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9604B -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9604B
CN111339604B CN201811471451.8A CN201811471451A CN111339604B CN 111339604 B CN111339604 B CN 111339604B CN 201811471451 A CN201811471451 A CN 201811471451A CN 111339604 B CN111339604 B CN 1113396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ynamic 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ion
isolation system
mathematical model
pas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14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9604A (zh
Inventor
崔振华
朱亮
朱永成
曾志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714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96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9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9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9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96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包括: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相应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强隔振系统的隔振作用,从而提高车辆NVH性能。

Description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冷却系统的悬置软垫隔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是评价车辆品质的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其中,冷却系统的振动在影响车辆NVH性能的多种因素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如何增强冷却系统的隔振作用,提升车辆NVH性能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悬置软垫的隔振好坏一般以悬置软垫的隔振量大于某个目标值为判断标准,当悬置软垫的隔振量不满足该标准时,现有技术往往通过不断调整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以达到隔振量的要求,但是,针对带树脂框架的车型,只调整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已经无法满足隔振量的要求,导致悬置软垫的隔振作用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增强隔振系统的隔振作用,从而提高车辆NVH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包括:
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
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所述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
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所述第一数学模型;
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21
其中,I.E.表示所述隔振量,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22
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23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Δx表示所述位移,KT表示所述隔振系统的总刚度,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31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具体包括:
在所述隔振量和预设的目标隔振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获得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其中,所述目标隔振量为20dB;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其中,所述预设倍数为1倍;
则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不小于18倍的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IPI分析获得树脂框架的IPI曲线;
根据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和所述IPI曲线获得等刚度目标值曲线;
根据所述IPI曲线和所述等刚度目标值曲线对所述树脂框架进行优化,以使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包括:
第一数学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
第二数学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以及,
被动侧动刚度设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数学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
第二数学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以及,
第一数学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所述第一数学模型;
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41
其中,I.E.表示所述隔振量,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的设备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根据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并结合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设计隔振系统的被动侧动刚度,能够通过调整隔振系统的被动侧动刚度来增强隔振系统的隔振作用,从而增强冷却系统的隔振作用,提高车辆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隔振系统的弹簧串联模型示意图;
图3A至3B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IPI分析结果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包括步骤S11至步骤S13:
步骤S11、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
步骤S12、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
步骤S13、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具体的,根据隔振系统所受的激振力、在该激振力作用下对应的位移、隔振系统的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并根据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隔振系统所受的激振力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从而结合建立的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时,是根据相应的参数之间的关系来建立的,并没有使用具体的参数的数值,建立好的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用于表明各参数之间的具体数学关系,根据建立好的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是为了获得被动侧动刚度的具体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根据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并结合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设计隔振系统的被动侧动刚度,能够通过调整隔振系统的被动侧动刚度来增强隔振系统的隔振作用,从而增强冷却系统的隔振作用,提高车辆NVH性能。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
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所述第一数学模型。
具体的,在建立第一数学模型时,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将悬置软垫包含在内建立数学模型,即根据隔振系统所受的激振力、在该激振力作用下对应的位移、隔振系统的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隔振系统包括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第二种情况是将悬置软垫排除在外建立数学模型,即根据隔振系统所受的激振力、在该激振力作用下对应的位移、隔振系统的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隔振系统不包括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从而根据建立的第一数学子模型和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第一数学模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71
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72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Δx表示所述位移,KT表示所述隔振系统的总刚度,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81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具体的,结合图2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隔振系统的弹簧串联模型示意图,结合胡克定律,根据隔振系统所受的激振力F和在该激振力F的作用下对应的位移Δx,有F=KT·Δx,其中,KT表示隔振系统的总刚度。
当将悬置软垫包含在内建立数学模型时,对应有FI=KT·Δx,其中,FI表示隔振系统包括悬置软垫时所受的激振力,此时隔振系统的总刚度KT可以根据隔振系统的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KS、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KB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KI获得,并且有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82
当不将悬置软垫包含在内建立数学模型时,对应有FNI=KT·Δx,其中,FNI表示隔振系统不包括悬置软垫时所受的激振力,此时隔振系统的总刚度KT可以根据隔振系统的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KS和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KB获得,并且有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83
则结合上式可以获得第一数学模型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84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85
