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31238B -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31238B
CN109331238B CN201811135019.1A CN201811135019A CN109331238B CN 109331238 B CN109331238 B CN 109331238B CN 201811135019 A CN201811135019 A CN 201811135019A CN 109331238 B CN109331238 B CN 109331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roller
central wheel
controlle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50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31238A (zh
Inventor
黄悦
王才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 Yue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7398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39337A/zh
Priority to CN202010982095.7A priority patent/CN112007222A/zh
Priority to CN201811135019.1A priority patent/CN109331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31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31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31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312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61M1/0023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1Suction drainage systems
    • A61M1/74Suction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31Pressure; Flow
    • A61M2205/3334Measuring or controlling the flow rat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其由支架组件和由支架组件支撑的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及电源部分构成;计重式悬撑组件可为引流袋提供支撑并向控制器反馈反映积液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引流调节组件可对引流管产生不同方式的挤压来调节引流状态;控制器可基于获取的重量信号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引流参数来对引流调节组件工作状态实施调控;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使用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量引流及定速引流的自动控制,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模式,可满足大部分的临床引流所需,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在临床引流术中对引流状态实施控制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
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
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与现有引流袋和引流管配合使用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并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来对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其包括:
支架组件,其由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并位于立柱前侧的安置板构成;
计重式悬撑组件,其由安置板提供支撑,内置称重传感器,下端设有悬挂部;计重式悬撑组件可为引流袋提供唯一支撑且使引流袋悬垂于安置板下方,计重式悬撑组件可调节引流袋的高度,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
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凹座、中心轮、轧管总成及电机装置;凹座开设在安置板前侧且呈柱腔状,中心轮安设在凹座中且由电机装置驱动而可进行旋转,中心轮的侧壁设有一辊槽;凹座与中心轮之间形成一环形间隙,安置板上开设有分别与凹座侧壁相通的引入孔与引出槽,引入孔与引出槽可引导引流管进入环形间隙并在环形间隙内螺旋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引出,引入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的前侧;轧管总成包括轧辊、辊架、限位臂、初始组合座、常压组合座及负压组合座;轧辊由一与中心轮铰接的辊架支撑,使得轧辊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始终平行且轧辊可在辊槽与环形间隙之间活动;初始组合座与负压组合座均安设在中心轮前侧,常压组合座安设在安置板前侧且位于凹座一侧;限位臂位于中心轮及轧辊的前侧,其一端与辊架铰接,另一端则安设有一组合部;当组合部与初始组合座组接时,轧辊与中心轮相对位置被锁定且轧辊收纳于辊槽内;进行负压引流时,将组合部与负压组合座组接,此时轧辊与中心轮相对位置被锁定且轧辊与凹座侧壁可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进行常压引流时,将组合部与常压组合座组接,此时辊架与限位臂将构成一由中心轮驱动的连杆机构,中心轮通过旋转可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环形间隙内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当组合部与常压组合座组接且中心轮位于初始位置时,轧辊恰好位于辊槽内;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基于电机装置控制中心轮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中心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随中心轮进行公转,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中心轮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控制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使中心轮旋转至初始位置后再执行关机;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
电源部分,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
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将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放置在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上端固定在悬挂部上,使引流袋悬垂于底座的上方,如进行常压引流需保证引流袋低于引流源;将引流管穿过引入孔而进入环形间隙中,将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由引出槽引出,将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利用计重式悬撑组件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引出槽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如进行常压引流,将组合部与常压组合座进行组接,如进行负压引流,将组合部与负压组合座进行组接;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将医用引流控制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中心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积液被迫由人体流入引流袋中,即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即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即可实现虹吸效应,控制器使中心轮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控制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由此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
