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4829A -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4829A
CN111404829A CN202010307197.9A CN202010307197A CN111404829A CN 111404829 A CN111404829 A CN 111404829A CN 202010307197 A CN202010307197 A CN 202010307197A CN 111404829 A CN111404829 A CN 111404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ports
interface board
aggregation
parame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71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04829B (zh
Inventor
郭世豪
秦永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PTec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0719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048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4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4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04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4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30Peripheral units, e.g. input or output 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端口聚合方法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接口板的各个第一端口间隔连接不同的网板,进而当接口板与网板间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流量能够分流至不同的网板,实现负载均衡,避免造成丢包。

Description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网络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交换机(Switch)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交换机内部具有很多端口,如接口板上的面板口、内部口以及网板上的内部口等;鉴于交换机的工作性质,各端口要通过巨额的流量,而相较于面板口,其内部口的流量压力尤甚,交换机的内部流量很容易超过内部口的负载能力而导致丢包。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具体地,本公开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端口聚合方法,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
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包括:
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将各个第一端口进行分组,生成至少两组第一端口,其中,每组内的各个第一端口所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均相同;
按照各个分组的顺序,依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循环多次直至取完所有第一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口的参数还包括端口编号;
所述依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包括:
依次取出各组内的端口编号最靠前的第二端口所对应的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
根据各个第一端口与各个第二端口的连线关系,分别存储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
进一步的,还包括:
将端口聚合序列表写入交换芯片内。
进一步的,所述接口板具有六个、八个或十个第一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接口板连接两个网板。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端口聚合装置,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基于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行端口聚合。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端口聚合方法,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是一一对应连接的,通过获取每个第一端口所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并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以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由于第二端口的参数中包括网板编号,因此使序列表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即接口板的各个第一端口间隔连接不同的网板,进而当接口板与网板间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流量能够分流至不同的网板,实现负载均衡。当两个接口板间通过多个网板进行数据传输时,源接口板的第一端口按照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进行聚合后,数据能够通过全部的网板传输至目的接口板,且目的接口板的全部第一端口均能够收到数据流量,实现了接口板间数据传输的负载均衡,源接口板和目的接口板的各个第一端口上的流量均不会超过其负载能力,避免造成丢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端口聚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接口板与网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排列第一端口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端口聚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端口聚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端口聚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设备的硬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交换机(Switch)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交换机内部具有很多端口,如接口板上的面板口、内部口以及网板上的内部口等;鉴于交换机的工作性质,各端口要通过巨额的流量,而相较于面板口,其内部口的流量压力尤甚,交换机的内部流量很容易超过内部口的负载能力而导致丢包。
