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7446A -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07446A CN111207446A CN202010020063.9A CN202010020063A CN111207446A CN 111207446 A CN111207446 A CN 111207446A CN 202010020063 A CN202010020063 A CN 202010020063A CN 111207446 A CN111207446 A CN 1112074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air supply
- hot air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877 mucos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850 nasal mucos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系统包括: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装配于室内墙壁上,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与室内空间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装配连接引风管组件,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出口的延长线垂直于所述室内地面;工作状态下,由所述空调室内机送出的气流经引风管组件送出,并沿着室内墙壁形成壁式送风气流,所述壁式送风气流碰触室内地面后扩散形成热风空气湖。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上送风方式难以将热风送到人员空间的问题。可以将热风以低损耗直接送至房间下部并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保证热气流在水平方向良好的延伸扩散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尤其适用适用于住宅办公类建筑空间。
背景技术
在冬季采用供暖机组进行供暖,需要建立良好的气流组织,“气流组织”形式是影响建筑室内通风、空调效果的重要因素,决定着送入室内新鲜空气、冷热量、湿度以及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合理的气流组织应该是在消耗较少能源的基础上,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创建舒适的热湿环境,同时能够有效消除吹风感。
气流组织的模式分为两种:以稀释原理为基础的传统混合通风(如图1);以浮力控制为动力的近代置换通风(如图2)。
以稀释原理为基础的传统混合通风空调机,冬季室内垂直温度梯度过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头部温度过高而脚部寒冷。其次,混合通风的工作区一般处于回风或者排风环境中,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最后,不合理的气流组织通风效率差,降低能源利用率,不利于节能。
而置换通风用于送热风工况时,因系统送风速度相对较低(0.1~0.3m/s),送风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时,气流将在活动区里均匀地上升,不扩散,由此可以作出结论:只有当送风温度比室内空气温度低时,置换通风才能有效地被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系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上送风方式难以将热风送到人员空间的问题;可以将热风以低损耗直接送至房间下部并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保证热气流在水平方向良好的延伸扩散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热风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装配于室内墙壁上,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与室内空间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装配连接引风管组件,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出口的延长线垂直于所述室内地面;
工作状态下,由所述空调室内机送出的气流经引风管组件送出,并沿着室内墙壁形成壁式送风气流,所述壁式送风气流碰触室内地面后扩散形成热风空气湖。
相较于现有空调室内机,冬季供热风,热风直吹造成的人员鼻黏膜、空腔粘膜干燥等问题;以及由于热风吹出来,直接上升到室内上部,造成整个空间温差问题,即脚部以及头脚部垂直温差巨大的问题;
通过增设的引风管组件,将空调室内机产生的热风引流并喷射到室内地面,并与此同时热风沿着室内地面扩散后并上升至室内空间的上部,使得整个空间的温差相对较小,人属于较为舒服的环境中;
进一步在室内地面扩散形成的热风空气湖保证了使用者的舒适,既远离了空调室内机,也同时享受到了良好的室内环境。
综上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存在,降低送风高度加强抑制热气流上升的同时不占用太多的房间使用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引风管组件装配于室内的任一墙壁的上方区域。
本方案给出了引风管组件的具体装配位置,由于引风管组件将空调室内机产生的热风充满整个室内空间,故将其设置于墙壁的中心位置的上方区域,一是节省装配空间;二是能提升迅速提升热风扩散效率,在中心区域,两边、底部受热更为均匀。
另外将其设置于中心位置的上方区域,使得引风管组件周围没有遮挡物,便于装配,且使用过程中没有遮挡,更好引导气流运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引风管组件采用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为可伸缩结构,调整通风管道的出口部距离所述室内地面1.1-3m。
采用可伸缩结构,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通风管道的出口部与室内地面的距离,因为在不同空间条件下,不同风速调节下,若达到较好的热风扩撒效率,采用合适的距离是比较关键的。
通过调整送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来调整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所述的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x与送风口的高度h的关系为:x=7.5*h^(-0.8),h∈ [1.1,3](R2=0.99,其中R2为确定系数,是衡量拟合度的统计量,R2的值越接近1,说明曲线拟合程度越好。)
