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0262A -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60262A
CN111260262A CN202010184202.1A CN202010184202A CN111260262A CN 111260262 A CN111260262 A CN 111260262A CN 202010184202 A CN202010184202 A CN 202010184202A CN 111260262 A CN111260262 A CN 111260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tural
protection
evaluation
management
ec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42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洵瑀
楼毅
张现武
初映雪
钱逸凡
傅宇
刘骏
翁远玮
左奥杰
施凌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Investig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Investig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Investig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Investig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Priority to CN20201018420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602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60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0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7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涉及生态保护领域,包括:包括构建以自然生态、管理成效、社会影响三个方面作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准则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得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对评价数据进行计算,获得保护成效得分;通过分析保护成效得分,获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值,得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本发明能够实现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的纵向对比和不同保护地在同一时间段内保护成效的横向对比,有助于指导生态修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和环境效益巨大。

Description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涉及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评估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保护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际上关于自然保护地的评估方法主要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区委员会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主要从规划设计、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保护管理设施、资源保护工作、科研与监测工作、经费管理、社区协调性、权属、宣教工作、生态旅游管理、监督和评估等方面进行评价。我国自然保护地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LY/T 1726-2008)》《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HJ913-2017)》等。此外,还有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地提出了各自的评价体系。
《保护地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是针对管理成效的评价,认为保护区评估主要评价的是人为管理的效果,这种评估方法排除了自然因子的影响,忽略了保护措施对于保护的目标的影响。国内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大多都依赖专家打分,定量化不够;且多针对保护地的资源现状,缺乏对某一时段内的保护成效的关注。目前主流的评价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的开展和对保护地保护成效要求的提高,亟需一套客观、定量、高效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用于评估自然保护地在自然生态、管理成效和社会影响三方面的保护成效。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该方法和系统在不依赖专家打分的情况下实现自然生态、管理成效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的对一个时间段内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有利于自然保护地的保护。
为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包括:
其可以实现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的纵向对比或不同自然保护地在同一时间段内保护成效的横向对比,包括:
构建以自然生态、管理成效、社会影响三个方面作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准则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得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对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得分;
通过分析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保护成效得分,获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值,得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特别是,所述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为不同年度的自然保护地的评价数据或不同地区的自然保护地的评价数据。
特别是,所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还包括通过分析比较基准年评价数据和评估年评价数据获得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表现描述。
特别是,所述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自然生态、管理成效、社会影响三个方面作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准则层指标构建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层次结构模型。
特别是,所述层次结构模型均具有四个层次,包括:
能够反映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最高级别的目标层A;
从不同方面表征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准则层B,包括自然生态B1、管理成效B2、社会影响B3;
用于表征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各个方面的指标层C,包括生态景观C1、土壤环境C2、水环境C3、生物因子C4、管理硬件C5、软性管理C6、积极影响C7、生态压力C8;
用于直接反应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结果的因素层D,包括土地利用方式D1、景观破碎程度D2、植被覆盖度D3、土壤质量D4、地表水水质D5、海水水质D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D7、生物多样性D8、关键物种种群D9、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D10、技术能力D11、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D12、功能区面积D13、基础设施D14、资源调查与监测D15、管护与巡护D16、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D17、资金使用D18、参与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的人数D19、科研成果D20、交通压力D21、人口压力D22、开发建设活动D23;
C1={D1,D2,D3},C2={D4},C3={D5,D6,D7},C4={D8,D9},C5={D10,D11,D12,D13,D14},C6={D15,D16,D17,D18},C7={D19,D20},C8={D21,D22,D23};B1={C1,C2,C3,C4},B2={C5,C6},B3={D7,D8};A={B1,B2,B3}。
