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55950A -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55950A
CN111455950A CN202010176603.2A CN202010176603A CN111455950A CN 111455950 A CN111455950 A CN 111455950A CN 202010176603 A CN202010176603 A CN 202010176603A CN 111455950 A CN111455950 A CN 111455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pilled
hazardous chemicals
hydrophobic
distrib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66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勇
沈万慈
孙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1766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559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55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559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045Separating means for recovering oil floating on a surface of open w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041Devices for distributing materials, e.g. absorbed or magnetic particles over a surface of open water to remove the oil, with or without means for picking up the treated oi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046Collection of oil using vessels, i.e. boats, bar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08Devices for reducing the polluted area with or without additional 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用于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实现水油分离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在海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表面,实现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在水面的扩散的控制以及对水体环境危害的控制;2)打捞上述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后漂浮在水面上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本发明通过布放吸油材料迅速实现了液态薄层溢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海洋水体的脱离作用,为打捞回收处理实现了应急时间、空间及油水分离的必要条件。布放吸油材料后,可通过收油机或收油网可以将轻质、中质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回收效率极大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水面及水体污染治理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各种水面作业的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快速有效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世界经济活动发达的国家、地区几乎都发生过溢油及类油危化品事故,但直到今天,国际海事组织、国际石油工业环保协会等应急管理机构认为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依然没有快速有效解决手段,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处理难点在于:大面积、薄油层,机械收油机基本无效;时间要求高,几个小时处理时间内溢油扩散面积即可成倍增加;海面作业必须依赖船舶,船舶数量、种类、海况条件等都是溢油回收作业的制约条件。
以我国海上运输量较大的中东原油为例,100吨中东原油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海面形成超过1平方公里面积的溢油,稳定厚度约0.1mm。即使将全国所有的大型溢油应急船舶全部投入使用,所能做的只能是更好地将溢油档在码头等重要设施之外,待绝大部分溢油扩散于开阔水体环境后将港池内重要区域残余的少量溢油回收处理。
各类型收油机的操作必须依托专业船舶与人员,其作业面最大宽度仅为几米,针对20mm以上厚度的浮油较为有效,而对海上厚度仅0.1mm长度数千米的大面积薄油层溢油无能为力。大型溢油应急船舶是在船舶平台上将收油机、储油仓、围油栏等装备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装备,应对大面积薄油层时面临的问题与收油机一样。
围油栏的目的是实现对溢油的围控,适于在港池内平静水面布放。围油栏体积、质量越大围控效果越好,但这与运输、作业的数量、难度、速度是矛盾。在开阔水域、略有风浪的情况下,大部分围油栏不能确保对溢油的有效围控,甚至不能实现在水面定位、展开。
消油剂针对一定条件下的溢油可以起到溢油分散作用,但溢油并未消除、亦未发生无害化化学变化,大部分情况下对环境是双重危害,其使用被严格限制。
目前的吸油毡、吸油拖栏等各类吸油产品只能在平静水面对少量溢油起到辅助回收作用。
国家规划的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目标是重要水域一次处理1万吨,但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在国家级大型溢油应急演习人员装备完全到位的条件下,不能保证将哪怕1吨溢油有效回收。世界范围内未有溢油有效回收的报道。
