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3131B -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3131B
CN111373131B CN201880076928.4A CN201880076928A CN111373131B CN 111373131 B CN111373131 B CN 111373131B CN 201880076928 A CN201880076928 A CN 201880076928A CN 111373131 B CN111373131 B CN 111373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rod
fluid chamber
flange
piston
restric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69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3131A (zh
Inventor
增田裕
四井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Yi Ai Si Di Y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73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3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3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5/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fresh charge for scavenging cylinders
    • F02B2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fresh charge for scavenging cylinders using unidirectional scavenging
    • F02B25/04Engines having ports both in cylinder head and in cylinder wall near bottom of piston str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02B75/04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by means of an adjustable piston leng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5/00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 F02D15/02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by alteration or displacement of piston str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3/00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being supercharg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3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main grou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18Other cyl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Pistons, Piston Rings, And Cylinders (AREA)

Abstract

该可变压缩装置(A)具有:活塞杆(6),其在端部形成有凸缘(6c);流体室(R3),其被供给升压的工作流体,从而活塞杆沿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移动;限制部件(7c),其设于夹着凸缘而与流体室相反的一侧,限制活塞杆的向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的移动;限制部件侧流体室(R7),其以凸缘作为底面,形成于凸缘与限制部件之间;供给流路(R6),其将冷却流体供给至限制部件侧流体室;以及活塞杆内流路(R8),其在上述底面具有开口端,并且将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内的冷却流体引导至活塞杆的内侧。

