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5050A -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5050A
CN111435050A CN201910027093.XA CN201910027093A CN111435050A CN 111435050 A CN111435050 A CN 111435050A CN 201910027093 A CN201910027093 A CN 201910027093A CN 111435050 A CN111435050 A CN 111435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efrigeration
evaporator
throttling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70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向辉
杨利生
李靖
张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70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50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5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50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冰箱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冷凝器设有冷凝风机;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冷凝器出口通过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一制冷支路;第一制冷支路通过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后接入压缩机的吸气口与多个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本方案,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进行升温,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背景技术
冰箱作为一种可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状态的容器,已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
目前,冰箱的各个间室进行降温时,依靠制冷系统的蒸发器提供冷量;当需要升温,使得一个间室实现多种功能,如冷藏室升温后作为热间室,用于制备酸奶或发酵面团时,大多依靠电加热方式提升温度。但电加热存在耗电量大,不节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冰箱,以解决冰箱间室通过电加热升温,耗电量大不节能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包括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风机;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
所述冷凝器出口通过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一制冷支路;
所述第一制冷支路通过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后接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
当制冷系统运行全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节流装置节流,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制冷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节流装置开至最大开度,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第一节流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运行指令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冷凝风机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所述冷凝风机的转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具体用于: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所述第一节流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进行节流,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所述第一节流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开至最大开度,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同时,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支路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第二制冷支路的第二节流装置连接时,所述第二制冷支路的第二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腔,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一制冷支路与第二制冷支路之间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制冷支路,每个所述制冷支路具有串联设置的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制冷支路接入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多个所述制冷支路之间并联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高压储液器,用于调节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所述第一高压储液器的第一进口管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第一出口管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腔连接。还包括第二高压储液器;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中没有存液,仅做流通管道用;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中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上部是气态制冷剂,做储液器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高压储液器,所述第二高压储液器的第二进口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出气端口连接,第二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连接。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二高压储液器中没有存液,仅做流通管道用;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二高压储液器中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上部是气态制冷剂,做储液器用。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并通过设置竖直放置,上进下出,内部空腔的高压储液器,其进口管与出口管均不深入内部,从而便于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使系统在上述两种模式的运行指令下,均能工作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制冷系统还包括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用于调节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所述换热盘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三进口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第三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气液分离器的内腔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不同模式运行指令和工况下,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制冷剂液位不同。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并通过设置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从而便于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使系统在两种模式下均能工作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制冷系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风机;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切换连通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
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进液端口,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蒸发器;
所述第一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接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
当制冷系统运行全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