即大规模水面溢油或类油危化品事故发生后,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专业船舶、机械装备能在有效时间内确保将水面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实现有效围控,将水面大面积溢油及类油危化品有效回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种水面作业的,能够迅速回收大面积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方法,使其通过在大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品表面喷洒用于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品的亲油疏水材料,实现液态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水的脱离,然后通过打捞水面漂浮物将含油材料收回。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用于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实现水油分离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在海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表面,实现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在水面的扩散的控制以及对水体环境危害的控制;2)打捞上述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后漂浮在水面上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包括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各类型粉体及颗粒状活性炭材料以及颗粒状或微小片状熔喷聚丙烯材料或纺粘聚丙烯材料。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在粉状、微小颗粒状、片状或袋装的形态下布放。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布放方式包括使用鼓风机、蜗杆推进送料机、压力粉体喷涂设备或人工使用纸箱将密度较小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通过抛洒、喷洒、甚至在溢油区域上风口顺风向倾倒的方式布放入水面溢油区域。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吸油材料的布放方式包括:在风浪较小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装备或工具通过抛洒、喷洒的方式布放颗粒状或袋装吸油材料;在风浪较大的条件下采用水面下方喷洒的方式布放颗粒状、袋装吸油材料,采用水面下喷洒的方式布放密度小的蓬松粉体吸油材料。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在风浪较大,不利于粉体定向、定量、均匀布放于溢油水面时,采用粉体静电喷涂的方式,使粉体吸附材料在静电吸引力作用下实现风浪条件下定向、定量、均匀布放于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覆盖的水面。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对于分散距离较远的多处小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的回收,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为吸油拖栏或长串吸油芯,布放方式为将上述吸油拖栏或长串吸油芯采用动力机构的牵引下在油面上扫荡。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量:溢油量的重量比为1:(50~200)。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在布放时先围绕溢油外缘,包围或半包围整个溢油水面布放,然后等待亲油疏水吸油自行扩散或继续在溢油面内继续布放将整个溢油面分为多个部分。
前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步骤2)中所用的打捞工具为网眼孔径小于吸油材料尺寸的任何打捞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不需要围油栏围控等前置处理步骤,直接将粉体或微小颗粒状等形态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通过静电喷涂、抛洒等方式直接布放在海面大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表面以实现吸附与控制的双重作用。
本发明通过布放吸油材料迅速实现了液态薄层溢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海洋水体的脱离作用,为打捞回收处理实现了应急时间、空间及油水分离的必要条件。布放吸油材料后,可通过收油机或收油网可以将轻质、中质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回收效率极大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并使其快速覆盖大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水面,吸油材料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后漂浮在水面实现了液态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水的脱离作用,可以使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对水体环境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在水面的扩散作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然后在控制住水面污染物应急处置状态的情况下,调动各种水面打捞力量将水面漂浮物有效回收处置。
上述吸油材料必须具备亲油疏水性能,包括但不限于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各类型粉体及颗粒状活性炭材料、颗粒状或微小片状熔喷聚丙烯材料或纺粘聚丙烯材料以及袋装亲油疏水材料。上述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为纯原油吸附倍数>50倍,材料膨化倍数>100ml/g,含碳量>80%的材料。上述熔喷聚丙烯吸油材料符合JT/T 560-2004船用吸油毡标准;上述活性炭颗粒材料符合活性炭国家标准用于水体环保材料的要求。
