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负压零聚集引流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术后引流管。
背景技术
外引流是指在人体体腔、器官、关节、组织等与外界间建立开放通道的机械措施,其是外科的基本操作之一。现有的外科用引流管主要有单腔引流管和双套引流管2种。
单腔引流管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是由塑胶质或硅胶质等制成的管状物。目前,出现了一种具有创面加药功能的单腔引流管,其包括置于病人体腔内起引流作用的内置管、加药壶、加药导管和引流外接管,内置管的管壁上开有多个引流用侧孔,加药壶由以可拆装的接口套接在一起的前部和后部构成,加药壶两端均有外接头,后部还附有冲洗和加药接口,该接口与冲洗导管和加药导管相接,内置管后端套接固定于加药壶的前端外接头,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外接头的引流外接管相连通,引流外接管后端接引流瓶。
目前引流效果最好的是套管引流,即有一种利用低负压或重力引流原理的双套引流管,包括置于病人体腔内起冲洗作用的内置管、起引流作用的内管、加药壶、加药导管和引流外接管,内置管套在内管外,内置管前端开口或不开口,内管前端开口,两管的管壁上均开有多个引流用侧孔;加药壶由以可拆装的接口套接在一起的前部和后部构成,加药壶除两端均有外接头外,加药壶后部还有一内接头直接与加药壶后端接头连通,加药壶后部还附有冲洗和/或加药接口,内置管后端套接固定于加药壶的前端外接头,内管后端接在加药壶后部的内接头上并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外接头的引流外接管相连通。
在手术后,将双套管引流端至于需引流的创面,从体表引出用缝线固定,引流外接管后端接负压引流装置、吸引器或引流袋等。如果需要接负压引流时,必须打开冲洗接口处开口,让空气或冲洗液进入管腔进行创面冲洗和引流。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内置引流管阻塞,可以更换内置引流管。该双套管具有术后导入引流、创面冲洗、创面给药、防内置引流管堵塞等功能,是目前功能最齐全,最先进的术后引流管,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完全解决影响引流效果的关键“瓶颈”问题——引流管堵塞(注:虽然内置的引流管可以更换,但外套的冲洗管的引流孔仍然会阻塞);(2)当利用负压主动引流时,套管引流需空气或药液不断进入被引流区,容易在局部形成腔隙,也增加了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被引流区的危险。(3)只能应用重力或低负压进行引流,而重力及低负压引流的最大缺点是引流的不及时利不彻底,亦难在短时间里消除残留死腔。引流术是外科的基本技术,应用极广,但由于以上原因引流失败的问题时有发生。
为此,十多年前国外出现了针对开放性伤口治疗的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 VSD),即用医用海绵填塞开放性伤口或创面,在海绵内至引流管,然后应用透明黏贴膜密封创面和引流管周围,利用海绵优良的吸水性和透水性,通过引流管进行高负压吸引,取得良好的引流和治疗效果。但对于体腔内手术和肝脏、乳腺、胃胰等一期缝合伤口的病人,应用该技术时,需要在手术中另做一个专用的体表伤口引出海绵,和/或手术后必须进行引流口扩创才能取出引流用海棉和导管,存在病人出现副损伤、增加病人痛苦、增加临床医生操作难度及工作量等问题,无法在一期缝合伤口的病人中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利用高负压引流技术,既能有效解决引流管堵塞,又能防止细菌进入被引流区的新型引流管,适用于患者进行一期缝合伤口时存在手术创面或体腔需要引流的场合,且引流及时彻底,可在短时间里消除残留死腔,达到人体体腔和/或深部手术的创面“高负压,零聚集”的引流效果,减少手术后患者体腔积液、积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又能阻止患者出现副损伤,并为各种脓肿、消化道瘘等疾病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是一种利用高负压(负压值在17~80kPa)进行封闭引流的引流管,其包括置于病人体腔内起引流作用的内置管、加药壶、加药导管和引流外接管,内置管在管壁上开有多个引流用侧孔,加药壶由以可拆装的接口套接在一起的前部和后部构成,加药壶两端均有外接头,后部并附有创面加药外接口,内置管后端套接于加药壶前端外接头并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接头的引流外接管相连通,其特征是:一由柔软的网状材质制成的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从内置管中穿过,网套前端从内置管前端或位于内置管前部的一网套侧孔穿出内置管外并至少来回返折一次套在或包裹在内置管外且包裹所有引流用端、侧孔,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引入加药壶并密封固定。
这样一来,柔软的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就从外面包裹了冲洗管管壁上所有的引流用端孔及侧孔。同时,因为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经过加药壶前部附有的专用于固定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的接口的连接固定,不会脱落到手术创面或体腔里。打开加药壶的前后部之后,又可以单独拔出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
所述的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固定于加药壶的结构有:
加药壶前部或后部接口上装有密封圈,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夹在套接的加药壶前部、后部接口间。
