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2463A -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2463A
CN111212463A CN202010026191.4A CN202010026191A CN111212463A CN 111212463 A CN111212463 A CN 111212463A CN 202010026191 A CN202010026191 A CN 202010026191A CN 111212463 A CN111212463 A CN 111212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te unit
energy
saving
remote
path l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61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2463B (zh
Inventor
丁宝国
区洋
刘震
张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261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24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2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246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41787 priority patent/WO202113959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2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2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where the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ffects multipl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基于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包括小区内邻近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确定给出每个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并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然后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该方法无需考虑各远端单元的具体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只需获取当前时刻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就可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整个节能操作更加灵活,在适用性上更加广泛;且采用该节能方法在节能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区中用户的通信服务。

Description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网络宽带化和移动终端智能化的快速普及,移动网络已经遍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呈指数形式增长。为应对爆炸式增长的业务需求,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的发展趋于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系统延时。但是,随之而来的系统能耗也会更高。
对于移动通信基站系统高能耗的问题,业界提出了多种的节能方法,主流方法为当小区的业务量较少时,将该小区中的各终端接入相邻小区并关闭该小区,与相邻小区进行交互,从而达到降低移动通信基站系统功耗的目的。
但是,传统的节能方法局限性较强,适用范围较窄,导致节能操作不够灵活。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目标节能方案表示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包括:
获取各远端单元与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将小于预设阈值的路损距离对应的其他远端单元,确定为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
根据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生成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与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获取各远端单元与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包括:
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目标终端为归属于第一远端单元的各终端和归属于第二远端单元的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为小区中任意两个远端单元;
将各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作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各预备路损距离;
将最小的N个预备路损距离的平均值,确定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包括:
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第二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获取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
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一路损值,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二路损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第二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包括;
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第二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
若SNR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对应的RSSI有效;
将第一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有效RSSI对应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将第二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有效RSSI对应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测量的小区中各终端的信号测量值;信号测量值为各终端在多个时刻的平均信号测量值;
对于小区中的各终端,获取终端最大的信号测量值;
将最大的信号测量值对应的远端单元,确定为各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包括:
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为小区中任意一个远端单元;节能判断结果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或待开启远端单元;
当在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将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按照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待判断远端单元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还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当在待判断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判断小区中是否存在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若是,则将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返回执行按照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的步骤;
若否,则将小区中各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确定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包括:
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可覆盖路损值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和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与路损距离的预设补偿值之和;
若小于,则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将当前邻近远端单元的下一个邻近远端单元作为当前邻近远端单元,返回执行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的步骤;
若大于,则当前邻区远端单元为待开启远端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对于小区中的任意一个远端单元,根据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获取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邻近远端单元与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将各邻近远端单元按照对应的路损距离由小到大排列在当前邻近关系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为根据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带宽和各远端单元的带宽最低限值确定的;
根据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确定各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判断小区是否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其中,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包括:小区资源利用率低于门限值或者当前时段处于预设时段;
若小区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执行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检测节能操作是否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其中,退出节能条件包括:节能操作中关闭的远端单元数量超过预设的关闭远端单元数量,或者,节能操作中各远端单元的带宽超过最低限值;
若节能操作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退出节能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装置,该装置包括:
