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9509B -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9509B
CN111399509B CN202010215122.8A CN202010215122A CN111399509B CN 111399509 B CN111399509 B CN 111399509B CN 202010215122 A CN202010215122 A CN 202010215122A CN 111399509 B CN111399509 B CN 111399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subsystem
robot subsystem
speed
subsyste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51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99509A (zh
Inventor
陈建魁
岳晓
金卓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21512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995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99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9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99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9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or al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automatic pilot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3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speed control of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or al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automatic pilot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14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 accordance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criteria, e.g. avoiding hazardous area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or al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automatic pilot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a learning proces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or al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automatic pilot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76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using signals provided by a source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控制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1)在多个机器人子系统中任选两个机器人子系统构成协商领航层,剩余的机器人子系统构成跟随层;(2)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同时接收指令后根据工件的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3)分别计算得到速度控制量;(4)协商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5)分别对各自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运行;同时,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以保证自身与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控制。本发明提高了利用效率,节约了大量成本,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控制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使用于智能工厂物料转运和智能仓储物料货物转运工作中。其中,智能移动机器人种类繁多、功能完备,它们在物料自动配送、自动转运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为智能工厂和仓储系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在一些大工件转运的应用环境中,现有的智能机器人无法进行单台作业,对大工件货物进行搬运,必须通过两台甚至更多的机器人一起工作才有可能实现货物的转运。所以对多台机器人进行协同作业控制,实现了机器人共同搬运大型工件货物,且可以满足实际工况的需要。
现有的多台移动机器人协同搬运货物时,多依靠工装将机器人进行柔性连接,或者使用拖车进行辅助搬运,这样被动跟随的机器人没有智能而言,这样的方法也使得机器人搬运系统缺乏灵活性,并且工装成本也较高。在协同工作的机器人系统中,移动机器人的轮子大多采用麦克纳姆轮,依靠轮子的平移特性,多台机器人也可以进行一致的移动,但是在遇到转弯的情况下就难以应付,故亟需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及改进,以满足目前日益提高的工艺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在对多移动机器人在智能工厂中的协同作业模式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其一方面对于单智能移动机器人采用各类传感器模块来准确采集环境障碍信息和自身运行信息等在内的多种数据,另一方面还经过专门设计的控制决策算法来实现多移动机器人之间的沟通协商,进而达到协同搬运工件行走的目的,因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合得到加大扩展,为多台移动机器人协同搬运大工件的作业提供了有效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多个机器人子系统中任选两个机器人子系统构成协商领航层,剩余的机器人子系统构成跟随层;其中被选中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分别命名为机器人子系统1及机器人子系统2,且两者用于协商领航,其余机器人子系统跟随以协同搬运;
(2)下发搬运指令到每个机器人子系统,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同时接收指令后根据工件的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
(3)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分别依据各自的路径规划及位姿计算得到速度控制量;
(4)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或者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获取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或者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姿及速度控制量,并将获取的数据与自身位姿及速度控制量进行对比计算,以协商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
(5)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分别依据所述共同速度对各自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运行;同时,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以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为目标以保证自身与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控制,由此多个机器人子系统协同完成工件转运。
