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0162A -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0162A
CN111380162A CN201811644003.3A CN201811644003A CN111380162A CN 111380162 A CN111380162 A CN 111380162A CN 201811644003 A CN201811644003 A CN 201811644003A CN 111380162 A CN111380162 A CN 111380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element
outdoor
hand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440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祖响
李凯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440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801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80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0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52Air quality properties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容易确保送入室内的新风的温湿度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1),该壳体(11)设有新风口(XF)、排风口(PF)、送风口(SF)及回风口(HF),所述壳体(11)的内部被隔出从所述新风口(XF)直至所述送风口(SF)的送风路径(FL1)和从所述回风口(HF)直至所述排风口(PF)的排风路径(FL2),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12),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包括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的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系统及该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办公居住环境的要求、尤其是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为了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需要将新鲜的室外空气(即新风)引入室内,因此,具有引入新风功能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等也越来越普及。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其具有引入新风功能,并且,其在供气路径(即送风路径)上的比纸热交换器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除湿热交换器,因此,高湿度的室外空气可在经除湿热交换器除湿之后经由纸热交换器进行换热,然后再送到室内,因此,不仅可将新风引入室内,还可向室内供给湿度较小的新风。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也具有引入新风功能,并且,其在送风路径上的比纸热交换器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冷却器,利用冷却器对引入的新风进行冷却除湿,因此,不仅可将新风引入室内,还可向室内供给湿度较小的新风。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1730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CN203823945U
不过,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纸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改善除湿后的空气温度,因而会影响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经冷却后的低温新风直接送入室内,因而也会影响用户体的感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及该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容易确保送入室内的空气的温湿度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包括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设有新风口、排风口、送风口及回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被隔出从所述新风口直至所述送风口的送风路径和从所述回风口直至所述排风口的排风路径,在所述送风路径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多个所述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所述第一换热元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元件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在送风路径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多个换热元件包括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的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因此,能在向室内送风之前对空气进行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多种调节,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第一换热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工作模式的制冷模式,所述第二换热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工作模式的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例如,在室外温度较低且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的场合,通过在第一换热元件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二换热元件以制热模式进行工作,能将湿度较小的新风从室外引入室内,且能避免从室外引入的新风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的舒适度需求,另一方面,例如,在室外温度较高且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的场合,通过在第一换热元件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二换热元件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容易将足够凉爽的新风引入室内,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以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元件的气流上游侧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元件并排的方式设在所述送风路径上,或者,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以所述第二换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上方的方式设在所述送风路径上。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使第一换热元件位于第二换热元件的气流上游侧,可以有利于对除湿后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再加热,容易使最终送入室内的空气的温湿度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换热元件与第二换热元件并排,容易缩短空气处理装置在送风路径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实现小型化;并且,通过使第二换热元件位于第一换热元件的上方,容易缩短空气处理装置在送风路径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实现小型化,同时相比于将第一换热元件设置在第二换热元件上方的情况,可以有效防止第一换元件除湿时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到第二换热元件上,进而影响第二换热元件的换热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在所述送风路径上设有送风风扇,在所述排风路径上设有排风风扇,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元件构成为延长线与所述送风口所在的侧面交叉。