当制冷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时,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内置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三进口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第三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一节流装置为毛细管;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与压缩机吸气口之间的管道,与所述毛细管紧贴换热。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冷凝风机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所述冷凝风机的转速;切换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导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切换连通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及对冷凝风机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或停止工作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冰箱。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冰箱包括上述的制冷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上述的制冷系统,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且各间室互不影响;同时,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冰箱更加节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文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文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被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实际上第一元素也能够被称为第二元素,反之亦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结构、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的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本文中,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100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所述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所述冷凝器20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41和第二换热装置42。
所述冷凝器20出口通过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一制冷支路;
所述第一制冷支路通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连接后接入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
当制冷系统运行全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节流装置节流,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制冷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节流装置开至最大开度,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冷凝器20的出口连接第一制冷支路,第一制冷支路通过第二换热装置42连接第二制冷支路;
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包括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蒸发器61、,所述第二制冷支路包括,第二节流装置52和第二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41和第二换热装置42;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冷凝器20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51之间;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串联后接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
可选的,该第一节流装置51为电子膨胀阀。反应速度快,并且可根据需要进行开度调节。
可选的,该第二节流装置52为电子膨胀阀。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100,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
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
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冷凝风机21的开启、关闭。
可选的,控制装置100具体用于:
当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进行节流,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开启;
当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开至最大开度,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关闭。
其中,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为双制冷指令。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根据该指令,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开启,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该第一节流装置51进行节流。同时,制冷系统的第一蒸发器61所对应的第一风机71开启,第二蒸发器62所对应的第二风机72开启,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
如此,制冷剂自压缩机10排出口排出后,先进入冷凝器20冷凝后变为高压液体,而后经过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在其中被该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中的低压制冷剂冷却后具有一定的过冷度;再通过管道流经第一节流装置51,经一次节流后变为较低温度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蒸发器61并在其中部分蒸发;自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排出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其中吸收第二换热装置42第四换热腔中低压制冷剂的冷量后冷凝;再经过第二节流装置52,进行二次节流后变为更低温度的制冷剂进入第二蒸发器62,并在其中蒸发,而后依次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和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吸热后自压缩器吸气口进入。该指令下第一蒸发器61、第二蒸发器62所在的制冷支路均进行制冷。
第二运行模式指令为单制冷指令。第二运行模式指令下,根据该指令,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开至最大开度,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关闭。同时,制冷系统的第一蒸发器61所对应的第一风机71开启,第二蒸发器62所对应的第二风机72开启,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
如此,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出口输出后,先进入冷凝器20,由于冷凝风机21关闭,制冷剂仅在其中散出较少的热量后进入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此时与另一侧通道的制冷剂温度接近几乎没有能量交换;再经过完全打开的第一节流装置51,进入第一蒸发器61,并在其中散热冷凝变为高压液体;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在其中被其第四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冷却后具有较大的过冷度,再经过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二蒸发器62中蒸发,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在其中被其第三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加热后具有很大的过热度,而后再进入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此时该通道内的制冷剂与其第一换热腔中的制冷剂温度接近,几乎没有能量交换,最后自压缩机10吸气口进入。该指令下第二蒸发器62所在制冷支路制冷,第一蒸发器61所在制冷支路进行制热,且互不影响。
可选的,第一蒸发器61为冷藏蒸发器,第二蒸发器62为冷冻蒸发器。则该制冷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指令下,冷藏、冷冻均制冷;在第二运行模式指令下,冷藏室制热,冷冻室制冷,且互不影响。此时,该冷藏室可作为热间室,用于放置热饮、制作酸奶、或发酵面团,实现多种功能。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41、第二换热装置42,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同时,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其中包括压缩机10和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冷凝器20的出口依次连接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蒸发器61、第二节流装置52和第二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41和第二换热装置42;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冷凝器20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51之间;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串联后接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