其中,I.E.表示所述隔振量,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
在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具体包括:
在所述隔振量和预设的目标隔振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获得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具体的,预先设置目标隔振量以及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预先设置的目标隔振量之间需要满足的第一预设条件,只有当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预先设置的目标隔振量之间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才表示隔振系统满足隔振需求,隔振作用较好;并且预先设置隔振系统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之间需要满足的第二预设条件,接着在满足相应的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获得隔振系统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根据该数学关系设计调整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的数值。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其中,所述目标隔振量为20dB;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其中,所述预设倍数为1倍;
则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不小于18倍的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具体的,结合上述实施例,当隔振系统的隔振量不小于预先设置的目标隔振量20dB时,有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91
将第一数学模型带入该公式可得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92
则有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093
由于隔振系统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等于1倍的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即KS=KB,则将KS=KB带入该公式可解得KB=KO≥18KI,其中,KO表示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因此,当隔振系统悬置软垫的主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相同,且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大于等于20dB的目标隔振量需求时,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KO要大于等于18倍的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在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IPI分析获得树脂框架的IPI曲线;
根据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和所述IPI曲线获得等刚度目标值曲线;
根据所述IPI曲线和所述等刚度目标值曲线对所述树脂框架进行优化,以使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的要求。
具体的,IPI(Input Point Inertance,加速度导纳)分析是指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通过在加载点施加单位力作为输入激励,同时将该点作为响应点,测得该点在对应频率范围内的加速度作为输出响应,用于考察该点的局部动刚度,该点的加速度导纳公式对应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101
其中,a表示树脂框架的振动加速度,F表示树脂框架所受的激振力,Ka表示该点的动刚度,则根据加速度导纳公式可以获得树脂框架的IPI曲线;计算IPI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有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102
则当Ka=KO时,根据该公式可以获得等刚度目标值曲线;根据获得的IPI曲线和等刚度目标值曲线对树脂框架进行优化,从而可以使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满足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的要求。
结合图3A至3B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IPI分析结果示意图,其中,图3A为树脂框架在空间坐标系下的X方向和Y方向的IPI分析结果示意图,图3B为树脂框架在空间坐标系下的Z方向的IPI分析结果示意图,利用仿真软件,在悬置软垫安装位置处对树脂框架施加1N的激振力,对应设置的频率范围为0Hz~40.5Hz,根据加速度导纳公式获得树脂框架在空间坐标系下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IPI曲线,结合图中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等刚度目标值曲线,由图3A可知,X方向IPI曲线在频率为28Hz处对应的曲线峰值超过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Y方向IPI曲线在频率为32.5Hz处对应的曲线峰值超过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由图3B可知,Z方向IPI曲线在频率为32.5Hz处对应的曲线峰值超过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因此需要对树脂框架进行优化,可以通过局部增加厚度及加强筋结构等方式,增强树脂框架,从而将IPI曲线峰值降到等刚度目标值曲线以下,进而使得悬置软垫的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满足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的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能够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所有流程,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单元的作用以及实现的技术效果分别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的作用以及实现的技术效果对应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4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数学模型建立模块11,用于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
第二数学模型建立模块12,用于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以及,
被动侧动刚度设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13。
优选地,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数学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
第二数学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以及,
第一数学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所述第一数学模型。
优选地,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121
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122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Δx表示所述位移,KT表示所述隔振系统的总刚度,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123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GDA0002935216370000124
其中,I.E.表示所述隔振量,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
优选地,所述被动侧动刚度设计模块具体包括:
被动侧动刚度设计单元,用于在所述隔振量和预设的目标隔振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获得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其中,所述目标隔振量为20dB;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其中,所述预设倍数为1倍;
则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不小于18倍的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IPI曲线获取模块,用于根据IPI分析获得树脂框架的IPI曲线;
等刚度目标值曲线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和所述IPI曲线获得等刚度目标值曲线;以及,
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IPI曲线和所述等刚度目标值曲线对所述树脂框架进行优化,以使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的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的设备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参见图5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10、存储器20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0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10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10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
优选地,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如计算机程序1、计算机程序2、······),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0中,并由所述处理器1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装置中的执行过程。
所述处理器1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所述处理器10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10是所述装置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所述装置的各个部分。
所述存储器20主要包括程序存储区和数据存储区,其中,程序存储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数据存储区可存储相关数据等。此外,所述存储器20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和闪存卡(Flash Card)等,或所述存储器20也可以是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存储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结构框图仅仅是装置的示例,并不构成对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根据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并结合第一数学模型和第二数学模型设计隔振系统的被动侧动刚度,能够通过调整隔振系统的被动侧动刚度来增强隔振系统的隔振作用,从而增强冷却系统的隔振作用,提高车辆NVH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