Description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7年11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28333号而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十字头的大型往复活塞燃烧发动机。专利文献1的大型往复活塞燃烧发动机是能够利用重油等液体燃料和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两者来开动的双燃料发动机。专利文献1的大型往复活塞燃烧发动机为了应对适于利用液体燃料的开动的压缩比和适于利用气体燃料的开动的压缩比两者,将通过利用液压使活塞杆移动而使压缩比变更的调整机构设于十字头部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3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具有变更压缩比的压缩调整装置的发动机系统中,有时候将供给至调整机构(液压室)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作为冷却流体而经由活塞杆供给至活塞内部。为了将冷却流体经由活塞杆供给至活塞内部,考虑使用从液压室侧漏出的工作流体,或从在活塞杆的侧方形成的开口供给冷却流体。然而,在使用从流体室(液压室)侧漏出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存在难以稳定地供给工作流体的可能性。另外,在将冷却流体从在活塞杆的侧方形成的开口供给到活塞杆的内部的情况下,由于活塞杆与流体室的相对位置根据压缩比而不同,因而有必要将活塞杆中的开口部设置得大,存在活塞杆的可动范围受限制的可能性。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能够将冷却流体稳定地供给至活塞内部,且扩大活塞杆的可动范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可变压缩装置具有:活塞杆,其在端部形成有凸缘;流体室,其被供给升压的工作流体,从而上述活塞杆沿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移动;限制部件,其设于夹着上述凸缘而与上述流体室相反的一侧,限制上述活塞杆的向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的移动;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其以上述凸缘作为底面,形成于上述凸缘与上述限制部件之间;供给流路,其将冷却流体供给至上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以及活塞杆内流路,其在上述底面具有开口端,并且将上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内的上述冷却流体引导至上述活塞杆的内侧。
关于本公开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在上述限制部件的与上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对置的面,形成有上述供给流路的开口端。
关于本公开的第三方式,上述第一方式的可变压缩装置还具备通过插入有上述活塞杆的上述端部而构成上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的流体室形成部件,在上述底面形成有切口,在上述流体室形成部件的与上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对置的面形成有上述供给流路的开口端,在上述切口形成有上述活塞杆内流路的开口端。
关于本公开的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的任一个方式中,上述凸缘在与上述活塞杆内流路的开口端重叠的区域具有槽流路。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的发动机系统具备上述第一至第四的任一个方式的可变压缩装置。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公开,将冷却流体从在与限制部件侧流体室的底面相碰撞的活塞杆的凸缘形成的流路开口引导到活塞杆内流路。由此,当将冷却流体供给到活塞时,没必要形成从凸缘的侧方与活塞杆内流路连接的径向方向的流路。因此,对活塞杆的凸缘的厚度无限制,因而能够稳定地供给冷却流体同时充分地确保流体室内的凸缘的移动量,即,可变压缩装置所导致的活塞杆的移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系统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系统的一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系统的工作油的流动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系统的变形例中的工作油的流动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中的二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系统100搭载于例如大型油轮等船舶,如图1所示,具有发动机1、增压器200以及控制部3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增压器200视为辅机,与发动机1(主机)分体地说明。但是,也能够将增压器200作为发动机1的一部分而构成。此外,增压器200并非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系统100所必需的构成要素,也可以不设于发动机系统100。
图1是沿着设于发动机系统100的后述圆筒状的汽缸衬3a的中心轴的纵截面图。在图1中,有时候将设有后述排气阀单元5的一侧称为上侧,将设有后述曲柄轴11的一侧称为下侧。有时候将与汽缸衬3a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方向。有时候将从汽缸衬3a的中心轴方向观察的图称为俯视。
发动机1为多缸的单流扫气柴油发动机,是能够执行使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与重油等液体燃料一起燃烧的气体运转模式、和使重油等液体燃料燃烧的柴油运转模式的双燃料发动机。此外,在气体运转模式下,也可以仅使气体燃料燃烧。这样的发动机1具有构架2、汽缸部3、活塞4、排气阀单元5、活塞杆6、十字头7、液压部8(升压机构)、连杆9、曲柄角传感器10、曲柄轴11、扫气积存部12、排气积存部13以及空气冷却器14。另外,由汽缸部3、活塞4、排气阀单元5以及活塞杆6构成缸。
