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3941A - 转子 - Google Patents

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3941A
CN111463941A CN202010026300.2A CN202010026300A CN111463941A CN 111463941 A CN111463941 A CN 111463941A CN 202010026300 A CN202010026300 A CN 202010026300A CN 111463941 A CN111463941 A CN 111463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plate
axial
rotor core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63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63941B (zh
Inventor
金田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6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3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63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3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形成有制冷剂能够流通的制冷剂路的端面板中,端面板的制造容易且抑制了从端面板的制冷剂泄漏的转子。具备:轴(2),其能够绕轴线(C)旋转,具有供制冷剂(S)流通的轴心冷却路(25);转子铁心(3),其固定于轴(2),通过将多个钢板(30)层叠而形成并形成有沿着轴线(C)的轴向的冷却流路(36);及端面构件(6),其与转子铁心(3)的端面相邻配置,具有将轴心冷却路(25)与冷却流路(36)连通的制冷剂路(60),通过将多个端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端面构件(6),多个端面板包括:第一端面板(41),其沿轴向离转子铁心(3)最远;及第二端面板(42),其与转子铁心(3)相邻,且板厚比第一端面板(41)薄。

Description

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旋转电机作为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的动力源。在旋转电机中,通过向线圈供给电流而在定子铁心形成磁场,在转子的永磁铁与定子铁心之间产生磁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由此,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
然而,在转子的轴向上的端部有时设置用于将转子向轴固定的端面板。因此,提出了用于容易制造端面板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7616号公报)记载了如下结构:具备将多个铁心板层叠而形成的铁心体、配置在铁心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面的一对端板体,端板体通过使多张构成板材沿厚度方向重合而形成。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与以往的端板体的板厚相比能够使各个构成板材减薄,因此能够使端板体的制造容易。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端板体(端面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能够流通的制冷剂路的情况下,制冷剂可能会从两个构成板材(端面板)之间漏出。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形成有制冷剂能够流通的制冷剂路的端面构件中,端面构件的制造容易且抑制了从端面构件的制冷剂泄漏的转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转子(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子1)的特征在于,具备:轴(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轴2),其能够绕轴线(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轴线C)旋转,具有供制冷剂(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S)流通的轴心冷却路(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轴心冷却路25);转子铁心(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子铁心3),其固定于所述轴,通过将多个钢板(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钢板30)层叠而形成所述转子铁心,所述转子铁心形成有沿着所述轴线的轴向的冷却流路(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却流路36);及端面构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端面构件6),其与所述转子铁心的端面相邻配置,具有将所述轴心冷却路与所述冷却流路连通的制冷剂路(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路60),通过将多个端面板沿所述轴向层叠而形成所述端面构件,所述多个端面板包括:第一端面板(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端面板41),其沿所述轴向离所述转子铁心最远;及第二端面板(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端面板42),其与所述转子铁心相邻,且板厚比所述第一端面板薄。
另外,上述的转子可以是,所述第一端面板与所述第二端面板相邻。
