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7871A -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7871A
CN111317871A CN202010116964.8A CN202010116964A CN111317871A CN 111317871 A CN111317871 A CN 111317871A CN 202010116964 A CN202010116964 A CN 202010116964A CN 111317871 A CN111317871 A CN 111317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tube
drainage
tube
negative pressure
anastomo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69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冬
胡涛
李勇
赵群
范立侨
张志栋
赵雪峰
檀碧波
刘羽
杨沛刚
田园
郭洪海
刘洋
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Cancer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Cancer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Cancer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Cancer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1011696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78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7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78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61M1/0023
    • A61M1/0058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1Suction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4Suction contro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和体外引流管;所述体内引流管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远离体内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背景技术
对于须行食管切除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以用空肠或结肠段作为替代,重建消化道。根据组胺刺激的观察,空肠或结肠在新的位置对酸性胃蛋白酶消化的抵抗力比十二指肠大,移植的空肠不仅保留着它的蠕动形式,而且还保留着肠的节段性收缩,类似于括约肌功能。肠壁是平滑肌组织,不会发生疲劳,能满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生理上的需要。
食管移植肠段吻合多采用传统的双层吻合法,一层全层,再包套一层。但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一层间断缝合法,效果也较好。
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一旦证实吻合口瘘,即给予空肠造口维持营养;胸腔引流并加负压吸引;鼻胃管持续引流胃液,将引流出的胃液,每2h 1次再灌入空肠造口中,以维持消化酶和水、电解质平衡,即所谓“三管疗法”。如果吻合口瘘较大,难以通过三管疗法治愈时,应再行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切除,食管移植肠管再吻合术,或行移植肠段封闭,食管由颈部切口拉出,先治疗脓胸,二期行结肠代食管,消化道重建。
然而,目前临床没有及时有效应用于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漏的引流装置,尤其当漏出液或渗出液流入脾窝处时则增加了引流的难度,如果漏出液或渗出液量大但却不能及时引流出体外,则会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者会引起患者死亡。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目前临床没有及时有效应用于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漏的引流装置,尤其当漏出液或渗出液流入脾窝处时则增加了引流的难度,如果漏出液或渗出液量大但却不能及时引流出体外,则会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者会引起患者死亡的问题,提供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和体外引流管;所述体内引流管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远离体内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
进一步,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吻合口处引流管和脾窝引流管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脾窝引流管和体内融合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内引流管,吻合口处引流管及时将从吻合口流出的渗出液或漏出液进行引流,脾窝引流管将流进脾窝的液体进行引流,全面防止渗出液或漏出液对患者体内产生感染。
进一步,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设置为主体为圆柱体的圆弧形引流管,圆弧形引流管的弧度设置为5/3π-17/9π;此种设置的圆弧形引流管对应的角度为300°-340°,可以保证圆弧形引流管开口端不与体内引流管整体接触,能够顺利吸引患者体内的液体,且能够将吻合处引流管通过压在脏器下很好的固定在患者体内。
进一步,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子弹头管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的头端方便通过体内各脏腑之间的空隙。
进一步,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内壁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吻合口处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吻合口处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堵塞。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为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中心不连接呈十字形排列的十字形支撑筋;支撑筋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既可以保证引流管不软塌,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又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可以进行弯折。
进一步,所述支撑筋起始于所述子弹头管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连接处,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与脾窝引流管的交界处。
进一步,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外侧设置一可以虹吸漏出液的可吸收囊袋,可吸收囊袋360°包覆吻合口处引流管;此种设置具有虹吸漏出液的功能,有利于高效吸收漏出液。
进一步,所述可吸收囊袋采用奈维材料制作;奈维材料可被人体降解吸收,且降解时间大于需要引流的时间,足以满足引流的需求。
