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0151A -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0151A
CN111210151A CN202010011461.4A CN202010011461A CN111210151A CN 111210151 A CN111210151 A CN 111210151A CN 202010011461 A CN202010011461 A CN 202010011461A CN 111210151 A CN111210151 A CN 111210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demand
service
layer
eco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14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芳
王思睿
缪应璐
周瑶瑾
朱钟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01146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01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0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01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2Social work or social welfare, e.g. community support activities or counsell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计算供需比。本发明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栅格单元划分,根据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打分情况,计算得到目标区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情况以及供需比,再与目标区域行政区划结合,进行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本发明通过供需空间匹配原理得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为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Description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系统服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供需匹配原理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千年生态系统框架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将人们通过精神的丰富、认知的提升,娱乐、美学的体验所获得的非物质社会生态利益定义为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从供给侧角度提出的服务被动接受的概念。在于绿线系统质量,蓝线系统质量等自然供给价值和潜在景观密度、丰富度、品质等社会供给价值相互杂糅以后,成为非消耗性直接使用价值,因此,在管理、政策制定、规划中,文化生态系统服务难以被量化和整合。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但景观文化意义的识别存在普遍的不足,公众很难表达自己;同时非物质价值与具体的地点或自然景观特征不能联系起来,改进之后的类属特征/特征场所制图方法强调景观及其特征,并通过参与式制图等方式将公众偏好和空间位置联系起来,实现文化服务价值的可视化,但这个方法具有区域限制,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研究出一种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计算供需比。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栅格单元划分,根据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打分情况,计算得到目标区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情况以及供需比,与目标区域行政区划结合,进行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构建得到评价体系,本发明通过供需空间匹配原理得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为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从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
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
计算供需比。
其中,所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包括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所述供给量为供给服务的量化结果,所述需求量为需求服务的量化结果,所述供需比为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比值。
所述供给服务的项目层包括生态资源供给、人文遗产供给和感知承载供给;
所述需求服务的项目层包括物质资源需求、精神情感需求和发展建设需求。
其中,所述供给服务的各个项目层包括一至多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根据指标层的打分及权重,确定供给量项目层。
所述需求服务的各个项目层包括一至多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根据指标层的打分及权重,确定需求量。
其中,所述生态资源供给的准则层包括绿线系统品质度和蓝线系统品质度,所述人文遗产供给的准则层包括文化遗产识别度和传统风俗保留度,所述感知承载供给的准则层包括景观丰富度、视觉敏感度和视觉品质度。
其中,所述绿线系统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植被覆盖率和生物栖息地面积;蓝线系统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水源地面积和致灾区面积,
所述文化遗产识别度的指标层包括文化遗产点密度和文化遗产分级评估;传统风俗保留度的指标层包括传统风俗分布点和传统风俗传播范围,景观丰富度的指标层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条件;视觉敏感度的指标层包括坡度、视率和视距;视觉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植被覆盖率、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
其中,所述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包括:
选择供给服务的评估等级,
确定供给服务各个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确定供给服务的指标层的权重,
根据指标层及权重进行加权叠加,确定供给量;和/或
所述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包括:
选择需求服务的评估等级,
确定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确定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权重,
根据指标层及权重进行加权叠加,确定需求量。
根据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供需比,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情况:供需比为1,则供需平衡;供需比大于1,则供需盈余;供需比小于1,则供需赤字。
