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7857A -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7857A
CN111307857A CN201911147037.6A CN201911147037A CN111307857A CN 111307857 A CN111307857 A CN 111307857A CN 201911147037 A CN201911147037 A CN 201911147037A CN 111307857 A CN111307857 A CN 111307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energy
infrared thermal
thermal imager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70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国强
徐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ateer Ground Sourc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ateer Ground Sourc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ateer Ground Sourc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ateer Ground Sourc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70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078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07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785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建筑工程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装置及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它包括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非接触式测量系统、PIV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所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光学平台、由双层真空玻璃制成的温控式模型箱、能量桩和控温循环泵,所述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包括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上方,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右侧,所述PIV测量系统包括激光仪和CCD相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无须在能量桩桩身或内部埋设传感器,不会影响能量桩桩身强度和力学性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能量桩试验中传感器存在温度测量精度不高、易受潮湿和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干扰、测量线路引线过多会影响桩身力学特性、易损坏造成测量数据缺失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

Description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建筑工程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装置及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采用热泵原理将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转化为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具有可再生性,高效节能,污染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简单等优点,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工程技术人员将地源热泵与建筑桩基础结合起来,提出一种能量桩(energy piles)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对于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通过在桩基础中埋设各种形状的换热器装置,进行浅层地温地热能转换,在满足常规桩基力学功能的同时还能通过桩体实现与浅层地能的热交换,起到桩基和地源热泵预成孔直接敷设埋管换热器的双重作用。
当前,针对能量桩开展模型试验,研究能量桩桩身受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和热力学特性正成为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个热点。但目前能量桩模型试验多采用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桩身温度,无法获取完整的桩身温度分布规律,且传感器存在温度测量精度不高、易受潮湿和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干扰、测量线路引线过多并会影响桩身力学特性、易损坏造成测量数据缺失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此外,当前的能量桩模型试验中仅能对能量桩进行温度控制,无法研究泥土温度变化对于能量桩工作性态的影响。因此采用新的试验装置和测量方法来研究能量桩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和热力学特性对于指导能量桩施工及其推广运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其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无须在能量桩桩身或内部埋设传感器,不会影响能量桩桩身强度和力学性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能量桩试验中传感器存在温度测量精度不高、易受潮湿和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干扰、测量线路引线过多会影响桩身力学特性、易损坏造成测量数据缺失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非接触式测量系统、PIV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所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光学平台、由双层真空玻璃制成的温控式模型箱、能量桩和控温循环泵,所述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包括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上方,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右侧,所述PIV测量系统包括激光仪和CCD相机,所述温控式模型箱设置在所述光学平台上,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具有透明面,所述能量桩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中并且贴近所述透明面,所述能量桩包括内设液腔的桩身、封闭的桩底以及带有开口的桩顶,在所述桩身内部还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控温循环泵上的循环导热管,在所述光学平台上还设置有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