其中,所述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包括:
因素层中土地利用方式D1、景观破碎程度D2、植被覆盖度D3相对于生态景观C1的权重WD1、WD2、WD3;因素层中土壤质量D4相对于土壤环境C2的权重WD4;因素层中土地利用方式D1、景观破碎程度D2、植被覆盖度D3相对于生态景观C1的权重WD1、WD2、WD3;因素层中地表水水质D5、海水水质D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D7相对于水环境C3的权重WD5、WD6、WD7;因素层中生物多样性D8、关键物种种群D9相对于生物因子C4的权重WD8、WD9;因素层中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D10、技术能力D11、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D12、功能区面积D13、基础设施D14相对于管理硬件C5的权重WD10、WD11、WD12、WD13;因素层中土资源调查与监测D15、管护与巡护D16、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D17、资金使用D18相对于软性管理C6的权重WD15、WD16、WD17、WD18;因素层中参与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的人数D19、科研成果D20相对于积极影响C7的权重WD19、WD20;因素层中交通压力D21、人口压力D22、开发建设活动D23相对于生态压力C8的权重WD21、WD22、WD23
指标层中生态景观C1、土壤环境C2、水环境C3、生物因子C4相对于自然生态B1的权重WC1、WC2、WC3、WC4;指标层中管理硬件C5、软性管理C6相对于管理成效B2的权重WC5、WC6;指标层中积极影响C7、生态压力C8相对于社会影响B3的权重WC7、WC8
准则层中自然生态B1、管理成效B2、社会影响B3相对于目标层A自的权重WB1、WB2、WB3
其中,所述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对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进行计算包括:
保护成效得分=∑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数据。
其中,所述分析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保护成效得分是通过获得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保护成效得分的差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值。
其中,所述分析自然保护地之间的评价数据是通过比较大小进行判断。
其中,所述评价数据为因素层各个指标的计算值和得分。
特别是,所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结果包括:
所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包括: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41
其中,当不同年度设定为基准年和评估年时,所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表现描述包括:
基准年评价数据大于评估年评价数据,则判断自然保护地某因素表现较好;
基准年评价数据与评估年评价数据,则判断自然保护地某因素表现没有变化;
基准年评价数据小于评估年评价数据,则判断自然保护地某因素表现较差。
其中,当不同地区设定为标准区和评估区时,所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表现描述包括:
标准区评价数据大于评估区评价数据,则判断自然保护地某因素表现较好;
标准区评价数据与评估区评价数据,则判断自然保护地某因素表现没有变化;
标准区评价数据小于评估区评价数据,则判断自然保护地某因素表现较差。为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包括:
采集单元: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的录入;
计算单元:具有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对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获得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得分;
分析单元:对计算单元中的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得分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采集单元中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输出单元:设有评估阈值,将分析单元获得的比较结果输出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表现描述的评估结果。
其中,所述评估阈值为: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42
其中,所述评估阈值还包括: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51
其中,所述差值为基准年评价数据与评估年评价数据的差值或标准区评价数据与评估区评价数据的差值。
本文前面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部分中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同样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在此不再赘述。
为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上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或上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系统在森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草原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荒漠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或以水域、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
本发明从自然生态、管理成效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定量化地评价了自然保护地在某一时段内的保护成效,指标体系完整、计算方法明确、赋分分值合理、指标权重科学,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的纵向对比,也可用于不同保护地在同一时间段内保护成效的横向对比,为评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提供了一种实用可行的评估方法,有助于指导生态修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和环境效益巨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1、采集单元;2、计算单元;3、分析单元;4、输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以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进行评估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S10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发明通过常年调查研究发现,构建了以自然生态、管理成效、社会影响三个方面作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准则层指标构建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层次结构模型。
具体的,所述层次结构模型具有四个层次,包括:能够反映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最高级别的目标层A;从不同方面表征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准则层B,包括自然生态B1、管理成效B2、社会影响B3;用于表征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各个方面的指标层C,包括生态景观C1、土壤环境C2、水环境C3、生物因子C4、管理硬件C5、软性管理C6、积极影响C7、生态压力C8;以及用于直接反应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结果的因素层D,包括土地利用方式D1、景观破碎程度D2、植被覆盖度D3、土壤质量D4、地表水水质D5、海水水质D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D7、生物多样性D8、关键物种种群D9、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D10、技术能力D11、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D12、功能区面积D13、基础设施D14、资源调查与监测D15、管护与巡护D16、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D17、资金使用D18、参与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的人数D19、科研成果D20、交通压力D21、人口压力D22、开发建设活动D23,层次结构模型中各个层次的关系如表1所示:
