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3950A -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3950A
CN111313950A CN201811511964.7A CN201811511964A CN111313950A CN 111313950 A CN111313950 A CN 111313950A CN 201811511964 A CN201811511964 A CN 201811511964A CN 111313950 A CN111313950 A CN 111313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s
antenna
strength
terminal
receive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119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3950B (zh
Inventor
李英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119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39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3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3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3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39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2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ain and with auxiliary or diversity antenn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该技术方案可以综合考虑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来确定主天线,使主天线的切换更加合理,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手机等无线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的工具。但在用户手持手机拨打电话或操作时,有时候手掌会刚好握住手机的天线部分,进而会影响天线的信号,降低天线的性能,影响用户使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天线控制装置,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第二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三检测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天线控制装置,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可以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并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如此,终端综合考虑了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来确定主天线,使主天线的切换更加合理,提升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内的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目前终端上可以设置有A、B两个天线,并在A、B两根天线之间增加一个DPDT(Double Pole Double Throw,双刀双掷开关),A天线为初始的主天线,当A天线的性能恶化时,就切换使用B天线为主天线,上述切换过程中终端主要是通过比较两根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来判断要不要进行主天线的切换,只考虑了两个天线在该频段的接收信号强度。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A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优于B天线,但是A天线在该频段内接收到了较强的干扰信号,则此时有可能B天线的接收机的实际通信情况优于A天线所对应的接收机,而使用上述切换方法则要使用性能较低的A天线作为主天线,导致天线切换不合理,影响用户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可以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并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如此,终端综合考虑了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来确定主天线,使主天线的切换更加合理,提升用户体验。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天线控制方法用于终端等设备中,包括以下步骤101-102:
在步骤101中,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步骤102中,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这里,终端中的至少两个天线可以是独立的天线,即终端控制其中一天线处于工作状态时,其他天线都处于闲置状态,但是这种情况终端成本较高,使用的较少,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将处于工作状态的天线称为主天线;或者,终端中的至少两个天线还可以是主集天线和分集天线,即终端可以使用其中一天线做主集天线,其他天线做分集天线,此时,可以将作为主集天线的天线称为主天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集天线一般来说就是能收发两用的天线,分集天线就是只能接收的天线,当信号通过上行传递给小区天线的时候,主、分集天线同时可以接收到,用至少两个天线接收同一个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个最好的信号。
这里,终端可以周期性地检测该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以终端中的至少两个天线是独立的天线为例,终端可以在周期检测的时刻,先检测终端中处于工作状态的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然后终端依次控制其他天线处于工作状态,检测终端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以终端中的至少两个天线是主集天线和分集天线为例,终端可以在周期检测的时刻,直接检测主集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以及分集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当然,终端也可以在周期检测的时刻,先检测终端中当前主集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然后终端依次切换其他天线作为主集天线,检测终端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这里,终端可以综合考虑该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从该至少两个天线中找到一个接收信号强度较大且接收噪声强度较小的天线作为主天线,示例的,终端可以确定接收信号强度大于某预设值且接收噪声强度小于某预设值的天线为主天线。此时,若终端确定的主天线包括之前的主天线,则终端保持使用之前的主天线,若终端确定的主天线不包括之前的主天线,则终端切换到使用该确定的主天线。
本实施例可以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并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如此,终端综合考虑了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来确定主天线,使主天线的切换更加合理,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天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101可以实施为以下步骤A1和A2。
在步骤A1中,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步骤A2中,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这里,主天线是终端中处于工作状态的天线或主集天线,为了保证终端通信的稳定性,终端不能太频繁地切换主天线,故,终端在检测该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时,可以先检测该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在该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表明当前主天线的实际通信情况不太好时,终端才切换到其他天线作为主天线,来检测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当然,对于不需要切换主天线就可以检测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的情况,按照步骤A1和步骤A2进行检测,也可以降低检测频率,节约终端功耗。
本实施例可以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并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可以降低检测频率,节约终端功耗,另外,对于需要切换主天线来检测的终端,也可以降低天线切换频率,保证终端通信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天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102可以实施为以下步骤B1和B2。
在步骤B1中,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在步骤B2中,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这里,终端可以确定终端中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天线的强度差越大,则表明该天线的实际通信情况越好,终端可以确定该强度差能够使终端正常通信的天线作为主天线。
示例的,终端可以确定强度差最大的天线作为主天线,此时,若终端确定的强度差最大的天线为之前的主天线,则终端保持使用之前的主天线,若终端确定的强度差最大的天线不是之前的主天线,则终端切换到使用该强度差最大的天线为主天线。但是,这样主天线的切换的频率就会过高,为了降低频率,终端也可以预存一预设阈值,当该强度差等于该预设阈值时就能使终端正常通信;终端可以确定满足强度差大于等于该预设阈值这一条件的天线,若满足条件的天线有多个,且满足条件的天线包括之前的主天线,则为了降低切换频率,终端可以保持使用之前的主天线,若满足条件的天线不包括之前的主天线,则终端可以切换到满足条件的天线作为主天线,此时,终端可以选择强度差最大的天线为主天线,也可以随机选择一天线为主天线。
本实施例可以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然后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确定方式简单快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天线控制方法中的步骤B2可以实施为以下步骤B21和B22。
