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4982A -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4982A
CN111384982A CN201811614343.1A CN201811614343A CN111384982A CN 111384982 A CN111384982 A CN 111384982A CN 201811614343 A CN201811614343 A CN 201811614343A CN 111384982 A CN111384982 A CN 111384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interfered
information
interfer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143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4982B (zh
Inventor
刘敏
高晖
信金灿
谭元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roup Co Ltd
Hisen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143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8498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4289 priority patent/WO202013502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384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9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4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9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2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用以解决目前没有有效的干扰协调机制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受干扰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然后所述受干扰AP向干扰设备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的干扰;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上述方法所述干扰AP在接收到所述干扰导向信息后,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从而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Description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爆发式增长和用户流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蜂窝网络 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5G移动通信系统较4G系统在网络容量方面达到 1000倍的提升,减少小区半径、密集部署传达节点,获得更大的小区分裂增益 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由此,超密集网络作为一种灵活而经济的网络架 构,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超密集网络是小区增强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在 超密集网络中,低功率传输节点的密度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服 务对象局限在很少几个用户。超密集网络部署拉近了低功率传输节点与终端的 距离,使得他们的发射功率降低,且非常接近,上下行链路的差别也越来越小。
因此,对业务模式的突发性和不连续性要求更灵活的上行链路(UL)和 下行链路(DL)配置,目前提出了动态时分双工(D-TDD),可以动态分配UL 和DL帧的某部分,以分布式方式满足业务需求。
虽然超密集网络通过减小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路径损耗来提升网络的 吞吐量,但是在增加系统有效接收信号强度同时,也同样放大了干扰信号,信 道条件变得异常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用以解决目前没有有效的交 叉链路干扰协调机制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包括:
受干扰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所述受 干扰AP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 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 或干扰终端。
上述方法,所述受干扰AP向会对所述受干扰AP产生干扰的干扰AP发 送干扰导向信息,使所述干扰AP在接收到所述干扰导向信息后,根据所述干 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从而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受干扰AP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 阵中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空间的基向量;所述受干扰AP将所述基向量作为 干扰导向信息。
上述方法,所述受干扰AP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确定干扰导向 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受干扰AP将包含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发 送给所述干扰设备。
上述方法,所述受干扰AP可将干扰导向信息通过码本发送给所述干扰设 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包括:
干扰设备接收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受干扰 AP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上述方法,所述干扰AP接收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然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从而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设备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 扰导向信息;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 受干扰AP的干扰,包括: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 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 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 齐。
上述方法,所述干扰AP在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后, 可以确定此时受干扰AP为一个,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 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 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 空间对齐,有效的进行干扰抑制,更好的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AP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 扰导向信息;所述干扰AP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 受干扰AP的干扰,包括: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 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其到多个所述受干扰 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或所述干扰设备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受干 扰AP,根据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 到所述选择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其到所述特定受干扰 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上述方法,若所述干扰AP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则可以确定此时受干扰AP为多个,该种情况下,通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干扰 抑制,有效的减小了对受干扰AP的干扰,且适应性更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AP通过下列方式确定特定AP:在一 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特定AP的AP;或所述 干扰AP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 特定AP。