可选的,该第一节流装置51为电子膨胀阀。反应速度快,并且可根据需要进行开度调节。
可选的,该第二节流装置52为电子膨胀阀。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100,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和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冷凝风机21的开启、关闭。
可选的,控制装置100具体用于:
当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进行节流,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开启;
当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开至最大开度,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关闭。
可选的,该制冷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制冷支路,每个制冷支路具有串联设置的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制冷支路接入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多个制冷支路之间并联连接。
与图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制冷支路与第四制冷支路;其中,第三制冷支路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三节流装置53和第三蒸发器63,第四制冷支路包括串联设置的第四蒸发器64;该第三制冷支路与第四制冷支路并联后接入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
如此,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当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其中吸收第二换热装置42第四换热腔中低压制冷剂的冷量后冷凝后,通过管道分为两路:第一路经第三节流装置53节流后进入第三蒸发器63并在其中蒸发;另一路经过第四节流装置54节流后进入第四蒸发器64并在其中蒸发;而后经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后也进入第二蒸发器62。上述两路制冷剂均进入第二蒸发器62中蒸发,而后依次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和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吸热后自压缩器吸气口进入。该指令下第一蒸发器61、第二蒸发器62、第三蒸发器63、第四蒸发器64所在的制冷支路均进行制冷。
在第二运行模式指令下,当制冷剂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在其中被其第四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冷却后具有较大的过冷度后,通过管道分为两路:第一路经第三节流装置53节流后进入第三蒸发器63并在其中蒸发;另一路经过第四节流装置54节流后进入第四蒸发器64并在其中蒸发;而后经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后也进入第二蒸发器62。上述两路制冷剂均进入第二蒸发器62中蒸发,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在其中被其第三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加热后具有很大的过热度,而后再进入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此时该通道内的制冷剂与其第一换热腔中的制冷剂温度接近,几乎没有能量交换,最后自压缩机10吸气口进入。该指令下第二蒸发器62、第三蒸发器63、第四蒸发器64所在制冷支路制冷,第一蒸发器61所在制冷支路进行散热制热,且互不影响。
可选的,第一蒸发器61为冷藏蒸发器,第二蒸发器62为冷冻蒸发器,第三蒸发器63为冰温室蒸发器,第四蒸发器64为变温室蒸发器。则该制冷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指令下,各间室均制冷;在第二运行模式指令下,冷藏室制热,其他间室制冷,且互不影响。此时,该冷藏室可作为热间室,用于放置热饮、制作酸奶、或发酵面团,实现多种功能。
可选的,该第二节流装置52包括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第一节流元件设置在第三蒸发器63与第二蒸发器62之间,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第四蒸发器64与第二蒸发器62之间。则,流经该第三蒸发器63、第四蒸发器64的制冷剂在该第三制冷支路、第四制冷支路经第二节流装置52的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分别节流后,汇总接入第二蒸发器62。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41、第二换热装置42,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实现多个间室间的冷凝热回收利用,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同时,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冷凝器20的出口依次连接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蒸发器61、第二节流装置52和第二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41和第二换热装置42;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冷凝器20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51之间;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串联后接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
与图1相比,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高压储液器31,用于调节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第一高压储液器31的第一进口管与冷凝器20的出口连接,第一出口管与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连接。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31中没有存液,仅做流通管道用;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31中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上部是气态制冷剂,做储液器用。
可选的,该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高压储液器32。如图5所示,第二高压储液器32的第二进口管与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连接,第二出口管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连接。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二高压储液器32中没有存液,仅做流通管道用;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二高压储液器32中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上部是气态制冷剂,做储液器用。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41、第二换热装置42,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并通过设置竖直放置,上进下出,内部空腔的高压储液器,其进口管与出口管均不深入内部,从而便于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使系统在上述两种模式的运行指令下,均能工作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冷凝器20的出口依次连接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蒸发器61、第二节流装置52和第二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41和第二换热装置42;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冷凝器20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51之间;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串联后接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100,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
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二节流装置52;和
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冷凝风机21的开启、关闭。
与图1相比,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冷系统还包括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33,用于调节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换热盘管串联连接在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气液分离器33的第三进口管与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第三出口管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连接。气液分离器33的内腔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不同模式运行指令和工况下,气液分离器33中的液态制冷剂液位不同。
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根据第一蒸发器61所在间室的温度与第二蒸发器62所在间室的温度差,对第一节流装置51进行开度调节;当该温度差值大于设定阈值时,增加开度;当该温度差值小于设定阈值时,减小开度。该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根据冷凝器20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调节开度,当过冷度大于设定阈值时,增加开度;当过冷度小于设定阈值时,则减小开度。制冷系统稳定后,该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制冷剂一直为气液两相状态,并且由于气液分离器33中换热盘管的作用,气液分离器33内腔底部的液态制冷剂一直在蒸发,因此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量等于气液分离器33中蒸发掉的液态制冷剂量。