另外,上述的转子可以是,所述端面构件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向流路(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向流路46、第二轴向流路48)和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流路(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径向流路45),所述径向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板中的朝向所述第二端面板的面。
另外,上述的转子可以是,所述多个端面板还包括夹在所述第一端面板与所述第二端面板之间的第三端面板(例如,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端面板243),所述第三端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二端面板相同的板厚。
另外,上述的转子可以是,所述端面构件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向流路(例如,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向流路246、第二轴向流路248)和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流路(例如,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径向流路250),所述径向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三端面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转子,端面构件具有将轴心冷却路与冷却流路连通的制冷剂路,因此在轴心冷却路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路而向转子铁心的冷却流路供给。由此,能够对转子铁心进行冷却。通过将多个端面板层叠而形成端面构件,因此能够将各端面板形成得薄。由此,与由一个构件形成端面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制造端面构件。而且,由于端面构件由多个端面板构成,因此在端面构件的内部能够容易地形成制冷剂路。此外,通过变更各端面板的材料而能够提高通用性。
端面构件具有配置在从转子铁心分离最远的位置的第一端面板和与转子铁心相邻的第二端面板,第二端面板形成得比第一端面板薄。因此,在从轴向将转子铁心及端面板夹持固定时,通过转子铁心的钢板要向轴向的外侧打开的力而将第二端面板向第一端面板侧压紧。另一方面,第一端面板形成得比第二端面板厚,因此能够承接来自第二端面板的打开方向的载荷。由此,能够抑制在各端面板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从而抑制从端面板的制冷剂泄漏。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形成有制冷剂能够流通的制冷剂路的端面构件中,端面构件的制造容易且抑制了从端面构件的制冷剂泄漏的转子。
根据上述的转子,端面构件可以仅通过第一端面板和第二端面板这两张板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端面构件的构成构件抑制成最小限度。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而且,通过在第一端面板与第二端面板之间形成制冷剂路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制冷剂路。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在内部具有制冷剂路的端面构件。而且,在从轴向将转子铁心及端面板夹持固定时,第二端面板在转子铁心的钢板要向轴向的外侧打开的力的作用下被向第一端面板压紧而变形。这样,第二端面板在转子铁心与第一端面板之间作为衬垫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抑制从各端面板间及端面构件与转子铁心之间的制冷剂泄漏。
根据上述的转子,径向流路可以形成于第一端面板中的朝向第二端面板的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一端面板与第二端面板层叠而能够在端面构件的内部容易地形成径向流路。径向流路在转子铁心的端面不露出,因此能够抑制例如制冷剂意外地向形成于转子铁心的减重孔等不以供给制冷剂为目的的部分进入而引起的转子的不平衡的发生。而且,由于能够将来自轴心冷却路的制冷剂可靠地向转子铁心的冷却流路供给,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此外,由于能够自由地设定转子铁心中的冷却流路及减重孔的配置,因此能够提高转子铁心的设计自由度。由此,能够成为抑制转子的不平衡,提高冷却效率并提高了转子铁心的设计自由度的高性能的转子。
根据上述的转子,端面构件可以由第一端面板、第二端面板、第三端面板这三张端面板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各端面板形成得更薄。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端面构件。第三端面板具有与第二端面板相同的板厚,因此在从轴向将转子铁心及端面板夹持固定时,第二端面板及第三端面板在转子铁心的钢板要向轴向的外侧打开的力的作用下被向第一端面板压紧而变形。这样,第二端面板及第三端面板在转子铁心与第一端面板之间作为衬垫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抑制从各端面板间及端面构件与转子铁心之间的制冷剂泄漏。
根据上述的转子,径向流路可以形成于第三端面板。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端面板及第二端面板只要仅形成轴向流路即可。即,第一端面板具有轴向流路,第二端面板具有轴向流路,第三端面板具有径向流路。这样,能够简化各端面板中的制冷剂路的结构,因此仅通过例如冲压的冲裁工序就能够形成各端面板。由此,能够减少制造时的劳力和时间,削减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制造容易,因此能够减小各制冷剂路的尺寸不均。由此,能够成为端面板的制造容易且提高了加工精度的转子。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沿着图6的I-I线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沿着图6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板的主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板的后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端面板的主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构件的主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沿着图1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沿着图1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板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端面板的主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端面板的主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构件的主视图。