进一步地,机器人子系统1依据接收到的搬运指令来确定工件搬运的目的位姿[xg,ygg],继而通过信息分析计算得到自身需到达的目标位姿[x1g,y1g1g],目标位姿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机器人子系统2同理:
当机器人子系统1位于前端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1
当机器人子系统1位于后端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2
式中,[xg,ygg]为调度系统所要求货物放置的位置姿态,即目的位姿;d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支撑货架到工件中心的距离。
进一步地,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根据自身的位姿信息及需到达的目标位姿进行路径f(x,y)的规划和行驶速度V的规划,行驶速度V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
(i)当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3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4
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5
(ii)当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6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7
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8
其中,V0为针对轮式机器人预设的减速截止速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9
且表示对应的减速时间,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10
表示对应的减速距离,t表示时间变量;Vmax和amax分别为针对轮式机器人预设的行驶最大速度和行驶最大加速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311
为机器人的剩余行驶距离;(xg,yg)和(x,y)分别为目标坐标和机器人当前位置坐标。
进一步地,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以自身位姿与规划路径f(x,y)上点的误差为输入,并按照行驶速度V计算出使得机器人子系统按照规划路径进行运动的左右车轮速度控制量[vl,vr],速度控制量[vl,vr]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41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42
其中,V为机器人的行驶速度,机器人子系统的规划模块已进行规划;L为机器人左右车轮之间的距离;k1和k2为控制参数,其值是依据实际情况在0.1至2之间进行调整的;Δy为机器人当前位置与预设轨迹的横向误差;Δθ为机器人当前姿态与追踪点姿态的角度差值。
进一步地,机器人子系统1首先由自身坐标[x1,y1]和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置[x2,y2]计算出工件货物的角度α;然后利用自身的姿态角度θ1和速度控制量[v1l,v1r]以及机器人子系统2的姿态角度θ2和速度控制量[v2l,v2r]分别计算出自身在工件货物方向上的分速度V1和机器人子系统2在工件方向上的分速度V2;通过协商算法使V1和V2趋于一致,以得到相同的分速度VZ
进一步地,协商算法采用以下公式进行:
(i)当V1≠0且V2≠0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43
(ii)当V1=0或V2=0时,Vz=0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44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45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46
其中,[x1,y1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姿;[x2,y22]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姿;[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速度控制量;[v2l,v2r]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速度控制量;α为工件货物的姿态角度;V1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2为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Z为经过协商之后,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均要在连线方向上达到的速度。
进一步地,机器人子系统1采用以下公式对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机器人子系统2同理;
(i)当V1=0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51
(ii)当V2=0时,
若cos(θ1-α)≠0,则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52
若cos(θ1-α)=0,则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53
(iii)当V1≠0且V2≠0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54
其中,[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原速度控制量;d为两机器人子系统搬运货物时相距的距离;L为机器人子系统的左右车轮距离;VZ为协商速度;V1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2为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θ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姿态角度;α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的角度。
进一步地,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首先计算自身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方向上的跟随速度;之后,对自身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方向上的跟随速度进行补偿;接着,依据自身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跟随分速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55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56
计算得到自身的最终输出动作控制量[Vkl,Vkr]。
进一步地,最终输出动作控制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61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62
其中,kp为控制参数,其值依据实际情况在0.1到2之间进行调整;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63
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064
为机器人子系统2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调度系统及多个机器人子系统,所述调度系统用于给所述机器人子系统发送搬运指令;多个所述机器人子系统是采用如上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来协同转运工件的;