所述激光仪、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和所述CCD相机均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上,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分别与所述激光仪和所述CCD相机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平台上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和所述升降支架均通过所述螺栓孔固定在所述光学平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内盛放有用于模拟所述能量桩的使用环境的多层泥土,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具有底板和侧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内泥土的温度的温控装置,所述侧板上开有多个通过阀门控制的排水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分辨率不低于0.02℃,像素为640×480pix,空间分辨率为0.8mRad,并支持自动检测高温和低温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CCD相机分辨率为1280×960,采用帧曝光模式,所述CCD相机的曝光时间控制在100μs~30s。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应用于上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光学平台校准:通过水准仪校准光学平台的水平度,使得光学平台保持水平;
S2、模型试验准备:将温控式模型箱通过螺栓固定在光学平台上;然后将能量桩布置在温控式模型箱透明侧的中部位置,最后分层填筑桩周泥土;
S3、泥土温度控制:通过温控式模型箱中的温控装置,将盛放在温控式模型箱内的泥土的温度控制在试验所需温度范围内,所述温度范围为-5℃-35℃;
S4、初始状态测量:打开PIV测量系统所连激光仪,启动第一红外热成像仪、第二红外热成像仪以及固定在可调节支架上的CCD相机,调整升降支架高度,使得第一红外热成像仪、第二红外热成像仪和CCD相机拍摄的图像能包括整个模型箱透明侧面上的能量桩和泥土,调整CCD相机、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的焦距,使图像清晰可见,同时记录下泥土初始位移场和温度场分布以及桩身初始状态,作为后续数据处理的初始参考系;
S5、能量桩加热:打开温控循环泵,将能量桩加热至指定工作温度;
S6、非接触式测量:使用PIV测量系统、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持续测量能量桩在指定温度下工作时受到温度荷载作用下其桩身和泥土的变形规律以及温度传递规律,其中CCD相机拍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位移图像,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拍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温度场图像;CCD相机、可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的图像通过连接线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中;
S7、数据处理:通过PIV处理软件将CCD相机拍摄获得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在温度荷载施加前后的灰度图像分割成众多Interrogation网格,对变形前后的所有Interrogation网格进行全场匹配计算并通过峰值相关系数确定所有Interrogation网格的平均位移,获得能量桩桩身和泥土位移场,从而得到能量桩桩身和泥土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场和力学特性;通过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拍摄得到能量桩桩身和泥土温度场图像,并经过温度传递递归算法计算得到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温度传递规律,进而得到能量桩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热力学特性。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能量桩通过控温模型箱底部的凹槽或螺栓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调整温控装置的输出功率来严格控制泥土温度变化速度,所述温度变化速度不高于2℃/h。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5”中,按照实际工程中的温度变化速度设定温控循环泵的工作功率;在能量桩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温控式模型箱两侧的排水通道,控制其排水条件,以模拟实际工程中能量桩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7”中,所述CCD相机和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曝光速度为0.2s一帧;同时通过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自动的对高温和低温区域进行识别,将桩身位置突变区域记录并输出到数据处理系统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采用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无须在能量桩桩身或内部埋设传感器,不会影响能量桩桩身强度和力学性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能量桩试验中传感器存在温度测量精度不高、易受潮湿和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干扰、测量线路引线过多会影响桩身力学特性、易损坏造成测量数据缺失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
另外,本发明采用的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作为测量设备,解决了现有传感器温度测温存在的只能测量有限个桩身位置处温度的缺点,能够完整获得能量桩桩身与桩周泥土的能量转换和温度传递规律,实现了高效、便捷和连续测量能量桩桩身温度分布。其直接生成的能量桩桩身温度场变化云图,相比传统试验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来说,直观性更强,精度更高,并且可以直接找出桩身裂缝和破坏位置,简化了数据处理难度。
除此之外,本发明中采用真空玻璃制成的温控式模型箱,可以实现对模型箱内泥土的温度控制,并且可以研究不同气候温度条件下能量桩与桩周泥土的热力学特性,对推动能量桩在不同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中的温控式模型箱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图1中的温控式模型箱的俯视图。
