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4247A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04247A CN111404247A CN202010502046.9A CN202010502046A CN111404247A CN 111404247 A CN111404247 A CN 111404247A CN 202010502046 A CN202010502046 A CN 202010502046A CN 111404247 A CN111404247 A CN 1114042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energy
- bridge arm
- switch
- phase b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2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rte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 B60L53/24—Using the vehicle's propulsion converter for charg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包括:能量交换接口;降压充电电路;电池振荡加热电路;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由此,能够在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进行加热期间,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这样就能够在电池自加热的时候实现电池的充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当电池处于低温状态时,需要对电池进行自加热。而如果此时电池还需要充电的话,就需要等待自加热完成之后再进行插枪操作,充电桩才可对电池进行充电。因此亟需解决如何在自加热期间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包括:能量交换接口;降压充电电路,包括:M相桥臂,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所述M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负极连接,其中,M≥1;M个线圈,所述M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M相桥臂的中点,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所述第二汇流端连接;电池振荡加热电路,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的加热。上述使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是指电池向储能单元提供能量,使电池放电,以及储能单元向电池提供能量,使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处于不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状态且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闭合,以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二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并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其中,N≥1。
可选地,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断开、所述第三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所述第三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三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其中,N≥1。
可选地,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开关,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四预设状态,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和所述第五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N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其中,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通过所述N相桥臂、所述N个线圈和所述第三电容升压后被所述电池接收。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导通,并控制所述N相桥臂的下桥臂关断,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其中,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其中,N≥2。
可选地,所述M个线圈为压缩机的电机绕组,所述M相桥臂为压缩机的桥臂变换器;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六开关,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以及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其中,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包括:M相桥臂,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所述M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负极连接,其中,M≥1;M个线圈,所述M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M相桥臂的中点,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所述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的加热。上述使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是指电池向储能单元提供能量,使电池放电,以及储能单元向电池提供能量,使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处于不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状态且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之间的第一开关闭合,以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二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并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其N≥1;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开关断开、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所述第三开关,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三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N≥1;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设置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的第四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四预设状态,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和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的第五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N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其中,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通过所述N相桥臂、所述N个线圈和所述第三电容升压后被所述电池接收。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导通,并控制所述N相桥臂的下桥臂关断,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其中,N≥2。