多个所述机器人子系统分别构成协商领航层及跟随层,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用于接收搬运指令后根据工件的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进而计算得到速度控制量,并相互协商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由此对各自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运行;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用于以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为目标以保证自身与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控制,由此实现多个机器人子系统协同完成工件转运。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涉及的机器人子系统可以为智能小车,智能小车皆有单独作业的能力,为标准的背驮式轮式智能小车,在平时搬运工件货物时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在需要大工件搬运时又可以组合协同进行搬运,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
2.所述控制方法中没有特殊的辅助搬运工装或者保证工件不会掉落的特殊工装,仅仅依靠多个机器人的协作控制算法即可实现大工件的协同搬运,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节约了大量成本。
3.机器人子系统可以绕自身的托举装置中心进行旋转,在搬运过程中每个机器人子系统与搬运工件之间的夹角可以浮动变化,如此使得机器人子系统的运动路线更加灵活,搬运行走过程中的路径也更加灵活多变,可以适应直线、圆弧的多种路线。
4.在本控制方法中,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使用了协商修正的控制算法,该控制算法利用机器人子系统本身的速度控制量进行协商决策,在两个机器人子系统各自追踪路径的基础上进行速度的协商从而保证工件的协同搬运,在本控制算法中采用了各退一步的折中算法,即保证了各个机器人子系统的利益也符合了协同任务的利益,使得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在本控制方法中,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的最终控制量的得出由初始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得来,修正的过程考虑了另一台协作机器人子系统的速度控制量,本控制方法中对修正的各种情况均予以考虑并得出了较好的修正方法,使双车系统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环境。
6.在本控制方法中,双车领航、多车跟随的决策方法可无视队形的计算模型,对不同的编队模型具有普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构建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的机器人子系统组成的模块及决策分层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移动机器人搬运大工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3是发明提供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涉及的协商领航层机器人子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4是图3中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涉及的跟随层机器人子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协商领航层双车系统速度协商计算的数据模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协商领航层单台移动机器人确定自身速度控制量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协商领航层双移动机器人的协商控制作业流程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10-通信模块,20-感知模块,30-规划模块,40-决策控制模块,50-执行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7,本发明提供的多移动机器人转运协同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多个机器人子系统中任选两个机器人子系统构成协商领航层,剩余的机器人子系统构成跟随层;其中被选中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分别为机器人子系统1及机器人子系统2,且两者用于协商领航,其余机器人子系统跟随以协同搬运。
具体地,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多个机器人子系统及调度系统,所述调度系统用于给所述机器人子系统发送搬运指令,所述机器人子系统的数量大于等于2,任选其中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构成协商领航层,该两个机器人子系统分别为机器人子系统1及机器人子系统2;剩余的机器人子系统为跟随层(用机器人子系统3到n表示),如此形成双车协商领航、多车跟随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搬运的决策控制方法。其中,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进行各自的路径规划和控制,并经过动作协作完成两个机器人子系统的协同运行,而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则以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为目标保证自身与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决策控制。
每个机器人子系统包括通信模块10、感知模块20、规划模块30、决策控制模块40及执行模块50,所述通信模块10包括两层数据交互结构,上层主要对中央调度系统进行数据收发,包括但不限于工件起始位置姿态[x0,y00],工件目标位置姿态[xg,ygg],上层通信数据主要发送给所述规划模块30作为路径规划的输入信息;下层主要面向相互协作的机器人子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交互,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子系统自身的位置姿态[x,y,θ]和速度控制量[vl,vr](左右驱动轮的速度),下层通信数据主要发送给所述决策控制模块40作为决策判断和控制的输入,并同时向其他机器人子系统发送相关信息;
该感知模块20包括位置姿态感知单元及障碍物感知单元,其中所述位置姿态感知单元包括装于机器人前后位置的感知传感器,通过扫描环境信息确定机器人子系统自身在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姿态[x,y,θ],并将所得位姿信息传输至所述决策控制模块40作为自身动作控制的输入信息;其中,所述障碍物感知单元包括安装于机器人四周位置的传感器,以对机器人周边物体进行观察,进而确定可能出现的障碍物位置及尺寸信息,所得环境及障碍物信息传输至所述规划模块30作为机器人轨迹动作规划的输入信息。
该规划模块30主要为机器人子系统自身进行轨迹规划。首先,依据工件起始位姿信息[x0,y00]和终点位姿信息[xg,ygg]计算出机器人子系统本身所需的搬运位置姿态和放货位置姿态;然后根据工件起始和终止的位置姿态对机器人子系统进行轨迹规划,并结合障碍物信息合理进行避障路径设计。
该决策控制模块40主要包括动作控制单元、协商决策单元、动作修正单元3个单元,其中,所述动作控制单元主要利用机器人子系统的实时位姿信息[x,y,θ]和预设轨迹上点的误差计算出使机器人回到预定轨迹上来的动作控制量[vl,vr](机器人左右车轮速度);所述协商决策单元则通过获取协作机器人子系统的位姿信息[x',y',θ']和速度控制量[vl',vr'],使用协商算法计算出自身的合理协作搬运速度Vz;所述动作修正单元则利用Vz对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得到最终的速度控制量[Vl,Vr](机器人左右车轮速度)。
该执行模块50包括举升机构和左右行走驱动电机,举升机构主要用于抬升支架进而将工件搬运起来,每个机器人子系统可以相对于举升台的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使工件运输过程中更加灵活;左右行走驱动电机接收控制模块的控制指令,驱动轮子进行转动行走,从而使机器人子系统搬运前行。
轮式的机器人子系统优选差速式小车,其中左右轮为独立驱动的主动轮、前后轮为两个万向从动轮,以此方式提供动力进行转动使机器人前进后退,并可实现在垂直平面内转动以改变方向。该方法使得仅能独立工作的智能轮式移动小车在不需要特定工装的支持下就可以进行多车协同搬运大型工件,并保证运输过程中货物不掉落,提升了智能工厂中移动机器人使用的灵活性。
步骤二,下发搬运指令到每个机器人子系统,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同时接收指令后根据工件的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
步骤三,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分别依据各自的路径规划及位姿计算得到速度控制量。