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区域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的数据,将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获得各个栅格单元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并计算供需比,进而获得目标区域的供给和需求情况。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获得的目标区域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与目标区域的行政区划结合,得到目标区域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进而对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进行评价。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根据供需空间匹配理论,从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量方面出发,将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空间属性连接起来,实现对自然资源社会文化服务空间格局的判断,为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武胜县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量空间分布;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武胜县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需求量空间分布;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武胜县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需比分析;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武胜县各乡镇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需比;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武胜县城乡距离梯度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空间模式;
图6示出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本发明中,尽管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非物质属性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二元论主导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属性及其对应的货币价值和社会文化属性及其对应的非货币价值是可分离的这一认知是主流。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在于通过明确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对生态结构与过程的影响,以协同资源客体和文化实践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要从需求侧的角度补充文化生态系统的社会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供需匹配原理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
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
计算供需比。
本发明在乡、镇、城市等更好的空间尺度上,根据供需空间匹配原理探讨自然资源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根据本发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兼有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的特征,
优选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包括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
根据本发明,供给量(供给值)为供给服务的量化结果,需求量(需求值)为需求服务的量化结果,供需比为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比值。
根据本发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分别包括一至多个项目层,各个项目层包括一至多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项目层得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量化结果,即得到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而通过供给量和需求量的比值计算得到供需比,以评价供需情况。
根据本发明,每个指标层包括一至多个区分层,区分层即指标层的不同情况,打分层即针对不同情况的指标层的打分值(评估等级值),具体地,根据区分层的结果得到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包括:
选择供给服务的评估等级;
确定供给服务各个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确定供给服务的指标层的权重;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包括:
选择需求服务的评估等级,
确定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确定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权重,
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确定需求量。
根据本发明,为后续进行供需比的计算,对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进行量化处理时选择相同的评估等级,评估等级包括评估等级值的范围,评估等级的两端为评估等级值的两个极值,即评估等级一端的值为评估等级值的一个极值,评估等级另一端的值为评估等级值的另一个极值,优选地,评估等级为1~5,增量为1,其中,评估等级值为1表示最不适宜,评估等级值为5表示最适宜。本发明中,评估等级值即打分层的打分结果。
根据本发明,选择评估等级后,根据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经验确定供给服务或需求服务中不同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由此,可将不同类型的指标层的结果转化为同一评估等级下的不同的评估等级值,由此可得到不同指标层的量化结果,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相应的指标层的权重,得到供给量或需求量。
根据本发明,将各个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并加和,即加权叠加,得到供给量或需求量,即供给服务或需求服务的量化结果。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供给服务的项目层中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乘以权重并加和,即加权叠加,得到项目层的供给量;将需求服务的项目层中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乘以权重并加和,即加权叠加,得到项目层的需求量。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供给服务的项目层包括生态资源供给、人文遗产供给和感知承载供给,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的综合评价。
本发明,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供给方向进行考虑,通过专家打分及筛选,得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给的各个指标层及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供给量。
根据本发明,生态资源供给的准则层包括绿线系统品质度和蓝线系统品质度。其中,绿线系统品质度主要反应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理资源条件,蓝线系统品质度主要反应生态系统水资源条件。
根据本发明,绿线系统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植被覆盖率和生物栖息地面积;蓝线系统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水源地面积和致灾区面积。