在步骤B21中,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在步骤B22中,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这里,主天线是终端中处于工作状态的天线或主集天线,为了保证终端通信的稳定性,终端不能太频繁地切换主天线,故,终端可以确定其他天线的强度差值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值,若有目标天线与当前主天线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门限值,则表明目标天线的实际通信情况大好于当前主天线,此时,终端才会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该目标天线为主天线;若其他天线与当前主天线的差值均小于等于第二预设门限值,则表明其他天线的实际通信情况与当前主天线差不多,切换后效果也不会太好,此时,为了降低主天线的切换频率,终端可以不切换主天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终端确定的目标天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则终端可以从该目标天线中随机选择一个做主天线,当然,终端也可以从该目标终端中选择一强度差最大的天线做主天线,在此并不做限制。
示例的,假设终端中有A天线和B天线,终端检测到A天线接收信号强度为Pa,接收噪声强度为Na;B天线接收信号强度为Pb,接收噪声强度为Nb;第二预设值为P0。当前主天线为A天线,则当Pb-Nb-P0>Pa-Na时,终端才控制将主天线从A天线切换到B天线。
本实施例可以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综合考虑了信号噪声情况和天线切换频率,平衡了通信质量和通信稳定,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天线控制方法应用的终端上设置有一反馈回路,上述方法的步骤101中的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可以实现为以下步骤C1。
在步骤C1中,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这里,终端上可以设置一反馈回路,这样,终端就可以使用该反馈回路来检测该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这里为了节约成本,节省终端空间,终端上可以只设置一反馈回路,终端需要检测某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时,就可以将该反馈回路通过开关接入该天线。
示例的,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内的天线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终端中包括A天线和B天线,A天线和B天线是主、分集天线,终端上设置一双刀双掷开关201,终端可以控制该双刀双掷开关201使A天线作为主集天线,B天线作为分集天线,也可以控制该双刀双掷开关201使B天线作为分集天线,B天线作为主集天线,该反馈回路202可以设置在主集天线上,这样,当A天线作为主集天线时,终端就可以通过该反馈回路202检测A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当B天线作为主集天线时,终端就可以通过该反馈回路202检测B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终端也可以在分集天线上设置一反馈回路,这样,终端不需要切换主集天线就可以检测A天线和B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但是这样就需要占用终端内较多的空间,成本较高,故本实施例可以只设置一反馈回路,终端控制该反馈回路接入到不同的天线来检测各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本实施例可以在终端上设置有一反馈回路,通过该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只设置一个反馈回路,可以节省终端空间,降低成本。
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详细介绍实现过程。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由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等设备实现,包括步骤301-305。
在步骤301中,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步骤302中,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步骤303中,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在步骤304中,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在步骤305中,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由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等设备实现,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方法包括步骤401-404。
在步骤401中,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并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在步骤402中,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在步骤403中,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在步骤404中,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电子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如图5所示,该天线控制装置包括:检测模块501和确定模块502;其中:
检测模块501,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6所示,上述公开的天线控制装置还可以把所述检测模块501配置成包括第一检测子模块5011和第二检测子模块5012,其中:
第一检测子模块5011,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第二检测子模块5012,用于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7所示,上述公开的天线控制装置还可以把所述确定模块502配置成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5021和第二确定子模块5022,其中:
第一确定子模块5021,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第二确定子模块5022,用于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上述公开的天线控制装置中的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5022,用于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如图8所示,上述公开的天线控制装置还可以把所述检测模块501配置成包括第三检测子模块5013,其中:
第三检测子模块5013,用于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控制装置的框图,该装置适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设备。例如,装置900可以是移动电话,游戏控制台,电脑、平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装置9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901,存储器902,电源组件903,多媒体组件904,音频组件905,输入/输出(I/O)接口906,传感器组件907,以及通信组件908。
处理组件901通常控制装置9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9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9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901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901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904和处理组件901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902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9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9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9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903为装置9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903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9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904包括在所述装置9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904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9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90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905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9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902或经由通信组件908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905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的接口906为处理组件901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907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9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907可以检测到装置9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9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907还可以检测装置900或装置9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9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9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9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907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907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907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908被配置为便于装置9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9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908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908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9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902,上述指令可由装置900的处理器9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装置900的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所述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天线控制装置,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所述处理器还可以被配置为:
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所述处理器还可以被配置为:
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所述处理器还可以被配置为:
所述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所述处理器还可以被配置为:
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包括:
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
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6.一种天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第二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主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其他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接收噪声强度之间的强度差;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强度差满足预设条件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使所述终端能够正常通信的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强度差与当前主天线的强度差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的目标天线;控制所述终端切换到使用所述目标天线为主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设置一反馈回路,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三检测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反馈回路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噪声强度。
11.一种天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接收噪声强度,确定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为主天线。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终端,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CN201811511964.7A 2018-12-11 2018-12-11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3139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11964.7A CN111313950B (zh) 2018-12-11 2018-12-11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11964.7A CN111313950B (zh) 2018-12-11 2018-12-11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3950A true CN111313950A (zh) 2020-06-19
CN111313950B CN111313950B (zh) 2023-06-20

Family

ID=71148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1964.7A Active CN111313950B (zh) 2018-12-11 2018-12-11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39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2467A (zh) * 2020-09-02 2021-01-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主分集切换开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83603A2 (en) * 2001-08-10 2003-02-12 Pioneer Corporation Antenna switching receiver apparatus
JP2004304670A (ja) * 2003-03-31 2004-10-28 Fujitsu Ltd ノイズ除去方法およびノイズ除去機能を備えた無線装置
CN101060359A (zh) * 2006-04-21 2007-10-24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2820937A (zh) * 2012-07-25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ssi测量方法和rssi测量装置、接收机
WO2018040572A1 (zh) * 2016-08-29 2018-03-08 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494462A (zh) * 2018-03-28 2018-09-04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功能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08810260A (zh) * 2018-05-28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83603A2 (en) * 2001-08-10 2003-02-12 Pioneer Corporation Antenna switching receiver apparatus
JP2004304670A (ja) * 2003-03-31 2004-10-28 Fujitsu Ltd ノイズ除去方法およびノイズ除去機能を備えた無線装置
CN101060359A (zh) * 2006-04-21 2007-10-24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2820937A (zh) * 2012-07-25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ssi测量方法和rssi测量装置、接收机
WO2018040572A1 (zh) * 2016-08-29 2018-03-08 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494462A (zh) * 2018-03-28 2018-09-04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功能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08810260A (zh) * 2018-05-28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AN MCLOUGHLIN;等: "Predictive receive-directed antenna selection for quasistatic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ICAIT \'08: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COMM TECHNOLOGY》 *
穆维新;施俊;申金媛;刘润杰;寇丹丽;: "基于ZigBee网络的TD-SCDMA智能天线信号强度测量系统", 中国测试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2467A (zh) * 2020-09-02 2021-01-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主分集切换开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202467B (zh) * 2020-09-02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主分集切换开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3950B (zh) 2023-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4398B2 (en) Communication link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0262692B (zh) 一种触摸屏扫描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05246135A (zh) 接入无线网络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22036041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cation of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CN110875769A (zh) 无线通信设备及天线切换方法
CN106507282B (zh) 无线连接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465160B (zh) 网络功能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US20230232296A1 (e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base station switch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933111B (zh) 一种控制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CN111313950B (zh) 天线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169101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644353B (zh) 配置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7014713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ouch-screen sensitivity
CN109194808B (zh) 音量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9922203B (zh) 终端、熄屏方法和装置
CN107682101B (zh) 噪声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2001506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data
CN114449542B (zh) 小区注册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2448745B (zh) Wifi天线选择控制装置、方法及终端
CN115175279A (zh) 息屏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187326A (zh) 天线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0519142A (ja) 基地局にアクセス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450032B (zh) 无线充电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787745A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4095915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