其中:1.光学平台;2.温控式模型箱;3.钢制支架;4.能量桩;5.排水通道;6.泥土;7.升降支架;81.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2.第二红外热成像仪;9.激光仪;10.CCD相机;11.数据处理系统;12.控温循环泵;13.循环导热管;14.温控功率控制旋钮;15.延伸角钢;16.角钢螺栓孔;17.温控加热片;1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非接触式测量系统、PIV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11,所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光学平台1、由双层真空玻璃制成的温控式模型箱2、能量桩4和控温循环泵12,所述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包括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上方,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1右侧,所述PIV测量系统包括激光仪9和CCD相机10,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设置在所述光学平台1上,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具有透明面(未图示),所述能量桩4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1中并且贴近所述透明面,所述能量桩4包括内设液腔的桩身、封闭的桩底以及带有开口的桩顶,在所述桩身内部还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控温循环泵12上的循环导热管13,在所述光学平台1上还设置有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7,所述激光仪9、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和所述CCD相机10均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7上,所述数据处理系统11分别与所述激光仪9和所述CCD相机10信号连接。
采用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无须在能量桩4桩身或内部埋设传感器,不会影响能量桩4桩身强度和力学性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能量桩试验中传感器存在温度测量精度不高、易受潮湿和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干扰、测量线路引线过多会影响桩身力学特性、易损坏造成测量数据缺失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另外,本发明采用的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作为测量设备,解决了现有传感器温度测温存在的只能测量有限个桩身位置处温度的缺点,能够完整获得能量桩4桩身与桩周泥土的能量转换和温度传递规律,实现了高效、便捷和连续测量能量桩4桩身温度分布。其直接生成的能量桩4桩身温度场变化云图,相比传统试验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来说,直观性更强,精度更高,并且可以直接找出桩身裂缝和破坏位置,简化了数据处理难度。除此之外,本发明中采用真空玻璃制成的温控式模型箱2,可以实现对温控式模型箱2内泥土的温度控制,并且可以研究不同气候温度条件下能量桩4与桩周泥土的热力学特性,对推动能量桩4在不同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升降支架上具有三个横向支座,每个横向支座与升降支架7通过可调节旋钮连接。在升降支架7的底部设有四个螺栓孔,与光学平台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固定。升降支架7布置在温控式模型箱2中轴延长线上5倍桩长(指能量桩4的长度)距离处,以保证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和CCD相机10能够完整拍摄温控式模型箱2侧面的能量桩4和泥土。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通过滑轮固定在温控式模型箱2上延伸出的钢制支架上,并且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可在钢制支架上前后移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钢制支架3固定位置为能量桩4正上方2倍桩长距离处;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放置在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上7,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旋转高度调节旋钮使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位于桩身1/2高度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满足PIV测量系统、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的检测精度,在所述光学平台1上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未图示),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和所述升降支架7均通过所述螺栓孔固定在所述光学平台1上。为了便于标准化加工,光学平台1上相邻两个螺栓孔的间距为5cm。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内盛放有用于模拟所述能量桩4的使用环境的多层泥土,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具有底板和侧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温控式模型箱2内泥土的温度的温控装置,所述侧板上开有多个通过阀门控制的排水通道5。排水通道5之间的距离5cm~10cm,以控制温度荷载下泥土排水条件。在温控式模型箱1底部四边每边设有两个延伸角钢15,每个延伸角钢15上设有两个角钢螺栓孔16,延伸角钢上角钢螺栓孔16大小与光学平台1上的螺栓孔一致,延伸角钢15上角钢螺栓孔16的间距为10cm。温控装置包括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1底部和侧面设有温控加热片17,温控加热片17之间的间距为20cm。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得温控加热片17对泥土的加热更均匀,温控加热片17采用陶瓷加热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的拍摄精度,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的温度分辨率不低于0.02℃,像素为640×480pix,空间分辨率为0.8mRad,并支持自动检测高温和低温区域。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提高CCD相机的拍摄精度,所述CCD相机10分辨率为1280×960,采用帧曝光模式,所述CCD相机10的曝光时间控制在100μs~30s。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应用于上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光学平台校准:通过水准仪校准光学平台的水平度,使得光学平台1保持水平;具体的,将三个水准仪放置在光学平台1不同位置,调节位于光学平台1支撑的高度调节旋钮,使三个水准仪同时处于水平状态,即表示光学平台1已经调整到水平状态。
S2、模型试验准备:将温控式模型箱2的螺栓孔与光学平台1的螺栓孔对齐,并使用紧固螺栓进行固定,然后将能量桩4通过在温控式模型箱2底部的开设的凹槽18进行固定,使能量桩4位于温控式模型箱2透明面的中部位置;最后向温控式模型箱2内填充泥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空中砂雨法进行泥土的分层填筑,精确控制泥土的相对密实度或密度,以研究不同泥土性质对于能量桩4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S3、泥土温度控制:通过温控式模型箱2中的温控装置,控制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2底部的温控加热片17,将盛放在温控式模型箱2内的泥土的温度加热到在试验所需温度范围内,所述温度范围为-5℃-35℃;具体温度根据需要模拟的情况进行对应性调整。