在加药壶前部的管状接口壁上开有相邻的两轴向缺口,中间形成一边凸柱,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缠绕或开孔挂在边凸柱上。
在加药壶前部的管状接口壁上开有专用孔,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可以从中穿过并缠绕固定。
在上述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有如下的改进:
另有管壁上开有多个引流用侧孔的内管,其与所述的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并列地穿置于内置管中,内管后端接在加药壶后部的内接头上并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外接头的引流外接管直接相连通。
在内置管表面设有连接并加压固定返折的网套或长矩形网片部分朝向加药壶方向的套口的连接固定结构,其结构有:
有一套在内置管表面的弹性固定环,朝向加药壶方向的后半部与内置管表面粘接固定,余下部分套在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的袖口上;
网套端口或长矩形网片袖口为弹性材料制成可以规则成型,并能抽动。
所述的网状材质制成的内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网孔径为0.2~1mm。
所述的网状材质为透水性强、吸水性能好、无纤维脱落的医用材料脱脂真丝织物或医用海绵、尼龙织物。
所述的引流管组件均可以进行抗凝处理,防止血栓形成。
所述的引流管可标记放射显影线和标记长度刻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引流管是种适用于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装置,当封闭式高负压吸引时,通过本引流管的冲洗管和其表面的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材料传递和衰减,负压均匀分布于引流端网状材料表面,这样一来:(1)既不会通过引流管侧孔利端孔吸入大网膜、肠腔等大块组织引起导管阻塞,也避免了高负压直接作用于胃肠、肝脏等脏器或手术野软组织所导致的脏器穿孔、坏死、创面出血等并发症。(2)稀薄液体和不太坚硬的大块引流物(例如:新鲜的血凝块)在较高负压作用下被分割、塑形后成为颗粒状,经过高分子网状材料的孔隙进入引流管,被迅速吸入负压瓶,而可能堵塞引流管的较硬的大块脱落物质则被网状材料阻挡,附着在网状材料表面,引流管不易堵塞。
手术中将引流管内置在创伤面和/或体腔的合适位置,网套或长矩形网片返折形成的引流管外的网套或长矩形网片部分扩大了引流管与手术创面的接触,因为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材料的毛细管样吸水作用和高透水性,利用高负压吸引和密闭的环境,负压可以较好地传递到体腔或组织创面的每一个点,形成一种相对全方位的引流,在各种手术后早期的创面高渗出阶段,达到“高负压,零聚集”的效果,另外,在深部组织手术创面还能够达到闭合死腔,减少渗出的作用。
该引流管及高负压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有效避免创伤面与外界接触,更无空气进入引流区,避免了手术或外伤创面逆行感染等问题。
根据每个病人手术后引流的具体情况,可以更换内置的引流管和分次逐步拔出内置的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拔出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时,因为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在双套管中的核心位置,附着在网状材料和引流管的引流物和周围组织结构必然松动和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双套管的内管、内置管都能疏通,临床的实际效聚等于重新更换了引流管。而且,因为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处于双套管的内部,拔出时不受手术后时间和病人条件的限制,真正达到了一管多用的目标。(说明:目前临床上当怀疑外套的冲洗管引流孔阻塞时,必须更换病人的双套管,需先拔出原有的双套管,然后再置入1根新管。病人痛苦,且需手术后十多天以上,局部瘘道已经形成后才能更换)。。
与现有的各种引流方式相比,不增加手术及围手术期医护人员的操作复杂度、不增加工作量、不增加甚至减少病人因为引流问题出现的痛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起引流作用内管后端接在加药壶后部的内接头上并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外接头上的引流外接管相连通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起冲洗作用内置管后端套接于加药壶前部的外接头上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由柔软的网状材质制成的管状网套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管状网套剖视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沿图5的A-A线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加药壶连接部分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8是另一种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固定于加药壶的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9是第三种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固定于加药壶的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主视示意图;