邻近关系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节能方案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目标节能确定模块,用于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目标节能方案表示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节能操作模块,用于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节能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节能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根据小区中各远端单元的包括小区内邻近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确定出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其中确定的节能方案中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然后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并根据该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该方法中,由于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中存储的是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且该邻近关系表是当前时刻的,相当于,每个时刻的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是在实时更新的,这样,无需考虑各远端单元的具体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只需获取当前时刻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就可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整个节能操作更加灵活,在适用性上更加广泛;另外,该方法提供的目标节能方案中包括了待关闭远端单元,这样,执行节能操作时,待关闭远端单元关闭,剩余远端单元开启以为小区提供信号服务,也就是说,采用该节能方法在节能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区中用户的通信服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个远端单元路损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区各远端单元正常覆盖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区各远端单元节能后覆盖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组织分布式基站节能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能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分布式基站系统中,该系统包括主机单元、至少一个扩展单元、至少一个远端单元。
其中,主机单元负责基站的协议栈处理,操作维护功能,由通用X86服务器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板卡组成;扩展单元负责远端单元的IQ数据下行分发、上行汇聚,时钟同步,有源以太网(Power Over Ethernet,POE)供电等,包含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处理模块,FPGA汇聚与分发模块,供电设备(Power Sourcing Equipment,PSE,)供电与外围电路模块;远端单元为小功率RRU设备,具备射频收发功能,包含CPU控制模块,传输接口模块,POE供电与外围电路模块,射频(是Radio Freq终端ncy,RF)收发模块。
图1所示的分布式基站中主机单元连接多个扩展单元,扩展单元又可连接多个远端单元,可实现共小区的覆盖效果,该架构支持全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的数字化连接,具备高性能、大容量、易部署、灵活小区扩容和分裂等优点,适用于办公楼宇、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宿舍住宅等多种室内覆盖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旨在提供一种分布式基站系统的节能方法及相关设备,以解决室内分布式系统功耗过高的问题。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具体地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节能方法,图2-图10的执行主体为主机单元,其中,其执行主体还可以是节能装置,其中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成为主机单元的部分或者全部。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2提供了一种节能方法,本实施例涉及的是主机单元根据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确定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从中选择出目标节能方案,并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通常在分布式基站中,一个主机单元可以覆盖多个小区,因此在进行节能操作时,可以以小区为单元执行节能操作。
本步骤中,邻近关系表为每个远端单元都有的,且在小区刚搭建完成后,对每个远端单元都会先建立一个初始邻近关系表,然后正式稳定使用后,对各远端单元的初始邻近关系表进行更新即可得到各时刻每个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其中邻近关系表中包括的是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可以理解的是,邻近远端单元表示的是与各远端单元距离较近,相近相邻的远端单元。可选地,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可根据两个远端单元的相对路损进行确定,通常在确定两个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时,无需确定各远端单元的具体位置,结合同一终端到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即可确定。
具体地,主机单元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的是当前时刻各远端单元的最新邻近关系表。
S102,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基于上述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主机单元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
其中,一个小区中有多个远端单元,针对不同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相当于从不同远端单元的角度出发,可以确定出不同的节能方案。确定节能方案即是要确定出可关闭的远端单元,只开启满足服务需求的远端单元即可实现节能,因此本步骤中,确定出的每种节能方案中至少要确定出该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确定的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中除了包括该小区待关闭的远端单元,还可以包括每个远端单元的目标工作带宽,通常,带宽越小,远端单元的信号覆盖面积越大,即如果要节能,关闭部分远端单元后,为了保证整个小区的信号覆盖面积不受影响,不影响小区中终端的服务质量,就需要增大剩余开启远端单元的信号覆盖面积,对应地,就要减小剩余开启远端单元的工作带宽,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确定出每个远端单元的目标工作带宽。
具体地,主机单元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的方式,例如,主机单元通过预设的算法模型,从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中确定出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或者,主机单元以各远端单元为中心,依次从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中,确定出可关闭远端单元,得到对应的节能方案。本实施例对节能方案的确定方式不作限定。
另外,若在确定节能方案时,需要确定出各远端单元的目标工作带宽。示例地,主机单元可先以各远端单元的最小工作带宽确定待关闭远端单元,确定出待关闭远端单元后,再以根据剩余开启远端单元的覆盖面积一步一步调整各远端单元的工作带宽。
S103,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目标节能方案表示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上述步骤中主机单元确定出了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后,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其中确定的目标节能方案是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相当于要选择出节省功耗最大的一个作为最终的目标节能方案。
例如,上述各远端单元节能方案中包括待关闭远端单元,假设远端单元1对应的节能方案中待关闭远端单元为远端单元2、远端单元3、远端单元4、远端单元6、远端单元8,则可确定出远端单元1对应的节能方案的节省总功耗=远端单元2功耗+远端单元3功耗+远端单元4功耗+远端单元6功耗+远端单元8功耗。以此方法,可计算出每个远端单元对应节能方案的节省总功耗,获取一个最大的远端单元节省总功耗,将该最大的远端单元节省总功耗对应的节能方案确定为目标节能方案,这样对开启覆盖远端单元和关闭远端单元进行最优化评估,达到小区信号覆盖不变,节能效果最好目标。
S104,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根据确定的目标节能方案进行节能操作,例如,节能操作方式包括:主机单元将确定出的待关闭远端单元关闭,剩余的开启。若确定的各节能方案中还包括了各远端单元的目标工作带宽,则主机单元进行的节能操作还包括将各剩余开启的远端单元的带宽调整到目标工作带宽。
本实施例提供的节能方法,基于小区中各远端单元的包括小区内邻近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确定出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其中确定的节能方案中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然后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并根据该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该方法中,由于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中存储的是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且该邻近关系表是当前时刻的,相当于,每个时刻的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是在实时更新的,这样,无需考虑各远端单元的具体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只需获取当前时刻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就可确定出目标节能方案,整个节能操作更加灵活,在适用性上更加广泛;另外,该方法提供的目标节能方案中包括了待关闭远端单元,这样,执行节能操作时,待关闭远端单元关闭,剩余远端单元开启以为小区提供信号服务,也就是说,采用该节能方法在节能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小区中用户的通信服务。
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节能方法,其涉及的是主机单元根据小区中各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确定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的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上述S101步骤包括:
S201,获取各远端单元与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其中,路损是表示信号能到达的距离,通过对两个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进行判断,可确定出该两个远端单元是否为邻近远端单元。