图13是现有技术的转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01 转子
2 轴
3 转子铁心
6 端面构件
25 轴心冷却路
30 钢板
36 冷却流路
41、241 第一端面板(端面板)
42、242 第二端面板(端面板)
45 第一径向流路(径向流路)
46、246 第一轴向流路(轴向流路)
48、248 第二轴向流路(轴向流路)
60、260 制冷剂路
243 第三端面板(端面板)
250 第三径向流路(径向流路)
C 轴线
S 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第一剖面处的剖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1的第二剖面处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1是沿着图6的I-I线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6的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1及图2中,省略相对于轴线C成为对称的部分地进行图示。
图1所示的转子1被使用作为例如作为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的动力源而使用的旋转电机的转子1。转子1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沿转子1的轴线C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轴线C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轴线C的方向称为周向。
在转子1的径向的外侧空出间隔地配置有未图示的定子。在收容于转子1的磁铁32与装配于定子的线圈之间产生磁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由此转子1能够相对于定子绕轴线C旋转。
如图1所示,转子1具有轴2、转子铁心3、端面构件6、轴环7。
(轴)
轴2形成为与轴线C同心的筒状。轴2经由轴承(未图示)而被支承于旋转电机壳体(未图示)。轴2能够绕轴线C旋转。轴2具有轴主体21和突壁部22。
轴主体21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筒状。轴主体21具有轴心冷却路25和连通路26。
轴心冷却路25与轴主体21同心地设置。轴心冷却路25将轴主体21沿轴向贯通。通过未图示的泵供给的制冷剂S能够在轴心冷却路25中流通。
连通路26在轴主体21的内部沿着径向延伸。连通路26将轴心冷却路25与轴主体21的外周部21a连通。连通路26沿周向呈放射状地设置多个。
突壁部22设置在轴主体的轴向的一侧(图1的左侧)。突壁部22从轴主体21的外周部21a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突壁部22与轴主体21连接。突壁部22在轴主体21的外周部21a上遍及周向的整周地形成。
(转子铁心)
转子铁心3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转子铁心3配置在轴2的径向外侧。转子铁心3具有铁心主体31和磁铁32。
铁心主体31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铁心主体31通过将多个钢板30沿轴向层叠而形成。铁心主体31的外形尺寸比轴2的突壁部22的外形尺寸大。铁心主体31具有磁铁保持孔35、冷却流路36、减重孔37、轴插通孔38。
磁铁保持孔35设置在铁心主体31的外周部。磁铁保持孔35将铁心主体31沿轴向贯通。磁铁保持孔35沿周向形成多个。
冷却流路36设置在比磁铁保持孔35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冷却流路36将铁心主体31沿轴向贯通。冷却流路36沿周向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
减重孔37设置在比冷却流路36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减重孔37将铁心主体31沿轴向贯通。减重孔37沿周向及径向形成多个。
轴插通孔38与轴线C成为同心地设置。轴插通孔38将铁心主体31沿轴向贯通。轴2以贯通的状态被压入固定于轴插通孔38。由此,转子铁心3与轴2绕轴线C一体旋转。
磁铁32插入于铁心主体31的磁铁保持孔35。磁铁32例如为稀土类磁铁。作为稀土类磁铁,可列举例如钕磁铁或钐钴磁铁、镨磁铁等。
(端面构件)
端面构件6与转子铁心3的端面相邻配置,将转子铁心3沿轴向夹持。端面构件6具有第一端面构件61和第二端面构件62。
第一端面构件61配置于转子铁心3的轴向上的一侧。第一端面构件61与转子铁心3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抵接。第一端面构件61通过将多个端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第一端面构件61具有第一端面板41、第二端面板42、制冷剂路60。
第一端面板41配置在从转子铁心3沿轴向分离的位置。第一端面板41与轴2的突壁部22抵接。
图3是第一端面板41的从轴向另一侧(图1中的右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4是第一端面板41的从轴向一侧(图1中的左侧)观察到的后视图。
如图3所示,第一端面板41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第一端面板41通过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第一端面板41的外形形成为与转子铁心3的外形实质上相同。第一端面板41具有第一轴插通孔44、第一径向流路45、第一轴向流路46。
