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6894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6894B
CN111416894B CN202010189654.9A CN202010189654A CN111416894B CN 111416894 B CN111416894 B CN 111416894B CN 202010189654 A CN202010189654 A CN 202010189654A CN 111416894 B CN111416894 B CN 1114168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functional module
driving mechanism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96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16894A (zh
Inventor
郑延昌
戢记球
张钦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896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68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16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6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16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68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7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2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characters on d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运动组件、第二功能模组和主板,第一壳体具有内腔,运动组件、第二功能模组和主板均设置于内腔中;第二功能模组与运动组件邻近设置;运动组件包括第一功能模组,第一功能模组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主板电连接,第一柔性电路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段、第一延伸段和第一连接段;其中,第一弯折段位于运动组件和第二功能模组之间,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运动组件朝向第二功能模组的一端相连,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折弯至运动组件的侧壁。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目前的电子设备,在摄像头模组和辅助功能模组之间设置有部分主板和柔性电路板,而导致的电子设备整机尺寸增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增多,辅助功能模组(例如副摄像头、闪光灯等)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挤占了电子设备大量的内部空间,进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整机尺寸变大。由于摄像头模组和辅助功能模组等结构体积较大,因此通常需要在主板上开出缺口,用于容置这些结构,同时也方便柔性电路板的走线。但是基于优化机身美感的考虑,摄像头模组往往与辅助功能模组相邻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为了便于摄像头模组通过柔性电路板与主板电连接,需要将部分主板设置于辅助功能模组和摄像头模组之间,这部分主板和柔性电路板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结构空间,这样又势必会进一步增加电子设备的长度尺寸,进而影响到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目前的电子设备,在摄像头模组和辅助功能模组之间设置有部分主板和柔性电路板,而导致的电子设备整机尺寸增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运动组件、第二功能模组和主板,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内腔,所述运动组件、所述第二功能模组和所述主板均设置于所述内腔中;
所述第二功能模组与所述运动组件邻近设置;所述运动组件包括第一功能模组,所述第一功能模组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段、第一延伸段和第一连接段;
其中,所述第一弯折段位于所述运动组件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之间,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所述运动组件朝向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折弯至所述运动组件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段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设置在所述运动组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运动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电子设备中,运动组件的第一功能模组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主板电连接,第一柔性电路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段、第一延伸段和第一连接段;其中,第一弯折段位于运动组件和第二功能模组之间,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运动组件朝向第二功能模组的一端相连,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折弯至运动组件的侧壁、且与第一延伸段的一端相连,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的一端相连,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延伸至运动组件的一侧、且与主板电连接。如此设置下,避免了在运动组件和第二功能模组之间设置主板,只需要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引至设置于运动组件旁侧的主板以实现电连接即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子设备无需在运动组件和第二功能模组之间设置主板,且可以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实现运动组件的电连接,无疑能够优化电子设备内部的结构设计,进而缩小电子设备的整机尺寸。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Y-Y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第一柔性电路板走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第一柔性电路板走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走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三种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走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X-X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壳体、110-内腔、120-装饰件、130-中框、
200-运动组件、210-第一功能模组、211-支架、220-第二驱动机构、221-第二壳体、2211-第一凹陷部、
310-第一柔性电路板、311-第一弯折段、312-第一延伸部、313-第一连接段、320-第二柔性电路板、321-第二弯折段、322-第二延伸部、323-第二连接端、
400-第二功能模组、500-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图5,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100、运动组件200、第二功能模组400和主板500。
第一壳体100是电子设备的基础构件,其不仅为包括运动组件200、第二功能模组400和主板500在内的其他构件提供了安装支撑基础,还对其内部的构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具体的,第一壳体100具有内腔110,运动组件200、第二功能模组400和主板500通常均安装于内腔110中。
第二功能模组400的类型可以有多种,举例来说为了提高拍照效果,电子设备上设置有副摄像头模组,用于实现变焦、增大进光量、色彩调节或细节调校等辅助成像功能。
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集成度,合理利用内腔110中的空间,第二功能模组400通常与运动组件200邻近设置。运动组件200包括第一功能模组210,第一功能模组210在工作时需要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模组210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310与主板500电连接,以实现对第一功能模组210的供电以及信息交互。