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的引流管和引流袋配合即可使用,可兼容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电动系统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人工观察操控更为精准,使得引流效果进一步的得以保证;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对于引流速度的调节、引流负压的产生是基于轧辊对引流管进行不同方式的挤压而实现,保证了积液引流管路的密封性,且保证了积液与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绝对隔离,安全卫生,基于此,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部件均适于循环使用,使用成本低;与此同时,引流调节组件采用了科学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心轮兼顾了限定引流管、安置轧辊等功能,轧辊兼顾了控制引流管通断状态、调节积液流速、在负压引流中产生负压等多重功能,将部件的利用率发挥至最大,使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结构更加趋于紧凑,实施成本更加低廉;综上所述,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使用非常便捷,应用十分灵活,操作非常简单,其结构紧凑,设计巧妙,可往复循环使用,计量精确,制作成本及使用成本较低,极其适合在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1中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1中安置板、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螺旋延伸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引流管与引流调节组件的组合初始状态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引流调节组件在负压引流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引流调节组件在常压引流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与引流袋及引流管的组合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工作时的控制原理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计重式悬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凹座、中心轮及轧管总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滑动挡板位于行程始端时的状态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滑动挡板位于行程终端时的状态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计重式悬撑组件与安置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3中摆动座、安置板及计重式悬撑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4中中心轮与主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5中安置板经组合座可与卡固件和立柱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5中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由输液杆提供支撑的工作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5中卡固件进一步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5中卡固件与输液杆的组合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立柱,3、凹座,4、辊架,5、安置板,6、常压组合座,7、辊槽,8、轧辊,9、限位臂,10、负压组合座,11、组合部,12、引入孔,13、中心轮,14、显示屏,15、控制器,16、设置键,17、引出槽,18、计重式悬撑组件,19、悬挂部,20、电源部分,21、称重传感器,22、电机装置,23、引流管,24、初始组合座,25、引流袋,26、锁紧机构,27、称重杆,28、滑套,29、挂钩,30、轴套,31、销孔,32、插销,33、柄部,34、连接板,35、偏心轴,36、主轴,37、指柄,38、滑动挡板,39、方槽,40、弹性部件,41、第二转轴,42、第一转轴,43、摆动座,44、角度限位机构,45、轴孔,46、定位坑,47、定位销,48、销座,49、推顶弹簧,50、活动块,51、调节螺杆,52、阻尼垫,53、卡固件,54、T形筋,55、T形槽,56、组合座,57、输液杆,58、限位座,59、弧形端,60、防滑胶垫,61、浮动抱块,62、滑槽,63、滑块,64、卡持口,65、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其由支架组件、计重式悬撑组件18、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15及电源部分20构成;
其中,参看图1、2所示,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由底座1、立柱2及安置板5构成,立柱2由底座1支撑而竖直延伸,安置板5由立柱2支撑而位于底座1的上方并位于立柱2的前侧;安置板5用于为其他部件提供支撑及安装空间;
其中,参看图2、8、9所示,所述的计重式悬撑组件18由安置板5提供支撑,其内置称重传感器21,下端设有用于连接引流袋25的悬挂部19;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可为引流袋25提供唯一支撑且使引流袋25悬垂于安置板5下方,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可调节引流袋25的高度,称重传感器21输出能够反映引流袋25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
其中,参看图3-7所示,所述的引流调节组件包括凹座3、中心轮13、轧管总成及电机装置22;凹座3开设在安置板5前侧且呈柱腔状,中心轮13安设在凹座3中,中心轮13由电机装置22驱动而可绕中心轴进行旋转,中心轮13的侧壁开设有一缺口状的辊槽7;凹座3侧壁与中心轮13轮壁之间形成一环形间隙,安置板5上开设有分别与凹座3侧壁相通的引入孔12与引出槽17,引入孔12与引出槽17可引导引流管23进入环形间隙并在环形间隙内螺旋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引出;引入孔12开设在安置板5内部,其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17开设在安置板5的前侧壁,其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17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5的前侧;轧管总成包括轧辊8、辊架4、限位臂9、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及负压组合座10;轧辊8由一与中心轮13铰接的辊架4支撑,使得轧辊8与中心轮13两者中心轴始终平行且轧辊8可在辊槽7与环形间隙之间活动;初始组合座24与负压组合座10均安设在中心轮13前侧,常压组合座6安设在安置板5前侧且位于凹座3一侧;限位臂9位于中心轮13及轧辊8的前侧,其一端与辊架4铰接,另一端则安设有一组合部11,限位臂9用于限定辊架4与中心轮13的相对位置;在未进行引流操作时,将组合部11与初始组合座24组接,此时轧辊8与中心轮13相对位置被锁定且轧辊8收纳于辊槽7内,由于在此状态下轧辊8不对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构成挤压,故可方便的向环形间隙内安装及分离引流管23;进行负压引流时,将组合部11与负压组合座10组接,此时轧辊8与中心轮13相对位置被锁定且轧辊8与凹座3侧壁可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挤压至阻断状态,在此状态下中心轮13如正向旋转,轧辊8将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进行公转,可驱使引流管23中的流体向引流袋方向流动,进而实现负压引流,负压引流状态由中心轮13的旋转状态所决定;进行常压引流时,将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组接,此时辊架4与限位臂9将构成一由中心轮13驱动的连杆机构,中心轮13通过旋转可使轧辊8靠近及远离中心轮13,即能够调节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环形间隙内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由于常压引流是基于虹吸效应所进行的,常压引流状态直接由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所决定;如图5所示,当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组接且中心轮13位于初始位置时,轧辊8恰好位于辊槽7内,即当中心轮13位于初始位置时,轧辊8并不会对引流管23施加压力,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可轻松的实现组接与拆分;