构架2是支撑发动机1整体的强度部件,容纳十字头7、液压部8以及连杆9。另外,关于构架2,十字头7的后述十字头销7a能够在内部往复运动。
汽缸部3具有圆筒状的汽缸衬3a、汽缸头3b以及汽缸套3c。汽缸衬3a是圆筒状的部件,在内侧(内周面)形成有与活塞4滑动的滑动面。被这样的汽缸衬3a的内周面和活塞4包围的空间成为燃烧室R1。另外,在汽缸衬3a的下部,形成有多个扫气端口S。扫气端口S是沿着汽缸衬3a的周面排列的开口,将汽缸套3c内部的扫气室R2与汽缸衬3a的内侧连通。汽缸头3b是在汽缸衬3a的上端部设置的盖部件。汽缸头3b在俯视下在中央部形成有排气端口H,与排气积存部13连接。另外,在汽缸头3b,设有未图示的燃料喷射阀。而且,在汽缸头3b的燃料喷射阀的附近,设有未图示的筒内压传感器。筒内压传感器检测燃烧室R1内的压力并发送到控制部300。汽缸套3c设于构架2与汽缸衬3a之间,是汽缸衬3a的下端部所插入的圆筒状的部件,在内部形成有扫气室R2。另外,汽缸套3c的扫气室R2与扫气积存部12连接。
活塞4呈大致圆柱状,与后述的活塞杆6连接而配置于汽缸衬3a的内侧。另外,在活塞4的外周面设有未图示的活塞环,由活塞环将活塞4与汽缸衬3a的间隙封闭。由于燃烧室R1中的压力的变动,活塞4伴随着活塞杆6而在汽缸衬3a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另外,关于活塞4,内侧成为空洞,在内部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后述的外侧流路R8的喷出口4a。
排气阀单元5具有排气阀5a、排气阀壳5b以及排气阀驱动部5c。排气阀5a设于汽缸头3b的内侧,通过排气阀驱动部5c而将汽缸部3的排气端口H闭塞。排气阀壳5b是容纳排气阀5a的端部的圆筒形的壳体。排气阀驱动部5c是使排气阀5a在沿着活塞4的冲程方向(滑动方向、上下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
活塞杆6是一端(上端)与活塞4连接、另一端(下端)与十字头销7a联接的长尺寸状部件。活塞杆6的端部(下端部)插入至十字头销7a,以连杆9能够旋转的方式联接。另外,活塞杆6具有十字头销7a侧的端部的一部分的直径形成得粗的凸缘6c(参照图2)。另外,活塞杆6如图3所示为双管构造,由外管6a和容纳于外管6a内的内管6b构成。凸缘6c从外管6a的外周面的下端部(插入至十字头销7a的部分)突出至径向方向外侧而设置。内管6b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容纳于外管6a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和板状的直径扩大部,其在活塞4的内部从上述主体部的上端朝向径向方向外侧延伸。在该直径扩大部,设有多个朝向上方延伸的有顶筒状的突出部,在该突出部的顶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喷出口4a。在活塞杆6形成有外侧流路R8(活塞杆内流路),其从凸缘6c的上表面(与后述盖部件7c对置的面)朝向下方(朝向凸缘6c的下表面的方向),并接着朝向径向方向内侧的内管6b弯曲,进而通过外管6a与内管6b之间。换而言之,外侧流路R8具有:第一流路,其从凸缘6c的上表面朝向下方延伸;第二流路,其从该第一流路的下端朝向径向方向内侧延伸;第三流路,其连接至该第二流路的径向方向内端,而且设于外管6a与内管6b之间;以及第四流路,其连接至该第三流路的上端,而且设于内管6b的上述直径扩大部与活塞4的底壁部(下壁部)之间。即,在活塞杆6的凸缘6c,在上表面形成有外侧流路R8的流路开口(开口端)。另外,在内管6b形成有内侧流路R9,其与活塞4的内侧的空洞连通,并且伸展至活塞杆6的下端(十字头7侧的端部)。换而言之,内管6b的上述主体部的内侧构成内侧流路R9。
十字头7具有十字头销7a(流体室形成部件)、导靴7b以及盖部件7c(限制部件)。十字头销7a是将活塞杆6与连杆9可移动地联接的圆柱状部件,形成有流体室R3(流体室、压缩比变更用流体室),活塞杆6的端部(下端部)和凸缘6c插入流体室R3,该流体室R3在与活塞杆6的凸缘6c之间进行工作油(工作流体)的供给和排出。十字头销7a的中心轴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十字头销7a的上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且凸缘6c可上下滑动地插入的插入凹部。上述的流体室R3设于上述插入凹部的底面与凸缘6c的下表面之间。在十字头销7a,在比中心更靠近下侧,形成有沿着十字头销7a的轴方向贯通的排出口O。排出口O是通过活塞杆6的内侧流路R9的工作油(冷却流体)被排出的开口。另外,在十字头销7a,设有:供给流路R4,其将流体室R3与后述的柱塞泵8c连接;和泄放流路R5,其将流体室R3与后述的泄放阀8f连接。
导靴7b是可转动地支撑十字头销7a的部件,伴随着十字头销7a而沿着活塞4的冲程方向在未图示的导轨上移动。导靴7b沿着导轨移动,从而十字头销7a的沿着活塞4的冲程方向的除了直线方向以外的移动被限制。十字头销7a围绕其中心轴的旋转运动也被限制。盖部件7c是固定于十字头销7a的上部且活塞杆6的端部所插入的环状部件。盖部件7c设于十字头销7a的上述插入凹部的开口周缘部。盖部件7c的内径与活塞杆6的外管6a的外径同等,比凸缘6c的外径更小。另外,在盖部件7c,在与活塞杆6滑动的滑动面(径向方向内侧的面)设有未图示的密封环。由此,形成有被十字头销7a、盖部件7c以及活塞杆6的凸缘6c包围的上部液压室R7(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即,上部液压室R7是被凸缘6c的上表面、十字头销7a的上述插入凹部的内侧面、盖部件7c的下表面以及外管6a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另外,在盖部件7c,形成有引导供给到上部液压室R7的工作油的冷却油供给流路R6(供给流路)的一部分。冷却油供给流路R6的其它部分形成于十字头销7a。冷却油供给流路R6是将由后述的供给泵8a泵送的工作油的一部分从十字头销7a经由盖部件7c引导到上部液压室R7的两条流路。即,冷却油供给流路R6连接至供给泵8a。两条冷却油供给流路R6分别在盖部件7c的上部液压室R7侧的面(下表面)形成有供给开口(开口端)。另外,这样的十字头7将活塞4的直线运动传递到连杆9。
