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8427A -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 Google Patents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8427A
CN111198427A CN202010113018.8A CN202010113018A CN111198427A CN 111198427 A CN111198427 A CN 111198427A CN 202010113018 A CN202010113018 A CN 202010113018A CN 111198427 A CN111198427 A CN 111198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frame
carrier
circuit board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30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仁德
彭坤
林聪�
刘富泉
吕新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Hoze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130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984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98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84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该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外壳、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线路板以及底座,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以及线路板安装于外壳与底座限定的空间内。该底座包括矩形板主体,矩形板主体的中部形成中心开口以与镜头配合,矩形板主体的四个角设有底座缺口以与电力板上的电力板缺口配合,其中底座缺口为不规则缺口。本发明的底座通过独特设计,可以减少底座以及整个镜头驱动机构的占用空间,以及使得底座更容易加工。

Description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及光学影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一些具有照相或录像功能的电子装置设有一镜头驱动模块,以驱动一诸如镜头的光学组件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autofocus)和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的功能。光线可穿过前述光学组件在一感光组件上成像。
然而,目前的镜头驱动模块的底座加工较为困难,且整个驱动模块的体积通常交大,在智能设备越来越小型化的今天,对镜头驱动模块的改良使得其占据更小的体积同时还便于加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外壳、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线路板以及所述底座,所述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以及线路板安装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限定的空间内,所述底座包括矩形板主体,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中部形成中心开口以与镜头配合,所述矩形板主体的四个角设有底座缺口以与所述电力板上的电力板缺口配合,其中所述底座缺口为不规则缺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缺口包括台阶部分、竖直部分、倾斜部分、水平底部以及弧形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环绕所述中心开口设有多个凹槽,以与所述线路板上的对应结构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布置在所述矩形板主体的环绕所述中心开口形成的四个角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上表面还设有线圈避让槽以避让开所述电力板上的底部线圈,所述线圈避让槽设置于环绕所述中心开口形成的四个侧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避让槽中与所述底部传感器对应的相邻两组线圈避让槽较短,以留出位置设置传感器避让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避让槽靠近中心开口的一侧设有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形状与所述中心开口对应位置的形状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一对相对的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挡板,以与线路板的向下翻转的接口配合并对所述底座的主体部分进行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其中三个角部设有定位柱以与所述电力板和线路板上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所述电力板和线路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从所述底座底座的上表面贯穿到下表面的多个冲塑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镜头驱动机构,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外壳、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线路板以及底座,所述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以及线路板安装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限定的空间内,其中所述悬丝的上端与所述上簧片固定连接,所述悬丝的下端与所述线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