上述方法,可采用多种方式确定特定的受干扰AP,适应性更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设备为干扰AP;所述干扰设备根据 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之后,还包括: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 所述干扰AP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度量中选择度量值 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上述方法,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所述干扰AP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 块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从而更好的 进行传输。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至 少一个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单元,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 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单元执行上述第一方面 的各实施例的功能。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至 少一个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单元,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 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单元执行上述第二方面 的各实施例的功能。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确定模块和处理模块,该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各实施例的功能。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和处理模块,该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各实施例的功能。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二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另外,第三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一种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 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不同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 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信号空间划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干扰导向信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化传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全DL传输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全UL传输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个UL1个DL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个UL2个DL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个小区的蜂窝网络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针对四种固定干扰模式下的性能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UL干扰模式下的性能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DL干扰模式下的性能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交叉链路干扰的1UL2DL模式下的性能 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UL干扰模式下用户数目的性能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DL干扰模式下用户数目的性能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交叉链路干扰2UL1DL模式下用户数目 的性能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种方案在交叉链路干扰的1UL2DL模式下用户数 目的性能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和参考方案在D-TDD和静态TDD场景中的性能示 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四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干扰抑制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对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进行解释:
(1)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 类似。
(2)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 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 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 系。
(3)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AP(Wireless 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是 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蜂窝网络时最常用的设备,也可以代表各类型基站等。 AP是无线接入网的重要功能实体,其主要作用是将各个无线网络客户端汇聚 并经由无线接入网连接到核心网。
(4)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预编码”主要是指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对基 带信号进行符合某种有利于多天线信道传输的预处理。
(5)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酉矩阵”又称为幺正矩阵,若一行列的复数 矩阵满足:其中,A*为的共轭转置,AA*和A*A均为n阶单位矩阵,则称为 酉矩阵。
(6)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干扰信号”主要是指无线通信环境中占据与 期望信号相同时频资源的非期望信号。
(7)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一般来 说,在物理学中称作矢量,在数学中称作向量。
(8)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波束赋形”是一种基于天线阵列的信号预处 理技术,波束赋形通过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阵元的加权系数产生具有指向性的 波束,从而能够获得明显的阵列增益。因此,波束赋形技术在扩大覆盖范围、 改善边缘吞吐量以及干扰抑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9)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IaT(Interference-aware Transmission,干扰觉 知传输)”在本发明中是指基于干扰导向信息的信息传输方法。
(10)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基向量”是指范数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 其中,基向量也叫做单位向量。
(11)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张成子空间”是指设x1,x2,...,xr(r>0)是V的 r个向量,他们所有可能的线性组合所成的集是V的一个子空间,称为 x1,x2,...,xr张成的子空间。
(12)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是指经过干扰导向后的干 扰源发送信号,通过无线信道后,落在被干扰接收机有用信号子空间中的能量 大小。
(13)本发明实施例所指的“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 叶变换)”矩阵,是指离散傅里叶变换所对应的矩阵。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受干扰AP 100,用于确定进行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 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 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
干扰设备101,用于接收的干扰导向信息;根据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 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通过上述方法,所述受干扰AP向会对所述受干扰AP产生干扰的干扰AP 发送干扰导向信息,使所述干扰AP在接收到所述干扰导向信息后,根据所述 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从而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受干扰AP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中 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空间的基向量,并将所述基向量作为干扰导向信息。
本发明通过下述实施例简单介绍干扰导向信息的生成和确定:
1、信号空间划分。
假设所考虑网络中所有AP的天线数目均为M(M≥2),则每一个APi处 可以观察到的复信号空间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9