此处,所谓“换热元件构成为延长线与送风口所在的侧面交叉”,意思是在将换热元件整体大致视为一条直线段的情况下,构成为使换热元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延长线与送风口所在的侧面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使至少一个换热元件构成为延长线与送风口所在的侧面交叉,容易在不增大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增大换热元件的热交换面积,确保热交换效果,并且,能减少对排气路径空间的挤压,有利于整机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元件包括与所述送风口所在的侧面平行的第一部分以及延长线与所述送风口所在的侧面交叉的第二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使换热元件构成为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与使换热元件构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容易在不增大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增大换热元件的热交换面积,确保热交换效果,有利于整机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所成的夹角α满足以下关系:90°≤α<180°。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与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成的夹角小于90°的情况相比,有助于减小流经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换热元件的气流的阻力,因此,容易采用功率较小的送风风扇。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在所述壳体内还包括将所述送风路径和所述排风路径分隔开的分隔部,在所述换热元件的靠近所述排风路径的一端与所述分隔部之间设有导流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利用导流元件对流经换热元件的靠近排风路径的一端与分隔部之间的气流进行引导,避免气流在换热元件的靠近排风路径的一端与分隔部之间产生紊流,因此,容易减小空气处理装置的工作噪音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导流元件设置在所述换热元件的上游侧,且将气流朝向所述换热元件的换热区域引导,尤其是向换热元件的主要换热区域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有助于提升换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并可靠地避免新风在换热元件的靠近排风路径的一端与分隔部之间产生紊流。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导流元件与所述分隔部一体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能省去导流元件与分隔部的组装作业,提高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导流元件的导流面为斜面或圆弧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导流元件的导流面的形状简单,因此,容易制造导流元件,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并且,通过将导流元件的导流面形成为斜面或圆弧面,导流效果好。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在所述换热元件的靠所述排风路径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管板,所述第一管板具有与所述导流元件贴合的翻折部。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设置第一管板,容易将换热元件的靠排风路径的一侧固定于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并且,通过在第一管板上设置与导流元件贴合的翻折部,在加强第一管板的强度的同时,能稳定地保持第一管板,从而稳定地保持换热元件;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有未经换热的空气从导流元件和换热元件之间的间隙流向送风口。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在所述换热元件的远离所述排风路径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对的所述壳体的侧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管板。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设置第二管板,容易将换热元件的远离排风路径的一侧固定于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从而稳定地保持换热元件;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有未经换热的空气从导流元件和换热元件之间的间隙流向送风口。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还设置有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用于使所述送风口与所述回风口连通而形成内循环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使从回风口吸入壳体内的空气经由内循环路径从送风口送出,即使在不便引入室外新风的情况下,也能使通过内循环路径对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除湿、净化等处理。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换热元件设置在比所述内循环路径与所述送风路径交叉的部位更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在使从回风口吸入壳体内的空气经由内循环路径从送风口送出时,能利用换热元件进行热交换和除湿等,因此,即使在不便引入室外新风的情况下,也能对室内空气进行适当调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换热元件还包括延长线与所述送风口所在的侧面交叉的第三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使换热元件构成为包括第三部分,与使换热元件构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相比,容易在不增大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换热元件的热交换面积,确保热交换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在所述送风路径上还设有净化单元,所述净化单元设置在多个所述换热元件的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利用净化单元对流经送风路径的空气进行净化后将空气引入室内,因此,能确保最终送入室内的空气质量。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室外机,所述换热元件根据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对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利用室外机与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制冷剂配管形成循环回路,这样既方便地对多个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又有利于提高换热元件的换热精度。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多个所述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控制单元能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多个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因此,根据引入的新风的温度、湿度参数调节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和/或换热量,调节精度高,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室外机连接一台或多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或多台所述室外机连接一台或多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气处理系统为上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洁净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洁净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进行检测;所述控制单元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洁净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洁净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预设值或预设范围与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和/或所述室外机的运转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多个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这样可以根据引入的新风的温度、湿度参数调节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和/或换热量,调节精度高,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当室外温度超出所述室外温度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禁止从所述新风口引入新风。