磁石组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载体用于安装镜头并缠绕有载体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磁石组配合以在通电时驱动所述载体沿光轴方向运动,所述电力板上设有底部线圈并从所述磁石组的下方与所述磁石组配合以在通电时驱动所述载体沿相互垂直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运动,其中所述X轴和Y轴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以及所述框架的上表面设有框架上限位部,所述框架的侧部设有框架侧限位部,所述载体的上表面设有载体上限位部,以及所述载体的侧面设有载体侧限位部,以防止所述载体和框架在所述外壳中运动时直接与外壳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形成矩形框主体,并在所述矩形框主体的外周面上设置多个所述框架侧限位部,所述矩形框主体的上表面设置多个所述框架上限位部,以及在所述上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上簧片定位柱以与所述上簧片的四个角部的定位孔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内部的四个侧壁上分别设有框架磁石槽,所述框架磁石槽向框架的下方开口,从而所述磁石组可以从下往上安装于所述框架磁石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下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下簧片定位柱,以与所述下簧片四个角部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所述下簧片的四个角部固定到所述框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电力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线路板上的定位孔对齐并与所述底座上的定位柱配合,从而将所述电力板和线路板固定到所述底座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力板的四个角上还设有悬丝避让缺口以避让开所述悬丝,从而使得所述悬丝的下端连接到所述线路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的底部设有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与安装于所述框架上的两个相邻的磁石配合,以通过检测所述磁石组的位置变化得出所述镜头在相互垂直的X轴和Y轴上的偏移位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线圈设有四个端口,所述线路板上设有四个底部线圈连接部,所述四个底部线圈连接部环绕所述线路板的中心开口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的中部设有线路板中心开口,四个角部设有悬丝连接孔,其中两个角部的悬丝连接孔与所述线路板的电流输入端导通,从而通过悬丝将电流依次传递到上簧片和载体线圈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线圈设有四个端口,环绕所述线路板中心开口设有四个底部线圈连接部,所述四个底部线圈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底部线圈的四个端口电连通并通过线路与线路板电流输入端电连通,从而为所述底部线圈导入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簧片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呈对称布置并在中间设有与镜头配合的开口,围绕所述开口形成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固定连接在所述载体上,所述外圈固定连接在所述框架上,所述内圈与外圈之间通过弹性条连接,从而使得所述载体可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圈设有载体固定孔,所述载体设有载体定位柱,所述载体固定孔与所述载体定位柱配合以将所述上簧片的内圈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圈的主要部分位于所述上簧片的四个角部并通过弹性条与内圈连接,其中所述弹性条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以增加弹性变形的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圈的每一个角部上设有至少两个框架连接孔,以增强与框架的连接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圈上还设有悬丝连接部,所述悬丝固定在所述悬丝连接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簧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位于内圈的端部设有连接端,通过连接端接入电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头驱动机构还包括下簧片,所述下簧片包括一体形成的下簧片外圈和下簧片内圈,所述下簧片外圈连接在所述框架上,所述下簧片内圈连接在所述载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簧片内圈由弹性条围成圆形结构并沿圆周大致等距离的设置有四个载体连接部,所述载体连接部与所述载体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下簧片连接在所述载体上,以及所述下簧片外圈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从所述载体连接部一体向侧部伸出并弯曲形成并在末端形成框架连接部,通过所述框架连接部将所述框架与所述下簧片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连接部上形成有框架连接孔,通过所述框架连接孔与所述框架下表面上的相应框架连接柱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矩形板主体,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中部形成中心开口与镜头配合,所述矩形板主体的四个角设有底座缺口,以与所述电力板上的电力板缺口配合,避让开所述悬丝使得所述悬丝的下端连接到线路板上,其中,所述底座缺口具有不规则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缺口包括台阶部分、竖直部分、倾斜部分、水平底部以及弧形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环绕所述底座中心开口的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与所述线路板上的底部线圈连接部配合,以方便对底部线圈连接部进行加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环绕中心开口还设有线圈避让槽,以避开电力板上的底部线圈,其中所述线圈避让槽靠近所述底座中心开口的一侧设有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形状与所述中心开口对应位置的形状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流从所述线路板接入并经所述电力板传递到所述底部线圈,以及经所述悬丝传递到所述上簧片,再经所述上簧片传递到所述载体线圈。
