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9544A -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9544A
CN111249544A CN202010077961.8A CN202010077961A CN111249544A CN 111249544 A CN111249544 A CN 111249544A CN 202010077961 A CN202010077961 A CN 202010077961A CN 111249544 A CN111249544 A CN 111249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revolution
controller
tube
roll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79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才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zhou Biao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zhou Biao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zhou Biao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zhou Biao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79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95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49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954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61M1/0023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1Suction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4Suction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31Pressure; Flow
    • A61M2205/3334Measuring or controlling the flow rat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包括支座组件、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及电源组件构成;计重式悬撑组件可为引流袋提供支撑,并向控制器反馈引流袋中积液重量的变化状态;引流调节组件包括工作状态由控制器调控的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借助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共同对引流管作用可实现并调控负压引流过程,借助第一轧管机构可对常压引流过程进行调控。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使用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量引流及定速引流的自动控制,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模式,可满足大部分的临床引流所需。

Description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本发明为2018年09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135069X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临床引流辅助的智能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
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
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与现有引流袋和引流管配合使用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并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对而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包括:
支座组件,其包括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立柱前侧的安置板;
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一称重杆和一悬撑梁,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杆与一由安置板支撑的称重传感器相连接;悬撑梁由称重杆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的下方,悬撑梁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悬撑梁沿安置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固定夹;当引流袋与悬横梁组合后,引流袋仅由悬撑梁提供支撑,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
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第一轧管机构、第二轧管机构及电机装置,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壁的凹座、限定在凹座内可旋转的公转轮、位于公转轮外侧可随公转轮进行公转且可自转的轧辊;两凹座间隔分布且各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弧形侧壁与对应的公转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容纳引流管的弧形间隙;两轧辊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电机装置与两公转轮经传动机构连接,其可驱使两轧辊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反向公转,且两轧辊公转转速始终相等;安置板前侧开设有用于卡固引流管的常压安置槽和负压安置槽,常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负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两弧形间隙中先后穿过;每个轧辊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可将弧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而后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向后流动,直至引流管位于弧形间隙内的部分恢复导通状态,完成一次流体输出;两轧辊在正向公转过程中将交替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使引流管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流动;两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位于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对电机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及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两轧辊正向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通过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两轧辊以较低的转速进行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两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再执行关机;经设置键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进行手动控制,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
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耗电原件提供工作电流。
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①将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经固定夹固定于悬撑梁下侧,此时引流袋悬垂于安置板与底座之间;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将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
②如进行常压引流,将引流管的中下部卡固于常压安置槽中,确保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借助注射器等负压装置为引流管尾端提供负压,待积液进入引流管的中下部后,利用设置键使两轧辊进行适当公转,使第一轧管机构中轧辊将弧形间隙中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将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调节安置板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安置板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设置键将引流模式设置为常压引流模式并将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常压引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来调节第一轧管机构中轧辊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
