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1683A -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1683A
CN111401683A CN202010087135.1A CN202010087135A CN111401683A CN 111401683 A CN111401683 A CN 111401683A CN 202010087135 A CN202010087135 A CN 202010087135A CN 111401683 A CN111401683 A CN 111401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llage
ancient
factor
evaluation
tradi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71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01683B (zh
Inventor
王勇
张运
张昊雁
崔景�
庄纪超
周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0871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016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1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1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01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16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7/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mathematical models
    • G06N7/0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mathematical models using fuzzy log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对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进行编号;选取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构建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计算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落的各因子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本发明针对古村落筛选多方因子,形成科学全面的古村落传统性评价模型,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弥补了现阶段古村落传统性定量研究在微观尺度上的欠缺,识别古村落传统性特征,评价结果达到对古村落传统性的高度全面量化的水平;适用于后开发阶段的古村落的价值评估,为反馈现有政策制度提供参考。

Description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村落传统性评价、城乡规划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江南水乡地 区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农耕文明深植中华民族血脉,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与民族文 化特征。作为一个传统农耕大国,中国的村落在历史上肩负着孕育文明、哺育城 市等重大使命,但在现今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与具卷土之势的现代化进程中,村落 经历了一个传统性不断削弱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其存在与本质的延续面临着 巨大的挑战。村落的不断凋敝引起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旅游 等大量外部资本刺激下,古村落的发展境况呈现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明 显分化,如何识别其传统特性与乡土本质在不同实体空间中的真实延续情况,成 为了反馈制定适度刺激与适合于每一个独特实体保护发展的关键。传统性即为古 村落的独特属性,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赋予其的广泛意义与空间想象,是古村落 得以存续的关键。因此,对古村落的传统性的关注是其可持续保护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国内规划界大多停留于对古村落价值意义的发掘与保护开发途径的 探索,而忽视了后开发阶段基于传统性遗留情况的制度与政策的反馈与修正。传 统是立足于历史过程及古村落的认知、感受和判断,是未来古村落发展的重要源 泉。一方面,传统性作为古村落的一项本质属性,其存续状态是古村落区别于一 般乡村地域的重要标识;另一方面,作为古村落的一项得天独厚的资源,传统性 可以为古村落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保障。
一般传统性研究很少涉及古村落这一特定地域,且基于古村落在后开发阶段 亟需一种切实有效的反馈体系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科学适 用的传统性评价方法以树立有关古村落传统性的正确观念并有效建立古村落保 护利用政策制度的反馈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当前国内 规划界缺乏科学适用的乡村性评价方法,以及古村落后开发阶段对现有政策制度 的反馈路径欠缺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包括:
构建步骤,选取待研究的古村落乡村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的古村 落传统性测算模型;
获取步骤,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处理步骤,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计算各古村 落各因子的权重;
加权步骤,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落的各因子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
所述构建步骤,具体为:
选取m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建立由m项因子层构成的传统性评价模 型;m项因子层记为η1,η2,…,ηm,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获取步骤,具体为:
获取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相关人口、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问卷和访谈统 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和规划图集,相关文献资料;
所述处理步骤,具体为:
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到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 的数据特征并确定其价值判断值,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各项因子层 的权重;第j个古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表示为Sij,第i项因子层的权 重表示为Wi,i为正整数,i=1,2,…,m;
所述加权步骤,具体为: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21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所述构建步骤,还包括:
所述评价因子分为主观评价因子和客观评价因子,并依据各评价因子的数据 特征,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三个评分等级,各评分等级的评判标准主要通过参考 现已颁布并实施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 标体系》。
优选地,本发明的传统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所述处理步骤,具体为:
对于客观评价因子,需要依据对各村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 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 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对于 主观评价因子,需要依靠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研获取数据,并需要通过 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判读其数据特征,具体步骤为:
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
U=(u1,u2,…,un)={Ⅰ,Ⅱ,…,N}
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
V=(v1,v2,…,vm)
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 价矩阵R即: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3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古村落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模糊评价矩 阵R,进行如下运算: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32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 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
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Wi,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41
式中,P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权,Q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AHP层次分析赋 权;
P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42
式中,E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E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43
式中,fij表示第j个古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贡献度,fij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44
Qi的计算过程为: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并对矩阵中的 要素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计算结果Qi
所述加权步骤,具体为: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45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所述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包 括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局的 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的规 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变化、 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性、水 体水质、村民生产、生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然性、 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种植作 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中的一种 或多种。