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该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完全打开,该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根据冷凝器20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调节开度,当过冷度大于设定阈值时,增加开度;当过冷度小于设定阈值时,则减小开度。制冷系统稳定后,该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制冷剂一直为气液两相状态,并且由于气液分离器33中换热盘管的作用,气液分离器33内腔底部的液态制冷剂一直在蒸发,因此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量等于气液分离器33中蒸发掉的液态制冷剂量。因此可通过调节该气液分离器33,对制冷剂循环量进行调节。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装置41、第二换热装置42,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并通过设置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33,从而便于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使系统在两种模式下均能工作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100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冷凝器20的出口依次连接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蒸发器61、第二节流装置52和第二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41和第二换热装置42;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冷凝器20的出口与第一节流装置51之间;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串联后接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高压储液器31,用于调节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第一高压储液器31的第一进口管与冷凝器20的出口连接,第一出口管与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连接。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31中没有存液,仅做流通管道用;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31中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上部是气态制冷剂,做储液器用。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高压储液器32;第二高压储液器32的第二进口管与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连接,第二出口管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连接。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31中没有存液,仅做流通管道用;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第一高压储液器31中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上部是气态制冷剂,做储液器用。
可选的,还包括旁通支路;旁通支路与第二节流装置52、第二蒸发器62所在制冷支路并联;旁通支路包括,第五节流装置55,和内置第五蒸发器81的蓄冷容器80。
如此,在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和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旁通管道,该旁通管道依次经过第五节流装置55和第五蒸发器81后,通过管道连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
第五蒸发器81设置在蓄冷容器80中,该蓄冷容器80内还设有蓄冷介质。
可选的,该第一蒸发器61为冷藏蒸发器,第二蒸发器62为冷冻蒸发器,第五蒸发器81为蓄冷盘管蒸发器。该第二蒸发器62设有第二风机72。
可选的,该蓄冷容器80置于冷冻蒸发器所在的冷冻室中。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100,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
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二节流装置52;
第五节流控制单元105,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五节流装置55;
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冷凝风机21的开启、关闭;
第二风机控制单元106,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二风机72的开启、关闭。
如此,本实施例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的基础上,还设有第三运行模式指令。
在该第三运行模式指令下,该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关闭,第二风机控制单元106控制第二风机72关闭;第一节流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节流装置51开至最大开度,第二节流单元控制第二节流装置52关闭,第五节流控制单元105控制第五节流装置55节流。
如此,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气口输出后,先进入冷凝器20,在其中散出较少的热量后进入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一换热腔,此时与其另一侧的第二换热腔内的制冷剂温度接近,几乎没有能量交换;再经过完全打开的第一节流装置51后,进入第一蒸发器61,并在其中散热冷凝变为高压液体;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在其中被其另一侧的第四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冷却后具有较大的过冷度,再经过第五节流装置55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五蒸发器81中蒸发,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在其中被其另一侧的第三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加热后具有很大的过热度,而后再进入第一换热装置41的第二换热腔,此时与其另一侧的第一换热腔中的制冷剂温度接近,几乎没有能量交换;最后回到压缩机10吸气口。
该模式下第一蒸发器61所在的冷藏室制热成为热间室,第二蒸发器62所在的冷冻室不制冷,由第五蒸发器81,即蓄冷盘管蒸发器,输出冷量给蓄冷容器80中的蓄冷介质。该模式可实现冷藏室制热但冷冻室不制冷。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旁通支路,增加第三运行模式,增加制冷系统的功能性。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并通过设置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33,从而便于调节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使系统在两种模式下均能工作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所述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所述冷凝器20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还包括切换连通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
所述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20的进液端口,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蒸发器;
所述第一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接入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
当制冷系统运行全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凝风机21开启,所述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
当制冷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时,所述冷凝风机21关闭,所述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和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20,冷凝器20的出口连接第一制冷支路,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包括第一节流装置51、第一蒸发器61,所述第一制冷支路通过第二换热装置42连接第二制冷支路,包括第二节流装置52和第二蒸发器62,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20设有冷凝风机21,制冷系统还包括:
切换连通装置90,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连接压缩机10的排气口,第二接口连接冷凝器20的进液端口,第三接口连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进气端口;
第二换热装置42,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一蒸发器61的第一出气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通过管道接入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