根据本发明,生态资源供给的各准则层、各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以及各指标层的权重如表1所示,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打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081
表2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082
根据本发明,生态资源供给量=植被覆盖率得分*0.09+生物栖息地适宜性得分*0.04+水源地面积评估得分*0.09+致灾区面积得分*0.04。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生态资源供给量(生态资源供给值)的范围为0~1。
根据本发明,人文遗产供给的准则层包括文化遗产识别度和传统风俗保留度。其中,文化遗产识别度主要反映历史遗址遗迹的分布情况,传统风俗保留度反映当地节庆风俗、艺术技艺、民俗风情保留程度。
根据本发明,文化遗产识别度的指标层包括文化遗产点密度和文化遗产分级评估;传统风俗保留度的指标层包括传统风俗分布点和传统风俗传播范围。
根据本发明,人文遗产供给的各准则层、各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各指标层的权重、各指标层对应的区分层和打分层如下表3-4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091
表4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092
本发明中,传统风俗传播范围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1)源的定位,将传统风俗发源地作为源;
2)建立成本因子分布矩阵,即阻力面的确定。在到达文化景观时需要克服空间阻力大小,而整个阻力面是根据空间位置的实际情况,运用栅格数据来构建的一个阻力矩阵,并且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来建立,MCR计算式如式(1)所示。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01
其中f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反映了根据空间特征,从空间中任一点到所有源的距离关系。Hij是从空间任一点到源j(文化景观)所穿越的空间单元面i的距离。Ri是空间单元面i可达性的阻力值(阻力系数)。
本发明中,将传统风俗传播范围分为线性的道路交通类型(线性要素)和面状的土地利用类型来判别阻力面。
3)在ArcGIS9.0中运用成本距离进行计算,最后所得到的累计值是空间中任一点到源的距离相对可达性的度量,其中到该源的空间最小阻力值被认为是可达性值。
表5为线性要素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
表5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02
根据本发明,根据所得到的线性要素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阻力因子和阻力面,根据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经验确定传统风俗传播范围的评估等级值。
根据本发明,人文遗产供给量=文化遗产点密度得分*0.14+文化遗产分级评估的得分*0.07+传统风俗分布点得分*0.07+传统风俗传播范围得分*0.04。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人文遗产供给量(人文遗产供给值)的范围为0~1。
根据本发明,感知承载供给的准则层包括景观丰富度、视觉敏感度和视觉品质度。其中,景观丰富度反映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视觉敏感度反映景观的易见性、可见性、清晰性和醒目程度;视觉品质度反映视觉感知景观环境的高低。
根据本发明,景观丰富度的指标层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条件;视觉敏感度的指标层包括坡度、视率和视距;视觉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植被覆盖率、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本发明,感知承载供给的各准则层、各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各指标层的权重、各指标层对应的区分层和打分层(得分)如下表6-7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11
表7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12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21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高程数据采用30m分辨率DEM。数据下载后通过去除背景值和空间裁剪,得到研究区范围的DEM(单位为m),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研究区的坡度(单位为(°))。土地利用数据由当地国土局提供。植被覆盖率利用ENVI4.8版本进行遥感估算。对于人文遗产供给,在与人文遗产或历史遗迹有关的栅格上分配了100的值,再依据用地类型构建阻力面,将两者带入最小阻力模型(MRC),通过空间分析,随着距这些位置的距离增加,将生成递减值。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感知承载供给量=土地利用类型一得分*0.08+地形地貌条件得分*0.04+坡度得分*0.04+视率得分*0.03+视距得分*0.01+植被覆盖率得分*0.03+高程得分*0.05+土地利用类型二得分*0.11。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感知承载供给量(感知承载供给值)的范围为0~1。
根据本发明,将供给服务中所有指标层进行加权叠加,即各个指标层与其权重的乘积的加和,得到供给服务的量化结果,即总供给量,总供给量=生态资源供给量+人文遗产供给量+感知承载供给量=植被覆盖率得分*0.09+生物栖息地适宜性得分*0.04+水源地面积评估得分*0.09+致灾区面积得分*0.04+文化遗产点密度得分*0.14+文化遗产分级评估的得分*0.07+传统风俗分布点得分*0.07+传统风俗传播范围得分*0.04+土地利用类型一得分*0.08+地形地貌条件得分*0.04+坡度得分*0.04+视率得分*0.03+视距得分*0.01+植被覆盖率得分*0.03+高程得分*0.05+土地利用类型二得分*0.11。
本发明中,根据自然资源社会文化服务的社会性的内涵,以生态-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考虑,通过专家打分法、人工筛选得到需求服务的项目层、及各项目层对应的指标层,并采用AHP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以表征自然资源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
根据本发明,需求服务的项目层包括物质资源需求、精神情感需求和发展建设需求。
根据本发明,物质资源需求的准则层包括生态资源诉求度和人文遗产可得性。其中,生态资源诉求度反映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物质产品的消耗量和消耗强度,人文遗产可得性反映历史遗迹遗产的可达性。
根据本发明,生态资源诉求度的指标层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文遗产可得性的指标层包括路网分布和居民点分布。
根据本发明,物质资源需求的各准则层、各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各指标层的权重、各指标层对应的区分层和打分层如下表8-9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41
表9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42
根据本发明,人文遗产可得性的居民点分布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计算,
1)源的定位,将居民聚集点作为源;
2)建立成本因子分布矩阵即阻力面的确定。在到达文化景观时需要克服空间阻力大小,而整个阻力面是根据空间位置的实际情况,运用栅格数据来构建的一个阻力矩阵,并且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来建立,如式(1)所示。