基于此,请参照附图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端口聚合方法,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具体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01和步骤S102。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端口为接口板的内部口,第二端口为网板的内部口。具体的,接口板与网板均为交换机的板卡,其中接口板具有面板口和内部口;网板仅具有内部口,它提供了接口板之间的流量通路,接口板的内部口和网板的内部口对应关系是固定的,由硬件布线决定。面板口是交换机与其它设备通过网线直接相连的端口,内部口是交换机内部各板卡之间相连的端口。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接口板具有六个、八个或十个第一端口。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接口板分别连接两个网板。
在步骤S101中,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
在本步骤中,第一端口所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是固定且唯一的,而且是由前期生产过程中的硬件布线决定的,因此可以获取到对应的第二端口的参数,进而通过参数内的网板编号获取到该第二端口属于哪个网板,为后续步骤中根据所连网板排列第一端口提供了依据。
在一个示例中,请参照附图2,交换机内的第一接口板201和第二接口板202通过二者之间的两个网板(即第一网板203和第二网板204)实现电连接、数据传输以及流量交换。以第一接口板201为例,按图中从上向下的方向,其四个内部口(即第一端口)分别为第一内部口2011、第二内部口2012、第三内部口2013和第四内部口2014,其中,第一内部口2011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一网板(或以A表示和标识),第二内部口2012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二网板(或以B表示和标识),第三内部口2013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一网板(或以A表示和标识),第四内部口2014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二网板(或以B表示和标识);以第二接口板202为例,按图中从上向下的方向,其四个内部口(即第一端口)分别为第五内部口2021、第六内部口2022、第七内部口2023和第八内部口2024,其中,第五内部口2021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一网板(或以A表示和标识),第六内部口2022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一网板(或以A表示和标识),第七内部口2023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二网板(或以B表示和标识),第八内部口2024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中的网卡编号为第二网板(或以B表示和标识)。从上述第一接口板201和第二接口板202与两个网板的连接情况可以看出,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对应连接关系,决定了第一端口所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而且是在交换机出厂后固定的,无法变更的;因此若希望合理分配第一端口间的流量分配比例,只能通过调节端口聚合序列表实现,无法通过改变硬件实现。
请继续参照附图1,在步骤S102中,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
在本步骤中,排列各个第一端口后,流量能够分配到各个网板上。因为在流量分配时会出现流量集中在部分第一端口上的现象,且一般都集中在端口聚合序列表中连续的部分第一端口上,例如集中在序列表中的前一半第一端口上,此时由于相邻第一端口连接了不同的网板,因此流量通过部分第一端口也能够分配到不同的网板上,避免了流量集中在某一个网板上,造成数据过载,实现了负载均衡。
在一个示例中,请继续参照附图2,第一接口板201中的四个内部口进行端口聚合时按照下述顺序排列:第一内部口2011、第二内部口2012、第三内部口2013和第四内部口2014,这样第一接口板201按照上述顺序,通过四个内部口交替连接第一网板203和第二网板204。当第一接口板201通过两个网板向第二接口板202传输数据时,若数据流量被分配到第一接口板201的四个内部口上,则进而通过两个网板传输至第二接口板202的四个内部口上;若数据流量被分配到第一接口板201的第一内部口2011和第二内部口2012上,而第三内部口2013和第四内部口2014上未分配到流量,则第一内部口2011可通过第一网板203将数据流量传输至第二接口板202的第五内部口2021和第六内部口2022上,第二内部口2012可通过第二网板204将数据流量传输至第二接口板202的第七内部口2023和第八内部口2024上,保证了两个网板都能分配到数据流量,进而保证目的接口板(即第二接口板202)的全部内部口均能够接收到数据流量,避免了数据流量集中在个别内部口造成超负荷和丢包。
在一个示例中,请继续参照附图2,第二接口板202的四个内部口进行端口聚合时按照下述顺序排列:第五内部口2021、第七内部口2023、第六内部口2022和第八内部口2024,这样第二接口板202按照上述顺序,通过四个内部口交替连接第一网板203和第二网板204。当第二接口板202通过两个网板向第一接口板201传输数据时,若数据流量被分配到第二接口板202的四个内部口上,则进而通过两个网板传输至第一接口板201的四个内部口上;若数据流量被分配到第二接口板202的第五内部口2021和第七内部口2023上,而第六内部口2022和第八内部口2024上未分配到流量,则第五内部口2021可通过第一网板203将数据流量传输至第一接口板201的第一内部口2011和第三内部口2013上,第七内部口2023可通过第二网板204将数据流量传输至第一接口板201的第二内部口2012和第四内部口2014上,保证了两个网板都能分配到数据流量,进而保证目的接口板(即第一接口板201)的全部内部口均能够接收到数据流量,避免了数据流量集中在个别内部口造成超负荷和丢包。
在上述两个示例中,若不按照步骤S102中的方式排列第一端口,则会造成数据流量集中在个别网板上和集中在目的接口板的个别第一端口上,进而造成超负荷和丢包。以第一接口板201向第二接口板202传输数据流量为例,若第一接口板201的四个内部口按照第一内部口2011、第三内部口2013、第二内部口2012和第四内部口2014的顺序排列,则当流量集中在序列表中连续的第一内部口2011和第三内部口2013上时,则流量只能通过第一网板203传输至第二接口板202的第五内部口2021和第六内部口2022上,容易造成流量超过第一网板203的复合或超过第五内部口2021和第二内部口2022的负荷,造成丢包;第二接口板202向第一接口板201传输数据流量也是相同的原理,这里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端口聚合方法,当接口板与网板间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流量能够分流至不同的网板,实现负载均衡;当两个接口板间通过多个网板进行数据传输时,源接口板的第一端口按照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进行聚合后,数据能够通过全部的网板传输至目的接口板,且目的接口板的全部第一端口均能够收到数据流量,实现了接口板间数据传输的负载均衡,源接口板和目的接口板的各个第一端口上的流量均不会超过其负载能力,避免造成丢包。
请参照附图3,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排列第一端口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具体的包括步骤S301和步骤S302。
在步骤S301中,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将各个第一端口进行分组,生成至少两组第一端口,其中,每组内的各个第一端口所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均相同。
在本步骤中,按照网板进行分组,每个网板成立一个第一端口组,然后将与该网板连接的全部第一端口分配到对应组内。
