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4085A -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4085A
CN111474085A CN202010277598.4A CN202010277598A CN111474085A CN 111474085 A CN111474085 A CN 111474085A CN 202010277598 A CN202010277598 A CN 202010277598A CN 111474085 A CN111474085 A CN 111474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micro
emulsion
emulsion sample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775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兴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20102775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40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74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40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olloid Chemistry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围压仓,其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室;微流控芯片,其设置于第一密封腔室内;微流控芯片内设置有微型内腔;微流控芯片上设置有与微型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入口;高压泵,与第一密封腔室相连通;用于将第一密封腔室内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输入机构,与第一入口相连通;用于向微型内腔中输入乳液样品,并使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显微摄像机构;朝向微流控芯片;用于获取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原位在线分析;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为乳液稳定性的测量提供必要的热力学条件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Description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水乳液广泛存在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及领域,比如食品、农药、医疗、化工、机械、能源等重要领域。油水乳液这种多相复杂体系的稳定性在上游原油开采、储运以及下游油水分离、石油化工加工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有的乳液稳定性的探测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成像法、光散射技术、低场核磁共振以及等一些借助与光学仪器的检测方法。乳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对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尺寸及分布的变化反映液滴随时间聚集、聚并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判断乳液的稳定性。而影响油水乳液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很多。比如,界面张力、液滴带电性质、界面膜强度、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破乳剂)种类及浓度、pH值、固体颗粒、油水比例以及压力和温度等。其中,压力和温度为乳液的稳定性探测的重要热力学条件。而现有的乳液稳定性的探测方法一般是在常压下进行,因此难以为乳液稳定性的测量提供必要的热力学条件。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以能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为乳液稳定性的测量提供必要的热力学条件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包括:围压仓,其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室;微流控芯片,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所述微流控芯片内设置有用于容置乳液样品的微型内腔;所述微流控芯片上设置有与所述微型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入口;高压泵,其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相连通;所述高压泵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输入机构,其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所述输入机构用于向所述微型内腔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压力;显微摄像机构;其朝向所述微流控芯片;所述显微摄像机构用于获取所述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原位在线分析。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相对设置的透明基板和透明盖板;所述透明基板上刻蚀有微型凹槽;所述微型凹槽与所述透明盖板之间形成所述微型内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微型凹槽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所述微流控芯片上还设置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分别位于所述微型凹槽的对角线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围压仓包括构成所述第一密封腔室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围设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围压仓的顶壁和底壁均开有视窗,视窗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微型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围压仓的顶壁。