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2391A - 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12391A CN111312391A CN202010140413.5A CN202010140413A CN111312391A CN 111312391 A CN111312391 A CN 111312391A CN 202010140413 A CN202010140413 A CN 202010140413A CN 111312391 A CN111312391 A CN 1113123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tient
- diagnosis
- chinese medicine
- traditional chinese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e.g. based on medical expert syste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2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ies or health-improving plans, e.g. for handling prescriptions, for steering therapy or for monitoring patient compliance
- G16H20/9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ies or health-improving plans, e.g. for handling prescriptions, for steering therapy or for monitoring patient compliance relating to alternative medicines, e.g. homeopathy or oriental medicine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8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practitioners or patients, e.g. for collaborative diagnosis, therapy or health monito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判断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在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时,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补光装置对拍摄区进行补光,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将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本发明基于中医的预诊方式,结合中医预诊大数据对患者进行预诊,并且能够实时地将预诊的结果显示在显示屏上,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信息的交互,使患者在预诊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状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更加旺盛。但是由于患者数量较多,医生的时间有限,往往导致患者排队时间过长,出现了看病难的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在很多服务场合工作,其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得到相关规律。各种医疗机器人不断问世,中医预诊机器人便是其中的一种。
现有的中医预诊机器人大多功能比较单一,例如只能基于中医的预诊方式,对患者进行某一方面的信息采集,例如仅通过人脸识别或舌苔识别的方式采集患者的一些信息,或者仅通过对患者进行脉诊的方式来获取患者的一些信息,对与患者身体状况相关的信息的获取不全面。并且,由于市面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大都未设置用户交互平台,中医预诊机器人采集患者信息后,并不会与患者进行信息的交互。例如当下医院使用频率很高的脉象手环,只是对患者进行脉象采集,与患者的交互性较差甚至无用户交互行为,用户无法及时得知诊断结果。
因此,如何使中医预诊机器人能够基于中医的预诊方式,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信息的交互,使患者在预诊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是目前中医预诊机器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中医预诊机器人与患者的交互性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判断所述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
如果所述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
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人脸图像和所述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所述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判断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拍摄条件;
如果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的一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现方式中,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包括:
计算所述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与预设拍摄条件之间的偏差值;
根据所述偏差值,换算出摄像头调节装置需要调节的位移值和角度值;
根据所述位移值和角度值生成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所述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实现方式中,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所述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判断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拍摄条件;
如果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向语音提示装置发送移动位置语音提示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声音信息;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声音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获取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所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所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以及所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生产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
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发送至中医专家端设备,以及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保存至中医预诊机器人数据库。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光线传感器、处理器、摄像头、补光装置、中医预诊数据库服务器以及显示屏;
所述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判断所述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如果所述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人脸图像和所述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将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
所述补光装置,用于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
所述中医预诊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提供中医预诊大数据;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预诊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通过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判断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在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时,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补光装置对拍摄区进行补光,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将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本发明基于中医的预诊方式,结合中医预诊大数据对患者进行预诊,并且能够实时地将预诊的结果显示在显示屏上,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信息的交互,使患者在预诊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此外,本发明还可进一步通过基于患者声音、患者问诊回复信息以及患者的脉象信息,结合中医预诊大数据对患者进行预诊,实现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功能,得到更加全面的诊断结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又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又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又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又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又一种可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中医预诊机器人可以设置有高清摄像头和光线传感器,并注册光线传感器监听器,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摄像头前方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步骤S102,判断所述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阈值具体可以根据捕捉符合中医要求的高清正面图片所需的光照强度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是300lux,以保证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清晰。