进一步,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中央设置一方便进行体内冲洗的的冲洗通道,冲洗通道的走向与吻合口处引流管的走向相同;冲洗通道起始于所述体内融合管的侧壁,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头端;在冲洗通道的起始端设置进液口,在冲洗通道的终止端设置出液口;使用时,通过进液口向冲洗通道内注入冲洗液,冲洗液从出液口流出进入患者体内进行冲洗,避免漏出液感染其他脏器;或者从进液口置入冲洗管,通过向冲洗管内注入冲洗液进行体内冲洗。
进一步,在所述冲洗通道的终止端设置一防止体内液体进入冲洗通道的液体单向阀,液体单向阀与冲洗通道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保证了液体的单向流动,避免体内的漏出液进入冲洗通道内进而污染冲洗通道和/或冲洗管。
进一步,在冲洗通道进液口设置一保证冲洗通道不被污染的防尘塞;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在运输途中或未使用时保持无菌状态。
进一步,在所述防尘塞顶端设置一弹性连接绳,弹性连接绳一端与防尘塞一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冲洗通道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弹性连接绳将防尘塞连接在冲洗通道上,有效避免防尘塞丢失。
进一步,所述脾窝引流管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在脾窝引流管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脾窝引流管头端方便穿过各脏器间的空隙,且支撑筋能够保证脾窝引流管的通畅。
进一步,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和脾窝引流管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纵向开槽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和脾窝引流管的长度;此种设置的纵向开槽便于快速吸收漏出液。
进一步,设置一用于连接所述体内融合管和体外引流管的连接管,连接管一端与体外引流管一体连接,另一端插入体内融合管内部;此种设置实现了体内引流管与体外引流管的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体内引流管置入患者体内,再将体内引流管和体外引流管组合连接,解决了整体引流管较长而操作不便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和出气口,体外引流管与引流口一体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体外引流管与引流口连接的一端设置一液体单向阀,液体单向阀与体外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出气口内部设置一气体单向阀,气体单向阀与出气口内壁一体连接;此种液体单向阀的设置可以保证漏出液从体外引流管流入负压吸引球的单向流向,气体单向阀的设置可以保证负压吸引球内部保持负压状态。
进一步,所述负压吸引球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操作者用手捏负压吸引球使其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出去,负压吸引球内呈负压状态,从而将体内的漏出液引流至负压吸引球内部。
进一步,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漏出液容器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此种设置使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入漏出液容器内,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进一步,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主体为圆柱体的延长管,在延长管上设置外螺纹,在所述漏出液容器上端设置对应的内螺纹,负压吸引球与漏出液容器通过螺纹组合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延长管内部设置一控制漏出液进入漏出液容器的开关;当漏出液容器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开关调整至关闭状态,避免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出污染病室环境。
进一步,所述开关设置为球形开关,球形开关包括中央设置有贯穿通道的球体和与球体一体连接的T形把手,T形把手伸出所述延长管外;T形把手与贯穿通道的方向一致;此种设置的球形开关使用时,将T形把手旋转至上下竖直方向,则贯穿通道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引流液流入漏出液容器内,将T形把手旋转至水平方向,则贯穿通道与负压吸引球内部不连通,引流液被阻挡在负压吸引球内。
进一步,在所述延长管侧壁上设置允许所述T形把手伸出的伸出孔;此种设置保证T形把手能够顺利进行旋转。
进一步,在所述漏出液容器外侧壁上设置刻度线和与刻度线对应的刻度值;此种设置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进一步,在所述漏出液容器的左右两外侧壁上设置方便操作者安装或拆卸漏出液容器的操作把手,操作把手与漏出液容器一体连接。
使用时,首先将体内引流管与置入患者体内,吻合口处引流管置于吻合口后方,并被体内脏器压迫从而固定位置,脾窝引流管置于脾窝处,将体内融合管与体外引流管通过连接管组合连接,操作者手捏负压吸引球将体内漏出液引流至漏出液容器内,通过漏出液容器上的刻度线以及刻度值计量漏出液的量,当漏出液容器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漏出液容器从负压吸引球底部拆卸下来,将漏出液倒掉后再组装在负压吸引球上。
与现有技术的漏出液引流器械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双向引流管路,同时引流吻合口出和脾窝处的漏出液,有效避免漏出液对体内脏器的感染,且通过设置冲洗通道和冲洗管可以对体内进行冲洗,进一步防止体内感染;另外,漏出液容器不仅承接了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加强了整个引流过程不会逆流的安全性,并且可以计量漏出液的量,方便进行临床统计,具有很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设置有可吸收囊袋的体内引流管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体内引流管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吻合口处引流管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吻合口处引流管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吻合口处引流管的管径横切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脾窝引流管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脾窝引流管的管径横切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冲洗通道起始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冲洗通道起始端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冲洗通道终止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体内融合管与体外引流管连接处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体外引流管与负压引流球连接处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的负压引流球与漏出液容器连接处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体内引流管;11、吻合口处引流管;111、十字形支撑筋;112、子弹头管;113、冲洗通道;1131、防尘塞;1132、弹性连接绳;114、可吸收囊袋;12、脾窝引流管;121、T字形支撑筋;13、纵向开槽;14、体内融合管;2、体外引流管;21、连接管;3、负压引流球;31、引流口;32、出气口;321、气体单向阀;33、延长管;331、球形开关;3311、球体;3312、贯穿通道;3313、T形把手;4、漏出液容器;41、刻度线;42、刻度值;43、操作把手;5、液体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方案中的气体单向阀和液体单向阀均为已经非常成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无障碍的实施,因此本技术方案不存在公开不充分的问题。
