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0277A -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50277A
CN111250277A CN202010144909.XA CN202010144909A CN111250277A CN 111250277 A CN111250277 A CN 111250277A CN 202010144909 A CN202010144909 A CN 202010144909A CN 111250277 A CN111250277 A CN 111250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evel
level line
cyclone
pump
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49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50277B (zh
Inventor
曾令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14490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502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50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0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50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0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CAPPARATUS USING FREE VORTEX FLOW, e.g. CYCLONES
    • B04C11/00Accessories, e.g. safety or control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gulators, valves in inlet or overflow ducting

Landscapes

  • Paper (AREA)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旋流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给矿泵连通旋流器和泵池;泵池内设有靠近底部的第一液位线和靠近顶部的第二液位线;给矿泵能够将水和粒度不同的矿料抽入泵中,搅拌后形成给矿矿浆,给矿矿浆流入旋流器,再流出后形成溢流矿浆。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泵池内的液位高度;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时,调节控水阀的开度,以使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当液位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线或高于第二液位线时,调小或调大给矿泵的频率,以使液位高度升高或降低至第一液位线和第二液位线之间。该控制方法能够使溢流矿浆浓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旋流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旋流器是一种常见的分离设备,通常采用离心沉降原理。待分离的两相混合液(粒度不同的矿料和水)以一定压力从旋流器周边切向进入旋流器后,产生强烈的三维椭圆型强旋转剪切湍流运动。由于粗颗粒与细颗粒之间存在粒度差,其受到的离心力、向心浮力、流体曳力等大小不同,产生离心沉降作用,粗颗粒矿料经旋流器的底部排出,而细颗粒矿料(溢流矿浆)由旋流器的顶部溢出,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旋流器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方法是溢流矿浆的浓度不合适就调节浓度,旋流器的压力不合适就调节压力,往往会产生比较混乱的结果,使得溢流矿浆浓度难以达到稳定状态。
另外,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多是依靠操作员手动操作,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人工劳动强度也较大。
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使溢流矿浆浓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所述旋流器的入口端连通于给矿泵的出口端,所述给矿泵的入口端连通于泵池;所述泵池内设有第一液位线和第二液位线,所述第一液位线靠近所述泵池的底部,所述第二液位线靠近所述泵池的顶部;所述泵池设有进水管和进料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控水阀;所述进料管用于为所述泵池补充粒度不同的矿料;所述给矿泵能够将水和所述矿料抽入泵中,搅拌后形成给矿矿浆,并驱动所述给矿矿浆从所述旋流器的入口端流入,所述给矿矿浆从所述旋流器的溢流口流出后形成溢流矿浆;
所述控制方法用于调节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泵池内的液位高度;
当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节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当液位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泵池内还设有第三液位线,所述第三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一液位线靠近所述底部的一侧;
当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三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并调大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三液位线、且低于第一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并调大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增大所述泵池的供水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泵池内还设有第四液位线;所述第四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二液位线靠近所述顶部的一侧;
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第四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并调小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减小所述泵池的供水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当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并调小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旋流器上设有多个泄压阀;
当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三液位线时,关闭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大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当所述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时,打开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小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液位高度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泵池内的液位高度;
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以及,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节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泵池内还设有第三液位线和第四液位线;所述第三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一液位线靠近所述底部的一侧;所述第四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二液位线靠近所述顶部的一侧;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泄压阀控制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三液位线时,关闭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大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以及,用于在所述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时,打开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小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所述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所述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和泄压阀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根据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给矿泵频率调节器调大或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
