为当前信号的设备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若发生变更,则再继续进行下一步:根据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确定其对应的设备信息。
若为广播模式,此时广播模式还不能够确定设备信息(因为可能存在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接收信号,而第二终端设备D不需要接收信号)。因此,非接触连接器需要继续根据其倒数第二个比特(状态标志位)确定该信号的发送目的地与前一信号比是否发生变更,若否,则直接将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作为当前信号的设备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第二终端设备,若发生变更,则再继续进行下一步:根据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确定其对应的设备信息。
步骤902,根据该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将该信号发送至主线圈。
在得到信号传播模式和设备信息之后,非接触连接器可以按照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将信号发送至主线圈。
具体地,若该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则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将该信号调制为与该设备信息匹配的频段信息发送至主线圈。例如,该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且接收该信号的设备信息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则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将该信号调制为频段fa1-fa2信号,然后,将该频段fa1-fa2信号发送至主线圈。这样,当插头侧接收并滤波得到fa1-fa2频段上的信号就表示上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的信号。
若该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则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将该信号调制为与多个设备信息分别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主线圈。例如,该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说明插头侧连接的多个第二终端设备均需要接收该信号。假设插头侧有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则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将该信号分别调制为“fa1-fa2”和“fa3-fa4”频段上的信号,发送至主线圈。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0所示,该信号处理方法还包括:
步骤903,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
具体地,非接触连接器与第一终端设备连接之后,可以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例如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可以有URAT、IIC、SPI、CAN等传输协议。
步骤904,根据该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非接触连接器进行接口配置。
非接触连接器可以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进行接口配置。具体地,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URAT时,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将其线缆的四根导线中的三根分别配置为TX、RX、GND,还有一根导线闲置;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IIC时,其中两根导线分别配置为SCL、SDA,剩余两根导线闲置;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SPI时,四根导线分别配置为CS、SCK、MISO、MOSI;当数据通信传输模式为CAN时,其中三根导线分别配置为CAN_H、CAN_L、GND,剩余一根导线闲置。
步骤905,若接收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
若接收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则非接触连接器可以将该信号按照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实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信号。这样,便可以实现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来调整非接触连接器的接口配置,使得非接触连接器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通用性好。
本实施例的信号处理方法,使得非接触连接器能够根据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将该信号发送至主线圈,即自动识别信号接收端(第二终端设备)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发送信号至主线圈,这样便于信号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匹配,实现一对多台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避免信号传输错误以及提高通信效率。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该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该第一终端设备能够通过非接触连接器和插头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连接。该非接触连接器例如为实施例一中的非接触连接器,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11所示,该信号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1101,获取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
这里,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可以通过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获取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制。该设备信息例如为表征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步骤1102,确定与该设备信息匹配的信号传播模式。
若该信号需要同时发送至多个第二终端设备,例如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则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
若该信号只需要发送至其中一个第二终端设备,则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
步骤1103,根据该设备信息和信号传播模式,设置信号的信号格式。
具体地,若第一终端设备获知设备信息和信号传播模式之后,则可以结合该设备信息和信号传播模式设置信号的信号格式。
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该信号的最后一个比特设为信号传播模式标志位,其中,0表示单播模式,1表示广播模式。即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该信号为广播模式,则将该信号的最后一个比特设为1;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该信号为单播模式,则将该信号的最后一个比特设为0。
若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待接收该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之后,则可以用该信号的其中一个或多个比特来表示该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例如可以在该信号的倒数第三个比特或者倒数第三、第四个比特来标识该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
作为示例,非接触连接器连接了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则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该信号的倒数第三个比特设为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例如用0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在该信号的倒数第三个比特用1表示第二终端设备C。若第一终端设备只需要将该信号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则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该信号的倒数第三个比特设置为0。以便于使得非接触连接器获知该信号需要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
由于非接触连接器可能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插接口,插头侧连接多个第二终端设备,为了正确传输信号,在本实施例的一些较佳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的位数。