其中,参看图3、9所示,所述的控制器15固定于安置板5上,其前侧设有设置键16与显示屏14;设置键16用于向控制器15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15可获取称重传感器21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15可基于电机装置22来控制中心轮13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如图6、9所示,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15使中心轮13持续正向旋转,轧辊8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随中心轮13进行公转,驱使引流管23中的流体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控制器15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13正向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如图7、9所示,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15使中心轮13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13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控制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如图5所示,控制器15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使中心轮13旋转至初始位置后再执行关机,由此保证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可轻松的进行拆分,同时也保证再进行下一次负压引流时,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可轻松的进行组接;显示屏14用于显示控制器15中掌握的数据信息,包括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设定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等信息,同时也可显示基于上述信息间接获得的引流状态,如引流进行中、引流暂停、引流结束等工作状态,以便操作者可及时的了解引流情况;
其中,参看图2所示,所述的电源部分20安设在安置板5上,其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18、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15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由于电源部分20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采用现有技术可轻易实现,故未做详细描述。
上述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
如图5、8、9所示,将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放置在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25上端固定在悬挂部19上,使引流袋25悬垂于底座1的上方,如进行常压引流需保证引流袋25低于引流源;将引流管23穿过引入孔12而进入环形间隙中,将引流管23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由引出槽17引出,将引流管23的下端与引流袋25连接,利用计重式悬撑组件18调节引流袋25的高度,使引流管23位于引出槽17与引流袋25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23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16将医用引流控制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16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15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常压引流模式与负压引流模式下,控制器15对中心轮13旋转状态的控制方式及人为操作方法分别为:
(1)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参看图6、7、9所示;
a、在初次引流时,人为将组合部11与负压组合座10进行组接,控制器15使中心轮13持续正向旋转,轧辊8将促使引流管23中空气或积液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待称重传感器21感应到重量变化时,说明引流袋25中已经有积液进入,此后控制器15使中心轮13旋转至初始位置后停止旋转,人为将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进行组接,此后控制器15使中心轮13低速旋转,以此调节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3保持导通状态,初次引流便开始,依靠虹吸效应便可使常压引流持续进行;在此后的每次引流中,控制器15根据预设的每次引流起始时间,通过中心轮13的旋转来调节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3保持导通状态,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5根据实时引流速度通过中心轮13的旋转来调节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3中的积液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5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15将通过中心轮13的旋转来调节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23被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2)在负压引流模式中,参看图6、9所示;
a、人为将组合部11与负压组合座10进行组接,控制器15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使中心轮13持续正向旋转,轧辊8将促使引流管23中空气或积液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5根据实时引流速度来调节中心轮13正向旋转的转速,使引流管23中的积液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5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后,控制器15将使中心轮13停止旋转,此时此次引流结束且此后引流管23仍被静止的轧辊8挤压而保持截止状态,即实现定量引流。
参看图8、9所示,在上述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计重式悬撑组件18主要兼具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计重式悬撑组件18用于为引流袋25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引流袋25呈悬垂状而具备引流过程中容纳引流积液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计重式悬撑组件18中的称重传感器21可输出反映引流袋25中积液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为控制器15的数据处理提供基础数据;此外,计重式悬撑组件18还应具备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引流袋25高度的功能,以便将引流袋25、引流管23与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组合后,可将引流管23位于引出槽17与引流袋25之间的部分调节至自然伸展状;就现有技术而言,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可在现有电子秤结构基础之上进行稍微改进而获得,且具体结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但为了使计重式悬撑组件18满足前述要求的情况下,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工作更加稳定,计重式悬撑组件18优先采用下述结构进行实施:
如图10所示,所述的计重式悬撑组件18包括滑套28、称重杆27、称重传感器21及悬挂部19;滑套28固定在安置板5上,其设有下端开放而上端为盲端的内腔,称重杆27的中上部位于滑套28中且两者仅可上下相对滑动,称重传感器21固定于滑套28中而为称重杆27提供向上的支撑;所述的悬挂部19上端与称重杆27下端采用插接方式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用于锁定两者相对位置的锁紧机构26;当引流袋25与悬挂部19固定连接后,称重传感器21可拾取引流袋25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