步骤S103,如果所述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
在本实施例中,中医预诊机器人可以设置有补光装置,在拍摄区的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时,处理器可以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补光装置接收到补光指令后,对拍摄区进行补光,以增强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步骤S104,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摄像头多拍摄区的患者的进行拍照,获取人脸图像,并可通过语音提示患者张口、伸舌,捕捉患者的舌苔图像。
步骤S105,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人脸图像和所述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
在传统中医中,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本发明通过设置高清摄像头来捕捉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并将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发送至处理器,使处理器基于中医预诊大数据,对所述人脸图像和所述舌苔图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并显示在显示屏上,实现“望闻问切”中的“望”,同时提升患者与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交互体验。
步骤S106,将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在本实施例中,中医预诊机器人的胸部位置可以设置Android操作系统的显示屏,显示屏放在机器人胸部,是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最佳高度,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屏方便地获知上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信息的交互,使患者在预诊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状况。
请参阅图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201,识别所述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由于患者在拍摄区的站姿、站位可能难以满足拍摄需求,因此,可以在拍摄前,对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进行识别。上述位置信息具体可以是人脸距离摄像头的距离,角度信息可以是人脸与摄像头连线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步骤S202,判断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拍摄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符合预设拍摄条件的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步骤S203,如果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可以设置有摄像头调节装置,作为摄像头调节的动力装置,在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的情况下,处理器控制摄像头调节装置调节摄像头的位置,便于对患者的面部进行拍摄。
请参阅图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301,计算所述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与预设拍摄条件之间的偏差值。
步骤S302,根据所述偏差值,换算出摄像头调节装置需要调节的位移值和角度值。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头调节装置可以在处理器控制下,带动摄像头实现上下的高度调节,以及转动角度的调节。
步骤S303,根据所述位移值和角度值生成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步骤S304,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所述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请参阅图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401,识别所述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步骤S402,判断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拍摄条件。
步骤S403,如果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向语音提示装置发送移动位置语音提示指令。例如,播放语音提示,指引患者移步至正确的拍摄区,并抬头,面部对准摄像头等。
请参阅图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1,获取患者的声音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显示屏或者语音提示装置引导患者发声,并通过声音传感器采集患者发出的声音信息。
步骤S502,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声音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
步骤S503,将所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本发明通过声音采集装置采集患者的声音信息,再通过处理器基于中医预诊大数据作出分析,得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并将预诊结果显示在显示屏上,实现“望闻问切”中的“闻”,同时提升患者与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交互体验。此外,还可以采用气味收集和分析算法,对患者口腔和排泄物进行气味收集,并依据气味分析算法分析成分,然后使用声音传感器,捕获用户声音,依据医疗大数据分析患者声音,最后将气味和声音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所述显示屏中。
请参阅图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可以还包括:
步骤S601,获取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发明通过通过语音播放装置播放问诊信息,并通过声音采集装置采集患者回答的问诊回复信息,再将问诊回复信息发送至处理器,利用处理器基于中医预诊大数据作出分析,得到基于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并将基于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使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提升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交互体验,实现“望闻问切”中的“问”。
具体地,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依据用户语言,自动识别用户语言种类,如中文普通话、英文或其他方言,并基于问诊大数据,根据用户咨询病症类别以及通过“望”、“闻”、“切”得到的用户数据,筛选出问诊问题,并与用户进行亲切交流,而且实时显示交流问题和选项,使用户也可以点击所述显示屏进行问诊,提升用户体验。问诊结束将问诊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告知用户,实现中医的“问”。
步骤S602,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获取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
步骤S603,将所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请参阅图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701,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
传统中医中采用指摸脉象的方式获得患者的脉象信息,即“望闻问切”中的“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在本实施例中,中医预诊机器人可以连接脉诊传感器,结合医疗大数据,对用户的脉象进行分析,并通过捕获到的信号以波形的形式展示脉的跳动,并实时将脉象分析结果显示在显示屏上,实现中医的“切”。
步骤S702,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
步骤S703,将所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请参阅图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801,根据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所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所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以及所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生产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
步骤S802,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803,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发送至中医专家端设备,以及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保存至中医预诊机器人数据库。
当本次预诊结束,处理器可以将完整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展示给用户,并传给中医专家,并保存在机器人数据库中。中医预诊机器人可以根据每次的预诊结果,结合大数据,分析出用户日后注意事项,如过敏原、饮食等信息。用户可随时查看自己的预诊记录等相关信息,同时中医预诊机器人会鼓励用户完善康复信息,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对用户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使得中医预诊机器人和用户身体健康问题紧密连接,最大限度的提升和用户的交互体验。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使中医预诊机器人囊括了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功能,提供了基于Android平台实现用户和人工智能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交互系统,还可以拥有相应的用户端APP及小程序实现后续康复工作及健康管理,在医生或专家问诊之前,利用用户排队期间,由中医预诊机器人完成对用户病症等其他信息的采集工作,用户问诊时,由中医预诊机器人提前将用户信息和预诊结果发给专家,使得专家可以对患者状况了如指掌,节省了医生和患者问诊时间。
