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32071A -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32071A
CN111232071A CN202010035187.4A CN202010035187A CN111232071A CN 111232071 A CN111232071 A CN 111232071A CN 202010035187 A CN202010035187 A CN 202010035187A CN 111232071 A CN111232071 A CN 111232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trol device
bipolar transistor
driving
automatic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51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32071B (zh
Inventor
徐建
孙先波
来国红
黄勇
易金桥
刘三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iled Critical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riority to CN20201003518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320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32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2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32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2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6Endless track vehicles with tracks without ground wheels
    • B62D55/065Multi-track vehicles, i.e. more than two tr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5/00Endless track vehicles
    • B62D55/08Endless track units; Parts thereof
    • B62D55/18Tra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03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nt heat transfer of samples, e.g. emittance me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其包括第一承载板、控制机构、电源机构以及驱动机构,主动机构与从动机构之间设置有同步机构,第一承载板的两个平行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中间轮,主动机构、从动机构、中间轮通过履带传动连接;调节模块,设置在第二承载板上,调节模块、摄像头、照明灯、热像仪均与控制机构电连接。本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的主动机构通过同步机构驱动从动机构转动,主动机构、从动机构以及中间轮再通过履带同步转动起来,使得装置本体在移动时动作协调,主动机构、从动机构都能带动履带进行转动,履带与中间轮之间通过凹陷槽、第一凸出块连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 208188626 U”公布了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履带和隔离箱,所述隔离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信息收集箱,所述信息收集箱的侧面镶嵌有照明灯,两个所述照明灯之间固定连接有摄像头,所述信息收集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热像仪。该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通过设置转轴和支腿,经过转轴的转动可使得支腿进行主转动,在履带行走遇到障碍物时,经过转轴的转动,第三电动推杆的伸缩,可使得履带的一端抬起,而使得履带具有一定的爬坡能力,且经过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可使得履带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使得进一步提升适用范围,从而达到了使用地形范围广的目的。
上述的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履带与车轮之间并未设置防滑的结构,难免在移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而影响使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包括:
装置本体,其包括第一承载板、控制机构、电源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承载板内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设置有第二承载板,所述控制机构、所述电源机构以及所述驱动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端设置有主动机构,另一端设置有从动机构,所述主动机构与所述从动机构之间设置有同步机构,所述电源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机构转动,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两个平行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中间轮,所述主动机构、所述从动机构、所述中间轮通过履带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轮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块,所述履带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出块对应的凹陷槽,所述履带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块;
调节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所述调节模块上设置有摄像头、照明灯、热像仪,并且所述调节模块、所述摄像头、所述照明灯、所述热像仪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主动机构包括主动轴、设置在所述主动轴两端的主动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轴上的第一锥形齿;所述从动机构包括从动轴、设置在所述从动轴两端的从动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轴上的第二锥形齿;
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同步转动杆、第三锥形齿、第四锥形齿,所述第三锥形齿设置在所述同步转动杆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锥形齿传动连接,所述第四锥形齿设置在所述同步转动杆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锥形齿传动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多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内设置有轴承,所述同步转动杆穿过所述轴承并与所述轴承转动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调节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的第一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上的散热机构和两个中间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机构上的第二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板上的支撑管,所述中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上的第一中间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板上的多个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上的第二中间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板上的多个第二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弹簧上的第三中间板,所述第一中间板与所述第二中间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可动V型杆,所述第二中间板与所述第三中间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可动V型杆;所述摄像头、所述照明灯、所述热像仪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管上,所述散热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机构之间,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上的风机、设置在所述风机出风端的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二支板并与所述支撑管的下端连通,所述风机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所述风机通过所述波纹管、所述支撑管为所述摄像头、所述照明灯、所述热像仪进行吹风散热。