在送风射流贴附于壁面后,气流沿壁面持续向下流动延伸至地面,逆压梯度增加,射流主体与竖直壁面发生分离,撞击地面后以辐射流动方式沿地板向前延伸形成“空气湖区”。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道的中轴线与所述室内墙壁的垂直距离为S,所述通风管道的送风口的宽度d,两者比值满足0.5≤S/d ≤2。该设计使得送出的气流能够形成贴附室内墙壁的壁式送风气流,进一步减少了其与室内污染空气或者冷空气的混合量,提高了送风空气的品质。贴附效果随s/d数值的增加而减小。所述通风管道的中轴线与所述室内墙壁的垂直距离为s,所述通风管道的送风口的宽度d,当s/d<2时,可形成近似全程贴附射流,s/d的最小值是0.5,因此,建议满足0.5≤S/d≤2。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道包括矩形体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
弯头的设计,能够便于将原有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送出的气流,改变气流流通方向;同时也作为空调室内机与通风管道装配的机械连接部件。
一种供热风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距离空调室内机的吹风口距离,设定为L;
获得当前用户在活动区域内的活动时间,设定为t;
将上述距离L以及时间t数值发送至控制器中,所述控制器根据获得的值动态调整引风管组件的出口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h。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建立距离L与高度h的调节模型,所述调节模型h=(L/7.5)^(-1.25)。
此调节模型是基于数值模拟得出,模拟得出不同送风高度h下的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x,在origin软件中拟合得出x与h的关系式为 x=7.5*h^(-0.8),反推出需要控制的当前用户距离空调室内机的吹风口距离L 和送风口高度h的关系式为h=(L/7.5)^(-1.25)。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t>t1时,以当前距离L反馈给控制器,记为x0,记上一次引发调整动作的h值为x1,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上转动;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下平移转动;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保持不动;当t≤t1时,不反馈h值到控制器。
进一步地t1取值为3min<t1<5min,其中t1取值3min,3.5min,也可以选择4min,5min等,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设置此时间目的在于,在一定时间内,随时配合控制器调整引风管组件的出口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更好实现能源最优化的利用。
具体工作过程中,人体识别感应器6感应人体距离风口的位置L与距离人体上次动作时间t,将x反馈到控制器(单片机)7,控制器内置程序 h=(x/7.5)^(-1.25),得出h值反馈到驱动器8,驱动器8控制步进电机9转动轴承10,轴承10的转动带动波纹软管11的高度,调整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h,继而满足贴附距离为x的要求。
具体的,波纹软管11自然垂直状态下的距离地面高度为1.2m。
当t>t1时,以当前x反馈给控制器7,记为x0。记上一次引发调整动作的 x值为x1。
当x0<x1时,轴承10向左转动,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保持不动,当x0>x1时,轴承10向右转动。
当t≤t1时,不反馈x值到控制器7。
t1取值为3min<t1<5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相较于传统的顶部侧送风而言,本发明有利于抑制热气流的上升,将冬季空调热风最大限度地送到工作区(用户所在区域),贴附长度较大,解决了冬季热风难以送至脚部以及头脚部垂直温差巨大的问题,同时保证了工作区空气的新鲜度、含氧量和洁净度,有利于人员健康,而且避免了热风直吹造成的人员鼻黏膜、空腔粘膜干燥等问题。
另外本发明实现空调送风系统的节能要求,形成的热空气池覆盖面较广,保证所有工作区域空气新鲜度、舒适性的同时降低空调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现有技术的第一种气流扩散方式;
图2为本现有技术的第二种气流扩散方式;
图3A为本发明的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第一种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的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第二种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的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第三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系统的工作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的系统的各个参数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室内空调机的具体装配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室内空调机的工作状态图一;
图9为本发明的室内空调机的工作状态图二;
图10为本发明的贴附距离x与高度h之间的关系;
图1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下的贴附距离x与高度h之间的关系;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没有形成壁式送风气流)中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8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9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环境下的温度模拟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供热风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装配于室内墙壁上,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与室内空间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装配连接引风管组件,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出口的延长线垂直于所述室内地面;工作状态下,由所述空调室内机送出的气流经引风管组件送出,并沿着室内墙壁形成壁式送风气流,所述壁式送风气流碰触室内地面后扩散形成热风空气湖。