实施例1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所述体内引流管1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1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2远离体内引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1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
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12,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14;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脾窝引流管12和体内融合管14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内引流管1,吻合口处引流管11及时将从吻合口流出的渗出液或漏出液进行引流,脾窝引流管12将流进脾窝的液体进行引流,全面防止渗出液或漏出液对患者体内产生感染。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设置为主体为圆柱体的圆弧形引流管,圆弧形引流管的弧度设置为5/3π-17/9π;此种设置的圆弧形引流管对应的角度为300°-340°,可以保证圆弧形引流管开口端不与体内引流管1整体接触,能够顺利吸引患者体内的液体,且能够将吻合处引流管通过压在脏器下很好的固定在患者体内。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112,子弹头管112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方便通过体内各脏腑之间的空隙。
所述脾窝引流管12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12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112,在脾窝引流管12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121,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12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脾窝引流管12头端方便穿过各脏器间的空隙,且支撑筋能够保证脾窝引流管12的通畅。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13,纵向开槽13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的长度;此种设置的纵向开槽13便于快速吸收漏出液。
设置一用于连接所述体内融合管14和体外引流管2的连接管21,连接管21一端与体外引流管2一体连接,另一端插入体内融合管14内部;此种设置实现了体内引流管1与体外引流管2的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体内引流管1置入患者体内,再将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解决了整体引流管较长而操作不便的问题。
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31和出气口32,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一体连接。
在所述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连接的一端设置一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体外引流管2内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出气口32内部设置一气体单向阀321,气体单向阀321与出气口32内壁一体连接;此种液体单向阀5的设置可以保证漏出液从体外引流管2流入负压吸引球的单向流向,气体单向阀321的设置可以保证负压吸引球内部保持负压状态。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4,漏出液容器4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此种设置使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主体为圆柱体的延长管33,在延长管33上设置外螺纹,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上端设置对应的内螺纹,负压吸引球与漏出液容器4通过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延长管33内部设置一控制漏出液进入漏出液容器4的开关;当漏出液容器4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开关调整至关闭状态,避免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出污染病室环境。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外侧壁上设置刻度线41和与刻度线41对应的刻度值42;此种设置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的左右两外侧壁上设置方便操作者安装或拆卸漏出液容器4的操作把手43,操作把手43与漏出液容器4一体连接。
实施例2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所述体内引流管1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1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2远离体内引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1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
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12,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14;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脾窝引流管12和体内融合管14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内引流管1,吻合口处引流管11及时将从吻合口流出的渗出液或漏出液进行引流,脾窝引流管12将流进脾窝的液体进行引流,全面防止渗出液或漏出液对患者体内产生感染。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设置为主体为圆柱体的圆弧形引流管,圆弧形引流管的弧度设置为5/3π-17/9π;此种设置的圆弧形引流管对应的角度为300°-340°,可以保证圆弧形引流管开口端不与体内引流管1整体接触,能够顺利吸引患者体内的液体,且能够将吻合处引流管通过压在脏器下很好的固定在患者体内。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112,子弹头管112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方便通过体内各脏腑之间的空隙。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通畅,避免堵塞。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为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中心不连接呈十字形排列的十字形支撑筋111;支撑筋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既可以保证引流管不软塌,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又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可以进行弯折。