可选地,所述M个线圈为压缩机的电机绕组,所述M相桥臂为压缩机的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设置于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正极之间的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六预设状态,控制所述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及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电池能量处理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进行加热期间,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这样就能够在电池自加热的时候实现电池的充电。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3至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降压充电电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3至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升压充电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能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能量交换接口100、降压充电电路200、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控制器500。其中,降压充电电路200的第一端与能量交换接口100连接,降压充电电路200的第二端与电池300连接,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与电池300连接。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例如循环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输出至电池300,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充电。上述的循环充电和放电指的是充电和放电以一定频率切换多次。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器500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的加热。上述使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是指电池300向储能单元提供能量,使电池300放电,以及储能单元向电池300提供能量,使电池充电。
在本申请中,第一预设状态指的是电池300在执行自加热期间能够进行充电的一种状态。
如图2所示,降压充电电路200,包括:M相桥臂B1,M相桥臂B1的第一汇流端连接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M相桥臂B1的第二汇流端、电池300的负极分别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负极连接,其中,M≥1;M个线圈KM1,M个线圈KM1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M相桥臂B1的中点,M个线圈KM1的第二端连接电池300的正极;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M相桥臂B1的第一汇流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M相桥臂B1的第二汇流端连接。
虽然图2是以M=3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2的桥臂数量和线圈数量仅是示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进行加热期间,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这样就能够在电池自加热的时候实现电池的充电。
下面结合图3至图6详细描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降压充电电路200的工作原理。
在图3中,控制器500控制M相桥臂B1的所有上桥臂断开,M相桥臂B1的下桥臂中至少一相桥臂导通,则,电流从电池300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M相桥臂B1中与导通的下桥臂相连接的线圈、M相桥臂B1的导通的下桥臂回到电池300的负极。这样,就能给M个线圈KM1充电。
在一个示例中,假设M相桥臂B1包括3个桥臂a1、a2和a3,线圈KM1包括3个线圈L1、L2和L3,其中,线圈L1的一端与桥臂a1的中点连接,线圈L2的一端与桥臂a2的中点连接,线圈L3与桥臂a3的中点连接。然后,将桥臂a1、a2和a3的所有上桥臂断开,将桥臂a1、a2和a3的下桥臂导通,则电池300的正极、线圈L1、线圈L2、线圈L3、桥臂a1、a2和a3的下桥臂和电池300的负极构成一个给线圈L1、线圈L2和线圈L3充电的电流循环回路。
在图4中,控制器500控制M相桥臂B1的所有下桥臂断开,并控制M相桥臂B1的至少一个上桥臂导通,则,电流从电池300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M个线圈KM1中与导通的上桥臂相连接的线圈、M相桥臂B1的导通的上桥臂、第一电容C1后回到电池300的负极。这样,就能够将电池300中的能量与存在线圈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一电容C1,这样,就能够实现电池300和M个线圈KM1共同向第一电容C1充电。
仍然以上面的示例为例。将M相桥臂B1的桥臂a1、a2和a3的下桥臂断开以及将桥臂a2和a3的上桥臂闭合,则,电流依次流经电池300的正极、线圈L1、线圈L2、线圈L3、桥臂a1、a2和a3的上桥臂、第一电容C1,最后回到电池300的负极。这样,就能够由电池300及M个线圈KM1共同向第一电容C1充电,实现升压。
因此,通过控制M相桥臂B1的上下桥臂交替导通,使得图3和图4的状态交替工作,完成了升压斩波功能(BOOST),使得输出到第一电容C1的电压平均值最小可以为电池300的电压,如果增大下桥臂的占空比,则降压充电电路200输出至能量交换接口100的电压也会随之增大。通过控制M相桥臂B1的上下桥臂导通的占空比,就能够将能量交换接口100处的电压稳定至目标值。该目标值可以通过读取诸如充电桩之类的外部供电设备的信息(包括电压等级、最大输出电流等)而得到。
在图5中,控制器500控制M相桥臂B1的所有下桥臂断开,控制M相桥臂B1的至少一个上桥臂导通,则,电流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M相桥臂B1的导通的上桥臂、M个线圈KM1中与导通的上桥臂相连接的线圈、电池300后回到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负极。这样,就能够实现能量交换接口100向电池300降压充电。另外,通过控制上桥臂的导通数量以及导通占空比,能够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充电功率的大小。
在一个示例中,假设M相桥臂B1包括3个桥臂a1、a2和a3,M个线圈KM1包括3个线圈L1、L2和L3,其中,线圈L1的一端与桥臂a1的中点连接,线圈L2的一端与桥臂a2的中点连接,线圈L3与桥臂a3的中点连接。然后,控制器500控制桥臂a1、a2和a3的所有下桥臂断开,控制桥臂a1的上桥臂导通、桥臂a2和a3的上桥臂断开,则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桥臂a1的上桥臂、线圈L1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负极构成一个给电池300充电的回路。
然后,在图6中,控制器500控制M相桥臂B1的所有上桥臂断开,控制M相桥臂B1的至少一相下桥臂导通,则,续流电流就在由导通的下桥臂、与导通的下桥臂相连接的线圈和电池300构成的回路中流动。这样,就能够将存在线圈中的能量转移给电池300。
仍然以上面的示例为例。由于在上面的示例中是将桥臂a1的上桥臂导通,所以现在应当将M相桥臂B1的所有上桥臂断开,将M相桥臂B1的桥臂a1的下桥臂导通以及将桥臂a2和a3的下桥臂断开,则桥臂a1的下桥臂、线圈L1、电池300构成一个将线圈L1中的能量转移给电池300的续流回路。
因此,通过控制M相桥臂B1的上下桥臂交替导通,使得图5和图6的状态交替工作,完成降压斩波功能(BUCK),使得输出到电池300的电压平均值最大可以为能量交换接口100电压,如果减小上桥臂的占空比,则能够使得电池300的电压随之减小。这样,通过控制M相桥臂B1的上下桥臂导通的占空比,能够改变降压充电电路200输出至电池300的电压,从而使得降压充电电路200能够实时跟踪电池300的电压。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如图7所示,电池能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K1,第一开关K1的第一端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连接,第一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至电池300的正极;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处于不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状态且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第一开关K1闭合,以使电池300直接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可以实现快速充电且充电能耗最低。这样,就能够在电池300不需要自加热的情况下,利用直接充电的方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