本发明的底座通过独特设计,可以减少底座以及整个镜头驱动机构的占用空间,以及使得底座更容易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镜头驱动机构的框架的俯视图;
图4是镜头驱动机构的框架的仰视图;
图5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电力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线路板的透视图;
图7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8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9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上簧片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镜头驱动机构的下簧片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的镜头驱动机构的载体、框架、磁石组、下簧片、电力板、线路板组装在一起的组件俯视图;
图13是在图12的组件上进一步安装上上簧片后的俯视图;
图14是下簧片与框架和载体装配好后的仰视图;以及
图15是整个镜头驱动机构装配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下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发明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图1是皓泽镜头驱动机构(下文简称镜头驱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如图1所示,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底座80、线路板70、电力板60、悬丝41、下簧片20B、缠绕有线圈的载体50、磁石组40、框架30、上簧片20A以及外壳10。其中,载体50的中部为中空结构以承载镜头(图未示),载体50的外周缠绕有载体线圈51。
磁石组40一共包括四块磁石,四块磁石分别安装于框架30的四个内侧壁上的框架磁石槽35内。框架30的的中部形成中空结构,载体50安装于框架30的中空结构内,磁石组40环绕载体30布置。
下簧片20B和上簧片20A分别连接在框架30和载体50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上,然后在下簧片20B的下表面依次布置电力板60和线路板70。悬丝41的下端连接在线路板70的四个角部,悬丝41的上端穿过载体50和框架30与上簧片20A连接。底座80安装在线路板70的下方并与外壳10配合,从而将整个组件封装在由外壳10和底座80限定的空间内。
图2是框架30的立体图,图3是框架30的俯视图,图4是框架30的仰视图。如图2-4所示,框架30整体上形成矩形框主体,并在的矩形框主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侧限位部31,上表面上设有多个上限位部32,以及在上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上簧片定位柱33,以与上簧片20A的四个角部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上簧片20A的四个角部固定到框架30上。
参照图4,框架30内部的四个侧壁上分别设有框架磁石槽35,该框架磁石槽35向框架30的下方开口,从而可以将磁石组41从下往上安装于该框架磁石槽35内。框架30的下表面的四个角部还设有下簧片定位柱34,以与下簧片四个角部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下簧片的四个角部固定到框架30上。
图5是电力板6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5所示,电力板60的内部设有底部线圈62,底部线圈62安装于电力板60的内部,最后成一体化组件。在电力板60上还设有定位孔61,该定位孔61与线路板70上的定位孔对齐并与底座80上的定位柱配合,从而将电力板60和线路板70固定到底座80上。电力板60的四个角上还设有悬丝避让缺口63,以避让开悬丝41使得悬丝41的下端连接到线路板70上。
继续参照图5,底部线圈62设有四个端口62A、62B、62C和62D,与该四个端口对应,电力板60上设有四个开口64A、64B、64C和64D。底部线圈62安装于电力板60的内部时,端口62A、62B、62C和62D分别位于开口64A、64B、64C和64D的位置,从而通过开口64A、64B、64C和64D可以连接到底部线圈62,并为底部线圈62供电。
图6是线路板70的透视图。如图6所示,线路板70的中部设有线路板中心开口70A,四个角部设有悬丝连接孔72,以及线路板70的底部设有第一传感器71A和第二传感器71B,第一传感器71A和第二传感器71B与安装于框架30上的两个相邻的磁石配合,以通过检测磁石组的位置变化进行计算线路板、载体和镜头在相互垂直的X轴和Y轴上的偏移位移。
继续参照图6,图6中位于左下角和右上角的悬丝连接孔通过第一线路73和第二线路74分别连接到线路板的电流输入端,从而可以将接入的电流通过悬丝依次传递到上簧片和载体线圈上。环绕线路板中心开口70A大致等距设有四个底部线圈连接部75,底部线圈连接部75一方面通过线路76与线路板电流输入端电连通,另一方面底部线圈连接部75分别与底部线圈62的四个端口62A、62B、62C和62D配合导通,与从而为底部线圈62导入电流。