另外,悬挂部19下端可设置用于与引流袋25挂环配合的挂钩29,为了防止引流袋25与悬挂部19发生相对旋转,挂钩29可采用板条状材料弯曲制成;与此同时,悬挂部19下端也可为可对引流袋25上端实施夹持固定的夹持机构;
在上述计重式悬撑组件18的结构中,悬挂部19不会与安置板5相对旋转,可为引流袋25提供稳定支撑,避免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5旋转或晃动而造成计重不精确;悬挂部19、称重杆27可将引流袋25中积液的重量变化传递给称重传感器21;悬挂部19可在竖直方向调节位置进而可调节引流袋25的高度;即上述结构满足了计重式悬撑组件18的基本功能所需,且结构简单,计量精确,小巧紧凑,易于实施。
参看图3、4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安置板5上开设有与凹座3侧壁相通的引入孔12与引出槽17;一方面,引入孔12与引出槽17用于引导引流管23较为平顺的进入环形间隙并从环形间隙中引出,有助于引流管23在环形间隙中按特定方式进行螺旋延伸,同时避免引流管23折弯处形成死弯而增加管阻;另一方面,引入孔12与引出槽17对引流管23施以一定的卡固作用,避免引流管23受轧辊8挤压作用而串动,提高了环形间隙内引流管23与轧辊8配合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存在引入孔12开设在安置板5内部,其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17开设在安置板5的前侧壁,其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5前侧的技术特征,其用意存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满足引流管23可引入并引出环形间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凹座3侧壁的完整性,以便保证轧辊8旋转至任何位置都可与凹座3侧壁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3施加稳定的挤压效果,另一方面,在满足前述效果下,降低引流管23与引入孔12、环形间隙、引出槽17之间的拆组难度。
参看图11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中心轮13安设在凹座3中且其由电机装置22驱动而可绕中心轴进行旋转,此技术特征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在凹座3底部中心处设置一轴套30,中心轮13的后侧中心处固定有一主轴36,主轴36与轴套30转动配合而将中心轮13限定在凹座3内仅可旋转,主轴36尾端与电机装置22传动连接,电机装置22固定在安置板5上,由此电机装置22可为中心轮13的旋转提供驱动力。
参看图4、6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引流管23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而小于两圈,其中“大于一圈”的用意是,在负压引流过程中轧辊8持续公转时,将会连续性的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3实施挤压,引流管23整体受到的挤压作用并不会间断,由此可保证引流管23中的流体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同时避免了引流管23中流体回流,其中“小于两圈”的用意是避免引流管23在环形间隙内过度螺旋,一方面避免增大引流管23的整体管阻,另一方面有效降低环形间隙、中心轮13及轧辊8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使上述部件结构更加紧凑;
不可置否,在负压引流过程中,轧辊8持续公转过程中与引流管23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引流管23中积液流速产生一定的变化,但该流速变化不会太显著,并不影响实际临床引流效果;而与此同时,亦可在引流管23上增设缓冲容器等手段来缓解流速不均一这一问题。
参看图3、6、7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辊架4的作用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其用于使轧辊8与中心轮13两者中心轴始终保持平行,且为轧辊8提供稳定的必要支撑,使轧辊8可根据需要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3施以相应方式的挤压,另一方面,其用于改变轧辊8与中心轮13的相对位置,可使轧辊8根据需要进入环形间隙或是辊槽7内;辊架4采用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辊架4可采用轮叉结构而与轧辊8的辊轴转动连接,辊架4的另一端与中心轮13采用铰接或滑动配合等方式连接,均可轻易实现前述的技术要求,为了使辊架4的结构更加简易,使轧辊8、辊架4及中心轮13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与稳定,辊架4优先采用如下结构进行实施:
如图11所示,所述的辊架4由两个形状一致且分别位于轧辊8两侧的连接板34构成,连接板34的一端与轧辊8的辊轴转动连接,另一端则与固定在中心轮13侧面的偏心轴35转动连接,由此使得轧辊8可绕偏心轴35来调节与中心轮13的相对位置,轧辊8向中心轮13方向移动可进入辊槽7中,轧辊8远离中心轮13则可进入环形间隙中并可与凹座3侧壁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挤压至阻断状态。
参看图6、7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及负压组合座10分别可与组合部11进行组接,旨在为限位臂9的尾端提供稳定的支撑,使限位臂9与辊架4将轧辊8限定在特定的工位上,另外,常压引流过程中,常压组合座6与组合部11组接后,限位臂9需能够与常压组合座6发生相对旋转;就现有技术而言,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负压组合座10及组合部11具有多种实施结构,都可满足前述的功能需求,但为了保证组合部11与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及负压组合座10的组接、拆分操作更加便捷,组接后为限位臂9尾端提供的支撑更加稳定,可将上述部件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实施:
如图11所示,所述的组合部11包括一与轧辊8平行的插销32;该插销32与限位臂9转动连接,且插销32可沿轴向与限位臂9相对移动但两者不会脱离,插销32的前端固定有柄部33;所述的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及负压组合座10上分别开设有一可容纳插销32后端的销孔31;
由此一来,利用柄部33牵拉插销32向前移动,驱使插销32后端从对应的销孔31中脱离,即可实现组合部11与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及负压组合座10的拆分操作,反之即可实现组合部11与初始组合座24、常压组合座6及负压组合座10的组接操作;由于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常压引流及负压引流过程中,销孔31受力主要集中在径向,故插销32一般不会自动产生轴向移动,即不会主动从销孔31中脱离,同时,也可通过提高销孔31与插销32之间摩擦力的方式来避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工作时插销32从插孔中自动脱离。
参看图6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中心轮13根据旋方向的不同而具有正向旋转与反向旋转两种旋转形式,其中的“正向”与“反向”是相对而言,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设定的一种旋转方向参照,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流管23与轧辊8的配合方式并非仅局限于特定的一种,在不同的配合方式中,轧辊8促使引流管23中流体向引流袋方向流动所需的公转方向未必相同;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将组合部11与负压组合座10组接后,中心轮13能够驱动轧辊8促使引流管23中流体向引流袋方向流动时的旋转定义为正向旋转,反之为中心轮13的反向旋转;基于上述原因,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中心轮13正向公转的实际转向未必相同。
参看图6所示,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负压引流过程中,引流管23需依靠自身的弹性能力来为负压引流提供必要的压力,一般而言,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管23都具有较好的弹性,在负压引流的初始阶段,引流管23的弹性性能最佳,可满足前述负压要求,但随着被挤压次数的增多,位于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的弹性性能会减弱,依靠其自身弹性能力所能提供的最大负压将变小;但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使用过程中,可将其放置于低于患者的位置,加之引流调节组件作用于引流管23的中下部,引流过程中引流管23内积液的重力势能会缓解所需要的负压要求,这种情况下所需要额外提供的负压较小,即使位于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弹性减弱,也仍可为负压引流提供充足的负压。