在本申请中,第二预设状态指的是在电池不需要自加热的情况下利用直接充电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因为增加了第一开关K1,使得本申请具有两种充电方式。第一种充电方式是通过降压充电电路200进行升压充电,第二种充电方式是通过第一开关K1进行直接充电,而且这两种充电方式不会并行执行。在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对电池300进行自加热期间,需要断开第一开关K1,避免在自加热期间直接充电的方式起作用,而且如果在自加热期间电池300有充电需求的话,需要通过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降压充电。在储能单元与电池300不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对电池300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如果电池300有充电需求的话,由于此时电池300的两端没有因自加热导致的电压波动,所以可以利用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降压充电,或者也可以闭合第一开关K1以对电池300进行直接充电。
在本申请中,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7所示,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包括N相桥臂B2;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KM2和第二电容C2,N个线圈KM2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N相桥臂B2的中点,N个线圈KM2的第二端共接并连接至电池300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N相桥臂B2的第一汇流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N相桥臂B2的第二汇流端均电池300的负极连接;其中,N≥1。
虽然图2、图7是以N=3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2、图7的桥臂数量和线圈数量仅是示例。
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KM2和第二电容C2)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M相桥臂B1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从而对电池300进行充电。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2所示的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充电的过程已经结合图3和至图6进行了详细描述。接下来描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2中的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第二电容C2对电池300进行加热的过程。具体地,利用线圈KM2、第二电容C2作为限流缓冲装置,控制N相桥臂B2的导通方式,同时调节导通的桥臂的占空比来控制电池回路相电流,使电池内阻发热从而带动电池温度升高,实现电池300的可控升温。
在一种实施例中,N个线圈KM2为电机绕组(例如驱动电机的电机绕组),N相桥臂B2为桥臂变换器。也即,车辆上的现有电机绕组和桥臂变换器被复用了,使得能够根据需要而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在电池需要自加热时,N个线圈KM2和N相桥臂B2能够被应用于本申请中描述的各种自加热流程中;在需要驱动车辆时,N个线圈KM2和N相桥臂B2能够被切换成通过控制桥臂B2使与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进而驱动车辆。这样,就能够通过复用车辆电机绕组和桥臂变换器,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功能,而且还节省了车辆成本。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图8中所示的电路拓扑结构来实现电机绕组和桥臂变换器不同的功能。如图8所示,电池能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开关K2,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与电池300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K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K3,第三开关K3的第一端与电池300的正极连接,第三开关K3的第二端与N个线圈KM2的第二端连接;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二开关K2断开、第三开关K3闭合,并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M相桥臂B1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充电;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时,控制第二开关K2闭合、第三开关K3断开,并控制桥臂变换器使与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其中,第三预设状态指的是电机驱动状态。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包括N相桥臂B2,N相桥臂B2的第一汇流端连接电池300的正极,N相桥臂B2的第二汇流端连接电池300的负极;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KM2和第三电容C3,N个线圈KM2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N相桥臂B2的中点,N个线圈KM2的第二端共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N个线圈B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N相桥臂B2的第二汇流端连接;其中,N≥1。
虽然图9是以N=3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9的桥臂数量和线圈数量仅是示例。
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3)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M相桥臂B1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充电。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所示的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充电的过程已经结合图3至图6进行了详细描述。接下来描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中的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以及第三电容C3对电池300进行加热的过程。
首先,在第一过程中,控制器500可以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下桥臂断开,并控制N相桥臂B2的至少一个上桥臂导通,此时,电流从电池300的正极流出,流经导通的上桥臂、与导通的上桥臂连接的线圈和第三电容C3,最后回到电池300的负极。在该过程中,电池300为向外放电状态,第三电容C3接收与导通的上桥臂连接的线圈的能量,电压不断增大,实现储能。
接下来,在第二过程中,控制器500可以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上桥臂断开,并控制N相桥臂B2的下桥臂中、与存在续流电流的线圈连接的下桥臂导通,此时,电流从存在续流电流的线圈流出,流经第三电容C3和导通的下桥臂,最后回到存在续流电流的线圈。在该过程中,由于线圈的续流作用,第三电容C3继续接收线圈的能量,电压不断增大。
在第三过程中,随着第三电容C3两端的电压不断增大,第三电容C3会自动从接收线圈KM2的能量变换为向线圈KM2释放能量,此时,电流从第三电容C3流出,流经与导通的下桥臂连接的线圈、导通的下桥臂,最后回到第三电容C3。在该过程中,第三电容C3两端的电压不断减小。
之后,在第四过程中,控制器500可以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下桥臂断开,控制N相桥臂B2的至少一个上桥臂导通,此时,电流从第三电容C3流出,流经与导通的上桥臂连接的线圈、导通的上桥臂、电池300的正极和电池300的负极,最后回到第三电容C3。在该过程中,电池300为充电状态。
随着第三电容C3两端的电压不断降低,第三电容C3和与导通的上桥臂连接的线圈由向电池释放能量切换到接收电池的能量,此时,电流流向又回到第一过程中所述的流向,电池300开始向外放电。
上述四个过程不断循环,使第三电容C3与电池300之间能够快速进行循环式充/放电。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产生大量的热使得电池快速升温,提高电池加热效率。