第一轴插通孔44与轴线C成为同心地设置。第一轴插通孔44将第一端面板41沿轴向贯通。轴2以贯通的状态被压入固定于第一轴插通孔44。
第一径向流路45形成于第一端面板41中的朝向第二端面板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也参照图2)。第一径向流路45沿周向空出间隔而呈放射状地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第一径向流路45具有供给口45a和鼓出部45b。
供给口45a沿径向延伸。供给口45a从第一端面板41朝向轴向一侧凹陷。供给口45a的径向内侧端部与第一轴插通孔44连通。换言之,如图2所示,供给口45a的径向内侧端部与轴2的连通路26连通。由此,在轴2的连通路26中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向供给口45a流入。
鼓出部45b设置在比供给口45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鼓出部45b从第一端面板41朝向轴向一侧凹陷。鼓出部45b形成为沿径向具有长轴的长孔状。鼓出部45b的径向内侧端部与供给口45a连通。鼓出部45b的径向外侧端部在第一端面板41的径向的中间部形成终端。在主视观察下,鼓出部45b的周向的宽度尺寸比供给口45a的周向的宽度尺寸大。
第一轴向流路46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径向流路45之间。第一轴向流路46沿周向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第一轴向流路46具有配给口46a和贯通孔46b。
配给口46a沿径向延伸。供给口45a从第一端面板41朝向轴向一侧凹陷。配给口46a的径向内侧端部与第一轴插通孔44连通。换言之,如图1所示,配给口46a的径向内侧端部与轴2的连通路26连通。由此,在轴2的连通路26中流通的制冷剂能够向配给口46a流入。
贯通孔46b设置在比配给口46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如图3及图4所示,贯通孔46b将第一端面板41沿轴向贯通。贯通孔46b形成为沿周向具有长轴的长孔状。如图3所示,贯通孔46b的径向内侧端部与配给口46a连通。贯通孔46b的径向外侧端部位于比鼓出部45b的径向外侧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返回图1,第二端面板42与转子铁心3及第一端面板41相邻。具体而言,第二端面板4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与转子铁心3抵接。第二端面板42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与第一端面板41抵接。第二端面板42以板厚比第一端面板41薄的方式形成。
图5是第二端面板42的从轴向另一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6是将第一端面板41与第二端面板42重叠的状态下的从轴向另一侧观察到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第二端面板42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第二端面板42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第二端面板42的外形形成为与转子铁心3的外形实质上相同。第二端面板42具有第二轴插通孔47和第二轴向流路48。
第二轴插通孔47与轴线C成为同心地设置。第二轴插通孔47将第二端面板42沿轴向贯通。轴2插通于第二轴插通孔47。
第二轴向流路48具有截面圆形形状,将第二端面板42沿轴向贯通。第二轴向流路48沿周向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如图6所示,第二轴向流路48形成在与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径向流路45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轴向流路48形成于在周向上与第一径向流路45的鼓出部45b一致的位置。第二轴向流路48在径向上一部分与鼓出部45b重叠,并位于比鼓出部45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二轴向流路48与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径向流路45及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分别连通。第二轴向流路48位于比冷却流路3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将第一端面板41及第二端面板42层叠的层叠状态下,在纸面近前侧配置第二端面板42,在纸面里侧配置第一端面板41。
制冷剂路60具有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径向流路45、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轴向流路46、第二端面板42的第二轴向流路48。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将第一端面板41与第二端面板42沿轴向层叠而在第一端面构件61的内部设置制冷剂路60。制冷剂路60将轴2的轴心冷却路25与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连通。
如图1所示,第二端面构件62配置在转子铁心3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第二端面构件62与转子铁心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抵接。第二端面构件62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第二端面构件62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第二端面构件62的外形形成为与转子铁心3的外形实质上相同。第二端面构件62具有排出孔65。排出孔65具有截面圆形形状,并将第二端面板42沿轴向贯通。排出孔65与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连通。
(轴环)