气液分离器33,气液分离器33内置换热盘管;换热盘管串联连接在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气液分离器33的第三进口管与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第三出口管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连接。
可选的,该第一蒸发器61对应设有第一风机71,该第二蒸发器62对应设有第二风机72。
可选的,该第一节流装置51为毛细管;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与压缩机10吸气口之间的回气管,与毛细管紧贴换热。
可选的,该切换连通装置90为两位三通电磁阀。
可选的,该制冷系统还包括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33,用于调节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量;换热盘管串联连接在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与第二节流装置52之间;气液分离器33的第三进口管与第二蒸发器62的第二出气端口连接,第三出口管与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连接。气液分离器33的内腔底部是液态制冷剂,不同模式运行指令和工况下,气液分离器33中的液态制冷剂液位不同。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装置100,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
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冷凝风机21的开启、关闭;
第一风机控制单元104,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一风机71的开启、关闭;
第二风机控制单元106,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二风机72的开启、关闭;
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第二节流装置52;
切换控制单元107,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切换连通装置90的导通。
当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切换控制单元107控制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开启;
如此,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切换控制单元107控制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开启,第一风机控制单元104控制第一风机71开启,第二风机控制单元106控制第二风机72开启;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
此时,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气口输出后,经过切换连通装置90进入冷凝器20,冷凝后变为高压液体,而后进入第一节流装置51,即毛细管中;在其中与回气管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节流变为较低温度的制冷剂;之后,进入第一蒸发器61;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在其中吸收其另一侧的第四换热腔中,低压制冷剂的冷量后冷凝或过冷,再经过气液分离器33中的换热盘管过冷,而后经过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后变为更低温度的制冷剂进入第二蒸发器62并在其中蒸发,最后依次经过气液分离器33和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后回到压缩机10吸气口。
可选的,该第一蒸发器61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冷藏室中;第二蒸发器62为冷冻蒸发器,设置于冷冻室中。
可选的,该第一风机控制单元104可开启第一风机71或关闭第一风机71。当冷藏室需要制冷时,开启该第一风机71,否则关闭该第一风机71。
如此,在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下,该制冷系统的第二蒸发器62所在的冷冻室制冷,第一蒸发器61所在的冷藏室,则可根据需要制冷或停止制冷。
可选的,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根据冷凝器20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调节第二节流装置52的开度。当过冷度相比设定阈值大时,增加开度;否则,减小开度。系统稳定后,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制冷剂一直是气液两相,并且由于气液分离器3333中换热盘管的作用,气液分离器3333内腔底部的液态制冷剂一直在蒸发,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液态制冷剂量等于气液分离器33中蒸发掉的液态制冷剂量。
当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切换控制单元107控制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关闭。
如此,在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切换控制单元107控制切换连通装置90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冷凝风机控制单元103控制冷凝风机21关闭,第一风机控制单元104控制第一风机71开启,第二风机控制单元106控制第二风机72开启;第二节流装置52节流。
此时,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气口输出后,经过切换连通装置90进入第一蒸发器61,并在其中散热冷凝变为高压液体,而后经过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三换热腔,在其中被其另一侧的第四换热腔中的制冷剂冷却后具有一定的过冷度,再进入气液分离器33中的换热盘管,被气液分离器33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冷却后具有更大的过冷度,而后进入第二节流装置52中节流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二蒸发器62中蒸发,再依次经过气液分离器33和第二换热装置42的第四换热腔,最后回到压缩机10吸气口。
如此,在该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下,该制冷系统的第一蒸发器61所在的冷藏室制热,该第二蒸发器62所在的冷冻室制冷。
所在的冷冻室制冷,第一蒸发器61所在的冷藏室,则可根据需要制冷或停止制冷。同时,第二节流控制单元102根据冷凝器20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调节第二节流装置52的开度。当过冷度相比设定阈值大时,增加开度;否则,减小开度。系统稳定后,第二蒸发器62输出的制冷剂一直是气液两相状态。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换热装置,及对节流装置的控制,该方案采用毛细管作为第一节流装置51,并通过切换连通装置90增加一条管道,当第一蒸发器61所在间室进行制热时,制冷剂不需经过节流,使得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冰箱,包括上述的制冷系统。
其中,该制冷系统的第一蒸发器61,设置在冰箱的冷藏间室中;第二蒸发器62设置在冰箱的冷冻间室中。通过该制冷系统,使得冰箱各间室的降温所需的冷量与升温所需的热量均依靠制冷系统完成,从而实现同一间室的冷热两用;由于使用制冷系统自身的冷凝热,升温过程耗电量小,冰箱整体更加节能。并且,当一个间室升温时,不影响其他间室的正常制冷。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风机;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
所述冷凝器出口通过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腔连接第一制冷支路;
所述第一制冷支路通过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后接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
当制冷系统运行全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节流装置节流,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制冷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节流装置打开,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
第一节流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运行指令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
冷凝风机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所述冷凝风机的转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所述第一节流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进行节流,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所述第一节流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开至最大开度,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制冷支路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第二制冷支路的第二节流装置连接时,所述第二制冷支路的第二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二换热腔,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高压储液器,用于调节所述制冷系统需要的制冷剂量,存储多余的制冷剂;
所述第一高压储液器的第一进口管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第一出口管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的第一换热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高压储液器;