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能避免引入的新风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用户的舒适度、浪费能源甚至对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的部品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当室外温度处于所述室外温度的预设值内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允许从所述新风口引入新风。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将处在室外温度的预设范围内的新风引入室内,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容易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当室外湿度大于所述室外湿度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指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中的第一换热元件进入制冷模式,同时指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中的第二换热元件进入制热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室外湿度大于所述室外湿度的预设值时,换热元件中的第一换热元件进入制冷模式,以降低引入的新风的湿度;多个换热元件中的第二换热元件进入制热模式,对除湿后温度较低的新风进行再热,进而确保最终送入室内的空气满足用户舒适度需求。因此,即使室外湿度较大,也能将湿度较小的新风从室外引入室内,且能避免从室外引入的新风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当室外湿度大于所述室外湿度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禁止从所述新风口引入新风。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能避免因湿度过大的新风对空气处理装置中的功能部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避免因湿度过大的新风被引入室内而影响用户的舒适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送风路径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多个换热元件包括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的第一换热元件和第二换热元件,因此,能在向室内送风之前对空气进行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多种调节,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底面一侧,且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底板。
图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仰视图,其中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底板。
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另一放大立体图,且省略了热交换器。
图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又一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再一放大立体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再一放大立体图,且省略了热交换器。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多个换热元件的一种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多个换热元件的另一种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一个换热元件的一种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一个换热元件的另一种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一个换热元件的又一种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放大仰视图。
(符号说明)
1 空气处理系统
10 空气处理装置
11 壳体
111 侧板
112 侧板
113 端板
114 端板
115 顶板
117 分隔部
1171 弯折部
1172 弯折部
11721 开口
118 导流元件
118X 导流元件
1181 主体部
1182 卡固部
12 换热元件
12A 第一换热元件
12B 第二换热元件
121 换热元件的第一部分
121X 换热元件的第一部分
122 换热元件的第二部分
122X 换热元件的第二部分
123X 换热元件的第三部分
13 送风风扇
14 排风风扇
151 第一管板
1511 翻折部
152 第二管板
16 连接件
17 排水泵组件
181 切换机构
182 切换机构
19 净化单元
20 室外机
21 压缩机
22 换热元件
24 储液罐
XF 新风口
PF 排风口
SF 送风口
HF 回风口
FL1 送风路径
FL2 排风路径
FL3 内循环路径
P1 制冷剂配管
P2 制冷剂配管
P3 制冷剂配管
V1 四通阀
V2 阀
V3 四通阀
V4 毛细管
V5 阀
V6 阀
DL 导流面
DLX 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参照图1A至图13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进行说明,其中,图1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底面一侧,且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底板,图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仰视图,其中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底板,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另一放大立体图,且省略了热交换器,图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又一放大立体图,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再一放大立体图,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所包括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再一放大立体图,且省略了热交换器。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
如图1A所示,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并且,还包括与空气处理装置10经由制冷剂配管P1、P2、P3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室外机20。
此处,如图1B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第一换热元件12A、第二换热元件12B、阀V5和阀V6,室外机20包括压缩机21、四通阀V1、换热元件22、阀V2、四通阀V3和毛细管V4、储液罐24;通过对四通阀V1等进行适当切换,室外机20能在将低温的制冷剂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一换热元件12A输送的同时将高温的制冷剂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二换热元件12B输送,或在将低温的制冷剂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一换热元件12A输送的同时将低温的制冷剂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二换热元件12B输送,或在将高温的制冷剂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一换热元件12A输送的同时将高温的制冷剂向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二换热元件12B输送。