可选地,主机单元获取各远端单元与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终端分别到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值进行计算;也可以是预先对小区中各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进行统计。例如,设定一个路损距离统计表,该表中记录小区中每两个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使用时,从该统计表中获取此路损距离即可。
示例地,提供一种根据同一个终端分别到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值,计算小区中任意两个远端单元之间路损距离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包括:
S301,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目标终端为归属于第一远端单元的各终端和归属于第二远端单元的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为小区中任意两个远端单元。
本实施例实际上是基于小区中多个终端到各远端单元的路损,计算相邻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的过程。
其中,目标终端为归属于第一远端单元的各终端和归属于第二远端单元的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例如,请参考图5所示,以小区中任意两个远端单元为第一远端单元(图中为远端单元1)和第二远端单元(图中为远端单元2)为例,假设归属第一远端单元的终端为终端1、终端2和终端3,归属第二远端单元的终端为终端4、终端5和终端6。那么目标终端表示的是图5中终端1-终端6中任何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小区中的同一终端存在被多个远端单元同时覆盖的情况,那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表示的这些多个同时覆盖的远端单元中对该终端提供的信号最强的那个远端单元,换个说法,即为一个小区中一个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只有一个,也就是那个可以为该终端提供最好服务信号的远端单元。
基于此,以图5为例,本步骤需要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即图5中终端1至终端6中任何一个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路损值即为第一路损值,以及终端1至终端6中任何一个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值即为第二路损值。具体地,每个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或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值可参考下述实施例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S302,将各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作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各预备路损距离。
基于上述获取的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将各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作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各预备路损距离。
例如,仍以图5为例,图5中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2之间路损距离参考图中虚线所示的实际路损,要确定出该实际路损,可通过同一个终端分别到达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值进行求解,例如:远端单元1到远端单元2之间的实际路损≈终端到达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2的总路损=终端到达远端单元1的路损值+终端到达远端单元2的路损值。
基于此,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要基于各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来确定,即将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可称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预备路损距离。
S303,将最小的N个预备路损距离的平均值,确定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
在确定了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各预备路损距离后,将这些预备路损距离中最小的N个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
例如,上述图5中,主机单元获取了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2的各预备路损距离后,获取各预备路损距离中最小的N个,其获取方式可以是将该各预备路损距离按照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从排序结果中获取前N个预备路损距离。当然,其获取方式还可以是其他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假设将图5中终端1、终端2、终端3、终端4、终端5、终端6分别到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2的路损值之和作为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2各预备路损距离,并对各预备路损距离排列后,确定出最小的两个是终端3到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2的路损值之和确定的预备路损距离,与终端4到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2的路损值之和预备路损距离,即终端3确定的预备路损距离与终端4确定的预备路损距离最接近接近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2的实际距离路损,请参考图5的示意,则将终端3确定的预备路损距离与终端4确定的预备路损距离相加求平均值,平均值即为最终确定的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2的距离路损。
基于上述求取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2之间的路损距离,通过该方法遍历求取出小区中任何两个远端单元之间(即各远端单元与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S202,将小于预设阈值的路损距离对应的其他远端单元,确定为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
对于上述S201中确定的小区中任何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主机单元需要确定每个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例如,确定的方式可以是根据预设阈值进行判断,如果距离路损大于预设阈值,则认为该两远端单元距离很远,不是邻近关系,否则将小于预设阈值的路损距离对应的两个远端单元确定为邻近远端单元,回到S202步骤中,就是各远端单元与其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必须小于预设阈值。
S203,根据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生成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其中,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与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确定了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后,即可生成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可选地,该邻近关系表中,包括各远端单元与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请参考下表1所示远端单元1的邻近关系表,为远端单元1的邻近关系表。该邻近关系表中邻近关系表中各路损距离从小到大排列为例,从表1中可看出,该邻近关系表中除了各远端单元与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还包括了计算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时所用的归属远端单元的终端。当前,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有其他信息一并存储到该邻近关系表中,以供后续参考使用,本实施例对该邻近关系表中的存储内容不做限定。
表1
Figure BDA0002362550160000131
本实施例提供的节能方法,通过同一终端分别到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值之和确定两个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从而确定出小区中各远端单元与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由于该方法中,对远端单元的位置不作要求,也就是说无论远端单元处于什么位置,周围环境有什么变化,均可采用该方法确定出两个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使得节能方案的确定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对于上述终端到远端单元的路损值的获取过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例,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S301步骤包括:
S401,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第二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测量功率表示第一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测量功率,第二测量功率表示第二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测量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远端单元测量的每一个目标终端的测量功率都不相同,这里的第一测量功率和第二测量功率只是为了区分是第一远端单元测量的还是第二远端单元测量的,且第一远端单元测量功率和第二远端单元测量功率中,每个终端都对应一个测量功率,相当于这里的第一远端单元测量功率和第二远端单元测量功率只是统称,不作其他方面的限定。
例如,上述图5中,远端单元1测量的终端1的测量功率称为第一测量功率,远端单元1测量的终端2的测量功率也称为第一测量功率,远端单元1测量的终端4也称为第一测量功率;同理,远端单元2测量的终端2的测量功率称为第二测量功率,远端单元2测量的终端4也称为第二测量功率。
可选地,提供一种获取第一测量功率和第二测量功率的可实现方式,上述S401包括: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第二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若SNR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对应的RSSI有效;将第一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有效RSS I对应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将第二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有效RSSI对应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本实施例中,主机单元控制各远端单元对终端进行信号测量,各远端单元获取终端的无线信号,从无线信号中提取RSSI。