在一个示例中,将第一端口分配至对应组内时,需要对各个第一端口进行组内排序,由于第二端口的参数还包括端口编号,因此组内排序时就按照对应第二端口的端口编号排列各个第一端口。例如在对如附图2所示的第一接口板201的各个内部口进行分组时,由于第一接口板201连接了两个网板,分别为第一网板203和第二网板204,因此成立第一组和第二组,然后将第一内部口2011和第三内部口2013分配至第一组内,将第二内部口2012和第四内部口2014分配至第二组内;然后在对第一组内的两个内部口按照第一内部口2011和第三内部口2013进行排列,第二组内的两个内部口按照第二内部口2012和第四内部口2014进行排列。
在步骤S302中,按照各个分组的顺序,依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循环多次直至取完所有第一端口。
在本步骤中,依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后,形成第一个分序列,再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后,形成第二个分序列,直至将各组内的第一端口全部取完,即完成整个序列的形成。由于在硬件布线的过程中,接口板的全部第一端口是尽量平均分配给与之连接的多个网板的,因此当第一端口的数量为全部网板个数的整数倍时,步骤S301中形成的各组内的第一端口的数量是相同的,当第一端口的数量不是全部网板个数的整数倍时,步骤S301中形成的一部分组为大组,另一部分组为小组,其中大组内的第一端口的数量比小组内的第一端口的数量大1,因此上述两种情况下,按照本步骤的方式形成的序列中相邻的第一端口所连接的网板是不同的。
在一个示例中,从各组内取出第一端口时,取出各组内的端口编号最靠前的第二端口所对应的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例如在从如附图2所示的第一接口板201的内部口所形成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中取内部口时,第一轮时,从第一组内取出第一内部口2011,从第二组内取出第二内部口2012,然后重复上述操作进行第二轮,从第一组中取出第三内部口2013,从第二组中取出第四内部口2014,从而形成第一内部口2011、第二内部口2012、第三内部口2013和第四内部口2014的序列。
请参照附图4,其示出了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口聚合方法,具体的,其中的步骤S402至步骤S403与附图1中所示出的步骤S101和步骤S102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步骤S402之前,还包括步骤S401:根据各个第一端口与各个第二端口的连线关系,分别存储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
由于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间的对应连接关系,在交换机出厂前,具体为硬件布线过程中就已经确定,且无法变更,因此当完成硬件布线后,即将上述提到的对应连接关系存储至交换机的存储器或存储卡内,以备端口聚合时获取和使用,如此便提高了端口聚合的效率和准确性。
请参照附图5,其示出了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口聚合方法,具体的,其中的步骤S501至步骤S502与附图1中所示出的步骤S101和步骤S102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步骤S502之后,还包括步骤S503:将端口聚合序列表写入交换芯片内。
通过将生成的端口聚合序列表写入交换芯片内,替代直接下刷的接口板的内部口固有列表,能够在端口聚合时按照序列表分流,从而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均使流量分配到不同的网板上,实现负载均衡,防止超负荷和丢包。
第二方面,请参照附图6,提供一种端口聚合装置,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
生成模块602,用于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
第三方面,请参照附图7,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基于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行端口聚合。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主题及功能操作的实施例可以在以下中实现:数字电子电路、有形体现的计算机软件或固件、包括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结构及其结构性等同物的计算机硬件、或者它们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主题的实施例可以实现为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即编码在有形非暂时性程序载体上以被数据处理装置执行或控制数据处理装置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可替代地或附加地,程序指令可以被编码在人工生成的传播信号上,例如机器生成的电、光或电磁信号,该信号被生成以将信息编码并传输到合适的接收机装置以由数据处理装置执行。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存储设备、机器可读存储基板、随机或串行存取存储器设备、或它们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处理及逻辑流程可以由执行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的一个或多个可编程计算机执行,以通过根据输入数据进行操作并生成输出来执行相应的功能。所述处理及逻辑流程还可以由专用逻辑电路—例如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ASIC(专用集成电路)来执行,并且装置也可以实现为专用逻辑电路。
适合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包括,例如通用和/或专用微处理器,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中央处理单元。通常,中央处理单元将从只读存储器和/或随机存取存储器接收指令和数据。计算机的基本组件包括用于实施或执行指令的中央处理单元以及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设备。通常,计算机还将包括用于存储数据的一个或多个大容量存储设备,例如磁盘、磁光盘或光盘等,或者计算机将可操作地与此大容量存储设备耦接以从其接收数据或向其传送数据,抑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然而,计算机不是必须具有这样的设备。此外,计算机可以嵌入在另一设备中,例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音频或视频播放器、游戏操纵台、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或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闪存驱动器的便携式存储设备,仅举几例。
适合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数据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所有形式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媒介和存储器设备,例如包括半导体存储器设备(例如EPROM、EEPROM和闪存设备)、磁盘(例如内部硬盘或可移动盘)、磁光盘以及CD ROM和DVD-ROM盘。处理器和存储器可由专用逻辑电路补充或并入专用逻辑电路中。