③如进行负压引流,先将引流管的中下部卡固于部分负压安置槽中并确保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而后借助设置键使两轧辊进行公转,直至第二轧管机构中的轧辊移动至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然后将引流管卡固于其余的负压安置槽中并确保引流管从第二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此时引流管安置在了整个负压安置槽中并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调节安置板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安置板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设置键将引流模式设置为负压引流模式并将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负压引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来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即间接控住引流管所进行的流体输出状态,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
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其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的引流管和引流袋配合即可使用,可兼容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模式,根据不同的引流模式将引流管与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采用对应的组合方式,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电机装置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人工观察操控更为精准,使得引流效果进一步的得以保证;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对于引流速度的调节、引流负压的产生都是基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对引流管进行挤压而实现,保证了积液引流管路的密封性,且实现了积液与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绝对隔离,安全卫生,基于此,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所有部件均适于循环使用,使用成本低;与此同时,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采用了科学巧妙的结构设计,兼顾了控制引流管通断状态、调节积液流速、在负压引流中产生负压等多重功能,将部件的利用率发挥至最大,使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结构更加趋于紧凑,实施成本更加低廉;综上所述,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使用非常便捷,应用十分灵活,操作非常简单,其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主体部件可往复循环使用,计量精确,制作成本及使用成本较低,极其适合在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1中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1中安置板与称重杆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引流调节组件和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常压安置槽和负压安置槽的走向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轧管机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时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第二轧管机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时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常压引流过程中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对引流管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来调节引流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与引流袋及引流管组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智能控制原理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悬撑梁与称重杆的配合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两公转轮与电机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公转轮与轧辊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控制器与遥控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4中称重杆与安置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4中摆动座与安置板及导向套的连接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5中计重式悬撑组件与安置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5中计重式悬撑组件部分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5中按压式常闭开关阀与称重杆及悬撑梁的配合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6中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6中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与卡固件配合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6中卡固件进一步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6中卡固件与上节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立柱,3、固定夹,4、悬撑梁,5、轧辊,6、弧形间隙,7、公转轮,8、安置板,9、常压安置槽,10、负压安置槽,11、凹座,12、弧形侧壁,13、显示屏,14、控制器,15、设置键,16、称重杆,17、电源组件,18、电机装置,19、导向套,20、称重传感器,21、引流管,22、引流袋,23、套筒,24、锁紧螺栓,25、传动带,26、轴座,27、皮带轮,28、轮轴,29、辊叉,30、张紧销,31、径向孔,32、张紧弹簧,33、第二转轴,34、摆动座,35、第一转轴,36、角度限位机构,37、按钮,38、芯杆,39、套杆,40、导向孔,41、活塞,42、活塞腔,43、流道,44、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5、横臂,46、按压杆,47、进出气孔,48、阀垫,49、阀腔,50、导向栓,51、复位弹簧,52、通气孔,53、下节,54、把柄,55、上节,56、卡持口,57、卡固件,58、折叠挂环,59、安装板,60、滑槽,61、滑块,62、弧形端,63、防滑胶垫,64、限位座,65、浮动抱块,66、推顶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包括支座组件、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14及电源组件17五大部分;
其中,参看图1、2所示,所述的支座组件包括底座1、立柱2及安置板8;立柱2由底座1支撑而沿竖直方向延伸,安置板8由立柱2提供支撑,安置板8位于底座1的上方、立柱2的前侧;安置板8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14及电源组件17提供安置空间,并直接或间接的提供支撑;
其中,参看图2、3、9、10所示,所述的计重式悬撑组件包括一称重杆16和一悬撑梁4;称重杆16的中上部由安置板8限定,使得称重杆16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杆16与一由安置板8直接或间接支撑的称重传感器20相连接;悬撑梁4由称重杆16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8的下方,悬撑梁4可沿称重杆16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悬撑梁4沿安置板8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22顶部的固定夹3;当引流袋22与悬横梁组合后,引流袋22仅由悬撑梁4提供支撑,称重传感器20可拾取引流袋22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当计重式悬撑组件采用上述结构后,一方面,其可为引流袋22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引流袋22呈悬垂状而具备引流过程中容纳引流积液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计重式悬撑组件中的称重传感器20可输出反映引流袋22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为控制器14的数据处理提数据基础;