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选取待研究的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的 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处理模块,用于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计算各 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
加权模块,用于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落的各因子进行线性 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乡村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所述编号模块用于:
将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的编号记为j,j=1,2,…,n,j、n为正整数;n 为研究区域内的古村落的数量;
所述构建模块用于:
选取m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建立由m项因子层构成的乡村性评价模 型;m项因子层记为η1,η2,…,ηm,m为正整数;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得到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 的数据特征,用于研判各因子的价值判断值,并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 到各项因子层的权重;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表示为Sij,第 i项因子层的权重表示为Wi,i为正整数,i=1,2,…,m;
所述加权模块用于: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51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所述构建模块还用于:
所述评价因子分为主观评价因子和客观评价因子,并依据各评价因子的数据 特征,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三个评分等级,各评分等级的评判标准主要通过参考 现已颁布并实施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 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对于客观评价因子,需要依据对各村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 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 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对于 主观评价因子,需要依靠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研获取数据,并需要通过 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判读其数据特征,具体步骤为:
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
U=(u1,u2,…,un)={Ⅰ,Ⅱ,…,N}
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
V=(v1,v2,…,vm)
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 价矩阵R即: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6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古村落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模糊评价矩 阵R,进行如下运算: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62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评 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
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Wi,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63
式中,P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权,Q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AHP层次分析赋 权;
P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71
式中,E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E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72
式中,fi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贡献度,fij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73
Qi的计算过程为: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并对矩阵中的 要素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计算结果Qi
所述加权模块用于: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074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所述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包 括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局的 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的规 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变化、 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性、水 体水质、村民生产、生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然性、 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种植作 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中的一种 或多种。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公开了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对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进 行编号;选取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的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 型;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数据、资料;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和分析并计算各传统村落各因子的权重;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 落的各因子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乡村性。本发明首先根据古村落 特征与属性,综合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量化性,选取相关因子,确定传统性评价 指标体系;再获得各个因子的权重;最终,对每项因子进行线性加权计算最终传 统性。本发明从多维角度出发,从构建多要素组合的评价模型着手,针对古村落 这一特定对象筛选多方因子,构建了古村落传统性的专属模型与测算方法,形成 科学全面的传统性评价模型,且方法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不仅弥补了现阶段传 统性定量研究在微观尺度上的欠缺,也为识别古村落传统性特征提供了创新、科 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现阶段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定制提供了保障, 是一种多维要素组合视角的古村落传统性评价方法,由于囊括古村落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多方面,从而使评价结果达到对古村落传统性的高度全面量化的水平; 本发明适用于目前后开发阶段的古村落的价值评估,为反馈现有政策制度提供直 观参考,进而实现对古村落现有制度政策的有效反馈、及时修正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的流程示意 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各项因子层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 形成新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古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包括:
编号步骤S101,对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进行编号,以便于对每一村落进 行分别统计测算与数值标准化处理;(编号步骤仅在针对多个古村落时需要,针 对一个古村落时无需编号)
构建步骤S102,选取待研究的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 的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传统性的延续是古村落作为乡土地域继续存在的关键, 传统性并不是代表着村落落后的属性,而在在现代快速变革的城乡关系中拥有了 不同的意义,它表明了村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活力与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 古村落区别于一般类型乡村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达到可持续保护发展的必要条件 之一;另一方面,长期的交通闭塞所造成的与世隔绝使得古村落完整保留下来了 大量的原始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所形成的独特的、优美的意象是古村落可识别 性的关键所在,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其整体意象的重要构成因素;本发明 实施例对因子的筛选充分考虑传统性内涵、城乡关系及传统村落在生产、生活、 生态等方面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可以选取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内的三大 层面31小项因子层。如图2所示,优选的,所述传统村落乡村性相关因子可以 包括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局 的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的 规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变 化、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性、 水体水质、村民生产、生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然性、 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种植作 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中的一种 或多种;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因子意义及其评分标准可以如表1所示;