2、权重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层次结构模型中各个层次中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及权重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61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71
具体的,用于直接反应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结果的因素层D的计算和赋分如下:
D1、土地利用方式Lu的计算包括:
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保护对象以森林为主或者原生生境为森林的自然保护地):
Lu_f=Aw×(0.40×Sf+0.18×Sg+0.23×Sw+0.08×Sc+0.01×Sb+0.10×Su)/Sr
以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保护对象以草原为主或者原生生境为草原的自然保护地):
Lu_g=Aw×(0.18×Sf+0.40×Sg+0.23×Sw+0.08×Sc+0.01×Sb+0.10×Su)/Sr
以荒漠为主的生态系统(保护对象以荒漠为主或者原生生境为荒漠的自然保护地):
Lu_d=Aw×(0.15×Sf+0.34×Sg+0.30×Sw+0.08×Sc+0.01×Sb+0.12×Su)/Sr
以水域、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保护对象以水域、湿地为主或者原生生境为水域、湿地的自然保护地):
Lu_w=Aw×(0.18×Sf+0.23×Sg+0.40×Sw+0.08×Sc+0.01×Sb+0.10×Su)/Sr
式中,Lu_i—土地利用方式,i为森林(f)、草原(g)、荒漠(d)、水域湿地(w);Sf为林地面积,单位:km2;Sg为草地面积,单位:km2;Sw为湿地面积,单位:km2;Sc为耕地面积,单位:km2;Sb为建设用地面积,单位:km2;Su为未利用地面积,单位:km2;A为自然保护地面积,单位:km2;Aw为土地利用方式常数,参考值为785.60;
土地利用方式Lu的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81
D2、景观破碎程度Nl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斑块(林地、草地、湿地、水域)数量(N)计算公式:
N=Np/Snr
式中,N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地斑块数量,单位:个/km2;Np为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地斑块数量,单位:个;Snr为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单位:km2
景观破碎程度Nl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82
D3、植被覆盖度Cv
植被覆盖面积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测量,植被覆盖度(C)计算公式:
C=Sv/Snr
式中,C为植被覆盖度;Sv为植被覆盖面积,单位:km2;Ss为自然保护地面积,单位:km2
植被覆盖度Cv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91
D4、土壤质量Ss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分析按《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执行,等级(S)分为3级,如表2所示。
表2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表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92
土壤质量Ss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93
D5、地表水水质Ws
地表水水质的调查分析和等级划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地表水水质等级(W)均分为5级,为I、II、III、IV、V。
地表水水质Ws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094
D6、海水水质SWs
海水水质调查分析和等级划分按《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执行,水质等级(SW)均分为5级,为I、II、III、IV、V/劣IV。
海水水质SWs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01
D7、富营养化程度Ed
地表水富营养化等级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执行,海水富营养化等级按《近海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执行,均分为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3级,如表3所示。
表3富营养化等级划分表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02
富营养化程度Ed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03
D8、生物多样性B
生物多样性指数(BI)的计算按《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3-2011)的要求执行,其中受威胁物种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的极危、濒危和易危统计。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
BI=NV’×0.2+NP’×0.2+DE’×0.2+ED’×0.2+RT’×0.01+(100-EI’)×0.1
式中,NV’(归一化后的野生动物丰富度)=NV(野生动物种数)×100/3662;NP’(归一化后的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NP(野生维管束植物种数)×100/635;DE’(归一化后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DE(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100/124;ED’(归一化后的物种特有性)=ED(物种特有性)×100/0.3070;RT’(归一化后的受威胁物种的丰富度)=RT(受威胁物种的丰富)×100/0.1572;EI’(归一化后的外来物种入侵度)=EI(外来物种入侵度)×100/0.1441;ED=(NEV/635+NEP/3662)/2;RT=(NTV/635+NTP/3662)/2;EI=NI/(NV+NP);
式中,NV为野生动物种数,即被评价的自然保护地内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蝶类的种数(含亚种),在江、河、海之间洄游的鱼类、生活在咸淡水交汇处的河口性鱼类视为淡水鱼类;NP为野生维管束植物种数,即被评价的自然保护地内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种数(含亚种、变种或变型);DE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即被评价的自然保护地内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数,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单位为群系;ED为物种特有性;NEV为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种数;NEP为中国特有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种数;RT为受威胁物种的丰富度;NTV为受威胁的野生动物种数;NTP为受威胁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种数;EI为外来物种入侵度。
生物多样性B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11
D9、关键物种种群K
根据自然保护地类性,选择关键物种,其种类和种群数量调查、统计按《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 710.3-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HJ 710.5-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HJ 710.6-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710.7-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 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蝴蝶》(HJ 710.9-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HJ 710.10-2014)执行。
评估年或基准年关键物种种群数量一般取近3年平均值。评价量Ks为(评价年指标-基准年指标)/基准年指标,由下式计算:
Ks=(Ks-current-Ks-base)/Ks-base
式中,Ks-current为关键物种种群在评估年所在时段近三年的平均值;Ks-baset为关键物种种群在基准年所在时段近三年的平均值。
关键物种种群K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21
D10、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M
