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2675B -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2675B
CN111322675B CN202010157435.2A CN202010157435A CN111322675B CN 111322675 B CN111322675 B CN 111322675B CN 202010157435 A CN202010157435 A CN 202010157435A CN 111322675 B CN111322675 B CN 111322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onic expansion
expansion valve
valve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74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22675A (zh
Inventor
谭志军
胡亚飞
丁云霄
罗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574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26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2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2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22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2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其中,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板换电子膨胀阀,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检测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该控制方法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Description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多联机空调系统,例如热回收式多联机空调系统主要包括:两管制热回收式多联机空调系统和三管制热回收式多联机空调系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外机与内机间的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简称MS装置)的主管有两根管还是三根管。对于三管制热回收式多联机空调系统,当有制热内机开启时,即系统运行在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或主制冷模式下,若系统相关电子膨胀阀控制不当,就会使得制热内机大量积液或跑气(过冷度过低),会导致制热内机流量小而制热能力较差或系统不稳定,从而影响制热出风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外机和多个内机,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板换电子膨胀阀,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所述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所述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首先获取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然后在检测到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于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时,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最后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由此,该方法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纯制热模式或所述主制热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或者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所述预设最大开度,且所述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纯制热模式或所述主制热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或者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所述预设最小开度,且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四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主制冷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或者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所述预设最大开度,且所述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主制冷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或者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所述预设最小开度,且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四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检测到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均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返回再次循环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阀前过冷度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SC=T2S-T2A,
其中,SC为所述阀前过冷度,T2A为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液管温度,T2S=T2S0-b,T2S0为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值PH对应的饱和温度,b为修正参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其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外机和多个内机,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板换电子膨胀阀,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时,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排出所述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所述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通过第一获取模块获取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在检测到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于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时,通过第二获取模块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进而通过控制模块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由此,该控制装置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通过本发明上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于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下时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于主制冷模式下时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外机和多个内机(图1中示出了四个内机:第一内机1、第二内机2、第三内机3和第四内机4),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EXVA和板换电子膨胀阀EXVC,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其中,参照图1,内机电子膨胀阀可以为第一内机1对应的内机电子膨胀阀EXV1、第二内机2对应的内机电子膨胀阀EXV2、第三内机3对应的内机电子膨胀阀EXV3和第四内机4对应的内机电子膨胀阀EXV4。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可以为热回收式多联机空调系统,参照图1,该系统可为包括外机侧、MS(外机与内机间的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侧和内机侧三个部分的三管制多联机空调系统。
可以理解的是,三管制多联机空调系统主管有三根,根据管径大小从小到大分别为液管、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运行于制冷模式的内机(制冷内机)会使用到液管和低压气管,运行于制热模式的内机(制热内机)会使用到液管和高压气管,液管中流动的冷媒状态是已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处于高压状态的液态或者气液两相态的冷媒,而气管的选择是依据内机的运行模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依据内机的运行模式开启MS装置中的制冷电磁阀或者制热电磁阀以实现制冷或者制热。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其中,运行模式可包括纯制冷模式(所有内机均运行于制冷模式)、纯制热模式(所有内机均运行于制热模式)、主制冷模式(部分内机运行于制冷模式、部分内机运行于制热模式,外机用作冷凝器)和主制热模式(部分内机运行于制冷模式、部分内机运行于制热模式,外机用作蒸发器),其中,主制冷模式和主制热模式可统一称为混合模式。例如,在纯制热模式下,第一内机、第二内机、第三内机和第四内机均为制热内机;在主制热模式下,第一内机为制冷内机,第二内机、第三内机和第四内机均为制热内机;在主制冷模式下,第一内机、第二内机、第三内机均为制冷内机,第四内机为制热内机;在纯制冷模式下,第一内机、第二内机、第三内机和第四内机均为制冷内机。
具体的,在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于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或主制冷模式时,当制热内机退出防冷风模式且在压缩机进入PI(Proportional Integral,比例积分)控制一段时间后,制热内机对应的内机电子膨胀阀会开启至一定开度,以使多联机空调系统保持稳定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可通过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遥控器的显示屏显示该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以及每个内机的运行模式,以方便用户查看。
S2,检测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阀前过冷度可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SC=T2S-T2A,
其中,SC为阀前过冷度,T2A为制热内机的阀前液管温度,T2S=T2S0-b,T2S0为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值PH对应的饱和温度,b为修正参数。需要说明的是,因系统管路及制热内机换热器存在一定的压降,故T2S可略小于T2S0,即T2S=T2S0-b,例如取b=2℃。
S3,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具体的,可判断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不是,即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则调节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相应的电子膨胀阀可包括制热内机对应的电子膨胀阀、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板换电子膨胀阀,直至该阀前过冷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即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从而避免制热内机的积液现象或者跑气现象。