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调节所述供水阀的开度;
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泄压阀控制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泄压阀。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流量检测单元,设于所述给矿泵和所述旋流器的连接管道上,用于检测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
所述流量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值。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一浓度检测单元,设于所述旋流器的溢流口,用于检测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
所述第一浓度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值。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二浓度检测单元,设于所述连接管道上,用于检测所述给矿矿浆的浓度;
所述第一浓度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值。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控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泵池内的液位高度,其次再根据液位高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给矿矿浆和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具体而言,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液位高度处于正常区间)时,因为经进料管进入泵池的矿料的浓度存在一定的波动,此时,只需要调节控水阀的开度,以增大或减小泵池的供水量,从而使给矿矿浆和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当液位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线(液位高度位于正常区间之下)时,首先,需要调小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第一液位线和第二液位线之间;其次,按照液位高度处于正常区间时的控制方法进行调整,以使给矿矿浆和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液位高度位于正常区间之上)时,首先,需要调大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第一液位线和第二液位线之间;其次,按照液位高度处于正常区间时的控制方法进行调整,以使给矿矿浆和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由此,本申请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能够应对不同液位高度的情况,并使溢流矿浆浓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泵池、进水管、进料管、给矿泵和旋流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方式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泵池;11、第一液位线;12、第二液位线;13、第三液位线;14、第四液位线;2、进水管;21、控水阀;3、进料管;4、给矿泵;5、旋流器;51、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主要技术创意。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高”“低”“顶”“底”“左”“右”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
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用语“一个”、“一”、“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用于调节从旋流器5溢流出的溢流矿浆的浓度。
如图1所示,泵池1可连通于进水管2和进料管3,给矿泵4的入口端可连通于泵池1,而出口端可连通于旋流器5的入口端,其中:
进水管2用于为泵池1供水,且进水管2上可设有控水阀21,通过调整控水阀21的开度可调整泵池1的供水量;进料管3用于为泵池1补充粒度不同的矿料;给矿泵4能够将水和粒度不同的矿料抽入泵中,搅拌后形成给矿矿浆,且能够驱动给矿矿浆从旋流器5的入口端流入。
矿料的粒度并不相同,可大致分为颗粒矿料和细颗粒矿料,旋流器5能够使粗颗粒矿料从旋流器5的底部排出,而使细颗粒矿料从旋流器5顶部的溢流口流出,并形成溢流矿浆,进而达到分离颗粒矿料和细颗粒矿料的目的。
同时,旋流器5上可设有多个泄压阀51,关闭泄压阀51可调大旋流器5的内部压力,打开泄压阀51可以调小旋流器5的内部压力。
另外,泵池1内可设有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且第一液位线11可靠近泵池1的底部,第二液位线12可靠近泵池1的顶部,也就是说,可根据高度将泵池1划分为三个区间,并将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11、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12的区间看作正常区间,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获取泵池1内的液位高度;
步骤S120,当液位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线11时,调小给矿泵4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
步骤S130,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11、且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12时,调节控水阀21的开度,以使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步骤S140,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12时,调大给矿泵4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
具体而言,因为经进料管3进入泵池1的粒度不同的矿料的浓度存在一定的波动,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11、且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12(液位高度处于正常区间)时,只需要调节控水阀21的开度,以增大或减小泵池1的供水量,从而使给矿矿浆和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当液位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线11(液位高度位于正常区间之下)时,需要调小给矿泵4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12(液位高度位于正常区间之上)时,需要调大给矿泵4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
由此,本申请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能够应对不同液位高度的情况,并使溢流矿浆浓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需要注意的是,泵池1内还可设有第三液位线13,且第三液位线13可位于第一液位线11靠近底部的一侧,同时,泵池1内还可设有第四液位线14,且第四液位线14可位于第二液位线12靠近顶部的一侧,此时,可根据高度将泵池1细分为五个区间,并将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11、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12的区间看作正常区间。
因此,需要对步骤S120和步骤S140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具体而言,步骤S120可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步骤S1201,当液位高度低于第三液位线13时,一方面,可调小给矿泵4的频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关闭若干个泄压阀51来调大旋流器5的内部压力,以减少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泵池1内的液位高度升高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正常区间);
步骤S1202,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三液位线13、且低于第一液位线11时,一方面,可调小给矿泵4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另一方面,可调大控水阀21的开度,以增大泵池1的供水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正常区间)。
另外,步骤S140也可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步骤S1401,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12、且低于或等于第四液位线14时,一方面,可调大给矿泵4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另一方面,可调小控水阀21的开度,以减小泵池1的供水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正常区间);