为M维,对于该复信号空间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10
可以用一个 M×M的基矩阵等价表示,可以通过一个M×M酉矩阵Ui(因为酉矩阵的任意 两列互相正交,每一列的二范数为1)来表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8
的一个标准正交基。
比如,当M为2的幂次时,可以采用M×M的DFT矩阵来做表示,其具 体形式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1
当M为大于2的自然数时,也可以采用M阶单位阵来做表示,其具体形 式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2
对于处于接收状态的APi,可以将其接收信号空间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3
划分为有用信号子 空间和干扰信号子空间。为了便于阐述,取M=3,则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4
此时为3维空间, 用3阶单位阵W3来表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5
的基,并且依据通信的需求将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6
划分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087
其中,如图2所示,W3=[w1,w2,w3],并且span(w1,w2)为有用信号子 空间,span(w3)为干扰信号子空间。
通过上述信号空间划分,有利于接收机展开干扰抑制或者消除。
2、干扰导向信息。
干扰导向信息旨在指导潜在干扰源调整发送信号的特征,使得干扰信号经 过无线信道传输之后,尽量落在APi信号空间中的干扰子空间当中。如果没有 干扰导向信息和相应的发送信号预处理,上述APi信号空间内的有用信号及干 扰信号分隔是不可能自然实现的。这里干扰导向信息主要携带APi的干扰子空 间定义信息即APi的干扰子空间的基。依然以上述公式3为例,这里的干扰导 向信息实际上是干扰信号子空间的基w3。如图3所示,其中假设图3中的空白 五角星图形表示为APj的发送信号,黑色五角星图形表示为UE1的发送信号, 当APi此刻存在两个潜在干扰源,一个是做下行传输APj、一个是做上行传输 的UE1时候,APj和UE1基于自己所掌握的针对APi的干扰导向信息w3和自己 到APi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自己的发送信号空间特征,使得自己的发送信号 能够尽量落入APi定义的干扰信号子空间中。
3、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化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受干扰AP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通知干扰设备干扰导 向信息,还可以通过以码字标签的形式进行码本化传输。
基于上述有关信号空间划分、干扰导向信息的定义和功用,进一步阐述干 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化传输。由于干扰导向信息实际上是APi处干扰信号子空间 的基向量,因此可以通过预设码本并且以码字标签的形式进行码本化传输。举 例而言,对于一个M天线的APi,其观测信号空间的基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01
对此WM进行码本化设计,预设到APi的潜在干扰源APj和UE1中,即干 扰源APj和UE1均知晓关于APi信号空间的对应码本WM,该码本信息广播可 以通过网络侧协调完成。当APi基于抗干扰通信需求划分干扰信号子空间为:
span(w(1),w(2),...,w(m)) 公式5
即确定干扰信号子空间的基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02
这时,APi仅仅需要将w(1),w(2),...,w(m)所对应WM中的列序号:
{(1),(2),...,(m)}
发送给APj和UE1,APj和UE1可通过{(1),(2),...,(m)}和码本WM准确地恢 复出干扰导向信息{w(1),w(2),...,w(m)},进而结合各自到APi的信道状态信息, 进行发送信号的预处理,如图4所示,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化传输可以极大地 降低系统开销,从传输一个或多个基向量变为传输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数序号。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可具体分为干扰AP、干扰终端,根据干扰设备的不 同,下面分别介绍。
干扰设备1:所述干扰设备为干扰AP。
具体的,干扰AP接收受干扰AP发送的用于辅助干扰AP调整波束赋形 的干扰导向信息;所述干扰AP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 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也就是所述干扰AP基于干扰导向信息及自身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 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即进行干扰觉知发送波束赋形设计。
其中,根据所述干扰AP接收到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的 数量不同,可以分为多种情况,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情况1:所述干扰AP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具体的,所述干扰AP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AP到所述受 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AP到所述受干扰AP的 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当仅存在单一准备接收信息的AP时,每一个能够对所述受干扰AP产生 干扰的AP,通过干扰导向信息及自身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 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AP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 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例如,唯一受干扰AP通过广播干扰导向信息,令所有干扰AP知晓其干 扰导向信息tk,干扰AP调整波束赋形,确保其到唯一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 与span(tk)对齐。
由于所有的干扰AP均可以利用上述方法调整波束赋形,所以,所有的干 扰AP对唯一受干扰AP的干扰都将对齐在span(tk)即干扰子空间内,有效地 压缩了唯一受干扰AP处的干扰维度,有助于干扰抑制。
情况2:所述干扰AP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其中,当所述干扰AP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时,可 以有多种处理方式,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处理方式1:所述干扰AP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 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AP到多个所述受干 扰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
当存在多个准备接收信息的AP时,每一个干扰AP,通过接收到的多个干 扰导向信息及自身到多个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其到 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即在波束赋形向量能量归一化的 前提下,求解自身泄露到多个受干扰AP处由干扰导向信息定义的干扰接收信 号子空间内的总能量最小化问题,获得最佳波束赋形向量。
处理方式2:所述干扰AP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特定的受干扰AP, 根据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 选择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AP到所述特定受 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其中,所述干扰AP可通过多种方式确定特定AP,下面分别介绍。
确定方式1: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 特定AP的AP。
确定方式2:所述干扰AP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 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特定AP。
确定方式3:随机从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作为特定AP。
干扰设备2:所述干扰设备为干扰终端。
具体的,干扰终端接收受干扰AP发送的用于辅助干扰终端调整波束赋形 的干扰导向信息;所述干扰终端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 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也就是所述干扰终端基于干扰导向信息及自身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 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即进行干扰觉知发送波束赋形设计。