S4、初始状态测量:打开PIV测量系统所连激光仪9,启动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以及固定在可调节支架上的CCD相机10,调整升降支架7高度,使得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和CCD相机10拍摄的图像能包括整个温控式模型箱2透明侧面上的能量桩4和泥土,调整CCD相机10、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的焦距,使图像清晰可见,同时记录下泥土初始位移场和温度场分布以及桩身初始状态,作为后续数据处理的初始参考系;注意观察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显示的的泥土温度场分布,当温度场图像上无高温和低温提示区域时,关闭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2上的温控功率控制旋钮14,结束对泥土温度控制。
S5、能量桩加热:打开温控循环泵12,通过设置在能量桩内部的循环导热管13,将能量桩4加热至指定工作温度;
S6、非接触式测量:使用PIV测量系统、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持续测量能量桩4在指定温度下工作时,在温度和荷载作用下其桩身和泥土的变形规律以及温度传递规律,其中CCD相机10拍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位移图像,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拍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温度场图像;CCD相机、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将拍摄的图像通过连接线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11中;
S7、数据处理:通过PIV处理软件将CCD相机10拍摄获得的能量桩4桩身和泥土在温度荷载施加前后的灰度图像分割成众多Interrogation网格,对变形前后的所有Interrogation网格进行全场匹配计算并通过峰值相关系数确定所有Interrogation网格的平均位移,获得能量桩4桩身和泥土位移场,从而得到能量桩4桩身和泥土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场和力学特性;通过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拍摄得到能量桩4桩身和泥土温度场图像,并经过温度传递递归算法计算得到能量桩4桩身和泥土的温度传递规律,进而得到能量桩4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热力学特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泥土加热过快而引起龟裂等现象,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调整温控装置的输出功率来严格控制泥土温度变化速度,所述温度变化速度不高于2℃/h。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温度变化的速度为1℃/h。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模拟能量桩4的在实际运行中的工作状态,在所述“步骤S5”中,按照实际工程中的温度变化速度设定温控循环泵12的工作功率;在能量桩4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温控式模型箱2两侧的排水通道5,控制其排水条件,以模拟实际工程中能量桩4的工作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7”中,所述CCD相机10、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的曝光速度为0.2s一帧;同时通过第一红外热成像仪81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82自动的对高温和低温区域进行识别,将桩身位置突变区域记录并输出到数据处理系统11中。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装置包括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非接触式测量系统、PIV测量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所述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包括光学平台、由双层真空玻璃制成的温控式模型箱、能量桩和控温循环泵,所述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包括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上方,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设置在温控式模型箱右侧,所述PIV测量系统包括激光仪和CCD相机,所述温控式模型箱设置在所述光学平台上,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具有透明面,所述能量桩设置在所述温控式模型箱中并且贴近所述透明面,所述能量桩包括内设液腔的桩身、封闭的桩底以及带有开口的桩顶,在所述桩身内部还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控温循环泵上的循环导热管,在所述光学平台上还设置有可调节高度的升降支架,所述激光仪、所述第二红外热成像仪和所述CCD相机均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上,所述数据处理系统分别与所述激光仪和所述CCD相机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平台上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和所述升降支架均通过所述螺栓孔固定在所述光学平台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内盛放有用于模拟所述能量桩的使用环境的多层泥土,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具有底板和侧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温控式模型箱内泥土的温度的温控装置,所述侧板上开有多个通过阀门控制的排水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分辨率不低于0.02℃,像素为640×480pix,空间分辨率为0.8mRad,并支持自动检测高温和低温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CD相机分辨率为1280×960,采用帧曝光模式,所述CCD相机的曝光时间控制在100μs~30s。
6.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光学平台校准:通过水准仪校准光学平台的水平度,使得光学平台保持水平;
S2、模型试验准备:将温控式模型箱通过螺栓固定在光学平台上;然后将能量桩布置在温控式模型箱透明侧的中部位置,最后分层填筑桩周泥土;
S3、泥土温度控制:通过温控式模型箱中的温控装置,将盛放在温控式模型箱内的泥土的温度控制在试验所需温度范围内,所述温度范围为-5℃-35℃;
S4、初始状态测量:打开PIV测量系统所连激光仪,启动第一红外热成像仪、第二红外热成像仪以及固定在可调节支架上的CCD相机,调整升降支架高度,使得第一红外热成像仪、第二红外热成像仪和CCD相机拍摄的图像能包括整个模型箱透明侧面上的能量桩和泥土,调整CCD相机、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的焦距,使图像清晰可见,同时记录下泥土初始位移场和温度场分布以及桩身初始状态,作为后续数据处理的初始参考系;
S5、能量桩加热:打开温控循环泵,将能量桩加热至指定工作温度;
S6、非接触式测量:使用PIV测量系统、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持续测量能量桩在指定温度下工作时受到温度荷载作用下其桩身和泥土的变形规律以及温度传递规律,其中CCD相机拍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位移图像,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拍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温度场图像;CCD相机、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拍摄的图像通过连接线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中;