轴环7配置在比第二端面构件62靠轴向的另一侧的位置。轴环7与第二端面构件62抵接。轴环7形成为以轴线C为中心的环状。轴环7由例如铁等金属材料形成。在轴环7的内周部7a压入固定有轴2。轴环7的外形尺寸比轴2的突壁部22的外形尺寸小。轴环7沿轴向对配置在轴环7与轴2的突壁部22之间的转子铁心3及端面构件6进行按压。
(转子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转子1的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当转子1旋转时,从转子1的外部通过泵向轴2的轴心冷却路25供给制冷剂S。供给到轴心冷却路25的制冷剂S在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向连通路26流入,在连通路26内朝向径向的外侧移动。从连通路26供给到第一端面构件61的制冷剂路60的制冷剂S被分成如图1所示向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轴向流路46流入的制冷剂S和如图2所示向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径向流路45流入的制冷剂S。
如图1所示,在连通路26中流动的制冷剂S的一部分向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轴向流路46流入。具体而言,制冷剂S从连通路26向第一轴向流路46的配给口46a流入,在配给口46a内朝向径向外侧移动。然后,制冷剂S从配给口46a向贯通孔46b流入。流入到贯通孔46b的制冷剂S朝向轴向一侧移动,从第一端面板41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转子1外部排出。从第一端面板41排出的制冷剂S在离心力和其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散。由此,向位于定子的轴向一侧的线圈端(未图示)供给制冷剂S,从而将定子冷却,该定子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连通路26中流动的制冷剂S的其余的一部分向第一端面板41的第一径向流路45流入。具体而言,制冷剂S从连通路26向第一径向流路45的供给口45a流入,在供给口45a内朝向径向外侧移动。接下来,制冷剂S从供给口45a向鼓出部45b流入,在鼓出部45b内朝向径向外侧移动。然后,流入到鼓出部45b的制冷剂S通过第二端面板42的第二轴向流路48向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流入。流入到冷却流路36的制冷剂S进而朝向轴向另一侧移动,通过第二端面构件62的排出孔65向转子1的外部排出。由此,转子铁心3的热量由制冷剂S吸收,转子铁心3被冷却。此外,从第二端面构件62排出的制冷剂S在离心力和其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径向外侧飞散。由此,向位于定子的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未图示)供给制冷剂S,从而将定子冷却,该定子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
这样,制冷剂S经由端面构件6的制冷剂路60对定子及转子铁心3进行冷却。在此,图13是端面构件6由单一的板构件形成的现有技术的转子1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在第一端面构件61由单一的板构件形成的情况下,径向流路145形成在转子铁心3与第一端面构件61之间。由此,径向流路145在比冷却流路3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与减重孔37连通。由此,在径向流路145中流通的制冷剂S不仅向冷却流路36流入,而且也向减重孔37流入。因此,由于制冷剂S向减重孔37流入而可能会产生转子的不平衡。而且,向冷却流路36供给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冷却效率可能会下降。
在本结构中,即使在比冷却流路3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减重孔37的情况下,也仅向冷却流路36供给制冷剂S。由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课题,能够抑制转子1的不平衡,提高冷却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由于端面构件6具有将轴心冷却路25与冷却流路36连通的制冷剂路60,因此在轴心冷却路25中流动的制冷剂S通过制冷剂路60向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供给。由此,能够对转子铁心3进行冷却。端面构件6由于通过将多个端面板41、42层叠而形成,因此能够将各端面板41、42形成得薄。由此,与由一个构件形成端面构件6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制造端面构件6。而且,端面构件6由于由多个端面板41、42构成,因此在端面构件6的内部能够容易形成制冷剂路60。此外,通过变更各端面板41、42的材料而能够提高通用性。
端面构件6具有配置在从转子铁心3分离最远的位置的第一端面板41和与转子铁心3相邻的第二端面板42,第二端面板42形成得比第一端面板41薄。因此,在从轴向将转子铁心3及端面板41、42夹持固定时,通过转子铁心3的钢板30要向轴向的外侧打开的力而将第二端面板42向第一端面板41侧压紧。另一方面,第一端面板41形成得比第二端面板42厚,因此能够承接来自第二端面板42的打开方向的载荷。由此,能够抑制在各端面板41、42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从而抑制制冷剂从端面板41、42泄漏。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形成有制冷剂S能够流通的制冷剂路60的端面板41、42中,端面板41、42的制造容易且抑制了制冷剂从端面板41、42泄漏的转子1。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端面构件6仅由第一端面板41和第二端面板42这两张板形成,因此能够将端面构件6的构成构件抑制成最小限度。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而且,通过在第一端面板41与第二端面板42之间形成制冷剂路60,能够容易地形成制冷剂路60。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在内部具有制冷剂路60的端面构件6。而且,在从轴向将转子铁心3及端面板41、42夹持固定时,第二端面板42在转子铁心3的钢板30要向轴向的外侧打开的力的作用下向第一端面板41压紧而变形。这样,第二端面板42在转子铁心3与第一端面板41之间作为衬垫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从各端面板41、42间及端面构件6与转子铁心3之间泄漏。