参看图8、9所示,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引流袋25及其内部积液的重量几乎全由悬挂部19承担,即引流袋25及其内部积液的近乎全部重量可传递至称重传感器21上,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及安置后的引流袋25这些部件的重量在引流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由此称重传感器21所感应到的重量变化全部是由引流袋25中积液的增加而引起的,故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15根据称重传感器21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是能够计算出引流袋25中积液重量变化速度的,即实时引流速度,是能够计算出在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这段期间引流袋25中积液累计增加重量的,即单次实时引流量,因此,控制器15可基于称重传感器21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来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的这一技术要求采用现有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不可置否,在引流过程中,引流袋25与引流管23尾端固定连接,引流管23不可避免的会对引流袋25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且随着引流袋25的变形前述的作用力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在临床引流实施前,可经计重式悬撑组件18来调节引流袋25的高度,使引流管23位于引出槽17与引流袋25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由此可减小引流管23下端对引流袋25产生的作用力并可使这一作用力趋于恒定,由此降低前述因素对实时引流速度与单次实时引流量的数据精确性所带来的影响。
参看图8、9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称重传感器21可拾取引流袋25中积液重量的变化状态,并以此输出重量信号,为控制器15计算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等参数提供数据基础,由此来看,称重传感器21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是影响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能否对引流过程实现精确控制的关键因素;计重式悬撑组件18中的重量计量功能部分可视为一个常规的计重机构,众所周知,这类计重机构只有在特定的方向下才可稳定精准的工作,即只有当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水平放置时,才可保证称重传感器21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反之则会造成引流袋25中积液所产生的重力被分解,而使得称重传感器21输出的重量信号不精确;一般而言,随着医疗单位病房条件的逐步改善,病房内的地面较为平整且趋于水平,因此将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放置在病房地面使用时,可满足其水平放置的技术要求,可保证重传感器所输出的重量信号较为精确;
退一步而言,即使病房内的地面未能达到趋于水平的要求,但可通过在底座1下方垫设物品的方式来调整,使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呈水平放置,保证临床引流过程中重传感器输出的重量信号的精确性。
参看图6所示,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在常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15可中心轮13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低速旋转,并对中心轮13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来控制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
其中“预定的角度范围”是指,中心轮13在该角度范围内向一方向旋转至界端时,轧辊8逐渐的远离中心轮13直至轧辊8与凹座3侧壁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23挤压至阻断状态,中心轮13在该角度范围内向另一方向旋转至界端时,轧辊8逐渐的靠近中心轮13直至轧辊8收纳于辊槽7中而不对环形间隙中的引流管23构成挤压;在医用引流控制装置进行实施时,在明确组合部11、常压组合座6、辊架4、限位臂9、轧辊8及中心轮13这些关联部件配合关系的前提下,预定的角度范围所指代的具体数据经过调试是很容易确定的;
进行常压引流时,将组合部11与常压组合座6组接后,辊架4与限位臂9构成一连杆机构,中心轮13通过旋转即可经前述连杆机构来带动轧辊8移动,即轧辊8的位置由中心轮13旋转的转向与转角所决定,因此,在控制器15具备对中心轮13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的能力下,其也具备调节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环形间隙内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这一功能;
此外,进行常压引流时,控制器15使中心轮13低速旋转,以此使轧辊8与凹座3侧壁对环形间隙内引流管23的挤压程度较为缓慢的变化,来提高流速调节精度。
参看图9所示,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控制器15可基于电机装置22来控制中心轮13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就现有技术而言,电机装置22可采用伺服电机,其输出轴与中心轮13传动连接,中心轮13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直接由伺服电机的工作状态所决定,通过控制器15对伺服电机工作状态进行调控的应用非常常见与成熟,因此实施前述技术特征并无难度。
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引流操作中,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等功能,达到全自动引流控制的目的,节省了人力负担,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精准性;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与现有常规的引流袋25、引流管23配合使用,而无需对引流袋25与引流管23的现有结构进行改变,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可满足胸腔积液引流、腹腔积液引流等不同引流操作需求,适用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同时,本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体积小巧,移动方便,携带方便,占用的空间小,灵活性高,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实施例2
参看图3、4所示,在前述实施例公开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引入孔12开设在安置板5内部且其横截面呈圆形,以便最大限度的保证凹座3侧壁的完整性,基于引入孔12所采用的这种圆孔结构,在将引流管23引入环形间隙时,需将引流管23尾端由前向后穿过引入孔12,操作不够便捷;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对安置板5具有如下改进:
参看图12、13所示,所述的安置板5在前侧壁上开有一可完全暴露引入孔12的方槽39,方槽39内限定有一具有移动行程的滑动挡板18;当滑动挡板18位于其行程始端时,其将引入孔12前侧进行封堵并可将引入孔12中的引流管23压紧;当滑动挡板18位于行程终端时,引入孔12经方槽39完全暴露,由安置板5前侧即可向引入孔12中取放引流管23;所述的滑动挡板18与安置板5之间设有驱使滑动挡板18自动复位至行程始端的弹性部件40;滑动挡板18与安置板5上设有便于手动驱使滑动挡板18向行程终端移动的指柄37;
基于上述改进结构,如图13所示,用手指驱使滑动挡板18克服弹性部件40的弹力而移动至行程终端,此时引入孔12经方槽39完全暴露,由安置板5前侧即可方便快捷的向引入孔12中取放引流管23;如图12所示,松开指柄37后,滑动挡板18在弹性部件40的驱使下自动复位至行程始端,将引入孔12前侧进行封堵,同时将引入孔12内的引流管23压紧,使引入孔12内的引流管23被牢固固定,并保证了凹座3侧壁趋于完整。
实施例3