本发明将人文遗产可得性划分为线性的道路交通类型和面状的土地利用类型来判别阻力面。
3)在ArcGIS9.0中运用成本距离进行计算,最后所得到的累计值是空间中任一点到源的距离相对可达性的度量,其中到该源的空间最小阻力值被认为是可达性值。
表10为线性要素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
表10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51
根据本发明,根据所得到的线性要素和土地覆盖类型的阻力因子和阻力面,根据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经验确定居民点分布的遗产可得性的评估等级值。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物质资源需求量=人口数量得分*0.03+人口密度得分*0.05+路网分布得分*0.05+居民点分布得分*0.11。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物质资源需求量(物质资源需求值)的范围为0~1。
根据本发明,精神情感需求的准则层包括情感归属渴望度和场所感知认可度,其中,情感归属渴望度反映精神情感追求的强度,场所感知认可度反映精神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
根据本发明,精神归属渴望度的指标层包括乡镇区位条件、年均GDP;场所感知认可度的指标层包括旅游收益和人均旅游消费。
根据本发明,精神情感需求的各准则层、各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各指标层的权重、各指标层对应的区分层和打分层如表11-12所示。
表11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61
表12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62
根据本发明,精神情感需求量=乡镇区位条件得分*0.11+年均GDP得分*0.06+旅游收益得分*0.03+人均旅游消费得分*0.06。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精神情感需求量(精神情感需求值)的范围为0~1。
根据本发明,发展建设需求的准则层包括土地建设程度和产业发展程度,其中,土地建设程度反映人为改造环境空间的需求,产业发展程度反映经济产业对环境空间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土地建设程度的指标层包括路网密度、居民点规模指数、人均住宅占地面积和建设用地占比;产业发展程度的指标层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和旅游项目设施。
根据本发明,发展建设需求的各准则层、各准则层对应的指标层、各指标层的权重、各指标层对应的区分层和打分层如下表13-14所示。
表13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71
表14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72
Figure BDA0002357293560000181
本发明中,在区分道路类型的情况下(例如,柏油路或土路),确定距离路网的不同距离进行打分,利用GIS空间计算路网密度和居民点最小阻力(MCR)分析两个指标决定。使用统计年鉴得到人口总量,第三产业旅游收益和人均消费支出。
根据本发明,发展建设需求量=路网密度得分*0.03+居民点规模指数得分*0.06+人均住宅占地面积得分*0.03+建设用地占比得分*0.05+住宿设施得分*0.07+餐饮设施得分*0.1+旅游项目设施得分*0.16。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发展建设需求量(发展建设需求值)的范围为0~1。
根据本发明,总需求量=物质资源需求量+精神情感需求量发展建设需求量,得到总得需求量空间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根据所获得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供需比,进而获得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比空间分布情况或供给量和需求量空间分布情况,供需比=供给量/需求量,当供需比大于1,盈余;当供需比=1,平衡;当供需比小于1,则供需赤字,进而通过供需情况对资源供给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分配,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区域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的数据,将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获得各个栅格单元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并计算供需比,进而获得目标区域的供给和需求情况。
根据本发明,目标区域优选为县域层面,例如四川省武胜县县域。收集目标区域的数据的精度控制在20~80m,例如30m。目标区域所划分的栅格单元的大小优选为100m*100m。
根据本发明,图1和图2分别为武胜县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供给量和需求量分布图,其中包括供给服务中各个项目层的供给量、总供给量,以及需求服务中各个项目层的需求量、总需求量。
根据供需空间匹配理论,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兼有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的特征,将社会文化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本发明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将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空间属性连接起来,实现对自然资源社会文化服务空间格局的判断。
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是人类劳动和人类思想应用于自然过程的产物,所以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价值是由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质量所决定。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化服务可行的前提,而服务对象会根据需求侧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结合社会文化价值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评价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获得的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供需比空间分布,与目标区域的行政区划相结合,对该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进行评价。
根据本发明,利用ArcGIS分区统计工具对目标区域的供需比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分区统计,例如对武胜县31个乡镇的供需比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分区统计,计算每个乡镇的供需值。
本发明中,分区统计工具包括输入区域图层、值图层和输出图层,输入区域图层定义各区域的形状、值和位置,值图层包含用于计算各区域输出统计数据的输入值,输出图层作用于输入值的统计结果,其中,区域中的栅格具有相同的评估等级值。
本发明中,目标区域可通过城乡距离梯度进行评价,进而表现为城乡距离梯度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需匹配评价。
本发明中,城乡距离梯度是对建成区及其周边空间格局的一种概括,城乡距离梯度结合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值能够有效展示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三者的关系和主要趋势,适合用来分析目标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
根据本发明,运用GIS10.3,以建成区为中心,在其周围以100米为间隔建立一个4公里的中心缓冲区(基本覆盖了所有县域范围),通过计算每一个中心缓冲区圈层的中位数值,分析、评价城乡距离梯度和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需值的关系。