所述亲油疏水材料的布放可使用鼓风机、蜗杆推进送料机、压力粉体喷涂设备或人工使用纸箱等容器将密度较小的呈粉体、颗粒、袋装等形态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入水面溢油区域,该吸油材料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后漂浮在水面实现液态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水的脱离作用。
吸油材料的布放方式根据海况条件来定,如果海况条件良好(略有风浪)可以使用各种装备或工具抛洒、喷洒颗粒状或袋装吸油材料到溢油水面。如二级、三级海况条件下,颗粒状、袋装吸油材料基本可以做到溢油水面上方大面积快速、较均匀布放。
如果海况条件不好,风浪较大,颗粒状、袋装吸油材料可以采用水面下方喷洒的方式布放;密度小的蓬松粉体吸油材料在水面下喷洒,喷口受到一定水压作用,粉体吸油材料可能挤压结块影响使用效果,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
如果海况条件不好,风浪较大,不利于粉体定向、定量、均匀布放于溢油水面时,可采用粉体静电喷涂装备,地线连接溢油水面,粉体吸附材料在静电吸引力作用下可以实现风浪条件下定向、定量、均匀布放于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覆盖的水面,达到快速实现液态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水的脱离作用。
上述粉体或微小颗粒状等形态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通过静电喷涂、抛洒等方式直接布放在海面大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表面的功用是吸附与控制的双重作用,即同时实现对油品及类油危化品的吸附以及对油面扩散的控制。
任何网眼孔径小于吸油材料尺寸的装置如渔网、网笼、网袋等均可将已吸附油或类油危化品的吸油材料收集在专门容器中,完成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海上作业。
本发明可使用现有或略作改进的堰式、带式、动态斜面式、刷式、真空式等形式的收油机回收已吸附油或类油危化品的粉体吸油材料。因为粉体吸油材料已经极大实现了液态油及类油危化品与水的脱离作用,在收油机回收过程中未完全发挥吸附性能的吸油材料与溢油及类油危化品产生更加充分的搅拌接触作用,实现二次更加高效的油水脱离、油水分离效果。
本发明可使用现有或改进后的收油网回收水面已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的颗粒状、袋装及粉体吸油材料。收油网原本用于回收水面上各类近似固体形态的块状及高粘度糊状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可以直接回收已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的颗粒状、袋装吸油材料;将收油网的网袋目数提高至50 目或更高,即可将原本只能回收块状高粘度溢油或类油危化品的功能扩展到可以回收几乎所有类型的漂浮形态已吸附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吸油材料。
本发明可根据海况等情况,使用各种类型的围油栏配合收油机、收油网等装备在更大的水平面接触面上集中水面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吸油材料等漂浮物进入收油机、收油网。
本发明使用各种智能化无人机、水面自航式装备对溢油及类油危化品进行定位、追踪以及布放吸油材料等。
本发明使用大型运输船舶、自航式浮船坞等大型装备用于大量吸油材料运送、回收水面漂浮物贮存等后援保障工作。
在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应急处置的有效时间(约48小时)内,以中东原油溢油回收为例,一艘1000吨级排水量的应急船舶以10节的航速、30米的喷洒宽度、每小时可以完成50万平方米的喷洒面积,控制50吨0.1mm 稳定厚度的溢油,24小时可以完成对1000吨/10平方公里溢油的喷洒。一艘1000吨级排水量的应急船舶一次可装载10吨粉体吸油材料,10吨粉体吸油材料可以有效吸附1000吨中东原油。
如果现场只有一艘应急船舶、溢油量大大超过1000吨、应急时间优先的情况下,根据水流速度快慢,应急船舶可以在溢油漂流的前部喷洒“U”形半包围或沿着溢油区域整个边缘喷洒“O”形全包围分别应对水流快与水流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艘1000吨的应急船舶可以控制水流缓慢的1 万吨溢油或水流较快的约5000吨溢油;待后续船舶、装备、材料赶到现场即可进行回收性处置。
随着《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的落实,沿海区域100 多座国家、地方、企业(三大石油企业)大型溢油应急库及配套码头、船舶等设施、装备已经可以做到距岸50海里水域1000吨级应急船舶6小时即可达到现场,重点水域如大型港口、油田附近水域的应急反应速度与能力更强。本发明的大规模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符合《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的溢油处置能力建设目标“距岸50海里任意水域一次处置1000吨,重点水域一次处置10000吨”。
清华大学研究小组世界首次发现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对油品及类油危化品的超大吸附现象并揭示了吸附机理。他们在中石化胜利溢油应急回收队、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中心、国家海事局等单位进行了材料在实验室、试验水池、大型海上测试等一系列应用研究。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对油品及类油危化品的吸附性能在吸油材料中仅次于石墨烯,同时该材料具备大规模易得性及规模化生产技术条件,化学成分为C单质,化学性质稳定、环境生物友好,对重油吸附倍数达100倍,对水面0.1mm 溢油仅需喷洒0.3mm厚度即可快速有效吸附控制。
本发明采用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作为吸油材料时,可通过以下方式布放:(1)通过粉体静电喷涂装备将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在风浪条件下精准、均匀布放于溢油或类油危化品水面。(2)因为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优异的吸附性能,以普通鼓风机作为动力,通过常见塑料、金属管件将该材料喷洒于溢油或类油危化品水面,快速吸附、控制水面污染物,平静水面或应急时间优先的情况下采用该布放方式。3)对于分散距离较远的多处小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采用碳质吸油拖栏或长串吸油芯包在水面牵拉回收,效率更高。