如图2所示,液压部8具有供给泵8a、摇动管8b、柱塞泵8c、连接至柱塞泵8c的第一止回阀8d和第二止回阀8e、以及泄放阀8f。另外,活塞杆6、十字头7、液压部8以及控制部300也可以作为本公开中的可变压缩装置A起作用。该可变压缩装置A以能够变更发动机1的压缩比的方式构成。
供给泵8a是基于来自控制部300的指示将从未图示的工作油罐供给的工作油升压而供给到柱塞泵8c的泵。供给泵8a由船舶的电池的电力驱动,能够在液体燃料被供给至燃烧室R1之前开动。摇动管8b是将供给泵8a与各缸的柱塞泵8c连接的配管,能够在伴随着十字头销7a而移动的柱塞泵8c与被固定的供给泵8a之间摇动。
柱塞泵8c固定于十字头销7a,具有:棒状的柱塞8c1;筒状的汽缸8c2,其可滑动地容纳柱塞8c1;以及柱塞驱动部8c3。关于柱塞泵8c,柱塞8c1与未图示的驱动部连接,由此在汽缸8c2内滑动,将工作油升压而供给到流体室R3。另外,在汽缸8c2,在设于端部的工作油的吐出侧的开口,设有第一止回阀8d,在设于侧周面的吸入侧的开口,设有第二止回阀8e。柱塞驱动部8c3连接至柱塞8c1,基于来自控制部300的指示而使柱塞8c1往复运动。
第一止回阀8d为通过由未图示的偏压部件朝向汽缸8c2的内侧偏压阀体而闭阀的构造,防止供给至流体室R3的工作油逆流到汽缸8c2。另外,第一止回阀8d中,如果汽缸8c2内的工作油的压力成为第一止回阀8d的偏压部件的偏压力(开阀压力)以上,则阀体被工作油推动,由此开阀。第二止回阀8e由未图示的偏压部件朝向汽缸8c2的外侧偏压,防止供给至汽缸8c2的工作油逆流到供给泵8a。另外,第二止回阀8e中,如果从供给泵8a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成为第二止回阀8e的偏压部件的偏压力(开阀压力)以上,则阀体被工作油推动,由此开阀。此外,第一止回阀8d在开阀压力比第二止回阀8e的开阀压力更高并以预先设定的压缩比运转的稳定运转时,未通过从供给泵8a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开阀。
泄放阀8f设于十字头销7a,具有主体部8f1和泄放阀驱动部8f2。主体部8f1是连接至流体室R3和未图示的工作油罐的阀。泄放阀驱动部8f2连接至主体部8f1的阀体,基于来自控制部300的指示而将主体部8f1开阀和闭阀。泄放阀8f通过泄放阀驱动部8f2而开阀,从而存积于流体室R3的工作油返回至工作油罐。
如图1所示,连杆9是与十字头销7a联接并且与曲柄轴11联接的长尺寸状部件。连杆9将传送至十字头销7a的活塞4的直线运动变换成旋转运动。曲柄角传感器10是用于计量曲柄轴11的曲柄角的传感器,将用于算出曲柄角的曲柄脉冲信号发送到控制部300。
曲柄轴11是连接至设于缸的连杆9的长尺寸状的部件,通过由各个连杆9传送的旋转运动而旋转,由此将动力传送至例如螺旋状件等。扫气积存部12设于汽缸套3c与增压器200之间,通过增压器200加压的空气流入该扫气积存部12。另外,在扫气积存部12,在内部设有空气冷却器14。排气积存部13是与各缸的排气端口H连接并且与增压器200连接的管状部件。从排气端口H排出的气体暂时地存积于排气积存部13,从而在抑制脉动的状态下被供给到增压器200。空气冷却器14是冷却扫气积存部12内部的空气的装置。
增压器200是通过利用从排气端口H排出的气体来旋转的涡轮而将从未图示的吸气端口吸入的空气加压并供给至燃烧室R1的装置。
控制部300是基于船舶的操纵者所作出的操作等而控制燃料的供给量等的计算机。另外,控制部300通过控制液压部8而变更燃烧室R1中的压缩比。具体而言,控制部300控制柱塞泵8c、供给泵8a以及泄放阀8f,调整流体室R3中的工作油的量,由此使活塞杆6的位置变更而变更压缩比。
这样的发动机系统100是如下的装置:使从未图示的燃料喷射阀喷射至燃烧室R1的燃料着火、爆炸,由此使活塞4在汽缸衬3a内滑动,使曲柄轴11旋转。详细而言,在供给至燃烧室R1的燃料与从扫气端口S流入的空气混合之后,活塞4朝向上止点方向移动,从而燃料被压缩而温度上升并自然着火。另外,在液体燃料的情况下,在燃烧室R1中温度上升,由此汽化并自然着火。
然后,燃烧室R1内的燃料自然着火从而急剧地膨胀,朝向下止点方向的压力施加到活塞4。由此,活塞4沿下止点方向移动,活塞杆6伴随着活塞4而移动,曲柄轴11经由连杆9而旋转。进而,活塞4移动至下止点,从而加压空气从扫气端口S流入到燃烧室R1。排气阀单元5驱动,从而排气端口H打开,燃烧室R1内的排出气体被加压空气推出到排气积存部13。
在增大压缩比的情况下,由控制部300驱动供给泵8a,工作油被供给至柱塞泵8c。然后,控制部300驱动柱塞泵8c而将工作油加压,直到成为能够将活塞杆6提起的压力为止,并将工作油供给到流体室R3。通过流体室R3的工作油的压力而活塞杆6的凸缘6c提起,与此相伴的是,活塞4的上止点位置向上方(排气端口H侧)移动。
在减小压缩比的情况下,由控制部300驱动泄放阀8f,流体室R3与未图示的工作油罐成为连通状态。然后,活塞杆6的载荷施加到流体室R3的工作油,流体室R3内的工作油经由泄放阀8f被推出到工作油罐。由此,流体室R3的工作油减少,活塞杆6向下方(曲柄轴11侧)移动,与此相伴的是,活塞4的上止点位置向下方移动。