虽然本说明书包含许多具体实施细节,但是这些不应被解释为限制任何发明的范围或所要求保护的范围,而是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特征。本说明书内在多个实施例中描述的某些特征也可以在单个实施例中被组合实施。另一方面,在单个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在多个实施例中分开实施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来实施。此外,虽然特征可以如上所述在某些组合中起作用并且甚至最初如此要求保护,但是来自所要求保护的组合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从该组合中去除,并且所要求保护的组合可以指向子组合或子组合的变型。
类似地,虽然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绘了操作,但是这不应被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的特定顺序执行或顺次执行、或者要求所有例示的操作被执行,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各种系统模块和组件的分离不应被理解为在所有实施例中均需要这样的分离,并且应当理解,所描述的程序组件和系统通常可以一起集成在单个软件产品中,或者封装成多个软件产品。
由此,主题的特定实施例已被描述。其他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内。在某些情况下,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可以以不同的顺序执行并且仍实现期望的结果。此外,附图中描绘的处理并非必需所示的特定顺序或顺次顺序,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现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
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包括:
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将各个第一端口进行分组,生成至少两组第一端口,其中,每组内的各个第一端口所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均相同;
按照各个分组的顺序,依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循环多次直至取完所有第一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的参数还包括端口编号;
所述依次取出各组内的一个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包括:
依次取出各组内的端口编号最靠前的第二端口所对应的第一端口,放至排列序列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各个第一端口与各个第二端口的连线关系,分别存储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端口聚合序列表写入交换芯片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板具有六个、八个或十个第一端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口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板连接两个网板。
8.一种端口聚合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在接口板进行端口聚合时生成序列表,所述接口板具有多个第一端口,每个第一端口均对应连接一个网板的第二端口;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个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参数,其中,第二端口的参数包括网板编号;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各个第二端口的参数排列各个第一端口,生成端口聚合序列表,其中,相邻的第一端口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口的网板编号不同。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基于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行端口聚合。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07197.9A 2020-04-17 2020-04-17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4048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7197.9A CN111404829B (zh) 2020-04-17 2020-04-17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7197.9A CN111404829B (zh) 2020-04-17 2020-04-17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4829A true CN111404829A (zh) 2020-07-10
CN111404829B CN111404829B (zh) 2024-02-27

Family

ID=71431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7197.9A Active CN111404829B (zh) 2020-04-17 2020-04-17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04829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3483B1 (en) * 1997-06-30 2002-05-21 Adaptec,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interface card load balancing and port aggregation
US20130148546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upport for converged traffic over ethernet link aggregation (lag)
WO2013189056A1 (zh) * 2012-06-21 2013-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刀片服务器的交换板及其端口配置方法
CN104852859A (zh) * 2015-04-30 2015-08-1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接口业务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5939291A (zh) * 2015-09-25 2016-09-14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报文处理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6209689A (zh) * 2015-05-04 2016-12-0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从vxlan至vlan的组播数据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7332943A (zh) * 2017-06-27 2017-11-07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092922A (zh) * 2017-12-19 2018-05-29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板传输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US20180285229A1 (en) * 2015-09-25 2018-10-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hysical port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system identifiers