请继续参考图5,远端单元1对终端1到终端6均进行信号测量,并从各测量的信号中提取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 n,RSSI),以及对应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SNR,同时,远端单元2对终端1到终端6均进行信号测量,并从各测量的信号中提取RSSI,以及对应的SNR。
可选地,主机单元测量时可定时触发测量,也可实时触发测量。
例如,定时触发表示一段时间才触发一次测量,测量间隔T可自定义配置;实时触发表示实时的对终端进行测量,当终端发送上行业务后,立即测量;可选地,对定时或实时的配置可以是小区新安装的情况下启动实时测量,小区服务的终端信息都测量并记录;在小区远端单元建立稳定后可配置为周期触发。
其中,上述从无线信号中提取了RSSI和对应SNR后,通过SNR来检测RSS I是否有效,有效是表示测量的RSSI可用,无效表示测量的RSSI不可用,需要重新测量。具体地,当SNR大于门限值时,RSSI有效,如果SNR小于门限值,则认为当前RSSI无效,需要重新测量。
在确定了从终端的测量信号中提取的RSSI有效时,主机单元将提取的RSS I作为测量功率。具体地,远端单元1测量的终端1到终端6的测量信号中提取的有效RSSI即为第一测量功率,远端单元2测量的终端1到终端6的测量信号中提取的有效RSSI即为第二测量功率。
S402,获取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
同时,本实施例主机单元还需获取每个终端(即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其中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是由终端的硬件决定的,也是终端接入基站后主动上报给基站的。
S403,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一路损值,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二路损值。
确定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以及各远端单元对各各目标终端的测量功率后,将最大发送功率与测量功率的差确定为目标终端到远端单元的路损值。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5所示,目标终端为终端1,则终端1到远端单元1的路损值=终端1的最大发送功率-远端单元1对终端1的测量功率;目标终端为终端3,则终端3到远端单元2的路损值=终端3的最大发送功率-远端单元2对终端3的测量功率;同理,其他的终端到远端单元的路损值依次以此方法可获取到。
本实施例中,主机单元在确定的各目标终端到远端单元的路损值时,是根据目标终端自身的最大发送功率以及各远端单元测量的目标终端的有效信号强度计算的,这样,通过信号确定出目标终端到远端单元的路损值,无需考虑远端单元的位置或者终端的位置,使得在路损值的确定上适用性上更广,且确定路损值时既考虑了目标终端自身的最大发送功率,又考虑了各远端单元测量的终端的有效信号强度,提高了路损值的准确性。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有描述小区中每个终端只归属一个远端单元,那提供一个确定各终端归属的远端单元的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实施例包括:
S501,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测量的小区中各终端的信号测量值;信号测量值为各终端在多个时刻的平均信号测量值。
本实施例中,正常覆盖情况下,主机单元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终端的信号测量值,其中,小区中所有远端单元各自都要将小区中的终端进行测量。其中,信号测量值为各终端在多个时刻的平均信号测量值,可选地,测量时需要两个值,一个是终端功率强度,一个是信噪比,信噪比是用于判断终端的功率强度是否有效,比如,若信噪比是-1,则终端功率强度无效。
其中,小区的正常覆盖情况可参考图8所示,8个远端单元进行该区域的正常覆盖。在这覆盖情况下,主机单元控制远端单元对不同终端的不同时刻进行测量,例如,控制8个远端单元,分别对所有终端的不同时刻进行测量,这里需要测量不同时刻是因为终端是移动的,为了保证测出来的数据比较准确,需要多测量几个时刻取平均值。
可选地,上述终端的信号测量值还可以包括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其中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为基站获取过的历史数据,主机单元参考终端的历史位置信息,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
S502,对于小区中的各终端,获取终端最大的信号测量值。
S503,将最大的信号测量值对应的远端单元,确定为各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
基于上述获取的各终端的信号测量值,主机单元需要判决出同一个终端最大的信号测量值是哪个远端单元获取的。
可选地,以一个终端为例,主机单元获取当前时刻一个远端单元测量的该终端的信号测量值为a0,这里的a0为终端的功率强度值,并获取该终端在前K个时刻(因为测量了多个时刻,取前k个时刻的和)的测量值为b[k],其中,k=0~K-1,然后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2362550160000171
计算出a,其中,a表示终端的信号测量值的平均值。其中,该公式中,α和βk为静态配置因子,是预设的权重系数。
可选地,确定最大的信号测量值可以是从该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中确定的,由于一个小区中的远端单元较多,且并不是所有远端单元都是邻近关系,所以对于同一个终端而言,若其中一个远端单元可以测量到该终端较强的信号,表示该终端所在的位置就属于该远端单元周围邻近远端单元所能覆盖的范围,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主机单元可以在该远端单元的初始邻近关系表中寻找终端的最大的信号测量值,例如,从远端单元的初始邻近关系表中的各远端单元中选择出最大的信号测量值。
其中,初始邻近关系表为小区的各远端单元刚安装好,对每个远端单元初步建立的邻近关系表,该邻近关系表会在后续每个时刻根据终端位置的移动进行更新。
示例地,比较初始邻近表中各远端单元对相同终端的测量值c,可以理解的是,各邻近的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同一个终端的测量值,有几个邻近远端单元,就有几个c。如果当前远端单元测量值a<c-A,其中,A测量预设的固定偏置,则确定该终端归属C最大的远端单元,否则该终端仍归属当前远端单元。
基于确定的每个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后,即可确定出一个远端单元和终端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提供的节能方法,由于对小区中各终端和各远端单元之间确定了对应关系,即对每个终端都确定出一个对应的远端单元,避免了在计算路损距离时对终端重复计算,保证了各远端单元邻近关系表的准确建立,进一步保证了节能方案的最优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S102步骤中主机单元根据确定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的过程,则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述S102包括:
S601,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为小区中任意一个远端单元;节能判断结果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或待开启远端单元。
本实施例中,对于小区中各远端单元,每个远端单元都可对应确定出一个节能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每个远端单元的对应节能方案时,均以该远端单元的最小带宽,即最大覆盖面积的初始条件来确定。
具体地,对其中一个远端单元1的节能方案获取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以远端单元1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依次获取远端单元1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其中节能判断结果包括各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或为待开启远端单元。
这里在获取远端单元1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时是按照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进行的,而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可以是按路损距离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也可以是随机排列,或是按照ID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小区中的任意一个远端单元,根据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获取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邻近远端单元与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将各邻近远端单元按照对应的路损距离由小到大排列在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基于该实施例,在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邻近远端单元是以路损距离从小到大顺序进行排列的,那么获取各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时,则依照的是从路损距离从小到大顺序,依次获取各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
可选地,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的一种可实现方式包括: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可覆盖路损值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和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与路损距离的预设补偿值之和;若小于,则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将当前邻近远端单元的下一个邻近远端单元作为当前邻近远端单元,返回执行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的步骤;若大于,则当前邻区远端单元为待开启远端单元。
其中,可覆盖路损值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和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与路损距离的预设补偿值之和,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和各邻近远端单元之间距离路损的计算方法可参照前面实施例的描述。
仍以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为远端单元1为例进行说明,为了保证可以充分完整地表示远端单元1到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这里预设一个路损补偿值,将该预设补偿值与远端单元1到邻近远端单元1之间的路损的和,确定为该远端单元1对该邻近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例如,确定可覆盖路损时根据邻近关系表中路损距离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判断。
确定出远端单元1到各邻近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后,确定当前获取的可覆盖路损是否小于远端单元1的最大路损覆盖值。对于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的确定过程可参照下述实施例中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若小于,则当前判断的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关闭远端单元,继续按照路损距离从小到大的顺序判断下一个邻近远端单元;若大于,则确定当前的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开启远端单元。需要说明的是,依照此顺序判断,若判断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后,对远端单元1的邻近关系表中剩余的远端单元停止判断。执行下一步骤。