步骤四,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或者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获取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或者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姿及速度控制量,并将获取的数据与自身位姿及速度控制量进行对比计算,以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
步骤五,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分别依据所述共同速度对各自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运行;同时,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以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为目标以保证自身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控制,由此多个机器人子系统协同完成工件转运。
其中,请参阅图3,所述协商领航层的决策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1)确定终点位姿。
机器人子系统的通信模块接收调度系统的任务指令,明确工件要搬运到的位置及其姿态[xg,ygg],通过信息分析计算机器人子系统需要到达的终点位置[x1g,y1g1g]或[x2g,y2g2g]。
其中,目标位置姿态优选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以机器人子系统1为例):
当机器人子系统1位于前端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11
当机器人子系统1位于后端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12
式中,[xg,ygg]为调度系统所要求货物放置的位置姿态;d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支撑货架到工件中心的距离。
(1.2)规划行驶路径。
机器人子系统的规划模块根据自身的位姿信息和需要到达的终点位姿信息进行路径f(x,y)的规划和行驶速度V的规划,其中规划速度V优选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
(i)当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1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2
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3
(ii)当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4
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5
其中,V0为针对轮式机器人预设的减速截止速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6
表示对应的减速时间,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7
表示对应的减速距离,t表示时间变量;Vmax和amax分别为针对轮式机器人预设的行驶最大速度和行驶最大加速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8
为机器人的剩余行驶距离;(xg,yg)和(x,y)分别为目标坐标和机器人当前位置坐标。
(1.3)轨迹跟踪控制。
请参阅图6,机器人子系统的控制决策模块以自身位姿与规划路径f(x,y)上点的误差为输入,并按照特定的行驶速度V,计算出使得机器人子系统可以按照规划路径进行运动的左右车轮速度控制量[vl,vr]。
其中,速度控制量[vl,vr]优选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9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210
其中,V为机器人的行驶速度(规划模块已进行规划);L为机器人左右车轮之间的距离;k1和k2为控制参数可依据实际情况在0.1至2之间进行调整;Δy为机器人当前位置与预设轨迹的横向误差;Δθ为机器人当前姿态与追踪点姿态的角度差值。
(1.4)动作协商。
请参阅图5,机器人子系统的通信模块获取协作机器人子系统的位姿和速度控制量信息,决策控制模块利用这些信息与自身姿态和速度控制量进行对比计算,确定在工件方向上的共同速度,以保证工件稳定运输。以机器人子系统1为例,首先由自身坐标[x1,y1]和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置[x2,y2]计算出工件货物的角度α;然后利用自身的姿态角度θ1和速度控制量[v1l,v1r]以及机器人子系统2的姿态角度θ2和速度控制量[v2l,v2r]分别计算出自身在工件货物方向上的分速度V1和机器人子系统2在工件方向上的分速度V2;通过协商算法使V1和V2趋于一致,得到相同的分速度VZ
其中,协商算法优选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i)当V1≠0且V2≠0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31
(ii)当V1=0或V2=0时,Vz=0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32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33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34
其中,[x1,y1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姿;[x2,y22]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姿;[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速度控制量;[v2l,v2r]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速度控制量;α为工件货物的姿态角度;V1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2为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Z为经过协商之后,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均要在连线方向上达到的速度。
(1.5)动作修正。
机器人子系统的控制决策模块对机器人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的目的,通过协商得出的一致速度VZ来调整机器人子系统本身的速度控制量得出修正后的控制动作[V1l,V1r]或[V2l,V2r],由此即可满足各个机器人子系统的循迹要求又可保证两个机器人子系统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变,达成协同一致的搬运工件任务。
其中,修正控制速度[Vl,Vr]优选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以机器人子系统1为例):
(i)当V1=0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41
(ii)当V2=0时,
若cos(θ1-α)≠0,则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42
若cos(θ1-α)=0,则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43
(iii)当V1≠0且V2≠0时,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44
其中,[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原速度控制量;d为两机器人子系统搬运货物时相距的距离;L为机器人子系统的左右车轮距离;VZ为协商速度;V1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2为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θ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姿态角度;α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的角度。机器人子系统2的相关计算与上面相同。
(1.6)动作执行。
机器人子系统的控制决策模块将修正的速度控制量传输至执行模块的驱动电机,控制电机转动进行协同搬运工作。
(1.7)重复步骤(1.3)至步骤(1.6)直至机器人子系统到达目的地。
请参阅图4,跟随层的决策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用机器人子系统k表示跟随层的一个机器人子系统):