参看图8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中,称重传感器21所输出称重信号的精确性受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是否水平放置影响较大,具体因由已被阐明;如遇地面水平度较差时虽然可通过在底座1下方垫设物品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操作起来较为麻烦,费时费力,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所公开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结构基础之上,还具有如下改进:
参看图14、15所示,所述的安置板5后侧固定有一水平向后延伸的第一转轴42,一摆动座43经第一转轴42固定而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计重式悬撑组件18的上端与摆动座43经第二转轴41连接而使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所述的第一转轴42与第二转轴41相互垂直;当引流袋25经悬挂部19固定后,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受重力驱使而始终维持一特定方向,在该特定方向下称重传感器21可精准的拾取引流袋25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
当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经采用上述结构改进后,计重式悬撑组件18将具有一个方向自动调节机制,即使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时并非水平放置,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可通过左右摆动与前后摆动,自动调整至并维持在特定方向,使称重传感器21稳定精准的工作;
在上述改进结构中,摆动座43可进行小幅度的左右摆动,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可进行小幅度的前后摆动,所述的前后摆动与左右摆动均是“小幅度”,该用意是将安置板5与计重式悬撑组件18相对位置的变化限定在一个小范围之内,避免安置板5与计重式悬撑组件18相对位置不稳定而给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安置、携带等操作带来不便;而“小幅度”的具体摆动角度范围并无精确要求,旨在保证医用引流控制装置能够在大部分的地面条件下稳定精准工作即可;
与此同时,计重式悬撑组件18与摆动座43分别仅能在“小幅度”范围内进行前后摆动与左右摆动的技术要求,通过在计重式悬撑组件18与摆动座43之间、摆动座43与安置板5之间设置对应的角度限位机构44即可轻易实现;
对于计重式悬撑组件18受重力驱使可自动调整至并维持在特定方向这一技术要求而言,在制作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时,通过对计重式悬撑组件18的具体结构形式进行调试,并将悬挂部19与引流袋25的连接方式设置一标准的操作方式,实现前述技术要求是并无难度的;所述的特定方向是指计重式悬撑组件18在该方向下,称重传感器21可精确的拾取引流袋25中积液重量变化状态。
实施例4
参看图6、7所示,实施例1所公开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工作中,如引流管23安置不当或受轧辊8作用力影响,其很容易移出预定工位而使中心轮13或轧辊8等活动件被卡紧,此时中心轮13、辊架4、轧辊8及电机装置22等关联部件将无法按预期方式工作且受力剧增;还如,在常压引流过程中,如控制器15内部参数出现错误,使中心轮13超出预定角度范围而欲继续旋转,也势必会使得前述部件受力剧增;当发生前述情况时,中心轮13、辊架4、轧辊8及电机装置22等容易损坏,且引流管23也容易因受力过大而破裂;就现有技术而言,有些电机装置22设有过载保护功能,但这一功能仅是从保护电机装置22的安全角度出发,其设限未必能够对除电机装置22之外的其他部件起到较好的安全保护作用;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所公开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结构基础之上,还对中心轮13与电机装置22的连接方式具有进一步的改进:
参看图16所示,所述的中心轮13的中心开有一轴孔45,一主轴36前端伸入轴孔45中且两者在轴向无法相对移动,主轴36的侧壁开设有一定位坑46;所述的中心轮13上开设有一与轴孔45相通的销座48,销座48内由内向外依次设有定位销47、推顶弹簧49、活动块50及调节螺杆51;所述定位销47的里端为球头端,在推顶弹簧49的驱使下球头端可落入定位坑46中,从而将中心轮13与主轴36锁定,使两者无法相对旋转;推顶弹簧49的外端由活动块50提供支撑,通过调节螺杆51可调节活动块50的位置,即调节定位销47与定位坑46为主轴36与中心轮13所提供的锁定力度;所述的主轴36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
当中心轮13与驱动装置采用上述连接结构后,当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正常工作时,中心轮13与主轴36之间的作用力处于正常范围,中心轮13与主轴36在定位销47与定位坑46提供锁定作用下可同步旋转;当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而使中心轮13旋转阻力增大后,定位销47将被迫脱离定位坑46,此后中心轮13可与主轴36相对旋转,由此即保证了电机装置22不会过载,又避免了中心轮13、轧辊8、辊架4及引流管23等因受力过大而带来的破坏。
实施例5
参看图1、2所示,引流术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医疗手段,而临床引流过程大都在病房中进行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需要经常的在病房与病房、病房与器械室之间来回的搬动;而前述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时,整个装置可谓是由底座1来提供稳定支撑,底座1势必较大较笨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整体移动较为费力,且受底座1影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整体体积较大,使用时占用的空间也较大,灵活性差;
通常而言,输液架是病房中必备的医用装置,其结构相对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如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可去除笨重的底座1部分而可配合输液架进行使用,势必会给临床引流操作带来诸多便捷;基于上述因由,本实施例对前述实施例所公开的临床引流控制装置具有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实施结构为:
参看图17、18所示,所述的医用引流控制装置还包括一可卡持固定在输液架的输液杆57上的卡固件53;所述的安置板5后侧设有一组合座56,组合座56与立柱2上端采用可拆组的方式连接;所述的卡固件53与组合座56两者之间设有组接机构,当卡固件53与组合座56进行连接后,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可由输液杆57提供支撑而进行工作;组合座56与立柱2可采用插接结构来实现可拆组的技术目的,且拆组操作也较为便捷;
由此一来,如图18所示,在临床使用中,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可不依赖底座1来提供支撑,而可配合病房通常都具备的输液架来进行工作,使得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移动更加方便,使用更加灵活,操作更加便捷。
在前述改进结构中,卡固件53与组合座56可借助组接机构实现连接,旨在确保卡固件53可为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提供足够与稳定的支撑,就现有技术而言,组接机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但为了确保卡固件53与组合座56组合后的稳定性及拆组的便捷性,组接机构优先采用下述设计,具体结构为:
如图17所示,所述的组接机构由设置在组合座56一侧的T形槽55和设置在卡固件53上的T形筋54构成,所述的T形槽55上下延伸且上端为盲端、下端为开放端,所述的T形筋54与T形槽55可进行组合且T形筋54的下端安设有用于卡紧T形槽55的阻尼垫52;
基于组接机构所采用的上述结构,将卡固件53的T形筋54由下向上插入组合座56的T形槽55内,即完成了组合座56与卡固件53的组接,反之则可将组合座56与卡固件53进行分离;当T形筋54与T形槽55进行完全组合后,阻尼垫52将卡紧T形槽55而使T形筋54与T形槽55的相对位置得以锁定,避免卡固件53与组合座56自行脱离。