请参阅图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光线传感器1、处理器2、摄像头3、补光装置4、中医预诊数据库服务器5以及显示屏6。
其中,光线传感器1,用于检测拍摄区的光照强度;处理器2,用于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判断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如果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补光装置对拍摄区进行补光,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将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摄像头3,用于采集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补光装置4,用于对拍摄区进行补光。中医预诊数据库服务器5,用于提供中医预诊大数据。显示屏6,用于显示预诊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的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英文:Read-OnlyMemory,简称: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英文: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判断所述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
如果所述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
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人脸图像和所述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所述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判断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拍摄条件;
如果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包括:
计算所述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与预设拍摄条件之间的偏差值;
根据所述偏差值,换算出摄像头调节装置需要调节的位移值和角度值;
根据所述位移值和角度值生成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向摄像头调节装置发送所述摄像头位置调节指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所述拍摄区内患者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
判断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拍摄条件;
如果所述人脸的位置信息和角度信息不符合预设拍摄条件,向语音提示装置发送移动位置语音提示指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声音信息;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声音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获取患者的问诊回复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
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
将所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所述基于患者声音的预诊结果、所述基于患者问诊回复信息的预诊结果,以及所述基于患者的脉象信息的预诊结果,生产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
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发送至中医专家端设备,以及将所述最终预诊结果和推荐治疗方案保存至中医预诊机器人数据库。
10.一种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光线传感器、处理器、摄像头、补光装置、中医预诊数据库服务器以及显示屏;
所述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拍摄区的光照强度;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拍摄区的光照强度,判断所述光照强度是否低于预设阈值,如果所述光照强度低于预设阈值,向补光装置发送补光指令,以使所述补光装置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获取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根据中医预诊数据库,对所述人脸图像和所述舌苔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将所述基于患者面相的预诊结果发送至中医预诊机器人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
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患者的人脸图像和舌苔图像;
所述补光装置,用于对所述拍摄区进行补光;
所述中医预诊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提供中医预诊大数据;
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预诊结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40413.5A CN111312391A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40413.5A CN111312391A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12391A true CN111312391A (zh) | 2020-06-19 |
Family
ID=71148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40413.5A Withdrawn CN111312391A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12391A (zh) |
-
2020
- 2020-03-03 CN CN202010140413.5A patent/CN111312391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16282B1 (ko) | 네추럴 인터렉션 기반 건강 및 재활운동 기능성 측정 평가 시스템 | |
US10383541B2 (en) | Cognitive mapping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
WO2020119355A1 (zh) |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多模态情感认知能力的评估方法 | |
CN111415759A (zh) | 基于问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
US20170007126A1 (en) | System for conducting a remote physical examination | |
US20200383582A1 (en) | Remote medic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9447987A (zh) | 基于深度学习的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辅助诊断系统及方法 | |
CN109065162A (zh) | 一种综合性智能化诊断系统 | |
WO2011053839A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 human movement analysis | |
US20230330507A1 (en) | Muscle train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visual feedback by using ultrasonic imaging | |
KR20080005798A (ko) | 모션트랙킹 기술과 증강현실 기법을 활용한 인지 및행동장애 재활 지원시스템 | |
CN110960193A (zh) | 基于面部和舌部图像采集的中医诊断分析系统及其方法 | |
JP2003070749A (ja) | 診断システム、肌の診断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情報処理装置、並びに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
CN111540380B (zh) | 临床训练系统及方法 | |
KR20130099323A (ko) | 네추럴 인터렉션 기반 건강 및 재활운동 기능성 측정 평가 방법 | |
CN112674770A (zh) | 基于图像的显著性差异和情绪分析的抑郁人群眼动鉴别方法 | |
US20210369115A1 (en) | Telemetr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parameters of human vital functions and clinical signs of possible functional disorders and determination of methods of control | |
US20100150405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human behavior based on external body markers | |
CN111415724A (zh) | 基于切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
CN111312391A (zh) | 基于望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
CN110703965A (zh) | 一种中医健康状态智能辨识软件及电子设备 | |
CN114596970A (zh) | 自助问诊方法及系统 | |
CN111281418A (zh) | 基于闻诊的中医预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 | |
CN113921098A (zh) | 一种医疗服务评价方法和系统 | |
Volk et al. |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Outcomes inFacial Pals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