(2.1)计算机器人子系统k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方向上的跟随速度
机器人子系统k的通信模块获取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姿信息[x1,y11]、[x2,y22]和两个机器人子系统输出的动作控制量[V1l,V1r]、[V2l,V2r],以此计算出机器人子系统k在与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跟随分速度v1和v2
其中,跟随分速度优选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51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52
其中,[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输出动作控制量;[V2l,V2r]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输出动作控制量;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53
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54
为机器人子系统2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x1,y11]、[x2,y22]和[xk,ykk]分别为机器人子系统1、机器人子系统2和机器人子系统k的位姿信息。
(2.2)补偿机器人子系统k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方向上的跟随速度。
机器人子系统k的决策控制模块通过计算机器人子系统k与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的当前距离d1t、d2t和初始队形距离d1o、d2o的差值Δd1和Δd2,以对上一步计算的控制量v1和v2进行补偿而得到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55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56
以保证机器人子系统k与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的相对距离位置。
其中,补偿后的跟随分速度优选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1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2
其中,k1和k2为控制参数,其值可依据实际情况在0.1到2之间进行调整;d1o为机器人子系统k与机器人子系统1初始的距离;d2o为机器人子系统k与机器人子系统2初始的距离。
(2.3)计算机器人子系统k的输出动作控制量
依据机器人子系统k在机器人子系统1、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跟随分速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8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7
计算得出机器人子系统k的最终输出动作控制量[Vkl,Vkr]。
其中,最终输出动作控制量优选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3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4
其中,kp为控制参数,其值可依据实际情况在0.1到2之间进行调整;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5
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Figure BDA0002424142760000166
为机器人子系统2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本实施方式中,首先由调度系统下发搬运指令至每台机器人子系统,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同时接收指令后根据工件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然后在每个控制指令周期内,每台机器人子系统首先根据自己的规划轨迹和位姿进行速度控制量计算,然后经通信模块获得协作机器人子系统的位姿和速度控制量,利用协商控制算法进行对比协商以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接下来便依据协商的速度对自身的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获得最终的速度控制量。机器人子系统行走后判断是否到达目的地,当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均达到各自的目的地时流程结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多个机器人子系统中任选两个机器人子系统构成协商领航层,剩余的机器人子系统构成跟随层;其中被选中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分别命名为机器人子系统1及机器人子系统2,且两者用于协商领航,其余机器人子系统跟随以协同搬运;
(2)下发搬运指令到每个机器人子系统,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同时接收指令后根据工件的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
(3)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分别依据各自的路径规划及位姿计算得到速度控制量;
(4)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或者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获取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或者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姿及速度控制量,并将获取的数据与自身位姿及速度控制量进行对比计算,以协商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
(5)所述机器人子系统1及所述机器人子系统2分别依据所述共同速度对各自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运行;同时,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以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为目标以保证自身与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控制,由此多个机器人子系统协同完成工件转运;
机器人子系统1或机器人子系统2依据接收到的搬运指令来确定工件搬运的目的位姿[xg,ygg],继而通过信息分析计算得到自身需到达的目标位姿[x1g,y1g1g]或[x2g,y2g2g],其中,机器人子系统1的目标位姿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当机器人子系统1位于前端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1
当机器人子系统1位于后端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2
式中,[xg,ygg]为调度系统所要求货物放置的位置姿态,即目的位姿;d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支撑货架到工件中心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根据自身的位姿信息及需到达的目标位姿进行路径f(x,y)的规划和行驶速度V的规划,行驶速度V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
(i)当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3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4
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5
(ii)当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6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7
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8
其中,V0为针对轮式机器人预设的减速截止速度,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9
且表示对应的减速时间,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10