参看图18所示,在前述改进结构中,卡固件53用于与输液杆57卡持配合而为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提供稳定的支撑,就现有技术而言,卡固件53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比如可在卡固件53上设置一用于夹持输液杆57的夹持机构,或是在卡固件53上设置一C形卡,同时可通过在夹持机构和C形卡上增设紧固螺丝,在与输液杆57的接触面上增设防滑衬垫等手段来提高卡固件53与输液杆57组合后的稳定性;卡固件53采用上述结构进行实施虽可满足为医用引流控制装置提供支撑的基本技术需求,但存在结构不够简洁,外形不够美观,使用较为麻烦等不足;同时,一般而言,同一医疗单位所使用的输液架型号大都一致,即输液杆57的直径是相同的,但也不乏有例外情况,而前述卡固件53所采用的实施结构难以兼容不同尺寸输液杆57使用,在临床使用中势必会构成一定的限制;为此,本实施例还针对卡固件53而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实施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参看图19、20所示,所述的卡固件53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输液杆57的卡持口64,所述的卡持口64相对的两侧壁上各开设有一个限位座58,限位座58内各设置有一浮动抱块61,两浮动抱块61相对的端部均为弧形端59,两弧形端59的端面均呈弧形且分别固定有防滑胶垫60,两弧形端59分别用于抱持输液杆57的两侧;浮动抱块61与限位座58经由滑槽62与滑块63构成的导向机构配合而使浮动抱块61具有一个斜向的浮动行程,当两浮动抱块61同时沿各自浮动行程向上移动时,两弧形端59将逐渐的靠近而均进入卡持口64内部,当两浮动抱块61同时沿各自浮动行程向下移动时,两弧形端59将逐渐的远离并最终均回缩至对应的限位座58内部;两限位座58内各设置有驱使对应浮动抱块61复位至浮动行程最上端的复位弹簧65;
如图20所示,当卡固件53采用上述结构后,将卡固件53的卡持口64卡在输液杆57外部后,两浮动抱块61可从输液杆57相对的两侧将输液杆57夹持抱紧,医用引流控制装置的重量会对卡固件53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两浮动抱块61将分别会受到水平的分力而使两者进一步抱紧输液杆57,简而言之,卡固件53承担的重量越大,两浮动抱块61将输液杆57抱持的将越牢固,可避免卡固件53与输液杆57发生相对移动,从而提高卡固件53与输液杆57组合后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由于两浮动抱块61均具有一定的浮动行程,使得两者的间距可根据输液杆57的直径不同而自行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卡固件53的适用性,使其可与直径不同的多种输液杆57配合使用。

Claims (3)

1.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支架组件,其由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并位于立柱前侧的安置板构成;
计重式悬撑组件,其由安置板提供支撑,内置称重传感器,下端设有悬挂部;计重式悬撑组件可为引流袋提供唯一支撑且使引流袋悬垂于安置板下方,计重式悬撑组件可调节引流袋的高度,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
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凹座、中心轮、轧管总成及电机装置;凹座开设在安置板前侧且呈柱腔状,中心轮安设在凹座中且由电机装置驱动而可进行旋转,中心轮的侧壁设有一辊槽;凹座与中心轮之间形成一环形间隙,安置板上开设有分别与凹座侧壁相通的引入孔与引出槽,引入孔与引出槽可引导引流管进入环形间隙并在环形间隙内螺旋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引出,引入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的前侧;轧管总成包括轧辊、辊架、限位臂、初始组合座、常压组合座及负压组合座;轧辊由一与中心轮铰接的辊架支撑,使得轧辊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始终平行且轧辊可在辊槽与环形间隙之间活动;初始组合座与负压组合座均安设在中心轮前侧,常压组合座安设在安置板前侧且位于凹座一侧;限位臂位于中心轮及轧辊的前侧,其一端与辊架铰接,另一端则安设有一组合部;当组合部与初始组合座组接时,轧辊与中心轮相对位置被锁定且轧辊收纳于辊槽内;进行负压引流时,将组合部与负压组合座组接,此时轧辊与中心轮相对位置被锁定且轧辊与凹座侧壁可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进行常压引流时,将组合部与常压组合座组接,此时辊架与限位臂将构成一由中心轮驱动的连杆机构,中心轮通过旋转可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环形间隙内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当组合部与常压组合座组接且中心轮位于初始位置时,轧辊恰好位于辊槽内;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基于电机装置控制中心轮旋转的启停、转向、转速及旋转角度;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中心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随中心轮进行公转,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旋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中心轮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低速旋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中心轮的转向、旋转角度进行调控,即控制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使中心轮旋转至初始位置后再执行关机;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
电源部分,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常压引流模式下,控制器对中心轮旋转状态的控制方式为:
a、在初次引流时,人为将组合部与负压组合座进行组接,控制器使中心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促使引流管中空气或积液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待称重传感器感应到重量变化时,控制器使中心轮旋转至初始位置后停止旋转,人为将组合部与常压组合座进行组接,此后控制器使中心轮低速旋转,以此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保持导通状态,初次引流便开始,依靠虹吸效应便可使常压引流持续进行;在此后的每次引流中,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每次引流起始时间,通过中心轮的旋转来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保持导通状态,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根据实时引流速度通过中心轮的旋转来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中的积液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时,控制器将通过中心轮的旋转来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使引流管被挤压至阻断状态,此时此次引流结束,即实现定量引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负压引流模式下,控制器对中心轮旋转状态的控制方式为:
a、人为将组合部与负压组合座进行组接,控制器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使中心轮持续正向旋转,轧辊将促使引流管中空气或积液持续向引流袋方向流动,即实现定时引流;
b、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根据实时引流速度来调节中心轮正向旋转的转速,使引流管中的积液流速增大或减小,最终使实时引流速度与预设的引流速度趋于相等,即实现定速引流;
c、在引流过程中,控制器实时计算出该次引流起始至目前所达到的单次实时引流量,当单次实时引流量达到预设的单次引流量后,控制器将使中心轮停止旋转,此时此次引流结束且此后引流管仍被静止的轧辊挤压而保持截止状态,即实现定量引流。
CN201811135019.1A 2018-09-28 2018-09-28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31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9843.9A CN111939337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202010982095.7A CN112007222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临床用引流控制装置
CN201811135019.1A CN109331238B (zh) 2018-09-28 2018-09-28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5019.1A CN109331238B (zh) 2018-09-28 2018-09-28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9843.9A Division CN111939337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202010982095.7A Division CN112007222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临床用引流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31238A CN109331238A (zh) 2019-02-15