以下以100吨中东原油、1平方公里正方形溢油面积,吸附材料使用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处理为例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法。
1)将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布放到溢油表面,其中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与原油的比例为1:100,100吨中东原油,使用1吨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布放的形状类似“田”字格。首先围绕溢油外缘,包围整个溢油水面,布放一圈现成一个类似“口”字,然后在口字里面纵、横方向布放交叉的“十”字。
使用一艘500吨级中型作业船舶,1小时的时间完成布放。100吨中东原油,1000米×1000米的1平方公里正方形溢油面积为例,一艘500吨级的作业船舶,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航行,船上使用鼓风机为动力推动管道内的轻质粉体吸附材料布放在海面,形成“口”加“十”一共6个1公里合计约6公里长度的直线吸附材料带,直线的宽度约2米,平均厚度16.7毫米。
现场作业船舶数量越多,处理速度越快,可以布放更多个面积更小的“田”字格;如果现场时间紧急,船舶、吸附材料数量不足以在第一时间完成“田”字格布放,则可以布放“口”、“U”甚至“一”字形,以最快速度控制溢油扩散,待后援船舶、吸附材料到来再做进一步的回收处置。
2)吸附材料布放完成后,回收作业船舶使用现有各类型号收油网、收油机均可以快速将海梅漂浮的吸附材料与溢油回收进船舶的容器内。这一回收过程中油与吸附材料集中在一起,密切接触,吸附材料持续高效发挥吸附油污作用,可以将绝大部分溢油回收。
现以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作为本发明吸油材料对本发明溢油回收方法的特点详述如下:
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的吸附性能:该材料对原油、重油、柴油及仲辛醇、二甲苯、N-乙基苯胺等类油危化品的吸附性能经过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检测中心、中国船级社、中石化胜利溢油应急队等单位在试验、测试、产品认证、实际使用等工作中的结果表明,其对水面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吸附速度在30秒左右即可达到平均40倍(g/g)以上的吸附倍数,是同样条件下现有聚丙烯吸油产品的数百倍、数千倍。该材料对水中微量油污及类油危化品的处理能力可以从ppm级别降低至ppb级别,达到高规格排放水标准、甚至饮用水标准。
2、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在大面积溢油及类油危化品海面的优异覆盖、吸附作用:该材料的密度约为水的1/200,为蓬松粉体结构,单层的厚度约1mm,对稳定厚度0.1mm的溢油回收的厚度配合度极好。该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扩散性能极强,在数平方公里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海面这个大平面上随风浪自然扩散、均匀摊薄,遇到油污即吸附下沉在水面,没有遇到油污则继续在水面流动、扩散,其对油污的覆盖、吸附作用是自适应形式的均匀、快速,对油污面的控制作用极强(无孔不入、面面俱到)。
3、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布放量与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处理量的比例关系:以处置100吨中东原油溢油为例,溢油稳定厚度约0.1mm,溢油面积约 100万平方米,需要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约2吨,即吸油材料布放量:溢油量(重量比)=1:50。溢油量越大、溢油面积越大,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的实际使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达到回收处置效果的比例约1:100,达到应急控制溢油的比例可以达到1:200以上。即吸油材料布放量:溢油量为1:50~200。
4、应对1万吨中东原油溢油回收的实施方案:两艘1000吨级排水量中型溢油应急船舶装载100吨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即可满足应急处置需求,在约2小时时间可以完成材料布放作业,将水面污染物包围、控制,与后续赶到的大、中型油污运输船舶及中、小型收油网作业船舶(如渔船) 等一同实施水面漂浮物收集、打捞。现场作业总时间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水面残余油品总量可以达到仅为总溢油量的约1%(甚至更低),处理后的海洋水体经过2、3天即可恢复到正常状态。如事故发生在重要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加大吸油材料投入量深度清理可以大大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可以达到在24小时内使生态环境基本恢复正常。
5、应急时间:从海上大规模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应急回收时间要求方面分析,必须在3-5个小时控制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扩散是关键,否则回收作业范围、难度成倍增加,甚至应急回收处置方案都无法制订。本发明的回收方法在约2个小时时间可以实现对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控制,后续打捞水面漂浮物可以有条不紊地在24-48小时有效开展,将水面绝大部分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使水体环境在2-3天甚至更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
6、专业人员、装备配套依赖程度:本发明的回收方法在控制溢油及类油危化品阶段不须围油栏、专业溢油应急回收船的配合,各类型渔船等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船舶装载吸油材料采用抛洒、喷洒、甚至在溢油区域上风口顺风向倾倒等各种形式布放在事故水面即可快速有效起到作用,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在数平方公里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海面这个大平面上自然随风浪扩散覆盖。
7、海况条件: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可以出海作业的海况条件即可。