表示对应的减速距离,t表示时间变量;Vmax和amax分别为针对轮式机器人预设的行驶最大速度和行驶最大加速度;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211
为机器人的剩余行驶距离;(xg,yg)和(x,y)分别为目标坐标和机器人当前位置坐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以自身位姿与规划路径f(x,y)上点的误差为输入,并按照行驶速度V计算出使得机器人子系统按照规划路径进行运动的左右车轮速度控制量[vl,vr],速度控制量[vl,vr]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得出: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31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32
其中,V为机器人的行驶速度,机器人子系统的规划模块已进行规划;L为机器人左右车轮之间的距离;k1和k2为控制参数,其值依据实际情况在0.1至2之间进行调整;Δy为机器人当前位置与预设轨迹的横向误差;Δθ为机器人当前姿态与追踪点姿态的角度差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器人子系统1或2首先由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置[x1,y1]和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置[x2,y2]计算出工件货物的角度α;然后利用机器人子系统1的姿态角度θ1和速度控制量[v1l,v1r]以及机器人子系统2的姿态角度θ2和速度控制量[v2l,v2r]分别计算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与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分速度V1和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与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分速度V2;通过协商算法使V1和V2趋于一致,以得到相同的分速度VZ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协商算法采用以下公式进行:
(i)当V1≠0且V2≠0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33
(ii)当V1=0或V2=0时,Vz=0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34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35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36
其中,[x1,y1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位姿;[x2,y22]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位姿;[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速度控制量;[v2l,v2r]为机器人子系统2的速度控制量;α为工件货物的姿态角度;V1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2为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Z为经过协商之后,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均要在连线方向上达到的速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器人子系统1采用以下公式对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机器人子系统2同理;
(i)当V1=0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41
(ii)当V2=0时,
若cos(θ1-α)≠0,则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42
若cos(θ1-α)=0,则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43
(iii)当V1≠0且V2≠0时,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44
其中,[v1l,v1r]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原速度控制量;d为两机器人子系统搬运货物时相距的距离;L为机器人子系统的左右车轮距离;VZ为协商速度;V1为机器人子系统1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V2为机器人子系统2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速度;θ1为机器人子系统1的姿态角度;α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的角度。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首先计算自身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方向上的跟随速度;之后,对自身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方向上的跟随速度进行补偿;接着,依据自身在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2连线方向上的跟随分速度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55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56
计算得到自身的最终输出动作控制量[Vkl,Vkr]。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最终输出动作控制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51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52
其中,kp为控制参数,其值依据实际情况在0.1到2之间进行调整;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53
为机器人子系统1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Figure FDA0002953435880000054
为机器人子系统2和机器人子系统k连线的角度。
9.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调度系统及多个机器人子系统,所述调度系统用于给所述机器人子系统发送搬运指令;多个所述机器人子系统是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来协同转运工件的;
多个所述机器人子系统分别构成协商领航层及跟随层,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用于接收搬运指令后根据工件的目的地分别计算各自的目标位姿,并依据环境信息进行路径规划,进而计算得到速度控制量,并相互协商确定沿工件方向的共同速度,由此对各自原速度控制量进行修正以达到协同运行;跟随层的机器人子系统用于以协商领航层的机器人子系统为目标以保证自身与协商领航层的两个机器人子系统的相对距离不变而进行动作控制,由此实现多个机器人子系统协同完成工件转运。
CN202010215122.8A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13995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5122.8A CN111399509B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5122.8A CN111399509B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9509A CN111399509A (zh) 2020-07-10
CN111399509B true CN111399509B (zh) 2021-04-20

Family

ID=71436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5122.8A Active CN111399509B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995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6018A (zh) * 2020-07-16 2021-01-22 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调度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68576B (zh) * 2020-07-21 2022-07-1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任务分级时序优化的水下无人艇-双机械臂协同控制方法