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支板上的中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上设置有导风管,所述导风管上端与所述波纹管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板的四角处设置有竖直杆,所述第二支板的四角处分别通过套管与所述竖直杆滑动连接,所述竖直杆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挡板。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支撑管上设置有与所述摄像头对应的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照明灯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热像仪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支撑管上背向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内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太阳能机构,其设置在所述限位挡板的上端,所述太阳能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并用于向所述电源机构供电,所述太阳能机构包括第一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内的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的平转盘、设置在所述平转盘上的第二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内的第二驱动电机和平置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平置转动轴上的承载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平置转动轴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底座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接近开关,所述平转盘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对应的接近杆,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两个第二接近开关,两个所述第二接近开关分别设置在所述平置转动轴的两侧;
上波纹管,其设置在所述竖直杆上并位于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套管之间;
下波纹管,其设置在所述竖直杆上并位于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一支板之间。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电源机构包括蓄电池、电池盒、两个第一固定框,所述电池盒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盒盖,所述盒盖上设置有第一穿线通孔,所述蓄电池设置在所述电池盒内,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框分别套设在所述蓄电池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框通过多个第三弹簧连接在所述电池盒内。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机壳、控制器、两个第二固定框,所述机壳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壳盖,所述壳盖上设置有第二穿线通孔,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框分别套设在所述控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二固定框通过多个第四弹簧连接在所述机壳内。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微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通信机房远程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之间通过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1-R4、电容C1-C4、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二极管D;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与电容C1、电容C2以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集电极与电容C1、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3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基极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并连接在参考地GND上;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与电容C3的一端、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2、电阻R1、电容C4的一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源VDD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2、电阻R1、电容C4的另一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出端、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本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的主动机构通过同步机构驱动从动机构转动,然后主动机构、从动机构以及中间轮再通过履带同步转动起来,使得装置本体在移动时动作协调,主动机构、从动机构都能带动履带进行转动,履带与中间轮之间通过凹陷槽、第一凸出块连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同时在履带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块,进一步使得装置本体在移动时的效率更加高效。
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的中间轮与履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第一承载板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调节模块的结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调节模块的结构主视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电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太阳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电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包括:
装置本体100,其包括第一承载板10、控制机构11、电源机构12以及驱动机构13,所述第一承载板10内设置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的槽口设置有第二承载板15,所述控制机构11、所述电源机构12以及所述驱动机构13均设置在所述凹槽14内,所述第一承载板10的一端设置有主动机构16,另一端设置有从动机构17,所述主动机构16与所述从动机构17之间设置有同步机构18,所述电源机构12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11与所述驱动机构13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3驱动所述主动机构16转动,所述第一承载板10的两个平行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中间轮19,所述主动机构16、所述从动机构17、所述中间轮19通过履带20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轮19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块21,所述履带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出块21对应的凹陷槽22,所述履带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块201;