图7是底座80的立体图,图8是底座80的俯视图,图9是底座80的仰视图,如图7-9所示,底座80整体上包括矩形板主体,矩形板主体的中部形成中心开口80A与镜头配合,矩形板主体的四个角设有底座缺口84,以与电力板60上的缺口63配合,避让开悬丝41使得悬丝41的下端连接到线路板70上。下面以图7-8中的右上角的底座缺口84为例对底座缺口进行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四个角部上的底座缺口84的形状都是类似的,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8所示,底座缺口84为不规则缺口,包括台阶部分841、竖直部分842、倾斜部分843、水平底部844以及弧形部分845。通过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注塑成型的时候容易对模具进行修整。环绕中心开口80A的四个角部设有凹槽85,以与线路板70上的相应结构配合,从而方便对线路板70上的相应位置进行加工。底座80的其中一对相对的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挡板86,挡板86与线路板70的向下翻转的接口配合并对底座的主体部分进行支撑。
继续参照图9,其示出底座80的上表面。底座80的上表面的其中三个角部设有定位柱83,以与电力板60和线路板70上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电力板60和线路板70固定在底座80上。底座80上表面的环绕中心开口80A还设有线圈避让槽81,以避开电力板60上的底部线圈62。其中与底部传感器对应的相邻两组线圈避让槽81较短,以留出位置设置传感器避让槽82。传感器避让槽82与安装于线路板70底部的第一传感器71A和第二传感器71B对准,以避让开第一传感器71A和第二传感器71B。当线路板70安装于底座80上以后,第一传感器71A和第二传感器71B正面朝下安装,并完全容纳于传感器避让槽82内,从而减少电力板占用的面积同时将原本占用于电力板的高度转移至底座,起到了减少整体高度的作用。线圈避让槽81靠近中心开口80A的一侧的中部设有弧形结构811,弧形结构811的形状与中心开口80A对应位置的形状匹配。通过该弧形结构的设置,可以缩小线圈占用的体积,从而减少整个底座占用的空间,使得整个镜头驱动机构结构更加紧凑,重量更轻。底座80上还设有多个冲塑孔87。
图10是上簧片20A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上簧片20A整体上由第一部分28A和第二部分29A组成,第一部分28A和第二部分29A呈对称布置并在中间设有与镜头配合的开口,围绕开口形成内圈21A和外圈22A,内圈21A固定连接在载体50上,外圈22A固定连接在框架30上,内圈21A和外圈22A之间通过弹性条连接,使得载体50可以相对于框架30运动,以实现防抖功能。
具体地,内圈21A上设有载体固定孔23A,载体固定孔23A与载体50上的载体定位柱52配合,以将上簧片20A的内圈与载体50固定连接。其中,第一部分28A和第二部分29A上各设有两个载体固定孔23A。
外圈22A主要位于上簧片20A的四个角部,其通过弹性条27A与内圈21A连接,弹性条27A上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以增加弹性变形的能力。外圈22A上设有框架连接孔24A,每一个角部的外圈上设有两个框架连接孔24A,以增强与框架30的连接能力。外圈22A上还设有悬丝连接部25A,悬丝41固定在悬丝连接部25A上。第一部分21A和第二部分22A的位于内圈的端部都设有连接端26A,通过连接端26A接入电流。
图11是下簧片20B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下簧片20B整体上包括一体形成的外圈21B和内圈22B,外圈21B连接在框架30上,内圈22B连接在载体50上。具体地,内圈22B由弹性条围成圆形结构并沿圆周大致等距离的设置有四个载体连接部23B,载体连接部23B与载体的对应部位固定连接从而将下簧片20B连接在载体50上。外圈21B整体上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从载体连接部23B一体向侧部伸出并弯曲形成并在末端形成框架连接部,框架连接部上形成有框架连接孔24B,通过框架连接孔24与框架下表面上的相应框架连接柱固定连接,从而将框架与下簧片固定连接。并且由于下簧片20B的内圈22B和外圈21B之间弹性连接,从而载体50能够相对框架30运动,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
图12是载体、框架、磁石组、下簧片、电力板、线路板组装在一起的组件俯视图,图13是在图12的组件上进一步安装上上簧片后的俯视图,图14是下簧片与框架和载体装配好后的仰视图,图15是整个镜头驱动机构装配后的剖视图。如图12-15所示,当载体50与框架30组装在一起以后,载体50的外周壁与框架30的内周壁配合,使得载体50上缠绕的线圈51与框架30内壁上安装的磁石40一一对应,从而在线圈51通电时,可以驱动载体50带动镜头沿光轴方向运动,从而实现自动变焦功能。
如图13所示并结合图10,载体50的上表面载体定位柱52和载体上限位部53,载体定位柱52与上簧片20A的载体固定孔23A配合,载体50的侧部设有载体线圈柱54,载体线圈51缠绕在载体线圈柱54上。载体50的下表面设有载体下簧片定位部55以与下簧片固定连接,框架30的侧面设有框架侧限位部31以及框架30的上表面设有框架上限位部33。通过载体上限位部53、框架上限位部33以及框架侧限位部31可以防止载体50或框架30与外壳直接接触,对载体50或框架30造成损坏。
如图13所示,上簧片20A的四个角部的悬丝连接部25A与悬丝41固定连接,并在外圈通过框架连接孔24A与框架30上的上簧片固定柱34固定连接,而在上簧片20A的内圈通过载体固定孔23A与载体50的载体固定柱52配合而与载体50固定连接,而上簧片20A上的连接端26A则与载体50上的两个载体线圈柱54对准实现电连通,由于上簧片20A的外圈与内圈之间通过弹性条连接,因此,载体50可以相对于框架30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进行相互垂直的X轴线和Y轴线上的运动。
如图14所示并结合图11,下簧片20B的外圈与框架通过框架连接孔24B与框架的下簧片定位柱34配合固定连接,下簧片20B的内圈与载体50通过下簧片20B的载体连接部23B与载体50下表面上的载体下簧片定位部55配合固定连接。与上簧片20A类似,下簧片20B的内圈和外圈之间通过弹性结构连接,从而与上簧片20A配合使得载体50能够相对于框架30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进行X轴和Y轴方向的运动。