在一种实施例中,N个线圈KM2为电机绕组(例如驱动电机的电机绕组),N相桥臂B2为桥臂变换器。也即,车辆上的现有电机绕组和桥臂变换器被复用了,使得能够根据需要而实现不同的功能。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图10中所示的电路拓扑结构来实现电机绕组和桥臂变换器不同的功能。如图10所示,电池能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四开关K4,其中,第四开关K4的第一端与N个线圈KM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K4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K4闭合,并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M相桥臂B1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充电;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控制第四开关K4断开,并控制桥臂变换器使与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另外,上述第四开关K4除了可以设置在N个线圈KM2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之间外,也可以设置在N相桥臂B2的第一汇流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之间(如图11中所示)。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如图12所示,电池能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五开关K5,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连接,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四预设状态,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闭合,以及控制N相桥臂B2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其中,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通过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和第三电容C3升压后被电池300接收。这样,就能够在电池不需要自加热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升压充电的方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
在本申请中,第四预设状态指的是在电池300没有自加热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升压充电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状态。
另外,通过图12所示的电路拓扑可以看出,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被复用于对电池300进行加热和对电池300进行快速升压充电,这两种操作通过第五开关K5进行切换。也即,在第四开关K4闭合、第五开关K5断开的情况下,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可以用于实现电池300的加热,在第四开关K4、第五开关K5均闭合的情况下,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可以用于实现电池300的快速升压充电。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因为增加了第五开关K5,使得本申请具有三种充电方式,第一种充电方式是通过降压充电电路200进行降压充电,第二种充电方式是通过第四开关K4、第五开关K5、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第三电容C3进行升压充电,第三种充电方式为对电池进行直接充电,而且这三种充电方式不并行执行。在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对电池300进行自加热期间,需要闭合第四开关K4、断开第五开关K5,避免在自加热期间升压充电方式、直接充电的方式起作用,而且如果在自加热期间电池300有充电需求的话,需要通过降压充电电路200进行降压充电。在储能单元与电池300不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对电池300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如果电池300有充电需求的话,由于此时电池300的两端没有因自加热导致的电压波动,所以此时可以断开降压充电电路200、导通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以通过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第三电容C3对电池300进行快速升压充电,或者也可以断开第四开关K4、第五开关K5,以通过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降压充电,或者还可以闭合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以通过直接充电方式进行充电。
另外,如果需要利用储能单元与电池300的充放电对电池300进行自加热,则说明电池300目前处于低温状态,所以在本申请中,利用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降压充电的电流应当小于电池低温状态下充电时会对电池造成损伤的电流,这也意味着,利用降压充电电路200进行降压充电的电流不能太高。所以,在不需要利用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和第三电容C3对电池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如果电池300需要进行升压充电,则优选使用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第三电容C3、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对电池300进行快速升压充电,其中, 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第三电容C3、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组成的快速升压充电电路被配置为能够利用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快速升压充电。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图12的拓扑结构还可以实现在电池不需要自加热的情况下利用直接充电的方式对电池300进行充电。具体为: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导通,并控制N相桥臂B2的下桥臂关断,N相桥臂B2的上桥臂闭合或者上桥臂断开,此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经过N个线圈KM2和N相桥臂B2的上桥臂后,流至电池300的正极对电池进行充电,即使电池300直接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
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的,1、N相桥臂B2的上桥臂和下桥臂不能同时导通;2、其中一个导通,另一个就是关断的,如上桥臂导通则下桥臂关断,上桥臂关断则下桥臂导通;3、其中一个关断,另一个可以是关断的也可以是导通的,如上桥臂关断则下桥臂关断或导通,上桥臂关断则上桥臂关断或导通。
下面结合图13至图16描述在第四开关K4、第五开关K5导通的情况下利用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对电池300进行升压充电的过程,其中,在升压充电过程中,第一开关K1处于断开状态。
在图13中,控制器500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下桥臂断开,控制N相桥臂B2的至少一个上桥臂导通,则,电流从电池300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N相桥臂B2的导通的上桥臂、N个线圈KM2中与导通的上桥臂相连接的线圈、第三电容C3后回到电池300的负极。这样,就能够实现电池300向第三电容C3充电。另外,通过控制上桥臂的导通数量以及导通占空比,能够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充电功率的大小。
在一个示例中,假设N相桥臂B2包括3个桥臂a1、a2和a3,线圈KM2包括3个线圈L1、L2和L3,其中,线圈L1的一端与桥臂a1的中点连接,线圈L2的一端与桥臂a2的中点连接,线圈L3与桥臂a3的中点连接。然后,控制器500控制桥臂a1、a2和a3的所有下桥臂断开,控制桥臂a1和a2的上桥臂导通并控制器桥臂a3的上桥臂断开,则电池300的正极、桥臂a1的上桥臂、线圈L1、第三电容C3和电池300的负极构成一个给第三电容C3充电的电流循环回路,电池300的正极、桥臂a2的上桥臂、线圈L2、第三电容C3和电池300的负极构成一个给第三电容C3充电的电流循环回路。
然后,在图14中,控制器500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上桥臂断开,控制N相桥臂B2的下桥臂中、与存在续流电流的线圈相连接的下桥臂导通,则,续流电流就在由导通的下桥臂、与导通的下桥臂相连接的线圈和第三电容构成的回路中流动。这样,就能够将存在续流电流的线圈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三电容C3。
仍然以上面的示例为例。由于在上面的示例中是控制桥臂a1和a2的上桥臂导通,所以现在应当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上桥臂断开,控制N相桥臂B2的a1和a2的下桥臂导通以及a3的下桥臂断开,则桥臂a1的下桥臂、线圈L1、第三电容C3构成一个将线圈L1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三电容C3的续流循环回路,桥臂a2的下桥臂、线圈L2、第三电容C3构成一个将线圈L2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三电容C3的续流循环回路。