所述支撑筋起始于所述子弹头管112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连接处,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与脾窝引流管12的交界处。
所述脾窝引流管12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12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112,在脾窝引流管12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121,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12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脾窝引流管12头端方便穿过各脏器间的空隙,且支撑筋能够保证脾窝引流管12的通畅。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13,纵向开槽13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的长度;此种设置的纵向开槽13便于快速吸收漏出液。
设置一用于连接所述体内融合管14和体外引流管2的连接管21,连接管21一端与体外引流管2一体连接,另一端插入体内融合管14内部;此种设置实现了体内引流管1与体外引流管2的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体内引流管1置入患者体内,再将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解决了整体引流管较长而操作不便的问题。
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31和出气口32,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一体连接。
在所述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连接的一端设置一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体外引流管2内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出气口32内部设置一气体单向阀321,气体单向阀321与出气口32内壁一体连接;此种液体单向阀5的设置可以保证漏出液从体外引流管2流入负压吸引球的单向流向,气体单向阀321的设置可以保证负压吸引球内部保持负压状态。
所述负压吸引球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操作者用手捏负压吸引球使其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32出去,负压吸引球内呈负压状态,从而将体内的漏出液引流至负压吸引球内部。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4,漏出液容器4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此种设置使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主体为圆柱体的延长管33,在延长管33上设置外螺纹,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上端设置对应的内螺纹,负压吸引球与漏出液容器4通过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延长管33内部设置一控制漏出液进入漏出液容器4的开关;当漏出液容器4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开关调整至关闭状态,避免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出污染病室环境。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外侧壁上设置刻度线41和与刻度线41对应的刻度值42;此种设置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的左右两外侧壁上设置方便操作者安装或拆卸漏出液容器4的操作把手43,操作把手43与漏出液容器4一体连接。
实施例3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所述体内引流管1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1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2远离体内引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1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
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12,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14;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脾窝引流管12和体内融合管14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内引流管1,吻合口处引流管11及时将从吻合口流出的渗出液或漏出液进行引流,脾窝引流管12将流进脾窝的液体进行引流,全面防止渗出液或漏出液对患者体内产生感染。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设置为主体为圆柱体的圆弧形引流管,圆弧形引流管的弧度设置为5/3π-17/9π;此种设置的圆弧形引流管对应的角度为300°-340°,可以保证圆弧形引流管开口端不与体内引流管1整体接触,能够顺利吸引患者体内的液体,且能够将吻合处引流管通过压在脏器下很好的固定在患者体内。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112,子弹头管112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方便通过体内各脏腑之间的空隙。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通畅,避免堵塞。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为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中心不连接呈十字形排列的十字形支撑筋111;支撑筋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既可以保证引流管不软塌,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又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可以进行弯折。
所述支撑筋起始于所述子弹头管112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连接处,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与脾窝引流管12的交界处。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外侧设置一可以虹吸漏出液的可吸收囊袋114,可吸收囊袋114360°包覆吻合口处引流管11;此种设置具有虹吸漏出液的功能,有利于高效吸收漏出液。
所述可吸收囊袋114采用奈维材料制作;奈维材料可被人体降解吸收,且降解时间大于需要引流的时间,足以满足引流的需求。
所述脾窝引流管12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12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112,在脾窝引流管12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121,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12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脾窝引流管12头端方便穿过各脏器间的空隙,且支撑筋能够保证脾窝引流管12的通畅。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13,纵向开槽13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的长度;此种设置的纵向开槽13便于快速吸收漏出液。