第一端面板41具有第一径向流路45和第一轴向流路46。由于第一径向流路45和第一轴向流路46分别具有不同的流路,因此通过变更例如各流路的大小而能够调整向第一径向流路45及第一轴向流路46分别流动的制冷剂量。由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分配向轴向的一侧及另一侧供给的制冷剂量。
另外,通过将例如第二端面板42的第二轴向流路48的孔位置沿径向变更,能够向转子铁心3的任意的冷却流路36供给制冷剂S。由此,在冷却流路36的位置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转子铁心3也能够适用端面构件6。由此,能够提高转子铁心3与端面构件6的组合自由度。而且,能够向冷却更有效的部位供给制冷剂S。此外,通过变更第二轴向流路48的孔的个数,能够向多个冷却流路36供给制冷剂。由此,能够提高转子铁心3的冷却效果。
第二端面板42的第二轴向流路48配置在比第一端面板41的鼓出部45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比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鼓出部45b中流动的制冷剂S在离心力作用下容易依次向鼓出部45b、第二轴向流路48、冷却流路36流入。由此,促进制冷剂S的流通,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1的冷却效率。
第一径向流路45形成于第一端面板41中的朝向第二端面板42的面上,因此通过将第一端面板41与第二端面板42层叠,在端面构件6的内部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径向流路45。第一径向流路45未在转子铁心3的端面露出,因此能够抑制例如制冷剂S意外地向形成于转子铁心3的减重孔37等不以供给制冷剂S为目的的部分进入而引起的转子1的不平衡的发生。而且,由于能够将来自轴心冷却路25的制冷剂S可靠地向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供给,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此外,由于能够自由地设定转子铁心3中的冷却流路36及减重孔37的配置,因此能够提高转子铁心3的设计自由度。由此,能够成为抑制转子1的不平衡,提高冷却效率并提高了转子铁心3的设计自由度的高性能的转子1。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子201的第一剖面处的剖视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子201的第二剖面处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7是沿着图1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1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到的第一端面板241的主视图。图10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到的第二端面板242的主视图。图11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到的第三端面板243的主视图。图12是第一端面构件261的主视图。图12是将第一端面板241、第二端面板242及第三端面板243层叠的层叠状态的从轴向另一侧观察到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面构件61具有3张端面板的点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构件261具有第一端面板241、第二端面板242、第三端面板243、制冷剂路260。
第一端面板241配置在从转子铁心3沿轴向分离最远的位置。如图9所示,第一端面板241具有第一轴插通孔244和第一轴向流路246。第一轴插通孔244与轴线C成为同心地设置。第一轴插通孔244将第一端面板241沿轴向贯通。第一轴向流路246形成为沿周向具有长轴的长孔状。第一轴向流路246将第一端面板241沿轴向贯通。第一轴向流路246沿周向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
如图7所示,第二端面板242与转子铁心3相邻。第二端面板242以板厚比第一端面板241薄的方式形成。如图10所示,第二端面板242具有第二轴插通孔247和第二轴向流路248。第二轴插通孔247与轴线C成为同心地设置。第二轴插通孔247将第二端面板242沿轴向贯通。第二轴向流路248形成为圆形形状。第二轴向流路248将第二端面板242沿轴向贯通。第二轴向流路248沿周向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
如图7所示,第三端面板243被夹在第一端面板241与第二端面板242之间。第三端面板243具有与第二端面板242相同的板厚。如图11所示,第三端面板243具有第三轴插通孔249、第三径向流路250、连结口251。
第三轴插通孔249与轴线C成为同心地设置。第三轴插通孔249将第三端面板243沿轴向贯通。
第三径向流路250将第三端面板243沿轴向贯通。第三径向流路250沿周向呈放射状地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第三径向流路250具有供给口250a和鼓出部250b。供给口250a沿径向延伸。供给口250a的径向内侧端部与第三轴插通孔249连通。鼓出部250b设置在比供给口250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鼓出部250b形成为沿径向具有长轴的长孔状。鼓出部250b的径向内侧端部与供给口250a连通。如图12所示,鼓出部250b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在与第二端面板242的第二轴向流路248对应的位置。具体而言,鼓出部250b的径向外侧端部在径向上一部分与第二轴向流路248重叠,并在比第二轴向流路248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连结口251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三径向流路250之间。连结口251沿周向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连结口251沿着径向延伸。连结口251的径向内侧端部与第三轴插通孔249连通。连结口251的径向外侧端部与第一端面板241的第一轴向流路246连通。