从管理机构、管理权责两方面评估,要求自然保护地具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有明确的管理权责。自然保护地全区和自然保护地内的各地类均只有唯一的管理机构,无多头管理情况。
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M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22
D11、技术能力C
技术能力由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内技术人员的比例来衡量,由下式计算:
Ct=6×PS/PA+3×PE/PA+1×(PA-PS-PE)/PA
式中,PA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编制内总人数;PE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编制内工程师人数;PS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编制内高级工程师人数。
技术能力C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23
D12、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P
自然保护地要求定期编制总体规划,同时开展科学考察,编制科考报告。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确定自然保护地红线范围和各功能区范围,并做好勘界立标工作:
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P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24
D13、功能区面积ZA
自然保护地要求边界明确,总面积、核心区(保育区)、一般管控区(其他区域)面积稳定。在功能区范围、面积调整过程中需要经过严格论证。功能区面积指标Zf由下式计算:
Zf=7×CA/A+3×GA/A
式中,A为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单位:km2;CA为核心区(保育区)总面积,单位:km2;GA为一般管控区(其他区域)总面积,单位:km2
自然保护总面积指标ΔA由下式计算:
ΔA=(A-current-A-base)/A-base
式中,A-current为评估年自然保护地总面积;A-base为基准年自然保护地总面积。
功能区面积Z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31
自然保护总面积A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32
功能区面积ZA得分为:ZA=0.5×Z+0.5×A。
D14、基础设施I
基础设施是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管护用房、库房和野外保护站点等,是保障良好工作环境的基础。设施设备数量应满足管理需求,并及时更新老旧设备。
基础设施I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33
D15、资源调查与监测IM
资源调查和定期监测可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特征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地,自然保护地应定期开展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设应急救灾系统、防火系统、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系统等:
资源调查与监测IM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41
D16、管护巡护MP
管护巡护体系是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的必要措施,管护巡护指标由巡护路网里程变化和管护巡护制度两方面构成:
巡护路网里程变化ΔMP1由下式计算:
ΔMP1=(MP1-current-MP1-base)/MP1-base
式中,MP1-current为评估年巡护路网长度,单位:km;MP1-base为基准年巡护路网长度,单位:km。
管护巡护路网里程MP1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42
管护巡护制度MP2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43
管护巡护MP得分为:MP=0.4×MP1+0.6×MP2。
D17、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RE
自然保护地应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着力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项目,提高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自然保护地平台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RE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51
D18、资金使用FU
资金使用包括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补助资金、科研项目资金、自筹资金等各项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2016年财政部、原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的《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6〕196号)中规定了天然林保护管理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林木良种培育补助、造林补助、森林抚育补助、湿地补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林业防灾减灾补助、森林公安补助、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国有林场改革补助、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补助、林业贷款贴息补助、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补助等多项资金的使用方向。部分省也相应制定了省级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科研项目资金、自筹资金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预算支出。
资金使用FU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52
D19、参与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的人数PN
自然保护地应在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下开展教育、体验、游憩活动。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包括自然课堂、在线自然教育、实地巡护体验、游憩、康养等活动。参与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的人数指标ΔPN由下式计算:
ΔPN=(PN-current-PN-base)/PN–base
式中PN–current为评估年自然保护地参与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的人数;PN–base为基准年自然保护地参与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的人数。
参与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的人数PN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53
D20、科研成果SP
自然保护地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着力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示范。
科研成果SP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61
D21交通压力PTR
自然保护地内铁路、航道、高速公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存在破环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道路的使用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产生不可避免的生态压力。自然保护地内交通压力指数TR由下式计算:
TR=25×Rm/m+25×Em/m+15×Mm/m+10×Sm/m+25×Cm/m
式中,Rm为保护地内铁路里程,单位:km;Em为保护地内高速公路里程,单位:km;Mm为保护地内主要公路里程,单位:km;Sm为保护地内次要公路里程,单位:km;Cm为保护地内航道里程,单位:km;m为保护地内铁路、高速公路、航道、主要公路、次要公路总里程。
交通压力PTR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62
D22、人口压力P
保护地内居住人员的生活生产活动必然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大。人口压力指数Pd由下式计算:
Pd=Np/Sr
式中,Pd为人口密度,单位:人/km2;Np为保护地内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人;A为保护地面积,单位:km2
人口压力P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71