设置一用于连接所述体内融合管14和体外引流管2的连接管21,连接管21一端与体外引流管2一体连接,另一端插入体内融合管14内部;此种设置实现了体内引流管1与体外引流管2的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体内引流管1置入患者体内,再将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解决了整体引流管较长而操作不便的问题。
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31和出气口32,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一体连接。
在所述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连接的一端设置一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体外引流管2内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出气口32内部设置一气体单向阀321,气体单向阀321与出气口32内壁一体连接;此种液体单向阀5的设置可以保证漏出液从体外引流管2流入负压吸引球的单向流向,气体单向阀321的设置可以保证负压吸引球内部保持负压状态。
所述负压吸引球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操作者用手捏负压吸引球使其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32出去,负压吸引球内呈负压状态,从而将体内的漏出液引流至负压吸引球内部。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4,漏出液容器4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此种设置使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主体为圆柱体的延长管33,在延长管33上设置外螺纹,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上端设置对应的内螺纹,负压吸引球与漏出液容器4通过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延长管33内部设置一控制漏出液进入漏出液容器4的开关;当漏出液容器4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开关调整至关闭状态,避免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出污染病室环境。
所述开关设置为球形开关331,球形开关331包括中央设置有贯穿通道3312的球体3311和与球体3311一体连接的T形把手3313,T形把手3313伸出所述延长管33外;T形把手3313与贯穿通道3312的方向一致;此种设置的球形开关331使用时,将T形把手3313旋转至上下竖直方向,则贯穿通道3312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引流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将T形把手3313旋转至水平方向,则贯穿通道3312与负压吸引球内部不连通,引流液被阻挡在负压吸引球内。
在所述延长管33侧壁上设置允许所述T形把手3313伸出的伸出孔;此种设置保证T形把手3313能够顺利进行旋转。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外侧壁上设置刻度线41和与刻度线41对应的刻度值42;此种设置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的左右两外侧壁上设置方便操作者安装或拆卸漏出液容器4的操作把手43,操作把手43与漏出液容器4一体连接。
实施例4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所述体内引流管1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1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2远离体内引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1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
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12,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14;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脾窝引流管12和体内融合管14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内引流管1,吻合口处引流管11及时将从吻合口流出的渗出液或漏出液进行引流,脾窝引流管12将流进脾窝的液体进行引流,全面防止渗出液或漏出液对患者体内产生感染。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设置为主体为圆柱体的圆弧形引流管,圆弧形引流管的弧度设置为5/3π-17/9π;此种设置的圆弧形引流管对应的角度为300°-340°,可以保证圆弧形引流管开口端不与体内引流管1整体接触,能够顺利吸引患者体内的液体,且能够将吻合处引流管通过压在脏器下很好的固定在患者体内。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112,子弹头管112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方便通过体内各脏腑之间的空隙。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通畅,避免堵塞。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为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中心不连接呈十字形排列的十字形支撑筋111;支撑筋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既可以保证引流管不软塌,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又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可以进行弯折。
所述支撑筋起始于所述子弹头管112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连接处,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与脾窝引流管12的交界处。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外侧设置一可以虹吸漏出液的可吸收囊袋114,可吸收囊袋114360°包覆吻合口处引流管11;此种设置具有虹吸漏出液的功能,有利于高效吸收漏出液。
所述可吸收囊袋114采用奈维材料制作;奈维材料可被人体降解吸收,且降解时间大于需要引流的时间,足以满足引流的需求。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中央设置一方便进行体内冲洗的的冲洗通道113,冲洗通道113的走向与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走向相同;冲洗通道113起始于所述体内融合管14的侧壁,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在冲洗通道113的起始端设置进液口,在冲洗通道113的终止端设置出液口;使用时,通过进液口向冲洗通道113内注入冲洗液,冲洗液从出液口流出进入患者体内进行冲洗,避免漏出液感染其他脏器;或者从进液口置入冲洗管,通过向冲洗管内注入冲洗液进行体内冲洗。