根据本发明,以县域为行政区域,通过城乡距离梯度得到距离建成区不同距离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情况。
根据本发明,将得到的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情况与目标区域的行政区划相结合,例如,可得到不同乡镇的供需情况,供需比为1,则供需平衡,供需比大于1,则供需盈余,供需比小于1,则供需赤字。
根据本发明,根据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需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例如,(1)在供需平衡点内(供给大于需求),努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的利用效率,提升供需平衡点内的社会文化服务质量,加强建成区内的绿地系统与城郊生态系统的联系,充分发挥现有绿地的潜力;降低对社会文化服务的浪费,加强供给资源的循环利用。(2)在供需平衡点附近调整社会文化服务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生态保护区的占用,将人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农业内部各业的比较利益,结合产业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布局,对城郊用地的布局进行调整;针对丘陵地区,发展小型机械农具的设计和推广,提高复种指数。(3)在供需平衡点外(供给小于需求)保障社会文化服务的底线,合理发展生态产业,逐步收缩并退出生态破坏危险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使各类生态功能区以及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用地份额得到有效保障并逐步稳定增长,作为无法在行政区内满足供需平衡的乡镇的补充;同时可以开展环境影响小或零环境影响的科研、教育和旅游观光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本发明通过评估城乡距离梯度和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供需值的关系,可以直观的看出建成区对供需缺口的影响,对土地使用规划或政策提供相关的建议。
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在乡、镇、城市等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本发明通过供需空间匹配原理探讨自然资源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将社会文化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实施例
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情况。
获取四川省武胜县的县域的数据,数据为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数据,具体为供给服务数据和需求服务数据,然后将武胜县县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100m*100m大小的栅格单元,根据每个栅格单元的供给服务数据,确定每个栅格单元的供给服务各个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然后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每个栅格单元的供给量,进而得到武胜县县域的总供给量空间分布情况。
其中,生态资源供给的指标层评估等级值与权重加权叠加,得到生态资源供给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1a所示;人文遗产供给量中的指标层评估等级值与权重加权叠加,得到人文遗产供给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1b所示;感知承载供给中的指标层评估等级值与权重加权叠加,得到感知承载供给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1c所示;将生态资源供给量、人文遗产供给量和感知承载供给量进行叠加得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总供给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1d所示。
根据每个栅格单元的需求服务数据,确定每个栅格单元的需求服务各个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然后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每个栅格单元的需求量,进而得到武胜县县域的需求量空间分布情况。
其中,将物质资源需求中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物质资源需求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2a所示,精神情感需求中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精神情感需求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2b所示,发展建设需求中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发展建设需求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2c所示,将物质资源需求量、精神情感需求量和发展建设需求量进行叠加,得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总需求量,其空间分布图如图2d所示。
计算各个栅格单元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比值,得到各个栅格单元供需比,进而得到武胜县县域的供需比分布图,如图3所示。
武胜县西北片区的社会文化服务水平好于东部,供需赤字的界限比较明确,主要集中在重点发展乡镇,尤其是中心城区靠近河边的区域;供需比盈余主要沿河道呈絮团状分布,连续性较差。嘉陵江武胜县域内石盘乡和龙女镇的社会文化服务供需盈余,中心城区段的社会文化服务供需赤字,南北段散点分布一些工业用地区是需要重点补给的区域。
进一步对31个乡镇的供需比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分区统计,计算每个乡镇的供需值,结果如图4所示。区域内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比分配不均衡,54%的乡镇社会文化服务供给紧张,其中沿口镇、飞龙镇、乐善镇供需比赤字严重;永胜乡、宝箴寨镇等4个乡镇供需比基本平衡,三分之一的乡镇供需比盈余,尤其新学乡、石盘乡社会文化服务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图5显示了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城乡距离梯度变化。供给的最低值位于建成区内,离开建成区后200米后有一个明显的攀升区,在距建成区300米之后的区域,供给情况趋于平稳,差异不大;需求的最高值位于建成区内,300米内降幅明显,之后随着距建成区越远,需求值逐步下降。距离建成区2400米附近处达到供需的平衡点,2400米前供需比赤字。尤其是300米前,由于人口密度大,生态本底供给不足,导致赤字差距大,变化快;300-2400米,建成区周边耕地农田及近郊休闲旅游地促使供给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值,需求量缓慢下降;2400米后,供需比盈余,人为建设影响较小,供给缓慢上升,需求逐步下降,变化均衡。
通过对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评估和定量化制图,对武胜县全域的供需情况有全景式的直观展示,针对各乡镇供需比的整体情况,建议:
(1)在供需平衡点内努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的利用效率,提升供需平衡点内的社会文化服务质量,加强建成区内的绿地系统与城郊生态系统的联系,充分发挥现有绿地的潜力;降低对社会文化服务的浪费,加强供给资源的循环利用。
(2)在供需平衡点附近调整社会文化服务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生态保护区的占用,将人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农业内部各业的比较利益,结合产业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布局,对城郊用地的布局进行调整;针对丘陵地区,发展小型机械农具的设计和推广,提高复种指数。