例如,非接触连接器具有3个插口,插头侧连接有第二终端设备B、第二终端设备C、第二终端设备D。
由于插头侧接收信号的组合形式有以下7种:第二终端设备B接收信号、第二终端设备C接收信号、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接收信号、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及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
因此,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数量N=4确定的组合形式M=7种,则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的位数可以n=3(2n≥M)。即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信号的倒数第三、第四和第五个比特作为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作为示例,这三个比特若为“100”则可以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接收信号,“010”表示第二终端设备C接收信号;“001”表示第二终端设备C接收信号;“110”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接收信号;“011”表示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101”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111”表示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C及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
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在发送信号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一时间段连续发送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D,而之后则需要发送信号至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因此,为了避免非接触连接器在接收到信号之后每一个都需要从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来确定设备信息,导致信号传输速率慢,在本实施例的一些较佳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对信号设置状态标志位。
具体地,若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相较于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发生变化,则第一终端设备更新该信号的状态标志位。作为示例,第一时间段内的信号a至信号d均需要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B和第二终端设备D,但是第二时间段开始,信号e却需要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则此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信号e的状态标志位(例如信号e的倒数第二个比特表示状态标志位,其中,0表示信号正常传输,1表示信号传输目的地变更)由0更新为1,以便于提醒非接触连接器在识别到信号的状态标志位为1时,继续去识别第二设备信息标志位以确定设备信息。在传输信号e之后的信号f时,若依然是第二终端设备C和第二终端设备D接收信号f,说明当前信号f与前一信号e的接收终端设备相同,则此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信号f的状态标志位记为0,以便于提醒非接触连接器,直接使用信号f的前一信号e的设备信息即可,不需要继续去识别信号f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以确定设备信息,节省处理器运算量,提高信号发送效率。
本实施例的信号处理方法,第一终端设备能够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和与该设备信息匹配的信号传播模式设置信号的信号格式,这样在每次发送信号至非接触连接器时,使得非接触连接器接收到的信号是具有该信号格式的信号,以便于非接触连接器获知该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由此可知,该信号格式的设置,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去向以及传播方式清晰明确化,这样在一对多台设备通信时,可以实现一对多台设备之间同时分别传递不同的信号,或者,同时传递相同的信号,提高信号传输效率的同时避免通信误码。
下面参考图12,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的第一终端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2所示,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12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2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12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2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203中,还存储有控制器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信号。处理装置1201、ROM 1202以及RAM 1203通过总线12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1205也连接至总线12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12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12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12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1208;以及通信装置1209。通信装置1209可以允许控制器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信号。虽然图12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控制器,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12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2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1208被安装,或者从ROM 12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12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Radio Frequency,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第一终端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服务器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第一终端设备执行时,使得第一终端设备:获取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所述信号;确定与设备信息匹配的信号传播模式;根据设备信息和信号传播模式,设置信号的信号格式。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6)

1.一种非接触连接器,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能够和与其适配的插头通信连接,所述插头具有第二磁芯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螺旋设置于所述第二磁芯的外周,与所述第二磁芯形成副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包括:
至少两个插接口,每个所述插接口包括第一磁芯;
第一线圈,螺旋设置于每个所述插接口的第一磁芯的内周,与所述第一磁芯形成主线圈;
当所述非接触连接器和多个所述插头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插接口连接时,所述主线圈和所述副线圈电磁耦合以实现所述非接触连接器与多个所述插头之间的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还包括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线缆、端口处理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
所述线缆,其一端能够连接第一终端设备,另一端连接所述端口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信号;
所述端口处理单元,其一端连接所述线缆,另一端连接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根据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所述线缆进行接口配置;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连接所述主线圈,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和/或,若接收到所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还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根据所述信号确定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信号传播模式和所述设备信息将所述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