在所述冲洗通道113的终止端设置一防止体内液体进入冲洗通道113的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冲洗通道113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保证了液体的单向流动,避免体内的漏出液进入冲洗通道113内进而污染冲洗通道113和/或冲洗管。
在冲洗通道113进液口设置一保证冲洗通道113不被污染的防尘塞1131;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在运输途中或未使用时保持无菌状态。
所述脾窝引流管12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12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112,在脾窝引流管12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121,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12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脾窝引流管12头端方便穿过各脏器间的空隙,且支撑筋能够保证脾窝引流管12的通畅。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13,纵向开槽13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的长度;此种设置的纵向开槽13便于快速吸收漏出液。
设置一用于连接所述体内融合管14和体外引流管2的连接管21,连接管21一端与体外引流管2一体连接,另一端插入体内融合管14内部;此种设置实现了体内引流管1与体外引流管2的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体内引流管1置入患者体内,再将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解决了整体引流管较长而操作不便的问题。
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31和出气口32,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一体连接。
在所述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连接的一端设置一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体外引流管2内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出气口32内部设置一气体单向阀321,气体单向阀321与出气口32内壁一体连接;此种液体单向阀5的设置可以保证漏出液从体外引流管2流入负压吸引球的单向流向,气体单向阀321的设置可以保证负压吸引球内部保持负压状态。
所述负压吸引球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操作者用手捏负压吸引球使其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32出去,负压吸引球内呈负压状态,从而将体内的漏出液引流至负压吸引球内部。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4,漏出液容器4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此种设置使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主体为圆柱体的延长管33,在延长管33上设置外螺纹,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上端设置对应的内螺纹,负压吸引球与漏出液容器4通过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延长管33内部设置一控制漏出液进入漏出液容器4的开关;当漏出液容器4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开关调整至关闭状态,避免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出污染病室环境。
所述开关设置为球形开关331,球形开关331包括中央设置有贯穿通道3312的球体3311和与球体3311一体连接的T形把手3313,T形把手3313伸出所述延长管33外;T形把手3313与贯穿通道3312的方向一致;此种设置的球形开关331使用时,将T形把手3313旋转至上下竖直方向,则贯穿通道3312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引流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将T形把手3313旋转至水平方向,则贯穿通道3312与负压吸引球内部不连通,引流液被阻挡在负压吸引球内。
在所述延长管33侧壁上设置允许所述T形把手3313伸出的伸出孔;此种设置保证T形把手3313能够顺利进行旋转。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外侧壁上设置刻度线41和与刻度线41对应的刻度值42;此种设置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的左右两外侧壁上设置方便操作者安装或拆卸漏出液容器4的操作把手43,操作把手43与漏出液容器4一体连接。
实施例5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所述体内引流管1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1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2远离体内引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通过将体内引流管1置于患者体内,两股带开槽引流管的其中一股放在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另一股放在脾窝处,通过负压吸引结构,将吻合口附近以及脾窝内的漏出液或渗出液从患者体内吸引出来,从而避免患者体内感染的发生。
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12,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14;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脾窝引流管12和体内融合管14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内引流管1,吻合口处引流管11及时将从吻合口流出的渗出液或漏出液进行引流,脾窝引流管12将流进脾窝的液体进行引流,全面防止渗出液或漏出液对患者体内产生感染。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设置为主体为圆柱体的圆弧形引流管,圆弧形引流管的弧度设置为5/3π-17/9π;此种设置的圆弧形引流管对应的角度为300°-340°,可以保证圆弧形引流管开口端不与体内引流管1整体接触,能够顺利吸引患者体内的液体,且能够将吻合处引流管通过压在脏器下很好的固定在患者体内。
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112,子弹头管112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方便通过体内各脏腑之间的空隙。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通畅,避免堵塞。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为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中心不连接呈十字形排列的十字形支撑筋111;支撑筋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既可以保证引流管不软塌,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又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可以进行弯折。
所述支撑筋起始于所述子弹头管112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连接处,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与脾窝引流管12的交界处。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外侧设置一可以虹吸漏出液的可吸收囊袋114,可吸收囊袋114360°包覆吻合口处引流管11;此种设置具有虹吸漏出液的功能,有利于高效吸收漏出液。