(3)在供需平衡点外保障社会文化服务的底线,合理发展生态产业,逐步收缩并退出生态破坏危险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使各类生态功能区以及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用地份额得到有效保障并逐步稳定增长,作为无法在行政区内满足供需平衡的乡镇的补充;同时可以开展环境影响小或零环境影响的科研、教育和旅游观光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以上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需要声明的是,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对本发明的阐述性解释,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在不超出本发明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内容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进、等价替换或修饰,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
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
计算供需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包括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所述供给量为供给服务的量化结果,所述需求量为需求服务的量化结果,所述供需比为供给量与需求量的比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服务的项目层包括生态资源供给、人文遗产供给和感知承载供给;
所述需求服务的项目层包括物质资源需求、精神情感需求和发展建设需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服务的各个项目层包括一至多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确定供给量;
所述需求服务的各个项目层包括一至多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确定需求量项目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资源供给的准则层包括绿线系统品质度和蓝线系统品质度,所述人文遗产供给的准则层包括文化遗产识别度和传统风俗保留度,所述感知承载供给的准则层包括景观丰富度、视觉敏感度和视觉品质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绿线系统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植被覆盖率和生物栖息地面积;蓝线系统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水源地面积和致灾区面积,
所述文化遗产识别度的指标层包括文化遗产点密度和文化遗产分级评估;传统风俗保留度的指标层包括传统风俗分布点和传统风俗传播范围,景观丰富度的指标层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条件;视觉敏感度的指标层包括坡度、视率和视距;视觉品质度的指标层包括植被覆盖率、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量包括:
选择供给服务的评估等级,
确定供给服务各个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确定供给服务的指标层的权重,
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确定供给量;和/或
所述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需求量包括:
选择需求服务的评估等级,
确定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
确定需求服务的指标层的权重,
根据指标层的评估等级值及权重,确定需求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供需比,确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的供需情况:供需比为1,则供需平衡;供需比大于1,则供需盈余;供需比小于1,则供需赤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区域供给服务和需求服务的数据,将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获得各个栅格单元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并计算供需比,进而获得目标区域的供给和需求情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获得的目标区域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与目标区域的行政区划结合,得到目标区域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进而对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进行评价。
CN202010011461.4A 2020-01-06 2020-01-06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Pending CN1112101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1461.4A CN111210151A (zh) 2020-01-06 2020-01-06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1461.4A CN111210151A (zh) 2020-01-06 2020-01-06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0151A true CN111210151A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89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1461.4A Pending CN111210151A (zh) 2020-01-06 2020-01-06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015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6289A (zh) * 2020-10-12 2021-02-23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 一种装备体系后勤保障能力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700116A (zh) * 2020-12-29 2021-04-23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达成数量的确定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2749907A (zh) * 2021-01-15 2021-05-04 北京智数时空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生态系统的空间特征分析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6876A (zh) * 2014-08-21 2014-11-19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的技术框架
US20160203146A1 (en) * 2015-01-12 2016-07-14 Gary Allison Moll Ecosystem Services Index, Exchange and Marketplace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07918838A (zh) * 2018-01-09 2018-04-17 北京师范大学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势度的计算及风险判定方法