调节模块23,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15上,所述调节模块23上设置有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并且所述调节模块23、所述摄像头24、所述照明灯25、所述热像仪26均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控制机构11与远程的通信机房连接,由通信机房进行控制,电源机构12为控制机构11供电,控制机构11再为驱动机构13、调节模块23、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进行供电和控制,控制机构11控制驱动机构13转动,驱动机构13首先带动主动机构16转动,主动机构16通过同步机构18驱动从动机构17转动,然后主动机构16、从动机构17以及中间轮19再通过履带20同步转动起来,其中,中间轮19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块21,履带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凸出块21对应的凹陷槽22,履带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块201,中间轮19与履带20在转动时不会出现打滑现象;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在调节模块23上,通过控制机构11对摄像头24、热像仪26进行控制,摄像头24、热像仪26采集的信号通过控制机构11传送给远程的通信机房,以此完成本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的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中的主动机构16通过同步机构18驱动从动机构17转动,然后主动机构16、从动机构17以及中间轮19再通过履带20同步转动起来,使得装置本体100在移动时动作协调,主动机构16、从动机构17都能带动履带20进行转动,履带20与中间轮19之间通过凹陷槽22、第一凸出块21连接,避免出现打滑现象,同时在履带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块201,进一步使得装置本体100在移动时的效率更加高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机构16包括主动轴161、设置在所述主动轴161两端的主动轮162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轴161上的第一锥形齿163;所述从动机构17包括从动轴171、设置在所述从动轴171两端的从动轮172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轴172上的第二锥形齿173;
所述同步机构18包括同步转动杆181、第三锥形齿182、第四锥形齿183,所述第三锥形齿182设置在所述同步转动杆181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锥形齿163传动连接,所述第四锥形齿183设置在所述同步转动杆18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锥形齿173传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驱动机构13驱动主动机构转动,具体地,驱动机构驱动主动轴161转动,主动轴161转动并带动主动轮162、以及第一锥形齿163转动,第一锥形齿163带动同步机构18中的第三锥形齿182转动,第三锥形齿182带动同步转动杆181转动,同步转动杆181带动第四锥形齿183转动,第四锥形齿183再带动第二锥形齿173转动,进而第二锥形齿173带动从动轴171转动,从动轴171带动从动轮172转动,同时,主动轮162、从动轮172带动履带20转动,履带20带动中间轮19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主动机构16、从动机构17、同步机构18的具体结构,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4内设置有多个支撑块27,所述支撑块27内设置有轴承28,所述同步转动杆181穿过所述轴承28并与所述轴承28转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同步转动杆181穿过支撑块27内的轴承28,这里在凹槽14内设置有多个支撑块27,可以稳定地支撑同步转动杆181的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多个支撑块27,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撑同步转动杆181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模块2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15上的第一支板231、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散热机构和两个中间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机构上的第二支板232、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板232上的支撑管233,所述中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第一中间板234、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板234上的多个第一弹簧235、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235上的第二中间板236、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板236上的多个第二弹簧237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弹簧237上的第三中间板238,所述第一中间板234与所述第二中间板236之间设置有第一可动V型杆239,所述第二中间板236与所述第三中间板238之间设置有第二可动V型杆240;所述摄像头24、所述照明灯25、所述热像仪26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管233上,所述散热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机构之间,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风机241、设置在所述风机241出风端的波纹管242,所述波纹管242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二支板232并与所述支撑管233的下端连通,所述风机241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所述风机241通过所述波纹管242、所述支撑管233为所述摄像头24、所述照明灯25、所述热像仪26进行吹风散热。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装置本体100移动过程中会出现对上下晃动,会造成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也会跟随装置本体100进行上下晃动,为了缓解这种现象甚至避免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也上下晃动,本实施例中设计了调节模块23,调节模块23中有两个中间机构,其中,上下晃动时,中间机构中的多个第一弹簧235支撑着第二中间板236,第二中间板236上的多个第二弹簧237支撑着第三中间板238,第一可动V型杆239、第二可动V型杆240分别连接着第一中间板234与第二中间板236、第二中间板236与第三中间板238,第一弹簧235、第二弹簧237在上下晃动时起到缓冲抵消左右,进而使得第二支板232上的支撑管233稳定地支撑着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缓解甚至避免晃动;同时,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及时散失掉,因此,调节模块23中还设计了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风机241和波纹管242,控制机构启动风机转动241,风机241通过波纹管242向支撑管233内吹入流动的空气,进而带走热量,使得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正常工作,其中,在装置本体100上下晃动时,由于波纹管242本身就具有伸缩和伸张的功能,在整个中间机构收缩时也收缩,不会影响空气的流动以及与中间机构发生干涉。