由此,该控制方法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可包括:检测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或者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其中,第三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检测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且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
具体地,可实时计算每一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在判断出存在阀前过冷度SC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A的制热内机时,说明此时该制热内机已积液,可发出积液信号至外机,外机收到制热内机积液信号后发送指令至制热内机,以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在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的过程中,可实时计算该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在计算出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三预设值C(退出积液信号温度值)时,则说明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于是系统保持当前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继续工作;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且阀前过冷度SC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C时,说明此时制热内机仍处于积液状态,则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三预设值C,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使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
也就是说,在制热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为了检测出其是否积液,可实时计算其阀前过冷度SC,在SC≥A时,则说明制热内机已积液,则增大制热内机对应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将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且阀前过冷度SC仍不满足SC<C时,则需增大外机电子膨胀阀或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阀前过冷度SC满足SC<C,使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
进一步地,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可包括:检测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或者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其中,第四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检测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且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
具体的,在判断出不存在阀前过冷度SC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A的制热内机时,可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二预设值B的制热内机,在存在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二预设值B的制热内机时,说明此时该制热内机已跑气(过冷度不足),可发出跑气信号至外机,外机收到制热内机跑气信号后发送指令至制热内机,以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在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的过程中,可实时计算该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在计算出阀前过冷度SC大于第四预设值D(退出过冷度不足温度值)时,则说明制热内机退出跑气状态,于是系统保持当前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继续工作;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且阀前过冷度SC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D时,说明此时制热内机仍处于跑气状态,则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阀前过冷度SC大于第四预设值D,以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也就是说,在制热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为了检测出其是否发生因过冷度不足导致的跑气现象(制热内机过冷度不足会导致制热内机电子膨胀阀前有气体,从而导致系统不稳定),可实时计算其阀前过冷度SC,在SC<B时,则说明制热内机过冷度不足,则减小制热内机对应的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将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且阀前过冷度SC仍不满足SC>D时,则需减小外机电子膨胀阀或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阀前过冷度SC满足SC>D,以使制热内机退出过冷度不足的状态。
上述在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下对制热内机的过冷度过大或过冷度不足的调节原理是:制热内机积液(过冷度过大)是由于系统高压P1与中压P2的压差ΔP1=P1-P2偏小,进入制热内机的冷媒流量与流速均偏小,导致制热出风温度较差,此时通过增大制热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度(当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该压差还不够时则需要增大外机电子膨胀阀或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增大压差ΔP1,以将制热内机内的积液排出,使得制热内机冷媒流量与流速均增大,从而制热内机维持在较大换热量状态,保证了出风温度达到适宜的范围;相反地,制热内机过冷度不足是由于压差ΔP1过大所致,相应阀的调节动作应使得ΔP1减小,相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方式与积液时刚好相反。
在一个示例中,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可包括:检测到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均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第一预设值,返回再次循环检测。
具体地,如果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均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B且小于第一预设值A,则说明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既没有过大也没有过小,制热内机既没有处于积液状态也没有处于过冷度不足状态,因此此时无需对制热内机对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而是返回再次循环检测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以保证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合上述实施例可知,如图3所示,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时,上述步骤S3可包括以下步骤:
S301,检测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A,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02;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11。
S302,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并执行步骤S303。
S303,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时,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小于第三预设值C,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04;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05。
S304,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S305,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并执行步骤S306。
S306,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小于第三预设值C,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07;如果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305。
S307,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S311,检测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值B,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12;如果否,则继续运行于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
S312,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并执行步骤S313。
S313,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时,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大于第四预设值D,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14;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15。
S314,制热内机退出过冷度不足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S315,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并执行步骤S316。
S316,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大于第四预设值D,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17;如果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315。