CN112817311B (zh) * 2020-12-31 2023-05-09 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车协同运动方法
WO2022166067A1 (zh) * 2021-02-04 2022-08-11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多机重载搬运机器人协同牵引的系统与方法
CN113003229B (zh) * 2021-02-26 2023-03-24 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异构特性大型装备多智能体协同自主转运系统
CN113031595B (zh) * 2021-02-26 2023-02-03 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协同转运实时在线位姿补偿控制方法
CN114237221A (zh) * 2021-11-16 2022-03-25 山东大学 基于中心映射的低延迟组合体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4296460B (zh) * 2021-12-30 2023-12-15 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协同搬运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4326740B (zh) * 2021-12-30 2023-06-27 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协同搬运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5196264B (zh) * 2022-06-28 2024-03-29 西安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车载夹持器的协同搬运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2204A (zh) * 2018-07-25 2018-12-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跟随领航者编队的多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CN109676642A (zh) * 2017-10-19 2019-04-26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一种多机器人协作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9986563A (zh) * 2019-05-01 2019-07-09 湖南大学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方法及系统
CN110341831A (zh) * 2019-05-20 2019-10-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移动机器人柔性连接的协同搬运系统及其复合导航装置
CN110497892A (zh) * 2019-09-12 2019-11-26 杭州极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潜入式汽车搬运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8668B (zh) * 2015-04-28 2017-06-20 东南大学 基于力信息的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搬运平板状物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6642A (zh) * 2017-10-19 2019-04-26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一种多机器人协作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9062204A (zh) * 2018-07-25 2018-12-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跟随领航者编队的多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CN109986563A (zh) * 2019-05-01 2019-07-09 湖南大学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方法及系统
CN110341831A (zh) * 2019-05-20 2019-10-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双移动机器人柔性连接的协同搬运系统及其复合导航装置
CN110497892A (zh) * 2019-09-12 2019-11-26 杭州极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潜入式汽车搬运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ooperative Formation Control of Autonomous;Bikramaditya Das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20160613;199-22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9509A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9509B (zh) 一种多移动机器人协同转运控制方法及系统
US10875448B2 (en) Visually indicating vehicle caution regions
CN110989526B (zh) 一种双agv协同运载控制系统及方法
Tamba et al. A path following control of an unmanned autonomous forklift
CN107943020B (zh) 一种轮胎吊大车自动纠偏方法
Martínez et al. Steering limitations for a vehicle pulling passive trailers
JPH08305440A (ja) 通常車輪型全方向移動ロボットの運動制御のための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3104037B (zh) 一种车辆方向盘转向角度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5892459B (zh) 一种非时间参考的差速驱动机器人定点跟踪控制方法
Wu et al. Coordinated path tracking of two vision-guided tractors for heavy-duty robotic vehicles
CN112817311B (zh) 一种双车协同运动方法
CN110794834A (zh) 一种基于后驱前转向的搬运汽车控制系统
CN109814550B (zh) 一种用于封闭园区的无人运输车
CN111619590A (zh) 港口运输设备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CN111679676A (zh) 一种agv运动轨迹控制方法
KR101232584B1 (ko) 이동 로봇의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6859917A (zh) 一种承载超长货物移动机器人双车主从联动控制方法
CN112666934A (zh) 一种汽车搬运agv控制系统、调度系统及控制方法
Tan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novel autonomous scaled multiwheeled vehicle
CN110362088B (zh) 一种适用于无人驾驶跨运车的循迹控制系统和方法
TWI770966B (zh) 無人自走車之導引控制方法
CN113625715B (zh) 一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gv的快速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Wang et al. Path-tracking control of a tractor-aircraft system
Sommer et al. AO-Car: transfer of space technology to autonomous driving with the use of WORHP
WO2022145142A1 (ja) 荷役車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