表1: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因子意义及评分标准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01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11
(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属于评分标准为高、中、低时,价值判断值Sij赋值为5、 3、1)。
获取步骤S103,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这一步骤用来确定 因子意义及获取途径,获取相关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数据,整理相关数据;
处理步骤S104,对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并计算各传统村落各因 子的权重;
加权步骤S105,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传统村落的各因子进行 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的,所述编号步骤S101,可以具体为:
将研究区域内的各传统村落的编号记为j,j=1,2,…,n,j、n为正整数; n为研究区域内的古村落的数量;
所述构建步骤S102,可以具体为:
选取m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建立由m项因子层构成的传统性评价模 型;m项因子层记为η1,η2,…,ηm,m为正整数;
所述获取步骤S103,可以具体为:
获取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相关统计数据;
在计算各项因子层的权重Wi时,因单纯使用主观赋值或客观赋权均有其局 限性,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利用主客观综合法,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 析得到各项因子层的权重;
所述处理步骤S104,可以具体为:
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得到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数据特征, 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并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各项因子层的权重, 每一项因子层的权重等同于该项因子的权重;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 值判断值表示为Sij,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表示为Wi,i为正整数,i=1,2,…, m;
所述加权步骤S105,可以具体为:
根据各传统村落各项因子层的标准化数据、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传统村落的乡村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21
式中,Ej表示第j个古村落的传统性。
所述构建步骤S102中所选取的因子的评分等级可以根据因子的数据特征来 判断,主要分为三个等级:高(5分)、中(3分)、低(1分),因子的评分 等级越高传统性越强。优选的,所述构建步骤S102,还可以包括:
根据对因子的属性的判断,将各因子分类为主观评价因子和客观评价因子; 例如,因子的数量为31个,主观评价因子包括η15、η16、η19、η31;客观评价因 子包括η1、η2、η3、η4、η5、η6、η7、η8、η9、η10、η11、η12、η13、η14、η17、η18、 η20、η21、η22、η23、η24、η25、η26、η27、η28、η29、η30
优选的,所述处理步骤S104,可以具体为:
评价因子的属性不同,其数据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对于客观评价因子,需要 依据对各村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 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得到 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对于主观评价因子,需要依靠问 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研获取数据,并需要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判读其 数据特征,具体步骤为:
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
U=(u1,u2,…,un)={Ⅰ,Ⅱ,…,N}
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
V=(v1,v2,…,vm)
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 评价矩阵R即: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3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古村落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模糊 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运算: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32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 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
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Wi,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33
式中,P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权,Q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AHP层次分析赋 权;
P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41
式中,E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E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42
式中,fi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贡献度,fij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43
Qi的计算过程为:
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根据层次结构模型 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并对矩阵中的要素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其中,1~9 或其倒数表示两者相比的重要程度,值越大表示一种要素比另一种要素重要更多; 根据对比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越接近0表示结果越一致,得到计算结果Qi;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采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来计算Qi;将传统性作为目 标层,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作为准则层,将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 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局的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 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的规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 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变化、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 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性、水体水质、村民生产、生 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然性、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 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 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作为方案层;
所述加权步骤S105,可以具体为: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标准化数据、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44
式中,Ej表示第j个古村落的传统性。
本发明实施例对因子层的数量不做限定,优选的,m=31。此时有31项因子, 对应31项因子层来对古村落的传统性进行评价。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根据古村落特征与属性,综合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量化性, 选取相关因子,确定传统性评价指标体系;再获得各个因子的权重;最终,对每 项因子进行线性加权计算最终乡村性。本发明实施例从多维角度出发,从构建多 要素组合的评价模型着手,针对古村落这一特定对象筛选多方因子,构建了古村 落传统性的专属模型与测算方法,形成科学全面的古村落传统性评价模型,且方 法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不仅弥补了现阶段古村落传统性定量研究在微观尺度上 的欠缺,也为识别古村落传统性特征提供了创新、科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现阶段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定制提供了保障,是一种多维要素组合视角的 古村落传统性评价方法,由于多项因子可以囊括古村落生产、生活、生态多方面, 从而使评价结果达到对古村落传统性的高度全面量化的水平;本发明实施例适用 于目前后开发阶段的古村落的价值评估,为反馈现有政策制度提供直观参考,进而实现对古村落现有制度政策的有效反馈、及时修正的目的,能够指导古村落保 护与发展政策制定与相应调整,具有现实意义与使用价值,也为目前古村落传统 性研究提供了有益思路,传统性并非是村落落后的属性,以削弱传统性为目的的 看法较为偏颇,对古村落这类乡村实体来说,传统性是其持续存在并保持存在意 义的关键。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可以为:
步骤1:将研究区域苏州市域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编号n;本范围内研究对 象共计10个,即n=1,2,3,···,10,均位于吴中区。
步骤2:选取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素,建立多项因子组成的传统性评价模型, 选取了包括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三大项31小项因子层,如图 2所示。
步骤3:确定因子意义及获取途径,获取相关人口、经济、社会统计数据, 问卷和访谈数据,古村落卫星遥感影像和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整理 相关数据和资料。
步骤4:在由10个古村落作为评价对象,31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作为 评价因子构成的评价模型中,i表示第i个评价因子,j表示第j个评价对象。由 于各因子属性各异,因此采用不同方法研判因子的数据特征,确定因子的评分等 级,得到因子的价值判断值Sij