所述可吸收囊袋114采用奈维材料制作;奈维材料可被人体降解吸收,且降解时间大于需要引流的时间,足以满足引流的需求。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中央设置一方便进行体内冲洗的的冲洗通道113,冲洗通道113的走向与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走向相同;冲洗通道113起始于所述体内融合管14的侧壁,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的头端;在冲洗通道113的起始端设置进液口,在冲洗通道113的终止端设置出液口;使用时,通过进液口向冲洗通道113内注入冲洗液,冲洗液从出液口流出进入患者体内进行冲洗,避免漏出液感染其他脏器;或者从进液口置入冲洗管,通过向冲洗管内注入冲洗液进行体内冲洗。
在所述冲洗通道113的终止端设置一防止体内液体进入冲洗通道113的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冲洗通道113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保证了液体的单向流动,避免体内的漏出液进入冲洗通道113内进而污染冲洗通道113和/或冲洗管。
在冲洗通道113进液口设置一保证冲洗通道113不被污染的防尘塞1131;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在运输途中或未使用时保持无菌状态。
在所述防尘塞1131顶端设置一弹性连接绳1132,弹性连接绳1132一端与防尘塞1131一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冲洗通道113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弹性连接绳1132将防尘塞1131连接在冲洗通道113上,有效避免防尘塞1131丢失。
所述脾窝引流管12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12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112,在脾窝引流管12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121,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12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脾窝引流管12头端方便穿过各脏器间的空隙,且支撑筋能够保证脾窝引流管12的通畅。
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13,纵向开槽13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11和脾窝引流管12的长度;此种设置的纵向开槽13便于快速吸收漏出液。
设置一用于连接所述体内融合管14和体外引流管2的连接管21,连接管21一端与体外引流管2一体连接,另一端插入体内融合管14内部;此种设置实现了体内引流管1与体外引流管2的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体内引流管1置入患者体内,再将体内引流管1和体外引流管2组合连接,解决了整体引流管较长而操作不便的问题。
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31和出气口32,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一体连接。
在所述体外引流管2与引流口31连接的一端设置一液体单向阀5,液体单向阀5与体外引流管2内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出气口32内部设置一气体单向阀321,气体单向阀321与出气口32内壁一体连接;此种液体单向阀5的设置可以保证漏出液从体外引流管2流入负压吸引球的单向流向,气体单向阀321的设置可以保证负压吸引球内部保持负压状态。
所述负压吸引球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操作者用手捏负压吸引球使其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32出去,负压吸引球内呈负压状态,从而将体内的漏出液引流至负压吸引球内部。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4,漏出液容器4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此种设置使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主体为圆柱体的延长管33,在延长管33上设置外螺纹,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上端设置对应的内螺纹,负压吸引球与漏出液容器4通过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延长管33内部设置一控制漏出液进入漏出液容器4的开关;当漏出液容器4被漏出液装满时,则将开关调整至关闭状态,避免负压吸引球内部的漏出液流出污染病室环境。
所述开关设置为球形开关331,球形开关331包括中央设置有贯穿通道3312的球体3311和与球体3311一体连接的T形把手3313,T形把手3313伸出所述延长管33外;T形把手3313与贯穿通道3312的方向一致;此种设置的球形开关331使用时,将T形把手3313旋转至上下竖直方向,则贯穿通道3312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引流液流入漏出液容器4内,将T形把手3313旋转至水平方向,则贯穿通道3312与负压吸引球内部不连通,引流液被阻挡在负压吸引球内。
在所述延长管33侧壁上设置允许所述T形把手3313伸出的伸出孔;此种设置保证T形把手3313能够顺利进行旋转。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外侧壁上设置刻度线41和与刻度线41对应的刻度值42;此种设置方便计量漏出液的量。
在所述漏出液容器4的左右两外侧壁上设置方便操作者安装或拆卸漏出液容器4的操作把手43,操作把手43与漏出液容器4一体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负压吸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包括体内引流管和体外引流管;所述体内引流管的前端伸入患者体内分成两股带开槽引流管,体内引流管的后端伸出患者体外与所述体外引流管组合连接或一体连接;所述体外引流管远离体内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紧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股带开槽引流管包括放置在患者食管移植肠管吻合口后面的吻合口处引流管和放置在脾窝处的脾窝引流管,吻合口处引流管和脾窝引流管后端交汇于一主体为圆柱体的体内融合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头端设置为子弹形状的子弹头管,子弹头管与吻合处引流管一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内壁上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吻合口处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为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中心不连接呈十字形排列的十字形支撑筋;支撑筋采用医用硅胶材料制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外侧设置一可以虹吸漏出液的可吸收囊袋,可吸收囊袋360°包覆吻合口处引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中央设置一方便进行体内冲洗的的冲洗通道,冲洗通道的走向与吻合口处引流管的走向相同;冲洗通道起始于所述体内融合管的侧壁,终止于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的头端;在冲洗通道的起始端设置进液口,在冲洗通道的终止端设置出液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脾窝引流管的主体设置为半圆形,在脾窝引流管的头端设置180°的所述子弹头管,在脾窝引流管内部设置所述支撑筋,支撑筋设置为呈T字形排列的T字形支撑筋,支撑筋与脾窝引流管的内壁一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吻合口处引流管和脾窝引流管支撑筋之间的侧壁上均设置纵向开槽,纵向开槽的长度分别小于吻合口处引流管和脾窝引流管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结构设置为负压吸引球,在负压吸引球顶端设置一引流口和出气口,体外引流管与引流口一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压吸引球底部设置一漏出液容器,漏出液容器与负压吸引球组合连接且与负压吸引球内部连通。