接下来,在图15中,控制器500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上桥臂断开,控制N相桥臂B2的至少一个下桥臂导通,则电流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依次流过与导通的下桥臂连接的线圈和导通的下桥臂,最后回到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负极。这样,就能够实现诸如充电桩之类的外部供电设备向线圈充电。另外,通过控制下桥臂的导通数量以及导通占空比,能够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充电功率的大小。
之后,在图16中,控制器500控制N相桥臂B2的、与存在续流电流的线圈连接的上桥臂导通,并控制N相桥臂B2的所有下桥臂断开,则,电流依次流经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与导通的上桥臂连接的线圈、导通的上桥臂、电池300的正极、电池300的负极,最后回到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负极。这样,就能够由诸如充电桩之类的外部供电设备以及线圈KM2共同向电池300充电。
因此,控制器500通过控制N相桥臂B2的上下桥臂交替导通,使得图13至图16的状态交替工作,实现对电池300的升压充电。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包括N相桥臂B2,N相桥臂B2的第一汇流端连接电池300的正极,N相桥臂B2的第二汇流端连接电池300的负极;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KM2,N个线圈KM2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N相桥臂B2的中点,N个线圈KM2的第二端共接;其中,N≥2。
虽然图17是以N=3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17的桥臂数量和线圈数量仅是示例。
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KM2)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M相桥臂B1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从而对电池300进行充电。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17所示的降压充电电路200对电池300进行充电的过程已经结合图3至图6进行了详细描述。接下来描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17中的N相桥臂B2、N个线圈KM2对电池300进行加热的过程。具体地,利用线圈KM2作为限流缓冲装置,控制N相桥臂B2的导通方式,同时调节导通的桥臂的占空比来控制电池回路相电流,使电池内阻发热从而带动电池温度升高,实现电池300的可控升温。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如图18所示,上述电池能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六开关K6,其中,第六开关K6的第一端与M个线圈KM1的第二端连接,第六开关K6的第二端与电池300的正极连接。
通过控制第六开关K6的通断,能够将降压充电电路200应用于除了给电池300进行降压充电之外的功能中,例如,用作驱动电路。也即控制器500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六开关K6闭合,并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加热,以及控制M相桥臂B1使电池300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300的充电;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控制第六开关K6闭合,并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以及控制桥臂变换器使与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其中,第六预设状态指的是电机驱动状态。
因此,通过增加第六开关K6,可以实现降压充电电路200的第二功能,且不会影响本申请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其他功能,例如电池自加热、电池自加热电路的升压充电功能、电池直接充电、电池驱动等。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M个线圈KM1可以为驱动电机的电机绕组,M相桥臂B1为桥臂变换器,则控制器500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控制第六开关K6闭合,并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以及控制桥臂变换器使与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这样就实现了电机驱动功能。其中,第六预设状态指的是电机驱动状态。通过电机绕组、桥臂变换器的复用,能节省车辆成本。
再例如,在又一种实施例中,M个线圈KM1为压缩机的电机绕组,M相桥臂B1为桥臂变换器,控制器500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控制第六开关K6闭合,并控制降压充电电路200处于不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的状态,以及控制桥臂变换器使与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这样,就可以利用M个线圈KM1和M相桥臂B1实现压缩机的常用功能,例如制冷功能。通过电机绕组、桥臂变换器的复用,能节省车辆成本。另外,由于压缩机的驱动电流不大,所以非常适用于将压缩机的电机绕组和桥臂变换器复用到降压充电电路200中,以便能够在电池自加热期间进行充电的情况下采用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如上所述的降压充电。
另外,在M个线圈KM1和M相桥臂B1被用于车辆驱动功能的情况下,在有需求时,如上描述的快速升压充电、直接充电、电池加热、电机驱动等也是可以执行的。在N个线圈KM2和N相桥臂B2被用于车辆驱动功能的情况下,在有需求时,如上描述的直接充电、利用降压充电电路200的降压充电、压缩机功能等也是可以执行的。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如图19所示,上述电池能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七开关K7和第八开关K8,第七开关K7的第一端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正极连接,第七开关K7的第二端连接至M相桥臂B1的第一汇流端,第八开关K8的第一端与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负极连接,第八开关K8的第二端连接至M相桥臂B1的第二汇流端;控制器500,还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和第二预设状态下,均控制第七开关K7、第八开关K8闭合。这样,就能够在充电结束后,可以将降压充电电路200与能量交换接口100完全隔离,避免降压充电电路200的高压串入能量交换接口100的同时,有人员接触能量交换接口100,引发人身安全。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池能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0所示,方法包括:
在S131中,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的加热。
在S132中,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电池,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其中,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包括:M相桥臂,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所述M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负极连接,其中,M≥1;M个线圈,所述M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M相桥臂的中点,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所述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