其中,参看图2、4、9、10所示,所述的引流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轧管机构、第二轧管机构及电机装置18;所述的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凹座11、公转轮7及轧辊5,凹座11开设在安置板8的前侧壁,公转轮7经转轴机构限定在凹座11内而可进行旋转,轧辊5转动固定在公转轮7的外侧,由此轧辊5可随公转轮7进行公转且可进行自转;两凹座11间隔分布且各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12,弧形侧壁12与对应的公转轮7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一弧形间隙6,弧形间隙6用于容纳引流管21;两轧辊5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电机装置18与两公转轮7经传动机构连接,电机装置18可驱使两轧辊5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反向公转,两轧辊5公转过程中的转速始终相等;安置板8前侧开设有用于卡固引流管21并引导引流管21走向的常压安置槽9和负压安置槽10,参看图5所示,常压安置槽9的走向为曲线a,其可引导引流管21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6中穿过,负压安置槽10的走向为曲线b,其可引导引流管21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两弧形间隙6中先后穿过,常压安置槽9与负压安置槽10的截面呈U形;参看图6、7所示,当引流管21卡固于负压安置槽10中且先后从两弧形间隙6中穿过时,每个轧辊5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6后,可将弧形间隙6内的引流管21挤压至阻断状态,而后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21进行移动,在此期间引流管21中位于轧辊5前侧的流体受压力驱使而向后流动,引流管21被轧辊5轧过的部分将通过自身弹性恢复原状而使引流管21前部产生负压,上述过程持续至引流管21位于弧形间隙6内的部分恢复导通状态,由此完成一次流体输出,所述流体为引流管21中存在的积液或空气,两轧辊5在正向公转过程中将交替的促使引流管21进行流体输出,使引流管21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流动;两轧辊5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5位于与弧形间隙6相对的一侧而不与引流管21接触;当引流调节组件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后,如图6、7所示,将引流管21卡固于负压安置槽10中,两轧辊5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即可实现负压引流,通过控制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及公转转速即可调节负压引流状态;如图8所示,将引流管21卡固于常压安置槽9中,常压引流可基于虹吸效应实现,通过调节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的位置,使其对引流管21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即可调节常压引流状态;由于两轧辊5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5位于与弧形间隙6相对的一侧,在此状态下,引流管21可顺利的与第一轧管机构进行组合和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引流管21与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组合及分离的便捷度;
其中,参看图4、9、10所示,所述的控制器14固定于安置板8上,其前侧设有设置键15与显示屏13;设置键15用于向控制器14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14可获取称重传感器20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14可对电机装置18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及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如图6、7、10所示,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14使两轧辊5正向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通过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如图8、10所示,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14使两轧辊5以较低的转速进行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对引流管21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14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两轧辊5调节至初始位置再执行关机;经设置键15可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进行手动控制;显示屏13用于显示控制器14中掌握的数据信息,包括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设定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等信息,同时也可显示基于上述信息间接获得的引流状态,如引流进行中、引流暂停、引流结束等工作状态,以便操作者可及时的了解引流情况;
其中,参看图2所示,所述电源组件17安设在安置板8上,其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称重传感器20、电机装置18及控制器14等耗电原件提供工作电流;由于电源组件17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采用现有技术可轻易实现,故未做详细描述。
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①参看图9、10所示,将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22经固定夹3进行固定,此时引流袋22悬垂于悬撑梁4与底座1之间;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21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15将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
②参看图8、10所示,在进行常压引流时,将引流管21的中下部卡固于常压安置槽9中并确保引流管21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6中穿过,借助注射器等负压装置为引流管21尾端提供负压,待积液进入引流管21的中下部后,利用设置键15使两轧辊5进行公转,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将弧形间隙6中的引流管21挤压至阻断状态,将引流管21的下端与引流袋22连接,调节悬撑梁4的高度,使引流管21位于安置板8与引流袋22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设置键15将引流模式设置为常压引流模式并将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4中,此时便完成了常压引流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引流管21中存在积液从而具备实现虹吸效应的压力要求;此后,控制器14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对引流管21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由此来控制常压引流状态,具体控制过程为: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14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减小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对引流管21的挤压程度,直至引流管21处于导通状态,此时依靠虹吸效应即可实现每次引流,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4根据实时引流速度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对引流管21的挤压程度增大或减小,直至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4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14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增大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对引流管21的挤压程度,直至引流管21被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③参看图6、7、10所示,在进行负压引流时,先将引流管21的中下部卡固于部分负压安置槽10中并确保引流管21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