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输入机构包括具有第二密封腔室的高压检测釜和穿设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的活塞;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密封腔室用于容置所述乳液样品;所述活塞用于对所述乳液样品进行加压;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纵向透明窗;所述纵向透明窗上设置有刻度尺,以能通过所述纵向透明窗观测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所述乳液样品随时间分相的体积,进而宏观确定所述乳液样品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围压仓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密封腔室相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伸入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的搅拌件;所述搅拌件能用于对多种液体进行搅拌以原位形成乳液样品。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还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其与所述显微摄像机构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
一种利用如上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的方法,其包括:通过所述高压泵将所述第一密封腔室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通过所述输入机构向所述微型内腔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压力;通过所述显微摄像机构在线获取所述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
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通过设置围压仓、微流控芯片、高压泵、输入机构和显微摄像机构使得能通过输入机构向微流控芯片的微型内腔内输入乳液样品并使乳液样品处于高压的环境下;而微流控芯片容置于第一密封腔室内,该第一密封腔室能通过高压泵处于高压的环境下,提供高于微流控芯片内部压力的围压,如此微流控芯片不会由于微型内腔中的高压而剖裂,进而能通过显微摄像机构获取乳液样品在高压环境下的微观分散相液滴尺寸及分布的变化反映液滴随时间聚集、聚并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判断乳液的稳定性。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为乳液稳定性的测量提供必要的热力学条件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申请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申请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申请。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微流控芯片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围压仓;12、第一温度传感器;13、第一密封腔室;14、第二温度传感器;15、微流控芯片;17、微型内腔;19、第一入口;21、第二入口;29、高压泵;31、输入机构;33、显微摄像机构;35、透明基板;37、透明盖板;39、微型凹槽;41、第一出口;43、第二出口;45、高压检测釜;47、第二密封腔室;49、活塞;51、纵向透明窗;53、刻度尺;55、第一加热装置;57、第二加热装置;59、搅拌件;61、数据采集分析系统;63、高压活塞泵;65、第一延伸通道;67、第二延伸通道;69、投射光源;71、第一控制开关;73、第二控制开关;75、第三控制开关;77、第四控制开关;79、第五控制开关;81、第一压力传感器;83、第二压力传感器;85、第三压力传感器;87、高压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包括:围压仓11,其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室13;微流控芯片15,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13内;所述微流控芯片15内设置有用于容置乳液样品的微型内腔17;所述微流控芯片15上设置有与所述微型内腔17相连通的第一入口19;高压泵29,其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13相连通;所述高压泵29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腔室13内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输入机构31,其与所述第一入口19相连通;所述输入机构31用于向所述微型内腔17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压力;显微摄像机构33;其朝向所述微流控芯片15;所述显微摄像机构33用于获取所述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
检测时,首先通过高压泵29将第一密封腔室13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从而使得第一密封腔室13处于高压的环境;然后通过输入机构31向微型内腔17中输入乳液样品,并使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从而使得乳液样品处于高压的环境下;由于第二预定压力小于第一预定压力,所以微流控芯片15不会由于微型内腔中的高压而剖裂或损坏,如此保证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能在高压的环境下进行检测;最后通过显微摄像机构33在线获取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原位在线分析。