另外,本申请对S131和S132的先后顺序不做限定。也即,例如,如果检测到电池需要自加热和充电,那么可以先启动S131后启动S142,也可以先启动S142后启动S141,还可以同时启动S141和S142。当然,如果是在执行电池充电期间检测到电池需要自加热,那么可以直接启动S131对电池进行加热;如果是在执行电池自加热期间检测到电池需要充电,那么也可以直接启动S132以对电池进行充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进行加热期间,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电池的充电,这样就能够在电池自加热的时候实现电池的充电。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器500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400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电池的加热。上述使储能单元与电池300进行充电和放电是指电池300向储能单元提供能量,使电池300放电,以及储能单元向电池300提供能量,使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处于不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状态且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之间的第一开关闭合,以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二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并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其N≥1;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开关断开、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所述第三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三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N≥1;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设置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的第四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四预设状态,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所述第四开关和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的第五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N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其中,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通过所述N相桥臂、所述N个线圈和所述第三电容升压后被所述电池接收。
可选地,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导通,并控制N相桥臂B2使电池300直接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100的能量。
可选地,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其中,N≥2。
可选地,所述M个线圈为压缩机的电机绕组,所述M相桥臂为压缩机的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设置于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正极之间的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六预设状态,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预设状态和所述第二预设状态下,均控制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之间的第七开关、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负极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之间的第八开关闭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已经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电池及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申请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申请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0)
1.一种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量交换接口;
降压充电电路,包括:
M相桥臂,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所述M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负极连接,其中,M≥1;
M个线圈,所述M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M相桥臂的中点,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电池的正极;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所述第二汇流端连接;
电池振荡加热电路,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
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正极;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处于不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状态且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闭合,以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
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二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并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
其中,N≥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断开、所述第三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所述第三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
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三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
其中,N≥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开关,其中,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开关,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四预设状态,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和所述第五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N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其中,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通过所述N相桥臂、所述N个线圈和所述第三电容升压后被所述电池接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导通,并控制所述N相桥臂的下桥臂关断,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其中,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
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极;
其中,N≥2。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线圈为压缩机的电机绕组,所述M相桥臂为压缩机的桥臂变换器;
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六开关,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以及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12.一种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其中,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包括:M相桥臂,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所述M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所述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负极连接,其中,M≥1;M个线圈,所述M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M相桥臂的中点,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M相桥臂的所述第二汇流端连接;