6中穿过,而后借助设置键15使两轧辊5进行公转,直至第二轧管机构中的轧辊5移动至与弧形间隙6相对的一侧,然后将引流管21卡固于其余的负压安置槽10中并确保引流管21从第二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6中穿过,此时引流管21安置在了整个负压安置槽10中并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6中穿过;调节悬撑梁4的高度,使引流管21位于安置板8与引流袋22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设置键15将引流模式设置为负压引流模式并将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4中,此时便完成了负压引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14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与公转转速进行调控,由此来控制负压引流状态,具体控制过程为: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14使两轧辊5同时正向公转,交替的促使引流管21进行流体输出,驱使引流管21中的积液或空气由前向后连续性的流动,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4根据实时引流速度使两轧辊5正向公转的转速增大或减小,直至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4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后,控制器14将使两轧辊5停止公转,此时此次引流结束且引流管21被一轧辊5挤压而保持截止状态,即实现定量引流。
参看图1、9、10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称重杆16中上部由安置板8限定而使称重杆16以竖直方向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同时称重杆16与称重传感器20相连接,由此一来,称重杆16一方面可为悬撑梁4提供支撑且保证悬撑梁4不会与安置板8相对旋转,另一方面则可将引流袋22中积液的重量变化传递给称重传感器20;基于称重杆16的上述设置用意,称重杆16、安置板8及称重传感器20三者的配合结构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采用如下结构:
如图2、3所示,所述的安置板8上设有一导向套19,导向套19中设有上下延伸且下端开放而上端为盲端的内腔,称重杆16的中上部位于导向套19中且两者仅可上下相对滑动,称重传感器20固定于导向套19中而为称重杆16提供向上的支撑;由此一来,称重杆16被导向套19所限定,仅可小幅度的上下浮动而无法旋转,由此可满足为悬撑梁4提供支撑的技术要求,而与此同时,由于称重杆16呈竖直状且仅由称重传感器20提供向上的支撑,称重杆16所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将趋于全部的施加于称重传感器20上,即可满足将引流袋22中积液的重量变化传递给称重传感器20的技术要求。
参看图1、2、9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悬撑梁4由称重杆16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8的下方,悬撑梁4的安置方式具有两方面的技术要求,一方面,悬撑梁4始终沿安置板8的宽度方向延伸,由此来保证经其支撑的引流袋22与安置板8趋于在一个平面中,从而减小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中占用的空间,而另一方面,悬撑梁4可沿称重杆16调节上下位置并可进行锁定,以便将引流袋22、引流管21与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组合后,可根据需要调节引流袋22的高度,使引流管21位于卡置槽与引流袋22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基于上述两方面的技术要求,悬撑梁4与称重杆16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如下结构:
如图11所示,所述的悬撑梁4的中部设有一套筒23,套筒23套置在称重杆16的中下部且仅可沿称重杆16上下移动,套筒23上设有一可将套筒23与称重杆16进行锁定的锁紧螺栓24;由此一来,悬撑梁4不会与称重杆16相对旋转,悬撑梁4的高度可调节并可被锁定,即实现前述两方面的技术要求。
参看图6、7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中的两轧辊5的公转方式根据旋转方向的不同而分为正向公转与反向公转,其中所谓的正向与反向只是相对轧辊5自身而言,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设定的一种旋转方向参照,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流管21与两轧辊5的相对位置并非仅局限于特定的一种,轧辊5驱使引流管21中积液由人体向引流袋22流动所需要的实际公转转向受引流管21与轧辊5相对位置影响,因此,在前述描述中,是将轧辊5公转过程中可驱使引流管21中积液由人体向引流袋22流动的旋转方向定义为正向,反之为反向;同时,基于上述因由,两轧辊5正向公转时的实际旋转方向并非必定相同。
参看图4、12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公转轮7限定在凹座11内可旋转,电机装置18与两公转轮7经传动机构连接;上述技术特征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在公转轮7的内侧设置一轮轴28,而在凹座11的底部固定有与轮轴28转动配合而可为轮轴28提供支撑的轴座26,两公转轮7的轮轴28各与一皮带轮27连接,电机装置18经传动带25可驱动两皮带轮27旋转,只要对传动部件的中各部件尺寸型号进行合理控制,即可实现电机装置18可驱使两轧辊5以相同的公转速度进行公转的技术要求;同时,根据电机装置18与两公转轮7的相对位置,将轮轴28与对应皮带轮27的连接方式选用同心直接连接或借助具有调整旋转方向功能的齿轮机构进行连接,即可实现电机装置18可驱使两轧辊5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进行反向公转这一技术要求。
参看图4、6、8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引流管21可组合于常压安置槽9及负压安置槽10中;一方面,引流管21中下部经常压安置槽9或负压安置槽10固定后,可有效避免引流管21中上部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对引流袋22带来的外力干扰,提高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常压安置槽9及负压安置槽10可引导引流管21的走向,保证了引流管21中下部可平顺的穿过对应的弧形间隙6,有效降低管阻,并提高引流管21与第一轧管机构及第二轧管机构配合的稳定性。
参看图6、7所示,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负压引流过程中,每个轧辊5正向公转一圈均可促使引流管21产生一次流体输出,由此来看,同一轧辊5在持续正向公转过程中所产生的流体输出是呈脉冲式的;但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两公转轮7正向公转时的转速始终相等,如对两弧形间隙6的具体形状参数及两轧辊5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试控制,可使一轧辊5促使引流管21进行流体输出即将结束时,另一轧辊5恰好开始促使引流管21进行流体输出,使相邻的两次流体输出既无叠加也无间断,即实现了两轧辊5正向公转时引流管21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输出的技术目的,同时杜绝了引流管21中流体回流机会;而两轧辊5的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这一技术特征又保证了两轧辊5在以一恒定的转速进行正向公转期间,引流管21中流体的流速是均一的。
参看图6、7、9所示,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负压引流过程中,需依靠引流管21自身的弹性能力来为负压引流提供必要的压力差,一般而言,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21都具有较好的弹性,在初始使用阶段,引流管21的弹性性能最佳,可满足前述负压要求,但随着被挤压次数的增多,位于弧形间隙6内的引流管21的弹性性能会减弱,依靠其自身弹性能力所能提供的负压将变小;但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使用过程中,其可放置于低于患者的位置,加之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作用于引流管21的中下部,引流过程中引流管21内积液的重力势能会缓解所需要的负压要求,这种情况下所需要额外提供的负压较小,即使引流管21弹性减弱,也仍可为负压引流提供足够的负压。