(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1,该壳体11设有新风口XF、排风口PF、送风口SF及回风口HF,壳体11的内部被隔出从新风口XF直至送风口SF的送风路径FL1和从回风口HF直至排风口PF的排风路径FL2,在送风路径FL1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12,多个换热元件12包括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向流经送风路径FL1的气流提供冷量的制冷模式或向流经送风路径FL1的气流提供热量的制热模式)进行工作。
此处,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整体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具体而言,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壳体11,该壳体11包括侧板111、侧板112、端板113、端板114、顶板115和未图示的底板,其中,侧板111与侧板112彼此大致平行,且厚度方向与Y方向大致一致,端板113与端板114彼此大致平行,且厚度方向与X方向大致一致,端板113设有新风口XF和排风口PF,端板114设有送风口SF和回风口HF,顶板115与未图示的底板彼此大致平行,且厚度方向与Z方向大致一致。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送风路径FL1上设有送风风扇13,在排风路径FL2上设有排风风扇14。具体而言,在送风路径FL1上,在多个换热元件12的下游侧设有送风风扇13。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送风路径FL1上还设有净化单元19(例如滤网等)。具体而言,在送风路径FL1上,净化单元19设置在多个换热元件12的上游侧,可以防止未经净化的空气对换热元件12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换热元件12的换热效果甚至缩短换热元件12的寿命;且净化单元19与多个换热元件12之间的距离L≥100mm,通过将净化单元19与多个换热元件12之间的距离设为100mm以上,能减小新风流经送风路径FL1时受到的阻力,因此,容易采用功率较小的送风风扇;而且,用户在更换滤网时,可以防止用户的手碰到换热元件12而被划伤。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送风路径FL1上还设有排水泵组件17。具体而言,在多个换热元件12与净化单元19之间设置有排水泵组件17。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换热元件12分别是热交换器,这些热交换器根据上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对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即作为蒸发器起制冷作用或作为冷凝器起制热作用)。并且,多个换热元件12包括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多个换热元件12以第一换热元件12A位于第二换热元件12B的气流上游侧的方式设在送风路径FL1上,在第一换热元件12A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第二换热元件12B能以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进行工作。具体而言,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以在X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在送风路径FL1上,且第二换热元件12B比第一换热元件12A靠气流下游侧;并且,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分别呈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平行的直线状延伸;并且,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的靠排风路径FL2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1的顶板115上,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的远离排风路径FL2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1的侧板111上。
此外,如图1至图5所示,在壳体11内还包括将送风路径FL1和排风路径FL2分隔开的分隔部117。具体而言,分隔部117大致呈沿Z方向延伸的板状,包括朝向排风路径FL2一侧突出的弯折部1171、1172,其中,弯折部1171的一端与端板114连接,弯折部1171的另一端与弯折部1172的一端连接,弯折部1172的另一端与端板113连接,并且,弯折部1172具有开口11721。并且,在弯折部1172的开口11721处设置有风门等切换机构181(参照图8),该切换机构181用于使送风口SF与回风口HF连通而形成内循环路径FL3,换热元件12设置在比内循环路径FL3与送风路径FL1交叉的部位更靠近送风口SF的位置处,以根据回风的温度、湿度参数对内循环气流进行温度、湿度调节。
同样地,净化单元19设置在比内循环路径FL3与送风路径FL1交叉的部位更靠近送风口SF的位置处,以对内循环气流进行净化。
此外,如图2至图5所示,在多个换热元件12与分隔部117之间设有导流元件118。具体而言,在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的靠近排风路径FL2的一端与分隔部117的弯折部1171之间设有导流元件118,导流元件118设置在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的上游侧,且将气流朝向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的主要换热区域引导;并且,导流元件118与分隔部117一体成型,导流元件118具有主体部1181和卡固部1182,其中,主体部1181大致呈三棱柱状(在沿Z方向观察时大致呈三角形),且具有构成导流面的斜面DL,卡固部1182从主体部1181突出,用于卡固下述第一管板151。
此外,如图3和图5所示,在多个换热元件12的靠排风路径FL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管板151,第一管板151具有与导流元件118贴合的翻折部1511;并且,如图6和图7所示,在多个换热元件12的远离排风路径FL2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对的壳体11的侧板111之间形成有第二管板152,该第二管板152通过与壳体11内的发泡材一体成型的连接件16与壳体11的侧板111连接,由此,能防止未经换热的气流从送风口SF送出。
此外,虽未图示,但空气处理系统1还包括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检测单元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洁净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洁净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进行检测,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多个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顺便提一下,在本申请中,所谓“室内”,是指办公室、会议室等空气处理对象空间,所谓“室外”,是指户外、走廊等空气处理对象空间外的空间。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的运转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室外机20相互配合,空气处理装置10至少可实现换气功能、排风功能、新风功能、内循环功能、再热除湿功能、制冷除湿功能和制热功能。
此处,各功能的具体含意如下。
换气功能:通过使送风风扇13工作,将室外新风从新风口XF吸入壳体11并从送风口SF送入室内;同时通过使排风风扇14工作,将室内污浊空气从回风口HF吸入壳体11并从排风口PF排到室外。
排风功能:通过使排风风扇14工作,将室内污浊空气从回风口HF吸入壳体11并从排风口PF排到室外。
新风功能:通过使送风风扇13工作,将室外新风从新风口XF吸入壳体11并从送风口SF送入室内。
内循环功能:通过如图8所示使切换机构181打开弯折部1172的开口11721并使送风风扇13工作,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HF吸入壳体11,并使其经由开口11721从送风口SF送入室内。
再热除湿功能:室外机10向第一换热元件12A供给低温的制冷剂(即提供冷量,使第一换热元件12A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而使流经第一换热元件12A的气流中的水分凝结),且向第二换热元件12B供给高温的制冷剂(即提供热量,使第二换热元件12B以制热模式进行工作),使从新风口XF吸入壳体11的新风先被第一换热元件12A除湿,或从回风口HF吸入的内循环气流先被第一换热元件12A除湿,再被第二换热元件12B加热,然后从送风口SF送入室内。