S602,当在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将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按照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待判断远端单元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还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其中,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表示的是在依照顺序依次判断各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时,第一个判断到待开启的邻近远端单元,即为该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
也就是说,在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后,将该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然后在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依照S601步骤中的方法,获取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这里的待判断远端单元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还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也就是该小区中还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相当于,在获取节能判断结果时,已经作为其他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时得到了节能判断结果,那作为下一个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时,无需再重复判断。
S603,当在待判断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判断小区中是否存在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若是,执行S604步骤,若否,执行S605步骤。
S604,将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返回执行按照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的步骤。
S605,将小区中各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确定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
在执行了S602步骤,获取到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待判断远端单元的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后,就停止对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待判断远端单元的判断,此时,此时若小区中还存在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则将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待判断远端单元中的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新的当前中心远端单元,重复执行S603步骤中依照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的步骤,一直按照此逻辑循环重复节能判断结果获取步骤,直到将小区中的远端单元判断完,则得到初始起点中心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即初始起点中心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中,对小区中所有远端单元的都确定了是待开启状态或待关闭状态。
还是以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为远端单元1为例进行说明,示例地,设定预设补偿值为3dB,远端单元1的最大路损覆盖值MaxRL。
则在远端单元1的邻近关系表中,若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2的路损+3dB的值小于MaxRL,则关闭远端单元2,再判断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3的路损+3dB的值是否小于MaxRL,若小于则关闭远端单元3,进一步,判断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4的路损+3dB的值是否小于MaxRL,若小于则关闭远端单元4,判断远端单元1与远端单元5的路损+3dB的值是否小于MaxRL,若大于MaxRL,则确定远端单元5为需要开启。
然后以远端单元5为中心,在远端单元5的邻近关系表中继续判断远端单元5与远端单元6、远端单元5与远端单元7以及远端单元5与远端单元8的路损+3dB的值是否小于MaxRL。依照此规律,遍历完小区中所有远端单元。其中,对于远端单元5来说,前面远端单元1、远端单元2和远端单元3已经被远端单元1判断过了,所以无需继续判断,只要将远端单元5与后面的远端单元6、远端单元7和远端单元8进行判断即可。
若获取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2、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3、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4满足两远端单元路损+3dB的值小于MaxRL条件,远端单元1和远端单元5距离不满足小于MaxRL的条件,则远端单元2、远端单元3、远端单元4为能关闭的远端单元;远端单元5为不能关闭的远端单元,那么以远端单元5位当前中心,在远端单元5的邻近关系表中,继续判断除了远端单元2,远端单元3和远端单元5以外的待判断远端单元,假设以远端单元5为中心节点判断完后面的远端单元6、远端单元7和远端单元8后,确定的结果为远端单元6和远端单元8为需要关闭的,远端单元7为不能关闭的。
基于上述这样判断方法,如图10所示,确定出的远端单元1对应的节能方案为远端单元1、远端单元5和远端单元7开启,远端单元2、远端单元3、远端单元4、远端单元6和远端单元8为关闭,且远端单元1、远端单元5和远端单元7以最小带宽进行覆盖。
基于上述确定远端单元1对应的节能方案的过程,依次可确定的该出该小区中每个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的节能方法,根据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确定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将小区中可实现的各种节能方案均确定出来,这样可以使得确定的节能方案更优化,更能对小区进行有效节能。
下面对上述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的确定过程进行说明,则在一个实施例中,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确定过程的一种可实现方式包括:获取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为根据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带宽和各远端单元的带宽最低限值确定的;根据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确定各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
本实施例中,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和最小接收电平为远端单元建立好后,其硬件决定的参数,即主机单元可以直接获取到该参数,假设远端单元最大发射功率为tx_power,最小接收电平为min_rsrp;其中远端单元的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表示远端单元从当前覆盖范围可再增加的范围,表示的是一个变化值,一个增量,则该远端单元的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通过公式UpCover=10*log10(BW/Min_BW)计算。其中,该公式中UpCover表示远端单元的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BW表示远端单元最大带宽,即远端单元的标准值,Min_BW表示远端单元最小带宽限值,该远端单元最小带宽限制值为预先设定的。
确定了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后,确定各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其中,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表示一个远端单元可覆盖的路损范围的临界值。具体地,以最大覆盖可支持的路损为Max_RL为例,Max_RL=tx_power-10*log10(BW)-min_rsrp+UpCover。
以上介绍了本申请提供的节能方法中涉及的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应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方法进行节能时,可以设定节能启动条件和节能退出条件。其中,节能启动条件可以确保主机单元自动启动节能,为基站正确更大节能;其中,节能退出条件可以保证主机单元自动退出节能,确定小区中各终端的信号服务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判断小区是否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其中,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包括:小区资源利用率低于门限值或者当前时段处于预设时段;若小区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执行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主机单元可以根据小区区级资源利用率或小区处于不同时段,来设定启动节能优化处理;其中,小区区级资源利用率方法包括:根据当前小区的资源利用率例如PRB使用率、用户数等,在当前小区资源利用率低于门限时,则启动节能处理;或者,根据时段进行正常覆盖和节能启动,即判断当前时段是否处于预设时段,例如深夜时段,则启动节能处理。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检测节能操作是否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其中,退出节能条件包括:节能操作中关闭的远端单元数量超过预设的关闭远端单元数量,或者,节能操作中各远端单元的带宽超过最低限值;若节能操作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退出节能操作。
本实施例中,预设两种最优化的节能退出条件,例如,节能操作中关闭的远端单元数量超过预设的关闭远端单元数量或者各远端单元的带宽超过最低限值,其中预设的关闭远端单元数量和远端单元的最低限值均为预先根据经验或者大数据设定的值,可避免节能超过该设定值,引起小区终端的信号质量服务问题。在主机单元检测到当前满足预设退出节能条件,则执行退出节能的操作。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10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10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自组织分布式基站节能装置,如图11所示,该装置包括终端测量模块,远端单元关系计算模块,最优化节能选择模块和节能控制模块。以下各模块的功能在上述节能方法的实施例中均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可参考上述节能方法实施例。
其中,终端测量模块,负责执行所述控制模块的终端测量命令,并测量终端的信号,形成有效测量值,并根据历史信息计算有效测量值,并确定远端单元归属。
远端单元关系计算模块,根据终端在各远端单元的测量值,计算远端单元间路损距离,并形成远端单元邻近关系表;远端单元邻近关系表包括了主远端单元,邻近远端单元以及远端单元间距离。