参看图9、10所示,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引流袋22及其内部积液的重量几乎全由悬撑梁4承担,即引流袋22及其内部积液的近乎全部重量最终施加于称重传感器20上,称重杆16、悬撑梁4及安置后的引流袋22等这些部件的重量在引流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由此称重传感器20所感应到的重量变化几乎全部是由引流袋22中积液的增加而引起的,故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4根据称重传感器20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是能够计算出引流袋22中积液重量变化速度的,即实时引流速度,是能够计算出在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这段期间引流袋22中积液累计增加重量的,即单次实时引流量,因此,控制器14可基于称重传感器20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来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的这一技术要求采用现有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不可置否,在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2的上端与引流管21尾端固定连接,引流管21不可避免的会对引流袋22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且随着引流袋22的变形前述的作用力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悬撑梁4的高度可以调节并可锁定,在临床引流实施前,调节悬撑梁4的高度使引流管21位于安置板8与引流袋22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由此可减小引流管21下端对引流袋22所产生的作用力,并使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稳定,降低了上述因素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带来的影响。
参看图2、3、9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称重传感器20可拾取引流袋22中积液重量的变化状态,并以此输出重量信号,为控制器14计算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等参数提供数据基础,由此来看,称重传感器20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是影响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能否对引流过程实现精确控制的关键因素;前述的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和悬撑梁4所构成的结构及所具备的功能可视为一个常规的计重机构,众所周知,这类计重机构只有在特定的方向下才可稳定精准的工作,即只有当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水平放置时,才可保证称重传感器20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反之则会造成引流袋22中积液所产生的重力被分解,而使得称重传感器20输出的重量信号不精确;一般而言,随着医疗单位病房条件的逐步改善,病房内的地面较为平整且趋于水平,因此将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病房地面使用时,可满足其水平放置的技术要求,可保证重传感器20所输出的重量信号较为精确;
退一步而言,即使病房内的地面未能达到趋于水平的要求,但可通过在底座1下方垫设物品的方式来调整,使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呈水平放置,保证临床引流过程中重传感器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
参看图10所示,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控制器14可对电机装置18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5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公转转速等公转状态进行调控,由此实现在临床使用中对负压引流状态及常压引流状态的调节;在前述技术特征中,电机装置18可采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经传动机构分别与两公转轮7传动连接,伺服电机的启停、输出轴的转向及转速均由控制器14来进行控制,由此即可实现控制器14对电机装置18应具备的控制要求;就现有技术而言,采用控制器14对伺服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前述调控,是现有常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如图9、10所示,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等功能,达到智能自动引流控制的目的,节省了人力负担,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精准性;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与现有常规的引流袋22、引流管21配合使用,而无需对引流袋22与引流管21的现有结构进行改变,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可满足胸腔积液引流、腹腔积液引流等不同引流操作需求,适用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实施例2
参看图6、7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轧辊5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6后,可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21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21中的流体向后流动,而完成一次流体输出;在此过程中,轧辊5对引流管21所施加的压力应该适当,一方面应尽量将引流管21向弧形侧壁12方向挤压,由此提高积液输出效率,而另一方则需防止轧辊5对引流管21造成过大的压力,避免位于弧形间隙6内的引流管21破损,为确保上述两方面效果达到均衡,本实施例对于轧辊5与公转轮7的配合方式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13所示,所述的轧辊5经转轴固定于辊叉29中,公转轮7的侧壁向里开有一截面呈方形的径向孔31,径向孔31中限定有一呈方柱状而与其滑动配合的张紧销30,径向孔31底部设有对胀紧销提供推力的张紧弹簧32,张紧销30的外端与辊叉29顶部固定连接;当轧辊5与弧形侧壁12对引流管21实施挤压时,张紧弹簧32处于压缩且未完全压缩状态;
由此一来,轧辊5可沿公转轮7径向进行一定的浮动,具有了张紧功能,其在经过弧形间隙6时,既可对引流管21提供充足的挤压而保证积液输出效率,又可避免引流管21受轧辊5施压过大而损坏。
实施例3
参看图9所示,实施例1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中,其具体安设位置由患者的位置和引流管21路的布局直接决定,往往在临床使用时其所处的位置,并不利于操作者经操作键进行参数预设等操作,或不利于操作者通过观察显示屏13来获知引流状态,由此给临床操作带来一定的不便;为解决这一缺陷,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所公开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4所示,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配备有遥控装置,所述的遥控装置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显示元件及指令输入元件,且内部预装有控制程序,所述的控制器14中集成有一无线传输模块,遥控装置与控制器14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而匹配连接,当遥控装置与控制器14匹配连接后,遥控装置可实现显示屏13与操作键的全部功能;
由此一来,在临床引流过程中,经遥控装置即可方便的进行参数预设等操作,也可方便的及时获知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运行情况及引流状态,给临床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前述技术特征在进行实施时,无线传输模块可采用wifi模块或蓝牙模,目前智能手机普及率极高且大都集成有wifi模块和蓝牙模,因此在智能手机中预装控制程序后即可充当遥控装置,使得本技术特征实施更加方便,实施成本更加低廉。
实施例4
参看图3、9所示,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阐明,称重传感器20所输出称重信号的精确性受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是否水平放置影响较大;如遇地面水平度较差时虽然可通过在底座1下方垫设物品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操作起来较为麻烦,费时费力,为此,本实施例针对上述问题,对计重式悬撑组件与安置板8的配合方式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15、16所示,所述的安置板8后侧固定有一水平向后延伸的第一转轴35,一摆动座34经第一转轴35固定而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一导向套19上端与摆动座34经第二转轴33连接而使导向套19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所述的第一转轴35与第二转轴33相互垂直;称重杆16的中上部由导向套19限定且与导向套19内固定的称重传感器20连接;当引流袋22经固定夹3固定后,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悬撑梁4及引流袋22受重力驱使而始终维持一特定方向,在该特定方向下称重传感器20可精准的拾取引流袋22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
由此一来,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及悬撑梁4所构成的计重机构具有一个方向自动调节机制,即使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并非水平放置,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悬撑梁4及引流袋22可随导向套19通过左右摆动与前后摆动,自动调整至并维持在特定方向,使称重传感器20稳定精准的工作;