S7、数据处理:通过PIV处理软件将CCD相机拍摄获得的能量桩桩身和泥土在温度荷载施加前后的灰度图像分割成众多Interrogation网格,对变形前后的所有Interrogation网格进行全场匹配计算并通过峰值相关系数确定所有Interrogation网格的平均位移,获得能量桩桩身和泥土位移场,从而得到能量桩桩身和泥土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场和力学特性;通过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拍摄得到能量桩桩身和泥土温度场图像,并经过温度传递递归算法计算得到能量桩桩身和泥土的温度传递规律,进而得到能量桩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热力学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能量桩通过控温模型箱底部的凹槽或螺栓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通过调整温控装置的输出功率来严格控制泥土温度变化速度,所述温度变化速度不高于2℃/h。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中,按照实际工程中的温度变化速度设定温控循环泵的工作功率;在能量桩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温控式模型箱两侧的排水通道,控制其排水条件,以模拟实际工程中能量桩的工作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7”中,所述CCD相机,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的曝光速度为0.2s一帧;同时通过第一红外热成像仪和第二红外热成像仪自动的对高温和低温区域进行识别,将桩身位置突变区域记录并输出到数据处理系统中。
CN201911147037.6A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Withdrawn CN1113078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7037.6A CN111307857A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7037.6A CN111307857A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7857A true CN111307857A (zh) 2020-06-19

Family

ID=7114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7037.6A Withdrawn CN111307857A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0785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1466A (zh) * 2020-10-27 2021-03-09 同济大学 一种地震作用下桩锚支护边坡的动力模拟试验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2269A (zh) * 2017-02-09 2017-06-20 河海大学 能量桩模型试验中透明黏土的制配方法、应用和试验装置
CN206385578U (zh) * 2016-12-30 2017-08-08 上海大学 桩土接触面土颗粒细观运动测量装置
CN108982263A (zh) * 2018-07-16 2018-12-11 浙江大学 基于土体变形和剪切带发展的单桩循环t-z模型参数测量装置
CN109374856A (zh) * 2018-09-25 2019-02-22 大连理工大学 观测透明土模型内部三维空间变形的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385578U (zh) * 2016-12-30 2017-08-08 上海大学 桩土接触面土颗粒细观运动测量装置
CN106872269A (zh) * 2017-02-09 2017-06-20 河海大学 能量桩模型试验中透明黏土的制配方法、应用和试验装置
CN108982263A (zh) * 2018-07-16 2018-12-11 浙江大学 基于土体变形和剪切带发展的单桩循环t-z模型参数测量装置
CN109374856A (zh) * 2018-09-25 2019-02-22 大连理工大学 观测透明土模型内部三维空间变形的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明赞 等编: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28 February 2014 *
黄旭等: "夏季制冷循环下PCC能量桩负摩阻力特性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1466A (zh) * 2020-10-27 2021-03-09 同济大学 一种地震作用下桩锚支护边坡的动力模拟试验系统
CN112461466B (zh) * 2020-10-27 2021-11-16 同济大学 一种地震作用下桩锚支护边坡的动力模拟试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14089A (zh) 压实土体冻融和风化环境模拟系统及其试验方法
CN102998029B (zh) 一种滑坡演化过程物理模型多场信息监测方法
CN104034263B (zh) 一种锻件尺寸的非接触测量方法
CN108535321A (zh) 一种基于三维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建筑热工性能检测方法
WO2021120394A1 (zh) 一种抗滑桩-透明土边坡体系试验装置及变形量测方法
CN111307857A (zh) 一种可视化能量桩模型试验系统及其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CN103940344B (zh) 一种高精度远程位移传感器
Black et al. Transparent soil to model thermal processes: an energy pile example
CN113686666A (zh) 一种开展锚板拉拔的可视化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12378774A (zh) 基于光纤光栅测量的软土地基多向大应变模型试验系统
CN104034602B (zh) 土梁弯曲试验装置
CN114136544B (zh) 基于高速视频测量的水下振动模拟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13390514A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阵列的三维红外温度测量方法
CN101476885A (zh) 基于单张数码像片的建筑物高度测量方法
CN105865421A (zh) 基于照相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水槽三维地形测量装置
CN212060004U (zh) 一种建筑墙体热工性能动态测试的装置
CN113804560A (zh) 一种非饱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可视化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5898553U (zh) 应用步入式环境实验室的混凝土温度应力试验机系统
CN218916219U (zh) 一种空间数据采集设备
CN116147709A (zh) 一种非接触边坡光学测量数据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14018970B (zh) 一种寒区多功能冻结低温模型试验装置
CN105486244A (zh) 基于超高精度数字图像测量的二维应变测量系统
CN210194702U (zh) 一种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的试验系统
CN112326505B (zh) 一种冷却塔群淋水密度及冷却后水温分布测量系统
CN112682012B (zh) 一种超临界混合流体采油三维模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