制冷除湿功能:室外机10向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中的至少一方供给低温的制冷剂(即提供冷量,使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中的至少一方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而使流经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中的至少一方的气流中的水分凝结),使从新风口XF吸入壳体11的新风先被第一换热元件12A冷却,或从回风口HF吸入的内循环气流先被第一换热元件12A冷却,再被第二换热元件12B冷却,然后从送风口SF送入室内。
制热功能:室外机10向第一换热元件12A供给高温的制冷剂,且向第二换热元件12B供给高温的制冷剂,使从新风口XF吸入壳体11的新风先被第一换热元件12A加热,或从回风口HF吸入的内循环气流先被第一换热元件12A加热,再被第二换热元件12B加热,然后从送风口SF送入室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洁净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洁净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预设值或预设范围与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空气处理装置和/或室外机的运转进行控制。
例如,当室外温度超出室外温度的预设范围(可根据需要适当设定)时,控制单元使空气处理装置10禁止从新风口XF引入新风。
或者,当室外温度处于室外温度的预设范围内时,控制单元使空气处理装置10允许从新风口XF引入新风。
或者,当室外湿度大于室外湿度的预设值(可根据需要适当设定)时,控制单元指示多个换热元件12中的第一换热元件12A进入制冷模式(即由室外机20向第一换热元件12A供给低温的制冷剂),同时指示多个换热元件12中的第二换热元件12B进入制热模式(即由室外机20向第二换热元件12B供给高温的制冷剂)。
或者,当室外湿度大于室外湿度的预设值时,控制单元使空气处理装置10禁止从新风口XF引入新风。
此处,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的各种具体运转方式,可参考下面的表1。
表1
Figure BDA0001931671910000171
在表1中,“开”表示启用相关功能,“关”表示不启用相关功能,“/”表示不限定;并且,在表1中,预设值可以是一个范围;并且,在表1中,“除湿”包括制冷除湿和再热除湿。
此处,在室外空气的湿度特别大且室外气温较高的季节,例如可考虑进行制冷除湿,另一方面,在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但室外气温较低的季节,例如可考虑进行再热除湿。
此外,虽未图示,但空气处理系统1还可包括加湿单元,在室内湿度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使加湿单元启动;在这种情况下,加湿单元可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中,也可以设置在空气处理系统风路的任意位置。
此外,除了上述换气功能、排风功能、新风功能、内循环功能、再热除湿功能、制冷除湿功能和制热功能之外,空气处理系统1还具有排气功能:通过使排风风扇14工作,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HF吸入壳体11并从排风口PF送入室外,该排气功能可与上述新风功能、内循环功能、再热除湿功能、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相互配合地发挥作用。例如,当室内洁净度>预设范围时,可启用排气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在送风路径FL1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12,多个换热元件12包括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因此,能在向室内送风之前对空气进行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多种调节,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例如,在室外温度较低且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的场合,通过在第一换热元件12A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二换热元件12B以制热模式进行工作,能将湿度较小的新风从室外引入室内,且能避免从室外引入的新风的温度过低而影响用户的舒适度需求,另一方面,例如,在室外温度较高且室外空气的湿度较大的场合,通过在第一换热元件12A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使第二换热元件12B以制冷模式进行工作,容易将足够冷的新风引入室内,以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朝向排风路径FL2一侧突出的弯折部1171,有利于增加换热元件的长度,提高换热面积;方便换热元件安装。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换热元件与净化单元19之间的距离为100mm以上,因此,有利于经过净化的气流均匀扩散,提高换热均匀性,并且,有利于防止换热元件的温度、冷凝水对净化单元19的影响,还为用户取出净化单元19时提供安全距离。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导流元件118具有卡固部1182,卡固部1182用于卡固下述第一管板151,因此,容易固定换热元件12。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第二管板152通过与壳体11内的发泡材一体成型的连接件16与壳体11的侧板111连接,因此,方便换热元件12固定,提升气流路径密封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一台空气处理装置10以及与该空气处理装置10连接的一台室外机2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一台室外机20连接一台或多台空气处理装置10,或多台室外机20连接一台或多台空气处理装置1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和室外机20,但并不局限于此,空气处理系统1也可包括冷却液供给源(例如水箱)等其它装置来代替室外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也可在新风口XF处设置风门等切换机构182,以便在不需要引入新风时保持新风口XF闭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分别呈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平行的直线状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8所示,多个换热元件12(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构成为延长线YC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换热元件12分别由热交换器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多个换热元件12中的一个为热交换器,其余为辅助电加热元件或半导体制冷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无需使用图1B所示的三管式室外机20,而只需使用普通的两管式室外机即可,也就是说,只需通过气管和液管将两管式室外机与多个换热元件12中的热交换器连接即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多个换热元件12中的一部分是加热元件,其余部分是半导体制冷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可省略室外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换热元件12以第一换热元件12A位于第二换热元件12B的气流上游侧的方式设在送风路径FL1上,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使多个换热元件12以第一换热元件12A位于第二换热元件12B的气流下游侧的方式设在送风路径FL1上,或者使多个换热元件12以第二换热元件12B位于第一换热元件12A上方的方式设在送风路径FL1上,还可如图9所示使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排列成一直线,或者如图10所示使第一换热元件12A、第二换热元件12B(在图示的例子中是第一换热元件12A,但并不局限于此)由多个部分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两个部分,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元件12A和/或第二换热元件12B也可采用如图11至图13所示的结构。