在上述计重式悬撑组件与安置板8所采用的配合机构中,摆动座34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导向套19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所述的前后摆动与左右摆动均是“小幅度”,该用意是将安置板8与计重式悬撑组件相对位置的变化限定在一个小范围之内,避免安置板8与计重式悬撑组件相对位置不稳定而给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安置、携带等操作带来不便;而“小幅度”的具体摆动角度范围并无精确要求,旨在保证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能够在大部分的地面条件下稳定精准工作即可;
与此同时,导向套19与摆动座34分别仅能在“小幅度”范围内进行前后摆动与左右摆动的技术要求,通过在导向套19与摆动座34之间、摆动座34与安置板8之间设置对应的角度限位机构36即可轻易实现;
对于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悬撑梁4及引流袋22受重力驱使可自动调整至并维持在特定方向这一技术要求而言,在制作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时,通过对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悬撑梁4及固定夹3的相对位置及具体结构形式进行调试,并将固定夹3与引流袋22的连接方式设置一标准的操作方式,实现前述技术要求是并无难度的;所述的特定方向是指称重传感器20、称重杆16、悬撑梁4及引流袋22在该方向下,称重传感器20可精确的拾取引流袋22中积液重量变化状态。
实施例5
参看图1、2、11所示,在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中,具有悬撑梁4可沿称重杆16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这一技术特征,由此保证悬撑梁4可为引流袋22提供稳定的支撑,同时又可根据临床需要来调节引流袋22与安置板8之间的间距,该技术特征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在实施例1中也列举了一种常规的实施结构,但存在的问题是,悬撑梁4与称重杆16如采用现有方式进行配合,悬撑梁4的高度调节、锁定及解除锁定等操作不够便捷,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为此,本实施例对于悬撑梁4与称重杆16的配合方式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7、18所示,所述的称重杆16包括一套杆39和一芯杆38,套杆39由安置板8限定且与称重传感器20连接,套杆39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无法绕中心轴旋转,套杆39内设有上端封闭活塞腔42,套杆39下端设有与活塞腔42相通的导向孔40,活塞腔42内设有活塞41;芯杆38上端经导向孔40伸入活塞腔42内而与活塞41固定连接,芯杆38下端与悬撑梁4固定连接,芯杆38与套杆39仅可轴向相对移动;悬撑梁4上设置有一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的按钮37设置在悬撑梁4的上侧;活塞41与芯杆38中开设有一流道43,该流道43将且仅将活塞41上侧的活塞腔42与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相连,由此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可改变活塞41上侧的活塞腔42与大气的连通状态;
当称重杆16与悬撑梁4采用上述结构后,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不受外力作用时呈闭合状态,活塞41上方的活塞腔42与流道43形成一密闭空间而不与大气连通,此时活塞41无法移动,即悬撑梁4处于锁定状态;当向下按压按钮37时,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切换为导通状态,活塞41上方的活塞腔42与流道43经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与大气连通,此时活塞41受力后可进行对应的上下移动,即实现调节悬撑梁4高度的目的;由此一来,通过按压按钮37并驱使悬撑梁4上下移动即可调节悬撑梁4的高度,而停止按压按钮37后,悬撑梁4的位置将自动被锁定,操作方便快捷,单手即可进行操作,省时省力,效率极高;
对于上述技术特征中涉及的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其为现有装置,即为具有闭合、导通两种状态且可自动复位至闭合状态的按压式阀门;在上述技术特征中,具有芯杆38与套杆39仅可轴向相对移动的技术要求,其旨在保证悬撑梁4沿安置板8宽度方向延伸而无法转动,通过将导向孔40与芯杆38的截面设置为非圆形结构或是在两者之间增设周向限位机构等手段均可轻易实现这一技术要求;
同时,为了使得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工作更加稳定,操作更加便捷,对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还具有一定的额外要求,一方面,为了防止在临床引流过程中悬撑梁4自动向下移动,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应具有较高的严密性,以防止空气经其进入活塞41上方的活塞腔42中,另一方面,将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调节至导通状态所需对按钮37施加的力度不宜过大,以提高调节悬撑梁4高度的便捷性,而现有的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通常是难以兼顾上述两方面技术要求的,为此,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的优化设计,其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19所示,所述的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包括一呈柱形的阀腔49,阀腔49的上端为较其直径小的进出气孔47,阀腔49另经一通气孔52与大气连通,阀腔49内设有一可上下滑动的导向栓50,导向栓50的上端设置有呈碗状的阀垫48;导向栓50位于初始位置时阀垫48扣在阀腔49上端而将进出气孔47封堵,导向栓50向下移动至阀垫48离开阀腔49上端后进出气孔47经阀腔49与通气孔52连通;阀腔49内设有驱使导向栓50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51;阀腔49的一侧设有一按压杆46,按压杆46经一横臂45与导向栓50固定连接,从而使按压杆46与导向栓50同步上下移动,按压杆46的上端设有按钮37;
当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采用上述结构后,活塞41受悬撑梁4、引流袋22及芯杆38的重力作用而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通气孔52上侧会产生负压,使阀垫48进一步的紧密扣置在阀腔49上端,即活塞41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越大,阀垫48与阀腔49上端接触将自动变的越紧密,由此使活塞腔42内维持负压而阻止活塞41下移;与此同时,由于阀垫48与阀腔49上端的紧密性可随活塞腔42内负压的增大而增强,故无需复位弹簧51提供过大的推力,由此可适当的减小复位弹簧51的推力,即降低了调节按压式常闭开关阀44至导通状态时所需对按钮37施加的力度,使得悬撑梁4的高度调节更加方便省力。
实施例6
参看图1、2所示,引流术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医疗手段,而临床引流过程大都在病房中进行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需要经常的在病房与病房、病房与器械室之间来回的搬动;而前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整个装置可谓是由底座1来提供稳定支撑,底座1势必较大较笨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整体移动较为费力,且受底座1影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整体体积较大,使用时占用的空间也较大,灵活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对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如图20、21所示,所述的立柱2由插接组合而可进行拆组的上节55与下节53构成,上节55呈圆柱形且下端部设有把柄54;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还包括一卡固件57,卡固件57的一侧设有呈C型而用于卡持固定上节55的卡持口56,卡固件57的后端设有安装板59;所述的安置板8上方设有一折叠挂环58;
由此一来,可在每个病床的一侧安设一个卡固件57,在临床使用时将上节55固定于卡持口56中,由卡固件57为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提供支撑,从而无需再借助底座1来提供支撑,使得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移动更加方便省力,也有效降低了使用时所占用的空间;而与此同时,很多临床使用的病床上都具有用于悬挂物品的挂钩,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可借助折叠挂环58直接悬挂于病床下方一侧进行使用,使得本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更加灵活便捷;
在上述技术特征中,由于上节55呈圆柱形,卡固件57的卡持口56呈C型,卡固件57可卡持在上节55不同的位置,来满足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对高度的不同要求;