最优化节能选择模块,根据最优化计算方法,找出满足远端单元覆盖情况下,找出最优的远端单元关闭和远端单元增强发送配置,能在满足覆盖情况下,挑选最优的远端单元,进行节能处理,实现最优化的节能效果,降低整套分布式基站系统的设备能耗。
节能控制模块,根据不同场景,控制终端测量模块和远端单元关系计算模块,以及最优化节能选择模块的工作。具体地,包括初始建站下的远端单元关系搜索、节能和正常覆盖启动和退出决策、远端单元间终端测量触发等。其中,节能和正常覆盖启动和退出决策表示根据区级资源利用率或不同时段,启动节能最优化处理;其中如果小区资源,包括PRB使用率;用户数等或指定不同时间段,如深夜时段等其他时段,则开启优化计算,确定那些远端单元增强覆盖,那些远端单元关闭。
本实施例中自组织分布式基站节能装置通过自组织,自建立方式建立远端单元间的邻近关系表,有效减少因远端单元位置确定带来的施工成本,同时能适应室内环境变化,达到更好的环境适应性;且通过最优计算方法,在建立的远端单元关系表下,能在满足覆盖情况下,挑选最优的远端单元,进行节能处理,实现最优化的节能效果,降低整套分布式基站系统的设备能耗。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能装置,该装置包括:邻近关系获取模块10、节能方案获取模块11、目标节能确定模块12和节能操作模块13,其中,
邻近关系获取模块10,用于用于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节能方案获取模块11,用于用于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目标节能确定模块12,用于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目标节能方案表示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节能操作模块13,用于节能操作模块,用于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节能装置,上述邻近关系获取模块包括:远端单元路损获取单元、邻近远端单元确定单元和邻近关系生成单元,其中,
远端单元路损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远端单元与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邻近远端单元确定单元,用于将小于预设阈值的路损距离对应的其他远端单元,确定为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
邻近关系生成单元,用于根据各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生成各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与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远端单元路损获取单元包括:
路损值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目标终端为归属于第一远端单元的各终端和归属于第二远端单元的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为小区中任意两个远端单元;
路损值之和排列子单元,用于将各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作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各预备路损距离;
路损距离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最小的N个预备路损距离的平均值,确定为第一远端单元和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路损值获取子单元,具体用于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第二远端单元对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获取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一路损值,将各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二路损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路损值获取子单元,还具体用于获取第一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第二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若SNR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对应的RSSI有效;将第一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有效RSSI对应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将第二远端单元测量的各目标终端的有效RSSI对应确定为各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信号测量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测量的小区中各终端的信号测量值;信号测量值为各终端在多个时刻的平均信号测量值;
最大的信号测量值单元,用于对于小区中的各终端,获取终端最大的信号测量值;
归属远端单元确定单元,用于将最大的信号测量值对应的远端单元,确定为各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节能方案获取模块11包括:
第一节能判断结果确定单元,用于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为小区中任意一个远端单元;节能判断结果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或待开启远端单元;
第二节能判断结果确定单元,用于当在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将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按照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待判断远端单元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还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判断单元,用于当在待判断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判断小区中是否存在没有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若是,将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返回执行按照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的步骤;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否,将小区中各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确定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节能判断结果确定单元包括:
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可覆盖路损值为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和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与路损距离的预设补偿值之和;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若小于,则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将当前邻近远端单元的下一个邻近远端单元作为当前邻近远端单元,返回执行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的步骤;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若大于,则当前邻区远端单元为待开启远端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排序单元,用于对于小区中的任意一个远端单元,根据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获取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邻近远端单元与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将各邻近远端单元按照对应的路损距离由小到大排列在当前邻近关系表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为根据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带宽和各远端单元的带宽最低限值确定的;
最大路损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确定各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启动节能模块,用于判断小区是否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其中,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包括:小区资源利用率低于门限值或者当前时段处于预设时段;若小区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执行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退出节能模块,用于检测节能操作是否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其中,退出节能条件包括:节能操作中关闭的远端单元数量超过预设的关闭远端单元数量,或者,节能操作中各远端单元的带宽超过最低限值;若节能操作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退出节能操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所有节能装置,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节能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节能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节能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节能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节能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目标节能方案表示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邻近关系表包括各远端单元在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根据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从各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目标节能方案表示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根据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所述邻近关系表包括各所述远端单元在所述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根据各所述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所述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所述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所述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从各所述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所述目标节能方案表示所述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根据所述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包括:
获取各所述远端单元与所述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将小于预设阈值的路损距离对应的其他远端单元,确定为各所述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
根据各所述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生成各所述远端单元的邻近关系表;所述邻近关系表包括各所述远端单元与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各所述远端单元与所述小区中各其他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包括:
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所述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所述目标终端为归属于所述第一远端单元的各终端和归属于所述第二远端单元的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远端单元和所述第二远端单元为所述小区中任意两个远端单元;
将各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第一路损值和第二路损值之和,作为所述第一远端单元和所述第二远端单元的各预备路损距离;
将最小的N个所述预备路损距离的平均值,确定为所述第一远端单元和所述第二远端单元的路损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所述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远端单元对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所述第二远端单元对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获取各所述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
将各所述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路损值,将各所述目标终端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之差,确定为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二路损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远端单元对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所述第二远端单元对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所述目标终端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以及对应的信噪比SNR、所述第二远端单元分别测量的各所述目标终端的RSSI以及对应的SNR;
若所述SNR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对应的RSSI有效;
将所述第一远端单元测量的各所述目标终端的有效RSSI对应确定为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测量功率、将所述第二远端单元测量的各所述目标终端的有效R SSI对应确定为各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二测量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各目标终端到第一远端单元的第一路损值和各所述目标终端到第二远端单元的第二路损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小区中各所述远端单元测量的所述小区中各终端的信号测量值;所述信号测量值为各所述终端在多个时刻的平均信号测量值;
对于所述小区中的各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终端最大的信号测量值;
将所述最大的信号测量值对应的远端单元,确定为各所述终端的归属远端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所述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包括:
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所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为所述小区中任意一个远端单元;所述节能判断结果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或待开启远端单元;
当在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将所述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按照所述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所述待判断远端单元为所述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邻近远端单元中还没有所述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当在所述待判断远端单元中判断得到第一个待开启远端单元时,判断所述小区中是否存在没有所述节能判断结果的远端单元;
若是,则将所述待开启远端单元作为当前中心远端单元,返回执行按照所述当前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待判断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的步骤;
若否,则将所述小区中各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确定为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所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包括:
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所述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所述可覆盖路损值为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和所述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与所述路损距离的预设补偿值之和;
若小于,则所述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为待关闭远端单元,按照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将所述当前邻近远端单元的下一个所述邻近远端单元作为当前邻近远端单元,返回执行获取当前邻近远端单元与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可覆盖路损值,判断所述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的步骤;
若大于,则所述当前邻区远端单元为待开启远端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中的邻近远端单元排列顺序,依次判断得到所述邻近远端单元的节能判断结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于所述小区中的任意一个远端单元,根据所述远端单元的当前邻近关系表,获取所述当前邻近关系表中各所述邻近远端单元与所述远端单元之间的路损距离,将各所述邻近远端单元按照对应的路损距离由小到大排列在所述当前邻近关系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可覆盖路损值是否小于所述初始中心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所述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所述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为根据各所述远端单元的最大带宽和各所述远端单元的带宽最低限值确定的;
根据各所述远端单元的最大发射功率、最小接收电平和最大增强覆盖的最大增益值,确定各所述远端单元的最大路损覆盖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小区是否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其中,所述启动节能操作条件包括:小区资源利用率低于门限值或者当前时段处于预设时段;
若所述小区满足预设的启动节能操作条件,执行所述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节能操作是否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其中,所述退出节能条件包括:所述节能操作中关闭的远端单元数量超过预设的关闭远端单元数量,或者,所述节能操作中各所述远端单元的带宽超过最低限值;
若所述节能操作满足预设的退出节能条件,退出所述节能操作。
13.一种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邻近关系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小区中各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所述邻近关系表包括各所述远端单元在所述小区中的邻近远端单元;
节能方案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远端单元当前的邻近关系表,获取各所述远端单元对应的节能方案;所述节能方案中至少包括所述小区中待关闭的远端单元;
目标节能确定模块,用于从各所述节能方案中确定目标节能方案;所述目标节能方案表示所述小区中待关闭远端单元总功耗最大的节能方案;
节能操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节能方案,执行节能操作。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节能方法的步骤。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节能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26191.4A 2020-01-10 2020-01-10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2124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26191.4A CN111212463B (zh) 2020-01-10 2020-01-10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CT/CN2020/141787 WO2021139593A1 (zh) 2020-01-10 2020-12-30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26191.4A CN111212463B (zh) 2020-01-10 2020-01-10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2463A true CN111212463A (zh) 2020-05-29
CN111212463B CN111212463B (zh) 2022-07-12

Family

ID=70788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6191.4A Active CN111212463B (zh) 2020-01-10 2020-01-10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2463B (zh)
WO (1) WO202113959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9593A1 (zh) * 2020-01-10 2021-07-15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242592A (zh) * 2021-05-12 2021-08-10 江苏亨鑫众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节能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747556A (zh) * 2021-09-03 2021-12-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分布系统节能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39822A (zh) * 2021-11-05 2022-04-1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冠县供电公司 通讯网络能效优化控制系统