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一个换热元件包括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平行的第一部分121和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的第二部分122,并且,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所成的夹角α满足以下关系:90°≤α<180°;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一个换热元件整体呈圆弧形;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一个换热元件包括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平行的第一部分121X、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的第二部分122X以及与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的第三部分123X,并且,第二部分122X和第三部分123X位于第一部分121X的两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流元件118的导流面为斜面,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导流元件118X的导流面DLX也可为圆弧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导流元件118,导流元件118和分隔部117一体成型,但并不局限于此,导流元件118和分隔部117也可分体成型,根据情况,也可省略导流元件11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送风路径FL1上设置有净化单元19,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净化单元19。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换热元件12的上游设置有净化单元19,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以将净化单元19设置在换热元件12的下游侧,或者将多个净化单元19分别设置在换热元件1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应当理解,本发明在其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23)

1.一种空气处理系统(1),其特征在于,
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1),该壳体(11)设有新风口(XF)、排风口(PF)、送风口(SF)及回风口(HF),所述壳体(11)的内部被隔出从所述新风口(XF)直至所述送风口(SF)的送风路径(FL1)和从所述回风口(HF)直至所述排风口(PF)的排风路径(FL2),
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设有多个换热元件(12),
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包括第一换热元件(12A)和第二换热元件(12B),所述第一换热元件(12A)和所述第二换热元件(12B)能以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工作模式的制冷模式,
所述第二换热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工作模式的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以所述第一换热元件(12A)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元件(12B)的气流上游侧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元件(12B)与所述第一换热元件(12A)并排的方式设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
或者,
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以所述第二换热元件(12B)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元件(12A)上方的方式设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设有送风风扇(13),
在所述排风路径(FL2)上设有排风风扇(14),
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元件构成为延长线(YC)与所述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元件包括与所述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平行的第一部分(121)以及延长线(YC)与所述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的第二部分(12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121)与所述第二部分(122)所成的夹角α满足以下关系:90°≤α<18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内还包括将所述送风路径(FL1)和所述排风路径(FL2)分隔开的分隔部(117),
在所述换热元件(12)的靠近所述排风路径(FL2)的一端与所述分隔部(117)之间设有导流元件(11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元件(118)设置在所述换热元件(12)的上游侧,且将气流朝向所述换热元件的换热区域引导。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元件(118)的导流面为斜面或圆弧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元件(12)的靠所述排风路径(FL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管板(151),所述第一管板(151)具有与所述导流元件(118)贴合的翻折部(151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热元件(12)的远离所述排风路径(FL2)一侧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对的所述壳体(11)的侧板(111)之间形成有第二管板(152)。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还设置有切换机构(18),该切换机构(18)用于使所述送风口(SF)与所述回风口(HF)连通而形成内循环路径(FL3)。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元件(12)设置在比所述内循环路径(FL3)与所述送风路径(FL1)交叉的部位更靠近所述送风口(SF)的位置处。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元件(12)还包括延长线(YC)与所述送风口(SF)所在的侧面(CM)交叉的第三部分(123X)。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风路径(FL1)上还设有净化单元(19),所述净化单元(19)设置在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的上游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室外机(20),
所述换热元件(12)根据所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对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多个所述换热元件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20)连接一台或多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或多台所述室外机(20)连接一台或多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
19.一种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气处理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洁净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洁净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单元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洁净度、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内洁净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预设值或预设范围与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和/或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室外机(20)的运转进行控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室外温度超出所述室外温度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禁止从所述新风口(XF)引入新风。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室外温度处于所述室外温度的预设值内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允许从所述新风口(XF)引入新风。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室外湿度大于所述室外湿度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指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中的第一换热元件进入制冷模式,同时指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2)中的第二换热元件进入制热模式。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室外湿度大于所述室外湿度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禁止从所述新风口(XF)引入新风。