另外,当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配合卡固件57使用时,卡固件57与上节55的稳定配合是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就现有技术而言,可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卡固件57与上节55配合的稳定性,比如可缩小卡持口56的尺寸并在卡持口56内壁设置防滑垫,由此提高对上节55的夹持力及摩擦系数,但该手段的弊端是使得卡固件57与上节55的组合与分离较为费力;比如还可在卡固件57上增设可将卡固件57与上节55进行锁紧的锁紧螺丝,该手段的弊端是每次将卡固件57与上节55进行组合及分离时都需要对锁紧螺丝进行调节,操作较为麻烦;为此,本实施例对前述卡固件57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使其不仅与上节55配合稳定性高且与上节55组合、分离操作十分省力便捷,具体改进方式为:
如图22、23所示,所述卡固件57的卡持口56相对的两侧壁上各开设有一个限位座64,限位座64内各设置有一浮动抱块65,两浮动抱块65相对的端部均为弧形端62,两弧形端62的端面均呈弧形且分别固定有防滑胶垫63,两弧形端62分别用于抱持上节55的两侧;浮动抱块65与限位座64经由滑槽60与滑块61构成的导向机构配合而使浮动抱块65具有一个斜向的浮动行程,当两浮动抱块65同时沿各自浮动行程向下移动时,两弧形端62将逐渐的靠近而均进入卡持口56内部,当两浮动抱块65同时沿各自浮动行程向上移动时,两弧形端62将逐渐的远离并最终均回缩至对应的限位座64内部;两限位座64内各设置有驱使对应浮动抱块65复位至浮动行程最下端的推顶弹簧66;
参看图23所示,当卡固件57采用上述结构后,将称重杆16的上节55与卡固件57进行组合时,两浮动抱块65可自动的通过浮动来调节位置,确保上节55卡入卡持口56中并被两浮动抱块65自动抱紧;当上节55与卡固件57组合后,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的重量由两浮动抱块65承担,两浮动抱块65将会受到水平的分力而使两者进一步抱紧上节55,即卡固件57承受的重量越大,两浮动抱块65对上节55的夹持作用越显著,由此可避免卡固件57与上节55发生相对移动,提高两者组合后的稳定性,确保卡固件57为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提供稳定支撑。

Claims (8)

1.一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支座组件,其包括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立柱前侧的安置板;
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一称重杆和一悬撑梁,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杆与一由安置板支撑的称重传感器相连接;悬撑梁由称重杆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的下方,悬撑梁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悬撑梁沿安置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固定夹;当引流袋与悬横梁组合后,引流袋仅由悬撑梁提供支撑,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所述的称重杆包括一套杆和一芯杆,套杆由安置板限定且与称重传感器连接,套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无法绕中心轴旋转,套杆内设有上端封闭活塞腔,套杆下端设有与活塞腔相通的导向孔,活塞腔内设有活塞;芯杆上端经导向孔伸入活塞腔内而与活塞固定连接,芯杆下端与悬撑梁固定连接,芯杆与套杆仅可轴向相对移动;悬撑梁上设置有一按压式常闭开关阀,按压式常闭开关阀的按钮设置在悬撑梁的上侧;活塞与芯杆中开设有一流道,该流道将且仅将活塞上侧的活塞腔与按压式常闭开关阀相连,由此按压式常闭开关阀可改变活塞上侧的活塞腔与大气的连通状态;
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第一轧管机构、第二轧管机构及电机装置,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壁的凹座、限定在凹座内可旋转的公转轮、位于公转轮外侧可随公转轮进行公转且可自转的轧辊;两凹座间隔分布且各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弧形侧壁与对应的公转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容纳引流管的弧形间隙;两轧辊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电机装置与两公转轮经传动机构连接,其可驱使两轧辊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反向公转,且两轧辊公转转速始终相等;安置板前侧开设有用于卡固引流管的常压安置槽和负压安置槽,常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负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两弧形间隙中先后穿过;每个轧辊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可将弧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而后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向后流动,直至引流管位于弧形间隙内的部分恢复导通状态,完成一次流体输出;两轧辊在正向公转过程中将交替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使引流管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流动;两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位于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对电机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及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两轧辊正向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通过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两轧辊以较低的转速进行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两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再执行关机;经设置键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进行手动控制,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
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耗电原件提供工作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配备有遥控装置,所述的遥控装置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显示元件及指令输入元件,且内部预装有控制程序;所述的控制器中集成有一无线传输模块,遥控装置与控制器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而匹配连接,当遥控装置与控制器匹配连接后,遥控装置可实现显示屏与操作键的全部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压式常闭开关阀包括一呈柱形的阀腔,阀腔的上端为较其直径小的进出气孔,阀腔另经一通气孔与大气连通,阀腔内设有一可上下滑动的导向栓,导向栓的上端设置有呈碗状的阀垫;导向栓位于初始位置时阀垫扣在阀腔上端而将进出气孔封堵,导向栓向下移动至阀垫离开阀腔上端后进出气孔经阀腔与通气孔连通;阀腔内设有驱使导向栓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的复位弹簧;阀腔的一侧设有一按压杆,按压杆经一横臂与导向栓固定连接,从而使按压杆与导向栓同步上下移动,按压杆的上端设有按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置板上设有一导向套,导向套中设有上下延伸且下端开放而上端为盲端的内腔,称重杆的中上部位于导向套中且两者仅可上下相对滑动,称重传感器固定于导向套中而为称重杆提供向上的支撑;所述的悬撑梁的中部设有一套筒,套筒套置在称重杆的中下部且仅可沿称重杆上下移动,套筒上设有一可将套筒与称重杆进行锁定的锁紧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轧辊经转轴固定于辊叉中,公转轮的侧壁向里开有一截面呈方形的径向孔,径向孔中限定有一呈方柱状而与其滑动配合的张紧销,径向孔底部设有对胀紧销提供推力的张紧弹簧,张紧销的外端与辊叉顶部固定连接;当轧辊与弧形侧壁对引流管实施挤压时,张紧弹簧处于压缩且未完全压缩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置板后侧固定有一水平向后延伸的第一转轴,一摆动座经第一转轴固定而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一导向套上端与摆动座经第二转轴连接而使导向套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垂直;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导向套限定且与导向套内的称重传感器连接;当引流袋经固定夹固定后,称重传感器、称重杆、悬撑梁及引流袋受重力驱使而始终维持一特定方向,在该特定方向下称重传感器精准的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常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具体控制过程为: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减小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直至引流管处于导通状态,此时依靠虹吸效应即可实现每次引流,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根据实时引流速度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增大或减小,直至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增大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直至引流管被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与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具体控制过程为:
a、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控制器使两轧辊同时正向公转,交替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驱使引流管中的积液或空气由前向后连续性的流动,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根据实时引流速度使两轧辊正向公转的转速增大或减小,直至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后,控制器将使两轧辊停止公转,此时此次引流结束且引流管被一轧辊挤压而保持截止状态,即实现定量引流。
CN202010077961.8A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Withdrawn CN1112495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7961.8A CN111249544A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7961.8A CN111249544A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135069.XA CN109331250B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5069.XA Division CN109331250B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9544A true CN111249544A (zh) 2020-06-09

Family

ID=65307352

Famil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7961.8A Withdrawn CN111249544A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621487.XA Withdrawn CN109621028A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用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621473.8A Withdrawn CN109621027A (zh) 2018-09-28 2018-09-28 医用多功能引流装置
CN201811622797.3A Withdrawn CN109675126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引流装置
CN202010085855.4A Withdrawn CN111282030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621448.XA Withdrawn CN109621026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多功能引流装置
CN201811622812.4A Withdrawn CN109675127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135069.XA Active CN109331250B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7)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21487.XA Withdrawn CN109621028A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用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621473.8A Withdrawn CN109621027A (zh) 2018-09-28 2018-09-28 医用多功能引流装置
CN201811622797.3A Withdrawn CN109675126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引流装置
CN202010085855.4A Withdrawn CN111282030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多功能智能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621448.XA Withdrawn CN109621026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多功能引流装置
CN201811622812.4A Withdrawn CN109675127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CN201811135069.XA Active CN109331250B (zh) 2018-09-28 2018-09-28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8) CN11124954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67588A (zh) * 2020-04-17 2020-07-31 宋玉华 一种icu重症病人术后护理用引流装置
CN111790010B (zh) * 2020-07-15 2022-11-0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一种兼顾多区域分隔及时间记录智能引流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71982Y (zh) * 1999-06-08 2000-04-05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双蠕动泵腹水超滤治疗仪
CA2725258C (en) * 2008-05-30 2014-07-29 Nestec S.A. Tube bracket for fluid apparatus
FR2991010B1 (fr) * 2012-05-23 2019-05-10 Physidia Pompe peristaltique lineaire
US20170120039A1 (en) * 2015-11-04 2017-05-04 Depuy Mitek, Llc Anti-Clogging Fluid Management System
JP6927592B2 (ja) * 2016-01-25 2021-09-01 フルーイセンス エーピーエス 流体を微量投与するための微量投与蠕動ポンプ
CN107670130A (zh) * 2017-11-10 2018-02-09 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胸/腹腔引流控制与监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21028A (zh) 2019-04-16
CN109331250A (zh) 2019-02-15
CN111282030A (zh) 2020-06-16
CN109675127A (zh) 2019-04-26
CN109621026A (zh) 2019-04-16
CN109331250B (zh) 2020-06-16
CN109621027A (zh) 2019-04-16
CN109675126A (zh) 201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31254B (zh) 多功能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50B (zh)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CN109331246B (zh) 医用引流装置
CN109331249B (zh) 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
CN109331235B (zh) 医用自动引流装置
CN112999439A (zh) 临床医用智能控制引流器
CN109331252B (zh) 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
CN109331239B (zh) 医用临床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53B (zh) 临床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51B (zh) 临床引流智能控制装置
CN109331243B (zh) 自动积液引流装置
CN109331237B (zh) 智能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42B (zh) 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
CN109331236B (zh) 智能医用引流器
CN109331247B (zh) 医用自动引流器
CN109331234B (zh) 智能积液引流装置
CN109331238B (zh)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48B (zh) 多用临床引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