其中,根据所述干扰终端接收到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的 数量不同,可以分为多种情况,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情况1:所述干扰终端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具体的,所述干扰终端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终端到所述受 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终端到所述受干扰AP的 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当仅存在单一准备接收信息的AP时,每一个能够对受干扰AP产生干扰 的终端,通过干扰导向信息及自身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使所述干扰 终端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 信号空间对齐。
例如,唯一受干扰AP通过广播干扰导向信息,令所有干扰终端知晓其干 扰导向信息tk,干扰终端调整波束赋形,确保其到唯一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 与span(tk)对齐。
由于所有的干扰终端均可以利用上述方法调整波束赋形,所以,所有的干 扰终端对唯一受干扰AP的干扰都将对齐在span(tk)即干扰子空间内,有效地 压缩了唯一受干扰AP处的干扰维度,有助于干扰抑制。
情况2:所述干扰终端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其中,当所述干扰终端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时,可 以有多种处理方式,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处理方式1:所述干扰终端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终端到所 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AP到多个所述受干 扰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
当存在多个准备接收信息的AP时,每一个能够对受干扰AP产生干扰的 终端,通过多个干扰导向信息及自身到多个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 波束赋形,使其到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即在波束赋形 向量能量归一化的前提下,求解自身泄露到多个受干扰AP处由干扰导向信息 定义的干扰接收信号子空间内的总能量最小化问题,获得最佳波束赋形向量。
处理方式2:所述干扰终端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受干扰AP,根据 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终端到所述选择 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终端到所述特定受干扰 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其中,所述干扰终端可通过多种方式确定特定AP,下面分别介绍。
确定方式1: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 特定AP的AP。
确定方式2:所述干扰终端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 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特定AP。
确定方式3:随机从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作为特定AP。
情况3:所述干扰终端没有收到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当不存在准备接收信息的AP时,利用服务自身的AP的干扰导向信息及 信道状态信息,进行最大比波束赋形调整,即在波束赋形向量能量归一化的前 提下,进行最大化有用信号能量波束赋形设。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在所述干扰AP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 之后,可通过下列方式选择提供服务的终端。
具体的,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所述干扰AP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 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其中,根据传输场景不同,所述干扰AP确定提供服务的终端的方式也不 尽相同,下面分别介绍。
传输场景1:当所有AP均准备发送信息即全下行传输场景。
当所有AP均准备发送信息即全下行传输时,每个终端向AP上报终端的 调度度量,AP对多个终端调度度量展开排序,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 务。
其中,所述终端的调度度量可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确定:
每个终端计算AP随机波束赋形与实际信道作用的等效信道强度,进而计 算有用链路及干扰链路的等效信道强度、定义有用接收等效信道强度与总干扰 等效信道强度的比值,将所述比值确定为所述终端的调度度量。
传输场景2:当所有AP均准备接收信息即全上行传输场景。
当所有AP均准备接收信息即全上行传输时,每个终端向AP上报终端的 调度度量,AP对多个终端调度度量展开排序,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 务。
其中,所述终端的调度度量可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确定:
每个终端计算终端发送波束赋形向量与实际信道作用并投影在AP有用信 号空间的链路能量强度,继而计算有用链路及干扰链路的等效信道强度、定义 有用等效信道强度与总泄露干扰等效信道强度的比值,将所述比值确定为所述 终端的调度度量。
传输场景3:既有上行传输又有下行传输的场景。
既有上行传输又有下行传输时,每个终端向AP上报终端的调度度量,AP 对多个终端调度度量展开排序,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其中,所述终端的调度度量可通过场景1与场景2的确定方式进行确定。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为了进一步降低干扰,还提供了对接收机进行改进的 方案。
在完成了AP调整波束赋形,终端调整波束赋形及终端调度之后,准备接 收信息的AP及终端获取有用链路及干扰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AP/终端发送功 率以及接收机噪声能量信息,进行最大化信干噪比(SINR)接收机设计。
具体而言,接收机可以将SINR表达分子及分母均表达成关于接收波束赋 形向量的二次型,然后通过广义特征值分解方法求得令SINR最大的接收波束 赋形向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专利,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介绍。
实施例一、
假设一个3AP协作簇,可以把干扰模式分成传统的同向干扰,即三个小区 都执行UL或DL;以及交叉干扰,即三个小区部分执行DL和UL。
以下分四个场景来阐述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关键方法:
场景(1)全DL传输。
如图5所示,针对DL传输,其基本思想是AP使用一些随机波束进行DL 传输,在每个小区中,终端反馈调度指标给AP,AP根据反馈选择调度度量最 大的用户进行传输。
更具体的描述是,APk的传输波束pk是随机独立选择的,将UEk,n的有用信 号功率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2022196930000151
k∈ΦDL,,ΦDL为下行传输AP,UEk,n的相应干扰 信号功率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2022196930000161
用户调度准则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2
其中,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3
是接收等效信道强度与总干扰等效信道强度的比值。
场景(2)全UL传输。
如图6所示,针对UL传输,其基本思想是网络中的所有AP和终端都知 道干扰导向信息集合,终端根据干扰导向信息集合调整波束赋形并计算调度度 量。
更具体的说,波束赋形采用针对第j个小区的干扰子空间tj的主动对齐设 计,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4
其中,<*>表示能量归一化运算。当所有的终端在该网络中均使用这种波束 赋形、即采用一个共同的网络对齐模式tj时,干扰就会对齐在特定的APj上, 该AP能够实现无干扰接收。此外,可以使用简单的循环方案来对网络对齐模 式tj进行分配。因此,当使用网络对齐模式tj时,第k个小区中的用户调度由 下式被给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5
其中,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6
或者,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7
是有用等效信道强度与总泄露干扰等效信道强度的比值,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68
可随 机选择。注意,分母上的求和并没有考虑第j个分量或对AP产生的干扰,因 为泄露干扰与span(tj)对齐。
场景(3)2个UL1个DL。
如图7所示,假设AP1和AP2正在进行UL传输,AP3执行DL传输。此 时的流程是:
步骤1:准备进行UL接收的AP1和AP2广播干扰导向信息集,并且终端 1和终端2根据主动对齐调整波束赋形来避免同向干扰。
步骤2:选择对于其所在小区AP具有最强等价有用信号强度的上行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采用主动干扰对齐之后,终端1/终端2不会对AP2/AP1 产生干扰。
步骤3:DL中的AP3通过参考干扰导向信息使用最小干扰泄露调整波束 赋形,同时根据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1
和DL模式下的用户调度策略;
更具体的说,根据下式对UL终端s进行选择: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2
其中,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3
并且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4
是(3)中定义的主动对准波束赋形。DL AP3的调整波束赋 形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5