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处于不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状态且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之间的第一开关闭合,以使所述电池直接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二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并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其N≥1;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开关断开、设置于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所述第三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包括N相桥臂,所述N相桥臂的第一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储能单元包括N个线圈和第三电容,所述N个线圈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所述N相桥臂的中点,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共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N相桥臂的第二汇流端连接;N≥1;所述N个线圈为电机绕组,所述N相桥臂为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设置于所述N个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的第四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断开,并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四预设状态,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并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和设置于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正极与所述第三电容之间的第五开关闭合,以及控制所述N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其中,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通过所述N相桥臂、所述N个线圈和所述第三电容升压后被所述电池接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导通,并控制所述N相桥臂的下桥臂关断,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线圈为压缩机的电机绕组,所述M相桥臂为压缩机的桥臂变换器;
所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降压充电电路接收来自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输出至所述电池,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包括:
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设置于所述M个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池的正极之间的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电池振荡加热电路中的储能单元与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加热,以及控制所述M相桥臂使所述电池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以实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六预设状态,控制所述第六开关闭合,并控制所述降压充电电路处于不接收来自所述能量交换接口的能量的状态,以及控制所述桥臂变换器使与所述电机绕组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
2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及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能量处理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2046.9A CN111404247B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02046.9A CN111404247B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04247A true CN111404247A (zh) | 2020-07-10 |
CN111404247B CN111404247B (zh) | 2020-10-23 |
Family
ID=71413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2046.9A Active CN111404247B (zh) | 2020-06-04 | 2020-06-04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04247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78433A (zh) * | 2020-08-31 | 2020-12-15 | 上海交通大学 | 车用动力电池低温预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972706A (zh) * | 2020-07-23 | 2022-01-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972707A (zh) * | 2020-07-23 | 2022-01-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2022463A1 (zh) * | 2020-07-28 | 2022-02-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CN114590172A (zh) * | 2020-12-04 | 2022-06-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车辆 |
CN115139854A (zh) * | 2021-03-31 | 2022-10-0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8523461A (zh) * | 2024-07-22 | 2024-08-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充放电电路及车辆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7421A (zh) * | 2013-03-07 | 2013-05-22 | 清华大学 | 一种电池低温充电方法 |
CN105186634A (zh) * | 2015-10-26 | 2015-12-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
US20160322828A1 (en) * | 2013-03-14 | 2016-11-03 | Combined Energies LLC | Power system for multiple power sources |
US20170018817A1 (en) * | 2014-04-02 | 2017-01-19 | Corvus Energy Ltd.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inhibiting thermal runaway of a battery cell |
CN107666028A (zh) * | 2017-08-16 | 2018-02-06 | 同济大学 | 一种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低温交流加热装置 |
CN108448189A (zh) * | 2018-05-16 | 2018-08-24 | 济南保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低温进行充电的蓄电池组实现装置 |
CN108511822A (zh) * | 2018-05-08 | 2018-09-0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低温加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
CN209119278U (zh) * | 2018-08-23 | 2019-07-16 | 苏州德凌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组低温加热充电系统 |
CN110116653A (zh) * | 2019-04-19 | 2019-08-13 | 清华大学 |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驱动电路及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方法 |
CN209844590U (zh) * | 2019-05-29 | 2019-12-24 | 石家庄纽伦制动技术有限公司 | 蓄电池组低温振荡充电控制电路 |
CN110808434A (zh) * | 2019-09-25 | 2020-02-18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低温充电时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0803069A (zh) * | 2019-10-22 | 2020-02-18 | 上海交通大学 | 电池双路供电谐振式交流加热系统、控制方法及电池系统 |
CN110949157A (zh) * | 2019-12-27 | 2020-04-03 | 成都图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牵引机车的充电装置、系统及方法 |