由以上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通过设置围压仓11、微流控芯片15、高压泵29、输入机构31和显微摄像机构33使得能通过输入机构31向微流控芯片15的微型内腔17内输入乳液样品并使乳液样品处于高压的环境下;而微流控芯片15容置于第一密封腔室13内,该第一密封腔室13能通过高压泵29处于高压的环境下,提供微流控芯片15的围压。而微流控芯片15的围压压力高于微流控芯片15内微型内腔17内压力,如此微流控芯片15在其内外高压的压差下难以剖裂,进而能通过显微摄像机构33获取乳液样品在高压环境下的分散相液滴尺寸及分布的变化反映液滴随时间聚集、聚并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判断乳液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围压仓11整体上呈中空结构。该中空部分形成第一密封腔室13。该第一密封腔室13用于对微流控芯片15施加围压,以避免微流控芯片15内处于高压环境时而发生破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围压仓11包括构成第一密封腔室13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围设在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侧壁。该顶壁、底壁和侧壁之间围成柱状。进一步地,围压仓11的顶壁和底壁均开有视窗,视窗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从而位于第一密封腔室13内的微流控芯片15能通过围压仓11的顶壁和底壁的视窗被观察到。该透明材料可以是耐高压玻璃或蓝宝石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流控芯片15设置于第一密封腔室13内。具体地,第一密封腔室13内设置有支撑架。该微流控芯片15位于该支撑架上,从而该支撑架能对微流控芯片15进行支撑。当微流控芯片15内处于高压环境时,可以通过使得第一密封腔室13处于高压环境而为微流控芯片15施加围压,也即使得微流控芯片15的内部和外部均处于高压环境下,从而能保证微流控芯片15在其内外的压差下不发生破裂。微流控芯片15内设置有用于容置乳液样品的微型内腔17。从而可以将乳液样品注入该微型内腔17中,以能观察该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由于微流控芯片15内的微型内腔17的深度为微米级,也就是说,该微型内腔17具有体积小、深度浅的特点,所以在投射光源69的照射下微型内腔中乳液样品可较容易地能通过该微型内腔17进行检测。进一步地,微流控芯片15上设置有与微型内腔17相连通的第一入口19。从而可以通过该第一入口19向微型内腔17中注入乳液样品。进一步地,该乳液样品可以是油水混合物。或者该乳液样品可以是其他多相混合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流控芯片15包括相对设置的透明基板35和透明盖板37。例如如图1所示,透明基板35和透明盖板37在上下方向上相正对。该透明基板35位于透明盖板37的下方。进一步地,透明基板35上刻蚀有微型凹槽39。微型凹槽39与透明盖板37之间形成微型内腔17。进一步地,该透明基板35和透明盖板37采用透明度高的玻璃或聚合物材料制成。从而可以通过透明基板35和透明盖板37观察到微流控芯片15中微型内腔17内乳液样品的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具体地,制作时可以首先将玻璃或者聚合物材料切割成所需的透明基板35或者透明盖板37的尺寸。然后将透明基板35或者透明盖板37固定在雕刻机的指定位置。并在雕刻机连接的电脑上打开已经保存的机代码刀具路径以雕刻出该微型凹槽39。最后将刻制好的透明基板35和透明盖板37对正后粘合到一起并加紧固定,最终成型。
进一步地,微型凹槽39的开口朝向围压仓11的顶壁。从而使得能在围压仓11的顶壁的上方观察该微型凹槽39内的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具体地,透明基板35和透明盖板37分别与围压仓11的底壁和顶壁相面对。也即透明基板35与围压仓11的底壁相面对。透明盖板37与围压仓11的顶壁相面对。从而透明基板35上的微型凹槽39的开口朝向围压仓11的顶壁。
进一步地,微型凹槽39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微流控芯片15上还设置有第一出口41。该第一出口41用于将微型内腔17中的微流控芯片15内的乳液样品输出。进一步地,第一出口41与第一入口19分别位于微型凹槽39的对角线上。从而第一出口41与第一入口19之间的距离较长,进而有利于观察微型内腔17中的乳液样品的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
进一步地,微流控芯片15上设置有分别与微型内腔17的相对侧相连通的第一延伸通道65和第二延伸通道67。该第一延伸通道65和第二延伸通道67的延伸方向均与微型凹槽39的对角线的延伸方向相同。该第一出口41设置于该第一延伸通道65背对第二延伸通道67的一端。该第一入口19设置于该第二延伸通道67背对第一延伸通道65的一端。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延伸通道65和第二延伸通道67均沿左右方向延伸。该第一延伸通道65位于第二延伸通道67的左侧。该第一出口41位于第一延伸通道65的左端。该第一入口19位于第二延伸通道67的右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压泵29与第一密封腔室13相连通。具体地,围压仓11上设置有与第一密封腔室13相连通的第三入口。例如该围压仓11的侧壁上设置有该第三入口。该高压泵29的出口通过该第三入口与第一密封腔室13相连通。进一步地,高压泵29用于将第一密封腔室13内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从而通过高压泵29能使得第一密封腔室13内处于高压环境下,进而能对微流控芯片15施加围压。具体地,例如如图1所示,高压泵29与微流控芯片15之间设置有第三压力传感器85和第五控制开关79。从而可以通过第五控制开关79控制高压泵29的开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机构31与第一入口19相连通。进一步地,围压仓11上设置有与第一密封腔室13相连通的第四入口。例如该围压仓11的侧壁上设置有该第四入口。该输入机构31通过该第四入口与微流控芯片15上的第一入口19相连通。该输入机构31用于向微型内腔17中输入乳液样品,并使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第二预定压力小于第一预定压力。从而一方面能使得微型内腔17中为高压的乳液样品。另一方面使得微流控芯片15在内部的乳液样品的压力和外部的第一密封腔室13的压力的作用下避免破裂,如此保证能在微流控芯片15内观察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入机构31包括具有第二密封腔室47的高压检测釜45和穿设于第二密封腔室47内的活塞49。例如如图1所示,该高压检测釜45为中空的柱状。该中空部分形成第二密封腔室47。第二密封腔室47用于容置乳液样品。从而使得乳液样品能在第二密封腔室47内随时间分相,进而能在高压检测釜45内宏观确定乳液样品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稳定性,也即能在第二密封腔室47内观察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一步地,通过高压增压泵87与活塞49用于对乳液样品进行加压。从而使得第二密封腔室47内的乳液样品处于高压的状态。也即第二密封腔室47也能为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分析提供高压的环境,以提高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具体地,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高压增压泵87推动高压检测釜45中活塞49,进而将乳液样品增至目标压力。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高压增压泵87与活塞49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81和第一控制开关71。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开关71控制高压增压泵87的开闭,进而控制活塞49的移动。