上式可以根据奇异值分解解决,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8
其中Fk=[f1,k,…,fl,k,…,fL,k]T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6
l∈ΦUL,L= |ΦUL|,ΦUL为上行基站集合。在确定DL AP3调整波束赋形之后,选择下行终 端选择依据,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77
其中,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1
是接收等效信道强度与总干扰等效信道强度的比值。
场景(4)一个UL两个DL。
如图8所示,假设AP1和AP2正在进行DL传输,AP3正在进行UL传输, 基本过程是:
步骤1:UL AP3广播干扰导向信息集,DL AP1(AP2)和UL终端根据干扰 导向信息集使用主动对齐调整波束赋形,UL AP选择具有最强有用信号的UL 终端。
步骤2:根据信号与干扰强度信号的比值选择DL终端。
更具体的说,AP1和AP2使用对齐调整波束赋形: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2
为了确定它们的DL信号能够计算出AP3的重叠阴影。然后第3个小区的 UL终端根据下式被选择: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3
其中,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4
使用最大比调整波束赋形: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5
然后DL终端s根据下式被选择: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6
其中,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87
是终端有用接收等效信道强度与总干扰等效信道强度的比值。
(5)所有情况下的接收机设计。
AP处的设计。在APk将SINR表示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91
可以通过广义特征值分解计算得到:
rk=v1kk) (20)
其中v1(A,B)表示矩阵A和B的最大广义特征值。
针对用户而言,同样可以给出SINR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1925491550000192
通过广义特征值分解计算得到:
dk=v1(Ξ’k,Θ’k) (22)
实施例二、
假设AP和终端分别具有两根天线,总体性能指标是三小区中三个扇区网 络的平均和速率,最终的仿真结果通过平均104个信道实现的信道相关结果获 得的。
其中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系数为β=10-3.53×‖收发端距离‖-3.76,小尺度衰 落为瑞利衰落服从零均值及单位协方差的复高斯分布。微小区的半径为50m, 载波频率1800MHz,系统带宽1MHz,接收机噪声功率谱密度-174dBm/Hz。 发射功率比设为α=PU/PA=0.1,即网络中AP的发送功率最大为2W,而终 端的最大功率为0.2W,例子中将主要讨论PA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其中PU等比 例变化。
其中,将在AP和终端处的随机调整波束赋形加上基于最大直接有效信道 增益的用户调度的参考方案表示为RTB-MaxDGUS,将具有RTB和随机用户 调度的参考方案表示为RTB-RUS。
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RTB时,终端和AP的调整波束赋形都是随机生成 的,除此之外,MaxDGUS代表传统的用户调度策略。所提干扰觉知方案用 Interference-awareTransmission(IaT)表示。
如图9所示,在所考虑的系统模型是一个包括三个小区的蜂窝网络,其 中每个小区中有一个AP,多个终端,AP和终端都具有两根天线。并且该系统 考虑使用D-TDD,终端在所示意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了所提的IaT方案以及两种参考方案针对SNR在如 图10所示的UL干扰模式下、如图11所示的DL干扰模式下、如图12所示的 交叉链路干扰2UL1DL模式下以及如图13所示交叉链路干扰的1UL2DL模式 下的性能,其中每个小区中的用户数被设置为N=20。
可以看出在所有模式中IaT优于参考方案。特别是对于具有UL-DL交叉 链路干扰的2UL1DL和1UL2DL情况,IaT表现出显著的性能增益,即使在中 高SNR情况下,其可达到的速率随着SNR的增加而增加。
干扰导向信息设计和相应的调整波束赋形确保了良好的性能,确保了 1UL2DL情况下UL小区的无干扰传输,同时也完全减轻了2UL1DL情况下的 BS-BS干扰和UL终端-BS干扰。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介绍了所提IaT方案和两种参考方案针对如图14所示 的UL干扰模式下、如图15所示的DL干扰模式下、如图16所示的交叉链路 干扰2UL1DL模式下以及如图17所示交叉链路干扰的1UL2DL模式下的用户 数目的性能,其中设置AP发送功率为2W以表现干扰在中等SNR情况下的影 响。
可以观察到IaT和MaxDGUS都显示速率缩放以及用户缩放,表明获取了 多用户分集增益。此外,IaT比MaxDGUS缩放得更快,RUS中的用户调度不 适用信道信息,导致一个平坦的曲线。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2U1D和1U2D 情况下,即使在候选终端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所提出的IaT方案也表现出 巨大的性能增益,这归因于利用干扰导向信息的有效干扰缓解和主动调整波束 赋形。
如图18所示,显示了所提IaT和参考方案在D-TDD和静态TDD场景中 的性能。引入UL/DL流量比ε∈[0,1],其中ε=0和ε=1表示网络中的所有UL 或DL传输。ε(0,1)表示每个AP在D-TDD场景中以概率ε进行UL传输,整个 网络在S-TDD场景中以概率ε进行UL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S-TDD场景中,只存在全部UL/DL干扰模式。
其中,图18显示了所有方案在AP发送功率为2W和N=20情况下针对 UL/DL流量比值的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 法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 序代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 明书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中的步 骤。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 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 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 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 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 (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数据转发控制的程序产品,其可以采用便携 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服务器设备上运行。 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 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信息传输、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 其结合使用。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 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 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 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 于由周期网络动作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 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 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 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 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 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 —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
如图1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单元1900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单元1901,其中,所述存储单元1901 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单元1900执行时,使得所述处 理单元1900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发送所述干扰导向 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 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1900具体用于:
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中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空间的基向量;
所述受干扰AP将所述基向量作为干扰导向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1900具体用于:
将包含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发送给所述干扰设备。
如图2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包括确定模 块2000和处理模块2001:
确定模块2000:用于确定进行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