权重计算中,依据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61
得到fij的值。
依据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62
可求得每个因子的熵,依据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63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64
可得到熵值法所求的31个因子的权重。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Qi,借助yaahp层次分析软件,首先建立层 次结构模型;将传统性作为目标层,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作为准则 层,将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 局的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 的规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 变化、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 性、水体水质、村民生产、生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 然性、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 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作 作为方案层;
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两两对比其重要程度,1~9或其倒数表示两者相比的 重要程度,值越大表示一种要素比另一种要素重要更多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计算结果Qi
最终依据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65
得出31个因子层的权重。
步骤5:依据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66
对每个古村落的各因子层进行线性加权,计 算其整体传统性;式中,Ej表示第j个古村落的传统性,Wi表示各项传统性相关 因子的权重,Sij为各古村落传统性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提供了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与之相对应的, 本申请还提供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由于装置实施例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 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下述描述的装 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包括:
编号模块201,用于对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进行编号;
构建模块202,用于选取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的古村 落传统性测算模型;
获取模块203,用于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和 规划图集、文献资料等;
处理模块204,用于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计 算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
加权模块205,用于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落的各因子进行 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乡村性。
优选的,所述编号模块201可以用于:
将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的编号记为j,j=1,2,…,n,j、n为正整数;n 为研究区域内的古村落的数量;
所述构建模块202可以用于:
选取m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建立由m项因子层构成的古村落传统性 评价模型;m项因子层记为η1,η2,…,ηm,m为正整数;
所述获取模块203可以用于:
获取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相关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和规划图集、文献 资料等;
所述处理模块204可以用于:
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得到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 的价值判断值,并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各项因子层的权重;第j个 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表示为Sij,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表示为Wi, i为正整数,i=1,2,…,m;
所述加权模块205可以用于:
根据各传统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71
式中,Ej表示第j个古村落的传统性。
优选的,所述构建模块202还可以用于: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属性,可将评价因子分为主观评价因子和客观评价因子, 并依据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三个评分等级,各评分等级 的评判标准主要通过参考现已颁布并实施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尽可能做 到严格、准确的释义。
优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04可以用于:
评价因子的属性不同,其数据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对于客观评价因子,需要 依据对各村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 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得到 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对于主观评价因子,需要依靠问 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研获取数据,并需要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判读其 数据特征,具体步骤为:
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
U=(u1,u2,…,un)={Ⅰ,Ⅱ,…,N}
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
V=(v1,v2,…,vm)
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 评价矩阵R即: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8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古村落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模糊 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运算: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82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 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
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Wi,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91
式中,P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权,Q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AHP层次分析赋 权;
P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92
式中,E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E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93
式中,fij表示第j个古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贡献度,fij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94
Qi的计算过程为: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并对矩阵中的 要素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计算结果Qi
所述加权模块205可以用于: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 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BDA0002382456710000195
式中,Ej表示第j个古村落的传统性。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根据古村落特征与属性,综合数据的可获取性、可量化性, 选取相关因子,确定古村落传统性评价指标体系;再获得各个因子的权重;最终, 对每项因子进行线性加权计算最终传统性。本发明实施例从多维角度出发,从构 建多要素组合的评价模型着手,针对古村落这一特定对象筛选多方因子,构建了 古村落传统性的专属模型与测算方法,形成科学全面的乡村性评价模型,且方法 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不仅弥补了现阶段乡村性定量研究在微观尺度上的欠缺, 也为识别古村落传统性特征提供了创新、科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现阶段古村落的 保护与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定制提供了保障,是一种多维要素组合视角的古村落传 统性评价方法,由于多项因子可以囊括古村落生产、生活、生态多方面,从而使 评价结果达到对古村落传统性的高度全面量化的水平;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目前 后开发阶段的古村落的价值评估,为反馈现有政策制度提供直观参考,进而实现 对传统村落现有制度政策的有效反馈、及时修正的目的,能够指导传统村落保护 与发展政策制定与相应调整,具有现实意义与使用价值,也为目前传统性研究提 供了有益思路,传统性并非是古村落落后的属性,以削弱传统性为目的的看法较 为偏颇,对古村落这类乡村实体来说,传统性是其持续存在并保持存在意义的关 键。
本发明从使用目的上,效能上,进步及新颖性等观点进行阐述,其具有的实 用进步性,己符合专利法所强调的功能增进及使用要件,本发明以上的说明及附 图,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非以此局限本发明,因此,凡一切与本发 明构造,装置,待征等近似、雷同的,即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替 换或修饰等,皆应属本发明的专利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 以相互组合。尽管本发明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描述,明显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 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可进行各个条件的适当变化。可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 述实施方案,而归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其包括所述每个因素的等同替换。对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 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 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步骤,选取待研究的古村落乡村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的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