步骤S1402,当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14时,一方面,可调大给矿泵4的频率;另一方面,可通过打开若干个泄压阀51来调小旋流器5的内部压力,以增大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正常区间)。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用于实现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
具体而言,该控制装置可包括液位高度获取单元、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和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其中:
液位高度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泵池1内的液位高度;
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线11时,调小给矿泵4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正常区间);
以及,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12时,调大给矿泵4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第一液位线11和第二液位线12之间(正常区间);
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线11、且低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线12时,调节控水阀21的开度,以使流出旋流器5的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如前所述,泵池1内还可设有第三液位线13和第四液位线14,其中:第三液位线13可位于第一液位线11靠近底部的一侧,而第四液位线14可位于第二液位线12靠近顶部的一侧。
因此,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还可包括泄压阀控制单元,该泄压阀控制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第三液位线13时,关闭若干个泄压阀51,以调大旋流器5的内部压力;
以及,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14时,打开若干个泄压阀51,以调小旋流器5的内部压力,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当然,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还可包括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可连接于液位高度获取单元、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和泄压阀控制单元。
由此,控制组件能够根据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给矿泵频率调节器调大或调小给矿泵的频率;
以及,能够根据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调节供水阀的开度;
以及,能够根据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泄压阀控制单元打开或关闭泄压阀51,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另外,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还可包括流量检测单元、第一浓度检测单元和第二浓度检测单元,其中:
流量检测单元可设于给矿泵4和旋流器5的连接管道上,用于检测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而且,流量检测单元可连接于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流入旋流器5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值;
第一浓度检测单元可设于旋流器5的溢流口,用于检测溢流矿浆的浓度,而且,第一浓度检测单元可连接于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溢流矿浆的浓度值;
第二浓度检测单元可设于上述连接管道上,用于检测给矿矿浆的浓度,而且,第一浓度检测单元可连接于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溢流矿浆的浓度值。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不再需要操作员手动操作,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同时,能够应对不同液位高度的情况,并使溢流矿浆浓度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公开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公开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公开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公开。

Claims (10)

1.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所述旋流器的入口端连通于给矿泵的出口端,所述给矿泵的入口端连通于泵池;所述泵池内设有第一液位线和第二液位线,所述第一液位线靠近所述泵池的底部,所述第二液位线靠近所述泵池的顶部;所述泵池设有进水管和进料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控水阀;所述进料管用于为所述泵池补充粒度不同的矿料;所述给矿泵能够将水和所述矿料抽入泵中,搅拌后形成给矿矿浆,并驱动所述给矿矿浆从所述旋流器的入口端流入,所述给矿矿浆从所述旋流器的溢流口流出后形成溢流矿浆;
所述控制方法用于调节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泵池内的液位高度;
当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节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当液位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池内还设有第三液位线,所述第三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一液位线靠近所述底部的一侧;
当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三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并调大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当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第三液位线、且低于第一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并调大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增大所述泵池的供水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池内还设有第四液位线;所述第四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二液位线靠近所述顶部的一侧;
当液位高度高于第二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第四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并调小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减小所述泵池的供水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当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并调小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上设有多个泄压阀;
当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三液位线时,关闭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大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当所述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时,打开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小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5.一种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液位高度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泵池内的液位高度;
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液位线时,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减少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升高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以及,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大所述给矿泵的频率,以增大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从而使液位高度降低至所述第一液位线和所述第二液位线之间;
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液位线、且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液位线时,调节所述控水阀的开度,以使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保持稳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池内还设有第三液位线和第四液位线;所述第三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一液位线靠近所述底部的一侧;所述第四液位线位于所述第二液位线靠近所述顶部的一侧;