处理模块2001:用于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 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001具体用于:
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中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空间的基向量;
所述受干扰AP将所述基向量作为干扰导向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001具体用于:
将包含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发送给所述干扰设备。
如图2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单元2100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单元2101,其中,所述存储单元2101 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单元2100执行时,使得所述处 理单元2100执行下列过程:
接收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
根据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 AP的干扰。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2100具体用于:
从接收到的受干扰AP发送的码本中提取出干扰导向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2100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 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 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2100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 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能 量泄露值最小;或,
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受干扰AP,根据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 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选择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 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所述特定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 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2100具体用于:
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特定AP的AP; 或,
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特定 AP。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2100还用于:
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 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如图2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包括接收模 块2200和处理模块2201:
接收模块2200:用于接收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
处理模块2201:用于根据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 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201具体用于:
从接收到的受干扰AP发送的码本中提取出干扰导向信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2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 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 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2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 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能 量泄露值最小;或
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受干扰AP,根据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 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选择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 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所述特定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 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201具体用于:
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特定AP的AP; 或,
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特定 AP。
可选的,所述处理模块2201还用于:
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 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易失性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 程序代码在计算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计算设备执行数据包 发送的方法的步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对应的设备是本发明实施例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并且该方法解决 问题的原理与该设备相似,因此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参见系统的实施,重复之处 不再赘述。
如图2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具体包括 以下步骤:
步骤2300、受干扰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 息;
步骤2301、所述受干扰AP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接 收到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
可选的,所述受干扰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 信息,包括:
所述受干扰AP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中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 空间的基向量;所述受干扰AP将所述基向量作为干扰导向信息。
可选的,所述受干扰AP向干扰设备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包括:
所述受干扰AP将包含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发送给所述干扰设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对应的设备是本发明实施例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并且该方法解决 问题的原理与该设备相似,因此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参见系统的实施,重复之处 不再赘述。
如图2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 括:
步骤2400、干扰设备接收的干扰导向信息;
步骤2401、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 对所述的干扰。
可选的,所述干扰设备从接收到的受干扰AP发送的码本中提取出干扰导 向信息。
可选的,所述干扰设备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 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 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可选的,所述干扰设备接收到多个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 AP的干扰,包括: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 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多个所述受干扰 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或
所述干扰设备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受干扰AP,根据选择的所述受 干扰AP发送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选择受干扰AP的 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所述特定受干扰 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可选的,所述干扰AP通过下列方式确定特定AP:
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特定AP的AP; 或,