在图12中,从纸面近前侧依次配置第二端面板242、第三端面板243及第一端面板241。制冷剂路260具有第一轴向流路246、第二轴向流路248、第三轴插通孔249、第三径向流路250、连结口251。通过将第一端面板241、第二端面板242及第三端面板243沿轴向层叠而在第一端面构件261的内部设置制冷剂路260。制冷剂路260与转子铁心3的冷却流路36连通(参照图8)。
根据本实施方式,端面构件6由第一端面板241、第二端面板242、第三端面板243这三张端面板形成,因此能够将各端面板241、242、243形成得更薄。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端面构件6。第三端面板243具有与第二端面板242相同的板厚,因此在从轴向将转子铁心3及端面板241、242、243夹持固定时,第二端面板242及第三端面板243在转子铁心3的钢板30要向轴向的外侧打开的力的作用下被向第一端面板241压紧而变形。这样,第二端面板242及第三端面板243在转子铁心3与第一端面板241之间作为衬垫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从各端面板241、242、243间及端面构件6与转子铁心3之间泄漏。
另外,第三径向流路250形成于第三端面板243,因此在第一端面板241及第二端面板242只要仅形成轴向流路246、248即可。即,第一端面板241具有第一轴向流路246,第二端面板242具有第二轴向流路248,第三端面板243具有第三径向流路250。这样,能够简化各端面板241、242、243中的制冷剂路60的结构,因此仅通过例如冲压的冲裁工序能够形成各端面板241、242、243。由此,能够减少制造时的劳力和时间,削减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制造容易,因此能够减小各制冷剂路60的尺寸不均。由此,能够成为端面板241、242、243的制造容易且提高了加工精度的转子20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构件6设为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多个端面板中的一部分可以由树脂等金属以外的材料形成。
另外,第一端面板41、241可以兼具用于调整转子1、201的旋转时的不平衡的作为平衡调整构件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构件6设为通过将2张或3张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端面构件6可以通过将4张以上的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而且,可以将上述的各变形例适当组合。

Claims (5)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其能够绕轴线旋转,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轴心冷却路;
转子铁心,其固定于所述轴,通过将多个钢板层叠而形成所述转子铁心,所述转子铁心形成有沿着所述轴线的轴向的冷却流路;及
端面构件,其与所述转子铁心的端面相邻配置,具有将所述轴心冷却路与所述冷却流路连通的制冷剂路,
通过将多个端面板沿所述轴向层叠而形成所述端面构件,
所述多个端面板包括:
第一端面板,其沿所述轴向离所述转子铁心最远;及
第二端面板,其与所述转子铁心相邻,且板厚比所述第一端面板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面板与所述第二端面板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构件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向流路和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流路,
所述径向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一端面板中的朝向所述第二端面板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面板还包括夹在所述第一端面板与所述第二端面板之间的第三端面板,
所述第三端面板具有与所述第二端面板相同的板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构件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向流路和沿所述轴线的径向延伸的径向流路,
所述径向流路形成于所述第三端面板。
CN202010026300.2A 2019-01-18 2020-01-10 转子 Active CN111463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7049A JP2020120425A (ja) 2019-01-18 2019-01-18 ロータ
JP2019-007049 2019-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3941A true CN111463941A (zh) 2020-07-28
CN111463941B CN111463941B (zh) 2022-12-09

Family

ID=71682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6300.2A Active CN111463941B (zh) 2019-01-18 2020-01-10 转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20425A (zh)
CN (1) CN111463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05338A1 (de) * 2021-03-05 2022-09-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ktrische Maschine
JP2024064007A (ja) * 2022-10-27 2024-05-14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ロータ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9342A (en) * 1995-12-21 1999-03-30 Aisin Aw Co., Ltd. Motor cooling circuit