在现有技术中,第一功能模组210与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设置有部分主板,且第一功能模组210通过柔性电路板与这部分主板电连接,但这样设置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整机尺寸过大,使得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变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段311、第一延伸段312和第一连接段313。其中,第一弯折段311位于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第一弯折段311的一端与运动组件200朝向第二功能模组400的一端相连,第一弯折段311的另一端折弯至运动组件200的侧壁、且与第一延伸段312的一端相连,第一延伸段31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13的一端相连,第一延伸段312和部分第一连接段313设置在运动组件200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第一连接段313的另一端延伸至运动组件200的一侧、且与主板500电连接。
应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弯折段311,可将第一柔性电路板310从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的空间引出,使得第一柔性电路板310不在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占据过多的空间;此时也不需要在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设置主板,进一步节约了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的空间。
同时,第一延伸段312和第一连接段313将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引至运动组件200的侧壁,第一连接段313在运动组件200的侧壁处与运动组件200旁侧的主板500电连接,且第一连接段313连接的主板500为原本既有的,因此,不需要再增设主板,进而节约了电子设备内部的结构空间。
如此设置下,避免了在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设置主板,只需要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引至设置于运动组件200旁侧的主板500以实现电连接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电子设备无需在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设置主板,且可以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实现运动组件200的电连接,无疑能够优化电子设备内部的结构设计,进而缩小电子设备的整机尺寸。
请参考图8和图9,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柔性电路板会在运动组件200与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连接至主板上,因此为了尽量使得减薄电子设备的厚度,实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第一壳体100与运动组件200之间几乎不会留有间隙,也就不能通过被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基于此,在可选的方案中,运动组件200的侧壁可以设置有第一凹陷部2211,部分第一连接段313设置于第一凹陷部2211。
应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连接段313设置于第一凹陷部2211内,避免了在第一壳体100和运动组件200之间设置间隙,进而能够使得第一连接段313顺利通过,以让第一柔性电路板310能够连接至运动组件200旁侧的主板。
请再次参考图1~图3,目前电子设备为了实现更佳的屏占比效果,通常将许多功能模组设置于第一壳体100的内腔110中,在需要使用时再运动至第一壳体100之外。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具有功能模组的伸缩功能,在可选的方案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图未示出),第一壳体100还具有通孔,通孔与内腔110连通,第一驱动机构与运动组件200相连,以驱动运动组件200通过通孔回缩到第一壳体100的内腔110中或者至少部分伸出第一壳体100之外。
具体而言,在需要使用运动模组200时,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运动模组200通过通孔伸出到第一壳体100之外,在不需要使用运动模组200时,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运动模组200回缩至内腔110中,以实现对运动模组200的隐藏。结合前述,运动模组200包括第一功能模组210,本实施例未限制第一功能模组210的具体类型,其可以为摄像头模组、补光模组或受话器等。当然,运动模组200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功能性模组。
本实施例未限制第一驱动机构的具体类型,其可以为液压伸缩件、气压伸缩件、丝杠机构或曲柄连杆机构等。第一壳体100通常包括有中框130,通孔通常开设在中框130上,当然通孔也可以开设在第一壳体100的其他位置。第一功能模组210通常包括有支架211,支架211是第一功能模组210的基础构件,其为第一功能模组210的其他部分提供安装支撑基础,如此第一驱动机构在驱动支架211时就能够驱动第一功能模组210;同时,支架211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请再次参考图3~图5,在本实施例中,运动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20,第二驱动机构220与第一功能模组210相连,以驱动第一功能模组210围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应理解的是,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可以实现第一功能模组210的转动,结合第一驱动机构赋予运动模组200的伸缩功能,进而能够让第一功能模组210具备更灵活多变的使用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模组210的转动轴线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第一功能模组210的转动轴线通过、且垂直于通孔,当然也可以为平行于通孔等其他的形式。在具体的应用中,以第一功能模组210为摄像头模组为例,摄像头模组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伸出至第一壳体100之外,摄像头模组的转动轴线垂直于通孔,可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220实现转动,以使得摄像头模组同时具备前摄和后摄功能,当然,摄像头模组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在周向转动任意角度。
本实施例未限制第二驱动机构220的具体类型,其通常可选用驱动马达。
同时,基于机身优美的考虑,第二驱动机构220通常设置于第一功能模组21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以使得第一功能模组210、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邻近线性布设。
与前述内容相呼应,第一弯折部311位于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第一弯折段311的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220朝向第二功能模组400的一端相连,第一弯折段311的另一端折弯至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且与第一延伸段312的一端相连,第一延伸段31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13的一端相连,第一延伸段312和部分第一连接段313设置在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第一连接段31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一侧、且与主板500电连接。
应理解的是,第一弯折部311将第一柔性电路板310从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引出,同时,第一延伸段312和第一连接段313再将柔性电路板310引至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第一连接段313在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处与第二驱动机构220旁侧的主板500电连接,且这部分主板500为电子设备原本既有的,因此不需要再增设新的主板,进而节约了电子设备内部的结构空间。
第二驱动机构220在工作时需要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220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320与主板500电连接,以实现对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供电以及信息交互。与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同理,第二柔性电路板3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弯折段321、第二延伸段322和第二连接段323。
其中,第二弯折部321位于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第二弯折段321的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220朝向第二功能模组400的一端相连,第二弯折段321的另一端折弯至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且与第二延伸段322的一端相连,第二延伸段32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23的一端相连,第二延伸段322和部分第二连接段323设置在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第二连接段32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一侧、且与主板500电连接。