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泄压阀控制单元,用于在液位高度低于所述第三液位线时,关闭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大所述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以及,用于在所述液位高度高于第四液位线时,打开若干个所述泄压阀,以调小所述旋流器的内部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所述给矿泵频率调节单元、所述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和泄压阀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根据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给矿泵频率调节器调大或调小所述给矿泵的频率;
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控水阀开度调节单元调节所述供水阀的开度;
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液位高度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液位高度控制所述泄压阀控制单元打开或关闭所述泄压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流量检测单元,设于所述给矿泵和所述旋流器的连接管道上,用于检测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
所述流量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流入所述旋流器的给矿矿浆的流量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一浓度检测单元,设于所述旋流器的溢流口,用于检测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
所述第一浓度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二浓度检测单元,设于所述连接管道上,用于检测所述给矿矿浆的浓度;
所述第一浓度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能够记录所述溢流矿浆的浓度值。
CN202010144909.XA 2020-03-04 2020-03-04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2502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4909.XA CN111250277B (zh) 2020-03-04 2020-03-04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4909.XA CN111250277B (zh) 2020-03-04 2020-03-04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0277A true CN111250277A (zh) 2020-06-09
CN111250277B CN111250277B (zh) 2021-12-21

Family

ID=70947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4909.XA Active CN111250277B (zh) 2020-03-04 2020-03-04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502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775A (zh) * 2021-12-23 2022-05-13 东北大学 悬浮焙烧产品制浆过程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58A (zh) * 1988-06-29 1990-03-07 康诺科有限公司 低压水力旋流器分离器
US5961841A (en) * 1996-12-19 1999-10-05 Camco International Inc. Downhole fluid separation system
CN102008998A (zh) * 2010-10-29 2011-04-13 东南大学 一种水力旋流器的自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120312754A1 (en) * 2009-12-29 2012-12-13 Aker Subsea As Control of subsea cyclone
CN103350037A (zh) * 2013-07-02 2013-10-16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旋流器溢流粒度控制方法
CN209362739U (zh) * 2019-01-14 2019-09-10 山东联创矿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使旋流器稳定工作的控制系统
CN110270442A (zh) * 2019-06-28 2019-09-24 东北大学 一种水力旋流器的自动监测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58A (zh) * 1988-06-29 1990-03-07 康诺科有限公司 低压水力旋流器分离器
US5961841A (en) * 1996-12-19 1999-10-05 Camco International Inc. Downhole fluid separation system
US20120312754A1 (en) * 2009-12-29 2012-12-13 Aker Subsea As Control of subsea cyclone
CN102008998A (zh) * 2010-10-29 2011-04-13 东南大学 一种水力旋流器的自动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50037A (zh) * 2013-07-02 2013-10-16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旋流器溢流粒度控制方法
CN209362739U (zh) * 2019-01-14 2019-09-10 山东联创矿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使旋流器稳定工作的控制系统
CN110270442A (zh) * 2019-06-28 2019-09-24 东北大学 一种水力旋流器的自动监测控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775A (zh) * 2021-12-23 2022-05-13 东北大学 悬浮焙烧产品制浆过程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488775B (zh) * 2021-12-23 2024-02-06 东北大学 悬浮焙烧产品制浆过程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0277B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7316098B2 (en) Thicke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ickening
US344635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oth flotation
CN209020582U (zh) 一种流态化粗粒浮选设备
CA2665780C (en) Thickener and method for thickening
CN108970813A (zh) 一种流态化粗粒浮选设备及浮选方法
CN111250277B (zh) 旋流器溢流矿浆浓度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944264B (zh) 一种紊流度均匀的湍流调控外加颗粒流化床矿化浮选设备
CN111013835B (zh) 一种污水污泥分离旋流装置
CN107127048B (zh) 一种磁微流控精选机及其成套磁选设备
CA2204097C (en) Flo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cyclone sands
AU2019100828A4 (en) Flotation line
AU2016231908B2 (en) Flotation cell
US20240100546A1 (en) Coarse particle flotation equipment and method based on coupled fluidization of cyclone and damping
CA2594278A1 (en) Improvements to a fluid jet flotation apparatus
CN103743180A (zh) 一种无级浓度调节冰浆浓缩装置
CN113198618B (zh) 一种浮选设备及浮选方法
AU2008253577B2 (en) Feedwell device
CN203704482U (zh) 一种无级浓度调节冰浆浓缩装置
CN107694363B (zh) 一种输送固液混合物的受料装置及输送装置
WO1996029135A1 (en) Liquid/solids separator
CN111482263A (zh) 矿浆分级系统及矿浆分级方法
US1311517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finely-divided material to grinding and smoothing mechanism.
AU732302B2 (en) Flo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cyclone sands
CN111036387A (zh) 自动化控制水力短锥旋流器选矿系统
CN114235647A (zh) 一种实验室矿用旋流水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