S317,制热内机退出过冷度不足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由此,在纯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下,在检测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者不足时,通过增大或者减小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制热内机的冷媒流量和冷凝后的过冷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持制热内机具有较高的制热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可包括:检测到运行模式为主制冷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或者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其中,第三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检测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且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
具体的,可实时计算每一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在判断出存在阀前过冷度SC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A的制热内机时,说明此时该制热内机已积液,可发出积液信号至外机,外机收到制热内机积液信号后发送指令至制热内机,以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在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的过程中,可实时计算该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在计算出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三预设值C(退出积液信号温度值)时,则说明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于是系统保持当前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继续工作;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且阀前过冷度SC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C时,说明此时制热内机仍处于积液状态,则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三预设值C,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使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
进一步地,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可包括:检测到运行模式为主制冷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或者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其中,第四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检测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且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
具体的,在判断出不存在阀前过冷度SC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A的制热内机时,可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二预设值B的制热内机,在存在阀前过冷度SC小于第二预设值B的制热内机时,说明此时该制热内机已跑气(过冷度不足),可发出跑气信号至外机,外机收到制热内机跑气信号后发送指令至制热内机,以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在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的过程中,可实时计算该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在计算出阀前过冷度SC大于第四预设值D(退出过冷度不足温度值)时,则说明制热内机退出跑气状态,于是系统保持当前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继续工作;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且阀前过冷度SC小于或者等于第四预设值D时,说明此时制热内机仍处于跑气状态,则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阀前过冷度SC大于第四预设值D,以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值A、第二预设值B、第三预设值C和第四预设值D可以根据制热内机的厂家设置值或历史运行数据确定,其中,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调节可通过结合改变压缩机的频率来保证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
上述在主制冷模式下对制热内机的过冷度过大或过冷度不足的调节原理是:制热内机积液(过冷度过大)是由于系统高压P1与中压P2的压差ΔP=P1-P2偏小,进入制热内机的冷媒流量与流速均偏小,从而导致制热出风温度较差,此时通过增大制热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度来增大压差ΔP,以将制热内机内的积液排出。但此时外机换热器高压P3与中压P4之间的压差ΔP2=P3-P4通常比ΔP1更大,使得制热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到设定最大值时制热内机的压差ΔP1仍然过小,制热内机仍然大量积液,此时需要通过减小外机换热器的压差ΔP2,于是减小外机电子膨胀阀或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间接进一步提高制热内机高压P1与中压P2的压差ΔP1,从而实现制热内机内积液的排出。当SC调小到第三预设值C时,制热内机便可维持在较大换热量状态,从而保证出风温度达到适宜的范围。相反地,若出现制热内机过冷度不足是由于高压P1与中压P2的压差ΔP1过大所致,相应阀的动作应使得ΔP减小,相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方式与积液时刚好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在主制热模式或主制冷模式下,对制热内机对应的电子膨胀阀、外机电子膨胀阀或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时,不调节制冷内机对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大小,可通过单独的阀体控制逻辑对制冷内机对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以控制其制冷能力,例如可调节制冷内机电子膨胀阀控制蒸出过热度,进而控制制冷能力。
在一个示例中,如果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均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B且小于第一预设值A,则说明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既没有过大也没有过小,制热内机既没有处于积液状态也没有处于过冷度不足状态,因此此时无需对制热内机对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而是返回再次循环检测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以保证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合上述实施例可知,如图4所示,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为主制冷模式时,上述步骤S3还可包括以下步骤:
S401,检测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A,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02;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11。
S402,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并执行步骤S403。
S403,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时,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小于第三预设值C,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04;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05。
S404,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S405,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并执行步骤S406。
S406,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小于第三预设值C,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07;如果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405。
S407,制热内机退出积液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S411,检测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SC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值B,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2;如果否,则继续运行于主制冷模式。
S412,控制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并执行步骤S413。
S413,在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时,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大于第四预设值D,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4;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415。
S414,制热内机退出过冷度不足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S415,控制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并执行步骤S416。
S416,判断阀前过冷度SC是否大于第四预设值D,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7;如果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415。
S417,制热内机退出过冷度不足状态,控制内机电子膨胀阀、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由此,在主制冷模式下,在检测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者不足时,通过增大或者减小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制热内机的冷媒流量和冷凝后的过冷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持制热内机具有较高的制热能力。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其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参照图1,该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外机和多个内机(图1中示出了四个内机:第一内机1、第二内机2、第三内机3和第四内机4),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EXVA和板换电子膨胀阀EXVC,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