获取步骤,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处理步骤,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计算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
加权步骤,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落的各因子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建步骤,具体为:
选取m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建立由m项因子层构成的传统性评价模型;m项因子层记为η1,η2,…,ηm,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获取步骤,具体为:
获取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相关人口、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问卷和访谈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和规划图集,相关文献资料;
所述处理步骤,具体为:
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到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数据特征并确定其价值判断值,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各项因子层的权重;第j个古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表示为Sij,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表示为Wi,i为正整数,i=1,2,…,m;
所述加权步骤,具体为: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11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步骤,还包括:
所述评价因子分为主观评价因子和客观评价因子,并依据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三个评分等级,各评分等级的评判标准主要通过参考现已颁布并实施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统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步骤,具体为:
对于客观评价因子,需要依据对各村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对于主观评价因子,需要依靠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研获取数据,并需要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判读其数据特征,具体步骤为:
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
U=(u1,u2,…,un)={Ⅰ,Ⅱ,…,N}
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
V=(v1,v2,…,vm)
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即: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2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古村落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运算: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22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
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Wi,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23
式中,P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权,Q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AHP层次分析赋权;
P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31
式中,E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E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32
式中,fij表示第j个古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贡献度,fij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33
Qi的计算过程为: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并对矩阵中的要素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计算结果Qi
所述加权步骤,具体为: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34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包括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局的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的规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变化、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性、水体水质、村民生产、生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然性、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中的一种或多种。
6.一种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选取待研究的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构建多项因子组成的古村落传统性测算模型;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古村落各因子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处理模块,用于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计算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
加权模块,用于根据各古村落各因子的权重,对各古村落的各因子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乡村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号模块用于:
将研究区域内的各古村落的编号记为j,j=1,2,…,n,j、n为正整数;n为研究区域内的古村落的数量;
所述构建模块用于:
选取m个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建立由m项因子层构成的乡村性评价模型;m项因子层记为η1,η2,…,ηm,m为正整数;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对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得到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数据特征,用于研判各因子的价值判断值,并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各项因子层的权重;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表示为Sij,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表示为Wi,i为正整数,i=1,2,…,m;
所述加权模块用于: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41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模块还用于:
所述评价因子分为主观评价因子和客观评价因子,并依据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三个评分等级,各评分等级的评判标准主要通过参考现已颁布并实施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对于客观评价因子,需要依据对各村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规划图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数据特征,进而确定其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对于主观评价因子,需要依靠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研获取数据,并需要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来判读其数据特征,具体步骤为:
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
U=(u1,u2,…,un)={Ⅰ,Ⅱ,…,N}
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
V=(v1,v2,…,vm)
可根据评价等级论域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即: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51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古村落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运算: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52
将B中结果做正规化处理,依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评分等级,得到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Sij
利用熵值法与AHP层次分析得到第i项因子层的权重Wi,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61
式中,P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权,Q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AHP层次分析赋权;
P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62
式中,Ei表示第i项因子层的熵,Ei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63
式中,fi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第i项因子层的贡献度,fij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64
Qi的计算过程为: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并对矩阵中的要素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计算结果Qi