如此设置下,第二弯折部321也可将第二柔性电路板320从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的空间引出,使得第二柔性电路板320不在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占据过多的空间;此时也不需要在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设置主板,进一步节约了第二驱动机构22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的空间。
同时,第二延伸段322和部分第二连接段323同样将第二柔性电路板320引至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第一连接段313在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处与第二驱动机构220旁侧的主板500电连接,且第一连接段313连接的主板500为原本既有的,因此,不需要再增设主板,进而节约了电子设备内部的结构空间。
通常情况下,第二驱动机构220可以包括第二壳体221,第一凹陷部2211设置于第二壳体221上。应理解的是,结合前述,第二功能模组400与运动组件200邻近设置,具体的即是第二驱动机构220与第二功能模组400邻近设置,当第一凹陷部2211设置于第二壳体221上,可以缩短第一柔性电路板310的长度,不仅节约了成本和内腔110的空间,还降低了布设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未限制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和第二柔性电路板320的具体设置方式,它们的设置方式有多种。
请参考图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驱动机构220的相对的两侧。应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均需要通过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的间隙,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分别设置于第二驱动机构220的相对的两侧,可以降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的拥挤度。由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的间隙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的轻薄度,如此设置无疑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结合前述,在第二壳体221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2211,相应的,第二壳体221上还可以在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凹陷部(图未示出),以收容第二连接段323,如此就避免了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设置间隙,进而能够使得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顺利通过,以让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和第二柔性电路板320能够连接至第二驱动机构220旁侧的主板500。
请参考图7,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可以设置于第二驱动机构220的同侧、且二者并排布置。应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下,第二驱动机构220的其中一侧留有空间,方便设置电子设备其他的构件;同时,由于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并排布置,二者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依然不会显得拥挤。同样的,在第二壳体221上可以设置第一凹陷部2211和第二凹陷部,以收容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来提升电子设备的轻薄度。
请参考图5、图8和图9,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可以重叠设置。应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无疑可以减少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在横向的占位,但是二者的纵向厚度会增加。在现有技术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的间隙只能够通过一个柔性电路板,如果要同时通过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就必要增大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11之间的间隙,无疑会加厚电子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电子设备中,第一凹陷部2211可以收容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中的一者,另一者就可以顺利通过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的,可以通过挖深第一凹陷部2211,当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重叠设置时,第一凹陷部2211能够同时收容第一连接段313和第二连接段323。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21之间留有间隙,达到提升电子设备轻薄性的效果。
请再次参考图1、图2、图8和图9,由于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通常需要与用户交互使用,因此需要在第一壳体100上开孔设置。基于此,在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壳体100可以包括装饰件120,装饰件120对应安装于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装饰件120上开孔设置运动组件200和第二功能模组400,以优化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
由于装饰件120与第二壳体221之间也存在间隙,当该间隙增大时,会导致装饰件120在横向上被加宽进而使得电子设备横向尺寸增大,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凹陷部2211等凹陷结构,能够使得装饰件120与第二壳体221之间的间隙设置得尽量小,进而使得装饰件120的宽度较小,避免了增大电子设备的宽度尺寸,有效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
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可穿戴装置等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00)、运动组件(200)、第二功能模组(400)和主板(500),所述第一壳体(100)具有内腔(110),所述运动组件(200)、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和所述主板(500)均设置于所述内腔(110)中;
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与所述运动组件(200)邻近设置;所述运动组件(200)包括第一功能模组(210),所述第一功能模组(210)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310)与所述主板(500)电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段(311)、第一延伸段(312)和第一连接段(313);
其中,所述第一弯折段(311)位于所述运动组件(200)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所述第一弯折段(311)的一端与所述运动组件(200)朝向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弯折段(311)的另一端折弯至所述运动组件(200)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3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段(3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3)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段(312)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313)设置在所述运动组件(200)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31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运动组件(200)的一侧、且与所述主板(500)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组件(200)的侧壁具有第一凹陷部(2211),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313)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陷部(2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壳体(100)还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腔(110)连通,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运动组件(200)相连,以驱动所述运动组件(200)通过所述通孔回缩到所述第一壳体(100)之内或者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壳体(100)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组件(20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20),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210)相连,以驱动所述第一功能模组(210)围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且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位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210)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