CN101305510A (zh) * 2005-11-09 2008-11-12 株式会社东芝 旋转电机用转子及旋转电机
CN101849344A (zh) * 2007-11-09 2010-09-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JP2012147616A (ja) * 2011-01-14 2012-08-02 Aisin Seiki Co Ltd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2012165620A (ja) * 2011-02-09 2012-08-30 Ihi Corp 回転機
CN105281462A (zh) * 2014-07-16 2016-01-27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转子
JP2016082628A (ja) * 2014-10-10 2016-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5814779A (zh) * 2013-12-13 2016-07-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埋入型旋转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70579A (ja) * 2011-09-26 2013-04-18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エンドプレート及び回転電機
EP3123594A1 (en) * 2014-03-27 2017-02-01 Prippel Technologies, LLC Induction motor with transverse liquid cooled rotor and stator
JP6825227B2 (ja) * 2016-05-09 2021-02-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10832755B (zh) * 2017-07-05 2023-0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9342A (en) * 1995-12-21 1999-03-30 Aisin Aw Co., Ltd. Motor cooling circuit
CN101305510A (zh) * 2005-11-09 2008-11-12 株式会社东芝 旋转电机用转子及旋转电机
CN101849344A (zh) * 2007-11-09 2010-09-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JP2012147616A (ja) * 2011-01-14 2012-08-02 Aisin Seiki Co Ltd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2012165620A (ja) * 2011-02-09 2012-08-30 Ihi Corp 回転機
CN105814779A (zh) * 2013-12-13 2016-07-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埋入型旋转电机
CN105281462A (zh) * 2014-07-16 2016-01-27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转子
JP2016082628A (ja) * 2014-10-10 2016-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3941B (zh) 2022-12-09
JP2020120425A (ja) 2020-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91754B2 (en)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098673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JP5445675B2 (ja) 回転機
US10116178B2 (en) Rotor with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having adhesive on one side and cooling channels on the other side
US20130221772A1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20025642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10247497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JP4920359B2 (ja) 電動機
CN110832755A (zh) 旋转电机
CN111463941B (zh) 转子
CN110601446B (zh) 转子的制造方法
US11424651B2 (en) Rotor
CN110299777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JP2012161134A (ja) 回転電機
JP6148206B2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JP6151668B2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JP2013059193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構造
JP2013051805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US11699932B2 (en)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1446794B (zh) 旋转电机
CN111082569B (zh) 旋转电机
CN111641284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US11223257B2 (en)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US2023033604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19134573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