CN201811644003.3A 2018-12-29 2018-12-29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3801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4003.3A CN111380162A (zh) 2018-12-29 2018-12-29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44003.3A CN111380162A (zh) 2018-12-29 2018-12-29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0162A true CN111380162A (zh) 2020-07-07

Family

ID=71221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44003.3A Pending CN111380162A (zh) 2018-12-29 2018-12-29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801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8322A (zh) * 2021-04-18 2022-10-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处理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77978A (ko) * 2006-01-25 2007-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조기 및 외조기의 외부 공기 온도 및 습도 제어 방법
US20080015794A1 (en) * 2005-10-03 2008-01-17 Building Protection Systems, Inc. Building pro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110168793A1 (en) * 2010-01-12 2011-07-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Economizer control
CN102353107A (zh) * 2011-10-29 2012-02-15 福建成信绿集成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独立调节的空气调节系统
CN102788389A (zh) * 2012-06-05 2012-11-21 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机组
CN203837095U (zh) * 2014-02-21 2014-09-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室内机
CN207716607U (zh) * 2017-11-14 2018-08-10 科林贝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新风系统
CN108443997A (zh) * 2018-05-08 2018-08-24 江苏戎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机双系统除湿空调器
CN108518769A (zh) * 2018-05-06 2018-09-1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多功能新风处理机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15794A1 (en) * 2005-10-03 2008-01-17 Building Protection Systems, Inc. Building pro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20070077978A (ko) * 2006-01-25 2007-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조기 및 외조기의 외부 공기 온도 및 습도 제어 방법
US20110168793A1 (en) * 2010-01-12 2011-07-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Economizer control
CN102353107A (zh) * 2011-10-29 2012-02-15 福建成信绿集成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独立调节的空气调节系统
CN102788389A (zh) * 2012-06-05 2012-11-21 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机组
CN203837095U (zh) * 2014-02-21 2014-09-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室内机
CN207716607U (zh) * 2017-11-14 2018-08-10 科林贝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新风系统
CN108518769A (zh) * 2018-05-06 2018-09-1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多功能新风处理机组
CN108443997A (zh) * 2018-05-08 2018-08-24 江苏戎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机双系统除湿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8322A (zh) * 2021-04-18 2022-10-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处理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155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0519310B1 (ko) 급배기 직결형 환기겸용 공조시스템
US20100257885A1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WO202000344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0220877A (ja) 換気空調機
JP200713257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2283641B1 (ko) 상대습도를 감소시키는 제습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다목적 전열교환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EP1645811A2 (en) Air conditioner
US11859835B2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with dual heat exchangers and bypass passage
JPH081218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排水構造
US20230250982A1 (en) Heat Pump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8261571B2 (en) Multifunctional ventilating fan
US9200812B2 (en)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CN111380162A (zh) 空气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02267204A (ja) 除湿装置
KR20070051220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JP2010085031A (ja) 調湿システム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KR20210114713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674589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217031389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JP3726796B2 (ja) 壁設置用一体形エアコン
KR102477472B1 (ko) 냉방 및 제습기능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다목적 전열교환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JP3726797B2 (ja) 天井設置用一体形エアコン
CN216011047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