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的提供调节模块23,该条件模块23可以缓解甚至避免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跟随装置本体100移动过程中会出现对上下晃动,同时又设计了散热机构,该散热机构包括风机241和波纹管242,在装置本体100上下晃动时,由于波纹管242本身就具有伸缩和伸张的功能,在整个中间机构收缩时也收缩,不会影响空气的流动以及与中间机构发生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中部设置有容置槽243,所述风机241设置在所述容置槽243,所述容置槽243上设置有导风管244,所述导风管244上端与所述波纹管242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板231的四角处设置有竖直杆245,所述第二支板232的四角处分别通过套管246与所述竖直杆245滑动连接,所述竖直杆245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挡板24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第一支板231上的中部设置有容置槽243,风机241安装在容置槽243内为风机241提供防护;在第一支板231的四角处设置有竖直杆245,第二支板232的四角处分别通过套管246与竖直杆245滑动连接,同时,竖直杆245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挡板247,防止套管246滑出竖直杆245。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板上设计容置槽,风机安装在容置槽内,可以为风机提供安全防护;同时在第一支板231上设置竖直杆245,第二支板232的四角处分别通过套管246与竖直杆245滑动连接,这样避免第二支板232相对第一支板231左右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233上设置有与所述摄像头24对应的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照明灯25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热像仪26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支撑管233上背向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孔248,所述排气孔248内设置有防水透气膜24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支撑管233内时中空的,在管壁的上端部位开设安装与摄像头24对应的第一安装孔、与照明灯25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与热像仪26对应的第三安装孔,同时在支撑管233上开设了排气孔248,排气孔248内设置防水透气膜249,这样风机241转动,通过波纹管242将流动的空气吹入到支撑管233内,然后空气将热量带走,通过排气孔238排出支撑管233,防水透气膜249也防止外部的水汽进入到支撑管233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支撑管233的具体机构,该结构方便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太阳能机构30,其设置在所述限位挡板247的上端,所述太阳能机构30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并用于向所述电源机构12供电,所述太阳能机构30包括第一底座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301内的第一驱动电机302、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上的平转盘303、设置在所述平转盘303上的第二底座304、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304内的第二驱动电机305和平置转动轴306、设置在所述平置转动轴306上的承载板307,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05与所述平置转动轴306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底座30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接近开关308,所述平转盘303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308对应的接近杆309,所述第二底座304上设置有两个第二接近开关310,两个所述第二接近开关310分别设置在所述平置转动轴306的两侧;
上波纹管251,其设置在所述竖直杆245上并位于所述限位挡板247与所述套管246之间;下波纹管252,其设置在所述竖直杆245上并位于所述套管246与所述第一支板231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竖直杆245上的限位挡板247上设置太阳能机构30,太阳能机构30与电源机构12电连接,相比固定式的太阳能板,该太阳能机构30可以在随时地调转方向以接收太阳能光照射,具体地,通信机房的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机构11驱动第一驱动电机302转动,第一驱动电机302带动平转盘303转动,平转盘303的下表面设置有接近杆309,在转动时会逐渐的靠近到第一接近开关308,当接近杆309靠近第一接近开关308时,第一接近开关308通过控制机构11停止第一驱动电机301转动,然后第一驱动电机301再反向转动;同理,当接近杆309再次接近第一接近开关308时,第一接近开关308通过控制机构11停止第一驱动电机302转动,这样使得第一驱动电机302可以在水平360°范围内转动;平转盘303在转动时带动第二底座304转动,第二底座304内的第二驱动电机305工作,第二驱动电机305驱动平置转动轴306转动,平置转动轴306带动承载板307相对于第二底座304左右摆动,由于在第二底座304上设置两个第二接近开关310,所以承载板307在接近到第二接近开关310时会使得第二驱动电机305停下,然后第二驱动电机305再反向转动,这样通过上述过程方便通信机房的人员对承载板307上的太阳能电池板311进行方位调节,以更好地接收到太阳能;
上波纹管251、下波纹管252均可以防护竖直杆245,避免竖直杆245上附着杂物。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提供了太阳能机构30,方便通信机房的人员对承载板307上的太阳能电池板311进行方位调节,以更好地接收到太阳能;上波纹管251、下波纹管252,可以避免竖直杆245上附着杂物而影响套管246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机构12包括蓄电池121、电池盒122、两个第一固定框123,所述电池盒122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盒盖124,所述盒盖124上设置有第一穿线通孔125,所述蓄电池121设置在所述电池盒122内,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框123分别套设在所述蓄电池121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框123通过多个第三弹簧126连接在所述电池盒122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电池盒122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盒盖124,盒盖124上设置有第一穿线通孔125,蓄电池121的连接线可以穿过第一穿线通孔125与控制机构11电连接,蓄电池121通过两个第一固定框123,以及多个第三弹簧126连接在电池盒122内,这样可以避免蓄电池121在电池盒122内发生晃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电源机构12的具体结构,电源机构12中蓄电池121通过两个第一固定框123,以及多个第三弹簧126连接在电池盒122内,这样可以避免蓄电池121在电池盒122内发生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11包括机壳、控制器、两个第二固定框,所述机壳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壳盖,所述壳盖上设置有第二穿线通孔,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框分别套设在所述控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二固定框通过多个第四弹簧连接在所述机壳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控制器通过两个第二固定框,以及多个第四弹簧连接在电池盒内,这样可以避免控制器在机壳内发生晃动;在机壳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壳盖,壳盖上设置有第二穿线通孔,控制器的连接线穿过第二穿线通孔后与各个部件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提供了控制机构11的具体结构,该结构中控制器通过两个第二固定框,以及多个第四弹簧连接在电池盒内,这样可以避免控制器在机壳内发生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微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通信机房远程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之间通过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1-R4、电容C1-C4、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二极管D;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与电容C1、电容C2以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集电极与电容C1、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