所述加权模块用于:
根据各古村落各项因子层的价值判断值、各项因子层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量化计算各古村落的传统性,公式为:
Figure FDA0002382456700000065
式中,Ej表示第j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性。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古村落传统性相关因子包括聚落类型、聚落形成年代、聚落选址与布局、聚落形态的完整性、街巷格局的完整性、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的地面铺装、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传统建筑的规模、建筑组合的典型性、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建筑功能的延续性、村落人口变化、原住村民比例、传统民俗与节庆习俗延续、传统宗族关系保持、山体完整性、水体水质、村民生产、生活与水系的紧密度、植被的本土性、农田景观的自然性、人工生态空间的协调性、主导产业、农业用地特征、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工业规模、工业类型、旅游商业化、旅游业干扰性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2010087135.1A 2020-02-11 2020-02-11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4016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7135.1A CN111401683B (zh) 2020-02-11 2020-02-11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7135.1A CN111401683B (zh) 2020-02-11 2020-02-11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1683A true CN111401683A (zh) 2020-07-10
CN111401683B CN111401683B (zh) 2023-12-29

Family

ID=71428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7135.1A Active CN111401683B (zh) 2020-02-11 2020-02-11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0168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6543A (zh) * 2023-11-10 2023-12-15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藏羌传统村落最佳观景路线规划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1171A (zh) * 2014-04-18 2014-08-06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一种输电设备状态评估方法
US20160145994A1 (en) * 2014-11-20 2016-05-26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Device for Water Breakthrough Risk of Production Wells in Aquifer Drive Gas Reservoirs
CN107679703A (zh) * 2017-09-08 2018-02-09 天津大学 一种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CN109165835A (zh) * 2018-08-14 2019-01-08 苏州科技大学 传统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1171A (zh) * 2014-04-18 2014-08-06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一种输电设备状态评估方法
US20160145994A1 (en) * 2014-11-20 2016-05-26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Device for Water Breakthrough Risk of Production Wells in Aquifer Drive Gas Reservoirs
CN107679703A (zh) * 2017-09-08 2018-02-09 天津大学 一种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CN109165835A (zh) * 2018-08-14 2019-01-08 苏州科技大学 传统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6543A (zh) * 2023-11-10 2023-12-15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藏羌传统村落最佳观景路线规划方法
CN117236543B (zh) * 2023-11-10 2024-02-02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藏羌传统村落最佳观景路线规划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1683B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ang et al. Mixed-cell cellular automata: A new approach for simul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mixed land use structures
Mears et al. Greenspac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health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using landscape metrics in Sheffield, UK
Li et 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Indicators,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applications
Guyot et al. The urban form of Brussels from the street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vegetation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urban fabric
Baker et al. A combined approach to classifying land surface cover of urban domestic gardens using citizen science data and high resolution image analysis
Lin et al. Fin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upply–demand mismatches and matches of urban green space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a spatial filtering tool
Rezvani et al. Developing small cities by promoting village to town and its effects on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Caglayan et al. Mapping of recreation suitability in the Belgrad Forest Stands
Zhu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a reformed urban district: A scenario-based study in Hong Kong
Liao et al. Identifying critical area of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and demand at different scales based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sessment and SOFM neural network
Shapira et al. Combin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in search of expert consensus in green corridors development management
Yi et al. Difference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before and afte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N114529154A (zh) 人口规模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预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Wan et al. Constructing the quality measurement model of street spa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Old Town in Wuhan
CN116822798B (zh) 一种用于城乡风貌特色塑造的区域地方性度量方法
CN111401683A (zh) 古村落传统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Guo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rural natural landscape among youth group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ree villages around Hefei
Purwohandoyo et al. Spatial Multi-Criterion Analysis (SMCA) to Determine the Suitability of Green Open Space (GOS) at Kalurahan Wonokromo, Special Region of Yogyakarta
CN109165835A (zh) 传统村落乡村性的测算方法及装置
Hodgson et al. Demographic Change in the Upper Tsitsa Catchment: The Integration of Census and Land Cover Data for 2001 and 2011
Sausan et al. 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Yogyakarta, Indonesia
Shi et al. Creating a monetization-SolVES model to visualize the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for promoting landscape conservation
Qin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de of human settlement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a case study of Jilin Province
Zhao et al. Mapping urban land type with multi-source geospatial big data: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hina
Deng et al. Automated and refined wetland mapping of Dongting Lake using migrated training samples based on temporally dense Sentinel 1/2 imag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