其中,所述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或广播模式,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插头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根据所述信号的传播模式标志位确定信号传播模式,以及根据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或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所述设备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载波调制器,所述载波调制器一端与所述端口处理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线圈连接;
所述载波调制器用于若所述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则将所述信号调制为与所述设备信息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和/或,
所述载波调制器用于若所述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则将所述信号调制为与多个设备信息分别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还包括多组带通滤波器和载波解调器,所述带通滤波器和所述载波解调器的数量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的插接口数量相适配;
所述带通滤波器,其输入端与所述主线圈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
所述载波解调器,其输入端与所述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带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的插接口和与所述插接口适配的所述插头两者其中之一设置有连接件,另外一个设置有配合件;
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以实现所述插头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连接。
8.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若接收到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确定所述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插头与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连接;
根据所述信号传播模式和所述设备信息将所述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其中,所述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或广播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信号的信号传播模式和待接收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的传播模式标志位确定信号传播模式;
根据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或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所述设备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号传播模式和所述设备信息将所述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具体包括:
若所述信号传播模式为单播模式,则将所述信号调制为与所述设备信息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和/或,
若所述信号传播模式为广播模式,则将所述信号调制为与多个所述设备信息分别匹配的频段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或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确定所述设备信息,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的状态标志位确定所述设备信息是否变更;
若是,则根据所述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确定所述设备信息;
若否,则将所述前一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作为当前所述信号对应的设备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
根据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进行接口配置;
若接收到所述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所述第一终端设备。
13.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能够通过非接触连接器和插头与第二终端设备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接收信号的第二终端设备的设备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信号;
确定与所述设备信息匹配的信号传播模式;
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所述信号传播模式,设置所述信号的信号格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格式包括传播模式标志位和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数量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标志位的位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格式还包括状态标志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设备信息变更,则更新所述状态标志位。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处理方法。
CN202010307544.8A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4791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7544.8A CN111479175B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PCT/CN2020/092887 WO2021208205A1 (zh) 2020-04-17 2020-05-28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US17/257,483 US11601164B2 (en) 2020-04-17 2020-05-28 Contactless connector,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7544.8A CN111479175B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9175A true CN111479175A (zh) 2020-07-31
CN111479175B CN111479175B (zh) 2020-12-22

Family

ID=71753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7544.8A Active CN111479175B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01164B2 (zh)
CN (1) CN111479175B (zh)
WO (1) WO20212082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3204B2 (en) 2020-04-17 2023-12-12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contactless connector,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730A (ja) * 1993-06-15 1995-01-1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非接触型コネクタ
JPH10112415A (ja) * 1996-10-07 1998-04-28 Nippon Electric Ind Co Ltd 充電用カプラのコア
CN104756411A (zh) * 2012-09-14 2015-07-01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器和关联的通信链路
CN105230036A (zh) * 2013-03-15 2016-01-06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ehf无接触通信的物理层和虚拟化物理层
CN107924377A (zh) * 2015-08-14 2018-04-17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极高频系统及操作其以建立usb数据传输协议的方法
CN110086506A (zh) * 2019-05-13 2019-08-0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一种水密连接器
CN210327156U (zh) * 2019-07-01 2020-04-14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非接触式安全插头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9652A (en) * 1992-04-20 1993-07-20 Hough Wayne E Non-contact data and power connector for computer based modules