3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基极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并连接在参考地GND上;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与电容C3的一端、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2、电阻R1、电容C4的一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源VDD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2、电阻R1、电容C4的另一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出端、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控制器内设置有微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微处理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通信机房远程连接,微处理器与无线通信模块之间通过电路模块电连接,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1-R4、电容C1-C4、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二极管D,电路模块能够实现电路的主动的补偿,稳定功率,通过电阻R1-R4、电容C1-C4、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二极管D等较少电子元器件就可以很定功率,使得适用性极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本体(100),其包括第一承载板(10)、控制机构(11)、电源机构(12)以及驱动机构(13),所述第一承载板(10)内设置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的槽口设置有第二承载板(15),所述控制机构(11)、所述电源机构(12)以及所述驱动机构(13)均设置在所述凹槽(14)内,所述第一承载板(10)的一端设置有主动机构(16),另一端设置有从动机构(17),所述主动机构(16)与所述从动机构(17)之间设置有同步机构(18),所述电源机构(12)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所述控制机构(11)与所述驱动机构(13)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3)驱动所述主动机构(16)转动,所述第一承载板(10)的两个平行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中间轮(19),所述主动机构(16)、所述从动机构(17)、所述中间轮(19)通过履带(20)传动连接,所述中间轮(19)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出块(21),所述履带(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出块(21)对应的凹陷槽(22),所述履带(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块(201);
调节模块(23),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15)上,所述调节模块(23)上设置有摄像头(24)、照明灯(25)、热像仪(26),并且所述调节模块(23)、所述摄像头(24)、所述照明灯(25)、所述热像仪(26)均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机构(16)包括主动轴(161)、设置在所述主动轴(161)两端的主动轮(162)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动轴(161)上的第一锥形齿(163);所述从动机构(17)包括从动轴(171)、设置在所述从动轴(171)两端的从动轮(172)以及设置在所述从动轴(172)上的第二锥形齿(173);
所述同步机构(18)包括同步转动杆(181)、第三锥形齿(182)、第四锥形齿(183),所述第三锥形齿(182)设置在所述同步转动杆(181)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锥形齿(163)传动连接,所述第四锥形齿(183)设置在所述同步转动杆(18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第二锥形齿(173)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内设置有多个支撑块(27),所述支撑块(27)内设置有轴承(28),所述同步转动杆(181)穿过所述轴承(28)并与所述轴承(28)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模块(2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15)上的第一支板(231)、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散热机构和两个中间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机构上的第二支板(232)、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板(232)上的支撑管(233),所述中间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第一中间板(234)、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板(234)上的多个第一弹簧(235)、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235)上的第二中间板(236)、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板(236)上的多个第二弹簧(237)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弹簧(237)上的第三中间板(238),所述第一中间板(234)与所述第二中间板(236)之间设置有第一可动V型杆(239),所述第二中间板(236)与所述第三中间板(238)之间设置有第二可动V型杆(240);所述摄像头(24)、所述照明灯(25)、所述热像仪(26)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管(233)上,所述散热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机构之间,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风机(241)、设置在所述风机(241)出风端的波纹管(242),所述波纹管(242)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二支板(232)并与所述支撑管(233)的下端连通,所述风机(241)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所述风机(241)通过所述波纹管(242)、所述支撑管(233)为所述摄像头(24)、所述照明灯(25)、所述热像仪(26)进行吹风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231)上的中部设置有容置槽(243),所述风机(241)设置在所述容置槽(243),所述容置槽(243)上设置有导风管(244),所述导风管(244)上端与所述波纹管(242)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板(231)的四角处设置有竖直杆(245),所述第二支板(232)的四角处分别通过套管(246)与所述竖直杆(245)滑动连接,所述竖直杆(245)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挡板(24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233)上设置有与所述摄像头(24)对应的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照明灯(25)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热像仪(26)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支撑管(233)上背向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部位设置有排气孔(248),所述排气孔(248)内设置有防水透气膜(24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太阳能机构(30),其设置在所述限位挡板(247)的上端,所述太阳能机构(30)与所述控制机构(11)电连接,并用于向所述电源机构(12)供电,所述太阳能机构(30)包括第一底座(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301)内的第一驱动电机(302)、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上的平转盘(303)、设置在所述平转盘(303)上的第二底座(304)、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304)内的第二驱动电机(305)和平置转动轴(306)、设置在所述平置转动轴(306)上的承载板(307),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05)与所述平置转动轴(306)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底座(30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接近开关(308),所述平转盘(303)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308)对应的接近杆(309),所述第二底座(304)上设置有两个第二接近开关(310),两个所述第二接近开关(310)分别设置在所述平置转动轴(306)的两侧;