D23、开发建设活动负面影响DC
开发建设活动主要包括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开发建设活动负面影响DC赋分如下: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72
步骤S102、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然保护地进行基准年和评估年评价,获得基准年评价数据和评估年评价数据
确定需要进行评估的自然保护地,以及所需要评估的时段,对基准年和评估年的本发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因素层的指标进行评估,获得基准年评价数据和评估年评价数据。
其中,评估数据为因素层D中各个因素的计算值和得分值。
步骤S103、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对基准年评价数据和评估年评价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基准年保护成效评分值和评估年保护成效评分值
根据本发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为:
评估年保护成效评分值=∑评价指标权重×评估年评价数据;
基准年保护成效评分值=∑评价指标权重×基准年评价数据;
其中,若基准年度指标无数据,则赋分为0。
步骤S104、通过分析比较基准年保护成效评分值和评估年保护成效评分值,获得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1、将步骤10获得的基准年保护成效评分值和评估年保护成效评分值进行差值比较,得到评估结果,即:
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估年保护成效评分值-基准年保护成效评分值。
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大于0.5时,则判断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明显提高;
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在0~0.5范围内时,则判断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提高;
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为0时,则判断自然保护地呈维持状态;
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在-0.5~0的范围内时,则判断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退步;
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小于-0.5范围内时,则判断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明显退步。
2、将步骤102基准年评价数据中各个因素层中的得分值与评估年评价中所对应的各个因素层的得分值进行大小比较,若评估年中某个因素的得分值高于基准年该因素的的分值,则判断该因素表现提高;反之则判断该因素表现退步;若评估年中某个因素的得分值与基准年该因素的的分值相同,则判断该因素没有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法同样适用于同一时段对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进行横向对比的评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在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的纵向对比,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准确表达保护成效的表现方面,为以后或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指导或启示;还能再同一时段对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进行横向对比,更有利于完善各个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和环境效益巨大。
实施例2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以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进行评估为例,具体如下: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包括: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录入的采集单元1;具有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对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获得基准年保护成效得分和评估年保护成效得分的计算单元2;对计算单元中的基准年保护成效得分值和评估年保护成效得分值进行分析比较的分析单元3;设有评估阈值,将分析单元获得的比较结果输出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输出单元4。
具体的,前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部分中所描述的特征和优点,同样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或实施例2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可以用于各个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荒漠为主的生态系统、以水域、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
其中,所述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是指保护对象以森林为主或原生生境为森林的自然保护地;所述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是指保护对象以草原为主或原生生境为草原的自然保护地;所述荒漠为主的生态系统是指保护对象以荒漠林为主或原生生境为荒漠的自然保护地;所述水域、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是指保护对象以水域、湿地为主或原生生境为水域、湿地的自然保护地。
应用实施例
本发明应用实施例1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或实施例2提供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对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2014年-2019年保护成效评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统计并计算2014年的各个层次的指标值以及2019年的各个层次的指标值,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指标计算值及赋分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191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201
根据表4的结果计算得到:
评估年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得分=∑评价指标权重×评估年评价指标得分=7.8300基准年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得分=∑评价指标权重×基准年评价指标得分=7.6775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值=评价年指标得分-基准年指标得分=0.1525
根据:
Figure BDA0002413573620000202
根据表4的结果计算还可以看出,关键物种种群评估年指标得分大于基准年指标得分,监测体系评估年指标得分大于基准年指标得分(具体数据见表4中斜体部分),因此,该自然保护地2014-2019年保护成效提高,主要表现在关键物种种群增加、监测体系完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可以实现同一自然保护地在不同时段内保护成效的纵向对比或不同自然保护地在同一时间段内保护成效的横向对比,包括:
构建以自然生态、管理成效、社会影响三个方面作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准则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得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对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得分;
通过分析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保护成效得分,获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值,得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为不同年度的自然保护地的评价数据或不同地区的自然保护地的评价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结果还包括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度或不同自然保护地的评价数据获得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表现结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次结构模型具有四个层次,包括:
能够反映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最高级别的目标层A;
从不同方面表征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的准则层B,包括自然生态B1、管理成效B2、社会影响B3;
用于表征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各个方面的指标层C,包括生态景观C1、土壤环境C2、水环境C3、生物因子C4、管理硬件C5、软性管理C6、积极影响C7、生态压力C8;
用于直接反应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结果的因素层D,包括土地利用方式D1、景观破碎程度D2、植被覆盖度D3、土壤质量D4、地表水水质D5、海水水质D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D7、生物多样性D8、关键物种种群D9、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D10、技术能力D11、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D12、功能区面积D13、基础设施D14、资源调查与监测D15、管护与巡护D16、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D17、资金使用D18、参与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的人数D19、科研成果D20、交通压力D21、人口压力D22、开发建设活动D23;
C1={D1,D2,D3},C2={D4},C3={D5,D6,D7},C4={D8,D9},C5={D10,D11,D12,D13,D14},C6={D15,D16,D17,D18},C7={D19,D20},C8={D21,D22,D23};B1={C1,C2,C3,C4},B2={C5,C6},B3={D7,D8};A={B1,B2,B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包括:
因素层中土地利用方式D1、景观破碎程度D2、植被覆盖度D3相对于生态景观C1的权重WD1、WD2、WD3;因素层中土壤质量D4相对于土壤环境C2的权重WD4;因素层中地表水水质D5、海水水质D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D7相对于水环境C3的权重WD5、WD6、WD7;因素层中生物多样性D8、关键物种种群D9相对于生物C4的权重WD8、WD9;因素层中管理机构和管理权责D10、技术能力D11、总体规划与科考报告D12、功能区面积D13、基础设施D14相对于管理硬件C5的权重WD10、WD11、WD12、WD13、WD14;因素层中土资源调查与监测D15、管护与巡护D16、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D17、资金使用D18相对于软性管理C6的权重WD15、WD16、WD17、WD18;因素层中参与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的人数D19、科研成果D20相对于积极影响C7的权重WD19、WD20;因素层中交通压力D21、人口压力D22、开发建设活动D23相对于生态压力C8的权重WD21、WD22、WD23
指标层中生态景观C1、土壤环境C2、水环境C3、生物因子C4相对于自然生态B1的权重WC1、WC2、WC3、WC4;指标层中管理硬件C5、软性管理C6相对于管理成效B2的权重WC5、WC6;指标层中积极影响C7、生态压力C8相对于社会影响B3的权重WC7、WC8
准则层中自然生态B1、管理成效B2、社会影响B3相对于目标层A自的权重WB1、WB2、WB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对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进行计算包括:
保护成效得分=∑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数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保护成效得分是通过获得自然保护地之间的保护成效得分的差值进行分析,得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值。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结果包括:
Figure FDA0002413573610000031
9.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单元: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的录入;
计算单元:具有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对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获得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得分;
分析单元:对计算单元中的待比较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得分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采集单元中待比较自然保护地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输出单元:设有评估阈值,将分析单元获得的比较结果输出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表现描述的评估结果。
10.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系统在森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草原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荒漠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或以水域、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CN202010184202.1A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12602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4202.1A CN111260262A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4202.1A CN111260262A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0262A true CN111260262A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5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4202.1A Pending CN111260262A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60262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2895A (zh) * 2020-06-10 2020-10-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度的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潜在风险评估方法
CN112464161A (zh) * 2020-11-24 2021-03-0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于人类足迹分布及自然因素的自然保护区评价方法
CN113313396A (zh) * 2021-06-03 2021-08-2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生态场地生态价值的建设方法
CN113657776A (zh) * 2021-08-19 2021-11-16 核工业二九0研究所 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15796713A (zh) * 2023-02-08 2023-03-14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地下水评估系统
CN116226303A (zh) * 2022-12-23 2023-06-06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四川省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一种自然保护地空间重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662962B (zh) * 2022-04-01 2024-05-3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面向生态系统结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对比评估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5892A (zh) * 2013-08-27 2013-12-04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计算方法
CN104517037A (zh) * 2014-12-23 2015-04-1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一种生态承载力的遥感估算方法