进一步地,高压检测釜45上设置有第二出口43。例如如图1所示,第二出口43设置于高压检测釜45的下部左侧。该第二出口43与第一入口19相连通。具体地,第二出口43通过第四入口与第一入口19相连通。从而能通过该第二出口43使得第二密封腔室47内的高压乳液样品在第二密封腔室47与微型内腔17联通,进而将微量乳液样品引入微型内腔17中。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输入机构31可以为高压活塞泵63。该高压活塞泵63的出口通过第四入口与第一入口19相连通。该高压活塞泵63内储存有乳液样品。从而通过高压活塞泵63能向微流控芯片15内直接输入乳液样品。具体地,如图1所示,高压活塞泵63的输出端和第二出口43均通过管线与第一入口19相连通。且管线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83和第二控制开关73。进一步地,高压活塞泵63与第二控制开关73之间设置有第三控制开关75。第二出口43与第二控制开关73之间设置有第四控制开关77。从而可以通过打开第二控制开关73和第三控制开关75以连通高压活塞泵63与微流控芯片15。或者可以通过打开第二控制开关73和第四控制开关77以连通高压检测釜45与微流控芯片15。也即高压检测釜45和高压活塞泵63可以分别单独向微流控芯片15内注入乳液样品。
进一步地,高压检测釜45上还设置有与第二密封腔室47相连通的第二入口21。例如如图1所示,第二入口21设置于高压检测釜45的下部右侧。从而可以通过该第二入口21向第二密封腔室47内输入多种液体或者乳液样品。进一步地,高压检测釜45上设置有至少部分伸入第二密封腔室47内的搅拌件59。该搅拌件59用于对多种液体进行搅拌以原位形成乳液样品。也即可以通过该第二入口21直接向第二密封腔室47内输入乳液样品。或者通过该第二入口21向第二密封腔室47内输入多种液体,该多种液体能在搅拌件59的搅动下原位形成乳液样品。
进一步地,高压检测釜45上设置有纵向透明窗51。例如如图1所示,该纵向透明窗51设置于高压检测釜45的前方。该纵向透明窗51上设置有刻度尺53。从而可以通过高压可视釜的纵向条形透明窗观察乳液样品随时间的分层现象,结合刻度尺53记录随时间变化的体积数据。最后,通过分相的体积数据随时间的变化值来衡量油水稳定性。
进一步地,围压仓11上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密封腔室13内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55。例如如图1所示,该第一加热装置55围设在围压仓11的外侧。从而通过该第一加热装置55能使得第一密封腔室13内处于高温的环境、进而使得微流控芯片15内的乳液样品处于高温的环境。该第一加热装置55例如可以是加热线缆等。进一步地,围压仓11上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密封腔室13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2。
进一步地,高压检测釜45上设置有用于对第二密封腔室47内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57。例如如图1所示,该第二加热装置57围设在高压检测釜45的外侧。从而通过该第二加热装置57能使得第二密封腔室47内处于高温的环境、进而使得高压检测釜45内的乳液样品处于高温的环境。该第二加热装置57例如可以是加热线缆等。进一步地,高压检测釜45上设置有用于对第二密封腔室47内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4。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微摄像机构33朝向微流控芯片15。例如如图1所示,该显微摄像机构33朝向下方。显微摄像机构33用于获取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地,该显微摄像机构33例如可以是显微镜或其他微观探测系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围压仓11的底壁透明视窗下方的投射光源。显微摄像机构33设置于围压仓11的顶壁透明视窗的上方;该投射光源发出的光能通过围压仓11的底壁透明视窗;进而照射在微流控芯片15上,从而为显微摄像机构33提供照明光线。投射光源、显微摄像机构33均位于微流控芯片15的中心。从而使得微流控芯片15能正对显微摄像机构33。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还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系统61。该数据分析系统与显微摄像机构33电连接。数据采集分析系统61用于根据分散相液滴聚并显微图像对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能实现乳液样品稳定性分析的智能化。进一步地,该数据采集分析系统61可以是计算机及图像分析软件等。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的方法,其包括:通过所述高压泵29将所述第一密封腔室13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通过所述输入机构31向所述微型内腔17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压力;通过所述显微摄像机构33获取所述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输入机构31向所述微型内腔17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具体可以包括:通过打开第二控制开关73和第四控制开关77以连通高压检测釜45与微流控芯片15,以使高压检测釜45能向所述微型内腔17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或者通过打开第二控制开关73和第三控制开关75以连通高压活塞泵63与微流控芯片15,以使高压活塞泵63能向所述微型内腔17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申请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10)

1.一种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压仓,其内设置有第一密封腔室;
微流控芯片,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所述微流控芯片内设置有用于容置乳液样品的微型内腔;所述微流控芯片上设置有与所述微型内腔相连通的第一入口;
高压泵,其与所述第一密封腔室相连通;所述高压泵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
输入机构,其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所述输入机构用于向所述微型内腔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压力;