接着,对工作油的活塞杆6侧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从供给泵8a供给的工作油的一部分通过冷却油供给流路R6而从盖部件7c供给到上部液压室R7。由此,上部液压室R7成为被工作油填满的状态。然后,上部液压室R7内的工作油从在活塞杆6的凸缘6c上表面(上部液压室R7的底面)形成的流路开口流入到外侧流路R8,沿着活塞杆6向上方(压缩方向)引导,从喷出口4a吐出到活塞4的内侧。吐出到活塞4的内侧的工作油与活塞4的内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冷却活塞4。而且,吐出到活塞4的内侧的工作油被引导到内侧流路R9,从活塞杆6的下端吐出,从排出口O排出到外部。
依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将工作油从上部液压室R7的上方供给,从在与上部液压室R7的底面相碰撞的活塞杆6的凸缘6c形成的流路开口引导到外侧流路R8。由此,当将工作油(冷却油)供给到活塞4时,没必要在凸缘6c的外周面(与十字头销7a滑动的滑动面)形成开口。因此,对凸缘6c的厚度无限制,因而能够充分地确保十字头销7a内的凸缘6c的移动量,即,可变压缩机构所导致的活塞杆6的移动量。
另外,依据本实施方式,从在盖部件7c形成的冷却油供给流路R6的开口朝向下方的上部液压室R7供给工作油。由此,无论伴随着压缩比的变更的活塞杆6相对于十字头销7a的位置如何,都能够供给工作油。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作为第二实施方式而说明。此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使符号共通而省略说明。另外,在图4中,省略液压部8的构成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6的凸缘6c,在与盖部件7c对置的面(凸缘6c的上表面、上部液压室R7的底面),形成有阶梯状的切口。即,凸缘6c的上表面中的径向方向外端部被切口。而且,在形成于活塞杆6的凸缘6c的切口,形成有外侧流路R8的开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流路R8的开口形成于上述切口的底面(朝向上方的面),但也可以形成于上述切口中的侧面(朝向径向方向外方的面)。冷却油供给流路R6成为在十字头销7a中从活塞杆6的径向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直线状的流路,在上部液压室R7的侧周面(十字头销7a的内侧、上述插入凹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供给开口(开口端)。此外,供给开口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上述插入凹部的内侧面中的上侧(十字头销7a的盖部件7c的附近)。由此,活塞杆6沿高压缩比方向(上方)移动,即使当凸缘6c成为与盖部件7c抵接(或接近)的状态时,冷却油供给流路R6的供给开口也能够面向凸缘6c的切口,经由上部液压室R7而与外侧流路R8连通。在此情况下,没必要在盖部件7c形成冷却油供给流路R6,冷却油供给流路R6的流路形成是容易的。
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压缩装置A具有:活塞杆6,其在端部形成有凸缘6c;流体室R3,其被供给升压的工作流体,从而活塞杆6沿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移动;盖部件7c,其设于夹着凸缘6c而与流体室R3相反的一侧,限制活塞杆6的向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的移动;上部液压室R7,其以凸缘6c作为底面而形成于凸缘6c与盖部件7c之间;冷却油供给流路R6,其将冷却流体(冷却油)供给至上部液压室R7;以及外侧流路R8,其在上述底面具有开口端,并且将上部液压室R7内的冷却流体引导至活塞杆6的内侧。
也可以是,在盖部件7c的与上部液压室R7对置的面,形成有冷却油供给流路R6的开口端。
也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压缩装置A还具备通过插入有活塞杆6的端部而构成上部液压室R7的十字头销7a,在上述底面形成有切口,在十字头销7a的与上部液压室R7对置的面(上述插入凹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冷却油供给流路R6的开口端,在上述切口形成有外侧流路R8的开口端。
也可以是,凸缘6c在与外侧流路R8的开口端重叠的区域具有槽流路。
发动机系统100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变压缩装置A。
以上,参照附图同时对本公开的合适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诸多形状或组合等是一个示例,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而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活塞杆6的凸缘6c(凸缘6c的上表面),形成有通过与外侧流路R8的流路开口在俯视下重叠的位置的槽流路。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槽流路将流入至上部液压室R7的工作油效率良好地引导到流路开口。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凸缘6c形成的切口是阶梯状,但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凸缘6c的与盖部件7c对置的面的缘部(径向方向外缘部)被切口成锥状,在锥面形成有外侧流路R8的流路开口。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工作油作为冷却油而从供给泵8a供给至上部液压室R7,但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与供给泵8a分体地具有冷却油泵,与工作油分系统地供给冷却油。