相较于现有空调室内机,冬季供热风,热风直吹造成的人员鼻黏膜、空腔粘膜干燥等问题;以及由于热风吹出来,直接上升到室内上部,造成整个空间温差问题,即脚部以及头脚部垂直温差巨大的问题;通过增设的引风管组件,将空调室内机产生的热风引流并喷射到室内地面,并与此同时热风沿着室内地面扩散后并上升至室内空间的上部,使得整个空间的温差相对较小,人属于较为舒服的环境中;进一步在室内地面扩散形成的热风空气湖保证了使用者的舒适,既远离了空调室内机,也同时享受到了良好的室内环境。
上述形成的热风空气湖可以将热风以低损耗直接送至房间下部并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这是由于靠近侧墙处送风射流的流速大静压小,而远离侧墙处静压大,在压差的作用下,导致送风射流向侧墙方向弯曲,贴附于墙壁(见下图3a,图3b以及图3c)。相较于混合通风,此时送风气流对室内空气的卷吸量小于混合通风时的卷吸量,因此送风气流的速度衰减变缓,对热风热浮力的抵制作用更强。本发明中,进一步地,添加送风管道,降低送风高度,进一步减少送风射流卷吸量,减缓送风射流速度衰减,抑制热气流上升。
实施例1:
参照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供热风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4,所述空调室内机4装配于室内墙壁上,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 5与室内空间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1装配连接引风管组件,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出口的延长线垂直于所述室内地面;工作状态下,由所述空调室内机送出的气流经引风管组件送出,并沿着室内墙壁形成壁式送风气流,所述壁式送风气流碰触室内地面后扩散形成热风空气湖。
相较于现有空调室内机,冬季供热风,热风直吹造成的人员鼻黏膜、空腔粘膜干燥等问题;以及由于热风吹出来,直接上升到室内上部,造成整个空间温差问题,即脚部以及头脚部垂直温差巨大的问题;
通过增设的引风管组件,将空调室内机产生的热风引流并喷射到室内地面,并与此同时热风沿着室内地面扩散后并上升至室内空间的上部,使得整个空间的温差相对较小,人属于较为舒服的环境中;进一步在室内地面扩散形成的热风空气湖保证了使用者的舒适,既远离了空调室内机,也同时享受到了良好的室内环境。
综上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存在,降低送风高度加强抑制热气流上升的同时不占用太多的房间使用空间。
进一步地,引风管组件装配于室内的任一墙壁的上方区域。本方案给出了引风管组件的具体装配位置,由于引风管组件将空调室内机产生的热风充满整个室内空间,故将其设置于墙壁的中心位置的上方区域,一是节省装配空间;二是能提升迅速提升热风扩散效率,在中心区域,两边、底部受热更为均匀。
另外将其设置于中心位置的上方区域,使得引风管组件周围没有遮挡物,便于装配,且使用过程中没有遮挡,更好引导气流运动。
更进一步地,上述引风管组件采用通风管道2,通风管道2为可伸缩结构,调整通风管道的出口部距离所述室内地面1.1-3m。其中通风管道2可以采用弯管3连接空调室内机4。
通风管道2采用可伸缩结构,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通风管道的出口部与室内地面的距离,因为在不同空间条件下,不同风速调节下,若达到较好的热风扩撒效率,采用合适的距离是比较关键的。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送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来调整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所述的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x与送风口的高度h的关系为: x=7.5*h^(-0.8),h∈[1.1,3](R2=0.99,其中R2为确定系数,是衡量拟合度的统计量,R2的值越接近1,说明曲线拟合程度越好。)
在送风射流贴附于壁面后,气流沿壁面持续向下流动延伸至地面,逆压梯度增加,射流主体与竖直壁面发生分离,撞击地面后以辐射流动方式沿地板向前延伸形成“空气湖区”(对应撞击区的一侧区域)。(见下图6)
参照图6所示,所述通风管道的中轴线与所述室内墙壁的垂直距离为S,所述通风管道的送风口的宽度d,两者比值满足0.5≤S/d≤2。该设计使得送出的气流能够形成贴附室内墙壁的壁式送风气流,进一步减少了其与室内污染空气或者冷空气的混合量,提高了送风空气的品质。贴附效果随s/d数值的增加而减小。所述通风管道的中轴线与所述室内墙壁的垂直距离为s,所述通风管道的送风口的宽度d,当s/d<2时,可形成近似全程贴附射流,s/d 的最小值是0.5,因此,建议满足0.5≤S/d≤2。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描述的技术方案。
上述通风管道2包括矩形体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通过弯头3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弯头的设计,能够便于将原有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送出的气流,改变气流流通方向;同时也作为空调室内机与通风管道装配的机械连接部件。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的描述,一种供热风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距离空调室内机的吹风口距离,设定为L;
获得当前用户在活动区域内的活动时间,设定为t;
将上述距离L以及时间t数值发送至控制器中,所述控制器根据获得的值动态调整引风管组件的出口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h。
参照图8,图9以及图10,图11所示,建立距离L与高度h的调节模型,所述调节模型h=(L/7.5)^(-1.25)。此调节模型是基于数值模拟得出,通过调整送风口距离地面的高度来调整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不同送风高度h下的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x,在origin软件中拟合得出x与h的关系式为:x=7.5*h^(-0.8),h∈[1.1,3](R2=0.99,其中R2为确定系数,是衡量拟合度的统计量,R2的值越接近1,说明曲线拟合程度越好。) 此公式反映送风高度与对应热风贴附距离之间的真实客观规律。
而在实际使用中的逻辑是,用户距离空调吹风口的距离L即是热风贴附需要达到的数值x,由此根据L反推出空调吹风口需要满足的送风高度h。则L与h的关系即使x与h的关系,用L替换公式x=7.5*h^(-0.8)中的x,得出h=(L/7.5)^(-1.25)。