DE19719730C1 (de) * 1997-05-09 1998-10-22 Bartec Mestechnik Und Sensorik Steckverbindung
JP3533376B2 (ja) * 2001-03-16 2004-05-31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回転型非接触コネクタ
DE10344055A1 (de) * 2003-09-23 2005-04-21 Siemens Ag Induktiver Drehübertrager
US7331793B2 (en) * 2005-12-16 2008-02-19 Motorola, Inc. Magnetic connector
TWI287896B (en) * 2005-12-19 2007-10-01 Ind Tech Res Inst Waterproof power connector
CN102714054B (zh) * 2009-11-02 2015-04-22 V·V·列昂季耶夫 信息存储和处理装置
WO2011108054A1 (ja) * 2010-03-05 2011-09-0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コネクタ
JP5375738B2 (ja) * 2010-05-18 2013-12-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ES2474790T3 (es) * 2011-10-13 2014-07-09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ector de enchufe sin contacto y sistema de conector de enchufe sin contacto
EP2581993B1 (en) * 2011-10-13 2014-06-11 TE Connectivity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plug connector and contactless plug connector system
EP2614980B1 (en) * 2012-01-11 2015-03-18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for coupling an electric vehicle to a power supply
EP2631923B1 (en) * 2012-02-23 2014-06-04 TE Connectivity Nederland B.V. Wireless power connector and wireless power connector system
EP2674950A1 (en) * 2012-06-11 2013-12-18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nnector,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contactless connector
EP2743944B1 (en) * 2012-12-13 2017-02-15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nnector
EP2782262B1 (en) * 2013-03-19 2015-05-06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upler for capacitively coupled signal transmission
RU2614052C1 (ru) * 2013-03-29 2017-03-22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бесконтактной по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9876266B2 (en) * 2014-09-30 2018-01-23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ontactless connector
JP6374311B2 (ja) * 2014-12-09 2018-08-1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EP3182555B1 (en) * 2015-12-18 2019-04-17 TE Connectivity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nnector and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EP3930207B1 (en) * 2017-01-11 2024-03-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206516058U (zh) 2017-02-10 2017-09-22 重庆倍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信号传输装置及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730A (ja) * 1993-06-15 1995-01-1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非接触型コネクタ
JPH10112415A (ja) * 1996-10-07 1998-04-28 Nippon Electric Ind Co Ltd 充電用カプラのコア
CN104756411A (zh) * 2012-09-14 2015-07-01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器和关联的通信链路
CN105230036A (zh) * 2013-03-15 2016-01-06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ehf无接触通信的物理层和虚拟化物理层
CN107924377A (zh) * 2015-08-14 2018-04-17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极高频系统及操作其以建立usb数据传输协议的方法
CN110086506A (zh) * 2019-05-13 2019-08-0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一种水密连接器
CN210327156U (zh) * 2019-07-01 2020-04-14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型非接触式安全插头插座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3204B2 (en) 2020-04-17 2023-12-12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contactless connector,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01164B2 (en) 2023-03-07
WO2021208205A1 (zh) 2021-10-21
CN111479175B (zh) 2020-12-22
US20230023129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54101A (en) Improved cable for coupling between data terminals and data sets
US7441062B2 (en) Connector interface system for enabling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a multi-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682903A (zh) 连接器适配器
CN101911623A (zh) 模块化电力线适配器及使用方法
CN111479175B (zh) 一种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US20130065450A1 (en) Usb appl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usb application device
US11444494B2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and/or electronic interconnection
EP4224327A2 (en) Cable chip system
CN112204997B (zh) 具有头戴式耳机和控制盒的头戴式耳机系统
WO2021101256A1 (ko) 노이즈 필터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인쇄 회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EP3273343A2 (en) Video adapter for installing video wall and related method
US10162791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USB signal and USB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1478127B (zh) 信号处理电路、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CN209641837U (zh) 一种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3809596A (zh) 能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CN207718360U (zh) 一种有源dp线缆及软件升级系统
CN107453774B (zh) 一种数字信号接收机
CN210350338U (zh) 一种通信接口板升级线缆
CN218472339U (zh) 一种数据线
CN215187138U (zh) 一种机顶盒
CN108052341B (zh) 一种软件升级方法、系统及有源dp线缆
CN220253579U (zh) 一种用于外接设备的连接结构、外接设备及数据处理系统
CN209433395U (zh) 同屏装置
CN215600700U (zh) 一种用于智控平台的多插孔数据接口箱
WO2021228188A1 (zh) 数据传输电缆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