符号说明:
1 发动机
2 构架
3 汽缸部
3a 汽缸衬
3b 汽缸头
3c 汽缸套
4 活塞
4a 喷出口
5 排气阀单元
5a 排气阀
5b 排气阀壳
5c 排气阀驱动部
6 活塞杆
6a 外管
6b 内管
6c 凸缘
7 十字头
7a 十字头销(流体室形成部件)
7b 导靴
7c 盖部件(限制部件)
8 液压部
8a 供给泵
8b 摇动管
8c 柱塞泵
8c1 柱塞
8c2 汽缸
8c3 柱塞驱动部
8d 第一止回阀
8e 第二止回阀
8f 泄放阀
8f1 主体部
8f2 泄放阀驱动部
9 连杆
10 曲柄角传感器
11 曲柄轴
12 扫气积存部
13 排气积存部
14 空气冷却器
100 发动机系统
200 增压器
300 控制部
A 可变压缩装置
H 排气端口
O 排出口
R1 燃烧室
R2 扫气室
R3 流体室
R4 供给流路
R5 泄放流路
R6 冷却油供给流路(供给流路)
R7 上部液压室(限制部件侧流体室)
R8 外侧流路(活塞杆内流路)
R9 内侧流路
S 扫气端口。

Claims (4)

1.一种可变压缩装置,具有:
活塞杆,其在端部形成有凸缘;
流体室,其被供给升压的工作流体,从而所述活塞杆沿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移动;
限制部件,其设于夹着所述凸缘而与所述流体室相反的一侧,限制所述活塞杆的向提高压缩比的方向的移动;
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其以所述凸缘作为底面,形成于所述凸缘与所述限制部件之间;
供给流路,其将冷却流体供给至所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以及
活塞杆内流路,其在所述底面具有开口端,并且将所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内的所述冷却流体引导至所述活塞杆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制部件的与所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对置的面,形成有所述供给流路的开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通过插入有所述活塞杆的所述端部而构成所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的流体室形成部件,
在所述底面,形成有切口,
在所述流体室形成部件的与所述限制部件侧流体室对置的面,形成有所述供给流路的开口端,
在所述切口,形成有所述活塞杆内流路的开口端。
4.一种发动机系统,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压缩装置。
CN201880076928.4A 2017-11-28 2018-11-28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Active CN111373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8333 2017-11-28
JP2017228333A JP6946977B2 (ja) 2017-11-28 2017-11-28 可変圧縮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PCT/JP2018/043835 WO2019107434A1 (ja) 2017-11-28 2018-11-28 可変圧縮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3131A CN111373131A (zh) 2020-07-03
CN111373131B true CN111373131B (zh) 2022-02-25

Family

ID=66665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6928.4A Active CN111373131B (zh) 2017-11-28 2018-11-28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719273B1 (zh)
JP (1) JP6946977B2 (zh)
KR (1) KR102279170B1 (zh)
CN (1) CN111373131B (zh)
DK (1) DK3719273T3 (zh)
WO (1) WO20191074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66769A1 (en) * 2021-10-18 2023-04-19 Winterthur Gas & Diesel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devic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7910A (ja) * 1993-12-29 1995-08-01 Nabco Ltd 油圧シリンダ
DE19835146A1 (de) * 1998-08-04 1999-06-10 Daimler Chrysler Ag Pleuelstange
JP200717775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圧縮比可変装置
CN104727955A (zh) * 2013-12-18 2015-06-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WO2015108178A1 (ja) * 2014-01-20 2015-07-23 株式会社Ihi クロスヘッド型エンジン