所述第二高压储液器的第二进口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第二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置换热盘管的气液分离器,用于调节所述制冷系统需要的制冷剂量,可存储多余的制冷剂;
所述换热盘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三进口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第三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
8.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有冷凝风机;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多个制冷支路,所述制冷支路包括节流装置和蒸发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连通装置和第二换热装置;
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进液端口,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第一蒸发器;
所述第一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接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蒸发器出气口之间;
当制冷系统运行全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
当制冷系统运行热回收模式时,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内置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三换热腔与多个所述制冷支路的节流装置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三进口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第三出口管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第四换热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执行运行指令,包括:
冷凝风机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所述冷凝风机的转速;
切换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运行指令控制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具体用于,当所述运行指令为全制冷模式运行指令,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高转速运行;
当所述运行指令为热回收模式运行指令,所述切换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切换连通装置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冷凝风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冷凝风机低转速运行或关闭。
12.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制冷系统。
CN201910027093.XA 2019-01-11 2019-01-11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Pending CN1114350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7093.XA CN111435050A (zh) 2019-01-11 2019-01-11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7093.XA CN111435050A (zh) 2019-01-11 2019-01-11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5050A true CN111435050A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80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7093.XA Pending CN111435050A (zh) 2019-01-11 2019-01-11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505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5391A (en) * 1995-11-14 1998-06-16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apparatus utilizing two evaporators operating at different evaporating temperatures
US6327871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Alexander P. Rafalovich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US20080190125A1 (en) * 2003-11-28 2008-08-14 Takahiro Yoshioka Refrigerator
CN103017392A (zh) * 2013-01-10 2013-04-03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的制冷系统和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CN104482651A (zh) * 2014-12-31 2015-04-01 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04613688A (zh) * 2015-01-23 2015-05-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冰箱的热气除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88239A (zh) * 2015-03-06 2016-05-1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07923678A (zh) * 2015-08-13 2018-04-17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单回路制冷器具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5391A (en) * 1995-11-14 1998-06-16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apparatus utilizing two evaporators operating at different evaporating temperatures
US6327871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Alexander P. Rafalovich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US20080190125A1 (en) * 2003-11-28 2008-08-14 Takahiro Yoshioka Refrigerator
CN103017392A (zh) * 2013-01-10 2013-04-03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的制冷系统和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CN104482651A (zh) * 2014-12-31 2015-04-01 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04613688A (zh) * 2015-01-23 2015-05-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冰箱的热气除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88239A (zh) * 2015-03-06 2016-05-1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07923678A (zh) * 2015-08-13 2018-04-17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单回路制冷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97782B1 (en) Hot water supply device associated with heat pump
US9217574B2 (en) Hot water supply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heat pump
EP2339276B1 (en) Refrigerator
CN102483250B (zh) 空调装置
CN112393452B (zh) 冰箱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7367125B (zh) 冰箱及冰箱控制方法
CN107178924A (zh) 一种蓄热不停机除霜系统及空调
KR100789436B1 (ko) 냉난방 냉온수 복합 시스템
CN203203293U (zh) 空气源热泵制冷制热系统
JP3906637B2 (ja) 冷凍冷蔵庫
CN210374250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109780776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KR100743753B1 (ko)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US20090260379A1 (en) Refrigerator with reservoir
KR200419304Y1 (ko) 냉난방 냉온수 복합 시스템
US20140284024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or
CN111435052A (zh) 一种冷凝热回收系统、冰箱
CN215373129U (zh) 一种冰箱
CN111059809B (zh) 一种利用冷凝热除霜的间接冷却系统
CN111435050A (zh) 一种制冷系统、冰箱
KR102150285B1 (ko) 이원 냉매사이클을 이용한 건조와 냉난방 및 냉장냉동 멀티장치
KR20120003224A (ko) 냉장 장치의 냉매 순환 시스템
CN113324363A (zh) 制冷系统、制冷设备和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435047A (zh) 一种化霜系统、冰箱
CN221279694U (zh) 制冷系统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