更具体地,当t>t1时,以当前距离L反馈给控制器,记为x0,记上一次引发调整动作的h值为x1,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上转动;当x0>x1时, 引风管组件向下平移转动;当t≤t1时,不反馈h值到控制器。
其中t1取值为3min<t1<5min,也可以选择3.5min,4min,5min等,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设置此时间目的在于,在一定时间内,随时配合控制器调整引风管组件的出口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更好实现能源最优化的利用。
参照图7所示,具体工作过程中,人体识别感应器6感应人体距离风口的位置L与距离人体上次动作时间t,将空气湖区热风贴附距离x反馈到控制器(本实施例中采用单片机)7,控制器内置程序h=(x/7.5)^(-1.25),得出送风高度h值反馈到驱动器8,驱动器8控制步进电机9转动轴承10,轴承 10的转动带动波纹软管11的高度,调整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h,继而满足贴附距离为x的要求。
当t>t1时,以当前距离L反馈给控制器,记为x0,记上一次引发调整动作的h值为x1,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上转动;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下平移转动;当t≤t1时,不反馈h值到控制器。其中t1取值为 3min<t1<5min。
具体的,通风管道可以采用波纹软管11,波纹软管11自然垂直状态下的距离地面高度为1.2m。1.2m的设定符合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距离。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 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2.4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3.8m。
结合图12,以及图13图中不同阴影颜色代表不同温度,见图中上部温度标尺,颜色越深表示温度越低。下图为相同工况下的混合通风模拟云图,对比本发明中的实施案例可知,混合通风中室内上热下冷,本发明中可直接将热风送至房间下部,房间下部温度更高。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测试,房间尺寸:7m×5.2m×2.7m;送风口尺寸为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2.3m;回风口尺寸为0.7m× 0.2m,送风速度为5.20m/s,送风温度为40℃。实测贴附长度为4.0m,开机 77分钟后,室内最不利点垂直温差为2.44℃。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 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1.8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4.5m。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1.2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6.5m。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1.1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6.5m。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 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1.0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6.4m。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0.64m ×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0.9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5.5m。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0.64m ×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0.6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6.0m。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为数值模拟,选择房间尺寸为10m×4m×2.8m,送风口尺寸为 0.64m×0.05m,送风口距离地面高度为0.3m;回风口尺寸为0.7m×0.2m,送风速度为5.24m/s,送风温度为40℃。贴附长度为7.1m。
根据实施例4-实施例12中相关的数据进行了汇总,表格如下:
综上实施例4-实施例12,采用本方案完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送风方式难以将热风送到人员空间的问题。可以将热风以低损耗直接送至房间下部并有效抑制热气流的上升,保证热气流在水平方向良好的延伸扩散效果。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装配于室内墙壁上,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与室内空间连通,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装配连接引风管组件,所述引风管组件的出口的延长线垂直于所述室内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管组件装配于室内的任一墙壁的上方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管组件采用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为可伸缩结构,调整通风管道的出口部距离所述室内地面1.1-3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引流形成的送风面大于所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的送风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的中轴线与所述室内墙壁的垂直距离为S,所述通风管道的送风口的宽度d,两者比值满足0.5≤S/d≤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包括矩形体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通过弯头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热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风系统中装配有监测组件以及控制器,所述监测组件获得用户与所述空调室内机之间的距离,并记录至控制器中。