显微摄像机构;其朝向所述微流控芯片;所述显微摄像机构用于获取所述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原位在线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相对设置的透明基板和透明盖板;所述透明基板上刻蚀有微型凹槽;所述微型凹槽与所述透明盖板之间形成所述微型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凹槽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所述微流控芯片上还设置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分别位于所述微型凹槽的对角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压仓包括构成所述第一密封腔室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围设在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围压仓的顶壁和底壁均开有视窗,视窗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微型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围压仓的顶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机构包括具有第二密封腔室的高压检测釜和穿设于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的活塞;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密封腔室用于容置所述乳液样品;所述活塞用于对所述乳液样品进行加压;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纵向透明窗;所述纵向透明窗上设置有刻度尺,以能通过所述纵向透明窗观测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所述乳液样品随时间分相的体积,进而宏观确定所述乳液样品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稳定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压仓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密封腔室内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装置,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密封腔室相连通的第二入口;所述高压检测釜上设置有伸入所述第二密封腔室内的搅拌件;所述搅拌件能用于对多种液体进行搅拌以原位形成乳液样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其与所述显微摄像机构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
10.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通过所述高压泵将所述第一密封腔室的压力升高至第一预定压力;
通过所述输入机构向所述微型内腔中输入所述乳液样品,并使所述乳液样品的压力升高至第二预定压力;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压力小于所述第一预定压力;
通过所述显微摄像机构在线获取所述乳液样品内分散相液滴的聚并显微图像,以对所述乳液样品的乳液稳定性进行分析。
CN202010277598.4A 2020-04-10 2020-04-10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Pending CN1114740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7598.4A CN111474085A (zh) 2020-04-10 2020-04-10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7598.4A CN111474085A (zh) 2020-04-10 2020-04-10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4085A true CN111474085A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1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77598.4A Pending CN111474085A (zh) 2020-04-10 2020-04-10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408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2895A (zh) * 2023-06-29 2023-07-28 乐佳善优营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Dha藻油生产用原料溶解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8634A (zh) * 2012-11-06 2014-05-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介质界面润湿性实验测量装置系统
CN103940818A (zh) * 2014-02-25 2014-07-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超临界co2乳液稳定性评价装置及方法
CN104941469A (zh) * 2015-05-25 2015-09-30 重庆大学 一种微通道内生成乳液的方法
CN106975411A (zh) * 2017-05-05 2017-07-25 北京大学 基于3d打印的微流控芯片及包括该芯片的乳液产生装置
CN207847611U (zh) * 2018-01-31 2018-09-1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可视化填砂板
CN208200912U (zh) * 2018-03-21 2018-12-07 苏州锐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
CN109632795A (zh) * 2018-12-25 2019-04-1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水合物的微观观测系统
CN110813396A (zh) * 2019-12-03 2020-02-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围压和背压同时进行实现微流控芯片中高压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8634A (zh) * 2012-11-06 2014-05-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孔介质界面润湿性实验测量装置系统
CN103940818A (zh) * 2014-02-25 2014-07-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超临界co2乳液稳定性评价装置及方法
CN104941469A (zh) * 2015-05-25 2015-09-30 重庆大学 一种微通道内生成乳液的方法