现有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在实施过程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分析如下:
1、围油栏的作用: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在海面是持续发生位置、形态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围油栏实现对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围控是回收作业的前提,没有围油栏的布放就无法进行后续回收作业活动。
2、围油栏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围油栏是大型专业装备,运输、储存、布放、回收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大型船舶、小型船舶、运载平台、动力设备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围油栏实现有效围控受到时间、距离、运输、流速、风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任一个因素超过适应条件即失去布放作业的可行性。
3、围油栏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例如100吨中东原油在“零距离”-大型溢油应急库码头所在水域发生溢油事故,使用围油栏将溢油“O”型有效围控需要重型围油栏约1万米,作业时间须在2-3个小时内完成,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在“零距离、零时间”的理想条件下,在海面将1 万米重型围油栏提前布放完成“O”型完整围控的情况下,在围油栏的包围圈内布放100吨中东原油,90%以上的概率大部分溢油会在几个小时到1-2 天时间从围油栏包围圈的某个方向溢出。
4、有效回收大规模溢油及类油危化品的可能性:在1万米围油栏实现对100吨中东原油有效围控的情况下,现有各类型溢油回收船、收油机、吸油产品在不限数量的使用情况下将溢油有效回收的可能性也接近零。上百条大小船舶、上千名专业人员,数百台、套收油装备不惜代价作业一周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回收上来哪怕30%的溢油,而溢油回收作业过程消耗的燃料油可能十倍、百倍于回收上来的溢油;回收作业总成本数千万元并不能将价值约30万元的100吨溢油有效回收。不考虑回收作业投入成本,仅从环境污染消减效果角度来看,大部分情况下发生溢油事故,不回收比回收的效果要更好。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处置的模式、流程,将溢油及类油危化品有效回收的可能性从接近0提高到80%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用于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实现水油分离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在海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表面,实现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在水面的扩散的控制以及对水体环境危害的控制;
2)打捞上述吸附溢油或类油危化品后漂浮在水面上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包括纳米结构多孔石墨材料、各类型粉体及颗粒状活性炭材料以及颗粒状或微小片状熔喷聚丙烯材料或纺粘聚丙烯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在粉状、微小颗粒状、片状或袋装的形态下布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布放方式包括使用鼓风机、蜗杆推进送料机、压力粉体喷涂设备或人工使用纸箱将密度较小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通过抛洒、喷洒、甚至在溢油区域上风口顺风向倾倒的方式布放入水面溢油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吸油材料的布放方式包括:在风浪较小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装备或工具通过抛洒、喷洒的方式布放颗粒状或袋装吸油材料;在风浪较大的条件下采用水面下方喷洒的方式布放颗粒状、袋装吸油材料,采用水面下喷洒的方式布放密度小的蓬松粉体吸油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在风浪较大,不利于粉体定向、定量、均匀布放于溢油水面时,采用粉体静电喷涂的方式,使粉体吸附材料在静电吸引力作用下实现风浪条件下定向、定量、均匀布放于溢油或类油危化品覆盖的水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分散距离较远的多处小面积溢油或类油危化品的回收,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为吸油拖栏或长串吸油芯,布放方式为将上述吸油拖栏或长串吸油芯采用动力机构的牵引下在油面上扫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布放量:溢油量的重量比为1:(50~20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亲油疏水吸油材料在布放时先围绕溢油外缘,包围或半包围整个溢油水面布放,然后等待亲油疏水吸油自行扩散或继续在溢油面内继续布放将整个溢油面分为多个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用的打捞工具为网眼孔径小于吸油材料尺寸的任何打捞装置或收油机。
CN202010176603.2A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Pending CN1114559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6603.2A CN111455950A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6603.2A CN111455950A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55950A true CN111455950A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76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6603.2A Pending CN111455950A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5595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5536A (en) * 1990-09-24 1991-07-30 Von Winckelmann Emil H Oil spill retrieval system