如图5所示,该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0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0、第二获取模块20和控制模块30。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第二获取模块20用于在检测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时,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控制模块30用于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具体地,在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获取模块10获取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并将检测到的与新模式发送至控制模块30,其中,运行模式可包括纯制冷模式(内机只运行于制冷模式)、纯制热模式(内机只运行于制热模式)、主制冷模式(内机同时运行制冷和制热模式,此时外机用作冷凝器)和主制热模式(内机同时运行制冷和制热模式,此时外机用作蒸发器),其中主制冷模式和主制热模式统一称为混合模式;然后,在检测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时,通过第二获取模块20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并将该阀前过冷度发送至控制模块30;最后,控制模块30根据运行模式和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排出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需要说明的是,该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避免冗余,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该多联机空调系统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100。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根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能够避免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保证制热内机的制热能力和系统稳定性,提高制热出风舒适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外机和多个内机,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板换电子膨胀阀,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
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以排出所述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所述制热内机的过冷度,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纯制热模式或所述主制热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或者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所述预设最大开度,且所述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纯制热模式或所述主制热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或者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所述预设最小开度,且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四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主制冷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预设最大开度或者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三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至所述预设最大开度,且所述阀前过冷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三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阀前过冷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所述主制冷模式,且存在阀前过冷度小于第二预设值的制热内机,控制所述制热内机的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预设最小开度或者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第四预设值,其中,所述第四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检测到所述内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至所述预设最小开度,且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四预设值,控制所述制热内机对应的外机电子膨胀阀或者板换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值。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还包括:
检测到所有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均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返回再次循环检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前过冷度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SC=T2S-T2A,
其中,SC为所述阀前过冷度,T2A为所述制热内机的阀前液管温度,T2S=T2S0-b,T2S0为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值PH对应的饱和温度,b为修正参数。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8.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外机和多个内机,外机设置有外机电子膨胀阀和板换电子膨胀阀,每个内机均设置有内机电子膨胀阀,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运行模式为纯制热模式、主制热模式和主制冷模式中的任一个时,获取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运行模式和所述每个制热内机的阀前过冷度对相应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排出所述制热内机的积液或者提高所述制热内机的过冷度。
9.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CN202010157435.2A 2020-03-09 2020-03-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3226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7435.2A CN111322675B (zh) 2020-03-09 2020-03-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7435.2A CN111322675B (zh) 2020-03-09 2020-03-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2675A CN111322675A (zh) 2020-06-23
CN111322675B true CN111322675B (zh) 2021-10-08

Family

ID=71167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7435.2A Active CN111322675B (zh) 2020-03-09 2020-03-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226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1107B (zh) * 2021-12-27 2023-11-28 上海美控智慧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654711A (zh) * 2022-09-30 2023-01-3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优化制冷模式热舒适性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多联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8389A (ja) * 1998-09-10 2000-03-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CN105864984B (zh) * 2016-04-27 2018-10-1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室内机电子膨胀阀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7940826B (zh) * 2017-11-10 2020-04-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冷媒分配控制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2675A (zh) 202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0827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冷媒分配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940055B (zh) 一种空调器制热除霜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US9239175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source unit with other unit start up control
CN111442510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0915719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
WO2018123361A1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及び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080315000A1 (en) Integrated Controller And Fault Indicator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KR101917941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1322675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US20100281895A1 (en) Air conditioner
EP3587948B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0602307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143167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477798B (zh) 用于控制空调的冷媒的方法和装置、空调
CN108351116A (zh) 空调机
CN11493009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50547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
JP2010007996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試運転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9869873A (zh) 冷凝风机转速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KR101329752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366875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53179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24557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24557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H08226721A (ja) 多室用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