CN106975411A (zh) * 2017-05-05 2017-07-25 北京大学 基于3d打印的微流控芯片及包括该芯片的乳液产生装置
CN207847611U (zh) * 2018-01-31 2018-09-1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可视化填砂板
CN208200912U (zh) * 2018-03-21 2018-12-07 苏州锐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控芯片
CN109632795A (zh) * 2018-12-25 2019-04-1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水合物的微观观测系统
CN110813396A (zh) * 2019-12-03 2020-02-2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围压和背压同时进行实现微流控芯片中高压的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余多慰等: "《分子生物学》", 31 July 2007,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2895A (zh) * 2023-06-29 2023-07-28 乐佳善优营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Dha藻油生产用原料溶解装置
CN116492895B (zh) * 2023-06-29 2023-09-22 乐佳善优营养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Dha藻油生产用原料溶解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02227B1 (en) Simultaneous analyte determination and reference balancing in reference t-sensor devices
US9766223B2 (en) Analysis of bioparticles in an optical microcavity
Aubin et al. Current methods for characterising mixing and flow in microchannels
CN110702640B (zh) 测量流体的性质的方法和调节流体分析器以操作的方法
US6589729B2 (en)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monitoring time dependent reactions
US776743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iochemical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subcellular compartments from a single cell
US8209128B1 (en) Nanolaser spectroscopy and micro-optical resonators for detecting, analyzing, and manipulating bioparticles
Yang et al. A high-sensitivity, integrated absorbance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cheme for probing picoliter-volume droplets in segmented flows
US20030041652A1 (en) Microfluidic viscometer
Lin et al. Label-free light-sheet microfluidic cytometry for 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senescent cells
JP2007532878A (ja) 使い捨て試験装置と検体量測定/混合方法
Uema et al. Near-infrared imaging in a microfluidic channel of aqueous acid–base reactions
Khan et al. Nanomechanical identification of liquid reagents in a microfluidic channel
CN111474085A (zh) 乳液稳定性探测装置及其方法
Klokkou et al. Structured surface wetting of a PTFE flow-cell for terahertz spectroscopy of proteins
Sández et al. Automated analytical microsystem for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onitoring of titratable acidity in white, rosé and red wines
Salipante Microfluidic techniques for mechanical measurements of biological samples
Weigl et al. Whole blood diagnostics in standard gravity and microgravity by use of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T-sensors)
Weigl et al. Diffusion-based optical chemical detection in silicon flow structures
JP4290936B2 (ja) 二相混合体から相どうしを分離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ならびに二相混合体の物理的・化学的パラメータの決定に対してのそのデバイスの応用
Kurniawan et al. Formation of droplets in microfluidic cross-junctions at small capillary numbers: Breakdown of the classical squeezing regime
CN112881457B (zh) 一种控温微乳液相图的自动化检测装置及方法
Perozziello et al. Optofluidics for handling and analysis of single living cells
Rud et al. 3D printed cell for the in situ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monitoring of nano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microfluidics
Weigl et al. Simultaneous Self-Referencing Analyte Determination in Complex Sample Solutions Using Microfabricated Flow Structures (T-Sens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3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