所述干扰AP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量最大的受干 扰AP为特定AP。
可选的,所述干扰设备为干扰AP;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之后,还包括:
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所述干扰AP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接收到的 多个终端调度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从受干扰AP以及干扰设备作为执行主体的 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 的方法中的各功能,发送设备以及接收设备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 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 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 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如图2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具体包括 以下步骤:
步骤2500、受干扰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 息;
步骤2501、所述受干扰AP向干扰设备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
步骤2502、干扰设备接收需要接收数据的AP发送的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 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
步骤2503、所述干扰AP确定是否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 信息,若是,执行步骤2504,若否,执行步骤2505;
步骤2504、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 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 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步骤2505、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 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其到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 能量泄露值最小。
以上参照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或计算机程序产 品的框图和/或流程图描述本申请。应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框 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一个块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示图的块的组合。可以将这 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的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 据处理装置,以产生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处理器和/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 置执行的指令创建用于实现框图和/或流程图块中所指定的功能/动作的方法。
相应地,还可以用硬件和/或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码等)来实施 本申请。更进一步地,本申请可以采取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 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具有在介质中实现的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 程序代码,以由指令执行系统来使用或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而使用。在本申请上 下文中,计算机可使用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意介质,其可以包含、存储、 通信、传输、或传送程序,以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结合指令 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 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受干扰无线接入点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
所述受干扰AP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干扰AP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包括:
所述受干扰AP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中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空间的基向量;
所述受干扰AP将所述基向量作为干扰导向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干扰AP向干扰设备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包括:
所述受干扰AP将包含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发送给所述干扰设备。
4.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干扰设备接收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设备接收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包括:
所述干扰设备从接收到的受干扰AP发送的码本中提取出干扰导向信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设备接收到一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包括: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设备接收到多个受干扰AP发送的干扰导向信息;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包括: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之和最小;或
所述干扰设备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根据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选择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所述特定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AP通过下列方式确定特定AP:
所述干扰AP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特定AP的AP;或
所述干扰AP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特定AP。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设备为干扰AP;
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之后,还包括:
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所述干扰AP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10.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处理单元以及存储单元,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单元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用于辅助干扰设备调整波束赋形的干扰导向信息;发送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使干扰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其中,所述干扰设备包括干扰AP和/或干扰终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从与天线维度匹配的酉矩阵中选择用来承载干扰信号空间的基向量;
所述受干扰AP将所述基向量作为干扰导向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将包含干扰导向信息的码本发送给所述干扰设备。
13.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处理单元以及存储单元,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被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单元执行下列过程:
接收受干扰AP的干扰导向信息;
根据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以减小对所述受干扰AP的干扰。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从接收到的受干扰AP发送的码本中提取出干扰导向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多个所述受干扰AP的有效能量泄露值最小;或
从多个受干扰AP中选择一个受干扰AP,根据选择的所述受干扰AP发送的所述干扰导向信息以及所述干扰设备到所述选择受干扰AP的信道状态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使所述干扰设备的目标信号到所述特定受干扰AP的等效信道与干扰导向信息所对应基向量所张成的干扰信号空间对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通过下列方式确定特定AP:
在一个传输周期中通过轮询的方式从受干扰AP中选择作为特定AP的AP;或
根据系统信息和/或组网的拓扑结构,确定业务量最大的受干扰AP为特定AP。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设备为干扰AP,所述干扰设备根据所述的干扰导向信息调整波束赋形之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针对任意一个时频资源块,从通过所述时频资源块接收到的多个终端调度度量中选择度量值最大的终端提供服务。
CN201811614343.1A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13849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4343.1A CN111384982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PCT/CN2019/124289 WO2020135026A1 (zh) 2018-12-27 2019-12-10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4343.1A CN111384982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4982A true CN111384982A (zh) 2020-07-07
CN111384982B CN111384982B (zh) 2021-05-11

Family

ID=71127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14343.1A Active CN111384982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84982B (zh)
WO (1) WO20201350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5561A (zh) * 2021-05-25 2021-08-27 之江实验室 一种mimo系统中共参考多通道相位噪声抑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4272A (zh) * 2013-02-06 2014-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波束间干扰关系的方法及系统
CN106332271A (zh) * 2015-06-30 2017-01-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干扰源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7409397A (zh) * 2015-03-13 2017-1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协调系统与方法
CN108289336A (zh) * 2017-01-09 2018-07-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CN108574954A (zh) * 2017-03-08 2018-09-2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4272A (zh) * 2013-02-06 2014-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波束间干扰关系的方法及系统
CN107409397A (zh) * 2015-03-13 2017-1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协调系统与方法
CN106332271A (zh) * 2015-06-30 2017-01-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干扰源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8289336A (zh) * 2017-01-09 2018-07-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CN108574954A (zh) * 2017-03-08 2018-09-2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5561A (zh) * 2021-05-25 2021-08-27 之江实验室 一种mimo系统中共参考多通道相位噪声抑制方法
CN113315561B (zh) * 2021-05-25 2022-04-08 之江实验室 一种mimo系统中共参考多通道相位噪声抑制方法
US11716134B2 (en) 2021-05-25 2023-08-01 Zhejiang Lab Phase noise suppression method for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 with a plurality of co-reference channe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35026A1 (zh) 2020-07-02
CN111384982B (zh)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83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beam in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system
EP303555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mmon signal in hybrid beamforming
CN103312390B (zh) 基于干扰对齐的预编码方法,发射机和设备
US9647734B2 (en) Large-scale fading coefficient estimation in wireless massive MIMO systems
US1066632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eam forming
Chinnadurai et al. User clustering and robust beamforming design in multicell MIMO-NOMA system for 5G communications
US2012028178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Collaborat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Beamforming
Abdelhadi et al. Network MIMO with partial cooperation between radar and cellular systems
Park et al. Antenna placement for downlink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with selection transmission
Lee Uplink interference alignment for two-cell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s
US20230299817A1 (en) Massive mimo systems with wireless fronthaul
Khaled et al. Joint SDMA and power-domain NOMA system for multi-user mm-wave communications
Hendraningrat et al.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in down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s
Heath et al. Multiuser MIMO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CN111384982B (zh) 一种干扰抑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10236958B2 (en) Method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to multiple user equipments utilizing reciprocity of wireless channel
Niu et al. Interference subspace tracking for network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n cellular systems
Zhang et al. Massive MIMO real-time channel measurements and theoretic TDD downlink throughput predictions
US2011013497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weighted processing on down link signal
Ullah et al. Training size optimization with reduced complexity in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
Li et al. Beamforming with imperfect CSI
Dhakal High rate signal processing schemes for correlated channels in 5G networks.
Lin et al. Layer-1 mobility in distributed MIMO with 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
Li et al. Coverage and rate analysis of user beam selection in mm-wave heterogeneous networks
Bahadori et al. SplitBeam: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Beamforming in Wi-Fi Networks Through Split Compu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