CN114390646A (zh) * 2020-10-19 2022-04-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Nsa基站节能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977A (zh) * 2015-04-03 2015-07-29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侦听邻区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25523A (zh) * 2015-06-26 2015-11-04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复杂网络实现c-ran下rru自适应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05103630A (zh) * 2013-04-26 2015-11-2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的上行链路分数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358836A1 (en) * 2013-01-16 2015-12-10 Nec (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l/u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in a tdd system
WO2018060160A1 (en) * 2016-09-29 2018-04-05 Alcatel Lucent A platform and method for a self-optimizing wireless network
US20190190801A1 (en) * 2012-11-28 2019-06-2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04999A (ja) * 2010-06-18 2012-01-05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8271218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资源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661007B (zh) * 2017-10-11 2021-08-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小区切换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936852B (zh) * 2017-12-15 2022-05-1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覆盖重合小区的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1212463B (zh) * 2020-01-10 2022-07-12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90801A1 (en) * 2012-11-28 2019-06-20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50358836A1 (en) * 2013-01-16 2015-12-10 Nec (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l/u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in a tdd system
CN105103630A (zh) * 2013-04-26 2015-11-2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的上行链路分数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11977A (zh) * 2015-04-03 2015-07-29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侦听邻区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25523A (zh) * 2015-06-26 2015-11-04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复杂网络实现c-ran下rru自适应配置的系统和方法
WO2018060160A1 (en) * 2016-09-29 2018-04-05 Alcatel Lucent A platform and method for a self-optimizing wireless network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龙恳等: "一种用于基站休眠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信息通信》 *
龙恳等: "一种用于基站休眠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信息通信》, 31 December 2016 (2016-12-31)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9593A1 (zh) * 2020-01-10 2021-07-15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90646A (zh) * 2020-10-19 2022-04-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Nsa基站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4390646B (zh) * 2020-10-19 2024-05-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Nsa基站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13242592A (zh) * 2021-05-12 2021-08-10 江苏亨鑫众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节能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242592B (zh) * 2021-05-12 2022-05-03 江苏亨鑫众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节能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747556A (zh) * 2021-09-03 2021-12-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分布系统节能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47556B (zh) * 2021-09-03 2023-05-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分布系统节能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39822A (zh) * 2021-11-05 2022-04-1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冠县供电公司 通讯网络能效优化控制系统
CN114339822B (zh) * 2021-11-05 2023-11-0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冠县供电公司 通讯网络能效优化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2463B (zh) 2022-07-12
WO2021139593A1 (zh)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2463B (zh)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884933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nod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163506B (zh) 节能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1562525B1 (ko) 디지털 셀룰러 무선 전기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측정들의 수행
Ashraf et al. Distributed radio coverage optimization in enterprise femtocell networks
CN103891356B (zh) 适配用于小区重选测量的触发阈值
KR10228445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액세스 포인트 동작 제어 방법
JP2014523159A5 (zh)
KR20140033657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매크로 기지국과 소형 셀 기지국 간 협력 통신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WO2007100031A1 (ja) 通信端末、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切り替え方法および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切り替え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9192698A1 (en) Operation of energy harvesting access points
US7539506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power of wireless access node in a wireless LAN system
KR101241677B1 (ko) 펨토 기지국의 슬립모드 설정방법 및 장치
CN112911609A (zh) 一种有源室分系统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4096779A (ja) 複数のマイクロ基地局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基地局及び基地局を動作させる方法、移動局及び移動局を動作させる方法
Azhar et al. 5G networks: challenges and techniques for energy efficiency
US8588783B2 (en) Power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during hand-over
Falconetti et al. Sleep mode control for low power nod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Li et al. BS sleeping strategy for energy-delay tradeoff in wireless-backhauling UDN
WO2007068879A1 (en) Call admission control in an ad hoc network
Park et al. Adaptable: Data rate and transmission power adaptation for bluetooth low energy
Kao et al. Adaptive measurement for energy efficient mobility management in ultra-dense small cell networks
WO2004059892A1 (fr) Procede de controle d&#39;acces dans un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cdma
Zhang et al. Energy Efficient Wi-Fi Tethering through Fast Convergent Transmission Power Adaptation
Wen et al. A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