CN202010116964.8A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Pending CN1113178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6964.8A CN111317871A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6964.8A CN111317871A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7871A true CN111317871A (zh) 2020-06-23

Family

ID=7116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6964.8A Pending CN111317871A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7871A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8727Y (zh) * 1993-05-22 1994-03-16 仇德惠 双腔引流器
CN2484063Y (zh) * 2001-04-28 2002-04-03 张泉 一种双腔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CN2698377Y (zh) * 2004-05-17 2005-05-11 林华金 胃十二指肠双腔引流管
CN202740477U (zh) * 2012-08-29 2013-02-20 翟永富 可控式胸腹腔引流及冲洗装置
CN203861637U (zh) * 2014-04-02 2014-10-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
CN105126181A (zh) * 2015-09-22 2015-12-09 尹永硕 N向式介入灌洗负压引流器
CN205307581U (zh) * 2015-12-02 2016-06-1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双套引流冲洗管
CN208525619U (zh) * 2017-11-29 2019-02-22 苏州佳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便疏通型体表引流管
CN109420237A (zh) * 2017-08-28 2019-03-05 罗顺莲 可拆分多通道具孔引流管
CN208877439U (zh) * 2017-12-29 2019-05-21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一种气囊型胸腔闭式负压引流装置
CN110575572A (zh) * 2019-09-23 2019-12-17 王冬 一种有效防止吻合口漏的装置
CN209884982U (zh) * 2019-04-22 2020-01-03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防堵塞引流管
CN210044546U (zh) * 2019-04-24 2020-02-11 深圳市中医院 一种用于伤口渗液的引流装置
CN211935002U (zh) * 2020-02-25 2020-11-17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一种用于消化道吻合术后的引流器械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8727Y (zh) * 1993-05-22 1994-03-16 仇德惠 双腔引流器
CN2484063Y (zh) * 2001-04-28 2002-04-03 张泉 一种双腔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CN2698377Y (zh) * 2004-05-17 2005-05-11 林华金 胃十二指肠双腔引流管
CN202740477U (zh) * 2012-08-29 2013-02-20 翟永富 可控式胸腹腔引流及冲洗装置
CN203861637U (zh) * 2014-04-02 2014-10-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
CN105126181A (zh) * 2015-09-22 2015-12-09 尹永硕 N向式介入灌洗负压引流器
CN205307581U (zh) * 2015-12-02 2016-06-1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双套引流冲洗管
CN109420237A (zh) * 2017-08-28 2019-03-05 罗顺莲 可拆分多通道具孔引流管
CN208525619U (zh) * 2017-11-29 2019-02-22 苏州佳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便疏通型体表引流管
CN208877439U (zh) * 2017-12-29 2019-05-21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一种气囊型胸腔闭式负压引流装置
CN209884982U (zh) * 2019-04-22 2020-01-03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防堵塞引流管
CN210044546U (zh) * 2019-04-24 2020-02-11 深圳市中医院 一种用于伤口渗液的引流装置
CN110575572A (zh) * 2019-09-23 2019-12-17 王冬 一种有效防止吻合口漏的装置
CN211935002U (zh) * 2020-02-25 2020-11-17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一种用于消化道吻合术后的引流器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99491B (zh) 人工气道装置
WO2011116691A1 (zh) 医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211935002U (zh) 一种用于消化道吻合术后的引流器械
CN105709326A (zh) 一种防漏尿且防堵塞的导尿管
CN106492325A (zh) 一种引流管
CN111317871A (zh) 一种消化道吻合术后外引流器械
WO2005110521A1 (fr) Catheter medical utilise pour perfusion ou evacuation
CN101297983B (zh) 一种高负压零聚集引流管
CN208448401U (zh) 一种止血防堵塞导尿管
CN208678130U (zh) 一种用于图像采集的引流管
CN204158773U (zh) 内固定防脱落的腹腔引流管
CN109821088A (zh) 一种灌肠器
CN216571142U (zh) 一种半自动体外胃肠转流装置
CN205903517U (zh) 泌尿科临床导尿插管
CN209499817U (zh) 一种腔道压迫填塞装置
CN209137507U (zh) 肠瘘支架套件
CN209378113U (zh) 腹腔引流管
CN209075817U (zh) 可拆换式多功能腹腔引流管
CN209236954U (zh) 自脱式胆道内引流装置
CN203694204U (zh) 免缝合双腔引流管
CN209004811U (zh) 一种可撕裂负压取石经皮肾微创扩张引流套件
CN109876219A (zh) 一种新型腹膜透析导管及其使用方法
CN207950311U (zh) 三腔气囊肛管装置
CN110152096A (zh) 一种伤口/切口渗漏冲洗引流装置
CN207186907U (zh) 引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