8.一种供热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距离空调室内机的吹风口距离,设定为L;
获得当前用户在活动区域内的活动时间,设定为t;
将上述距离L以及时间t数值发送至控制器中,所述控制器根据获得的值动态调整引风管组件的出口距离室内地面的高度h。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供热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距离L与高度h的调节模型,所述调节模型h=(L/7.5)^(-1.25)。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供热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t>t1时,以当前距离L反馈给控制器,记为x0,记上一次引发调整动作的h值为x1,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上转动;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向下平移转动;当x0=x1时,引风管组件保持不动;当t≤t1时,不反馈h值到控制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供热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1取值为3min<t1<5mi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20063.9A CN111207446A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20063.9A CN111207446A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7446A true CN111207446A (zh) | 2020-05-29 |
Family
ID=70785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20063.9A Pending CN111207446A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07446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13869A (zh) * | 2022-07-12 | 2022-09-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地毯式壁挂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壁挂机 |
CN115095944A (zh) * | 2022-05-31 | 2022-09-23 |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盘管比邻外墙设置的全屋新风系统 |
-
2020
- 2020-01-09 CN CN202010020063.9A patent/CN11120744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95944A (zh) * | 2022-05-31 | 2022-09-23 |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风机盘管比邻外墙设置的全屋新风系统 |
CN115013869A (zh) * | 2022-07-12 | 2022-09-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地毯式壁挂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壁挂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44969B (zh) | 一种个性化送风末端装置 | |
CN111207446A (zh) |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7094824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5698264A (zh) | 具有引流结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225057A (zh) |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 |
CN205783423U (zh) | 恒温恒湿恒净恒氧系统 | |
CN102840655A (zh) | 空调系统 | |
CN203964232U (zh) | 管道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 |
CN1687660A (zh) | 变风量型个性化送风装置 | |
CN111207444A (zh) | 一种供热风系统及基于供热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5674465A (zh) | 一种可调节诱导式新风系统的出风装置 | |
CN212006073U (zh) | 一种应用涡流管的室内冷辐射吊顶除露系统 | |
CN113566254A (zh) | 一种住宅厨房补风方法及补风一体式吸油烟机 | |
CN103398449B (zh) | 大空间季节性换向送风空调装置的季节调控方法 | |
CN205579851U (zh) | 一种可调节诱导式新风系统的出风装置 | |
US20230213224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to creat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based on ijv and dpv | |
CN216644461U (zh) | 一种ijv结合dpv的室内热环境营造系统 | |
CN207214388U (zh) | 一种适用于分体空调器送风的折叠式导流板装置 | |
CN211011669U (zh) | 一种协同控制外加湿户式中央空调复合系统 | |
CN1963327A (zh) | 一种旋转调节型个性化空调送风末端装置 | |
CN212057525U (zh) | 空调增湿组件和空调器 | |
CN110440383B (zh) | 一种智能化建筑房屋 | |
CN210891955U (zh) | 一种适用于烟草行业的节能型中央空调 | |
CN207893977U (zh) | 一种使用活动挡板的挂壁式空调气流组织优化系统 | |
CN209345767U (zh) | 一种猪舍夏季节能通风装置及猪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