CN109194585A (zh) * 2018-10-26 2019-01-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495383A (zh) * 2018-12-13 2019-03-19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及网络设备
CN109873776A (zh) * 2019-01-30 2019-06-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播报文负载分担的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10300072A (zh) * 2018-02-05 2019-10-01 黄贻强 网络互连交换
CN110971391A (zh) * 2018-09-30 2020-04-0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3483B1 (en) * 1997-06-30 2002-05-21 Adaptec,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interface card load balancing and port aggregation
US20130148546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upport for converged traffic over ethernet link aggregation (lag)
WO2013189056A1 (zh) * 2012-06-21 2013-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刀片服务器的交换板及其端口配置方法
CN104852859A (zh) * 2015-04-30 2015-08-19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聚合接口业务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6209689A (zh) * 2015-05-04 2016-12-0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从vxlan至vlan的组播数据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US20180285229A1 (en) * 2015-09-25 2018-10-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hysical port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system identifiers
CN105939291A (zh) * 2015-09-25 2016-09-14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报文处理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7332943A (zh) * 2017-06-27 2017-11-07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092922A (zh) * 2017-12-19 2018-05-29 杭州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口板传输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00072A (zh) * 2018-02-05 2019-10-01 黄贻强 网络互连交换
CN110971391A (zh) * 2018-09-30 2020-04-0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194585A (zh) * 2018-10-26 2019-01-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495383A (zh) * 2018-12-13 2019-03-19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及网络设备
CN109873776A (zh) * 2019-01-30 2019-06-1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播报文负载分担的均衡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才;: "链路聚合中成员端口快速倒换的实现", no. 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4829B (zh)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4629B (zh) 資料傳輸方法及資料傳輸系統
US8605716B2 (en) Large-scale packet switch
CN105763472B (zh) 一种跨板转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6685530A (zh) 用于采用波长不可知的端点的扁平化数据中心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17528B (zh) 一种链路聚合方法和装置
CN103546299A (zh) 使用串行器/解串器通道的50Gb/s以太网
CN108334942A (zh) 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芯片和存储介质
US11005724B1 (en) Network topology having minimal number of long connections among groups of network elements
CN105122833A (zh) 一种光片上网络、动态调整光链路带宽的方法及装置
CN104461727A (zh) 内存模组访问方法及装置
CN111404829A (zh) 端口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318056A (zh) 基于阵列波导光栅的光交换装置及系统
US976247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a router to connect a bridge in the network on chip (NoC)
CN108270698B (zh) 基于crossbar非正交架构的交换机背板互联装置及方法
CN102170401A (zh) 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9614354A (zh) 接口分配方法、板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05523B (zh) 一种芯片及核间数据传输方法
CN110737627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3571850A1 (en) Network and method for a data center
CN102346503B (zh) 一种机柜及机柜系统
CN106330748A (zh) 一种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33228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节点
KR101187692B1 (ko) 직병렬분배 조명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01014200B (zh) 时分多路复用信号的交换方法和交换装置
CN107807900B (zh) 数据处理系统及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