悬丝40的上端与上簧片20A固定连接并穿过上簧片20A连接到框架10上,悬丝40的下端穿过框架50、电力板60连接到线路板70上。运行时,电流从线路板70接入并经电力板60传递到底部线圈62上,以及经悬丝40传递到上簧片20A上,再经上簧片20A传递到载体线圈51上,通过调节通过载体线圈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实现自动变焦的功能,通过调节底部线圈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实现载体50相对于框架30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沿X轴和Y轴运动,从而实现光学防抖功能。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到,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驱动机构包括外壳、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线路板以及所述底座,所述上簧片、框架、磁石组、载体、悬丝、电力板以及线路板安装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限定的空间内,所述底座包括矩形板主体,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中部形成中心开口以与镜头配合,所述矩形板主体的四个角设有底座缺口以与所述电力板上的电力板缺口配合,其中所述底座缺口为不规则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缺口包括台阶部分、竖直部分、倾斜部分、水平底部以及弧形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环绕所述中心开口设有多个凹槽,以与所述线路板上的对应结构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布置在所述矩形板主体的环绕所述中心开口形成的四个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上表面还设有线圈避让槽以避让开所述电力板上的底部线圈,所述线圈避让槽设置于环绕所述中心开口形成的四个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避让槽中与所述底部传感器对应的相邻两组线圈避让槽较短,以留出位置设置传感器避让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避让槽靠近中心开口的一侧设有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形状与所述中心开口对应位置的形状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主体的一对相对的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挡板,以与线路板的向下翻转的接口配合并对所述底座的主体部分进行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其中三个角部设有定位柱以与所述电力板和线路板上的定位孔配合,从而将所述电力板和线路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贯穿到所述底座的下表面的多个冲塑孔。
CN202010113018.8A 2020-02-24 2020-02-24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Pending CN1111984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3018.8A CN111198427A (zh) 2020-02-24 2020-02-24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3018.8A CN111198427A (zh) 2020-02-24 2020-02-24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8427A true CN111198427A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45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3018.8A Pending CN111198427A (zh) 2020-02-24 2020-02-24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984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55554A1 (en) Lens driving unit, and a camera module and an optical applian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4092363A1 (ko) 렌즈구동 액추에이터
WO2014042440A1 (ko)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CN112865400A (zh) 马达防抖机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112770060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0646915A (zh) 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
CN111683197A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CN111123466A (zh) 镜头驱动机构
CN11185669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CN217034386U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马达
CN212009105U (zh)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CN110764216A (zh) 潜望式镜头载体及其组件
CN211577538U (zh) 镜头驱动机构
CN113514930B (zh) 一种具有镭雕导电线路的自动对焦防抖潜望马达
CN111198427A (zh) 镜头驱动机构的底座
CN21412540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载体
CN116931217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10690911U (zh) 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的金属片组及底座组件
CN114114601A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框架
CN11319424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上盖
CN217360427U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框架
CN218162619U (zh) 防抖装置、摄像设备及移动终端
US11714294B2 (en) Camera module
CN216118172U (zh) 镜头驱动机构的载体
CN217034423U (zh) 电路板组件和镜头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