CN109064036A (zh) * 2018-08-08 2018-12-21 武汉大学 面向管理领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变化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6876A (zh) * 2014-08-21 2014-11-19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的技术框架
US20160203146A1 (en) * 2015-01-12 2016-07-14 Gary Allison Moll Ecosystem Services Index, Exchange and Marketplace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07918838A (zh) * 2018-01-09 2018-04-17 北京师范大学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势度的计算及风险判定方法
CN109064036A (zh) * 2018-08-08 2018-12-21 武汉大学 面向管理领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变化检测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6289A (zh) * 2020-10-12 2021-02-23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 一种装备体系后勤保障能力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700116A (zh) * 2020-12-29 2021-04-23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达成数量的确定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2700116B (zh) * 2020-12-29 2024-06-11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达成数量的确定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2749907A (zh) * 2021-01-15 2021-05-04 北京智数时空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生态系统的空间特征分析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igović et al. GIS-Fuzzy DEMATEL MCDA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ites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Dunavski ključ” region, Serbia
He et al. Assessing and mapping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demand and flow of farmlands in the Hangzhou metropolitan area, China
Jeong et al. A site planning approach for rural buildings into a landscape using a spatial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ethodology
Schirpke et al. 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of mountain regions
Geneletti Combining stakeholder analysis and spatial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to select and rank inert landfill sites
Vizzari Spatial modelling of potential landscape quality
Jabbari et al. Combining multi-criteria and space syntax analysis to assess a pedestrian network: The case of Oporto
CN111210151A (zh) 基于供需匹配的生态系统社会文化服务评价方法
Varjú et 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service of alternative tourism–methods with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target group preference weighting
CN105893770A (zh) 一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量化方法
Cerreta et al. A landscape complex values map: Integration among soft values and hard values in a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ogdan et al. Mapping social values for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a mountain landscape in the Romanian Carpathians
Li et al.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Cai et al. Modeling the trade-offs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cess based on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s
Lin et al. An expert-knowledge-based model for evaluating cultural tourism strategies: A case of Tainan City, Taiwan
Jovanovska et al. Assessing the landscape visual quality of Shar Planina, North Macedonia
Sun et al. Understanding recreational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demand mismatch and social groups’ preferences: Implications for urban–rural planning
Hailemariam Suitable site selection for urban green space development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mote sensing based on multi criterion analysis.
Sharma et al. Assessmen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management
Li et al.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as a spatial organization method connecting CES supply-demand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 Measuring Urban Sprawl: dispersion and mixed use
CN115391973B (zh) 一种小流域景观生态空间数据处理方法
He et al. Trade-offs in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from an urbanization area in China
Fan et al. Evalua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mountain-type scenic areas: an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Road of Tang Poetry in Eastern Zhejiang, China
Xue et al. Inequality in urban green space benefits: Combining street greenery and park green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