JP2016211462A (ja) * 2015-05-11 2016-12-15 株式会社Ihi 油圧発生装置およびクロスヘッド型エンジン
CN107110034A (zh) * 2014-10-30 2017-08-29 株式会社 Ihi 单流扫气式双循环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1819B (zh) * 2012-07-17 2017-08-08 瓦锡兰瑞士公司 大型往复活塞式燃烧发动机及其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
EP3098417B1 (en) * 2014-01-20 2018-10-10 IHI Corporation Engine
JP6451485B2 (ja) * 2015-05-11 2019-01-16 株式会社Ihi クロスヘッド型エンジン
JP6717684B2 (ja) 2016-06-23 2020-07-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磁気テープおよび磁気テー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7910A (ja) * 1993-12-29 1995-08-01 Nabco Ltd 油圧シリンダ
DE19835146A1 (de) * 1998-08-04 1999-06-10 Daimler Chrysler Ag Pleuelstange
JP200717775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圧縮比可変装置
CN104727955A (zh) * 2013-12-18 2015-06-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WO2015108178A1 (ja) * 2014-01-20 2015-07-23 株式会社Ihi クロスヘッド型エンジン
CN107110034A (zh) * 2014-10-30 2017-08-29 株式会社 Ihi 单流扫气式双循环发动机
JP2016211462A (ja) * 2015-05-11 2016-12-15 株式会社Ihi 油圧発生装置およびクロスヘッド型エンジ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47671A (ko) 2020-05-07
JP2019100183A (ja) 2019-06-24
KR102279170B1 (ko) 2021-07-19
DK3719273T3 (da) 2023-01-30
EP3719273B1 (en) 2023-01-04
CN111373131A (zh) 2020-07-03
EP3719273A4 (en) 2021-08-25
WO2019107434A1 (ja) 2019-06-06
EP3719273A1 (en) 2020-10-07
JP6946977B2 (ja) 202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99956B1 (ko) 엔진
EP3296539B1 (en) Oil pressure generating device and crosshead engine
US11098620B2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mechanism
CN111373131B (zh)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JP2019007432A (ja) 可変圧縮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CN111527291B (zh)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US11156172B2 (en) Compression ratio varying mechanism
CN112189086B (zh) 可变压缩装置和发动机系统
CN111406150B (zh) 发动机系统
KR102274364B1 (ko) 가변 압축 장치 및 엔진 시스템
KR20200065080A (ko) 압축단 압력 제어 장치 및 엔진 시스템
CN111386389A (zh) 发动机系统
JP7031458B2 (ja) 可変圧縮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CN111902619B (zh) 可变压缩装置及发动机系统
EP3674528B1 (en) Variable compression device and engine system
JP7031457B2 (ja) 可変圧縮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CN111386391A (zh) 发动机系统和可变压缩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9019801A (ja) 可変圧縮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JP2019124133A (ja) 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5

Address after: Japan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after: Mitsui Yi Ai Si Di You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IHI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