上波纹管(251),其设置在所述竖直杆(245)上并位于所述限位挡板(247)与所述套管(246)之间;
下波纹管(252),其设置在所述竖直杆(245)上并位于所述套管(246)与所述第一支板(23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机构(12)包括蓄电池(121)、电池盒(122)、两个第一固定框(123),所述电池盒(122)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盒盖(124),所述盒盖(124)上设置有第一穿线通孔(125),所述蓄电池(121)设置在所述电池盒(122)内,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框(123)分别套设在所述蓄电池(121)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框(123)通过多个第三弹簧(126)连接在所述电池盒(122)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11)包括机壳、控制器、两个第二固定框,所述机壳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壳盖,所述壳盖上设置有第二穿线通孔,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框分别套设在所述控制器的两端,所述第二固定框通过多个第四弹簧连接在所述机壳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微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通信机房远程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之间通过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1-R4、电容C1-C4、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二极管D;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与电容C1、电容C2以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集电极与电容C1、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3的一端连接,发射极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一接口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二接口端连接;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基极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的阴极连接,并连接在参考地GND上;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与电容C3的一端、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2、电阻R1、电容C4的一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源VDD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2、电阻R1、电容C4的另一端以及无线通信模块的输出端、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
CN202010035187.4A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Active CN1112320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5187.4A CN111232071B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5187.4A CN111232071B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32071A true CN111232071A (zh) 2020-06-05
CN111232071B CN111232071B (zh) 2021-01-15

Family

ID=70868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5187.4A Active CN111232071B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3207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05029A (ja) * 2009-11-12 2011-06-02 Ihi Aerospace Co Ltd 走行ロボット
JP2012061963A (ja) * 2010-09-16 2012-03-29 Japan Ageng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 Technology クローラ型走行装置及び段差乗り越え方法
CN105128956A (zh) * 2015-09-08 2015-12-09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履带复合式机器人
CN206654109U (zh) * 2017-05-03 2017-11-21 浙拖奔野(宁波)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行走装置
CN207496803U (zh) * 2017-11-24 2018-06-15 开封大学 一种新型载物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05029A (ja) * 2009-11-12 2011-06-02 Ihi Aerospace Co Ltd 走行ロボット
JP2012061963A (ja) * 2010-09-16 2012-03-29 Japan Ageng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 Technology クローラ型走行装置及び段差乗り越え方法
CN105128956A (zh) * 2015-09-08 2015-12-09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履带复合式机器人
CN206654109U (zh) * 2017-05-03 2017-11-21 浙拖奔野(宁波)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行走装置
CN207496803U (zh) * 2017-11-24 2018-06-15 开封大学 一种新型载物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32071B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48920U (zh) 一种带有除尘功能的路由器装置
CN114313052B (zh) 可自锁的腿足模块及机器人
CN211592285U (zh) 一种具备报警功能的充电桩
CN111232071B (zh) 一种通信机房的远程自动控制装置
CN212981120U (zh) 一种灭菌的Eppendorf管用存储装置
CN205584647U (zh) 一种多功能户外柜
CN212784240U (zh) 一种便于拆卸和安装的配电柜
CN209928340U (zh) 一种互联网用散热机箱
CN111846027A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结构
CN217458660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物联网硬件调试平台
CN217036502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电力电源
CN113471854B (zh) 一种建筑工地用方便移动的减震型配电柜
CN212519776U (zh) 一种充电器用散热结构
CN210839021U (zh) 一种带智能防高温自断电温控充电器
CN111083900B (zh) 一种通信设施安全监测装置
CN208914118U (zh) 兼具大巡检区域和广视角的巡检机器人
CN113568261B (zh) 一种交互式视觉传达用投影装置
CN218570656U (zh) 一种可收纳式电子信息通信设备
CN219846781U (zh) 一种可升降的光学模组采集设备
CN212423458U (zh) 一种四旋翼无人机式巡检机器人
CN213462592U (zh) 一种防积尘网络控制箱
CN216306290U (zh) 一种可调式散热风扇
CN118161098A (zh) 一种行走机构、行走驱动方法及清洁机器人
CN214475819U (zh) 一种高中英语对照查询装置
CN211560469U (zh) 伸缩电动牙刷及其手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