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所述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
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所述第一数学模型;
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935216360000011
其中,I.E.表示所述隔振量,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935216360000012
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935216360000021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Δx表示所述位移,KT表示所述隔振系统的总刚度,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935216360000022
其中,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KS表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KB表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KI表示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具体包括:
在所述隔振量和预设的目标隔振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获得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隔振量不小于所述目标隔振量;其中,所述目标隔振量为20dB;
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主动侧动刚度等于预设倍数的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其中,所述预设倍数为1倍;
则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与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不小于18倍的所述悬置软垫的动刚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IPI分析获得树脂框架的IPI曲线;
根据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和所述IPI曲线获得等刚度目标值曲线;
根据所述IPI曲线和所述等刚度目标值曲线对所述树脂框架进行优化,以使所述被动侧动刚度满足所述被动侧动刚度的目标值的要求。
8.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数学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隔振系统的激振力、位移和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一数学模型;其中,所述动刚度至少包括所述隔振系统的主动侧动刚度和被动侧动刚度;
第二数学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隔振系统的隔振量和所述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第二数学模型;以及,
被动侧动刚度设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模型设计所述被动侧动刚度;
所述第一数学模型建立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数学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所述被动侧动刚度和悬置软垫的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一数学子模型;
第二数学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激振力、所述位移、所述主动侧动刚度和所述被动侧动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第二数学子模型;以及,
第一数学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学子模型和所述第二数学子模型获得所述第一数学模型;
所述第二数学模型具体为:
Figure FDA0002935216360000041
其中,I.E.表示所述隔振量,F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FNI表示所述隔振系统不包括所述悬置软垫时的激振力。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控制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
10.一种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
CN201811471451.8A 2018-12-03 2018-12-03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3396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1451.8A CN111339604B (zh) 2018-12-03 2018-12-03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1451.8A CN111339604B (zh) 2018-12-03 2018-12-03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9604A CN111339604A (zh) 2020-06-26
CN111339604B true CN111339604B (zh) 2021-04-27

Family

ID=71185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1451.8A Active CN111339604B (zh) 2018-12-03 2018-12-03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960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9885A (zh) * 2010-12-16 2011-04-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悬置支架的支撑结构
CN105243172A (zh) * 2015-07-22 2016-01-13 湖南大学 一种考虑动态刚度和阻尼的发动机悬置系统优化方法
CN105302944A (zh) * 2015-10-08 2016-02-03 山东理工大学 基于广义耗散能的车辆被动悬架最佳阻尼比的计算方法
CN105426564A (zh) * 2015-10-10 2016-03-23 浙江大学 活塞式压缩机隔振系统建模及优化方法
CN107631886A (zh) * 2017-08-23 2018-01-2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悬置软垫的静、动刚度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9885A (zh) * 2010-12-16 2011-04-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悬置支架的支撑结构
CN105243172A (zh) * 2015-07-22 2016-01-13 湖南大学 一种考虑动态刚度和阻尼的发动机悬置系统优化方法
CN105302944A (zh) * 2015-10-08 2016-02-03 山东理工大学 基于广义耗散能的车辆被动悬架最佳阻尼比的计算方法
CN105426564A (zh) * 2015-10-10 2016-03-23 浙江大学 活塞式压缩机隔振系统建模及优化方法
CN107631886A (zh) * 2017-08-23 2018-01-2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悬置软垫的静、动刚度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催振华等.基于隔振理论模型冷却模块悬垫的结构优化.《汽车工程师》.2015,(第1期),第40-41、4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9604A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92011B (zh) 确定车身连接点的静刚度的方法及装置
US1016949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alysis of shape optimization
EP3851996A1 (en) Automotive body vibration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analysis method and device
KR102473091B1 (ko) 차체 부품의 감도 해석 방법 및 장치, 차체 부품의 재료 특성 결정 방법
US11153375B2 (en)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o scale queue-based services
DE102010028266A1 (de) Steuer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Berechnung einer Ausgangsgröße für eine Steuerung
CN111552370B (zh) 振动信号的校准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E102017124078A1 (de) Ordinale modifikation der dienstgüte
CN104243531A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339604B (zh) 隔振系统被动侧动刚度的设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062916B (zh) 显微图像的清晰度评价方法及装置
JP2015210827A (ja) 周波数依存材料特性を有する製品の周波数領域構造解析
CN112528388A (zh) 一种悬置支架强度分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DE112017003822T5 (de) Automatische hardware-zlw-einführung für ipu-bildströme
JP2002215680A (ja) 構造物の設計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11124626A (zh) 一种众核系统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
CN116090155A (zh) 一种整车冲击噪音的仿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13836773A (zh) 声固耦合系统结构振动响应预示方法、系统及可存储介质
JP6285793B2 (ja) 深絞り加工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の重力荷重段階にシートメタルブランクがガイドピンに接触する影響を含め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0245425B (zh) 空调压缩机激励辨识方法以及计算机装置
CN113987690A (zh) 飞机起落架疲劳应力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163926B2 (ja) 仮想マシン管理装置、仮想マシン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198795A (zh) 机电伺服控制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E102018114604B4 (de) Systeme, Vorrichtungen und Verfahren zum Berechnen einer inneren Belastung einer Komponente
CN116113940A8 (zh) 一种图计算装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