所述第一弯折段(311)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所述第一弯折段(3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朝向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弯折段(311)的另一端折弯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延伸段(31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段(3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3)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段(312)和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313)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段(31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一侧、且与所述主板(500)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320)与所述主板(500)电连接,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3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弯折段(321)、第二延伸段(322)和第二连接段(323);
其中,所述第二弯折段(321)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之间,所述第二弯折段(3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朝向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弯折段(321)的另一端折弯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二延伸段(32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延伸段(3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323)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延伸段(322)和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段(323)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段(32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一侧、且与所述主板(500)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包括第二壳体(221),所述第一凹陷部(211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21)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2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相对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23)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20)的同侧、且二者并排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23)重叠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包括装饰件(120),所述装饰件(120)对应安装于所述运动组件(200)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400)的外部。
CN202010189654.9A 2020-03-18 2020-03-18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4168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9654.9A CN111416894B (zh) 2020-03-18 2020-03-18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9654.9A CN111416894B (zh) 2020-03-18 2020-03-18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6894A CN111416894A (zh) 2020-07-14
CN111416894B true CN111416894B (zh) 2021-06-04

Family

ID=71494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9654.9A Active CN111416894B (zh) 2020-03-18 2020-03-1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168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0404B (zh) * 2021-08-24 2023-11-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7492351B (zh) * 2023-12-29 2024-05-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407892U (zh) * 2016-01-10 2016-07-27 上海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6686279U (zh) * 2017-04-07 2017-11-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8956094U (zh) * 2018-08-24 2019-06-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862240B (zh) * 2018-12-25 2021-05-07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结构及终端
CN109729251B (zh) * 2019-01-08 2020-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041905U (zh) * 2019-09-26 2020-0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6894A (zh)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68867A1 (zh) 终端设备
WO2020168862A1 (zh) 终端设备
CN109120755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416894B (zh) 电子设备
CN1159890C (zh) 使用滑动模块的滑动式移动电话
CN109451111A (zh) 电子设备
CN108777762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摄像模组
CN108848224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1179762A (zh) 一种折叠显示装置
CN210469397U (zh) 电子设备
CN109976452B (zh) 终端设备
CN110166598B (zh) 终端设备
CN110087410B (zh) 终端设备
CN109714452A (zh) 电子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CN109862151A (zh) 电子设备
CN109714453A (zh) 具有升降式摄像头的电子设备及其驱动装置、传动机构
CN109525761A (zh) 电子设备及其后盖组件
CN110381242B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0620598B (zh) 电子设备
CN210041905U (zh) 电子设备
CN111156375B (zh) 电子设备
CN111371972A (zh) 电子设备
CN209134465U (zh) 电子设备
CN110824777B (zh) 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9873886B (zh) 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