图12是沿图11的B-B线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加药壶连接部分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长矩形网片从内置管前部网套侧孔穿出并来回返折两次包裹在内置管外且包裹所有引流用侧孔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中:1-内置管,2-加药壶,3-加药导管,4-冲洗导管,5-引流外接管,6-引流用侧孔,7-加药壶前部,8-加药壶后部,9-加药壶后部内接头,10-加药壶两端外接头,11-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12-密封圈,13-边凸柱,14-内管,15-网套侧孔,16-弹性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的本发明高负压零聚集引流管实施例1,包括外套的起冲洗作用内置管1及内置的起引流作用内管14、加药壶2、加药导管3、冲洗导管4和引流外接管5,内置管和内管在管壁上均开有多个引流用侧孔6,加药壶由以可拆装的接口套接在一起的前部7和后部8构成,加药壶两端均有外接头10,加药壶后部还有一内接头9直接与加药壶后端外接头连通,加药壶还附有冲洗管接口和加药导管接口分别与冲洗导管、加药导管连接,内置管后端套接固定于加药壶的前端外接头,内管后端接在加药壶后部的内接头上并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外接头的引流外接管相连通,引流外接管后端可以接负压引流瓶等,一由柔软的网状材质制成的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11从外套的内置管中穿过,即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内置于内置管内,其一端从内置管前端穿出并留有足够的长度,并至少返折1次(当然也可多次返折)套叠在内置管外且包裹所有内置管管壁上的引流用侧孔及端孔,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网孔径为0.2~1mm,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的另一端引入加药壶,加药壶前部(或后部)接口上装有密封圈12,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从加药壶前部接口处向外翻折夹在套接的前部、后部接口间而固定,参见图7和图8,如此可防止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可能脱落,或掉进病人体腔内。图9和图10所示第三种形式的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固定于加药壶的结构,在加药壶前部的管状接口壁上开有相邻的两轴向缺口,中间形成一边凸柱13,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缠绕或开孔挂在边凸柱上,同样能实现固定网套或长矩形网片,防止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掉进病人体腔内的目的。当然,也可在加药壶前部的管状接口壁上开有专用孔,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后端可以从中穿过并缠绕固定。
在内置管表面设有返折的网套或长矩形网片部分朝向加药壶方向的套口的固定结构,其结构为:一套在内置管表面的弹性固定环16,后半部朝向加药壶方向的部分与内置管表面粘接固定,使固定环不会脱落;朝向网套或长矩形网片套口方向的固定环部分不粘接,即可以弹性加压固定网套或长矩形网片袖口,又可以不影响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抽出。
另一种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的固定结构为:网套端口或长矩形网片袖口为弹性材料制成可以规则成型,并能抽动。
将本发明用于医疗时,在患者手术后,将引流端置入需引流的创面或体腔的合适位置,另一端经体表引出并缝线固定,引流外接管与高负压引流瓶或负压吸引器连通;启动负压装置,高负压经过内置管和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的传递和衰减作用,然后较均匀地分布在网状材质制成的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表面,较大的质地不太硬的块状引流物在高负压作用下被分割形成颗粒状,经过孔径为0.2~1mm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进入内管,被迅速吸入引流瓶,而可能堵塞的大块物则被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阻挡,附着在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表面,所以内管不会被堵塞,内置管引流用端孔和侧孔不会吸入大网膜或肠管等组织器官。建议手术后48小时内利用持续高负压吸引,然后应根据各种手术情况,术后2~5天逐步拔除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拔除时先分离相互套接的加药壶前后部的接口,然后就可见到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的后端,并可逐步拔出至拔除管状网套或长矩形网片,此时起引流作用的内管和起冲洗作用的内置管均保留,从而继续双套管引流。当然也可更换内管。
图11至图1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2,与前例不同之处其是单腔管,也即没有内管,此时内置管起引流作用,其后端套接于加药壶前部的前端外接头并与套接在加药壶后端外接头的引流外接管通过加药壶相连通。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前例不同之处在于长矩形网片从内置管前部的网套侧孔15穿出并来回返折两次包裹在内置管外且包裹所有引流用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