CN109331238B true CN109331238B (zh) 2020-11-17

Family

ID=6530739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2095.7A Withdrawn CN112007222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临床用引流控制装置
CN202010739843.9A Withdrawn CN111939337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20181113501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31238B (zh) 2018-09-28 2018-09-28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2095.7A Withdrawn CN112007222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临床用引流控制装置
CN202010739843.9A Withdrawn CN111939337A (zh) 2018-09-28 2018-09-28 一种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2007222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2952A1 (en) * 1994-05-19 1995-11-22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Multi-purpose irrigation/aspiration pump system
US20020045851A1 (en) * 2000-10-04 2002-04-18 Minoru Suzuki Peritoneal dialysis apparatus
CN101977697A (zh) * 2008-02-06 2011-02-16 汉高公司 用于从刚性容器中分配流体的手持式蠕动泵
CN102046977A (zh) * 2008-05-30 2011-05-04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用于流体设备的管件支架
CN103874857A (zh) * 2011-08-17 2014-06-18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线性蠕动泵
CN105257519A (zh) * 2015-11-20 2016-01-20 广东伟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蠕动泵
CN106964001A (zh) * 2017-04-10 2017-07-21 常熟市精亮微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引流容器悬挂固定装置
CN106994190A (zh) * 2017-04-06 2017-08-01 沭阳县人民医院 引流袋限流报警装置
CN107497004A (zh) * 2017-10-10 2017-12-22 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脑脊液引流控制与识别警示系统
CN107670130A (zh) * 2017-11-10 2018-02-09 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胸/腹腔引流控制与监视系统
CN108283744A (zh) * 2018-03-28 2018-07-17 泉州创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滴管
CN108496005A (zh) * 2016-01-25 2018-09-04 弗卢森塞有限公司 用于微剂量的流体的微剂量蠕动泵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2952A1 (en) * 1994-05-19 1995-11-22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Multi-purpose irrigation/aspiration pump system
US20020045851A1 (en) * 2000-10-04 2002-04-18 Minoru Suzuki Peritoneal dialysis apparatus
CN101977697A (zh) * 2008-02-06 2011-02-16 汉高公司 用于从刚性容器中分配流体的手持式蠕动泵
CN102046977A (zh) * 2008-05-30 2011-05-04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用于流体设备的管件支架
CN103874857A (zh) * 2011-08-17 2014-06-18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线性蠕动泵
CN105257519A (zh) * 2015-11-20 2016-01-20 广东伟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蠕动泵
CN108496005A (zh) * 2016-01-25 2018-09-04 弗卢森塞有限公司 用于微剂量的流体的微剂量蠕动泵
CN106994190A (zh) * 2017-04-06 2017-08-01 沭阳县人民医院 引流袋限流报警装置
CN106964001A (zh) * 2017-04-10 2017-07-21 常熟市精亮微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引流容器悬挂固定装置
CN107497004A (zh) * 2017-10-10 2017-12-22 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脑脊液引流控制与识别警示系统
CN107670130A (zh) * 2017-11-10 2018-02-09 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胸/腹腔引流控制与监视系统
CN108283744A (zh) * 2018-03-28 2018-07-17 泉州创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滴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9337A (zh) 2020-11-17
CN112007222A (zh) 2020-12-01
CN109331238A (zh) 2019-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31246B (zh) 医用引流装置
CN109331235B (zh) 医用自动引流装置
CN109331245B (zh) 医用智能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49B (zh) 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
CN109331238B (zh) 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50B (zh)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CN109331254B (zh) 多功能医用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52B (zh) 临床引流辅助用智能控制装置
CN109331251B (zh) 临床引流智能控制装置
CN109331237B (zh) 智能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39B (zh) 医用临床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47B (zh) 医用自动引流器
CN109331243B (zh) 自动积液引流装置
CN109331242B (zh) 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
CN109331253B (zh) 临床引流控制装置
CN109331234B (zh) 智能积液引流装置
CN109331248B (zh) 多用临床引流装置
CN109331236B (zh) 智能医用引流器
CN114984431B (zh) 一种中医皮肤科药物涂抹装置
CN214911419U (zh) 腹透液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uang Yue

Inventor after: Wang Caifeng

Inventor before: Wang Caife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9

Address after: No.246, Chang'an South Road,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061

Applicant after: Huang Yue

Address before: 253000 Xinhu Street Office, Decheng District,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39 Xinhu Road

Applicant before: DEZHOU BIAOF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