CN109657994A (zh) * 2018-12-24 2019-04-19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生态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9740956A (zh) * 2019-01-11 2019-05-10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土地生态质量自动化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5892A (zh) * 2013-08-27 2013-12-04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计算方法
CN104517037A (zh) * 2014-12-23 2015-04-1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一种生态承载力的遥感估算方法
CN109657994A (zh) * 2018-12-24 2019-04-19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生态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9740956A (zh) * 2019-01-11 2019-05-10 陕西师范大学 一种土地生态质量自动化评价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2895A (zh) * 2020-06-10 2020-10-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度的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潜在风险评估方法
CN111832895B (zh) * 2020-06-10 2024-02-2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度的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潜在风险评估方法
CN112464161A (zh) * 2020-11-24 2021-03-0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于人类足迹分布及自然因素的自然保护区评价方法
CN113313396A (zh) * 2021-06-03 2021-08-2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生态场地生态价值的建设方法
CN113657776A (zh) * 2021-08-19 2021-11-16 核工业二九0研究所 一种自然保护地立标点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14662962B (zh) * 2022-04-01 2024-05-3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面向生态系统结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对比评估方法
CN116226303A (zh) * 2022-12-23 2023-06-06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四川省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一种自然保护地空间重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226303B (zh) * 2022-12-23 2023-11-21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四川省林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一种自然保护地空间重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796713A (zh) * 2023-02-08 2023-03-14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地下水评估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60262A (zh) 一种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
Weber et al. Beyond on-site mitigation: An integrated, multi-scale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mitigation and stewardship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NL2032402B1 (en) Method for evaluat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CN112651548A (zh) 一种高原湖滨生态景观修复规划的评估识别方法
CN114925974A (zh) 一种面向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分类逐步双评价方法
Ahmadi Mirghaed et al. Effect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on soil qual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land use and landform types
CN109657994A (zh) 一种生态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及系统
Aguiar Modeling land use change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exploring intra-regional heterogeneity
Schindler et al. A decision-support tool to prioritize candidate landscapes for lesser prairie-chicken conservation
Li et al. Simulating land use change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China's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CN114372676A (zh) 一种湿地生态空间受损程度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Walker et al. Designing a new plant surveillance scheme for the UK
Guo et al. The Effects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on Habitat Quality Based on InVEST Model A Case of Harbin City
Rouveyrol et al. A strategic evaluation framework to measure and guide effort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ura2000 policy in France
Burley Multi-model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analysis in the Red River Valley
Holroyd Towards acceptable change: a thresholds approach to manage cumulativ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foothills of Alberta
Kramer Abiotic controls on windthrow and forest dynamics in a coastal temperate rainforest, Kuiu Island, southeast Alaska
Khumalo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et-Health tool and the citizen-science land-cover based wetland assessment method
Key A spatial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and risks to mussel concentrations in the Meramec Drainage of Missouri
Yu et al. Wetland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multi-scale simulation using multi-agent system
Zeng et al. Analyzing the Worldwide Wetland Parks Research: A Spectral-Cluster Algorithm Latent Semantic Index Approach
XIANG et al. EVALU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WETLANDS BASED ON AHP METHOD: A STUDY ON HUIYANG, GREATER BAY AREA IN CHINA.
Holt et al. Understanding natural capital in practice
BAKO EFFECT OF ANTHROPOGENIC PRACTICES O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PARTS OF BWARI AREA COUNCIL ABUJA, NIGERIA.
Holt et al. Natural capital assessment for Liverpool Wat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