CN1065306A (zh) * 1991-03-27 1992-10-14 潘纲 一种大面积海上溢油的清除、回收方法
JPH10252048A (ja) * 1997-03-13 1998-09-22 Fuji Silysia Chem Ltd 水上からの油類の除去方法
US6391120B1 (en) * 2000-02-28 2002-05-21 Tilak V. Silva Method of oil cleanup using coconut coir pith
CN103821120A (zh) * 2012-11-16 2014-05-2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基于机器人海上溢油回收的方法
CN107401149A (zh) * 2017-08-08 2017-11-28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水面溢油回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5536A (en) * 1990-09-24 1991-07-30 Von Winckelmann Emil H Oil spill retrieval system
CN1065306A (zh) * 1991-03-27 1992-10-14 潘纲 一种大面积海上溢油的清除、回收方法
JPH10252048A (ja) * 1997-03-13 1998-09-22 Fuji Silysia Chem Ltd 水上からの油類の除去方法
US6391120B1 (en) * 2000-02-28 2002-05-21 Tilak V. Silva Method of oil cleanup using coconut coir pith
CN103821120A (zh) * 2012-11-16 2014-05-2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基于机器人海上溢油回收的方法
CN107401149A (zh) * 2017-08-08 2017-11-28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水面溢油回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任京成等: "膨胀石墨用于溢油污染治理", 《矿产综合利用》 *
沈万慈等: "膨胀石墨-油污染水处理的新材料", 《非金属矿物材料与环保、生态、健康研讨会论文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oang et al. A report of oil spill recovery technologies
Dave et 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for marine oil spills: A critical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zizian et al. Advanced oil spill decontamination techniques
Fingas Physical spill countermeasures
US8080164B2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CN111455950A (zh) 一种海上溢油及类油危化品回收方法
Pavlov Arctic marine oil spill response method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nd technological limitations
Anh The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solutions for control and treatment oil spill on the sea: A short review
JP2014151317A (ja) 油水分離式浄水装置、油水混合液の浄化システム、油水混合液の浄化システム用の油水混合液導入手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油吸着要土嚢袋
US7658856B2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CN109056680B (zh) 一种基于空气栅格的海上溢油回收装置
US7585410B2 (en) Environmentally 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US7674373B2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Muizis Evaluation of the methods for the oil spill response in the offshore arctic region
Moller The Nakhodka oil spill response-the technical adviser’s perspective
US7601257B2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Bocard et al. Cleaning products used in operations after the Amoco Cadiz disaster
Tsocalis et al. A survey of classical and new response methods for marine oil spill cleanup
Wisaksono Oil pollution abatement
EP2190598B1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CA2192964A1 (en) Contaminant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CN101429760A (zh) 一种用于泄漏于海洋中的原油的收集-回收装置
US7597800B2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US7597799B2 (en) Environmentally-neutral processing with condensed phase cryogenic fluids
Hann Jr Unit operations, unit processes and level of resource requirements for the cleanup of the oil spill from the supertanker Amoco Cadiz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