CN210468040U (zh) * | 2019-09-06 | 2020-05-05 | 上海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包自加热系统 |
CN111098760A (zh) * | 2018-10-26 | 2020-05-05 | 法法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用于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加热的装置和方法及电动汽车 |
-
2020
- 2020-06-04 CN CN202010502046.9A patent/CN1114042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7421A (zh) * | 2013-03-07 | 2013-05-22 | 清华大学 | 一种电池低温充电方法 |
US20160322828A1 (en) * | 2013-03-14 | 2016-11-03 | Combined Energies LLC | Power system for multiple power sources |
US20170018817A1 (en) * | 2014-04-02 | 2017-01-19 | Corvus Energy Ltd.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inhibiting thermal runaway of a battery cell |
CN105186634A (zh) * | 2015-10-26 | 2015-12-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电路及移动终端 |
CN107666028A (zh) * | 2017-08-16 | 2018-02-06 | 同济大学 | 一种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低温交流加热装置 |
CN108511822A (zh) * | 2018-05-08 | 2018-09-0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锂离子电池低温加热装置及电动汽车 |
CN108448189A (zh) * | 2018-05-16 | 2018-08-24 | 济南保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低温进行充电的蓄电池组实现装置 |
CN209119278U (zh) * | 2018-08-23 | 2019-07-16 | 苏州德凌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组低温加热充电系统 |
CN111098760A (zh) * | 2018-10-26 | 2020-05-05 | 法法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用于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加热的装置和方法及电动汽车 |
CN110116653A (zh) * | 2019-04-19 | 2019-08-13 | 清华大学 |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驱动电路及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方法 |
CN209844590U (zh) * | 2019-05-29 | 2019-12-24 | 石家庄纽伦制动技术有限公司 | 蓄电池组低温振荡充电控制电路 |
CN210468040U (zh) * | 2019-09-06 | 2020-05-05 | 上海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包自加热系统 |
CN110808434A (zh) * | 2019-09-25 | 2020-02-18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低温充电时动力电池的加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0803069A (zh) * | 2019-10-22 | 2020-02-18 | 上海交通大学 | 电池双路供电谐振式交流加热系统、控制方法及电池系统 |
CN110949157A (zh) * | 2019-12-27 | 2020-04-03 | 成都图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牵引机车的充电装置、系统及方法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72706A (zh) * | 2020-07-23 | 2022-01-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972707A (zh) * | 2020-07-23 | 2022-01-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2022463A1 (zh) * | 2020-07-28 | 2022-02-0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CN112078433A (zh) * | 2020-08-31 | 2020-12-15 | 上海交通大学 | 车用动力电池低温预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590172A (zh) * | 2020-12-04 | 2022-06-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车辆 |
CN115139854A (zh) * | 2021-03-31 | 2022-10-0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8523461A (zh) * | 2024-07-22 | 2024-08-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充放电电路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04247B (zh) | 2020-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04247B (zh)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
CN111404246B (zh)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和车辆 | |
CN113752875B (zh) | 车辆电池加热装置和方法、车辆 | |
US12132432B2 (en) |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and vehicle | |
US20240072562A1 (en) | Power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motor control circuit, and vehicle | |
CN111391718B (zh)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
CN114074561B (zh) |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运行方法、电动汽车 | |
CN111391717B (zh) | 能量转换装置、方法及车辆 | |
CN111404245B (zh) |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安全控制方法 | |
CN113752911A (zh) | 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
CN118457369B (zh) | 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3752865B (zh) | 能量转换方法、装置和车辆 | |
CN113067530A (zh) |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 |
CN115782692B (zh) | 电池控制电路、方法、电池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7656947A (zh) | 电池自加热系统及车辆 | |
CN114590173B (zh)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 |
CN116923119A (zh) | 双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 |
CN113752913A (zh) | 能量转换方法、装置和车辆 | |
CN221476812U (zh) | 动力电池充电系统和车辆 | |
CN113859004B (zh) |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及其车辆 | |
CN113752910A (zh) | 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 |
CN117656952A (zh) | 电池自加热系统及车辆 | |
CN118269733A (zh) | 一种车辆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
CN117162860A (zh) |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和车辆 | |
CN115882118A (zh) | 一种适用于极寒环境快速冷起动的电池加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